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物理实验

趣味物理实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俄]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 著
图书标签:
  • 物理实验
  • 趣味物理
  • 科学实验
  • 青少年科学
  • 科普读物
  • 动手实践
  • 物理启蒙
  • 实验教程
  • STEM教育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妇女出版社
ISBN:9787512713123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396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88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全世界孩子喜欢的大师趣味科学”丛书是一套适合青少年科学学习的优秀读物。在书中,科普大师别莱利曼不仅向小读者们讲述了物理学、数学、天文学的常识和基础知识,还运用各种奇思妙想和让人意想不到的分析,为小读者解密科学谜题、解析科幻故事,激发小读者对学习科学知识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让小读者学会活学活用科学知识。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不仅可以轻松爱上科学学习,还能激活无穷的科学想象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技巧。同时,对各种生活现象与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也能产生深刻的认识。总之,这是一套通俗易懂、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而又让人受益无穷的超级科普读物!

作者简介

  雅科夫·伊西达洛维奇·别莱利曼(1882~1942),出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享誉世界的科普作家、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59年,“月球3号”无人月球探测器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图,其中拍的一个月球环形山就被命名为“别莱利曼”环形山,以纪念这位科普大师。
  别莱利曼从17岁时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909年大学毕业后,开始全力从事科普写作和教育工作。从1916年开始,他用了3年时间,创作完成了其代表作《趣味物理学》,为以后一系列趣味科普读物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别莱利曼一生共创作了105部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趣味科普读物。他的作品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对世界科普事业作出了非凡贡献。
  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系列丛书既妙趣横生又立论缜密,是受欢迎、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科普书。一些在学校里让学生感到难懂枯燥的科学问题,在别莱利曼的笔下,都改变了呆板的面目,显得和蔼可亲了。

目录

Chapter 1生活中的有趣物理实验→ 1
比哥伦布更厉害→ 2
离心力→ 4
10种制作陀螺的方法→ 9
碰撞游戏→ 15
杯子里的鸡蛋→ 17
不可能发生的断裂→ 19
模拟潜水艇→ 21
水面浮针→ 23
潜水钟→ 25
水为什么不会倒出来→ 27
水中取物→ 29
降落伞→ 31
热气流与纸蛇→ 34
如何得到一瓶冰→ 37
冰块断了吗→ 38
听到的是哪个声音→ 40
钟声入耳→ 42
可怕的影子→ 43
测量亮度→ 44
脑袋朝下→ 47
颠倒的大头针→ 50
磁针试验→ 52
有磁性的剧院→ 53
带电的梳子→ 55
听话的鸡蛋→ 56
力的相互作用→ 58
电的斥力→ 59
电的另一个特点→ 61
用不准的天平称重→ 63
绳子会在哪里断开→ 64
纸条会从哪里断开→ 65
用拳头砸空火柴盒会发生什么→ 67
如何把物体吹向自己→ 68
挂钟走慢了该如何调整→ 69
会自动平衡的木棒→ 70
蜡烛火苗如何运动→ 72
液体会产生向上的作用力吗→ 73
天平哪边重一些→ 76
如何让竹篮能打水→ 77
肥皂泡中的奥秘→ 79
漏斗为什么“不工作”→ 85
翻转水杯,杯里的水有多重→ 86
不听话的瓶塞→ 87
不会燃烧的纸→ 88
神秘风轮→ 89
毛皮大衣能保暖吗→ 91
冬天如何给房间通风→ 93
可以用开水将水烧开吗→ 94
可以用雪将水烧开吗→ 96
蝈蝈在哪里鸣叫→ 98
从哪里传来的回声→ 99

精彩书摘

  Chapter 1 生活中的有趣物理实验
  比哥伦布更厉害
  “ 哥伦布 真是个伟人,”一名小学生在作文里写道,“他不仅发现了美洲,还竖起了鸡蛋 。”对于这个年幼的小学生来说,这两项成就都令他觉得惊叹。
  然而,马克·吐温 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要是他没有发现美洲,反而是一件奇怪的事情。”
  我却觉得,哥伦布确实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但竖鸡蛋算不上是一项成就。你知道哥伦布是如何竖起的鸡蛋吗?其实,很简单,他先是把鸡蛋一端的蛋壳敲破,然后把鸡蛋放到桌上,鸡蛋就竖起来了。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方法虽然竖起了鸡蛋,但鸡蛋已经不是原来的形状了。那么,如果不改变鸡蛋的形状,是否也能把它竖起来呢?作为航海家的哥伦布虽然很勇敢,但他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实际上,相比于发现美洲,竖鸡蛋要容易得多,可能比发现一个弹丸小岛都要容易。关于竖鸡蛋,可能有下面三种情况:
  ●一是把熟鸡蛋竖起来。
  ●二是把生鸡蛋竖起来。
  ●三是把生、熟两种鸡蛋都竖起来。
  先说竖熟鸡蛋,这是最容易实现的。用两个手掌或者一只手的手指让鸡蛋转动,就像转陀螺一样,可以看到,鸡蛋在转动的过程中都是竖着的,在停下来之前,它一直保持直立的姿态。多试几次,会让鸡蛋转得更久,竖起的时间更长。
  采用同样的方法是不能竖起生鸡蛋的。如果你试过就会发现,对于生鸡蛋来说,它很难转动起来。其实,这也正是生鸡蛋与熟鸡蛋的区别,可以作为鉴别方法。对于生鸡蛋而言,它里面的物质是液态的,在转动的时候不会像熟鸡蛋那样与蛋壳一起快速转动,相反,它还会阻碍转动这一行为。
  那到底怎样才能把生鸡蛋竖起来呢?
  方法是这样的:先把生鸡蛋用力摇晃几次,使蛋黄表面的薄膜裂开,让蛋黄从薄膜里流出来;让鸡蛋大头朝下,等一会儿,由于蛋黄比蛋清重一些,它会慢慢沉到鸡蛋的底部。于是,鸡蛋的重心就会变低,也就是说,这时的鸡蛋具有更强的稳定性。
  另外,还有一种竖鸡蛋的方法。如 图1 所示,我们把鸡蛋放在瓶口上,而瓶口是塞住的,然后,在鸡蛋上放一个两侧都插着一把叉子的软木塞。如果用物理学家的话来说,这个“系统”非常稳定,哪怕你倾斜一下瓶子,它仍然会保持平衡。
  那么,软木塞和鸡蛋为什么掉不下来呢?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如 图2 所示,在铅笔上插一把小刀,再把它垂直竖在手指上,铅笔同样也不会掉下来。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它们之所以如此稳定,是由于整个系统的重心比支持点要低。换句话说,“系统”的总重量集中的那个点,低于系统中各部分所接触的那个点。
  ……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便仰望星空,试图理解那浩瀚无垠的宇宙。从古希腊哲学家对天体的思索,到伽利略用望远镜窥探月球的环形山,再到现代宇宙飞船深入太阳系,人类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歇。这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使命,更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对自身起源和宇宙归宿的永恒追问。 本书将带领读者踏上一段波澜壮阔的宇宙探索之旅。我们将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例如宇宙的尺度有多么惊人,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又是一个怎样的庞大结构。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深空,去认识那些神秘的星云、炽热的恒星、以及孕育行星的星盘。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恒星的诞生与死亡,理解超新星爆发的壮丽景象,以及黑洞那难以想象的引力。 我们还将追溯宇宙的起源,从大爆炸的理论出发,探究宇宙最初的几秒钟发生了什么,以及宇宙是如何在膨胀中逐渐冷却,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物质世界。本书将介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它被誉为“大爆炸的余晖”,是理解宇宙早期状态的关键线索。 当然,探索宇宙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类天文观测手段,从地面上的射电望远镜到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以及更前沿的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它们是如何捕捉来自遥远宇宙的光线,并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的信息。我们将了解光谱分析如何揭示天体的化学成分,干涉测量技术如何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以及引力波探测器如何开启全新的观测窗口,让我们能够“听见”宇宙的脉动。 本书还将聚焦于太阳系的奥秘。我们将逐一拜访太阳系的各大行星,了解它们独特的地质特征、大气成分和可能的生命迹象。从水星的炽热到海王星的冰冷,从金星的硫酸云到火星的红色荒漠,每一颗行星都承载着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木星的巨大风暴,土星的壮丽光环,以及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倾斜自转,都充满了科学的奇迹。 除了行星,我们还将探索太阳系中的其他成员:小行星带的岩石碎块,柯伊伯带的冰封世界,以及神秘的奥尔特云。这些天体不仅记录着太阳系形成初期的历史,也可能对地球的未来构成潜在的威胁与机遇。我们将讨论彗星撞击事件的可能性,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生命种子。 本书还将探讨宇宙中是否存在地外生命这一古老而迷人的问题。我们将审视行星宜居带的概念,分析系外行星探测的最新进展,以及寻找生命信号的各种方法。从分析系外行星大气层的化学成分,到搜寻可能由生命活动产生的生物标记物,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搜寻着宇宙中的“邻居”。 此外,本书还将深入探讨宇宙学中的前沿概念,例如暗物质和暗能量。这些神秘的成分占据了宇宙的绝大部分,却不与光发生相互作用,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影响宇宙的演化进程?我们将介绍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的各种实验和观测,试图揭开这些宇宙“幽灵”的神秘面纱。 我们还将思考宇宙的未来。宇宙是在加速膨胀,最终走向“热寂”,还是会发生“大撕裂”,甚至在某种循环中重生?这些宏大的终极问题,将激发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不仅仅是一本科普读物,更是一次点燃好奇心、激发求知欲的旅程。它旨在让读者以全新的视角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理解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并感受探索未知的无尽魅力。本书的语言力求通俗易懂,避免过多的专业术语,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翔实的案例,将复杂的科学概念具象化,让每一个热爱思考的读者都能从中获得知识与启迪。 我们将看到,科学的进步是如何一步步将人类从对星空的崇拜,转变为对其深刻理解的。从古老的星座神话,到现代的宇宙模型,人类的智慧和勇气,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辰,指引着我们不断向前。阅读本书,你将仿佛置身于宇宙深处,亲耳聆听星辰的低语,感受宇宙的呼吸,并与那些伟大的探索者们一同,在求知的道路上,永不止步。 本書的另一大亮点,在於它不僅僅滿足於陳述科學事實,更著重於展現科學研究的過程,以及科學家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假設、實驗、驗證,不斷逼近真理的。我們將跟隨科學家的腳步,體驗他們在面對未知時的困惑、在發現眼前時的喜悅,以及在推動科學前進時的堅韌。 舉例來說,當我們探討引力波時,本書不會僅僅是告訴你引力波是什麼,而是會追溯到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講解引力波的理論預測是如何誕生;接著,我們將聚焦於LIGO和Virgo等引力波探測器的艱辛建設,理解它們如何克服重重技術難關,捕捉到來自遙遠宇宙的極其微弱的引力波信號。通過這樣的敘述,讀者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科學發現的來之不易,以及人類智慧的偉大力量。 同時,本書也將強調科學的相互聯繫性。例如,在講解系外行星探測時,我們將會提及物理學中的多普勒效應,以及望遠鏡的光學原理;在介紹宇宙起源時,我們將會回顧核物理學的知識,理解輕元素的形成過程。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有助於讀者建立起對科學的整體認知,體會到各個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繫。 本書對宇宙的探索,也將融入對人類社會的思考。我們將探討太空探索對科技發展的推動作用,例如衛星通信、GPS導航、材料科學的突破等等,這些技術的應用已經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同時,我們也會反思,在追求宏偉的宇宙目標時,我們如何更好地協調國家之間的合作,如何確保太空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以及如何避免太空軍備競賽的風險。 對宇宙的認知,也往往能給予我們更廣闊的人生視野。當我們意識到地球的渺小,以及我們所面臨的挑戰(例如氣候變化)在宇宙尺度上的相對性時,或許能夠激發我們更加珍惜和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同時,認識到生命在宇宙中的獨特與珍貴,也會讓我們更加敬畏生命本身。 本書的結構設計,力求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開篇將以引人入勝的宇宙景象和基礎概念入手,激發讀者的興趣;隨後逐步深入到較為複雜的理論和探測技術;最後,將會引導讀者進行一些哲學層面的思考,例如生命的意義、宇宙的終極命運等。 在語言風格上,本書將力求兼具科學的嚴謹性和文學的感染力。我們將用豐富的想像力去描繪宇宙的壯麗,用樸實的語言去闡釋複雜的原理,讓讀者在輕鬆愉悅的閱讀體驗中,獲得豐富的知識。避免過於學術化的表達,而是用貼近生活的例子和生動的比喻,將科學的魅力展現出來。 本書的目標讀者群非常廣泛,不僅適合對天文學和宇宙學感興趣的學生和業餘愛好者,也適合任何對科學、對未知充滿好奇心的讀者。無論你是否具備專業的科學背景,都能在這本書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和收穫。 總而言之,《星辰的低语: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是一部旨在開啟讀者宇宙視野、啟迪科學思維、激發探索精神的誠意之作。它邀請您一同仰望星空,傾聽宇宙的低語,並在這個過程中,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處的這個奇妙而宏偉的宇宙。它是一次知識的盛宴,更是一場心靈的啟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关于基础物理的入门读物,着实让人耳目一新。它并没有采取那种枯燥的、公式堆砌的方式来讲解概念,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日常现象和生活实例,使得那些原本抽象的物理定律变得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解释“惯性”这个概念时,没有直接抛出牛顿的第一定律,而是通过描述一次公交车突然刹车时,乘客身体前倾的体验,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奥妙。这种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知的过程,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书中的插图也非常精良,那些手绘的示意图不仅清晰地展示了实验的设置,还用幽默的笔触为原本严肃的科学内容增添了一丝趣味性。比如,关于浮力那一章节,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水就像一个不情愿的拥抱者”,生动地解释了物体在液体中受到的向上推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对物理抱有好奇心,但又担心被复杂数学吓倒的读者的“引路书”,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与探索的乐趣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读起来酣畅淋漓,毫无压力。

评分

这份关于认知心理学中“记忆与遗忘”的专著,内容极具启发性,它打破了我过去对“记忆就是硬盘存储”的简单认知。作者巧妙地整合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和行为实验的数据,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记忆模型,从短期工作记忆的脆弱性到长期陈述性记忆的巩固过程,描述得逻辑清晰,层次分明。书中对“干扰效应”的讨论尤其精妙,它不再仅仅是简单地说“学了新的会影响旧的”,而是深入到信息编码和提取路径的相互竞争机制,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信息会“卡在喉咙”却想不起来。此外,作者对睡眠在记忆重塑中的关键作用的阐述,结合了脑电波模式的分析,提供了非常强有力的佐证。读完此书,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关于复习策略的调整,它不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要更有策略地利用“间隔重复”和“主动回忆”来激活那些处于边缘的记忆痕迹。这是一部能切实改变人们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深度思考之作。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本书的评价是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它主要关注的是应用数学中的“优化理论”,这在我看来是相当枯燥且理论性极强的领域。然而,作者采用了“问题驱动”的叙事手法,这彻底扭转了我的看法。全书的核心逻辑围绕着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的资源分配、路径规划乃至金融风险控制等问题展开。比如,在讲解线性规划时,作者没有过多纠缠于单纯的代数推导,而是构建了一个虚拟的工厂生产调度模型,将每一个变量、每一个约束条件都具象化为实际生产中的限制因素,使得单纯的“目标函数最大化”变成了一个可以触摸得到的商业目标。书中的案例都是源自真实的工业场景,即便是最复杂的拉格朗日乘数法,也被包装在一个关于最优投资组合选择的实例中进行讲解。这种紧密结合实际应用的写作风格,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动力,让人觉得这些数学工具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解决现实难题的利器。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书架时,偶然翻到了这本关于材料科学基础的书,虽然它属于一个相对专业的领域,但作者的叙述功底确实非同一般。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金属、陶瓷以及高分子材料的微观结构是如何决定其宏观性能的。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晶格缺陷”的章节,作者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晶体结构图,而是详细阐述了位错是如何影响金属塑性的,甚至提到了早期冶金学家是如何通过观察金属断口来推测内部结构问题的。这种对“为什么”的深究,远超了一般的教科书层面。书中对不同温度下材料性能变化的曲线分析也极为细致,每条曲线的拐点都配有详尽的物理解释,绝非简单的图表罗列。对于已经有一定基础,希望进一步理解材料行为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扎实的参考宝典。它强迫你跳出“是什么”的层面,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的本质逻辑,读完后感觉对身边的工程产品都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感。

评分

这份关于古代天文学史的文献汇编,其史料的扎实程度令人咋舌。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不同文明的观测记录,而是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天文发现置于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考察。例如,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对比了巴比伦的观测体系和古希腊的几何模型之间的差异,清晰地展示了文化交流与独立发展对科学路径选择的影响。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历法”这一主题的梳理,从苏美尔的太阴历到后来的儒略历和格里高利历的修正过程,每一步都详细考证了其背后的政治需求和数学进步。书中还收录了许多珍贵的星图拓本的摹本,虽然是黑白印刷,但其线条的精细度依然可以窥见古代制图者的匠心。阅读它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你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对头顶星空的永恒探寻,以及科学知识是如何在漫长的时间洪流中被筛选、修正和传承下来的,厚重而富有历史的沧桑感。

评分

发货快质量好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非常好 我挺喜欢的

评分

饿了就会想「仙女都是吃枇杷的」。。

评分

好书,长知识了。京东自营的东西就是不错。

评分

万公顷的土地长期租给外国人,每公顷租金50卢布(约10元人民币),收获的粮食可以拿回本国销售。目前,俄远东地区总共有20万名外国劳动力,其中约40%是来自

评分

好书,长知识了。京东自营的东西就是不错。

评分

孩子非常爱看,是一本不错的书

评分

书不错,很让小孩感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