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丛书·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

甲骨文丛书·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 著,吴奇俊,刘春燕 译
图书标签:
  • 土耳其
  • 历史
  • 近代史
  • 奥斯曼帝国
  • 政治
  • 军事
  • 民族主义
  • 国际关系
  • 甲骨文丛书
  • 中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835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1866
品牌:甲骨文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甲骨文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近来关于土耳其的重要作品,本书应是在叙述土耳其从1789年至今演变的好作品之一……充满重要的细节,文笔优美……必备佳作。——《选择》(Choice)

内容简介

《土耳其的崛起(1789年至今)》,以晚期奥斯曼帝国为起点,作者历数了坦自马特的改革、一个君主立宪王朝的建立、一战爆发、凯末尔的革命、土耳其共和国的成立,以及20世纪后半期土耳其国家的政治变革;特别是1990年代到21世纪(如加入欧盟)等新趋势。本书曾以土耳其语出版并再版4次,中译本根据纽约大学出版社的英译本翻译,同时参照土耳其语原文,是一部集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身的高水平著作,有助于读者深入了解1789年至今的土耳其历。

作者简介

作者:(土耳其)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 译者:吴奇俊 刘春燕


悉纳·阿克辛(Sina Aksin),安卡拉大学历史系教授。

精彩书评

作为近来关于土耳其的重要作品,本书应是在叙述土耳其从1789年至今演变的好作品之一……充满重要的细节,文笔优美……必备佳作。——《选择》(Choice)

目录

第一部分 导言:背景

一 前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

二 古典奥斯曼时期

三 古典奥斯曼体系的变迁

四 奥斯曼土耳其文化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部分 困境中的帝国

五 通往坦兹马特之路

六 改革法令和青年奥斯曼党

七 第一个君主立宪制政府和大危机

八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统治时期

九 统一进步协会的组织特征和“3·31”事变

十 统一进步协会监督政府——从“3·31”事变到1913年

十一 立宪时期的主要思潮

十二 统一进步协会的统治和卷入一战

十三 独立战争

十四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三部分 阿塔图克时期

十五 战争的结束和停战协定(到1919年5月19日)

十六 从萨姆松到达马德·费里特政府的倒台

十七 第三立宪政府时期

十八 土耳其大国民议会的成立、内战及《色佛尔条约》

十九 正规军走向胜利之路

二十 大胜利和苏丹制的废除

二十一 《洛桑条约》:土耳其共和国的建立

二十二 废除哈里发,走向世俗主义

二十三 革命和反革命

二十四 文化革命走向前台

二十五 经济和政治发展

二十六 对阿塔图克及其革命的评价

第四部分 伊斯梅特·伊诺努和他的多党制

二十七 战前和战争年代;伊诺努时代

二十八 伊诺努建立多党制4

二十九 民主党时代

第五部分 军事干预及其影响

三十 20世纪60~70年代

三十一 20世纪80年代

三十二 20世纪90年代

三十三 新千禧年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前奥斯曼时期的土耳其人


土耳其人的三个故乡

匈奴人的游牧王国是第一个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突厥族国家(公元前220年到公元216年)。人们可以从这些年代了解到土耳其人是古代历史的“后来者”,一个相对“年轻”的民族。下面这些历史的里程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观点。

公元前9000~前8000年,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

公元前6250年,加陶岗市在安纳托利亚建立。

公元前3500年,苏美尔发明了车轮,埃及发明了帆船。

公元前3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苏美尔文字——楔形文字。

当匈奴帝国建立时,古代希腊文明和亚历山大帝国已经走完其历史进程,罗马共和国已存在了近5个世纪之久。

匈奴人统治的第一片土地,土耳其人的第一故乡“中亚”,位于中国北面。匈奴人是游牧民族,以放牧为生。这些骑士在大草原上游荡,居住在圆顶帐篷里,为了寻找更加肥美的草地而随着季节迁徙。夏季他们迁移到高原和山坡上,冬季他们返回到平原地区。他们之所以过着游牧生活,是因为干旱的大草原不适于农业种植。游牧对他们来说是生存的需要。适于耕种的地方在南部,即中国。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阻挡了游牧民族通往中国南方肥沃土地的道路。中华帝国修建的万里长城是保护南方农耕文明免遭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巨大屏障。这是一条长达2400公里(1500英里)的复杂防御工事,相隔不远便有一座烽火台,并在之间铺设道路,以便守卫士兵可以快速到达任何一个遭到攻击的地方。

过着游牧生活的匈奴人没有文字,对城市生活一无所知。人们认为他们缺乏国家的特征,被认为仅仅是部落联盟。在他们被驱散后,突厥部落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没有形成更高程度的社会组织。突厥汗国于公元552年在第一故乡建立,持续到745年。区分突厥汗国与匈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突厥汗国末期文字的出现。第一块土突厥语石碑发现于奥都斤山遗址(�Ztüken),其历史可以追溯到730年。除却这一点,关于匈奴的一切也都适用于突厥汗国。突厥汗国之后,大规模、远距离的迁徙开始了。关于游牧部落被迫迁徙原因的猜想包括:干旱、人口的急剧增长、传染病在牧群中的肆虐。

第一波移民向西迁徙,到邻近他们第一故乡的地方,建立了第一个具备国家特征的成熟的突厥王国。虽然回纥汗国(745~940年)具有城市、农业以及书面语言,但游牧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回纥人由萨满教皈依佛教。一些突厥部落继续向西迁徙,到达土耳其人的第二故乡——大概位于里海以东、咸海以南,在今天阿富汗的北部的河中地区。土耳其人称之为河中,公元900~1150年他们在这里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在此,他们建立了三个主要王国:喀喇汗王国或黑汗王国(940~1211年)、阿富汗的伽色尼公国(963~1186年)以及塞尔柱王国(1038~1157年)。喀喇汗王国时代标志着土耳其文学的开端。两部代表性作品分别为:尤素福·哈斯·哈吉普于1070年写成的《福乐智慧》和喀什格尔的马哈茂德编著的第一部突厥语词典《突厥语大词典》。

在1071年的曼兹克特战役中,塞尔柱王国对拜占庭的决定性胜利促使了奥古兹的土耳其人迁徙到他们的第三故乡——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这场胜利打破了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霸权,之后拜占庭帝国再也没能恢复。在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建立的第一个土耳其国家是塞尔柱苏丹国(Anatolia Seljuk Sultanate,1077~1308年)。第三故乡与前两者有很大的差异。同第一故乡荒芜的大草原相比,第二故乡河中地区稍有改观,有成片肥沃的可耕地,但仍被大片沙漠所包围,饱受干旱之苦。第三故乡根本就没有荒漠,这里土地非常肥沃,到处都可以种小麦。大批土耳其人在此定居,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阶层产生了。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后者以低地为主要地貌,安纳托利亚地区则是间隔在陡峭山脉之间的高原。如果他们愿意,这里有广阔的土地,部落和宗族很容易就能恢复他们的游牧生活。此外,当安纳托利亚地区一次又一次地发生暴动和骚乱时,不堪劫掠的村民便逃到山中,变成强盗或者恢复游牧生活。简而言之,牧民和农民之间经常发生周期性的转变,并轮番在某些地区占主导地位。直到1865年,奥斯曼政府才不得不派出军队——改进师前往丘库罗瓦,其目的是使阿夫沙尔部落和其他已经不过定居生活的部落重新过上定居生活。据说在这段时间里,阿达纳东部的丘库罗瓦平原——土耳其最肥沃的农耕地区,因游牧文化而沦为草地。

历史学家泽基·韦利迪·托甘研究了居住在安纳托利亚的土耳其人的相关问题。根据托甘的研究,阿拉伯人的劫掠导致安纳托利亚地区大多数信仰基督教的居民逃往海岸地带。这一观点暗示——因为土耳其人到达时安纳托利亚地区的居民相对较少,因此他们没有在种族上与安纳托利亚的基督徒融合。换句话说,他们保持了种族的纯洁。但是无法确定有多少基督徒离开或者留下。无论如何,诸如通婚、皈依伊斯兰教、德米舍梅(devshirme,强行从基督徒里征召禁卫军士兵和政府工作人员)、推行奴隶制等,都必然导致种族的融合。事实上,土耳其人与亚洲突厥部落的后裔没有明显的相似点,而且即使是生活在土耳其的土耳其人也没有相同的体征,这似乎是种族间通婚的证据。但是撇开种族方面的考虑,突厥语变成安纳托利亚地区的通用语言。这是把安纳托利亚民众与中亚联系在一起的重要纽带。

历史的岁月

法国的人类史年表得到了土耳其历史学家的广泛认同。成文的人类史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公元前3000年~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古代史

公元476~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东罗马帝国或拜占庭帝国灭亡):中世纪

公元1453~1789年(法国大革命):新时期

公元1789年后:现代时期

赞同这一年表的土耳其历史学家强调1453年的重要性、穆罕默德二世(征服者法提赫)是复兴君主,以及君士坦丁堡归于伊斯兰教和土耳其人的意义。尽管征服君士坦丁堡意味着土耳其历史的深刻变化,即“从行省到帝国”,但我们真的要把这一件事当作土耳其的一个新纪元吗?从作者的角度看,或许未必。在把1453年当作一个新时期的转折点方面,欧洲人认为奥斯曼帝国阻碍了历史的进程。根据这一历史观,奥斯曼帝国占领拜占庭后,大批拜占庭知识分子逃往意大利,并成为催生文艺复兴和人文主义的主要力量。根据这种欧洲历史观,奥斯曼帝国的全部贡献仅仅是驱使一大批知识分子逃往西方。

易卜拉欣·卡费斯奥卢及其他土耳其历史学家很早就指出,这一历史年表不清晰,也没有直接阐明土耳其历史的重要方面。在那个年代,罗马帝国的灭亡对土耳其有什么直接影响吗?1789年法国大革命对土耳其有非常大的影响,但其影响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内有一个时间差,在西欧和东欧却是同时发生的。

因此,这些大事件对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的土耳其人的重要性值得商榷。土耳其历史更合理的年表应该是:

公元前220(匈奴国家的出现)至公元1071年(曼兹克特战役;突厥人进入安纳托利亚和鲁米利亚地区):古代

公元1071~1839年(《坦兹马特法令》颁布):中世纪

公元1839~1908年(宪法的公布):新时期

公元1908年以后:现代时期

这个年表与生活在土耳其的土耳其人相关,因为它强调了这个国家社会发展的阶段。古代史是土耳其人的游牧时代。中世纪是定居、农业发展、农民阶层出现的转型时期。新时期体现为西化和法治的努力。现代时期则以土耳其人大规模城市化、资本主义发展和建立民主共和国等重大事件为标志。


罗马的黄昏:拜占庭帝国的衰亡与新生 作者: [虚构] 亚历山大·科瓦奇 出版社: 环球历史文库 装帧: 精装,附赠君士坦丁堡历史地图册 --- 内容简介: 在亚欧大陆的十字路口,存在着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文明奇迹——拜占庭帝国。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现代历史学家热衷的、从奥斯曼帝国兴起到现代土耳其共和国建立的宏大叙事,而是深入剖析了东罗马帝国,这个被誉为“第二个罗马”的强大政体,是如何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辉煌的顶峰,最终走向无可挽回的衰落,直到完全融入中世纪后期的历史洪流之中。 本书以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定都君士坦丁堡为起点,而非严格意义上的1789年。我们试图揭示,在拜占庭帝国走向覆灭的数百年间,其内部的结构性矛盾、宗教的深刻影响,以及与周边势力的复杂互动,如何共同铸就了它独特的命运。 第一部分:黄金时代的阴影(公元4世纪至7世纪) 本部分探讨了查士丁尼大帝(Justinian I)统治下的帝国如何短暂地重现古罗马的荣光。我们详尽分析了《查士丁尼法典》的深远影响及其对后世法律思想的塑造。然而,辉煌的背后是沉重的代价:与波斯的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了国库,而“查士丁尼瘟疫”的爆发,则成为帝国人口结构和经济基础的致命一击。我们将重点考察瘟疫对帝国行政体系、军事动员能力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这为后来的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的入侵敞开了大门。 随后,我们分析了希拉克略王朝(Heraclius Dynasty)在七世纪的挣扎求存。面对伊斯兰教兴起带来的全新地缘政治挑战,帝国失去了叙利亚、埃及和北非——这些帝国最富庶的粮仓和兵源地。这迫使拜占庭从一个地跨欧亚非的帝国,彻底转型为一个以安纳托利亚为核心的、更加希腊化和军事化的城邦国家。本书细致梳理了“军区制”(Theme System)的建立,这是帝国在极端压力下为维持边防而进行的结构性改革,并探讨了这种军事化治理模式对后期社会僵化的潜在影响。 第二部分:教义的冲突与帝国的内耗(公元8世纪至11世纪) 拜占庭的强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独特的“凯撒-教皇制”(Caesaropapism)——皇帝对教会的绝对控制。本部分聚焦于“圣像破坏运动”(Iconoclasm)——这场持续近一个世纪的宗教和政治斗争。我们探讨了皇帝利奥三世(Leo III)推行圣像破坏令的深层动因,这不仅是神学上的分歧,更是中央集权与地方修道院势力之间权力斗争的体现。圣像破坏运动在帝国境内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分裂,削弱了帝国对东部行省(特别是意大利南部)的精神凝聚力,并加剧了与罗马教廷的最终决裂。 九世纪至十一世纪是“马其顿王朝”的复兴期,帝国在尼基弗鲁斯二世(Nikephoros II Phokas)和巴西尔二世(Basil II)的领导下,重新征服了巴尔干半岛,并彻底击溃了保加利亚帝国。本书着重分析了巴西尔二世“保加利亚屠夫”的称号背后的军事哲学,以及他死后,帝国权力结构如何迅速腐化。在没有一位强力君主的情况下,宫廷阴谋、地方贵族对土地的兼并以及军事人才的匮乏,使得帝国在面对外部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 第三部分:致命的转折与帝国的边缘化(公元11世纪末至15世纪) 1071年,曼齐刻尔特战役(Battle of Manzikert)的惨败,标志着拜占庭帝国在安纳托利亚霸权的终结。本书详细描绘了这场战役的战略失误,以及其对帝国核心领土构成的长期威胁——突厥部落的涌入,不仅动摇了帝国的兵源基础,更引入了全新的、难以同化的文化元素。 面对塞尔柱人的压力,科穆宁王朝(Komnenian Dynasty)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新兴的西欧十字军国家的微妙且危险的共生关系。我们深入探讨了亚历克修斯一世(Alexios I Komnenos)向西欧求援的决策如何最终引发了十字军东征。不同于侧重于十字军视角的史著,本书着重分析了拜占庭皇帝视角下的“蛮族援军”:他们是必要的盟友,同时也是潜在的掠夺者。 最终,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对君士坦丁堡的劫掠,成为帝国历史的不可逆转的断点。本书将这一事件描述为“文明的自戕”,它不仅摧毁了君士坦丁堡的物质财富和行政体系,更永久性地破坏了希腊东正教与拉丁天主教世界之间的信任基础。尽管尼西亚帝国(Empire of Nicaea)最终在1261年光复了首都,但复兴后的帝国已经是一个被严重削弱、领土破碎、经济依赖热那亚和威尼斯等意大利商业城邦的衰弱政权。 在帝国最后的两个世纪里,我们看到的是一群在内战和瘟疫中挣扎的皇帝,他们试图通过外交手腕和宗教妥协来延续一个名存实亡的帝国。本书以1453年君士坦丁十一世的最后抵抗作为终点,探讨了拜占庭作为一个政治实体的终结,如何转化为一种精神遗产——东正教的守护者和古典知识的继承者,继续在东欧和俄罗斯的文化土壤中延续其影响。 本书力求超越传统的“衰亡史”叙事,通过对军事制度、财政结构、宗教政治和文化认同的交叉分析,展现拜占庭帝国作为一个复杂历史实体的生命周期,其兴衰过程为研究任何古典文明的转型和延续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 目标读者: 历史爱好者、对东正教历史、中世纪晚期欧洲政治感兴趣的研究人员。 关键词: 东罗马帝国、查士丁尼、圣像破坏、曼齐刻尔特、第四次十字军、君士坦丁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配图和注释系统,似乎也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我注意到随书附赠的插页中,包含了一些罕见的历史照片和地图的复制品,这些视觉材料并非仅仅是点缀,而是与正文内容形成了有效的互文关系,起到了图像佐证的作用。此外,脚注的详尽程度,预示着作者的引证工作是何等细致入微,这无疑为学术探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使得追溯原始资料的路径清晰可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让读者对作者的学术诚信度产生了强烈的信任感,它不仅仅是一本阅读材料,更像是一套可以进行二次研究的工具书。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至少在导言部分,呈现出一种克制而又饱含力量感的笔触。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历史的客观性,避免了过多煽情或主观色彩过浓的判断,而是将证据和论述并置,让读者自己去形成结论。这种稳健的叙事方式,对于处理敏感且争议性极高的近代史议题时显得尤为重要。它构建了一个冷静的分析场域,让人感觉自己像是一位坐在历史法庭上的陪审员,需要依据呈现的材料来做出判断。我期待着在后续章节中,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能够贯穿始终,尤其是在涉及军事改革和外交博弈的关键转折点上,这种冷静的剖析能力将是判断其价值的关键。

评分

从目录结构初探,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梳理上的深厚功力。那些庞杂的近代奥斯曼帝国解体与后续政治变迁的线索,被巧妙地切割成若干逻辑清晰的板块,即便对于初次接触这段复杂历史的读者而言,似乎也提供了一条相对平缓的切入点。这本书的宏大叙事框架似乎并未以牺牲微观叙事为代价,从权力的更迭到社会思潮的涌动,都似乎有着细腻的着墨。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挖掘,远比单纯的年代记述要来得引人入胜。我对其中关于民族主义兴起对帝国瓦解的影响这一块尤其期待,希望它能提供不同于传统西方史学视角的全新阐释角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吸引人,封面采用了深邃的墨绿色调,搭配着烫金的字体,散发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触感温润,印刷清晰,即便是复杂的地图和图表,细节也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次翻阅时,都能感受到作者和出版方在细节上所下的苦功。尽管我还没有深入到每一个章节的内容,但仅从这精心打磨的外在来看,就知道这绝对是一部严肃且值得收藏的学术力作。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通俗读物,而是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知识宝典,光是放在书架上,都能为整个空间增添一份人文气息。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留白处理,使得长时间阅读下来也不会感到过于拥挤和压迫,这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是极为友好的设计。

评分

我之前阅读过几本关于近东历史的译著,常常被其生硬的翻译腔所困扰,阅读体验大打折扣。然而,这本书的译者明显在文学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语句流畅自然,节奏得当,即便是引用了大量的外文史料或官方文件,也处理得毫无滞涩感,仿佛是本土作者以中文思维写就一般。这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偏好深度阅读的读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它确保了历史的重量感不会因为文字的障碍而被削弱,使得我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沉浸在历史的洪流之中,这在严肃的历史译著中是相当难得的品质。

评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特价买书么么哒!

评分

京东购买 质量放心 评价可靠 活动多多 比某训合算还方便

评分

京东购买 质量放心 评价可靠 活动多多 比某训合算还方便

评分

简要叙述从古代奥斯曼到20世纪末期土耳其的发展历史。

评分

甲骨文出品,必属佳品,果断收藏。

评分

公元前6250年,加陶岗市在安纳托利亚建立。

评分

甲骨文丛书,打算慢慢的收集

评分

纸张印刷非常不错!好评!

评分

甲骨文出品,必属佳品,果断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