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 著
图书标签:
  • 统计年鉴
  • 电子信息产业
  • 中国
  • 产业分析
  • 经济数据
  • 行业报告
  • 信息技术
  • 2015年
  • 宏观经济
  • 数据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995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0542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6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年鉴全面记载了一年一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经济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通过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分地区、行业、产品门类发展数据的统计和有关主管部门各级领导、学者的分析论述,系统地反映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企业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作者简介

负责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日常运行,分析国内外工业、通信业形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协调解决行业运行发展中的有关问题;承担应急管理、产业安全和国防动员相关工作。

目录

目 录
Ⅰ 综 合
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2
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图表 3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 15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20
2015年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情况 25
2015年集成电路行业发展情况 30
2015年彩电行业发展情况 34
2015年计算机行业发展情况 38
2015年手机行业发展情况 42
2016年(第30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展情况 46
2016年(第29届)中国电子元件百强发展情况 51
2015年全国主要省市、计划单列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61
Ⅱ 制 造 业
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一表) 170
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二表) 178
201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三表) 186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生产量、销售量和库存量 194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汇总表 272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分省市产量情况 273
Ⅲ 固定资产投资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指标 277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一表) 278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二表) 286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指标(三表) 294
Ⅳ 进出口情况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统计(一表) 300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统计(二表) 310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统计(三表) 320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出口统计 330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进口统计(一表) 333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进口统计(二表) 342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进口统计(三表) 351
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要产品进口统计 360

精彩书摘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目前仍然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一方面,企业产值增长、规模扩张;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又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利润下滑。运营商集采等因素使得企业产品价格连续下降,人力资源成本持续上涨导致企业产品利润增长乏力,等等,多种不利影响致使部分重点企业的利润出现了明显滑坡。
  同时,部分主要产品产销量明显下降。2015年1~12月,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多晶硅电池组件的产量和销量均出现下滑,同比出现负增长。半导体发光二极管的产量增幅为—9%,销量增幅为—19%;而液晶显示器和多晶硅电池组件的产销量则出现大幅下滑,产量增幅分别为—48.8%和—48.1%,销量增幅分别为—43.9%和—52.1%。
  四、2016年展望与目标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中国制造2025”全面实施之年,经济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但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在整体经济放缓背景下,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将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对行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信息产业既要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促进产品与服务自主可控,又要把握“四化”同步协调发展,还要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等。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将保持中速或较快增长趋势,主要经济指标仍将处于合理区间,产业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较强,预计产业增长平均增幅将继续保持在高于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行业的平均水平。《中国制造2025》锁定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并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重点发展的十大领域之首,《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将互联网应用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将有效扩大电子信息行业的市场需求,为产业经济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随着长江经济带战略深入实施,产业转移步伐加快,湖北省不断优化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快促使发达地区电子行业的优胜企业及项目向湖北省投资转移;湖北省委、省政府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创新湖北等发展战略,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通过供给模式的创新激活消费需求,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这些都将有力推动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跨越发展。
  ……

前言/序言

  编辑说明
  1.《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以下简称“本年鉴”)全面记载了2015年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的综合统计资料,通过对全国电子信息产业各地区、各行业、各产品门类发展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论述,系统反映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15年取得的成就、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2.本年鉴共分综述、综合统计两部分。
  3.“综述”部分的内容:一是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总结和主要行业运行分析;二是2015年电子信息重点企业发展评述;三是全国主要省市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总结及2016年展望。
  4.本年鉴统计范围:(1)在我国境内注册(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的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及研发的企、事业独立法人单位;(2)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的是计划总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建设项目。
  5.本年鉴数据来源:(1)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主要经济指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为全国工业和投资统计快报数据;(2)主要电子信息产品产销存、生产能力以及计划单列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年报;(3)电子信息产品进出口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国家海关总署。
  6.本年鉴得到部内有关司局、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部直属单位、相关协会、企业及专家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感谢。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洞察数字时代脉搏的权威指南 引言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并非一本描绘宏大叙事或抒发个人情怀的著作,它是一份以严谨数据为基石,以客观分析为导向的深度报告。它如同一面高清的镜子,精准地反射出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方方面面,揭示其发展的轨迹、内在的逻辑与未来的潜能。这份年鉴,是所有关注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领域深度洞察者的必备工具,它为决策者、研究者、行业从业者以及任何希望理解中国科技力量崛起脉络的人,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信息。 宏观视角下的产业图景:2015年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 2015年,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迈入新常态,孕育新动能的关键一年。全球经济的复苏乏力与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交织,使得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但也为转型升级提供了契机。年鉴的首要价值在于其提供的宏观层面的产业全景图。它清晰地勾勒出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包括其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度,以及吸纳就业的能力。这份报告详细追踪了产业的整体增长态势,是分析其发展速度、稳定性和对整体经济拉动作用的起点。 在国际比较的维度上,年鉴也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它通过一系列国际可比指标,如产业规模、研发投入、技术创新能力、贸易数据等,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审视。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链中的位置,其竞争优势和劣势,以及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演变。 细分领域的深度透视:从硬件到软件,从应用到服务 电子信息产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涵盖了从基础元器件到终端产品,从软件开发到信息服务的各个环节。2015年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以其详尽的数据,将这一复杂体系进行了精细的拆解和剖析。 通信设备制造业: 作为产业的核心支柱之一,通信设备制造业在2015年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年鉴详细列出了包括手机、基站、路由器、光通信设备等关键产品的产量、销售额、出口额以及主要企业的发展状况。对于4G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5G技术的前期探索,年鉴中的相关数据能够反映出当年的投入力度和市场格局。 计算机制造业: 个人电脑、服务器、笔记本电脑等传统计算机产品的市场需求在2015年可能面临结构性变化。年鉴通过详尽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些细分市场的规模、增长率、产品结构(如台式机与笔记本的比例)、以及国内自主品牌的发展情况。同时,对于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应用带来的服务器需求增长,年鉴也会有所体现。 集成电路产业: 集成电路(芯片)被誉为“信息产业的粮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信息安全和产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的年鉴,通过详细的芯片产量、进口额、国内生产企业营收、研发投入等数据,能够反映出中国在芯片设计、制造、封装等环节的进展与挑战,以及国家在推动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化方面的努力。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和云计算的普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在2015年迎来了快速增长。年鉴通过对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技术咨询、互联网信息服务等子行业的营收、利润、从业人员、区域分布等数据的梳理,展现了这一蓬勃发展领域的生机与活力,以及其对传统产业的赋能作用。 电子器件制造业: 这一领域包含了半导体器件、显示器件、电子元件等上游产业。年鉴会通过产量、销售额、技术水平、进口依赖度等数据,揭示中国在这些基础电子元器件供应方面的现状,以及在关键材料和制造工艺上的突破情况。 家用电器制造业: 作为与消费者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家用电器在2015年同样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将重点关注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传统家电的产销量、出口情况,以及智能家电、高端家电等新趋势下的市场表现。 电子产品进出口贸易: 电子信息产品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鉴中的进出口数据,不仅反映了中国在产品制造领域的国际贸易规模,更能揭示出哪些产品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优势环节,哪些产品仍需依赖进口。通过分析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和地域分布,可以洞察出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以及国际市场格局的变化。 区域发展格局的演变:东中西部产业协同与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战略存在差异,这导致了电子信息产业在不同区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2015年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详尽的统计和分析。 东部沿海地区: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产业集聚区,东部沿海地区(如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技术水平、研发创新能力方面通常占据领先地位。年鉴会通过各区域的产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研发投入强度、专利申请量等数据,展现其龙头地位。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近年来在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配套产业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年鉴将通过统计数据,揭示中部地区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的产业规模扩张、新增项目投资、就业人口增加等情况,以及其在特定细分领域的崛起。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在国家战略支持下,也在积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年鉴会关注西部地区在吸引投资、建设产业园区、发展特色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的进展,以及其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普及方面的努力。 通过对不同区域数据的对比分析,年鉴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空间布局特点,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协同效应,以及不同区域在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 企业发展生态:从大型集团到中小微企业 一个健康发展的产业离不开丰富多样的企业生态。2015年的年鉴,通过对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营收状况、利润水平、研发投入、市场份额等数据的梳理,为我们描绘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企业发展图景。 大型骨干企业: 年鉴将关注那些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分析其营收规模、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力以及在推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中小微企业: 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在电子信息产业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们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产业活力的重要体现。年鉴会通过一定的数据,反映出中小微企业的数量、生存状况、以及在特定细分领域的贡献。 外资企业: 作为全球化背景下的重要参与者,外资企业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年鉴会通过统计外资企业在华的投资额、营收、就业等数据,反映其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影响。 新经济业态下的企业: 2015年是互联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年,诸如互联网平台、移动应用开发、数字内容服务等新兴业态的企业大量涌现。年鉴会通过相关数据,反映这些新经济业态企业的成长速度、商业模式和市场影响力。 创新驱动与技术进步:研发投入与专利数据 创新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灵魂。2015年的年鉴,将重点关注产业的创新投入和技术产出。 研发投入: 年鉴会统计全行业以及主要细分行业的研发经费支出总额、研发投入强度(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以及企业、政府、高校等不同主体的研发投入构成。这能直观反映出中国在推动产业技术进步方面的决心和力度。 专利数据: 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成果的重要指标。年鉴会呈现电子信息产业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以及在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布局情况。通过分析国内外专利的对比,可以洞察出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高新技术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是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年鉴会统计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分布、以及其在研发投入和创新产出方面的贡献。 产业政策与发展环境 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良好的发展环境。2015年,中国政府持续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年鉴通过梳理相关政策的出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国家在推动产业升级、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考量。同时,年鉴还会提及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如知识产权保护、人才引进、标准制定等,为政策制定者和行业参与者提供参考。 结论:数据背后的价值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并非堆砌冰冷的数字,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信息。它通过详实的数据,为我们勾勒出了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真实面貌:其巨大的规模,快速的增长,以及在复杂环境下寻求转型升级的努力。这份年鉴,是理解中国数字经济崛起逻辑的钥匙,是把握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指南,更是中国在全球信息产业舞台上扮演日益重要角色的有力见证。它以其客观、全面、深入的特点,为每一位关注中国科技进步的观察者,提供了一个洞察数字时代脉搏的绝佳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的时候,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数据会说话。而我,则是那个渴望倾听这些数据背后故事的人。2015年,恰逢中国“互联网+”战略提出不久,我对这项战略在电子信息产业落地的情况非常感兴趣。年鉴中是否会有关于“互联网+”在不同行业应用的数据,比如“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医疗”等,它们分别取得了哪些初步的成效?另外,我一直对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产业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想知道在2015年,这个领域的发展状况如何?是否有相关的投资数据、市场规模的预测,以及技术标准的建立情况?我还在思考,当时国家在人才培养方面,为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做了哪些具体的部署?是否有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专业设置、以及高端人才引进等方面的统计数据?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15年,不仅仅是规模上的扩张,更是在发展理念、技术创新、以及行业治理方面所呈现出的深层次变化和努力。

评分

我带着一种期待与审视的眼光翻开了《中国电子信息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作为一名对经济数据有一定敏感度的人,我首先关注的是宏观层面的表现。2015年,中国经济正经历转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型产业,其发展状况无疑是重要的观察窗口。我特别想了解的是,在这一年,电子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如何?总产值、增加值等关键指标的表现如何?并且,我想深入了解产业的结构性变化,比如,传统制造业的占比是否在下降,而新兴技术和服务业的比重是否在上升?在国际贸易方面,2015年的进出口数据会有怎样的体现?是顺差还是逆差?哪些产品是出口的主力?我对当时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的格局也有一些疑问,想知道中国在这个体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技术追赶者还是正在孕育新的领导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份扎实的数据支撑,让我能够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一个客观的评估。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技前沿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拿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的那一刻,我心中涌起的是一股探索未知的好奇。我一直对电子信息产业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充满兴趣,而这本书似乎就是一座宝藏,里面承载着无数关于这个产业的秘密。我最想从中挖掘的,是关于创新驱动力的具体体现。比如,在研发投入方面,2015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的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是多少?哪些细分领域是研发投入的重点?是否有具体的数据来衡量创新成果的产出,例如专利申请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的变化等等?我对物联网的早期布局也同样关注,那一年物联网的概念刚刚兴起,我想了解有多少企业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其市场规模和技术成熟度如何?我期待着年鉴能够提供详实的数据,帮助我理解当时的技术演进方向,以及产业政策对这些方向的引导作用。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2015年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知,不仅仅是表面的增长数字,更能触及到推动这些增长背后的深层动力。

评分

拿到这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似乎是一本非常厚重、内容翔实的参考工具书。翻开目录,各式各样的数据表格和指标让我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一片数字的海洋。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关于行业发展趋势的章节,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些前沿的洞察。比如,在半导体制造这一块,我迫切想了解2015年时,国内的芯片代工能力究竟发展到了哪个阶段,有哪些关键的技术突破,以及面临着怎样的国际竞争格局。还有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增长和商业模式创新,那一年正是智能手机普及、移动支付兴起的重要节点,我非常想知道这本年鉴是如何量化这些现象的,具体的市场份额、用户画像、以及不同应用场景下的数据表现会是怎样。除此之外,我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早期发展也颇感兴趣,想看看当时国家在政策扶持、技术研发、以及产业链布局等方面,都投入了哪些资源,取得了哪些初步成效。我设想着,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或许能勾勒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在那个特定年份的清晰轮廓,为理解其后续的崛起之路打下基础。

评分

我收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综合篇)2015》时,内心充满了对产业生态的探究欲望。2015年,是中国互联网经济蓬勃发展的一年,也是传统电子制造业面临挑战与机遇的关键时期。我迫切想知道的是,在那个时期,国内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电子信息企业,它们的营收、利润、员工数量等基本情况如何?特别是那些在技术创新上有所突破的企业,它们是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我尤其关注智能手机和PC市场的表现,2015年这两个市场的格局是如何变化的?国内品牌的市场份额是否有所提升?我对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的早期发展也充满好奇,我想了解当时有多少企业投入到这片蓝海,市场规模有多大,以及相关的技术人才培养情况如何?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勾勒出一幅清晰的产业生态图,让我看到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联动,以及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内在驱动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