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因印刷批次不同,圖書封麵可能與實際展示有所區彆,增值服務也可能會有所不同,以讀者收到實物為準。
《中公版·2017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我們在深入把握考生備考需求的基礎上,對主體內容進行瞭雙色設計,並在重要知識點下麵畫瞭麯綫,幫助考生迅速抓住重點。在文中知識內容的闡述中增設瞭真題再現、考題預測、知識拓展等內容,為考生的備考指明方嚮。相信這樣的設計,不僅能提高考生閱讀的效率,有效抓住圖書的結構和核心內容,而且能夠幫助考生實現準確記憶,提高學習的效率。
本書配有移動自習室,助力考生備考。
內容簡介
《中公版·2017國傢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在研究全國教師資格考試·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真題的基礎上,結閤考試大綱,架構起以學科知識、教學知識與運用、教學設計為主體的知識體係,是一本真正符閤考試特點的圖書。整本教材,內容上緊扣考試大綱,根據曆年考試重點進行增刪,有效覆蓋真題考點;結構上,係統分配閤理,條理清晰,嚴格從基本、重要的考點齣發,深入淺齣地嚮考生講解知識要點。並且設置真題二維碼,幫助考生通過視頻講解充分理解試題。相信這樣的設計,更利於考生的備考。
目錄
第一部分地理科學知識與運用
第一章
地理科學基礎知識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
考點聚焦(2)
第一節
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學科特點(2)
考點梳理(2)
一、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2)
二、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4)
三、地理科學的基本方法(4)
四、地理科學的學科特點(4)
第二節
人地關係理論(6)
考點梳理(6)
一、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曆程(6)
二、我國人地關係的曆史和發展現狀(7)
三、人地關係的發展趨勢(8)
四、不同曆史時期的人地關係理論(10)
能力提升訓練(13)
第二章
地理環境要素和區域地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4)
考點聚焦(14)
第一節
地理環境各要素及其對人類的影響(14)
考點梳理(14)
地理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
一、地理環境要素概述(14)
二、地形與氣候(15)
三、地形與河流(15)
四、地形、河流與聚落(16)
五、地形、氣候與工業(16)
六、地形、氣候與交通(16)
七、地形、河流、氣候與農業生産(16)
八、資源與工業(17)
第二節
世界地理(18)
考點梳理(18)
一、全球地錶形態與氣候(18)
二、居民與聚落(22)
三、發展與閤作(27)
四、世界分區地理(30)
第三節
中國地理(55)
考點梳理(55)
一、中國的地理位置概況(55)
二、中國的地形(56)
三、中國的氣候(59)
四、中國的河流與湖泊(63)
五、中國的自然資源(66)
六、中國的行政區劃(70)
七、中國的人口與民族(70)
八、中國的農業(72)
九、中國的工業(75)
十、中國的交通、商業和旅遊業(78)
第四節
中國地理分區(80)
考點梳理(80)
一、中國區域差異(80)
二、北方地區(82)
三、南方地區(85)
四、西北地區(87)
五、青藏地區(90)
六、颱灣省、香港和澳門(92)
能力提升訓練(93)
第三章
地理圖錶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99)
考點聚焦(99)
第一節
地球儀與地圖的應用(99)
考點梳理(99)
一、地球的基本知識(99)
二、地球儀(99)
三、地圖學基本知識(102)
四、等壓綫(106)
第二節
日照圖的判讀及解析(107)
考點梳理(107)
一、確定南、北半球或南、北極(107)
二、確定太陽直射點的地理坐標(107)
三、時間的確定(107)
四、季節或日期的確定(108)
五、太陽高度(108)
六、晝夜長短(108)
第三節
地理圖錶的繪製(108)
考點梳理(108)
一、柱狀圖(108)
二、綫狀圖(109)
三、扇狀圖(109)
四、餅狀圖(109)
能力提升訓練(111)
第四章
自然地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14)
考點聚焦(114)
第一節
宇宙與地球(114)
考點梳理(114)
一、宇宙(114)
二、太陽係和地月係(115)
三、地球的演化(118)
四、外力作用及各種地貌類型(118)
第二節
宇宙中的地球(124)
考點梳理(124)
一、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124)
二、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25)
三、地球運動及其地理意義(126)
四、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133)
第三節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和能量交換(134)
考點梳理(134)
一、地殼的物質循環(134)
二、內外力作用(135)
三、大氣的基本知識(141)
四、風、天氣係統和氣候(143)
五、水循環(146)
六、洋流分布及其影響(147)
第四節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149)
考點梳理(149)
一、地理環境各要素對氣候的影響(149)
二、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與地域分異規律(150)
第五節
自然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53)
考點梳理(153)
一、地錶形態對聚落及交通綫路分布的影響(153)
二、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154)
三、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意義(以水資源為例)(155)
四、自然災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57)
五、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原因(158)
能力提升訓練(158)
第五章
人文地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63)
考點聚焦(163)
第一節
人口與城市(163)
考點梳理(163)
一、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163)
二、人口遷移(165)
三、城市的空間結構及形成原因(167)
四、不同規模城市服務功能的差異(168)
五、城市化及其影響(169)
第二節
生産活動與地域聯係(170)
考點梳理(170)
一、農業區位因素與地域類型(170)
二、工業區位因素和工業地域(175)
三、地域聯係(179)
第三節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181)
考點梳理(181)
一、人類麵臨的環境問題(181)
二、人地關係思想的曆史演變(182)
三、可持續發展之路(182)
能力提升訓練(184)
第六章
區域地理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189)
考點聚焦(189)
第一節
區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189)
考點梳理(189)
一、區域(189)
二、不同區域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差異(190)
三、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191)
5
第二節
區域可持續發展(192)
考點梳理(192)
一、區域生態環境建設(192)
二、區域自然資源綜閤開發利用(193)
三、區域經濟發展(195)
第三節
區際聯係(198)
考點梳理(198)
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以我國的西氣東輸為例)(198)
二、産業轉移(以東亞為例)(199)
第四節地理信息技術的應用(201)
一、地理信息技術(201)
二、遙感(RS)及其應用(201)
三、全球定位係統(GPS)(202)
四、地理信息係統(GIS)(203)
五、地理信息技術與數字地球(204)
能力提升訓練(205)
第二部分教學知識與運用
第一章
初中地理課程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12)
考點聚焦(212)
第一節
初中地理課程體係(212)
考點梳理(212)
一、初中地理課程地位和特點(212)
二、初中地理課程特點分析(213)
三、初中地理課程的設計思路(214)
四、初中地理課程內容及其體係結構(214)
第二節
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與培養目標(215)
考點梳理(215)
一、初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215)
6
二、初中地理課程的培養目標(218)
能力提升訓練(220)
第二章
地理教學方法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21)
考點聚焦(221)
第一節
地理教學方法概述(221)
考點梳理(221)
一、地理教學方法的概念、特點及作用(221)
二、地理教學方法的分類(224)
第二節
地理教學的主要方法(225)
考點梳理(225)
一、以語言傳遞信息為主的方法(225)
二、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228)
三、以象徵符號認知為主的方法(229)
四、以自學或探究為主的方法(230)
五、以實際訓練為主的方法(233)
六、地理教學方法的優選(234)
能力提升訓練(235)
第三章
地理教學基本技能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37)
考點聚焦(237)
第一節
地理課堂導入技能(237)
考點梳理(237)
一、導入技能的構成要素(237)
二、導入技能的基本要求(238)
三、導入的基本類型(239)
第二節
地理課堂提問技能(241)
考點梳理(241)
一、地理課堂教學提問的基本過程與功能(241)
7
二、提問的基本類型(242)
三、提問技能訓練的基本要求(244)
四、提問技能訓練的主要方法(244)
第三節
地理課堂語言技能(245)
考點梳理(245)
一、地理課堂教學中語言的功能與要求(245)
二、地理課堂教學語言的分類(248)
三、地理課堂教學語言的作用(249)
四、地理課堂教學語言技能訓練(249)
五、地理課堂教學體態語言的形式及使用技巧(251)
六、地理課堂教學體態語言使用原則(252)
第四節
地理課堂教學的結束技能(253)
考點梳理(253)
一、地理課堂教學結束的功能(254)
二、地理課堂教學結束的類型(255)
三、結束技能運用的基本要求(256)
第五節
地理課堂教學的組織技能(258)
考點梳理(258)
一、地理課堂教學組織功能與構成(258)
二、地理課堂教學組織的類型(259)
三、地理課堂教學組織技能訓練原則(262)
第六節
地理課堂教學的"三闆"技能(263)
考點梳理(263)
一、地理闆書的功能(263)
二、闆書設計的基本要求(263)
三、地理闆圖、闆畫技能(264)
四、地理課堂教學"三闆"技能的訓練(266)
能力提升訓練(267)
第四章
地理教學媒體的使用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68)
考點聚焦(268)
8
第一節
地理教學媒體(268)
考點梳理(268)
一、地理教學媒體的含義(268)
二、地理教學媒體的類型(268)
第二節
常見地理教學媒體的使用(269)
考點梳理(269)
一、地圖、圖錶的使用(269)
二、地理標本、地理模型的使用(270)
三、地理圖片的使用(271)
四、電教媒體的使用(272)
能力提升訓練(273)
第五章
地理教學評價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75)
考點聚焦(275)
第一節
地理教學評價概述(275)
考點梳理(275)
一、地理教學評價的定義(275)
二、地理教學評價的目的(275)
三、教學評價的主要理論依據(276)
第二節
地理教學評價的原則(278)
考點梳理(278)
一、發展性原則(278)
二、全麵性原則(278)
三、多樣性原則(278)
四、多主體性原則(278)
五、客觀性原則(279)
六、指導性原則(279)
第三節
地理教學評價的分類(279)
考點梳理(279)
一、按照功能分類(279)
二、按照基準分類(280)
9
三、按照目的分類(280)
四、按照錶達分類(281)
第四節
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評價(281)
考點梳理(281)
一、以提高教學水平為目的的教學評價(282)
二、強化師生成為教學評價的主體(282)
三、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閤的前提下強化定性評價(282)
四、注重學生的態度、情感與創造性的評價(283)
第五節
教學評價方案的編寫與實施(283)
考點梳理(283)
一、教學評價方案的編製(283)
二、教學評價方案的實施(286)
能力提升訓練(286)
第三部分教學設計
第一章
初中地理課程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90)
考點聚焦(290)
第一節
教學對象研究(290)
考點梳理(290)
一、知識情況(290)
二、心理特點(290)
三、生理特點(291)
第二節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課程目標"(291)
考點梳理(291)
一、地理課程目標概述(291)
二、地理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的關係(292)
三、地理課程總目標解析(292)
能力提升訓練(293)
10
第二章
初中地理教學內容的選擇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294)
考點聚焦(294)
第一節
地理教材研究(294)
考點梳理(294)
一、地理教材的基本認識(294)
二、研究地理教材(296)
第二節
地理教學內容重、難點分析(297)
考點梳理(297)
一、教材重點分析(297)
二、難點分析(298)
能力提升訓練(299)
第三章
初中地理教學方法與教學媒體的優化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00)
考點聚焦(300)
第一節
初中地理教學方法的優化(300)
考點梳理(300)
一、選擇地理教學方法的依據(300)
二、地理教學方法的優化組閤(301)
第二節
地理教學媒體的優化(302)
考點梳理(302)
一、地理教學媒體的優化組閤(302)
二、計算機為基礎的多媒體組閤(303)
能力提升訓練(303)
第四章
地理教學過程的設計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05)
考點聚焦(305)
第一節
常用的地理教學過程模式(305)
11
考點梳理(305)
一、講解-接受地理教學過程模式(305)
二、自學-輔導地理教學過程模式(306)
第二節
新課程倡導的地理教學過程模式(307)
考點梳理(307)
一、討論式地理教學過程模式(307)
二、探究式地理教學過程模式(308)
三、參與-活動教學過程模式(309)
四、角色扮演教學過程模式(309)
能力提升訓練(310)
第五章
地理教案設計與寫作
從考試大綱看本章考點(312)
考點聚焦(312)
第一節
地理教案的寫作方法(312)
考點梳理(312)
一、地理教案的構成(312)
二、地理教案的編寫格式(313)
第二節
教案設計示例(314)
課題一大洲和大洋(314)
課題二印度(第一課時)(318)
課題三西亞(320)
課題四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322)
附錄
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327)
全國教師資格證統考輔導課程(342)
中公教育全國分部一覽錶(345)
精彩書摘
1.理解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過程。
2.掌握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和學科特點;瞭解人地關係的發展曆程、現狀與趨勢。
1.本章內容多以客觀題的形式齣現。
2.在考查中,地理科學的一些基本知識為重點,在復習的時候應注意從整體上來把握地理學科的基礎知識,在識記的基礎上加以理解,靈活運用。
節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方法和學科特點
一、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
地理學基本概念是學習地理學知識的基礎,它構成瞭地理學和其他有關分支學科的知識體係。概括起來,地理科學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區位
區位一方麵指該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麵指該事物與其他事物的空間聯係。
農業、工業生産活動,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必須有一個確定的空間位置,也離不開與其他事物的聯係,這種聯係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與自然環境的聯係,二是與社會經濟環境的聯係。因此生産活動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實際是綜閤瞭自然和社會經濟兩大要素的結果。要分析生産活動和城市的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就要從作用於生産活動和城市的自然和社會經濟要素著手。
(二)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是指地理現象所在的地點。作為絕對的術語,是指經緯坐標網中的某個地點;作為相對的術語,是指在某個地域內的相對空間關係。
地理位置是用來界定地理事物間的各種時間、空間關係的地理專業術語。它一般根據需要可以從不同方麵進行描述。我們按照地理位置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一般分為相對地理位置和絕對地理位置,這是地理位置的自然位置。另外,人們更多地是從人類社會的各種需要,劃分為政治地理位置、經濟地理位置、軍事地理位置等功能性地理位置。
(三)區域
區域是指用某項指標或某幾個特定指標的結閤,在地球錶麵劃分齣具有一定範圍的連續而不分離的單位。地理學意義上的區域是指一個地理空間的概念,是地球錶麵上具有一定空間的,以不同物質客體為對象的地域結構形式。
(四)循環
循環概念可以用來分析許多地理過程,如土壤形成過程、大氣循環過程、貧窮産生擁擠、擁擠産生貧窮的循環過程。循環分良性循環和惡性循環兩種,循環可以被人為影響打破。
(五)景觀
景觀是指我們看到的地球錶層或其某部分的形態,是漫長時空過程中各種因素的復雜産物。在許多情況下,景觀、環境和空間結構是可以相互替換的。它一般可分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兩大類。從自然景觀可透視地球自身所發生的一些事實,從人文景觀可以透視人類活動是如何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的。使用景觀概念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麵:
1.許多現存的景觀是古代景觀的遺跡,如冰川地貌等;
2.景觀在極短的時間內可以被大大改變;
3.人類活動可以創造齣全新的景觀;
4.經濟繁榮不僅會增強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同時也會影響自然環境。
(六)網絡
許多地理現象都有網絡結構,如交通綫路、河流分布等。因此在空間結構中,常常需要進行網絡分析。網絡分析要側重於網絡結點的分析以及網絡變化所引起的空間結構的變化。
(七)等級
等級分布幾乎到處存在。如區域等級,有大小之分;聚落存在等級,依其規模和功能布局、娛樂設施存在差彆,反映瞭人們願意為其付齣多少和旅行多遠的事實;不同社會和經濟條件也能孕育齣不同的組織等級,等等。因此,地理研究中要注意等級分布現象。
(八)時空耦閤
時空耦閤是地理學上的專業術語,把地理事物的空間性質和時間過程綜閤在一個統一的研究框架中。
時間和距離是貫穿地理研究的動態要素。隻有同時把時間及空間這兩大範疇納入某種統一的基礎之中,纔能真正認識地理學的基礎規律。
(九)機製
機製是地理研究能否深入進行的關鍵。隻有摸清瞭某一過程的機製,纔有可能去較好地利用或改變某一過程。人口遷移理論和闆塊學說都屬於機製性研究。
(十)模型
模型指自然現象或人文現象所構成的一種格局,如能源利用方式、土地利用模型等。對模型的研究有助於對區域差異和區域分類的研究。在建立地理模型時,必須遵守以下原則:①相似性;②抽象性;③簡捷性;④精密性;⑤可控性。
二、地理科學的基本思想
(一)自然地理學的重要思想——係統論的思想
運用係統理論的思想研究自然地理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許多學者認為地球的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地幔和地核等各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具有密切聯係而相互作用著的整體,是一個所有的組成要素處在相互作用之中的動態係統。運用係統論的原理和方法來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把地理環境看成一個龐大的係統,是當今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與學科思想。
(二)人文地理學的核心思想——區位論的思想
“區位論”思想與方法處在人文地理教學中的核心地位。中學地理教師還對如何分析區位因素進行瞭深入研究,如硃立新等人構建瞭區位分析的一般模式,即從自然與人文兩大要素分析區位。可見,區位論在人文地理內容中處於核心地位,是蘊涵其中的地理思想。
三、地理科學的基本方法
(一)綜閤分析法與比較法
綜閤分析法與比較法是區域地理教學的重要方法,突齣瞭地理學科的區域性與綜閤性。如硃雪梅等提齣“地理學科思想是區域地理復習的理論支撐”。而區域特徵是區域地理核心知識,運用綜閤分析法學習區域特徵的研究比較成熟,具體思路與程序為:明確區域空間範圍—綜閤分析區域自然特徵—綜閤分析區域人文特徵—歸納區域特徵—區域利用評價。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地理教師已經注重運用綜閤分析法與比較法構建區域地理知識體係,並探究教學策略。
(二)地圖法
地圖法是研究深入、廣泛的地理方法。有關地圖法的文章非常多,《地理教育》中還專門設有“地圖世界”專欄,經過分析,許多學者在地圖的重要性與作用、地圖的教學方法、地圖的繪製和地圖學習評價等方麵均取得瞭一定的研究成果。
地圖是教學的專門語言、常用工具、信息庫;地圖是和課本文字同等重要的另一種錶現形式,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運用地圖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視覺—空間等智能。發揮地圖錶現空間信息的優勢,可提高學生空間認知和定位能力,構建空間位置概念。
關於地圖教學方法的研究,應在地圖上尋求地理規律的方法,運用讀圖分析方法等;還有各類地圖的教學方法,如等值綫地圖、區域微觀圖的判讀,教學方法多樣。
探索地理的奧秘,點燃教育的激情——中學地理教師的必備指南 這本教材,旨在為懷揣教師夢想的您,構建一條通往中學地理教育專業殿堂的堅實橋梁。我們深知,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論述者和教育者,不僅需要紮實的學科知識,更需要精湛的教學技藝。因此,本書傾注心力,融閤瞭最新的教育理念與考試要求,為您量身打造瞭一套全麵、深入、實用的備考方案。 第一部分:地理學科知識——構建堅實的知識體係 中學地理,絕非簡單的羅列地理名詞和地圖標記,它是一門關於地球錶麵的科學,關乎自然環境的演變、人類活動的分布以及二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本書的第一部分,將帶領您係統地梳理和深化中學地理的各項核心知識點,確保您在專業知識的廣度和深度上都達到專業水準。 地球的認識與地圖學基礎: 我們將從最基礎的地球概況齣發,深入探討地球的運動規律(自轉、公轉及其影響),解析經緯度、相對位置、絕對位置等定位要素,並教授您如何閱讀、分析和應用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包括地形圖、政區圖、氣候圖、人口密度圖等。您將學會識彆等高綫,理解地形地貌的形成過程,掌握地圖符號的含義,並能運用地圖解決實際問題。此外,我們還將探討地理信息係統(GIS)在現代地理學中的應用,讓您瞭解這項前沿技術如何幫助我們理解和管理地球。 自然地理環境的構成與相互作用: 這一模塊將為您打開認識地球自然麵貌的大門。 大氣圈: 您將深入瞭解大氣的組成、垂直分層、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及其季節性移動。掌握常見的天氣現象(如鋒麵、氣鏇、反氣鏇)及其預報原理,理解不同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分布規律及其特徵(如熱帶雨林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季風氣候等)。我們將重點分析氣候變化的原因、影響以及應對策略,引導您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 水圈: 從全球水循環的宏觀視角,到海洋、淡水(河流、湖泊、地下水)的微觀分析,您將全麵瞭解水資源的分布、利用和保護。我們將探討洋流的形成、分布及其對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影響,分析海陸變遷、海岸地貌的形成,以及水資源短缺、水汙染等全球性環境問題。 岩石圈: 瞭解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掌握岩石的成因分類(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和循環過程。分析地質構造(如斷層、褶皺)對地錶形態的影響,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質災害的成因及分布規律。我們將探索地球錶麵的主要地貌類型(如高原、山地、平原、盆地)及其形成原因,例如風力、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 生物圈: 探討生物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條件,理解自然帶(如陸地自然帶、海洋自然帶)的形成及其分布規律。分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以及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包括物種滅絕、生態破壞等問題。我們將討論生態係統的概念、結構和功能,以及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人文地理環境的形成與發展: 人類活動是地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本部分將引導您理解人文地理現象的成因和規律。 人口: 深入研究人口的分布、數量變化(齣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遷移及其影響。分析不同地區人口問題(如老齡化、人口過剩、人口不足)的成因和對策。您將掌握人口金字塔的解讀方法,理解人口結構對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聚落: 探討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類型、分布、形態特徵及其發展演變。理解城市化進程及其帶來的影響,包括城市空間結構、城市功能分區、城市問題(如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以及可持續城市發展。 交通運輸與商業: 分析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鐵路、公路、水運、航空)的特點、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理解商品流通的規律,探討不同區域的商業分布與發展模式,以及全球貿易體係的構建。 區域地理: 本部分將以中國地理和世界地理為重點,引導您將零散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對不同區域地理特徵的整體認知。 中國地理: 深入瞭解中國的自然地理特徵,包括地形、氣候、河流、植被等。分析中國的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格局、區域差異,以及麵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挑戰。重點研究中國各區域(如東部沿海、西北內陸、西南邊疆、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經濟發展特點、優勢與劣勢,以及國傢重大區域發展戰略。 世界地理: 掌握世界主要大洲、大洋、國傢和地區的地理概況。分析世界不同區域的氣候、地形、水文、植被特徵,理解其人口分布、經濟發展水平、文化特色及麵臨的全球性問題。我們將重點關注全球性的經濟格局、地緣政治、環境問題(如氣候變化、資源枯竭)及其相互影響。 第二部分:地理教學能力——點燃教育的智慧之光 紮實的學科知識是基礎,但如何將這些知識有效地傳授給學生,激發他們對地理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纔是成為一名閤格教師的關鍵。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為您提供一套係統、實用的地理教學能力培養方案。 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解讀與教學目標設定: 我們將詳細解讀國傢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幫助您理解課程的宗旨、目標和核心素養要求。您將學習如何根據課程標準,結閤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地設定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教學設計與教案編寫: 這一模塊將聚焦於教學活動的具體規劃。您將學習如何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齣結構閤理、內容充實、形式多樣的教學環節。我們將提供不同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討論法、探究法、案例分析法、多媒體教學法)的運用技巧,並指導您如何編寫一份既符閤規範又富有創意的教案。我們將強調情境創設在教學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方式,將枯燥的地理知識變得鮮活起來。 課堂教學實施與組織: 成功的教學,離不開有效的課堂管理和引導。您將學習如何組織課堂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促進師生互動。我們將探討如何處理課堂突發狀況,如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以及如何進行有效的提問與反饋。您將學會如何利用闆書、多媒體課件、地理模型等多種教學工具,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增強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它不僅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驗,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依據。您將瞭解不同類型的地理教學評價方法,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以及如何設計有效的測驗、考試和作業。我們將強調評價的診斷功能和發展功能,引導您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全麵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並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 現代地理教育強調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包括地理觀念、地理思維、地理實踐能力和區域認知。本書將具體指導您如何在教學中滲透這些核心素養。例如,如何通過分析地理圖錶,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如何通過案例分析,引導學生運用地理原理,解釋和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他們的地理思維;如何鼓勵學生進行地理考察和實踐活動,提升他們的地理實踐能力。 教師專業發展與反思: 成為一名優秀的地理教師,是一個持續學習和不斷成長的過程。本書將引導您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鼓勵您進行教學反思,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我們將提供一些教師專業發展的途徑和資源,幫助您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水平。 本書的獨特優勢: 緊扣考試大綱,精準把握命題方嚮: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深入研究瞭曆年國傢教師資格考試的真題和考試大綱,力求內容覆蓋全麵,重點突齣,讓您的備考更具針對性。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注重能力培養: 我們不僅注重學科知識的傳授,更強調教學能力的培養。通過豐富的案例分析和教學設計指導,幫助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教學技能。 語言通俗易懂,圖文並茂: 本書力求語言簡潔明瞭,避免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並配以精美的插圖、圖錶和流程圖,幫助您更直觀地理解和掌握知識。 豐富的習題與解析,鞏固學習效果: 每章都配有高質量的習題,覆蓋瞭知識點和能力要求,並提供詳細的解析,幫助您檢驗學習成果,鞏固所學知識。 結語: 懷揣教育理想的您,選擇瞭地理,就是選擇瞭探索地球的廣闊與精彩,選擇瞭播種知識與智慧的種子。這本教材,是您通往成功之路上的忠實夥伴。我們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和科學的備考,您一定能在這場考試中脫穎而齣,成為一名受學生喜愛、受社會尊重、有溫度、有情懷的優秀中學地理教師!願您在教育的徵途上,點燃心中對地理的熱愛,照亮學生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