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喜爱鸟类?因为它们美丽、活泼,还会飞翔。而塑造鸟类每一项特质——也许除了鸣唱之外——都离不开鸟类独特的皮肤衍生物,羽毛。我们欣赏鸟类的美丽,其实就是在欣赏鸟类的羽衣;我们惊叹于鸟类的飞翔,羽毛也居功至伟;我们看到鸟类分布于从赤道到极地、从海洋到雪山的各个生境,这样的适应性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式各样的羽毛。更进一步,鸟和鸟的羽毛从人类文明之始就渗入到人类的生活和文化。这一切都是如何发生的?托尔?汉森带领读者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羽毛是演化中的奇迹,它涉及空气动力学、绝热、欺骗和引诱。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0亿年前,然而有关它的故事,却尚未完整地呈现给读者。本书中,生物学家托尔?汉森详尽地搜罗了自然史中关于羽毛的故事,在演化的历史时空里,羽毛被用来飞翔、保护、吸引和装饰。在综合了古生物学家、鸟类学家、生物学家、工程学家甚至艺术史家的研究成果后,作者给出了一个问题:羽毛是什么?它们是如何演化而来的?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工程师将羽毛视为目前发现的zui有效率的隔热材料,而且它们还是生物学上不断争论的根本所在。羽毛不仅让猫头鹰飞起来悄然无声,而且能让企鹅在冰面上保持干燥。它们还被女王、弄臣和神职人员用来作为身上的装饰,以及用在从宪法文书到小说的页面装饰。而书中要探究的就是这些美丽而吸引人的羽毛。
托尔·汉森是一位独立保护生物学家,曾获古根海姆奖(Guggenheim Fellow)和斯威策基金会环境奖(Switzer Environmental Fellow)。本科毕业于雷德兰兹大学,经爱达荷大学和(哥斯达黎加)热带农业研究所联合培养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居住于美国圣胡安岛。著有《无法理解的森林》(The Impenetrable Forest,2008)、《种子的胜利》(The Triumph of Seeds,2016)等书。
译者简介:
赵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生态学硕士研究生。
冯骐,学术期刊编辑,喜好博物学,“自然笔记”联合创始人。
前言
绪论:自然奇迹
演化
第一章 罗塞塔石碑
第二章 隔热服、滑翔机和虫舀子
第三章 义县组
第四章 如何捕捉羊肉鹱
绒毛
第五章 保暖
第六章 保持凉爽
飞行
第七章 奔走起源还是树栖起源
第八章 一把羽毛锤子
第九章 完美的机翼
美艳
第十章 天堂鸟
第十一章 女帽上的羽毛
第十二章 给我们那些绚丽的颜色
功能
第十三章 关于崖海鸦和马德
第十四章 强大有力的羽毛笔
第十五章 裸露的头部
结语 恩赐的惊异
附录A 羽毛图鉴
附录B 关于本书与鸟类保护
注释
索引
丛书书目
自然文库(第一辑)
《看不见的森林》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
《种子的故事》
《鲜花帝国》
自然文库(第二辑)
《醉酒的植物学家》
《鸟的感官》
《羽毛》
《探寻自然的秩序》
前言
是秃鹫让我写的。现在每当人们问起我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抛出这个答案。多年以前在肯尼亚进行一项科研项目的时候,正是秃鹫激发了我对羽毛的最初兴趣。看着这些大鸟围着一具尸体争吵嘶叫,我想到的是,它们的羽毛(以及缺少羽毛的部分)是如此完美地适合于它们的生活方式。它们光秃秃的头颈生来就能更爽利地取食,还能进行热量调节:在白天炎热时长长地伸出来散热,而到夜晚又缩回那奢华的羽绒衣领里去。它们黑色的体羽既能阻挡细菌,又能吸收非洲烈日的热量,让它们在寒冷的高空中盘旋搜寻猎物时保持体温。
秃鹫启发了我对羽毛的思索,自此我就从未停止过思索。我见过有些鹟和夜鹰长出超过它们体长三倍的繁殖羽,我见过企鹅一头扎入浮冰之下,一身柔滑的外套为它们提供舒适的防水保护。我曾在气温低于零度的夜晚蜷缩进鹅绒睡袋里,而就在我身边,我的研究对象,小小的戴菊抖开羽毛抵抗冰冷的寒风,完美地保暖。我曾在恐龙化石中寻觅羽毛状结构的踪迹,并在飞行器里、鱼饵上、维多利亚式的帽子上、羽毛球上、箭翎以及古秘鲁的艺术品里面发现了它们。正如鸟类学家弗兰克·基尔在他的经典教材《鸟类学》(Ornithology)中所评论的,“羽毛的细节自古就令生物学家着迷,这可是个大话题。”这也真够写本书了,我经常这么想,不过那需要另一只秃鹫来敦促我动手了。
需要解释一下,作为一名野外生物学家,我从来不缺乏要研究的对象或是要撰写的话题,因为自然界的万物都很有得写。如果有哪次我出野外却并不着迷、不激动,那一定意味着我是心不在焉的。有些人觉得跟我一起徒步是极痛苦的事情,因为我不断地分心:鸟巢、蝴蝶、地衣、蚁丘、土质、虫迹、岩石—各种你能想到的东西。在家里,我的妻子伊莉莎容忍了塞进冰柜里的田鼠和鸣禽尸体;满满一冰箱的植物标本;还有一箱箱不知名的蜜蜂、陈年的骨骼以及猫头鹰的头;甚至还有满满一大罐子各种有趣的蛆虫。(我们的孩子诺亚也很包容,只是他还不知道除此以外还有别的天地!)我是个彻头彻尾充满好奇心的人,找到我的兴趣点可不是什么难事儿,要把兴趣点缩减下来才是个挑战呢!
在科学研究的世界里,对研究资金的竞争会快速地排除掉大多数可能的研究项目。科学需要钞票,你需要有个新潮、诱人的课题才能弄到拨款。所以鲸鱼、老虎比苔藓植物、叩甲或者霉菌更受重视,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基础野外生物学也许没什么市场,我通常会把我的工作放到更大的主题,比如栖息地破碎化、物种保护、群体遗传学,甚至战争对生态的影响等的背景框架中。当我的日程安排里终于可以开始写一本新书时,我发现可写的话题简直铺天盖地。第一天早上,我啜着咖啡,盯着空白的稿纸发呆,最后终于从一个多年来我一直想写的秃鹫的故事开始(在本书的第15 章你能读到它)。我曾希望这至少能引发我创作的灵感,并且如果什么时候我要写“羽毛书”的话,它就会派上用场。
我不是世界上最快的写手,不过截至午间停下来去跑步的时候,我已经写出来几段草稿了。我的家在一座小岛上,沿着一条乡间小道走5 英里就能到镇上。小路顺山坡逶迤而下,穿过浓密的树林,从两片农田里穿出。我一边沿着小路慢跑,一边想着秃鹫啊,羽毛啊,这时鼻子里闻到一股动物死尸腐烂的恶臭味。我钻进一片小树林,不出所料,那里有一头被车撞死的小鹿,胸腔朝天敞着,四仰八叉地躺在沟边。头顶的杉树枝上,一只年轻的白头海雕守在那里。而那棵树上更高的地方,落了4只红头美洲鹫。它们黑乎乎地蹲了一排,红色的头颈弯下来,静默着,盯视着。
我把脚步放缓,这时靠边的一只秃鹫突然起飞了,它笨拙地拍打着翅膀,每次翅膀拍出的时候,都仿佛在秋天清冷的空气中拨出一声弦响。它在枝桠间倾侧、折转,最后一斜身子就飞上了小路上方没有阻障的天空。当它飞过我头顶的时候,我看到有什么东西从它左翅上飘落, 一会儿打着旋儿,一会儿飘荡几下,过会儿又开始打旋儿……直到落在我脚边。这是一片飞羽,狭长、暗色,边缘是绝美的弧线,落在小道上,像半个括号。
当然,我是个科学工作者,而且多少持点怀疑论。我不看星相学的书,不找预言家,也不会花大把的时间思虑命运。不过我有几个朋友倒很能搞些恶作剧。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找找有没有隐藏的照相机,听听灌木丛后面是否传来窃笑声。当然我一无所获,只有我的喘息声、树林的寂静和随着大鸟飞远渐弱的破空之声。所以整件事情看起来就是, 我写了一上午的秃鹫和它们的羽毛,然后出来跑步,撞见了一群秃鹫, 而且其中一只还很巧地在我头顶上掉落了一根羽毛。
坦白讲,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本以为会是那种典型的、按部就班的博物学记录,充斥着拉丁文和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测量数据。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坐在壁炉旁,用他略带沙哑却充满激情的嗓音,向你娓娓道来他多年观察所得的“秘密”。它的叙事节奏变化莫测,时而像急促的鼓点,紧凑地描述一个生态系统瞬间的剧变;时而又慢得像夏日午后流淌的蜂蜜,悠长地追溯一个生物特征演化所需经历的漫长地质年代。我最欣赏的是作者那种对“偶然性”和“必然性”之间微妙关系的把握。他没有把自然描绘成一个完全由冰冷规则驱动的机器,而是充满了随机的变数和优雅的妥协。这种处理方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悬念,你总是在期待下一个转折点,下一个被揭示的“自然法则”。读完某几个章节后,我甚至会合上书本,陷入一种近乎冥想的状态,试图将书中的宏大叙事与自己日常的琐碎体验联系起来,这种跨越尺度的思考,实在过瘾。
评分这本书绝对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盛宴,简直让人爱不释手。从装帧设计到内页排版,无不透露出出版方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种厚重的质感,捧在手里就让人感觉自己即将开启一段非凡的旅程。我特别欣赏它在呈现自然界复杂系统时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笔触。它不像有些科普读物那样堆砌艰深的术语,而是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然现象,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进行探讨。比如,书中对光线如何穿透云层,又如何被不同密度的空气折射、散射的描述,就细腻到仿佛能让人真切感受到那束光线的温度和方向。每一次翻阅,都会有新的感悟涌现,它不仅仅是关于某一特定主题的知识集合,更像是一本引导我们重新审视周遭世界的“眼睛”。我甚至开始留心起我自家窗台上那些细小的尘埃在阳光下舞蹈的轨迹,这种观察的乐趣是它带给我最宝贵的回馈。这本书的排版也极具巧思,大片的留白让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摄影作品有了呼吸的空间,而不是被文字挤压得喘不过气来,阅读体验极佳。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艺术性上的成就。它简直是一本行走在科学与美学边缘的典范之作。想象一下,作者是如何巧妙地将一个关于复杂结构形成的理论,转化为一幅幅具有表现主义色彩的图解?那些线条的运用、色彩的搭配,都不是为了单纯的记录,而是为了传达一种“形变”背后的内在逻辑和张力。我曾经尝试去查阅一些支撑书中观点的原始文献,发现作者在提炼和重构这些复杂信息时,付出了巨大的心力。他仿佛是一位顶级的炼金术士,将各种晦涩难懂的科学概念,溶解、提纯,最后铸造成读者易于理解和欣赏的“黄金”。对于那些和我一样,对科学有兴趣,但又对传统教科书感到畏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桥梁。它既满足了对深度知识的渴求,又提供了审美上的愉悦,让学习的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负担,这种平衡感做得极其到位,值得所有严肃的科普作者学习。
评分说实话,我这个人对阅读的耐心一向有限,很多被誉为“经典”的鸿篇巨制,我往往读到一半就束之高阁。但这本书,我竟然一口气读完了,并且迫不及待地想重温。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仿佛一个精密的迷宫,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单元。你不需要严格按照章节顺序阅读,即便跳跃阅读,也能感受到其内在的逻辑线索。更重要的是,作者在叙事中不断地引入对比和反差,这种对比不是刻意的对立,而是展现自然界内在的辩证法。比如,对某一宏大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之后,紧接着就是对其在微观尺度上瞬间崩溃的细腻描摹,这种尺度上的剧烈拉扯,让人在惊叹于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余,也深切体会到其脆弱性。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亲身参与了这场自然界的宏伟试验。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物理重量和定价。它真正做到的,是将一个深奥的主题,转化为一种普世的体验。我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日常物件——不再仅仅将其视为工具或装饰,而是开始追溯它们材质的起源,思考其形态演化的可能性。书中对“优化”与“冗余”之间关系的讨论,尤其令我印象深刻。它挑战了我们对于“完美”的定义,指出在自然界中,看似多余的结构往往是生存策略的关键组成部分。这种观念的转变,深刻地影响了我处理日常问题的方式,不再追求一步到位的“最优解”,而是开始重视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备用方案”和“旁路设计”。这本书没有给我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更丰富的提问工具箱。它鼓励你去质疑,去探索那些被主流认知所忽略的细节。这是一种智力上的解放,一本真正能改变你思维框架的著作,绝对物超所值。
评分价格优惠,送货上门,服务好。
评分趁活动买的,便宜实惠,好几本心仪的书到手了
评分感谢京东促销活动,我家的书都是京东购买。
评分这个一个系列都很不错。印刷质量也可以。
评分包装很好,送货也很快,纸质也不错,最近忙,还没顾上看
评分好。。。。。。。。。。。。。。。。。。。。
评分送货速度快。非常有意思的书,适合喜欢喝酒的人看,作者看待酒的方式很有意思。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价格实惠,让人放心。
评分很不错的一本书,特别喜欢,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