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地理
  • 中学
  • 教材
  • 中公
  • 考点
  • 速记
  • 2017
  • 初级中学
  • 地理教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00893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6134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
开本:64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6
字数:125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在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基础、核心、凝练的精华部分,构架起以学科知识等三个模块有机结合的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的考点速记小开本图书。本书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本、重要的考点出发,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真正地使考生一书在手,知识尽有。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7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频考点速记(初级中学)》是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相关专家在深入研究历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地理真题及考试大纲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
(一)携带方便,便于记忆
本书针对广大考生需求,设计了64开版面,方便考生随身携带,充分利用点滴时间。版面设计活泼,双色印刷,彩色下划线标注重点内容,使考生复习有伙伴,记忆有方案。
(二)依据考纲,突出重点
本书依据考试大纲编写,紧随考试形式新变化,分析命题规律,优化图书内容,将新真题和高频考点紧密结合起来,使考生一书在手,重点全有,理解有思绪,作答有依据。
(三)体系健全,科学备考
我们细致分析了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原理和命题趋势,从大纲出发以“部分”“章”“节”为基本框架,体系合理健全。章后添加“考点强化练习”,使考生做题有方向,挑战有希望。

目录

第一章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2
高频考点提要/2
第一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对人类的影响/2
第二节世界地理/9
第三节中国地理/78
第四节中国地理分区/137
考点强化训练/164
第二章地理图表/172
高频考点提要/172
第一节地球仪与地图的应用/172
第二节日照图的判读及解析/187
第三节地理图表的绘制/190
考点强化训练/194
第三章自然地理/199
高频考点提要/199
第一节宇宙与地球/199
第二节宇宙中的地球/210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230
第四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257
第五节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63
考点强化训练/276
第四章人文地理/281
高频考点提要/281
第一节人口与城市/281
第二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301
第三节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322
考点强化训练/325
第一章初中地理课程/328
高频考点提要/328
第一节初中地理课程体系/328
第二节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培养目标/332
第二章地理教学方法/338
高频考点提要/338
第一节地理教学方法概述/338
第二节地理教学的主要方法/341
第三章地理教学基本技能/347
高频考点提要/347
第一节地理课堂导入技能/347
第二节地理课堂提问技能/348
第三节地理课堂语言技能/350
第四节地理课堂教学的结束技能/355
第五节地理课堂教学的组织技能/356
第六节地理课堂教学的“三板”技能/358
考点强化训练/361
第四章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363
高频考点提要/363
第一节地理教学媒体/363
第二节常见地理教学媒体的使用/364
考点强化训练/367
第五章地理教学评价/369
高频考点提要/369
第一节地理教学评价概述/369
第二节地理教学评价的分类/371
第三节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评价/375
第四节教学评价方案的编写与实施/376
第一章初中地理课程/380
高频考点提要/380
第一节教学对象研究/380
第二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的“课程目标”/381
考点强化训练/382
第二章初中地理教学内容的选择/384
高频考点提要/384
第一节地理教材研究/384
第二节地理教学内容重、难点分析/387
考点强化训练/388
第三章初中地理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的优化/390
高频考点提要/390
第一节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优化/390
第二节地理教学媒体的优化/391
考点强化训练/392
第四章地理教学过程的设计/394
高频考点提要/394
第一节常用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95
第二节新课程倡导的地理教学过程模式/396
考点强化训练/397
第五章地理教案设计与写作/399
高频考点提要/399
第一节地理教案的写作方法/399
第二节教学设计模板/402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404

精彩书摘

  部分
  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本部分内容依据初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编写,共分为四章内容,前两章为地理综合知识,包括地理环境要素和区域地理、地理图表。后两章按照中学地理教材知识结构,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个角度对地理科学知识进行了全面讲解,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是中学地理的基础,对地理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节地理环境各要素及其
  对人类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要素组成。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一、地理环境要素概述
  1.天气和气候
  天气是指某一个地方距离地表较近的大气层在短时间内的具体状态。而天气现象则是指发生在大气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某瞬时内大气中各种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湿度、风、云、雾、雨、雪、霜、雷、雹等)空间分布的综合表现。
  2.地质地貌
  地质泛指地球的性质和特征。地貌即地形,指地球硬表面由地球内外力共同作用塑造而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3.水
  地球表面大概70%被水覆盖,水在地球运动和人类生存和生产活动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水也是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之一。
  4.土壤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不可缺少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土壤是发育于地球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疏松表层。
  5.生物
  生物有机体遍布于地球表面,形成了地理环境的一个特殊圈层——生物圈,生物质量虽然很小,但却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极为深刻。
  二、地形与气候
  1.地形对气温的影响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2.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3.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
  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4.气候对地形的影响
  高寒地带:气候寒冷,冰蚀地貌广布;
  沙漠地带:降水稀少,温差大,风力作用强,风蚀地貌广布;
  湿润地带:降水较多,流水作用强大、普遍,既有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沟谷),又有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三角洲、冲积平原)。
  三、地形与河流
  1.地形影响河流走向、水系形状
  2.地形影响河流落差
  3.河流对地形的影响
  流速大的山区,侵蚀作用强烈;流速较慢的平原地区,沉积作用显著。
  四、地形、河流与聚落
  1.地形、河流对乡村的影响
  乡村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上,或者位于两条河流交汇处比较高爽平坦的地方。这些地方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且土壤肥沃,靠近河流,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用水和交通也比较方便。
  2.地形、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016年下半年真题】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题。
  下列关于西藏主要城镇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间结构为组团式
  B.规模以大中型为主
  C.多沿河谷分布
  D.服务范围相同
  【答案】C。解析:西藏处于高寒地带,加之地形限制,城镇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河谷地带,比如雅鲁藏布谷地。故答案选C。
  五、地形、气候与工业
  1.地形条件
  工业一般布置在地势平坦开阔、水源近便、对外联系方便的平原地区。
  2.气候条件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工厂排出的烟尘、废气对居住区的污染,在常年盛行一种主导风向的地区,工业区应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方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上风方向。在冬夏季风向相反的地区,工业区应布局在当地小风频的上风向,居住区则布局在下风方向。
  
踏上讲台,点亮未来: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与理论深度解析 这本教材并非一本简单的考点罗列,它是一扇通往初中地理教学殿堂的门户,旨在为每一位心怀教育梦想的您,提供一套扎实、系统、且充满实践智慧的理论与方法体系。我们深知,成为一名优秀的地理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科知识本身有深刻的理解,更需要掌握将其转化为生动课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因此,本书将引领您深入探索初中地理教学的方方面面,让您在掌握核心考点的同时,更能领悟其背后的教育理念与教学策略。 第一部分:夯实学科根基,构建知识网络 我们深信,扎实的学科知识是教师自信与魅力的源泉。本书将带领您系统回顾初中地理的核心知识体系,但绝非枯燥的知识堆砌。我们将以“知识的脉络”为主线,引导您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起一张全面、立体、融会贯通的地理知识网络。 自然地理的奥秘: 从地球的运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到生物圈,我们将深入剖析地球的物质构成、能量交换及其相互作用。您将不仅仅是记住“三圈一圈”的构成,更能理解它们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气候变化以及生物分布的。例如,在讲解大气运动时,我们将不止于描述风的形成,更会探讨高低气压、气流的垂直与水平运动如何塑造了全球的气候格局,以及这些气候特征又如何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在岩石圈的学习中,我们将不仅仅是区分岩石的种类,更会深入探究岩石的形成过程、地壳运动的力学原理,以及它们与地质灾害、矿产资源的关联。 人文地理的魅力: 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域文化、人口分布、经济活动,都将在这部分得到生动呈现。我们将不仅仅是列举国家、首都、人口数量,更会探究影响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如地形、气候、资源对人口分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历史文化传统对聚落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塑造。您将学会如何分析一个地区的人文特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例如,在讲解中国的人口问题时,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人口众多”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其背后的历史、社会、经济原因,以及我国为解决人口问题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并探讨这些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地理的深度: 从中国地理到世界区域地理,我们将带领您“走进”每一个区域,感受其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我们强调的是“理解性记忆”,即在理解区域特征的基础上,形成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亚洲”这一单元时,我们将从自然环境的共性与差异性入手,分析其主要地形、气候、水文特征,再深入探讨各区域(如东亚、南亚、东南亚、西亚、中亚、北亚)的具体情况。同时,我们将关注区域内各国的人口、经济、文化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差异。在讲解“中国地理”时,我们不仅会涉及中国的地理分区、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要素,更会深入分析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分布、历史文化特色,以及中国在世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部分:教学艺术的修炼,点燃课堂活力 掌握学科知识是基础,但如何将其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是教学的核心。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论,帮助您成为一名充满智慧与魅力的教师。 教学理念的升华: 我们将引导您深入理解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育理念,如“以生为本”、“探究式学习”、“问题导向”等。您将不仅仅是接受这些理念,更能理解其背后的教育学依据,以及如何在课堂实践中加以贯彻。例如,在讲解“以生为本”时,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并据此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教学设计的智慧: 一堂精彩的地理课,离不开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我们将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评价的设计等方面,为您提供全方位的指导。您将学会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出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设计一节关于“中国地形”的教学时,我们可以从“中国地形的‘脊梁’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入手,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展示中国地形图、地貌景观图片、视频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探究中国地形的特点,并最终形成关于中国地形的完整认知。 教学方法的创新: 告别单调的讲授,拥抱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我们将为您介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如: 情境创设法: 如何通过生动的语言、逼真的图片、有趣的视频,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地理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例如,在讲解“火山爆发”时,我们可以播放火山喷发的震撼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力,进而引发他们对火山形成原因、喷发过程、影响等问题的探究。 探究式学习: 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季风气候”时,我们可以提出“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而我国西北部地区则全年干燥少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气压带风带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等因素,自主探究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合作学习: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互动交流中深化理解、拓展思维。例如,在进行“世界主要咖啡产地及影响因素”的探究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负责收集某一产地的相关资料,然后进行交流分享,共同完成对全球咖啡种植业的整体认知。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PPT、GIS软件、VR/AR技术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讲解“海底地形”时,我们可以利用VR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潜入”深海,观察马里亚纳海沟、洋中脊等海底地貌,获得直观的认识。 课堂管理的艺术: 课堂秩序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我们将为您提供切实可行的课堂管理技巧,帮助您建立积极、有序、高效的课堂氛围。您将学会如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如何处理课堂中的突发状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所成长。 第三部分:评价的维度,洞察学生的成长 科学的评价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本书将引导您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形成性评价的运用: 我们将强调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帮助您设计多种形式的形成性评价活动,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随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并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 过程性评价的价值: 除了最终的考试成绩,我们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您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合作情况、探究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全面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终结性评价的精炼: 在注重过程的同时,我们也需要进行有效的终结性评价。我们将为您提供设计科学、能够准确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的测试题的指导,帮助您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四部分:考试的策略,自信迎接挑战 我们深知,顺利通过考试是迈向讲台的第一步。本书将为您提供一套科学、高效的备考策略,助您自信地迎接考试。 高频考点的深度解析: 我们将对历年考试真题进行深入分析,提炼出高频考点,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解读。您将不仅仅是记住考点,更能理解其出题思路、考察角度,以及如何将其灵活运用到解题中。 答题技巧的传授: 掌握学科知识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掌握如何有效地进行答题。我们将为您传授各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如选择题的排除法、论述题的逻辑结构、图文结合题的解读方法等,帮助您在考试中“对症下药”,提高得分率。 模拟演练与反思: 通过模拟考试,您可以检验自己的备考效果,发现薄弱环节。我们将指导您如何进行有效的模拟演练,以及如何通过对错题的反思,不断完善知识体系和答题策略,最终实现质的飞跃。 结语: 教育是一场充满爱的奉献,地理教学更是通过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帮助学生建立宏观视野、培养家国情怀的独特途径。本书倾注了我们对地理教育的热爱与深刻理解,我们希望它能成为您教育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陪伴您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在教学的殿堂中探索,最终点亮学生求知的星空,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您的精彩教育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教材后,我立马翻到了“地理学科教学能力”那一块,这是我个人觉得最难把握的部分。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探究能力。这本书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指导性建议,虽然面面俱到,但感觉过于“官方化”和“模式化”。它列举了很多行为动词,告诉你要写“能够描述”、“能够分析”,但对于如何设计一个能真正激发初中生兴趣的导入环节,或者如何有效地组织课堂讨论,几乎没有提供任何鲜活的、可操作的案例来支撑。举个例子,书中关于“河流地貌的形成”这一课的教学建议,只是简单提到了可以通过图示讲解,但没有给出如何利用多媒体、实地考察(即使是虚拟的)或者角色扮演等方式来让抽象的地貌过程变得生动起来的指导。这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设计指导,对于一个初次备考的老师来说,帮助是有限的。我需要的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理论”与“课堂实际操作”之间的那座桥梁,而这本书似乎把桥梁的材料都摆好了,却没告诉我如何搭建。

评分

从装帧和印刷质量来看,这本书中规中矩,纸张不算太差,油墨也比较清晰,长时间阅读眼睛不会太疲劳,这至少保证了阅读体验的基础。但如果非要挑剔,我觉得在排版设计上,可以更加“智慧”一些。它大量使用了纯文本的列表和段落来呈现知识,视觉上缺乏变化,时间长了容易产生阅读倦怠感。在现代的教辅材料中,图表、思维导图、对比矩阵等可视化工具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它们能极大地提高信息处理效率。这本书在这方面的运用略显保守,很多本该用流程图或对比表格清晰呈现的内容,却被冗长的文字所取代。比如,当比较不同农业地域类型时,如果能有一个横跨气候、地形、劳动力、政策等多个维度的对比表格,记忆效率会高出数倍。现在的形式,更像是在强迫读者自己动手把文字“翻译”成图表,这与“速记”的初衷似乎背道而驰了。对于追求效率的考生来说,这种设计上的保守,间接增加了我们的复习负担。

评分

说实话,这本书的“速记”功能做得还算到位,至少在内容组织上,它努力将海量的知识点切割成易于记忆的小块。那种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列表,配上加粗的关键词,确实能让人在短时间内对整体知识体系产生一个“好像都认识”的感觉。但是,这种极致的提炼也带来了副作用: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联性被削弱了。地理学是一门强调系统性和关联性的学科,比如气候成因和植被分布的联系,或者水循环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内在的逻辑链条,在这本书里显得有点松散。我感觉自己像是在背诵一本巨大的地理词典的索引,而非系统学习课程内容。尤其是在涉及到一些前沿的、或者近年来考试热点有所侧重的地理信息技术(GIS)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时,内容显得非常陈旧,几乎没有体现出这几年教育技术发展带来的新趋势。如果考试真的考察到如何利用现代工具辅助教学,这本书提供的思路可能会让人跟不上时代。我更期望看到的是,哪怕是速记,也应该有一条清晰的“知识脉络图”贯穿始终,这样记忆才不会是孤立的碎片。

评分

使用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在对一些复杂地理现象的解释上,用力不够均衡。对于一些宏观的、全球性的地理问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它的叙述相对充分,引用了一些数据和国际共识。但令人费解的是,对于一些典型的、必须掌握的区域地理知识点,比如典型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细节,或者主要工业区的区位因素的细微差别,处理得却显得过于草率。我记得我特意去查阅了关于“地中海气候的非地带性分布特征”这一知识点,书中仅仅用了一句话带过,并没有深入分析其背后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的季节移动机制。这对于一个以考试为导向的复习资料来说,是非常致命的疏漏。考试最喜欢考的就是这种需要细致辨析的边界模糊地带。如果这些基础中的基础都没有扎实地巩固和深化,那所谓的“高频考点速记”就成了空中楼阁,一遇到稍微灵活的变式题,立刻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依靠以前零散的笔记来补救了。

评分

这本号称“高频考点速记”的教材,我拿到手的时候,心里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毕竟,距离考试的时间已经越来越近,我最需要的确实是那种能直击核心、效率至上的复习资料。翻开目录,感觉排版还算清晰,毕竟是中公出品,质量上还是有基础保证的。然而,在初次快速浏览中,我发现它对一些核心地理概念的阐述,似乎停留在了比较基础的层面。比如,对于板块构造学说的动态演化过程描述得相对简略,很多需要深入理解才能掌握的细节被一笔带过,只是简单罗列了结论性的知识点。对于像我这样,虽然基础尚可,但希望能在区分相似知识点时更精准的考生来说,这种“速记”的倾向有时反而成了障碍。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关键考点旁有更精炼的“易错点辨析”或者“易混淆知识对比”的图表,而不是单纯的文字堆砌。特别是地理教学能力部分,它提供的教学设计模板显得有些僵硬,缺乏针对初中生认知特点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感觉更像是一个标准化的应试框架,而非真正培养教学思维的工具。总而言之,它适合那些时间极度紧张、只需要快速过一遍知识框架的考生,但对于追求深度理解和高分突破的“学霸型”考生来说,可能还需要搭配更具深度解析的参考资料。

评分

价格有点贵,质量还可以

评分

好评!

评分

东西不错,对学习很有帮助,肯定能考过!

评分

买到了一本二手的,封皮有些脏脏的。

评分

还可以就是以后用不着了,因为我可以得到教师资格证了

评分

还可以,价格便宜,就是198-100的优惠券抢不到啊。

评分

很不错,速度快,包装质量很满意

评分

往事不要再提,人生已多风雨。还是安安心心地去考个教师资格证吧。

评分

不错,上次不小心买了2016年的,一看过了退换期,所以只能多买一本了,还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