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软件架构: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

实用软件架构: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印] 蒂拉克·米特拉 著,爱飞翔 译
图书标签:
  • 软件架构
  • 系统设计
  • 软件部署
  • 微服务
  • 云原生
  • DevOps
  • 可扩展性
  • 可靠性
  • 性能优化
  • 架构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502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0122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架构师书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实用软件架构: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是一本实用的教程,使读者可以按照书中所说的方法,通过多个阶段的演进,来迭代式地构建出软件的架构。书中指出了各种架构工件的运用方式,使人可以把这些清晰、简明、精准而且易懂的工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之中。本书简单、明确、易于理解、便于描述,而且足够实用,能够加以执行。可给IT工作者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带来较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怎样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

目录

题献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第1章 案例研究 1
1.1 业务问题 1
1.1.1 技术挑战 2
1.1.2 用例 2
1.1.3 在机器运转过程中进行实时处理与监控 3
1.1.4 为新机器提供无缝的激活服务 3
1.1.5 生成工作定单 3
1.1.6 尽量减少在为全球客户提供服务时所产生的延迟 4
1.2 小结 4
第2章 软件架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做软件架构 6
2.1 背景知识 6
2.2 软件架构是什么 7
2.3 为什么需要做软件架构 9
2.3.1 把架构视为交流工具 9
2.3.2 对项目规划施加影响力 10
2.3.3 关注非功能方面的能力 11
2.3.4 与设计团队和实现团队做出约定 12
2.3.5 为影响力分析提供支持 12
2.4 架构视图与架构视点 13
2.5 小结 16
2.6 参考资料 16
第3章 恰到好处地把握架构中的重要方面 17
3.1 软件架构中需要关注的一些方面 17
3.2 小结 19
第4章 系统环境 20
4.1 业务环境与系统环境之间的辨析 20
4.2 捕获系统环境 22
4.2.1 系统环境图 23
4.2.2 信息流 25
4.3 案例研究:Elixir的系统环境 27
4.3.1 Elixir的系统环境图 27
4.3.2 Elixir的信息流 32
4.4 小结 33
4.5 参考资料 33
第5章 架构概述 34
5.1 什么是架构概述 34
5.2 为什么要做架构概述 36
5.3 企业视图 37
5.3.1 用户与传输渠道 39
5.3.2 核心业务流程 39
5.3.3 数据与信息 40
5.3.4 技术推动力 41
5.4 分层视图 42
5.4.1 第1层:操作层 45
5.4.2 第2层:服务组件层 45
5.4.3 第3层:服务层 45
5.4.4 第4层:业务流程层 46
5.4.5 第5层:消费者层 46
5.4.6 第6层:集成层 46
5.4.7 第7层:QoS层 46
5.4.8 第8层:信息架构层 47
5.4.9 第9层:治理层 47
5.4.10 进一步研究分层视图的用法 47
5.5 IT系统视图 48
5.6 案例研究:Elixir的架构概述 53
5.6.1 Elixir的企业视图 53
5.6.2 Elixir的业务流程 54
5.6.3 Elixir的数据及信息 54
5.6.4 Elixir的技术推动力 55
5.6.5 Elixir的分层视图 56
5.6.6 Elixir的IT系统视图 57
5.7 小结 58
5.8 参考资料 59
第6章 架构决策 60
6.1 为什么需要做架构决策 60
6.2 怎样开始进行架构决策 61
6.3 创建架构决策 62
6.4 案例研究:Elixir的架构决策 67
6.5 小结 69
第7章 功能模型 71
7.1 为什么需要功能模型 71
7.2 可追溯性 73
7.3 制定功能模型 74
7.3.1 逻辑层面的设计 75
7.3.2 规格层面的设计 79
7.3.3 物理层面的设计 89
7.4 案例研究:Elixir的功能模型 91
7.4.1 逻辑层面 92
7.4.2 规格层面 94
7.4.3 物理层面 97
7.5 小结 98
7.6 参考资料 99
第8章 操作模型 100
8.1 为什么需要操作模型 101
8.2 可追溯性与服务级别协议 102
8.3 制定操作模型 104
8.3.1 概念操作模型 105
8.3.2 规格操作模型 116
8.3.3 物理操作模型 122
8.4 案例研究:Elixir的操作模型 132
8.4.1 COM 132
8.4.2 SOM 137
8.4.3 POM 138
8.5 小结 140
8.6 参考资料 141
第9章 集成:方式与模式 142
9.1 为什么需要进行集成 142
9.2 集成方式 143
9.2.1 用户界面的集成 144
9.2.2 数据层面的集成 144
9.2.3 消息层面的集成 147
9.2.4 API层面的集成 149
9.2.5 服务层面的集成 150
9.3 集成模式 152
9.3.1 同步的请求栂煊δJ? 152
9.3.2 批次模式 153
9.3.3 同步的批次请求栍Υ鹉J? 153
9.3.4 异步的批次请求栍Υ鹉J? 153
9.3.5 存储并转发模式 154
9.3.6 发布柖┰哪J? 154
9.3.7 聚合模式 154
9.3.8 管道与过滤器模式 155
9.3.9 消息路由器模式 155
9.3.10 消息转换器模式 156
9.4 案例研究:Elixir的集成视图 156
9.4.1 标签1~5所表示的数据流 157
9.4.2 标签6~8所表示的数据流 158
9.4.3 标签9~10所表示的数据流 158
9.4.4 标签11~12所表示的数据流 158
9.5 小结 159
9.6 参考资料 160
第10章 基础设施问题 161
10.1 为什么要把基础设施做好 162
10.2 需要考虑的基础设施问题 162
10.2.1 网络 163
10.2.2 托管 165
10.2.3 高可用性与容错性 169
10.2.4 灾难恢复 178
10.2.5 能力规划 178
10.3 案例研究:Elixir系统的基础设施问题 181
10.4 小结 183
10.5 我们现在讲到什么地方了 184
10.6 参考资料 186
第11章 分析架构入门 187
11.1 为什么要做分析 188
11.2 进行数据分析所采用的维度 189
11.2.1 操作分析 189
11.2.2 描述性的分析 190
11.2.3 预测性的分析 190
11.2.4 指示性的分析 191
11.2.5 认知计算 192
11.3 分析架构的基础 194
11.3.1 分层视图中的各层及五大支柱 195
11.3.2 水平层 196
11.3.3 垂直层 199
11.3.

前言/序言

  前言  软件架构这个学科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此概念于20世纪60年代引入,它的灵感来源于建筑物的架构,其中涉及在开始盖楼之前拟定的一些蓝图,这些蓝图描述了建筑师对建筑物的结构所制定的设计方案与规格说明。建筑物的蓝图给出了建筑物在功能方面的设计方案,也就是楼层的空间布局示意图,以及每个建筑工件(例如门、窗、房间、浴室、楼梯等)的尺寸。在使建筑物得以运作的那些方面,蓝图也提供了详细的设计方案,例如承载建筑结构的地基、电线、水管和输气管道的设计,以及下水道系统等,要想使建筑物的功能全面运转并发挥效用,这些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IT)中的软件架构,其真正灵感来源于建筑架构学中的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这一学科。据此,我们可以把软件架构大致分成功能架构(functional architecture)和操作架构(operational architecture)两大类。软件架构在 20世纪70年代开始得到大规模实践,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已经成为IT界的主流,此时各种架构模式也相继涌现。这些模式会随着工作中反复出现的一些用法而演化,所谓反复出现(recurrence),是指这些用法会一直重复地出现在日常应用中。我们之所以能从软件架构中提炼出架构模式,是因为有一个先决条件已经得到了满足。这个条件就是软件架构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实践,从而成为业界的主流做法,并且已经作为一门正式的研究与实践学科,得到了业界的认可。   IT系统的复杂度越来越高,因此各种IT项目都会频繁而且广泛地运用软件架构技术。软件架构的方式也随着运用面的扩大而变得丰富起来,并且还涌现出了很多流派,它们采用不同的观点来看待软件的架构,并根据其在开发软件系统时所取得的实际经验来总结并推广各自的观点。软件架构的流派和观点变得越来越多,这使很多IT工作者都不知道应该采信哪个流派的观点。大家不妨回想一下,看看自己有没有对下面这些问题表示过困惑?我读过很多架构方面的书籍,也看过很多期刊和杂志,但是我究竟应该怎样把这些互不相同的架构流派汇整起来呢?这些流派中有哪些方面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些方面是否可以互补?如果我是一名架构师,面对着一个时间和预算都受限制的复杂软件系统,那么应该从哪里开始实现它呢?我是否能成为一名成功的软件架构师?笔者也曾陷入这样的困惑中。软件架构师所要面对的一项艰难挑战,就是寻找一种最佳的方式,来确定系统或应用程序的架构,并对其进行设计。对软件架构的要义进行把握,既是一种科学,又是一种艺术。我们要用适当的描述语言来定义系统的软件架构,并对其加以分析和理解,从这个层面来看它是科学。同时,我们还要用清晰、明确并且简洁的方式把这个架构描绘出来,以便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就系统的解决方案架构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这个层面来看它又是艺术。软件架构师怎样才能抓住关键的架构工件(architecture artifact),从而清晰地描述出整个解决方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过度的设计和过多的文档,会拖慢项目的进度,并给项目的交付带来风险,而对软件架构所做的不恰当处理,则会使开发者无法领悟这套架构,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开发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软件的架构,那么他们就无法恰当地遵循技术方面的规范和限制,也无法恰当地使用这套架构来设计并开发系统中的各个部件。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这个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   2008年,笔者在IBM developerWorks网站上写了一系列专门谈论软件架构的文章。在连续发布4部分之后,由于某些个人原因,没有再往下写。接下来的几年,笔者看到了一些网友提出的问题,也收到了一些称赞,然而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类信息促使我进行更多的思考。比如,下面这两个问题:   “先生您好。我正在参考您的系列文章来撰写硕士论文。请问下一部分的文章什么时候发布?”   “Mitra先生,我们采用您所说的框架做了IT项目,但是项目暂停了,因为您的下一篇文章还没出来。求助。”   某一天早晨,我忽然感觉读者确实需要一本架构方面的书籍,它必须写得简单、明确、易于理解、便于描述,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它必须足够实用,能够执行。这本实用的书籍要能够给IT工作者和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带来较大的帮助,使他们明白怎样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终于决定开始写书了。本书代表着软件架构领域中的集体智慧、经验、学问和知识,这些内容是笔者根据自己从业18年来的经历收集而成的。本书面对的读者有很多,其中包括:   软件架构师。书中会给出一些实用而且可以反复运用的指导原则,以帮助软件架构师来研发软件的架构。   项目经理。本书将会帮助读者理解并领会系统架构中的关键元素,它们是良好的架构所必备的元素,本书还会解释怎样才能在进行项目规划时把架构活动控制得恰到好处。   高校学生。本书将会帮助大家理解怎样把软件架构中的理论转述成实际的问题,并对其加以实现。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本书都可以当作长期的参考资料。   教师。通过本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软件架构中的各种理论与实际工作联系起来,使学生变成能够应对实际项目的软件架构师。   首席管理者(C-level executive)或高层管理人员。本书将会帮助他们意识到研发良好的系统架构所必备的要素,对于IT界的任何一种创新活动来说,这种意识都会给公司带来间接的好处,使他们可以更好地领悟IT架构在整个公司中的基础地位。   笔者想把这本书写成一本实用的教程,使读者可以按照里面所说的方法,通过多个阶段的演进来迭代式地构建出软件的架构。书中会指出各种架构工件的运用方式,使大家可以把这些清晰、简明、精准而且易懂的工件,恰到好处地运用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在整本书中,笔者会以较为随意的方式来使用“软件”(software)“系统”(system)和“解决方案”(solution)这三个词,由于它们在本书中指的都是架构(architecture),因此这三者之间是可以互换的。笔者之所以要采用这种不拘于字面意思的交替指称方式,是为了使大家明白:在IT界,这三个词之间的界限其实是相当模糊的。   从哲学角度来看,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对直觉和理性这两种感知形式的接受程度有所不同,前者更强调直觉,而后者更强调理性。西方世界普遍相信,并且主要依赖于理性的、科学的和演绎式的推理。而东方世界则更加看重凭直觉所获取的知识,他们认为,更高形式的意识(在这里指的是知识)是通过观察(也包括反思自己的内心世界)得来的,而不是仅仅通过实验式的归纳得来的。笔者生长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文化较为多元的孟加拉家庭中,十分认同东方式的信仰和知识观念,我认为自觉的意识最终需要通过自觉的自由意志来获得,知识的奥义也要通过直觉和归纳式的推理来领悟。后来,笔者在西方世界生活了将近20年,在这段时间里,我开始看重科学和理性的知识形式。我认为,一个普通人要想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世界中生存,就必须掌握由理性与科学手段所得到的知识,对于科学、技术和IT领域来说更是如此。等到自己的工作稳定下来之后,可以去深入探索直觉感知力和归纳式推理,这种探索虽然未必会带来回报,但或许会帮助我们从人生的存在中求得解脱。   在这本书中,笔者试着用一种解说的办法,通过归纳式的理性推理来帮助读者掌握实用的软件架构方式。等到掌握了这种理性的知识之后,读者可以把注意力放在归纳式的推理上,以探求更为玄妙的直觉知识。如果把解决最困难的架构问题比喻成寻求圣杯(Holy Grail),那么用直觉来感知软件的架构就相当于层次更高的开悟了,这种境界,我想应该是大家梦寐以求的吧。   等到看完本书并掌握了它的要义之后,希望你能焕然一新,变成一位务实的软件架构师。软件架构是个有趣的学科,其中的理性知识,我想读完这本书之后,大家应该就可以了解到。而凭直觉才能获得的那一部分知识,则需要以理性知识为基础,继续去探索。在这一方面,连笔者也只是刚刚入门而已。   另外再说一句,每章开头的那些格言,其实都是笔者自己编的。   致谢首先要感谢妻子Taneea和母亲Manjusree,她们给了我写书所需的时间和灵感。感谢我的叔叔Abhijit始终支持我,使我相信自己能够写完这本书。还要感谢我的独子Aaditya,他总是关心我为什么又要去写一本书。   在专业写作这一方面,我真诚地感谢本书的执行负责人Ray Harishankar,他从头至尾陪着我走过这段愉快的写作之旅。我还要感谢同事Ravi Bansal帮我审阅并完善本书的章节结构,并给我提供相关的专业知识。感谢来自德国的同事Bertus Eggen,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数学算法,使我可以针对服务器之间的网络连接度来设计容量模型。感谢Bertus允许我在书中使用他的想法。Robert Laird十分热心地审阅了本书,并提出了相当宝贵的意见,对此我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感谢Craig Trim给我提供了自然语言处理方面的一些内部细节和技术。   Grady Booch先生能够为本书作序,令我深感荣幸,在此衷心感谢。   感谢上苍把Aaditya赐给我们。2010年出生的他,给我带来了无尽的快乐,接下来的几年里,我要好好地看着他长大。他已经有了几分“大志”,而且想变成和我一样的人,不过,我还是要引领他,让他更加上进。
  序软件架构这个词,有些人听了觉得开心,有些人听了要皱眉头,而更多的人对它漠不关心,尤其是那些整天忙着敲代码,没时间思考设计问题的人。   我们知道,软件密集型的系统都是有架构的。有一些架构是刻意而为的,有一些架构是偶然浮现出来的,还有很多架构隐藏在成千上万个小的设计决策中,而这些设计决策,正源于我们敲出来的那些代码。   Tilak先生在本书中精彩地讲解了一些切实可行而且非常实用的方式与方法,以帮助我们架构出复杂的系统。作者是一位拥有实际经验的架构师,他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解释了“架构是什么”以及“架构不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同时还讲解了在软件密集型的系统中,如何使架构成为开发、交付及部署过程的一部分。如果大家了解我,那一定知道我对软件架构这个主题有一些强烈的个人观点,然而在我读过的关于这个主题的那么多本书和那么多篇文章中,我确实觉得Tilak所说的这套方法是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他的方法特别容易理解,也特别容易施行。   软件架构并不是一项纯粹的技术,其中还要考虑人的因素。本书正是抓住了这个重要的因素—Tilak把自己在架构工作中汲取的经验教训合理地穿插在本书中,我很欣赏这一点。   架构是个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不能妨碍系统的构建,而且还必须在恰当的时机以合适的资源和特别实用的方式构建出正确的系统。   Grady BoochIBM院士及软件工程首席科学家
软件工程的内在逻辑:构建稳固、可伸展、易维护的系统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软件的复杂性与日俱增。从最初几百行的代码,发展到如今支撑全球经济运转、影响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庞大系统,如何有效地组织、设计、构建和部署这些复杂的软件实体,已经成为了一门至关重要的学问。本书并非仅仅堆砌技术名词或列举工具,而是深入探讨软件工程的内在逻辑,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关于“好”软件的直观理解和实践能力。 我们都知道,再精妙的算法,再高效的代码,如果缺乏良好的结构,一旦规模扩大,便会陷入维护的泥潭,开发周期被无限拉长,bug 如影随形,团队协作也变得异常艰难。本书的核心关注点,正是如何从宏观到微观,系统地解决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的这些核心挑战。它将引导你理解,软件架构并非孤立的设计决策,而是与整个系统环境、业务需求、团队能力以及未来的演进方向紧密相连的。 第一部分:认识系统环境与软件的根基 在深入软件设计之前,理解其所处的“土壤”至关重要。软件并非运行在真空之中,它需要硬件的支撑、操作系统的调度、网络通信的媒介,以及用户交互的接口。本部分将从这些基础环境入手,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软件运行载体的全面认知。 硬件与操作系统:软件的物理基础 我们将探讨不同类型的计算硬件,从桌面电脑到服务器集群,再到移动设备和嵌入式系统,理解它们的性能特点、资源限制以及对软件设计的影响。 操作系统的角色将被深入剖析,包括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I/O 模型等,理解操作系统如何为应用程序提供服务,以及开发者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服务。 虚拟化技术(如虚拟机、容器)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软件部署和运行的方式。我们将探讨它们如何隔离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以及对软件架构设计的启示。 网络基础:连接与通信的艺术 现代软件几乎无一例外地运行在网络之上。本书将从TCP/IP协议族的基础讲起,深入理解网络通信的原理,如客户端-服务器模型、HTTP协议的工作机制、RESTful API的设计理念等。 网络延迟、带宽限制、连接稳定性等网络特性,对软件的性能和可用性有着直接影响。我们将学习如何设计容错、可伸缩的网络服务,以及如何通过缓存、异步通信等手段来优化网络交互。 安全性是网络通信中不可忽视的一环。我们将触及SSL/TLS加密、防火墙、身份认证等基础安全概念,理解如何在软件设计中融入安全考量。 数据存储:信息的生命线 软件的核心价值往往体现在对数据的处理和管理上。本部分将全面审视各种数据存储方案,从关系型数据库(如MySQL, PostgreSQL)的ACID特性、SQL语言的应用,到NoSQL数据库(如MongoDB, Redis, Cassandra)在不同场景下的优势。 我们将探讨数据模型的设计原则,如何根据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结构,以及如何处理数据的一致性、可扩展性和持久性问题。 缓存技术(如Memcached, Redis)在提升系统性能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本书将深入讲解缓存的原理、策略以及在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软件架构的核心原则与模式 理解了软件运行的环境,我们便可以开始聚焦于软件本身的结构设计。软件架构是指导软件系统构建的蓝图,它决定了系统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开发效率。 架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模块化与解耦: 如何将复杂的系统拆分成独立的、可替换的模块,降低模块间的依赖,是架构设计的基础。我们将学习内聚性与耦合度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接口定义、抽象层来达到解耦的目的。 关注点分离(SoC): 将不同的功能或关注点划分到不同的模块中,使得每个模块只负责一项职责,从而提高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一致性与标准化: 在整个系统中采用统一的设计原则、命名规范和技术栈,可以大大降低开发和维护的难度。 容错性与健壮性: 如何设计能够优雅地处理错误、异常和不可预见情况的系统,保证服务的持续可用性。 经典的软件架构风格 分层架构: 将系统划分为多个逻辑层,如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每一层只与下一层通信,是一种非常普遍且易于理解的架构风格。 客户端-服务器架构(C/S): 经典的分布式架构,客户端负责用户交互,服务器负责处理业务逻辑和数据。 微服务架构: 将大型单体应用拆分成一组独立、小型、可独立部署的服务。我们将深入探讨微服务的优势(如独立部署、技术多样性、团队自治)和挑战(如服务间通信、分布式事务、运维复杂度)。 事件驱动架构(EDA): 系统中的组件通过异步发送和接收事件来通信,非常适合构建高响应、可扩展的系统,如物联网、实时数据处理等。 管道-过滤器架构: 将数据流通过一系列独立的过滤器进行处理,常用于批处理和数据转换。 设计模式的实践应用 设计模式是解决常见软件设计问题的经验总结。本书将介绍一系列经典的设计模式,如单例模式、工厂模式、观察者模式、策略模式、装饰器模式等,并结合具体的软件场景,讲解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灵活、更易于扩展的代码。 我们将区分创建型、结构型、行为型设计模式,理解它们各自的适用场景和解决的问题。 面向服务的设计(SOA)与微服务 SOA作为一种面向服务的思想,强调将业务功能封装成独立的服务,并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进行交互。我们将对比SOA与微服务架构,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微服务的关键在于服务的大小、自治性以及如何有效管理服务间的依赖。本书将探讨如何合理划分微服务、如何实现服务发现、API网关等关键组件。 第三部分:构建可伸展、高性能的系统 随着用户量和数据量的增长,系统需要能够应对不断增加的负载。本部分将重点关注系统的可伸展性(Scalability)和高性能设计。 水平伸展与垂直伸展 理解垂直伸展(增加单台服务器的资源)和水平伸展(增加服务器的数量)的优缺点,以及何时选择哪种伸展方式。 如何通过负载均衡器将请求分发到多台服务器,提高系统的吞吐量和可用性。 并发与并行处理 探讨多线程、多进程的概念,理解并发与并行的区别。 学习如何利用线程池、锁、信号量等机制来安全高效地进行并发编程。 在分布式系统中,如何协调多个节点并行处理任务,避免竞态条件和死锁。 缓存策略与优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数据存储部分,本部分将更深入地探讨缓存的策略,如读写策略、淘汰策略(LRU, LFU等),以及分布式缓存的一致性问题。 如何利用CDN(内容分发网络)来加速静态资源的访问,减轻源服务器压力。 异步编程与消息队列 理解同步与异步的差异,以及异步编程如何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吞吐量。 消息队列(如Kafka, RabbitMQ)在解耦服务、削峰填谷、保证消息可靠传递方面的作用。我们将学习不同消息队列的特点和应用场景。 数据库性能优化 除了前面提到的数据库设计,本部分将专注于数据库的性能优化,如索引的设计与优化、SQL查询的优化、分库分表策略、读写分离等。 第四部分:可靠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一个优秀的软件系统不仅要能工作,还要能稳定可靠地工作,并且易于维护和演进。 高可用性与容错设计 冗余设计、故障转移(Failover)、故障恢复(Failback)等概念,如何构建能够应对单点故障的系统。 如何通过熔断、降级等机制来保护系统免受级联故障的影响。 负载均衡与服务治理在提高系统可用性中的作用。 软件安全性:从设计到实践 我们将探讨常见的安全漏洞,如SQL注入、XSS攻击、CSRF攻击等,并学习如何在软件设计和开发中进行防范。 身份认证(Authentication)与授权(Authorization)机制的设计,如OAuth, JWT等。 数据加密、访问控制、审计日志等安全实践。 可测试性与自动化测试 如何设计易于测试的软件,以及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端到端测试的重要性。 测试驱动开发(TDD)等敏捷开发中的测试实践。 监控、日志与故障排查 如何建立有效的日志系统,记录关键信息,便于故障排查。 应用性能监控(APM)工具的使用,实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告警机制的建立,快速响应潜在的系统故障。 第五部分:软件部署与运维的艺术 再好的软件,如果部署和运维不到位,也无法发挥其价值。本部分将把目光投向软件生命周期的最后阶段,也是最关键的阶段之一。 持续集成与持续部署(CI/CD) 理解CI/CD的流程,如何自动化构建、测试和部署软件,提高开发效率和发布频率。 版本控制系统(如Git)的最佳实践。 容器化技术:Docker与Kubernetes Docker的核心概念,如何打包应用程序及其依赖,实现环境一致性。 Kubernetes作为容器编排的行业标准,理解其核心组件(Pod, Deployment, Service, Ingress等),以及如何自动化部署、伸缩和管理容器化应用。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 利用Terraform, Ansible等工具,将基础设施的管理(服务器、网络、存储等)通过代码来实现,提高效率、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云原生架构与服务 深入理解云原生理念,以及AWS, Azure, GCP等主流云平台提供的各种服务(如计算、存储、数据库、消息队列、容器服务等),如何利用云服务来构建弹性、可伸展的系统。 运维的挑战与最佳实践 如何处理生产环境的突发问题,制定应急预案。 容量规划、成本优化、安全审计等日常运维工作。 DevOps文化的实践,促进开发与运维团队的协作。 本书的编写风格将力求清晰、简洁,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图示,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我们不追求列举所有可能的技术,而是聚焦于那些经过时间检验、能够解决核心问题的原则和方法。通过阅读本书,你将能够: 建立起对软件系统整体性的深刻理解。 掌握设计高内聚、低耦合、可伸展、高可靠性软件架构的方法。 理解不同架构风格的适用场景与优缺点。 熟悉现代软件部署与运维的关键技术和实践。 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复杂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 无论你是初入软件开发的工程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架构师,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知识和启示,帮助你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领域中,构建出真正“实用”的软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软件架构的“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实战手册”。作者在书中对于“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这一过程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基础设施选型时的细致入微,从云服务商的对比,到虚拟机、容器化技术的深入分析,再到网络拓扑的设计,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非常周全,并且提供了大量的实际配置建议,让我能够直接借鉴到我的项目中。在软件部署这一块,更是花了大量的篇幅,涵盖了CI/CD流水线的搭建、自动化部署脚本的编写、蓝绿部署、滚动更新等多种策略,并且详细解释了每种策略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读到关于监控和日志收集的部分,我更是感觉自己的技术视野被大大拓宽了,书中介绍的Prometheus、ELK Stack等工具,以及如何构建有效的告警机制,都为我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一个优秀的软件架构,绝不仅仅是代码层面的设计,它更是整个生命周期的全局考量,从部署到运维,都必须融入架构设计的考量之中。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远远不止是技术层面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我一直认为软件架构是属于资深工程师的范畴,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明白,即使是初中级开发者,也能从中学到很多有用的东西。作者在讲解系统环境建设时,对于如何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如何配置网络、如何进行安全加固等方面的描述,都非常具体和实用,让我对整个软件运行的基础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在讨论到容器化技术时,书中对Docker和Kubernetes的深入剖析,让我明白了它们在现代化软件开发中的核心作用。它不仅仅介绍了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更重要的是解释了它们如何帮助我们构建更具弹性和可伸缩性的系统。当读到关于服务治理和监控的部分时,我更是觉得耳目一新,书中对链路追踪、日志聚合、性能监控等方面的讲解,都给我打开了新的思路,让我看到了如何更好地保障线上服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这本书真正做到了“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的全方位覆盖,让我对整个软件生命周期有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原本以为,一本讲软件架构的书,可能会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概念和复杂的图表,但《实用软件架构: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却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作者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将看似高深的架构理念一点点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我最欣赏的是它在讲述不同技术选择时的“权衡”思想,比如在讨论消息队列时,它并没有简单地推荐某个产品,而是分析了Kafka、RabbitMQ、ActiveMQ等各自的适用场景,以及在不同负载和可靠性要求下的表现。这种深入剖析“为什么”和“在什么情况下”的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在谈到系统稳定性时,书中对故障转移、容错机制、限流熔断等方面的讲解,更是让我茅塞顿开,原来很多我们平时遇到的“系统挂了”的场景,背后都有如此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把你拉到他的工作台旁,手把手地指导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给出理论。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架构设计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根据具体场景不断进行权衡和优化的动态过程。

评分

我之前接触过一些关于软件架构的书籍,但很少有像《实用软件架构: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这样,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如此紧密地结合起来。作者在书中对不同系统环境的分析,从硬件选型到云平台的对比,都提供了非常详细的参考依据,让我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特别是在讲解软件部署策略时,书中对CI/CD流水线的搭建、自动化部署、版本回滚等方面的介绍,都非常具有指导意义。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微服务架构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服务划分、服务间通信、数据一致性等关键问题,并且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解决方案。读到关于灰度发布和A/B测试的部分,更是让我看到了如何以一种更加平滑、更加可控的方式进行新功能的上线,大大降低了上线风险。这本书就像一本“秘籍”,帮助我揭开了软件架构的神秘面纱,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设计和构建更加健壮、高效的软件系统。

评分

终于读完了这本《实用软件架构:从系统环境到软件部署》,坦白说,这本书给了我 muchísimo 的惊喜。我之前一直以为软件架构是那种高高在上、只存在于理论和大型企业中的概念,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把原本抽象的架构设计拆解得无比清晰,从最基础的系统环境选择,到最终的软件部署流程,每一步都讲解得深入浅出,让我这种初涉架构领域的读者也能茅塞顿开。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技术栈之间权衡利弊的分析,比如在选择数据库时,它不仅仅列举了各种数据库的特点,更深入地剖析了在不同业务场景下,哪种数据库能带来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成本。读到后面关于微服务拆分的部分,我更是感觉受益匪浅,书中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拆分原则和方法论,并且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让我看到了理论如何在实践中落地。它并没有回避微服务带来的复杂性,反而提供了一系列应对策略,比如服务注册与发现、API网关的设计等等。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大哥,耐心地手把手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构建一个健壮、可维护的软件系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茫然无措的初学者,而是朝着合格的架构师迈进了一大步。

评分

喜欢看书买书,京东买书方便

评分

软件架构的实用教程,怎样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说的比较明白

评分

实用的书籍,推荐

评分

软件架构的实用教程,怎样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说的比较明白

评分

软件架构的实用教程,怎样对软件系统进行架构说的比较明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物流很快,质量就很好的

评分

看起来是实战类型的书,希望不是啰嗦个没完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