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作家散文集,主要由作者本人的童年回忆选编构成。本书由茅盾文学奖得主迟子建写作。该书以优美至极的散文格式写就,讲述了作者在大兴安岭北极村一带成长的北方童年。火炉、失传的农具及北极光等北方特色浓郁的生活细节让人又新鲜又感慨。全文细腻写实,真情流露。
迟子建
当代作家,现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1964年出生于漠河。1987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代表作品有《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雪乌鸦》等。2008年,《额尔古纳河右岸》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此外,还曾获得DI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励。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日、意、韩、荷兰等文字。
为最初的“水族”,人体的内部一定储存着关于水的基因,说白了,关于水的记忆。同样,我相信人体的内部储存着音乐的基因、绘画的基因和文学的基因。摧毁基因的大多是愚蠢的父母,孩子是他们的,他们自作聪明,自然而然就成了孩子的老师。结果呢,神秘的基因消失了,水银一般灵动、水银一般闪亮的东西变成了水泥。他们为孩子的笨拙捶胸顿足。
乡下孩子在游泳的时候当然不用泳裤。泳裤?那太可笑了。我们在岸上都光着屁股,到了水下还装什么斯文?给谁看呢?反正鱼和虾都不看。再说了,不就是一个小鸡鸡加一个小蛋蛋么,都是耳熟能详的,你花钱请人看都不一定有人愿意看。
几十年过去,我还抱有童年的幻想,希望在这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唱着说话。不论他们唱出的是悲歌还是喜歌,无疑都是满怀诗意的。可是,那个唱着说话的地方在哪儿呢?
——迟子建
会唱歌的火炉
我的少年时代是在大兴安岭度过的。那里一进入九月,大地的绿色植物就枯萎了,雪花会袅袅飘向山林河流,漫长的冬天缓缓地拉开了帷幕。
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火炉是要吞吃柴火的,所以,一到寒假,我们就得跟着大人上山拉柴火。
拉柴火的工具主要有两种:手推车和爬犁。手推车是橡皮轮子的,体积大,既能走土路装载又多,所以大多的人家都使用它。爬犁呢,它是靠滑雪板行进的,所以只有在雪路上它才能畅快地走,一遇土路,它的腿脚就不灵便了,而且它装载小,走得慢,所以用它的人很零星。
我家的手推车买的是二手货,有些破旧,看上去就像一个辛劳过度的人,满面疲惫的样子。它的车胎常常慢撒气,所以我们拉柴火时,就得带着一个气管子,给它打气。否则你装了满满一车柴火要回家时,它却像一个饿瘪了肚子的人蹲在地上,无精打采的,你又怎么能指望它帮你把柴火运出山呢!
……
这本集子,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微微泛黄的书页质感,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一个更柔软的时光里。我从小就喜欢那种带着年代感的物件,它们仿佛自带故事,而这本新版,虽然装帧上更符合现代审美,但内里的文字,却像从老相片里裁剪出来的,带着那种特定的光影和温度。我读这些故事时,总会不自觉地去寻找那些我们那个年代特有的符号——也许是某个特定牌子的搪瓷杯子,或是某个夏夜里蚊帐里的微光。作者的叙事风格极其细腻,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那种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活生生、会呼吸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小烦恼、小确幸,甚至还有一些现在看来略显稚嫩的执拗。我尤其欣赏他对环境氛围的营造,那种对乡土气息和邻里关系的描摹,精准得让人拍案叫绝,仿佛我正坐在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边,听着外头大人们的闲谈。这种对“旧日生活”的重现,与其说是回忆,不如说是一种深情的致敬,它让我们这些读到的人,得以在忙碌的现实中,找到一个可以短暂栖息的精神故乡。每次合上书,都会觉得心里被某种温暖的、有点怀旧的情绪盈满,那是对逝去时光最温柔的留恋。
评分从纯粹的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运用简直像在玩一场精妙的文字游戏。它有着古典文学的韵味,但又完全没有老气横秋的沉重感,反而充满了现代的灵动和机敏。作者似乎对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但呈现出来的效果却是浑然天成,毫不费力。特别是书中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可以拿来做范本。他笔下的风,不再是简单的气流,而是带着温度和记忆的载体;他笔下的雨,也不仅仅是水滴的落下,而是情绪的宣泄和涤荡。这种高度提炼的语言,使得阅读体验非常高效且充实,每一页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量和情感密度。我不会把它归类为“轻松读物”,恰恰相反,它需要读者投入一定的专注力去细细品味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读完之后,我有一种感觉,仿佛自己的“语言库”也被悄悄升级了,那些原本平庸的表达方式,似乎也被这种精妙的文字熏陶出了一种新的质感。这是一本真正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能发现新风景的佳作。
评分初读这本书时,我其实有点担心它会不会因为是“新版”而显得矫揉造作,或者为了迎合现在的市场而做了一些不必要的修改。但阅读体验告诉我,这种担忧是多余的。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内在的生命力,它似乎超越了任何版本的限制。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对“童真”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是那种简单地歌颂无忧无虑,而是深入到了那个年龄段特有的那种看待世界的角度——那种充满好奇心、边界感模糊、同时又对世界抱有巨大敬畏的复杂心态。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某一个午后,阳光如何穿过窗帘缝隙投射在地板上的形状,或是某一声遥远的叫卖声,这些微小的片段,被赋予了巨大的象征意义。这些细节构成了这本书的骨架,使得那些宏大的时代变迁,都浓缩在了具体的、可触摸的生活场景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试图在自己的记忆库里找到与之对应的场景,这种主动的参与感,让阅读过程变得极其投入和满足。它成功地将“个人记忆”提升到了“集体回忆”的层面,但又不失其独特的个人印记。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如同夏日午后的蝉鸣,起初是连绵不绝的嗡鸣,带着一种热烈的、无边无际的感觉,然后突然间,在某个关键的转折点,声音会急刹车,留下悠长的回响。这种对叙事张力的把握,使得即使是看似平淡的日常片段,也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作者如何处理“失落感”这一主题。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悲剧,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随着成长而不得不接受的遗憾和错过。阅读过程中,我体会到一种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的感觉,仿佛我们共同站立在同一条河流的两岸,看着河水奔腾而下,我们都清楚河水不会倒流,但我们都在努力去捕捉那些漂浮在水面上的、稍纵即逝的记忆碎片。这本书的价值,或许就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失去”的契机,让我们明白,正是那些失去,定义了我们成为了现在的自己。它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告别,如何珍视那些已经定格在时间里的美好瞬间。
评分老实讲,我通常对“回忆录”或“怀旧文学”抱持着一种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很多时候它们会被过度美化,失了本真。然而,这本的文字力量着实让我感到意外。它没有落入那种矫揉造作的抒情陷阱,而是用一种近乎冷静的观察者视角,去记录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这种克制,反而让情感的爆发力更强。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一些童年冲突或家庭变故时的笔触,那种不动声色地揭示生活本质的功力,非常老辣。它不卖弄悲情,而是让你在平淡的叙述中,自己去体会那种成长的代价和时代的烙印。就好像你去看一幅大师的素描,线条不多,但每一下都精确地捕捉了事物的精髓。对我这种对文学性要求较高的人来说,它的语言结构和节奏感也经得起推敲,句子长短错落有致,读起来有一种音乐般的回环往复。读完后,脑海中留下来的,不是零散的画面,而是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它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是如何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逐渐塑造成型的。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就忘的书,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些“真实”的瞬间。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包装完好,京东活动价格确实便宜。
评分618很给力,清空满满的购物车,下次双十一了!
评分还会经常来的,方便快捷。但是感觉现在快递要比以前稍微慢慢了一点。
评分老师推荐的迟子建的散文,看了下介绍感觉这个应该不错。。。。
评分活动购买的,价格很优惠,物流很快!
评分读书让我快乐!一起回忆童年的美好时光!
评分书的内容不错,孩子很喜欢,有活动就买,买了很多书。
评分这套书非常棒,强烈推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