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散文经典”丛书,由著名学者陈子善、蔡翔主编。从中国现代名家经典作品中攫取的精华篇目。囊括了鲁迅、茅盾、郭沫若、老舍、郁达夫、朱自清、林语堂、梁遇春、冰心、张恨水、汪曾祺、王安忆等诸多现当代散文大家的经典名作。
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中国现代散文名篇进行一次整体的梳理和分类。
面向的人群广泛,适合于一般大众读者,对学习写作者也会有很大的启发
中国素来是一散文大国,古之文章,已传唱千世。而至现代,散文再度勃兴,名篇佳作,不胜枚举。阅读经典散文,亲近母语的魅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同题散文经典”丛书对中国现当代的散文名篇进行重新分类,按照不同的主题编选成册,比如山、河、湖、海、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醉、生、梦、死、衣、食、住、行等。这样的分类编选,将不同名家创作的相同主题的经典散文编选成书,每册的内容相对集中,既方便读者阅读,也可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
本书精选现当代著名作家以“虫”为题的经典散文,有鲁迅的《夏三虫》、汪曾祺的《夏天的昆虫》、叶圣陶的《没有秋虫的地方》、孙犁的《昆虫的故事》、迟子建的《昆虫的天网》等,共收编散文38篇。
主编者简介:
陈子善,著名学者、书人、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数据与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搜集、整理和研究。
蔡翔,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曾任《上海文学》杂志社执行副主编,现为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
一
夏三虫鲁迅2
夏虫之什缪崇群4
夏天的昆虫汪曾祺15
没有秋虫的地方叶圣陶18
虫豸钟敬文20
以虫鸣秋唐弢25
来客南星30
草木鱼虫之类夏衍33
虫艾青36
昆虫的故事孙犁40
昆虫备忘录汪曾祺42
小红虫简51
昆虫的天网迟子建54
虫子,爬吧周涛58
二
蟋蟀之话夏丏尊63
蟋蟀陆蠡68
蟋蟀李霁野72
蟋蟀张中行77
促织,促织!宗璞81
蟋蟀国流沙河84
秋虫六忆·忆养王世襄94
萤火周作人99
萤火虫贾祖璋105
秋萤张恨水109
萤靳以110
萤火宗璞112
螟蛉虫周建人116
金蛉子菡子121
蝉与纺织娘郑振铎122
蝉与蚁施蛰存126
蝉李广田128
蝉的歌艾青133
蚁何其芳136
两窝蚂蚁刘亮程141
蚯蚓周作人146
蚕给我的启示萧乾152
蚕雷抒雁154
蜜蜂丰子恺156
蜜蜂郭风159
白蝴蝶之恋刘白羽161
枯叶蝴蝶徐迟163
蜻蜓钱谷融165
蜻蜓郭嗣汾167
蜻蜓不再飞回来流沙河169
螳螂张中行171
虫趣话蜗牛邓云乡176
三
苍蝇周作人181
蚊子与苍蝇梁实秋184
苍蝇靳以186
苍蝇与我林文月188
苍蝇向何处而飞毕淑敏192
黄蜂筑巢周涛195
捅马蜂窝冯骥才198
中国究有臭虫否林语堂201
虱子周作人205
床虱黄苗子210
跳蚤靳以214
蜘蛛潘小平217
夏天近了,将有三虫:蚤,蚊,蝇。
假如有谁提出一个问题,问我三者之中,最爱什么,而且非爱一个不可,又不准像“青年必读书”那样的缴白卷的。我便只得回答道:跳蚤。
跳蚤的来吮血,虽然可恶,而一声不响地就是一口,何等直截爽快。蚊子便不然了,一针叮进皮肤,自然还可以算得有点彻底的,但当未叮之前,要哼哼地发一篇大议论,却使人觉得讨厌。如果所哼的是在说明人血应该给它充饥的理由,那可更其讨厌了,幸而我不懂。
野雀野鹿,一落在人手中,总时时刻刻想要逃走。其实,在山林间,上有鹰鹯,下有虎狼,何尝比在人手里安全。为什么当初不逃到人类中来,现在却要逃到鹰鹯虎狼间去?或者,鹰鹯虎狼之于它们,正如跳蚤之于我们罢。肚子饿了,抓着就是一口,决不谈道理,弄玄虚。被吃者也无须在被吃之前,先承认自己之理应被吃,心悦诚服,誓死不二。人类,可是也颇擅长于哼哼的了,害中取小,它们的避之惟恐不速,正是绝顶聪明。
苍蝇嗡嗡地闹了大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无论怎么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又总喜欢一律拉上一点蝇矢。但因为只舐一点油汗,只添一点腌臜,在麻木的人们还没有切肤之痛,所以也就将它放过了。中国人还不很知道它能够传播病菌,捕蝇运动大概不见得兴盛。它们的运命是长久的;还要更繁殖。
……
这本《夏三虫》的书名,初读时总让人联想到夏日里那些聒噪的蝉鸣,或是扑腾着翅膀的飞蛾,带着一股浓浓的童年夏日气息。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描写昆虫习性的科普读物,或许会详细介绍不同种类的夏日昆虫,它们的繁殖、捕食、迁徙等等,用精确的科学语言将这些微小生物的世界展现在眼前。我也设想过,也许其中会有一些生动有趣的图画,帮助我们这些对昆虫了解不多的读者,更容易地辨认出那些在草丛中、在树林间忙碌的小生命。但当我真正翻开这本书,却惊喜地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更广阔、更深邃的世界。书中的文字,时而细腻如丝,描绘出夏日午后慵懒的光影,以及光影下细微的生命律动;时而又磅礴大气,仿佛将整个夏天的蓬勃生机尽收眼底。我开始好奇,那些我曾忽视的小小身影,在作者的笔下,会呈现出怎样令人惊叹的生命力?它们的故事,又会如何与更宏大的自然规律,甚至人类的情感产生连接?这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超越了我最初的期待,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当我看到《夏三虫》这本书名的时候,第一反应便是关于夏天,关于那些在夏日里活跃的小生命的描绘。我立刻联想到,这或许是一本将目光聚焦于夏日昆虫世界的作品,用细腻的笔触去捕捉它们在阳光下的形态,在草叶间的律动,在夜晚的闪烁。我曾设想,书中会详细介绍关于夏日特有的几种昆虫,例如那些在盛夏时节高声歌唱的蝉,它们那充满力量的鸣叫声,总是伴随着我们度过炎热的午后;又或是那些在草丛中跳跃的蚱蜢,它们敏捷的身姿和独特的生存方式,总能引起人们的好奇;甚至可能是那些在夜晚点亮黑暗的萤火虫,它们微弱却又执着的光芒,总是给人带来一份宁静与希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通过对这些微小生命的观察,来展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生命的多样性。我想象着,作者会用充满诗意和哲理的语言,将这些昆虫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们在阅读中,不仅能够了解到它们的习性,更能从中感悟到生命的真谛,体味到自然界的奇妙与奥秘,也许还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关于人生的启示。
评分《夏三虫》这个书名,一开始在我脑海里构筑了一个关于夏天、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图景。我设想这可能是一部以夏季的代表性昆虫为切入点,进而探讨生命周期、生态平衡、自然之美等主题的散文集。我曾想象,作者会选取像蝉、蚂蚱、萤火虫这样具有鲜明夏日印记的昆虫,通过它们短暂而又充满活力的生命历程,来映射人生的不同阶段,或是对自然界精妙设计的赞叹。我期待书中能够有诗意的语言,将昆虫世界的微观景象放大,展现它们在阳光雨露中的挣扎与繁衍,以及它们在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同时,我也希望作者能借此机会,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对自然的敬畏,甚至是对时间流逝的某种哲思。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一些画面:蝉在树上不知疲倦地鸣唱,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炽热与生命的力量;萤火虫在夜空中闪烁,点亮了夏夜的神秘与浪漫;而那些在草丛中跳跃的蚂蚱,则带着一股蓬勃的生命力,在阳光下尽情舒展。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次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评分《夏三虫》这个名字,着实勾起了我对于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夏天的无限遐想。我一开始的设想是,这本书会是一系列以夏日特有的昆虫为载体,来展开的散文。我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是那些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在绿意盎然的草地上,在池塘边,那些活跃的生命——可能是振翅高飞的蝴蝶,色彩斑斓,翩翩起舞;也可能是低语呢喃的蟋蟀,在夜晚奏响夏日的交响曲;又或者是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着金属光泽的甲虫,它们身上蕴含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我期待作者能够用极其细腻的笔触,去描绘这些昆虫的每一个细节,它们的触角如何颤动,它们的翅膀如何扇动,它们在微小的世界里如何生存,如何繁衍,如何面对生命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对昆虫的简单描摹,更能通过对这些渺小生命的观察,来折射出更深层次的生命哲理,或是对自然界微妙平衡的赞叹,又或者是对人生短暂而又绚烂的某种隐喻。总之,我期待这本《夏三虫》能够是一次关于夏天、关于生命、关于自然的,充满诗意与哲思的阅读之旅。
评分初识《夏三虫》,书名中“夏三虫”三个字,便勾起了我对童年夏日里无忧无虑的回忆。我曾想象,这会是一本记录夏日里最常见的三种昆虫的书,或许是关于蝉、蝴蝶和蜻蜓,讲述它们如何在炙热的阳光下,在绿意盎然的草丛中,在潺潺流淌的小溪边,上演着属于它们的生命戏剧。我脑海中浮现出那些用稚嫩的双手去捕捉蝴蝶的场景,或是惊叹于蝉鸣声的嘹亮与持久。我以为这本书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为我重现那些简单而美好的夏日时光,甚至可能会有一些关于如何辨认不同昆虫的小技巧,或者是一些关于它们生态习性的趣味知识。我期待着,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平凡的夏日生灵能够拥有独特的个性,它们的每一次振翅,每一次鸣叫,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我准备好带着一颗轻松愉悦的心,去阅读那些关于童年、关于自然的纯粹描写,让这本书成为我在繁忙生活中的一抹清凉剂,找回那份久违的纯真与宁静,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美好。
评分非常好,小孩很喜欢
评分塑封完好,买了近一百本书,只是大致看看。以后追评。
评分质量不错,物流快速,值得推荐
评分非常好,书好,包装好,物流好
评分质量不错,物流快速,值得推荐
评分非常好,书好,包装好,物流好
评分同题散文经典:夏三虫夏天的昆虫
评分塑封完好,买了近一百本书,只是大致看看。以后追评。
评分质量不错,物流快速,值得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