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数字之谜 [9-14岁]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数字之谜 [9-14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后一 著
图书标签:
  • 科普
  • 数学
  • 少儿
  • 益智
  • 数字
  • 逻辑思维
  • 趣味科普
  • 名著
  • 插图
  • 9-14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ISBN:97875560562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9203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9-14岁

1.写给孩子的经典科普读物
2.一代科普大师传世之作
3.好玩的数学,有趣的科普

内容简介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是老一辈科普名家刘后一的传世数学和科普作品合辑,共8册。其中,数学系列共4册,科普系列共4册。丛书收录了《算得快的奥秘》《大象的故事》等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深入浅出地将数学和科普知识变成令人大开眼界的大观园,畅销半个世纪,故事生动,语言精粹,多角度展现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进程。

作者简介

刘后一,著名科普作家,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从事科普创作。1962年毕业后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任科普杂志《化石》主编。1953年加入中国动物学会,1957年加入中国古生物学会、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80年加入中国人类学会、中国作家协会。1979年至1990年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届理事会理事。1982年至1997年任《世界儿童》顾问。
??著有《山顶洞人的故事》《算得快》等。科普集《算得快》获全国科普作品奖,《北京人的故事》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奖,《大象的故事》获上海优秀科普作品奖,《珍稀动物大观》获全国保护环境一等奖。

内页插图

目录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数字之谜

目录:
擦掉了的数字 1
一张发票 7
越难越有趣 14
金海笛出题 20
充分利用已有条件 25
不着一字的算式 29
解决问题的窍门 37
新奇的代数 43
从易到难 48
为难的好处 52
学无止境 57
抓两头,带中间 62
奇怪的名字 67
洋为中用 72
习题参考答案 77
后记 93



精彩书摘

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数字之谜

擦掉了的数字

“糟糕!怎么得了呀!”
陈莉莉总爱大惊小怪地乱嚷嚷,引得两旁埋头做作业的丁水平、洪涛都忍不住抬起头来看着她。
“安静点好不好!”坐在她后面的班长金海笛站了起来。
幸好教数学的储老师从教室后门进来查自习了。她按下金海笛,走到陈莉莉课桌旁,低头一看,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原来,陈莉莉草稿本上的一道算式,铅笔写的好几个数字都被擦得模糊不清了。
储老师走上讲台,将陈莉莉的那道算式写在黑板上,擦掉了的数字用星号代替。

“这有什么难的,也值得……”丁水平嘟囔着。
“用逆推法一推就出来了。”洪涛抢着说。
“对,逆推法!本来是加得的,你就从和数中减去!”储老师转过身来说,“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还是请陈莉莉自己来解答吧!陈莉莉,几加9等于5——不,等于15?”
陈莉莉站起来说:“6哇!”
“对,几加8等于14?”
“6哇!”陈莉莉刚说完6,听得左边的丁水平鼻子里哼了一声,知道自己说法有漏洞,连忙补充道:“不过,个位进了1,加数十位只要5就行了。”
“百位、千位呢?”储老师又问。
“5、5,都是5。”
“和的万位呢?”
“1!两数相加最多进1!”陈莉莉说完就坐下。她刚坐下,立刻又站了起来,捧着草稿本说:“这里还有个题目。”说完,就走上讲台将草稿本递给储老师看。
储老师立刻将这个题目抄在黑板上。大家抬头一看,原来题目是这样的:

“这是个减法题,未知数字占了一半以上,说明这道题比较难。减法的逆运算是?”储老师问。
“加——法!”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8加0等于几?”
“8!”“还是8!”这次回答得不太整齐。
“9加几等于6——不,16?”
“7——”这次回答得又整齐了。
“好,现在再看最前面,被减数还有两位,减数只有一位,差数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储老师问。
大家都在抢着回答,可是谁也听不清谁的话。储老师一看,金海笛举着手,就指了指他,全教室立刻安静下来。
金海笛站起来说:“前面的差数是1,后面小数减大数不够减,借去了,所以这里就没有剩的了。”
“那就是说,被减数最前面的两位是最小的两位数,减数最前面的一位是最大的一位数。”
“对,也就是10减去9!”金海笛答完,就坐下了。
储老师将整个算式写全后,回头对大家说:“加、减法复原题是比较简单的,用逆推法就可以推出来,乘、除法复原题中也可以用逆推法,这里我举两个例子。”
  储老师说完,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乘法算式,然后说:“我们学习速算的时候,提出从高位算起,现在我们将这个算法也应用到这里来了。当然,在破谜的时候应该‘乘虚而入’,哪里有缺口,就从哪里下手。
“例如这个题,留下两个‘缺口’:被乘数的十位和积的个位都是5。被乘数的十位是5,乘数的十位和个位分别乘了被乘数,得到的积都是两位数,那么乘数的十位和个位只能是几?”
“1——”大家齐声回答。
“再看,积的个位是5,那么,乘数个位上的1乘几才得5?”
“5——”大家又齐声回答。
“对!”储老师满意地笑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整个算式写出来了。”
接着,她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乘法竖式:

她回头看看大家,谁也没有怀疑的表情,还听见陈莉莉在跟丁水平说俏皮话:“味道好极了!”于是,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除法算式:

她解释道:“这个除法算式里,只知道商是89,大家仔细观察,能发现什么问题吗?”
丁水平立刻站起来说:“除数乘8得两位数,乘9得三位数。”
“那么,除数应该是多少呢?”
洪涛举了举手,站起来说:“比11大,比13小。”
陈莉莉噘噘嘴说:“你就说12得了!”
“对!”储老师说,“商和除数都知道了,整个算式就可以推算出来了。”
于是,她转过身,先写出96,再写出108,最后才将被除数1068写了出来。



前言/序言

主编絮语
(代序)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有的书,随便翻翻,浅尝辄止,足矣!有的书,经久耐读,愈品愈香,妙哉!
好书便是好伴侣,好书回味更悠长。
或许,它曾拓展了你的视野,启迪了你的思维,让你顿生豁然开朗之感;或许,它在你忧伤的时候给你安慰,在你欢乐的时候使你的生活充满光辉;甚而,它照亮了你的前程,影响了你的人生,给你留下了永久难忘的美好回忆……
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传世少儿科普名著(插图珍藏版)》丛书,收录的便是这样一些作品。它们都是曾经畅销、历经数十年岁月淘洗、如今仍有阅读和再版价值的科普佳作。
从那个年代“科学的春天”一路走来,我有幸享受了一次次科学阅读的盛宴,见证了那些优秀读物播撒科学种子后的萌发历程,颇有感怀。
被列入本丛书第一批书目的是刘后一先生的作品。
我是在1978年10岁时第一次读《算得快》,记住了作者“刘后一”这个名字。此书通过几个小朋友的游戏、玩耍、提问、解答,将枯燥、深奥的数学问题,演绎成饶有兴趣的“儿戏”,寓教于乐。在我当年的想象中,作者一定是一位知识渊博、戴着眼镜的老爷爷,兴许就是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的老教授哩。但没过多久我就被弄糊涂了,因为我陆续看到的几本课外读物——《北京人的故事》《山顶洞人的故事》和《半坡人的故事》,作者都是刘后一,可这几本书跟数学一点儿也不搭界呀?
直觉告诉我,这些书都是同一个刘后一写的,因为它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都是用故事体裁普及科学知识;故事铺陈中的人物都有比较鲜明的性格特征;再就是语言活泼、通俗、流畅,读起来非常轻松、愉悦。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在《科技日报》工作,意外地发现,我竟然跟刘后一先生的女儿刘碧玛是同事。碧玛极易相处,渐渐地,我们就成了彼此熟识、信赖的朋友。她跟我讲述了好些她父亲的故事。
女儿眼中的刘后一,是一个胸怀大志、勤奋好学而又十分“正统”的人。他父母早逝,家境贫寒,有时连课本和练习本也买不起。寒暑假一到,他就去做小工,过着半工半读的生活。他之所以掌握了渊博的知识,并在后来写出大量优秀的科普作品,靠的主要是刻苦自学。他长期业余从事科普创作,耗费了巨大的精力,然而所得到的稿酬并不多,甚至与付出“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仍经常拿出稿酬买书赠给渴求知识的青少年。在他心目中,身外之物远远不及他所钟情的科普创作重要。
在一篇题为《园外园丁的道路》的文章中,后一先生戏称自己当年挑灯夜战的办公室,是他“耕耘笔墨的桃花源”,字里行间透着欢快的笔调:“《算得快》出版了,书店里,很多小学生特意来买这本书。公园里,有的孩子聚精会神地看这本书。我开始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我虽然离开了教师岗位,但还是可以为孩子们服务。不是园丁,也是园丁,算得上是一个园外园丁么?我这样反问自己。”
当年(1962年),正是了解到一些孩子对算术学习感到吃力,后一先生才决定写一本学习速算的书。而这,跟他的古生物学专业压根儿不沾边。那时,他正用数学统计的方法研究从周口店发掘出来的马化石。他敢接下这个他专业研究领域之外的活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兴趣。他很小就学会了打算盘,并研究过珠算。
后一先生迈向科普创作道路最关键的一步,是学会将故事书与知识读物结合起来,写成科学故事书。他的思考和创作走过了这样的历程:既是故事,就得有情节。情节是一件事一件事串起来的,就像动画片是一张一张画联结起来的一样,连续快放,就活动了。既是故事,就得有人物。由此,“很多小学生的形象在我脑际融会了,活跃起来了。他们各有各的爱好,各有各的性情,但都好学、向上、有礼貌、守纪律,一个个怪可爱的”。
在后一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他的优秀科普作品被重新推出,是对他的一种缅怀和敬意,相信也一定会受到新一代小读者的喜爱和欢迎。作为丛书主编和他当年的小读者,对此我深感荣幸。

尹传红
2017年4月12日
数字的奇妙世界:探索隐藏在日常背后的数学奥秘 你是否曾对数字感到好奇?它们是冰冷无情的符号,还是隐藏着万千奥秘的钥匙?从古老的度量衡到现代的计算机,数字无处不在,塑造着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本书将带你踏上一段引人入胜的旅程,深入探索数字的奇妙世界,揭开它们背后鲜为人知的秘密。无论你是初次接触数学的孩子,还是对数字充满探索欲的青少年,这里都将为你提供一个充满惊喜的发现之旅。 第一章:数字的起源——从数手指到抽象符号 想象一下,在没有数字的时代,人们是如何记数的?最原始的方式便是利用身体的一部分,比如手指和脚趾。考古学家们在世界各地发现了许多早期的计数工具,比如刻痕的骨头、石头和贝壳,它们都默默地诉说着人类计数史的漫长开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类的计数体系是零散且不统一的。直到文明曙光初现,数学的萌芽才开始孕育。古巴比伦人使用六十进制,古埃及人使用十进制,而印度的数学家们则在公元五世纪左右发明了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十进制计数法,并引入了“零”的概念。这个看似简单的“零”,却是数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飞跃。它不仅代表着“无”,更在数值的位值表示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使得复杂数字的表示和计算成为可能。 本书将为你细致描绘数字从原始的具象计数方式,逐步演变为抽象符号的过程。你将了解不同文明在数字发展上的独特贡献,体会到早期数学家们的智慧与创造力。我们将一同探索这些古老的计数方法,思考它们是如何影响了我们今天对数字的理解。从结绳记事到神秘的楔形文字数字,再到印度数字系统的崛起,你将看到一个清晰而生动的数字文明发展脉络。 第二章:数字的家族——整数、分数、小数与负数 数字并非只有一种面孔,它们拥有庞大的家族,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熟悉的整数,如1、2、3,是构建一切数字王国的基础。但世界并非总是整数可以简单描述的,比如分蛋糕时,我们需要用到分数;测量长度时,小数则显得更加精确。 而负数,更是拓展了数字的疆域。它们不仅仅是账面上的赤字,更是物理学中方向的表示,比如温度下降到零下,或者向西移动的距离。负数的引入,使得数学能够描述更广阔、更复杂的现实世界。 在本章中,我们将一一揭开数字家族成员的面纱。你将深入理解整数的性质,学习如何运用分数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如何公平地分享食物,如何计算折扣。你还会惊叹于小数的精确性,理解它们在科学测量中的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你将初步接触到负数的概念,理解它们如何在数轴上表示,以及在哪些场景下会用到负数。我们将通过生动有趣的图解和实例,让你轻松理解这些看似抽象的概念。 第三章:数字的“魔法”——计算的艺术与规律 数字之间存在着奇妙的联系,通过加、减、乘、除,我们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变化。计算,远不止是枯燥的数字运算,它更是一门充满智慧和规律的艺术。 你是否曾注意到,许多数字序列似乎遵循着某种规律?比如,斐波那契数列(1, 1, 2, 3, 5, 8, ...),这个数列在自然界中屡屡出现,从花瓣的排列到鹦鹉螺的螺旋,都仿佛印证着它的神奇。又比如,质数,那些只能被1和自身整除的数字,它们如同数字世界中的“孤岛”,却又是构建一切数字的基础。 本书将带你领略计算的魅力。我们将一起探索简单的算术规律,学习如何运用它们来快速解决问题。你将了解到一些有趣的数学技巧,例如如何快速心算乘法,或者如何用简单的公式计算正方形的面积。更深入地,你将接触到一些基础的数论概念,例如质数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密码学中的应用(虽然在此书中可能不会深入探讨密码学,但会提及质数作为安全基石的意义)。你还会发现,数学中的许多规律,都可以用简洁优美的公式来表达,这正是数学的魅力所在。 第四章:数字的形状——几何与数的交融 数字不仅仅存在于数轴上,它们还能在图形中找到它们的踪迹。几何学,研究的是空间中的形状、大小和位置,而数字则是描述这一切的语言。 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发现了数与几何之间深刻的联系,他们认为“万物皆数”,特别是著名的勾股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一个简单而又重要的数学关系,用数字表达就是 a² + b² = c²。这个定理不仅在几何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在工程、建筑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本章中,你将看到数字如何在几何图形中“活”起来。我们将探索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等概念,并理解这些数值是如何与图形本身的形状和大小紧密相连的。你将学习如何用数字来描述直线、圆、三角形等基本图形的特性,理解角度、长度、面积等几何量是如何通过数字来度量的。你还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几何证明,体会到数学逻辑的力量,以及数字在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 第五章:数字的密码——信息的编码与传输 我们生活的数字时代,离不开信息。而信息的传递与存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字的编码。计算机能够理解和处理的信息,本质上就是一串串的0和1,这便是二进制。 从早期的电报码,到现代的互联网传输,数字编码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它使得海量的信息得以高效地存储和快速地传输,塑造了我们如今便捷的生活方式。 本章将为你揭示数字在信息时代扮演的“幕后英雄”的角色。你将了解二进制码的基本原理,明白计算机是如何通过0和1来表示和处理各种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和声音。你还会初步认识到信息编码的重要性,理解它如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虽然不会深入到复杂的编码算法,但会让你对数字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基础地位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激发你对信息科学的兴趣。 第六章:数字的未来——无限的可能性 数字的探索永无止境。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数字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从人工智能到量子计算,数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展望数字世界的未来。你将了解到一些前沿的数学概念,例如概率与统计在预测和决策中的作用,以及算法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强大能力。你还会对数字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点燃你对数字的无限热情。数字并非是枯燥乏味的符号,它们是理解世界的语言,是解决问题的工具,更是孕育无限创意的源泉。愿你在探索数字的旅程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乐趣,并从中汲取智慧,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阅读这本书,你将收获: 对数字起源的深刻理解: 回溯数字发展的漫长历史,感受人类智慧的传承。 清晰的数字概念: 轻松掌握整数、分数、小数、负数等基本数字概念。 奇妙的计算乐趣: 领略数字运算的规律与巧思,激发逻辑思维。 数形结合的智慧: 理解数字与几何图形的内在联系,拓展空间想象力。 现代科技的基础认知: 认识数字在信息时代的关键作用,为未来学习打下基础。 激发探索的兴趣: 开启对数学世界更深层次的探索之旅,发掘数字的无限可能。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数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发现、关于智慧、关于未来的书。让我们一起,揭开数字世界的神秘面纱,感受它们带来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没得挑,光是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让人觉得物有所值。封面色彩鲜明,那种复古又充满童趣的插画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特别喜欢它那种精装书的质感,拿在手里很有分量,边角处理得也很圆滑,一看就知道是下了心思去做的。我给小侄女买的,她平时看书有点粗心,但这本书她都小心翼翼地捧着,生怕弄坏了。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很好,摸上去很细腻,油墨印得很清晰,即便是那么小的字和复杂的图表,看起来也毫不费力。而且,这本书的开本很适合孩子阅读,既不会太小看不清,也不会太大难以拿持。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它在视觉上的呈现绝对是加分项,远比那些平面的、没有特色的科普书要有吸引力得多。这种注重细节的制作,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放在书架上都显得特别有档次。我之前买过很多儿童科普书,很多都是匆匆忙忙印刷出来的感觉,但这本《传世少儿科普名著》系列明显走的是精品路线,从外到内都散发着一种“经典”的味道,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它没有那种填鸭式的、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而是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将复杂的概念拆解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片段。我试着翻阅了几页,那些抽象的数学原理,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得像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它似乎很懂得孩子的心思,知道他们对“为什么”和“怎么回事”充满好奇,所以它总是设置一个悬念,然后用最贴近生活、最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解答。举个例子,它解释某些自然现象时,会立刻联想到孩子们熟悉的玩具或者日常场景,一下子就把距离拉近了。这种叙述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不会让人觉得拖沓,也不会因为太快而跟不上思路。很多科普书读起来像是硬啃骨头,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更像是享受一次智力上的探险。我看到它在处理一些逻辑性很强的部分时,依然能保持语言的流畅和趣味性,这一点真的很难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对少儿心理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做到了一个非常微妙的平衡。对于一个九到十四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既需要建立起扎实的学科基础,又需要接触到一些前沿的、激发他们想象力的知识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它不是那种只停留在基础概念的层面,而是会巧妙地引入一些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发现背后的故事,甚至是那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谜题。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那种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精神——至关重要。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那些关键人物时,没有把他们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天才”,而是展现了他们经历的挫折、坚持和灵光乍现的瞬间,这让孩子更能产生共鸣,觉得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它既有严谨的逻辑框架,又有足够的想象空间,确保了阅读的趣味性,避免了陷入死记硬背的窠臼。这种“既要又要”的平衡,是很多同类图书难以企及的。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密度处理得非常人性化,这对于一个正在学习如何高效阅读的少年来说,简直是福音。他们不像成年人那样可以长时间集中精力阅读大段文字,所以信息的“视觉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大量运用了信息图表、精美的示意图,以及那些恰到好处的留白。文字段落不会堆砌得像一面墙,而是被精心切割,使得阅读的眼睛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息。我注意到,那些复杂的公式或者关键的定义,都会被单独拎出来,用不同的字体或者背景色突出显示,就像是阅读时老师帮你画了重点一样。这种设计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的认知负荷,让孩子们可以更专注于理解内容本身,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所淹没。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清晰的视觉引导比任何说教都来得有效,这本书在这方面简直是高手。

评分

从一个注重亲子互动的家长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交流平台。它不是那种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籍,而是能自然而然地引发大人和孩子之间讨论的“催化剂”。书中有一些思考题和“动手试试看”的小环节,这些都不是那种标准答案式的题目,而是开放性的问题,旨在激发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辩论。比如,它提出一个概念后,可能会引申出“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会怎么做?”这样的问题。这给了我很多机会去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去探究他们内心的逻辑链条。我们一起查阅资料,一起验证书中的一个小实验,整个过程充满了乐趣和知识的碰撞。它成功地将“阅读”从一个孤立的个人行为,转变为了一个家庭共同探索的活动,极大地提升了亲子互动的质量和深度,这是我非常看重的一个价值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