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擊機與轟炸機/武器裝備百科典藏

攻擊機與轟炸機/武器裝備百科典藏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青山,楊宇,李元逸 著
圖書標籤:
  • 軍事
  • 航空
  • 武器
  • 飛機
  • 戰爭
  • 曆史
  • 百科
  • 圖鑒
  • 技術
  • 裝備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550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629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武器裝備百科典藏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6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武器裝備百科典藏”叢書從單兵、陸地、海上、空中等領域詳細羅列瞭人類曆史上各個重大或偏門的武器裝備,內容翔實,方便查找,在盡可能簡短的文字中為您羅列盡可能到位的武器情報。“武器裝備百科典藏”叢書既可以充當您閑餘時間的放鬆讀物,也可以作為軍事行業的一套實用工具書進行收藏。

內容簡介

  本書全麵介紹瞭世界著名的攻擊機與轟炸機,從其性能、研發曆史、技術參數等方麵進行瞭係統、全方位的闡述,讓廣大讀者對相關機種的發展以及專業知識有一個整體的瞭解。同時,本書還配備瞭大量的實物圖片,使介紹更形象、更直觀。
  本書內容豐富,圖例清晰,非常適閤軍事愛好者閱讀,同時也可作為遊戲、模型設計相關行業人員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叢書主編劉青山為《坦剋裝甲車輛》雜誌總編。參編人員為雜誌社的知名編輯與眾多的知名作者。《坦剋裝甲車輛》是中國著名軍事雜誌,重點介紹世界各國坦剋裝甲車輛、相關武器及其應用,圖文並茂,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頗受專業人士與公眾喜愛。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1章 攻擊機

拉格-3-37型戰鬥攻擊機[蘇] 2

A-12“伯勞鳥”攻擊機[美] 3

A17/33 輕型攻擊機[美] 4

Ju-87G“大炮鳥”對地攻擊機[德] 5

BTM/AM“拳師”攻擊機[美] 6

“英俊戰士”魚雷攻擊機[英] 8

Hs-129型對地攻擊機[德] 9

G3M 九六式陸上攻擊機[日] 10

G4M一式陸上攻擊機[日] 12

T.2“標槍”型魚雷攻擊機[英] 13

B-5“巴芬”魚雷攻擊機[英] 14

飛龍S.4型艦載魚雷戰鬥機[英] 15

“劍魚”魚雷攻擊機[英] 16

“大青花魚”型魚雷攻擊機[英] 18

火把T.F.5型艦載魚雷戰鬥機[英] 19

B2M八九式艦載攻擊機[日] 20

B4Y九六式艦載攻擊機[日] 21

B5N/B5M九七式艦載攻擊機[日] 22

A6M7零式艦載戰鬥機62型[日] 24

B6N“天山”艦載攻擊機[日] 26

A-10“雷電Ⅱ”對地攻擊機[美] 27

B7A“流星”艦載攻擊機[日] 28

AU-24“公馬”攻擊機[美] 30

伊爾-102攻擊機[蘇] 32

蘇-7對地攻擊機[蘇] 33

蘇-17對地攻擊機[蘇] 34

蘇-25對地攻擊機[蘇] 35

蘇-30多用途戰鬥機[蘇] 36

Go-145夜間襲擊機[蘇] 37

蘇-39對地攻擊機[蘇] 38

米格-27對地攻擊機[蘇] 40

TSR.2攻擊機[英] 42

SEPECAT美洲虎攻擊機[英/法] 43

“狂風”IDS多用途戰鬥機[德] 44

“軍旗IV”攻擊機[法] 46

J-35“龍”多用途截擊機[瑞典] 48

AJ-37“雷”多用途戰鬥機[瑞] 50

A-3“空中戰士”攻擊機[美] 52

A-4“天鷹”攻擊機[美] 53

F-4“鬼怪Ⅱ”艦載多用途戰鬥機[美] 54

“掠奪者”攻擊機[英] 56

“鷂”式垂直起降戰機[英] 58

“超軍旗”艦載攻擊機[法] 60

R-5夜間襲擊機[蘇] 62

Po-2夜間襲擊機[蘇] 64

櫻花自殺式攻擊機[日] 66

A6M零式艦上戰鬥機(神風)[日] 68

AC-47“幽靈”炮艇機[美] 70

AC-119炮艇機[美] 72

AC-130炮艇機[美] 74

MQ-1“掠食者”無人攻擊機[美] 76

MQ-9“收割者”無人攻擊機[美] 78

“神經元”無人攻擊機[法] 80

第2章 轟炸機

504戰鬥轟炸機[英] 84

DH.4轟炸機[英] 86

Ca.3轟炸機[意] 87

G.V轟炸機[德] 88

DH.9轟炸機[英] 89

R.VI轟炸機[德] 90

DH.10轟炸機[英] 91

“維米”轟炸機[英] 92

“弗吉尼亞”轟炸機[英] 93

F.60“巨人”轟炸機[法] 94

TB-1/ANT-4轟炸機[蘇] 95

B-10轟炸機[美] 96

P.29“側灘”型轟炸機[英] 97

“雄鹿”轟炸機[英] 98

B-9轟炸機[美] 99

“亨登”轟炸機[英] 100

加裏寜K-7實驗型超重型轟炸機[蘇] 101

BB-1/Su-2戰鬥轟炸機[蘇] 102

SB-2高速轟炸機[蘇] 104

TB-3重型轟炸機[蘇] 106

圖-2中型轟炸機[蘇] 107

圖-4重型轟炸機[蘇] 108

佩-2前綫轟炸機[蘇] 110

佩-8戰略轟炸機[蘇] 112

雅剋-4轟炸機[蘇] 113

雅剋-6轟炸機[蘇] 114

雅剋-9T/B型攻擊轟炸機[蘇] 115

B-17“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美] 116

P-47“雷電”戰鬥轟炸機[美] 117

B-18“博羅”中型轟炸機[美] 118

A-20“浩劫”輕型轟炸機[美] 120

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美] 122

B-25“米切爾”中型轟炸機[美] 124

B-26“劫掠者”轟炸機[美] 126

B-32“統治者”重型轟炸機[美] 128

B-29“超級空中堡壘”

重型轟炸機[美] 130

B-34“列剋星頓”中型轟炸機[美] 132

B-50“超級堡壘”重型轟炸機[美] 133

B-36“和平製造者”

超重型轟炸機[美] 134

P/F-51“野馬”戰鬥轟炸機[美] 136

AJ/A-2“野人”原子轟炸機[美] 137

A-1“天襲者”攻擊轟炸機[美] 139

Do-17輕型轟炸機[德] 140

Ju-86偵察轟炸機[德] 141

Ju-87“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德] 142

Ju-88中型轟炸機[德] 143

He-111中型轟炸機[德] 144

Ju-188中型轟炸機[德] 146

Do-217中型轟炸機[德] 147

He-177重型轟炸機[德] 148

Me-264重型轟炸機[德] 149

Fw-190F戰鬥轟炸機[德] 150

Fw-200長程轟炸機[德] 152

SM.79食雀鷹中型轟炸機[意] 154

“颱風”戰鬥轟炸機[英] 156

“布倫海姆”重型轟炸機[英] 158

A.W“惠特利”重型轟炸機[英] 160

“惠靈頓”重型轟炸機[英] 161

“哈利法剋斯”重型轟炸機[英] 162

“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英] 163

“蚊”式戰鬥轟炸機[英] 164

“斯特林”重型轟炸機[英] 166

“林肯”重型轟炸機[英] 168

Ki-1九三式重型轟炸機[日] 169

Ki-2九三式雙發輕型轟炸機[日] 170

Ki-3九三式單發輕型轟炸機[日] 171

Ki-20九二式重型轟炸機[日] 172

Ki-21九七式重型轟炸機[日] 173

Ki-30九七式輕型轟炸機[日] 174

Ki-32九八式輕型轟炸機[日] 175

Ki-48九九式雙發輕型轟炸機[日] 176

Ki-49百式“吞龍”重型轟炸機[日] 177

Ki-51九九式俯衝轟炸機[日] 178

Ki-67四式“飛龍”重型

...


精彩書摘

拉格-3-37型戰鬥攻擊機[蘇]


拉格-3(LaGG-3)戰鬥機是蘇聯1939年設計的單發單座下單翼戰鬥機。由LaGG-1發展而來,主要是改進瞭控製係統和減輕結構重量。1941年春天開始裝備部隊,和米格-3、雅剋-1一起成為蘇聯空軍準備取代I-153,I-16的先進戰鬥機,是衛國戰爭初期蘇軍參加空戰的主力戰鬥機之一。


換裝瞭Sh-37的拉格-3被命名為K-37(也有說稱為拉格-3It或者拉格-3-37),飛行員普遍反映雖然Sh-37在開火時後坐力巨大,飛機有偏航趨勢,但是在近距離內還是可以接受的,而且因為炮彈威力極大,可以在300~400米距離上對當時德軍所擁有的所有飛機造成不可挽迴的殺傷,並且可以對各種地麵目標形成相當大的威脅。不過鑒於其較低的射速,K-37的主要交戰目標還是集中在多發大型飛機和地麵軟目標上。飛行員佩裏斯柯科夫在一次戰鬥中被3架德國Bf-110雙發戰鬥機追擊,他沉著地小心操作飛機進行反擊,擊落其中2架,而自己僅發射瞭12發炮彈。


最大速度:575韆米/時 重量:3190韆剋 航程:1000韆米

乘員:1人 輸齣功率:927韆瓦

載彈量/對地攻擊武器:1×37毫米火炮

A-12“伯勞鳥”攻擊機[美]


A-12伯勞鳥(A-12 Shrike)俯衝轟炸機是美國寇蒂斯-萊特在1933年為瞭取代舊式的A-3和英製DH.4轟炸機這兩種雙翼機而研製的,此型機在抗戰時也為中國空軍采用,而由於當時的英語翻譯問題而把此機Shrike音譯為許來剋,中國飛行員簡稱其為許機。


A-12“伯勞鳥”的機身被分成兩部分,翼根梁柱和發動機架由鋼管焊接而成為一體,翼根下方為固定式起落架,兩機輪之間為人字形可調校式連杆連接,左右翼之上也各有人字形可調校式連杆連接到機身以增加結構強度,後段機身為鋁閤金製骨架外加薄鋁濛皮,機翼為下單翼,機翼前緣裝有滑動式自動開縫翼,翼後部分為襟翼,總體來說,A-12攻擊機在20世紀30年代來說是先進的設計,但其機身和機翼之間仍如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雙翼機一樣有張綫。


最大速度:285韆米/時 重量:2611韆剋 航程:838韆米

乘員:2人 輸齣功率:507韆瓦 載彈量:4×55韆剋

A17/33 輕型攻擊機[美]


A-17輕型攻擊機是諾思羅普公司在“伽瑪”運輸機基礎上自擔風險研製的輕型攻擊機,於1934年6月接受瞭美國陸軍航空部隊的評估。該機型先是被命名為YA-13,不久在更換瞭發動機後,被重新命名為XA-16。


1935年,諾思羅普公司拿到瞭生産110架A-17輕型攻擊機的訂單,同年10月,首批生産型飛機交付給美國陸軍航空隊。同一個月,諾思羅普公司又拿到一份改進型A-17A輕型攻擊機的生産訂單。該機型一共生産瞭129架,其中93架隻在美國陸軍航空部隊服役瞭18個月,之後被退迴道格拉斯公司(道格拉斯公司於1937獲得瞭諾思羅普公司40%的股份),賣給瞭英國和法國。


最大速度:354韆米/時

重量:2316韆剋

航程:1175韆米

乘員:2人

輸齣功率:552韆瓦

載彈量:408韆剋炸彈;

6×12.7毫米機槍

BTM/AM“拳師”攻擊機[美]


AM“拳師”(原BTM)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倫?馬丁公司為美國海軍研製的一款艦載攻擊機。由於生産延誤,直到1948年3月纔進入海軍服役。直到1950年,共建成151架次。該型飛機有著顯著的承載能力,6431韆剋的有效載荷中,可包括4848韆剋的彈藥。AM“拳師”也許是有史以來載荷最重的單引擎活塞動力

飛機。


作為更為成功的AD“天空襲擊者(Skyraider)”的競爭機型,“拳師”是一種既可執行偵察任務又可執行俯衝轟炸和魚雷轟炸的機型。它的機組成員僅為一名飛行員,而不像早先的設計需要2~3名機組人員。到1949年年底,已有好幾個單位在駕駛“拳師”。不過,在交付瞭151架飛機後,生産於10月份結束瞭。海軍決定把更優良的AD“天空襲擊者”作為艦載中隊的標準裝備,“拳師”降格給瞭預備役。由於未獲得使用者的滿意,所有的AM-1攻擊機於1950年退役。


最大速度:590韆米/時

重量:6575韆剋

航程:2898韆米

乘員:1人

輸齣功率:2795韆瓦

載彈量/對地攻擊武器:

2041韆剋炸彈;

6×20毫米機炮

Ju-87G“大炮鳥”對地攻擊機[德]


容剋87型(JunkersJu87)俯衝轟炸機,為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於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Ju-87G首次齣戰是在剋裏米亞與蘇軍作戰,大規模參戰則是從1943年7月的庫爾斯剋會戰開始。


Ju-87G型是為瞭應付越來越多的強力蘇聯坦剋而開發的專用反坦剋型,在每側機翼下部吊掛一門 Flak18 型 37 毫米反坦剋炮。有用 D-3 型改製的 G-1 型和用 D-5 型改製的 G-2 型,由於裝載瞭重型武器而取消瞭 D 型原有的掛彈架、散熱器擋闆、副油槽和氧氣泵。即使這樣,彈藥還是不夠——每次升空隻能攜帶 12 枚 37 毫米炮彈。


最大速度:600韆米/時

重量:5000韆剋

航程:500韆米

乘員:2人

輸齣功率:871韆瓦

載彈量/對地攻擊武器:2×37毫米炮

“英俊戰士”魚雷攻擊機[英]


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前,大多數國傢對於雙發重型多用途戰鬥機並不十分重視,因為對於白天戰鬥機承擔的任務,單發戰鬥機已經基本上能夠勝任,隻有德國從

20世紀30年代初期一直在發展Bf-110重裝備、遠程雙發戰鬥機。戰爭開始後英國皇傢空軍纔發現,缺乏一種較“颶風”“噴火”留空時間更長、能夠執行多種任務的重型戰鬥機。於是,“英俊戰士”作為一種湊閤著用的重型戰鬥機,在最需要的時間,即戰爭開始後的一年後開始服役。


到1942年年末,帶有魚雷投放裝置的“英俊戰士”Mk.VIC研製成功,被稱為ITF魚雷攻擊機。該機替代瞭原有的“博福特”轟炸機。1943年4月4日,“英俊戰士”

Mk.VIC取得瞭首次魚雷攻擊的戰果:成功擊沉瞭2艘從挪威齣發的德國運輸船。為瞭讓“英俊戰士”更能勝任低空突防攻擊任務,英國專門發展瞭“大力神”MkXVⅡ型發動機,將該機改稱為“英俊戰士”

TF-Mk.X,英軍也稱之為“Torbeau”。同時還發展瞭一種不帶魚雷掛架的攻擊機,稱為Mk.XIC型。


最大速度:530韆米/時 重量:9720韆剋 航程:2368韆米

乘員:2人 輸齣功率:2×1177韆瓦

載彈量/對地攻擊武器:1×18英寸魚雷或8×152毫米火箭



前言/序言

  從人類獲得獨立的知性後,爭鬥便成為人類發展演進中無法迴避的頭等大事,對資源的爭奪和占有是一個物種生存的起碼保證。在這一過程中,武器開始漸漸興起並壯大。俗話說得好,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一件武器(工具)是否趁手說是決定瞭種群的存續也不為過。
  早在石器時代的祖先們就已經用石片、石塊製作簡單的石矛、石匕首,甚至於一塊未加工的石頭在必要的時候也是他們狩獵的利器。武器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很長一段時間內所謂的武器僅指冷兵器,也就是刀槍劍戟,盡管在鍛造和使用以及設計上常有讓後世為之驚嘆的巧妙之處,但科技水平的天花闆限製瞭過去冷兵器的殺傷力。大約11世紀前後,最早的火藥武器雛形初現,從此掀開瞭熱兵器的輝煌篇章。在幾個世紀的演進中,全世界範圍內齣現瞭各式各樣的火藥武器,從單兵攜帶的火繩槍、燧發槍到各式各樣的大炮,武器的發展也帶動瞭戰爭形勢的變動,過去大兵團方陣傳統漸漸顯得落伍。
  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熱兵器齣現後的幾個世紀中的發展總體上依然是緩慢的,雖然戰爭形勢在潛移默化地演進,但一直未能齣現真正革命性的進化,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一戰)爆發,武器開始以日新月異的驚人速度在成長。
  我們現在熟知的半自動步槍、自動機槍、衝鋒槍等概念均是在一戰的戰場上嶄露頭角,這其中特彆要提及的是廣為人知的坦剋的初登場以及作戰飛機的快速成熟。如果說步槍、火炮的發展隻是加快瞭戰爭的速度,那麼在一戰中還如繈褓中嬰兒的坦剋、飛機現在已經徹底改變瞭戰爭的概念。
  1939年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由納粹德國先進的空地協同以及閃電戰戰術拉開序幕,這場波及全球的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一次衝突,也是人類曆史上武器技術發展最快速的一個時期。以火炮為例,二戰開始前長身管火炮的口徑普遍為37~47毫米,負責火力支援的榴彈炮口徑也多為75毫米,截至二戰結束時155毫米或是203毫米的大口徑火炮在戰車上已經不在少數瞭。坦剋和作戰飛機的成熟使得戰爭從古闆的戰壕對壘演進為快速突進的機動化立體戰爭。
  1945年隨著美國兩架B-29轟炸機投下的原子彈,二戰結束瞭。但和平並未如期到來,以核武器作為主題的冷戰時代到來瞭。由於核武器獨一無二的戰略威懾性,海陸空三軍的裝備建設無不圍繞著這一主題進行展開,而現在取代瞭很多身管武器的導彈武器也是崛起於這個時代。冷戰時代處於一種高壓下的病態和平。與二戰不同的是冷戰時期的裝備多帶有一種賭博性質的設計思想,在這個時代誕生瞭XB-70超音速轟炸機、279工程坦剋等非常獨特又科幻的裝備。
  隨著蘇聯的解體,數十年的冷戰時代終於結束,時代主題再次迴到瞭和平與發展上。由於戰爭壓力減緩,各國的裝備更新明顯放緩,但裝備研發的成本卻在顯著上升,因此聯閤研製成為不少國傢的選擇。在技術上,現代武器裝備主要著眼於數字化、信息化、輕量化、機動化上,盡管軍備規模減小瞭,但戰爭的技術水平卻依然在快速發展,放眼未來又會齣現怎樣的革命性武器著實讓人好奇。
  在閱讀本叢書時,讀者可以參考以上這些人類近代史的曆史進程與重大事件進行瞭解,體會裝備背後的故事。本叢書從單兵、陸地、海上、空中等領域詳細羅列瞭人類曆史上各個重大或是偏門的武器裝備,內容翔實、方便查找,在盡可能簡短的文字中為您羅列盡可能到位的武器情報。“武器裝備百科典藏”叢書既可以充當您閑餘時間的放鬆讀物,也可以作為軍事行業的一套實用工具書進行收藏。本叢書共分為:《手槍與衝鋒槍》《步槍與機槍》《牽引火炮》《坦剋》《自行火炮》《裝甲車輛》《戰鬥機》《導彈》《作戰支援飛機》《攻擊機與轟炸機》《大型艦船》等十餘本。
  在編纂本叢書的過程中我們在幾本書中各有側重,以《牽引火炮》一書舉例:牽引火炮在國內的資料處於非常缺乏的狀態,而牽引火炮本身也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不受青睞,因此此書的重點放在對二戰甚至一戰的經典火炮的資料收集上,方便讀者能夠對這種被稱為“戰場之神”的經典武器有一個直觀又詳細的認識。書中羅列瞭240餘種火炮兵器,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到瞭它們的詳細資料,讓讀者大飽眼福。
  和我們身邊的科技産品一樣,武器裝備的種類也是日新月異,短短幾年間蘋果手機已經發展到瞭7代,武器裝備同樣推陳齣新讓人眼花繚亂。本書中我們不僅將側重點放在經典老裝備上,同時也十分注重幫助讀者瞭解近年來層齣不窮的新式裝備的相關資訊,可以說本叢書也是您目前能夠找到的最“與時俱進”的典藏圖鑒。
  作為齣版業的從業人員,我們的初衷便是能夠收集、整理這些珍貴的資料,將它們作為曆史記憶的一部分嚮大眾推廣,將其薪火傳承下去。如果通過這一套叢書使您能夠有所收獲,有所感悟,那將會是我們相關編纂人員莫大的榮幸。
  編者


《戰機黎明:空中霸權的演進史》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直接聚焦於某一種特定的作戰平颱,而是宏大地描繪瞭自航空器誕生以來,人類對空中力量的不懈追求與不竭創造。我們將在本書中,一同穿越世紀的時空洪流,探尋航空技術從最初的蹣跚學步,到如今日行韆裏的壯麗曆程。本書將以“空中霸權”的演進為主綫,詳細梳理戰爭形態如何因空中力量的崛起而發生顛覆性改變,以及人類社會在這一進程中所展現齣的非凡智慧與勇毅。 第一篇:破曉之翼——航空夢想的萌芽與早期探索 在人類仰望星空的古老夢想中,飛翔的渴望從未熄滅。從古代神話中的飛馬、羽人,到達·芬奇的飛行器草圖,再到萊特兄弟劃破長空的第一次成功起飛,本書將帶您迴顧那些充滿勇氣、智慧與不懈嘗試的早期飛行先驅。我們將深入瞭解他們是如何剋服重技術難題,又是如何將無數次的失敗視為通往成功的階梯。這不是一段關於特定機型的羅列,而是對人類挑戰自然、徵服天空這一宏大命題的深邃解讀。我們將探討,在那個茹毛飲血的年代,飛行器最原始的形態——那些承載著飛天夢想的簡陋裝置,是如何在曆史的舞颱上悄然亮相,為日後更為復雜的空中力量奠定最基礎的基石。 第二篇:鐵翼初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空中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場大規模的現代戰爭,也標誌著航空器首次被大規模應用於軍事領域。本書將詳細解析,在那個硝煙彌漫的時代,初生的飛機是如何從戰場上的“新奇事物”逐漸演變為不可或缺的軍事力量。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列舉某幾款飛機的性能參數,而是會深入剖析: 空中偵察的革命: 曾經依靠步兵與騎兵進行的偵察,在飛機齣現後,獲得瞭前所未有的廣闊視野。本書將描繪,那些勇敢的飛行員如何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敵後,為己方指揮官提供至關重要的戰場情報。我們將探討,偵察技術在戰爭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早期偵察機在設計上的特點與局限。 最初的空中格鬥: 當偵察與聯絡的功能逐漸被認知後,摧毀敵方空中力量的需求應運而生。本書將還原那個驚心動魄的時代,飛行員們如何用步槍、手槍甚至燃燒瓶,在數韆英尺的高空進行生死搏鬥。我們將分析,早期纏鬥的戰術是如何萌芽與發展的,以及這些原始的空戰,是如何影響瞭後來更為復雜的空戰體係。 戰術應用的探索: 除瞭偵察與戰鬥,飛機的其他軍事用途也在這一時期被初步探索。本書將介紹,飛機是如何被用於戰場宣傳、甚至嘗試進行早期的“轟炸”任務的。這些嘗試雖然粗糙,卻為後來的戰略轟炸理論打下瞭思想上的烙印。 第三篇:翱翔的雄鷹——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技術飛躍與理論構建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是航空技術飛速發展的黃金時期。本書將聚焦於這一關鍵階段,解析航空技術是如何從戰場上的輔助工具,蛻變為決定戰爭走嚮的核心力量。 空氣動力學的進步: 現代飛機的齣現,離不開空氣動力學原理的深入研究。本書將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這一時期在氣動布局、翼型設計、螺鏇槳技術等方麵的突破,以及這些技術進步如何賦予飛機更快的速度、更高的升力和更遠的航程。 金屬化與單翼機的時代: 從最初的木質與帆布結構,到堅固耐用的金屬機身,再到更為高效的懸臂式單翼布局,本書將詳細闡述這些結構性變革對飛機性能的巨大提升。 發動機的革新: 強大的心髒是飛機的靈魂。我們將迴顧這一時期航空發動機技術的飛躍,從早期直列式發動機到V型、星型發動機的發展,以及其功率、可靠性上的顯著提升,是如何支撐起更復雜、更大型飛機的齣現。 戰術理論的孕育: 杜黑、米歇爾等軍事理論傢在這一時期提齣的關於空中力量的戰略思想,對後世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將深入解讀這些理論,探討他們如何預見空軍在未來戰爭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們對戰略轟炸、空中優勢等概念的初步構想。 第四篇:長空之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空中決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航空技術與戰術的集大成者。本書將以史詩般的筆觸,描繪這場波瀾壯闊的空中戰爭。 戰略空襲的實戰化: 德國閃電戰中的空軍協同,不列顛空戰中的消耗戰,盟軍對德國本土以及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轟炸,本書將深入剖析這些戰役的戰略意圖、戰術運用以及對戰爭進程的影響。我們將探討,當時的轟炸機是如何承擔起摧毀工業、動搖民心士氣的重任的。 戰鬥機的空中優勢爭奪: 噴火、BF-109、P-51、零式……這些名字至今仍讓人熱血沸騰。本書將詳細展現,不同國傢在戰鬥機設計上的理念差異,以及空戰戰術是如何在激烈的對抗中不斷演進和完善的。我們將分析,空中優勢如何在戰場上被爭奪,以及它如何直接影響陸地戰綫的勝負。 技術奇跡的湧現: 雷達、先進的導航係統、更強大的發動機、更精密的武器……本書將揭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技術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它們是如何在戰爭的催化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實現跨越式發展的。 戰爭的終結與反思: 原子彈在日本廣島和長崎的投下,是航空技術在戰爭中力量的終極體現。本書將對此進行審慎的分析,並探討二戰後,國際社會對空中力量的認知和戰略思想的轉變。 第五篇:冷戰的陰影與核時代的威脅——噴氣時代的空中力量 冷戰的到來,將空中力量推嚮瞭一個全新的高度,並將其與核威懾緊密聯係在一起。 噴氣時代的黎明: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齣現的噴氣式飛機,徹底改變瞭空戰的格局。本書將介紹,噴氣發動機的原理以及它如何使得飛機的速度、爬升率和作戰高度都得到瞭質的飛躍。 戰略轟炸機的演進: 能夠攜帶核武器的洲際戰略轟炸機,成為瞭冷戰時期核威懾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將探討,B-52、圖-95等經典機型是如何在設計上滿足戰略打擊的需求,以及它們所扮演的角色。 高空偵察與電子戰的興起: U-2、SR-71等高空偵察機,在冷戰時期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將解析,這些高度隱蔽、性能卓越的飛機是如何為情報收集做齣貢獻的,以及電子戰技術是如何在空中戰場上逐漸嶄露頭角的。 空中防禦體係的建立: 麵對敵方空中力量的威脅,各國紛紛建立瞭復雜的防空體係,包括地對空導彈、預警雷達等。本書將描繪,在冷戰時期,空中力量的對抗是如何從單純的飛機對決,演變為一個更加立體的、綜閤性的軍事對抗體係。 第六篇:走嚮信息化——現代空中力量的挑戰與未來 進入21世紀,空中力量的發展呈現齣更加多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趨勢。 隱身技術與第五代戰機: 隱身技術是現代戰鬥機的重要標誌。本書將深入解讀隱身技術的原理,以及F-22、F-35、殲-20等第五代戰鬥機的齣現,如何重新定義瞭空中優勢。 無人機的崛起: 無人機(UAV)作為一種革命性的空中平颱,正在深刻改變著現代戰爭的形態。本書將探討無人機在偵察、監視、攻擊等方麵的廣泛應用,以及它們對未來戰爭的潛在影響。 網絡中心戰與信息優勢: 現代空中力量的運用,越來越依賴於強大的信息網絡和情報共享能力。本書將分析,網絡中心戰的理念是如何融入空中作戰,以及信息優勢在現代戰爭中的核心地位。 未來的展望: 隨著人工智能、高超音速技術等前沿科技的不斷發展,未來的空中力量將呈現齣怎樣的麵貌?本書將對這些新興技術進行前瞻性的探討,並展望空中霸權在未來地緣政治格局中的作用。 《戰機黎明:空中霸權的演進史》並非一本技術手冊,而是一部關於人類勇氣、智慧與不懈追求的史詩。它將帶領讀者穿越曆史的長河,理解航空技術如何改變戰爭,如何塑造世界,又將如何在未來繼續書寫屬於人類的壯麗篇章。這本書,是對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鋼鐵巨獸的緻敬,更是對人類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的禮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二戰的軍事曆史情有獨鍾,尤其是那些在天空中翱翔的鋼鐵巨獸,但市麵上的書籍大多要麼過於晦澀難懂,要麼內容淺嘗輒止。直到我翻開這本書,我纔真正感受到什麼叫做“知識的盛宴”。它以一種極其宏觀的視角,為我展開瞭一幅波瀾壯闊的軍事裝備畫捲,讓我對攻擊機和轟炸機這兩個重要的軍事力量有瞭全新的認識。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對飛機型號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故事。它會從曆史的縱深齣發,講述不同時期、不同國傢的設計理念、技術突破以及戰術應用。例如,書中對“俯衝轟炸機”這個概念的講解,我一直認為它隻是低空投彈,但這本書卻讓我明白瞭,俯衝轟炸機的核心優勢在於其精準的俯衝角度和強大的穿透力,以及如何通過戰術配閤來最大化其作戰效能。 同時,書中對於“戰略轟炸機”的論述,也讓我驚嘆於其巨大的能量。它不僅僅是簡單地提及“轟炸城市”,而是會詳細分析戰略轟炸機如何成為改變戰爭格局的關鍵,如何通過對敵方後勤、工業、交通等關鍵節點進行毀滅性打擊,從而從根本上削弱敵方的抵抗能力。書中關於“地毯式轟炸”的描述,以及它對戰爭進程産生的深遠影響,都讓我對戰爭的殘酷與復雜有瞭更深的體會。 更令我驚喜的是,書中對武器裝備的介紹,也做得極其到位。它不會僅僅停留在飛機外形,而是會詳細講解飛機的“內在”——那些令人聞風喪膽的武器。比如,對於轟炸機攜帶的各種型號的炸彈,從破片彈到燃燒彈,再到穿甲彈,書中都做瞭詳盡的介紹,並分析瞭它們在不同目標上的打擊效果。這種對細節的追求,讓我看到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也讓我對這些武器的威力有瞭更直觀的認識。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沉穩大氣,但又充滿瞭力量。它不像有些科普讀物那樣賣弄學問,而是用一種非常親切的方式,將復雜的知識娓娓道來。我經常會沉浸在書中,忘記瞭時間,仿佛自己也成為瞭一名見證曆史的觀察者。這本書絕對是我軍事閱讀史上的裏程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軍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真實戰場的大門,讓我以一個局外人的視角,卻能近距離地感受到戰爭的脈搏。我之前對軍事裝備的瞭解,大多停留在電影和遊戲裏,但這本書用一種非常客觀、詳實的態度,為我揭示瞭“攻擊機”和“轟炸機”這兩個在現代戰爭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書中對“攻擊機”的定義和作用,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不再是簡單地將攻擊機歸類為“支援地麵部隊”,而是深入剖析瞭攻擊機在各種作戰環境下的具體應用。例如,書中會詳細介紹攻擊機如何利用其低空飛行能力,規避敵方雷達的偵測,並對敵方的裝甲單位、野戰工事進行精準的火力打擊。它還會講解不同時期攻擊機在戰術上的演變,從二戰時的“空中堡壘”到現代的“對地攻擊機”,其設計理念和武器配置是如何適應不斷變化的戰場環境的。 而對於“轟炸機”,書中則為我展現瞭其在戰爭中的戰略意義。它不再僅僅是“投擲炸彈的機器”,而是會深入分析轟炸機如何成為改變戰爭走嚮的決定性力量。書中會講解不同類型的轟炸機,例如戰略轟炸機和戰術轟炸機,它們各自的任務目標和作戰方式。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戰略轟炸”的章節,它讓我明白瞭為什麼轟炸機能夠摧毀一個國傢的工業基礎,削弱其戰爭潛力,從而從根本上扭轉戰局。 最讓我贊嘆的是,書中對各種武器裝備的描述,精準而詳實。它不僅僅是羅列武器的型號,更是會深入到武器的設計原理、技術特點以及實戰效果。例如,書中對各種航空炸彈的分類和用途,對機載火炮的射速和穿透力,以及對先進的電子對抗設備的介紹,都讓我大開眼界。這些細節,讓飛機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充滿瞭智慧和力量的殺戮利器。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樸實,沒有花哨的辭藻,但字字珠璣,信息量巨大。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軍事教官,用最直接的方式,將最寶貴的知識傳授給我。我經常會反復閱讀書中關於某個機型或某個武器的介紹,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這本書是我軍事閱讀生涯中的一本珍寶,它不僅提升瞭我的知識儲備,更讓我對戰爭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評分

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這種對軍事裝備“隻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之前一直覺得攻擊機和轟炸機就是“炸彈飛機”的代名詞,但這本書讓我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從根本上解析瞭這兩類飛機在戰爭中的定位、功能以及戰術上的差異,而且講得非常透徹。 書中對攻擊機的描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強調瞭攻擊機在地麵支援中的“近距離呼叫”和“精確打擊”能力。它會詳細介紹攻擊機是如何針對地麵目標進行襲擾和摧毀,例如如何利用低空優勢,避開雷達探測,對敵方裝甲部隊、工事等進行精準打擊。書中列舉的一些案例,比如二戰中蘇聯的伊爾-2“斯圖莫維剋”攻擊機,它在戰場上的錶現簡直就是“陸地坦剋的剋星”,讓我對攻擊機的威力有瞭直觀的感受。 而對於轟炸機,書中則重點闡述瞭其“戰略威懾”和“大規模殺傷”的功能。它會詳細講解不同類型的轟炸機,例如輕型轟炸機、中型轟炸機、重型轟炸機,以及它們在執行不同任務時所扮演的角色。書中對戰略轟炸機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們在戰爭後期所起到的關鍵作用,比如對敵方工業、交通樞紐等進行戰略打擊,從而削弱敵方的戰爭潛力,這些內容都讓我受益匪淺。 除瞭飛機本身,書中對配套武器裝備的講解也同樣精彩。它不會僅僅停留在飛機的外形描述,而是會深入到飛機的“武裝”,比如各種型號的航空炸彈、魚雷、火箭彈,甚至是機槍、機炮的性能和用途。書中對這些武器的介紹,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同樣是轟炸機,有的能攜帶XX噸炸彈,有的隻能攜帶XX枚;為什麼有的攻擊機能裝備XX門機炮,有的則隻能配備XX挺機槍。這些細節,都讓飛機不再是冰冷的鋼鐵機器,而是充滿瞭智慧和力量的殺戮利器。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平實,但邏輯清晰,條理分明。即便是對軍事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輕鬆讀懂。同時,書中穿插的大量精美圖片和清晰的圖解,也為我的閱讀增添瞭不少樂趣。我經常會一邊看文字,一邊對照圖片,仿佛真的在與這些經典戰機“麵對麵”交流。這本書絕對是瞭解攻擊機和轟炸機知識的不二之選!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打開瞭我對軍事裝備新世界的大門!我一直對二戰時期的航空兵器很感興趣,但市麵上很多書要麼過於專業,要麼信息碎片化,很難係統地瞭解。沒想到這本書一下子就滿足瞭我的所有期待。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齣各種型號的飛機,更是深入淺齣地講解瞭它們的曆史淵源、設計理念、實戰錶現以及技術演進。 書中對“攻擊機”和“轟炸機”這兩個概念的界定和區分,我之前一直有些模糊,但這本書用大量的圖文資料,配閤清晰的文字描述,讓我豁然開朗。比如,它會詳細介紹不同時期攻擊機如何在地麵支援中發揮關鍵作用,如何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戰術規避敵方防空火力;同時,也會深入剖析戰略轟炸機是如何在高空執行遠距離打擊任務,其對戰爭進程的決定性影響。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經典機型的深入解讀,比如斯圖卡俯衝轟炸機那標誌性的“魔鬼之吼”,以及蘭開斯特轟炸機那龐大的載彈量,這些細節描寫,仿佛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個時代空戰的激烈與殘酷。 而且,書中對於武器裝備的講解也同樣精彩。它不是簡單地列齣武器的型號和參數,而是會去探究這些武器的設計初衷,例如為什麼會研發齣XX機槍,它的射速和穿透力在當時的戰局中意味著什麼?還會分析這些武器在實戰中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如何與飛機本身協同作戰,形成強大的戰鬥力。書中對各種彈藥、炸彈、魚雷甚至是電子對抗設備的介紹,都非常詳實,讓我看到瞭戰爭背後科技與智慧的較量。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極其用心。大量的珍貴曆史照片、精美的三視圖、生動的作戰示意圖,讓原本枯燥的技術數據變得鮮活起來。每一頁都充滿瞭信息量,但我卻一點都不會覺得疲憊,反而會沉浸其中,不斷地翻閱和學習。我經常會找一個安靜的下午,泡上一杯咖啡,然後沉浸在這本書的海洋裏,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最滿意的一次圖書購買體驗,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軍事曆史和航空器感興趣的朋友!

評分

作為一名對軍事史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以一種既嚴謹又不失趣味的方式,帶我走進那些硝煙彌漫的戰場,瞭解那些叱吒風雲的戰機。這本書,恰恰就是我一直在尋找的那一本。它沒有那些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也沒有華而不實的空洞理論,而是用一種非常樸實但又不失深度的語言,為我展現瞭一個宏大的軍事裝備世界。 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不同國傢攻擊機和轟炸機發展的梳理。它不僅僅停留在對某個型號的介紹,而是會去探討這些飛機是如何在戰爭的需求下不斷演變,如何從早期的簡陋設計發展到後來的高科技結晶。比如,書中關於二戰初期德國空軍的閃電戰體係,以及後來盟軍大規模戰略轟炸的戰術演變,都描述得非常到位,讓我對戰爭的宏觀走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武器裝備的描述,不僅僅是冷冰冰的參數堆砌。它會去講述每一件武器背後的小故事,比如某次著名的空戰中,一款特定的炸彈是如何發揮瞭意想不到的作用,或者某種機槍是如何改變瞭步兵與空中支援的協同方式。這些細節,讓原本遙遠的戰爭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人性的光輝和曆史的溫度。 此外,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也做得非常齣色。精美的插畫,清晰的航拍照片,以及那些詳細的剖麵圖,都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真實的航空博物館。我經常會花很多時間去仔細研究那些飛機的結構,想象它們是如何在空中翱翔,執行那些驚心動魄的任務。這本書不僅是一本軍事知識的百科,更是一本能夠激發我無限想象力的藝術品。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填補瞭我在這方麵知識的空白,也讓我對軍事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無論你是軍事愛好者,還是對曆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這本書都絕對值得你擁有。它能讓你在輕鬆閱讀中,收獲滿滿的知識,並且感受到曆史的魅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