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現代方法(引進版 第3版)》新的內容包括:
添加瞭關於水資源經濟的章節,包括對水資源需求管理、水資源定價與水資源自由化等方麵的分析。
添加瞭環境保護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的章節,包括從資源與能源投入的解耦産齣以及推進綠色經濟的相關政策。
提供瞭氣候變化的新的科學證據,並添加瞭關於全球氣候變化政策的新的章節,包括技術潛力、減排成本與給予地球大氣信托基金(Earth Atmospheric Trust)和溫室發展權(Greenhouse Development Rights)的建議。
增加瞭關於經濟價值評估技術應用的內容,包括評估新的汞管製規則、重視生命、估計海灣石油泄漏産生的影響。
增加瞭關於“綠色”國傢收入會計的新內容,包括調整後的淨儲蓄、真實發展指標(GPI)、美好生活指數與環境資産賬戶。
添加關於人口發展的新段落,包括變化的生育率、2050~2100年的預測以及人類生態足跡。
增加瞭處在變化中的食物供應規劃、“食物危機”的影響、處於上升的肉類消費量以及生物燃料的有關內容。
提供瞭不斷上升的礦物價格新數據與化石燃料供應限製的新規劃、關於化石燃料補貼的討論、轉型至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所有的數據都更新至可以反映近來的趨勢。涵蓋正規分析的章節都增加瞭新的附錄,這樣可以提供有關分析技術的更深層次信息。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導言:經濟和環境
第1章 不斷改變的環境觀念
1.1 經濟與環境
1.2 環境分析的構架
1.3 微觀環境經濟和宏觀環境經濟
1.4 展望
第2章 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
2.1 經濟增長和環境關係的曆史
2.2 增長情況的一個總結
2.3 經濟增長和環境的未來
2.4 可持續發展
第二部分 環境問題的經濟分析
第3章 環境外部性理論
3.1 外部性理論
3.2 外部性的福利分析
3.3 産權和環境
附錄3.1 供給、需求和福利分析
附錄3.2 外部性分析:先進材料
第4章 公共財産資源和公共物品
4.1 公共財産、開放存取以及産權
4.2 環境作為一種公共物品
4.3 全球經濟
第5章 資源跨期分配
5.1 不可再生資源的開采
5.2 霍特林規則和時間貼現
第6章 評估環境價值
6.1 經濟總價值
6.2 估值技術概述
6.3 顯示偏好法
6.4 陳述偏好法
6.5 成本一收益分析
6.6 總結:成本一收益分析在政策決定中的作用
附錄6.1 先進的估值方法
附錄6.2 使用Excel進行現值計算
第三部分 生態經濟和環境核算
第7章 生態經濟學:基本概念
7.1 生態角度
7.2 自然資本
7.3 宏觀經濟規模問題
7.4 長期可持續性
第8章 國民收入和環境核算
8.1 綠化國民收入核算
8.2 環境調整的國內生産淨值
8.3 調整淨儲蓄
8.4 真實增長指標
8.5 美好生活指數
8.6 環境資産賬戶
8.7 替代指標的未來
……
第四部分 人口、農業和環境
第五部分 能源和資源
第六部分 汙染:影響和應對政策
第七部分 環境、貿易和發展
前言/序言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現代方法》(Environmental and Natural Resource Economics:A Contemporary Approach)的第三版保留瞭針對廣大學生對於製訂環境課題的重點關注。本書凝聚瞭作者在本科生和研究生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課程教學20多年的經驗和體會。它反映瞭環境課題的重要性,同時,闡明瞭更廣範圍地瞭解人類經濟和自然世界之間的關係是必要的。
典型地,參與環境經濟學課程的學生們已經意識到環境問題的嚴肅性,同時,還需要地方、國傢和全球的政策方案。一些學生可能對環境政策方麵感興趣,另一些學生則對職業、個人生活和社交等相關方麵問題感興趣。在任何一種情況下,環境問題的重要性都使我們對於這類課程給予很高的熱忱。這份熱忱正是上蒼賜與那些設法給邊際成本和效益麯綫注入活力的教師們的一份特彆的恩惠。
然而,一個明顯的缺憾就是由於嚴格意義上的傳統方法應用於環境經濟學,這份最初的熱忱迅速地被熄滅瞭。其中,傳統方法的主要局限在於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技術的專用。這種標準的微觀經濟學觀點強烈地暗示瞭任何事物的重要性都能夠通過價格進行衡量,雖然許多重要的環境職能還不能完全地通過金錢捕捉到。同時,新古典主義微觀經濟學的觀點難以從本質上研究“宏觀的”環境課題,如全球氣候改變、海洋汙染、臭氧枯竭、人口增長以及全球碳、氮和水循環係統。
基於以上原因,本書作者展示齣一種替代的方法。除瞭標準經濟學原理,這種替代方法還引入瞭生態經濟學,因此,給讀者提供瞭更加廣闊的視角。在作者的觀念中,這兩種方法是互補的而不是衝突的。標準微觀經濟學分析的許多要素是分析資源和環境課題的基礎。同時,在人類和自然係統的相互作用上,意識到嚴格意義上的成本一效益方法的局限性對於生態與生物物理的引入是重要的。
第三版的新內容
《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現代方法》的第三版根據世界環境政策的發展與對教學應用的評論與建議進行瞭更新。
第三版中新的內容包括:
●添加瞭關於水資源經濟的章節,包括對水資源需求管理、水資源定價與水資源自由化等方麵的分析。
●添加瞭環境保護與經濟之間的關係的章節,包括從資源與能源投入的解耦産齣以及推進綠色經濟的相關政策。
●提供瞭氣候變化的新的科學證據,並添加瞭關於全球氣候變化政策的新的章節,包括技術潛力、減排成本與給予地球大氣信托基金(Earth Atmospheric Trust)和溫室發展權(Greenhouse Development Rights)的建議。
●增加瞭關於經濟價值評估技術應用的更多內容,包括評估新的汞管製規則、重視生命、估計海灣石油泄漏産生的影響。
●增加瞭關於“綠色”國傢收入會計的新內容,包括調整後的淨儲蓄、真實發展指標(GPI)、美好生活指數與環境資産賬戶。
●添加關於人口發展的新段落,包括變化的生育率、2050~2100年的預測以及人類生態足跡。
●增加瞭處在變化中的食物供應規劃、“食物危機”的影響、處於上升的肉類消費量以及生物燃料的有關內容。
●提供瞭不斷上升的礦物價格最新數據與化石燃料供應限製的新規劃、關於化石燃料補貼的討論、轉型至可再生能源的可能性。
所有的數據都更新至可以反映最近的趨勢。涵蓋正規分析的章節都增加瞭新的附錄,這樣可以提供有關分析技術的更深層次信息。
文章結構
本書適用於多門課程。它以基礎微觀經濟學為背景,並且可應用於高級大學課程或者是政策導嚮的碩士課程。第一部分為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環境交互作用的基礎問題的不同經濟分析方法提供瞭廣闊的視角。第二部分涵蓋瞭標準環境與資源經濟的基礎知識,包括外部性理論、資源跨時期配置、公共財産資源、公共物品與估價。第三部分介紹瞭生態經濟學方法,包括國傢“綠色”賬戶與經濟/生態模型。
第四部分與第五部分將這些分析方法應用於環境與資源的基本問題。第四部分關注人口、農業與環境,迴顧瞭不同的人口理論,概括瞭世界農業係統的環境影響,並且討論瞭對人口與食物供應問題的政策反應。
深入探索能源與環境政策的未來 《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模型與實踐》 導讀: 在全球氣候變化日益嚴峻、能源結構深度調整的時代背景下,理解能源係統的復雜性、評估環境政策的有效性,並擘畫可持續發展的可行路徑,已成為各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麵臨的緊迫議題。《能源轉型與可持續發展:理論、模型與實踐》一書,正是為應對這一挑戰而精心編纂的權威性著作。本書超越瞭傳統的學科壁壘,融閤瞭經濟學、工程學、環境科學和公共政策的尖端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能源經濟學的理論基礎與演進 本書的開篇部分,係統梳理瞭能源經濟學的核心理論框架。我們從經典的熱力學定律在經濟決策中的體現入手,探討瞭能源作為一種關鍵生産要素在宏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 第一章:能源的稀缺性、價值與經濟學基礎 本章深入分析瞭能源資源的獨特屬性——不可再生性、高邊際成本、外部性以及基礎設施的路徑依賴性。我們詳細闡述瞭梅茨勒悖論(Metzler Paradox)在能源市場中的應用,以及霍特林法則(Hotelling’s Rule)如何指導最優開采路徑。此外,本章還著重探討瞭能源需求的驅動因素、價格彈性及其在短期與長期內的差異化錶現。通過對能源價值鏈的分解,讀者將建立起理解能源市場運行機製的堅實基礎。 第二章:能源政策的經濟學原理與工具 政策乾預是能源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本章聚焦於政府乾預的理論基礎,包括市場失靈的識彆(如信息不對稱、外部性)和政策乾預的效率性考量。我們詳細介紹瞭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在環境外部性內部化中的局限性,並對比分析瞭皮古稅(Pigouvian Tax)和總量管製與交易(Cap-and-Trade)機製在控製汙染物排放方麵的優劣。本章還引入瞭行為經濟學視角,探討消費者在能源消費決策中的非理性因素及其對政策設計的啓示。 第二部分:深度脫碳的能源技術經濟性分析 麵對全球“碳中和”目標,能源係統的技術轉型是核心驅動力。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投嚮新興能源技術及其經濟可行性。 第三章:可再生能源的成本麯綫與規模效應 本章對太陽能光伏(PV)、風能(陸上與海上)、地熱和生物質能等主流可再生能源進行瞭詳盡的技術經濟性評估。我們采用瞭學習麯綫(Learning Curve)和經驗法則(Experience Curve)模型,量化瞭技術進步和規模化生産如何驅動成本下降。特彆地,本章引入瞭平準化度電成本(LCOE)和係統平準化度電成本(LCOS)的概念,以更準確地反映可再生能源並網的真實經濟影響。 第四章:儲能技術與電網現代化 儲能是解決可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的關鍵。本章全麵考察瞭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儲能(CAES)和抽水蓄能(PHS)的性能參數、全生命周期成本及應用場景。我們通過最優電力係統規劃模型(Optimal Power Flow Models),模擬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並網下,儲能係統在提供容量服務、調頻調峰方麵的經濟價值,並探討瞭虛擬電廠(VPP)的商業模式。 第五章:化石能源的殘餘價值與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 盡管目標是脫碳,但化石能源在未來幾十年仍將扮演過渡角色。本章分析瞭天然氣在電力係統中的“橋梁”作用,以及煤電資産的擱淺風險(Stranded Asset Risk)。核心內容聚焦於CCUS技術的成本結構、技術成熟度及其在難以減排行業(如水泥、鋼鐵)中的應用潛力。我們采用淨現值(NPV)分析評估瞭不同政策情景下CCUS項目的財務可行性。 第三部分:能源轉型中的係統性挑戰與政策設計 成功的能源轉型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復雜的社會經濟係統工程。本部分聚焦於跨部門的協調、政策的公平性與國際閤作。 第六章:能源係統集成與跨部門優化 能源轉型要求電力、交通和供熱係統之間的深度耦閤(Sector Coupling)。本章利用多目標優化模型,分析瞭電動汽車(EVs)在電網負荷平衡中的潛力,以及綠色氫能在工業和重型運輸領域中的應用路綫。我們詳細討論瞭部門間能源轉換效率和係統平衡成本對整體轉型路徑選擇的影響。 第七章:能源轉型的公正性與包容性(Just Transition) 能源政策的社會影響不容忽視。本章深入探討瞭“公正轉型”的內涵,關注化石燃料産業工人再就業、能源貧睏和消費者負擔的公平分配。我們運用社會福利函數和基尼係數等指標,評估瞭碳稅、補貼政策對不同收入群體的纍退效應(Regressivity),並提齣瞭旨在減輕轉型陣痛的補償機製設計,如收入中性碳稅和定嚮能源補貼。 第八章:全球能源治理、地緣政治與氣候金融 能源轉型深刻地重塑瞭全球地緣政治格局和資本流動方嚮。本章分析瞭關鍵礦産供應鏈(如鈷、鎳、稀土)的安全與可持續性挑戰。我們考察瞭氣候金融(如綠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鈎貸款)的發展趨勢,並評估瞭國際氣候協定(如《巴黎協定》)在驅動國傢自主貢獻(NDCs)中的激勵機製。本章的重點在於理解全球碳定價機製的潛在影響以及能源技術擴散中的知識産權壁壘。 結論:麵嚮2050的戰略選擇 本書最後總結瞭實現淨零排放路徑中的核心權衡(Trade-offs),強調瞭政策穩定性和技術創新的雙重驅動作用。我們認為,一個成功的能源轉型戰略,必須建立在嚴謹的經濟模型、前瞻的技術評估和對社會公平的深刻理解之上。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行業領導者和研究人員提供必要的工具和深刻的洞察力,以駕馭這場深刻而復雜的能源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