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文存:遲開的玫瑰或鬍鬧

汪曾祺文存:遲開的玫瑰或鬍鬧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曾祺 著,梁由之 編
圖書標籤:
  • 汪曾祺
  • 散文
  • 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化
  • 隨筆
  • 經典
  • 雜文
  • 迴憶錄
  • 生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集團 , 中信齣版社
ISBN:97875086753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03971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汪曾祺文存
開本:33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464
字數:337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汪曾祺逝世20周年紀念珍藏版,可收藏,也是贈送親友的佳禮。
2. 全麵輯錄汪曾祺後十年創作之精華。
3. 本捲收錄作品,可見汪老後生創作重心的變化,如嘗試改寫《聊齋誌異》,文字更加淺白。讀者覽捲可感受汪老的對創作風格的不斷嘗試。
4. 新插圖版,捲首附汪曾祺與夫人珍貴閤影、親筆畫作及作品手稿。
5. 捲末附錄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萬字研究長文。
6. 打通詩與小說散文的界限,隻幾筆就是一個生命。
7. “我追求文章之美,講究韻味,寫小人物、小事情、小情趣。”——汪曾祺
“汪曾祺的小說,很像一場不流血的革命。”——葉兆言

內容簡介

本書為“汪曾祺文存”小說捲下捲,收錄汪曾祺1982年到1996年間的小說。20世紀80年代,汪曾祺進入創作的高峰期,名篇佳作迭齣。這段時期也是汪曾祺創作的“衰年變法”期。在這部作品集中,讀者可以看到汪曾祺一貫求新求異的藝術追求和藝術個性,以及“在‘遲開的玫瑰’和‘鬍鬧’之間,汪曾祺玩味著生命的尷尬與荒誕”(郭洪雷)。本捲捲首附汪曾祺與夫人珍貴閤影、親筆畫作及作品手稿。捲末附錄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萬字研究長文。
作為“汪曾祺文存”中的小說捲,《徙》(小說捲?上)與《遲開的玫瑰或鬍鬧》總共收錄汪曾祺1940年到1996年近半個世紀以來的一百餘篇中短篇小說,全麵展現瞭汪曾祺在小說創作上的成就,是極為全麵、精粹的汪曾祺小說集。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傢。早年畢業於西南聯大中文係,並開始文學創作。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乾部、《說說唱唱》《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劇。
1958年被錯劃為右派。1980年復齣。短篇小說創作成就尤為突齣,《異秉》《受戒》《大淖記事》《徙》等名作復活瞭現代漢語的鮮活和靈氣。於散文和京劇現代戲亦有貢獻。
著有《邂逅集》《羊捨的夜晚》《晚飯花集》《汪曾祺自選集》《蒲橋集》《塔上隨筆》《晚翠文談》等。

精彩書評

像曾祺這樣下筆如有神的作傢,今天是沒有瞭。他的語言爐火純青,已臻化境。——張兆和(瀋從文夫人)

他帶給文壇溫暖、快樂和不凡的趣味。——鐵凝

他是我認為全中國文章寫得*好的,一直到今天都這樣認為。——黃永玉

每次到北京作協開會,內中有一雙眼睛*聰明,那便是汪曾祺。——顧城

他的文字纔真是有韻味,比他的乃師瀋從文公更白,更現代,更暢達,但同樣的,有著從幾韆年傳統和從自己個性裏生發齣來的文字神韻。汪先生的文字魅力,於當時,於現在,我以為尚無齣其右者。——何立偉

目錄

前 記 關於汪曾祺 / 梁由之·Ⅰ

1982
釣人的孩子·003
鑒賞傢·008
王四海的黃昏·016
職 業·030

1983
八韆歲·038
雲緻鞦行狀·056
星期天·083
故裏三陳·098
曇花、鶴和鬼火·111
金鼕心·121

1984
擬故事兩篇·131
日 規·137

1985
故人往事·149
橋邊小說三篇·164

1986
虐 貓·183
八月驕陽·185
安樂居·195
毋忘我·207

1987
瑞 雲·211
黃 英·218
蛐 蛐·222
石清虛·228

1988
陸 判·233
雙 燈·239
畫 壁·242
荷蘭奶牛肉·246

1989
小學同學·255
捕快張三·263
同 夢·267

1990
遲開的玫瑰或鬍鬧·275

1991
瞎 鳥·289
撿爛紙的老頭·293
小 芳·296

1992
護 鞦·309
尷 尬·312
鮑團長·318

1993
黃開榜的一傢·327
小姨娘·333
憂鬱癥·340
仁 慧·347
露 水·351
生前友好·359
賣眼鏡的寶應人·361
1994
辜傢豆腐店的女兒·369
祁茂順·374

1995
鹿井丹泉·381
水蛇腰·383
獸 醫·386
熟 藕·390
窺 浴·394
薛大娘·397

1996
死 瞭·405
小孃孃·408
閤 錦·414
百蝶圖·419
禮俗大全·425
侯銀匠·433

附錄 汪曾祺小說“衰年變法”考論 / 郭洪雷·438

精彩書摘

鮑團長

鮑團長是保衛團的團長。
保衛團是由商會齣錢養著的一支小隊伍。保衛什麼人?保衛大商傢和有錢有勢的紳士大戶人傢,防備土匪進城搶劫。這支隊伍樣子很奇怪。說兵不是兵。他們也穿軍裝,打綁腿,可是軍裝綁腿既不是草綠色的,也不是灰色的,而是“海昌藍”的。——也不像警察,警察的製服是黑的。叫作“團”,實際上隻有一排人。多半是從各種雜牌軍開小差下來的。他們的任務是每天晚上到大街小巷巡邏一遍。有時大戶人傢辦紅白喜事,鮑團長會派兩個弟兄到門口去站崗。他們也齣操,拔正步。拔正步對他們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他們從來不參加檢閱。日常無事,就在團部擦槍。下雨天更是擦槍的日子。
保衛團的團部在承誌橋。承誌橋在承誌河上。承誌河由通湖橋流下來,嚮東匯入護城河,終年是有水的。承誌橋是一座大橋。這座橋有點特彆,上有瓦蓋的頂,兩邊有“美人靠”——兩條長闆,闆上設有有弧度的欄杆,可以倚靠,故名“美人靠”。這座橋下雨天可以躲雨,夏天可以乘涼。靠在“美人靠”上看橋下河水,是一種享受。橋上時常有賣熟荸薺的擔子,賣生糖、芝麻糖的挑子。橋之北有一傢木廠,沿河堆瞭很多杉木。放學的孩子喜歡在杉木梢頭跳躍,於杉木的彈動起落中得到快樂。木廠之西,是楊傢巷。承誌橋以南一帶也統稱為承誌橋。保衛團的團部在承誌橋的東麵。原本是一個祠堂。房屋很寬敞。西麵三大間是辦公室。後牆貼著總理遺像,像邊是“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總理遺像下是一張大辦公桌。南北兩邊靠牆立著槍架子,二十來支漢陽造七九步槍整齊地站著。一邊牆上有三支“二膛盒子”。
鮑團長名崇嶽,山東掖縣人,行伍齣身。十幾歲就投瞭張宗昌的部隊。張宗昌被打垮瞭,他在孫傳芳的“聯軍”裏乾瞭幾年。孫傳芳下野,他參加瞭國民革命軍——這一帶人稱之為“黨軍”,屢升為營長。行軍時可以騎馬,有一個勤務兵。
他很少談軍旅生活,有時和熟朋友,比如楊宜之,茶餘酒後,也聊一點有趣的事。比如:在戰壕裏也是可以抽大煙的。用一個小茶壺,把壺蓋用洋蠟燭油焊住,壺蓋上有一個小孔,就可以安煙泡,茶壺嘴便是煙槍,點一個小蠟燭頭,——是煙燈。也可以喝酒。不少班排長背包裏有一個“酒饅頭”。把饅頭在高粱酒裏泡透,曬乾 ;再泡,再曬乾。沒酒的時候,掰兩片,在涼水裏化開,這便是酒。楊宜之問他,聽說張宗昌隊伍裏也有軍歌 :

三國戰將勇,
首推趙子龍。
長阪坡前逞啊英雄。
還有張翼德,
黑頭大腦殼……

鮑團長哈哈大笑,說:“有!有!有!”
鮑崇嶽怎麼會到這個小縣城來當一個保衛團長呢?他所在 的那個團駐紮到這個縣,在地方黨政紳商的接風宴會上,意外地見到小時候一同讀私塾的一個老同學,在縣政府當秘書,他鄉遇故,酒後暢談。鮑崇嶽錶示,他對軍隊生活已經厭倦,希望找個地方清清靜靜地住下來,寫寫字。老同學說:“這好辦,你來當保衛團長。”老同學找商會會長王蘊之一說,王蘊之欣然同意,說:“薪金按團長待遇。隻是對鮑營長來說,太屈尊瞭。”老同學說:“他這人,我知道,無所謂。”
王蘊之為什麼歡迎鮑崇嶽來當保衛團長呢?一來,保衛團的兵一嚮吊兒郎當,需要有人來管束 ;更重要的是 :有他來, 可以省掉商會乃至縣政府的許多麻煩。這個縣在運河岸邊,過往的軍隊很多。鮑崇嶽在軍隊上的朋友很多,有的是舊同事,有的是換帖的把兄弟,有的是在幫,都是安清門裏的。鮑崇嶽 可以充當軍隊和地方的橋梁。過境或駐紮的軍隊要糧要草要供應,有鮑崇嶽去拜望一下,敘敘舊,就可以少要一點,有點糾紛磨擦,鮑崇嶽一張片子,就能大事化小。有鮑崇嶽在,部隊的營團長也不便縱任士兵鬍作非為。鮑團長對保障地方的太平安靜,實在起很大作用。因此,地方上的人對他很有好感,很尊敬。在這個小縣城裏,一個保衛團長也算是頭麵人物。
鮑團長的日子過得很瀟灑。隔個三五天,他到團部來一 次,泡一杯茶,翻翻這幾天的新聞報、老申報,批幾張報銷條 子,——所報的無非是擦槍油、棉絲、夥夫買的蘆柴、煤塊、 洋鐵壺,到承誌橋一帶人傢升起煮中飯的炊煙,就站起身來。值日班長喊瞭一聲“立正”,他已經跨齣保衛團部大門的麻石門檻。
鮑團長是個大塊頭,方肩膀,長方臉,方下巴。留一個一 寸長短的平頭,——當時這叫“陸軍頭”,很有軍人風度,但 是言談舉止溫文爾雅。他是行伍齣身,但在從軍前讀過幾年私塾。塾師是個老秀纔,能寫北碑大字,鮑團長筆下通順,函牘 往來,不會鬧笑話。受塾師影響,也愛寫字。當地有人恭維他 是“儒將”,鮑團長很謙虛地說 :“儒將,不敢當,俺是個老粗”,但是對這樣的恭維,在心裏頗有幾分得意。
鮑團長平常不穿軍服。他有一身馬褲呢的軍裝,隻有在重 要場閤,總理誕辰紀念會,與縣黨政紳商歡迎省裏下來視察工 作的廳長或委員的盛會上,纔穿一次。他平常穿便衣,“小打 扮”,上身是短襖(釘瞭很大的扣子),下身紮腿長褲。縣裏 人私下議論,說這跟他在紅幫有關係。楊宜之問過他 :“你是 不是在紅幫?”鮑崇嶽不否認。楊宜之問 :“聽說紅幫提畫眉 籠,兩個在幫的‘盤道’,一個問‘畫眉吃什麼’?——‘吃肉’,立刻抽齣一把攮子,捲起褲腿,三刀切齣一塊三角肉,扔給畫 眉,畫眉接著,吧咋吧咋,就吃瞭,有沒有這迴事?”鮑崇嶽說 :“瞎說!”鮑團長到紳士大戶人傢應酬齣客,穿長衫,還 加一件馬褂。
鮑團長在這個縣待瞭十多年,和縣裏的紳士都有人情來往。馬傢——馬士傑傢、王傢——王蘊之傢、楊傢……每逢這 幾傢有喜喪壽慶,他是必到的。事前也必送一個幛子或一副對 子,幛子、對聯上是他自己寫的“石門銘”體的大字。一個武 人,能寫這樣的字,使人驚奇。楊宜之說 :“據我看,全縣寫‘石 門銘’的,除瞭王蔭之,要數你,什麼時候王大太爺迴來,你 把你的字送給他看看。”
楊傢是世傢大族。楊宜之的父親十九歲就中瞭進士,做過兩任知府。楊傢所住的巷子就叫楊傢巷。楊傢巷北頭高,南頭低,坡度很大,拉黃包車從北頭來,得直衝下來。楊傢北麵地勢高,叫作“高颱子”。由平地上高颱子要過三十級磚階。高颱上有一座大廳,很敞亮,是楊宜之宴客的地方。每迴宴客,楊宜之都給鮑團長送去知單。鮑團長早早就到瞭。鮑團長是楊宜之的棋友。開席前後,大廳裏有兩桌麻將。彆人打麻將,楊宜之和鮑崇嶽在大廳西邊一間小書房裏下圍棋。有時牌局三缺一,楊宜之隻好去湊一角,鮑崇嶽就一個人擺《桃花譜》,或是翻看楊宜之所藏的碑帖。
鮑團長傢住在鹹寜庵。從承誌橋到鹹寜庵,楊傢巷是必經之路。有時離團部早,就順腳跨進楊傢的高門檻——楊傢的門檻特彆高,過去楊傢有大事,就把門檻拆掉,好進轎子——找楊宜之閑談一會兒,鮑崇嶽的老伴熏瞭狗肉,鮑崇嶽就給楊宜之帶去一塊,兩個人小酌一迴。——這地方一般人是不吃狗肉的。
近三個月來,鮑崇嶽遇到三件不痛快的事。
第一件:
鮑崇嶽早就把傢眷搬來瞭。他有一兒一女,兒子叫鮑亞璜,女兒叫鮑亞琮。鮑亞璜、鮑亞琮和楊宜之的女兒楊淑媛從小同學,同一所小學,同一所初中。楊淑媛和鮑亞琮是同班好朋友。鮑亞璜比她們高一班。鮑亞琮常到楊淑媛傢去,一同做功課,玩。楊淑媛也常到鮑亞琮傢去。她們有什麼算術題不會做,就問鮑亞璜。鮑亞璜初中畢業,考取瞭外地的高中,就要離開這個縣瞭。一天,他給楊淑媛寫瞭一封情書。這件事鮑崇嶽不知道。他到楊宜之傢去,楊宜之拿齣這封信說:“寫這樣的信,他們都太早瞭一點。”鮑崇嶽看瞭信,很生氣,說:“這小子,我迴去要好好教訓他一頓!”楊宜之說 :“小孩子的事,不必認真。”楊宜之話說得很含蓄,很委婉,但是鮑崇嶽從楊宜之的微笑中讀齣瞭言外之意:鮑傢和楊傢門第懸殊太大瞭!鮑團長覺得受瞭侮辱。從此,楊淑媛不再到鮑傢來。鮑崇嶽也很少到楊傢去瞭。楊傢有事,不得已,去應酬一下,不坐席。
第二件:
本縣湖西有一個紈絝浮浪子弟,乘抗日軍興之機,拉起一支隊伍,和顧祝同拉上關係,號稱獨立混成旅,在裏下河一帶活動。他的隊伍開到縣境,禍害本土,魚肉鄉民,敲詐勒索,無所不為。他行八,本地人都稱之為“八舅太爺”。本地把蠻不講理的叫作舅太爺。商會會長王蘊之把鮑團長請去,希望他利用軍伍前輩的身份,找八舅太爺規勸規勸。鮑團長這天特意穿瞭軍裝,到八舅太爺的旅部求見。門崗接瞭鮑團長的名片,說“請稍候”。不大一會兒,門崗把原片拿齣來,說:“旅長說:不見!”鮑崇嶽一輩子沒有碰過這樣一鼻子灰,氣得他一天沒有吃飯。他這個老資格現在吃不開瞭。這麼一點事都辦不瞭,要他這個保衛團長乾什麼,他覺得愧對鄉親父老。
第三件:
本縣有個大書法傢王蔭之,是商會會長王蘊之的長兄,人稱之為大太爺。他寫漢碑,專攻《石門銘》,他把《石門銘》和草書化在一起,創齣一種“王蔭之體”,書名滿江南江北。鮑崇嶽見過不少他的字,既遒勁,也嫵媚,瀟灑流暢,顧盼生姿,很佩服。他和無锡榮傢是世交,常年住在無锡,榮傢供養著他,梅園的不少聯匾石刻都是他的手筆。他每年難得迴本鄉住一兩個月。上個月,迴鄉來瞭。鮑崇嶽拿瞭自己寫的一捲字,托王蘊之轉給大太爺看看,請大太爺指點指點。如果有緣識荊,親聆教誨,尤為平生幸事。過瞭一個月,王蔭之迴無锡去瞭,把鮑崇嶽的一捲字留給瞭王蘊之。鮑崇嶽拆開一看,並無一字題識。鮑崇嶽心裏明白:王蔭之看不起他的字。
鮑崇嶽繞室徘徊,忽然意決,提筆給王蘊之寫瞭一封信,請求辭去保衛團長。信送齣後,他叫老伴攤幾張煎餅,捲瞭大蔥麵醬,就著一碟醬狗肉、一包炒花生,喝瞭一斤高粱。既醉既飽,鋪開一張六尺宣紙,寫瞭一個大橫幅,融《石門銘》入行草,一筆到底,不少踟躕,書體略似王蔭之:

田彼南山
荒穢不治
種一頃豆
落而為萁
人生行樂耳
須富貴何時

寫罷擲筆,用按釘按在壁上,反復看瞭幾遍,很得意。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載一九九三年第二期《小說傢》

前言/序言


關於汪曾祺
——《汪曾祺文存》前記
梁由之


邂 逅

1983年大約是鞦天,一名中學生模樣的少年獨自在湖北黃石長江大堤邊溜達。候船室熙來攘往,熱鬧非凡。大門右側,一個賣舊書刊的地攤吸引瞭他的目光。少年先挑瞭兩本書,再翻閱雜誌。不經意間,他讀到這樣一段話 :

她挎著一籃子荸薺迴去瞭,在柔軟的田埂上留瞭一串腳印。明海看著她的腳印,傻瞭。五個小小的趾頭,腳掌平平的,腳跟細細的,腳弓部分缺瞭一塊。明海身上有一種從來沒有過的感覺,他覺得心裏癢癢的。這一串美麗的腳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亂瞭。
……

少年麵對的是文字而非腳印,心倒是沒亂,卻也傻瞭。這廝眼睛發亮臉麵發脹呼吸加快心跳加速——他從未見過如此美妙不可方物、如此清新俊逸動人心弦的文字。迴翻過去,他記住瞭作者和小說的篇名 :汪曾祺,《受戒》。
這是一次美好的、終生難忘的邂逅。
親愛的朋友,您可能已經猜到,那個少年,便是梁某。那本 被我破例珍藏至今的舊雜誌,則是1980年第12期《小說月報》。


機 緣

時光飛逝,閱讀、齣版、社會和生活都發生瞭全方位、天翻地覆的變化。我早已(基本)不看現當代文學作品,汪老亦墓木 已拱。而我對其人其文的興趣和愛好,一如既往,宛如初覯,甚 至與日俱增。
拜網絡時代所賜,我得以盡可能搜羅各種汪曾祺生前自編文集。最早入手的1987年灕江社初版《汪曾祺自選集》,更是一直帶在身邊,放置案頭,看得滾瓜爛熟,早已破舊不堪。後來,又在網店齣瞭高價,分彆購得品相良好的初版平裝本和精裝本(僅印450冊),予以珍藏。鞦夕春晨,霽月清風,翻閱摩挲,其樂融融,雖南麵王不易也。
2012年,又是一個鞦天,我在北京結識瞭汪老哲嗣汪朗兄,痛飲快談,一見如故。隨後,與他的兩個妹妹汪明、汪朝也有瞭交往。
機緣巧閤,我這時意外成為一位文化和齣版界的票友。那麼,何不按自己的意願和構想,為汪老的作品做一些事呢?潛伏心頭 多年的念想,破土而齣,蠢蠢欲動。心動不如行動。那麼,怎樣來做汪老的書呢?


角色轉換

我先做瞭長達三年的預備工作:結識瞭汪老的三個子女;追蹤瞭北京的幾處汪曾祺故居;拜謁瞭汪曾祺施鬆卿墓地;尋訪瞭汪氏故鄉高郵和第二故鄉昆明 ;重讀瞭汪老各種文集;補全瞭他1997年去世前已齣版的各種集子……這個過程,必要且充分,也是再學習再認識的良機。然後,我將汪著分為三大類,開始操作。
所謂三大類,其一是作者生前自編文集。隻要原書不錯,市場斷貨,值得做新版的,均在此列。原則上一字不易,保持原汁原味。迄今已先後齣版《汪曾祺自選集》《旅食與文化》《榆樹村雜記》《去年屬馬》《老學閑抄》諸種,還將接著做下去。2015年底率先麵世的精裝新版《汪曾祺自選集》,精緻漂亮,齣爐伊始,即獲商務印書館年度十大好書,並已多次加印,叫好又叫座,開瞭個好頭。其他走勢也都不錯。
其二是新編文集。目標是主題鮮明、集中,讀者和研究者都有需求,從未齣過的新編版本。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夏天一氣推齣的“汪曾祺作品”係列六本,廣受好評,其中《後十年集》(全兩捲)和《書信集》兩種三本,即屬其列。將要推齣的還有《前十年集》《青少年讀本》等品種。
其三是一套迄今最為全麵、精粹的汪氏選集,我親自操刀編選——果實便是這套《汪曾祺文存》。下節再詳細分說。
這是一樁韆頭萬緒艱難繁重卻又賞心悅目可遇不可求的工作。
從吾所好,幸甚至哉。
至此,我完成瞭從汪曾祺著作讀者到齣版人的轉換。


話說《文存》

汪老健在時,江蘇文藝齣版社齣版過一套五捲本《文集》。去世後,北京師範大學齣版社翌年即迅捷推齣過一套八捲本《全集》。這兩套書,規模宏大,各有價值。因為種種原因,也存在若乾缺憾,且絕版多年,一般讀者難見蹤影。人民文學齣版社編纂的新版《全集》,曠日持久,姍姍來遲,讓人望穿鞦水,直到去年,纔先上市瞭三捲本《小說全編》。其間,解誌熙、周毅等人陸續發掘齣若乾汪曾祺早年佚文。《汪曾祺詩聯品讀》(金實鞦編著)、《汪曾祺書信集》(李建新編)、《汪曾祺早期逸文》(蘇北選編)等也先後麵世。
於是,齣版一套既全麵又精粹的汪氏讀本,既有必要,亦具可能,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在一乾友人尤其是周青豐兄的極力鼓動下,在汪傢三兄妹的全力支持下,我下瞭決心,承乏此事——果實便是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這套中信齣版社精裝六捲本選集《汪曾祺文存》。汪老平生主要作品,殆匯於此。
捲一、捲二為小說。其中,《復仇》《異秉》兩篇,分彆收錄原稿(1941、1948)和改寫稿(1946、1980),以資比較。末尾分彆附錄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解誌熙教授和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郭洪雷教授的兩篇長文,冀收錦上添花之效。在我看來,汪氏小說,似可分為早期(1950年前)、中期(1961、1962年,1980年前後)、晚期(1986年後,“衰年變法”期)三個階段。中期相對比較明朗,而早、晚兩期則隱晦復雜得多。兩文的深度解讀和精彩闡釋,可供參考。
捲三為散文。
捲四為隨筆。
捲五為文論。與瀋從文相關的篇什,除書信外,一概收入此捲。
捲六為書信、劇本、為《世界名人畫傳·釋迦牟尼》所撰文字、雜綴(包括新詩、舊詩、對聯等)。末尾附有汪朗、汪明、汪朝閤編的《汪曾祺年錶》和《汪曾祺著作目錄》(1949—1997),俾使讀者對汪老的生平和著作有個提綱挈領簡明扼要的瞭解。
各捲大抵按寫作時間先後編次。其中,散文、隨筆、文論三捲又按內容約略歸類,除編年意義,亦便於閱讀。書名均取自本捲所收某篇重要文章篇名,唯捲六書名緣於汪曾祺早年緻黃裳信函中的一句話。各書封麵均係汪老畫作。每捲捲首精選四幅插圖,有獨照,有閤影,有字畫,有墨寶,有手稿,有書影,選擇搭配,煞費苦心。力求各得其所,各適其宜。
斯役既畢,渾身舒泰。錯漏之處,敬請方傢教正。
那麼,在我心目中,汪老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


瞧,這個人

汪曾祺,江蘇高郵人,1920年3月5日(夏曆庚申元宵,肖猴)齣生於一個富裕的鄉紳兼中醫傢庭,是秦少遊的鄉黨。其父汪菊生性情溫和,多纔多藝,富有生活情趣,對他影響很大。
抗戰軍興,傢鄉淪陷。汪曾祺流落到雲南昆明,入讀西南聯大中文係,師從聞一多、瀋從文等,並開始文學創作。與高郵一樣,昆明就此成為他永恒的寫作背景和精神上的故鄉。他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學生,上課的時間,遠沒有泡茶館、看閑書多。但卻齣手不凡,寫下若乾充滿存在主義色彩的短篇小說、散文和新詩,深受業師瀋從文的賞識和喜愛。1949年4月,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齣版社齣版瞭汪曾祺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邂逅集》,他藉此搭上末班車,躋身“民國作傢”之列。此後,在北京做雜誌編輯。除間或寫瞭幾篇小玩意兒,長期擱筆。
丁酉之難,汪曾祺算是漏網之魚,僥幸逃脫。但好景不長,第二年就被補劃為右派,罪證是小字報《惶惑》。他說:“我願意是個瘋子,可以不感覺自己的痛苦。”這句話令有關領導深惡痛絕。即便這類文字,汪氏在結尾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道:“我愛我的國傢,並且也愛黨,否則我就會坐到樹下去抽煙,去看天上的雲。”
二十餘年成一夢,此身雖在堪驚。晚年迴顧右派生涯,老頭沒有咬牙切齒呼天搶地,隻是淡淡地說:幸虧劃瞭右派,要不,我本來平淡的一生就更加平淡啦(大意)——這就是汪曾祺。他丟瞭工作,沒瞭房子,從此被傢人戲稱為“寄居蟹”,被發配到張傢口農業科學研究所勞動改造。摘帽後,經老同學援引,到北京京劇院任編劇。他寫瞭《王昭君》等三個傳統劇本,還參加瞭幾個京劇現代戲的創作,是《沙傢浜》和《杜鵑山》的主要編劇。這位被“控製使用”的“摘帽右派”,還風光過一把,上瞭一迴天安門。仍在受難的老友黃裳以此被人警告 :不要翹尾巴!
迴到北京後,汪曾祺還寫瞭《羊捨一夕》等三個兒童題材的短篇小說,攏共四萬餘字,後來湊成戔戔小冊《羊捨的夜晚》,1963年1月由中國少年兒童齣版社推齣。封麵和插圖,都是他請老友黃永玉刻的木刻,書名則自行題寫。這是他的第二本書。俗話說得好 :拳不離手,麯不離口。汪曾祺算是重操舊業,賡續上瞭寫作生涯。他對同在難中、促成此書齣版的作傢蕭也牧一直心存感激。
花甲之歲,禹域春迴地暖。時勢的變化,傢鄉的來客,林斤瀾、鄧友梅等友人的敦促……時來天地皆同力,各種因素綜閤發酵,汪曾祺壓抑積蓄瞭多年的纔情和能量突然爆發,佳作迭齣,好評如潮,為當代中國文壇奉獻齣《異秉》《受戒》《歲寒三友》《大淖記事》《徙》《職業》等一批清奇洗練醇厚雋永的傑作,並以此當之無愧地晉身二十世紀中國最優秀作傢前列。
最後十年,汪老創作重心和風格又有明顯變化:改寫《聊齋誌異》;多寫隨筆;偶寫短篇,也是越來越短,越來越直白……
除寫作外,汪曾祺能寫會畫,又是既能吃也能動手做更能寫的大名鼎鼎的美食傢,喜茶,嗜煙,尤好酒。晚年因健康原因,一度戒酒,萎靡不振。
1997年4月,汪老應邀參加瞭四川的一個筆會。對索求字畫的各色人等,他一視同仁,有求必應。興之所至,“常常忘乎所以”(汪朝語),忙到深夜,纍得夠嗆。又破瞭酒戒,大喝五糧液,過足酒癮。迴京後,打算接著參加太湖的一個筆會,機票都訂好瞭。夫人施鬆卿當時精神已經很衰弱,冥冥之中似有預感,一反常態,堅決不讓他去。
正爭執不下,5月11日晚,尚未成行,汪曾祺突然消化道大齣血,當即被救護車送至友誼醫院。16日,汪老病逝,享年七十七歲。據說,他留給世界的最後一句話是:“哎,齣院後第一件事,就是喝他一杯晶明透亮的龍井茶!”
天若有情亦老,人難再得為佳。



妙處難與君說

汪老晚年,常常念叨:我還可以活幾年;我還可以寫幾年;我可能長壽……頗為在意生死之事。這是老年人的常態。他走得很突然,未能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不曾親承謦欬,曾讓我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感覺憾恨。
終於有一天,我想明白瞭,釋然瞭:人生不滿百,人總是要死的,就是活上一百歲,又怎樣呢?汪曾祺一生,活得實在,乾得漂亮,走得瀟灑。還要怎樣呢?還能怎樣呢?一位“文章聖手”(賈平凹語),一介高郵酒徒,未及病愈喝上龍井茶,未及老態龍鍾,沒讓自己體驗臨終的萬般痛楚,沒給傢人留下任何負纍,當斷則斷,說走就走——這何嘗不是最好的永彆方式?
汪曾祺已在北京福田公墓安眠近二十年。長留人間的,是他約兩百萬字的作品。《汪曾祺文存》則蒐集瞭其中的泰半與精華。
書畫蕭蕭餘宿墨,文章淡淡憶兒時。文如其人,於汪老起碼可謂差之不遠。為人為文,我最欣賞他的就是:隨便。他成為我最偏愛的當代作傢,其來有自。我喜歡他一以貫之的真誠樸素,驚嘆他觀察描述平民百姓和生活細節的溫馨細緻,佩服他下筆如有神的不羈纔氣。他的作品,有濃鬱的生活氣息,濃厚的抒情色彩,濃烈的個人特質,既有意思,又有趣。庸常歲月讀汪,是愛好,也是習慣,更是享受,可以強烈體驗到生活中清新、明朗,充滿生機和趣味的一麵。他寫人物,寫地方風情,寫花鳥蟲魚,寫吃喝,寫山水,寫掌故……慣於淡淡著墨,卻又有那麼一股說不清道不明、迴甘獨特的韻味。汪作給我帶來的閱讀快感和審美情趣,曆久彌深,揮之不去。
汪曾祺說 :人傢寫過,我就決不這樣寫。又意有所指地說:我對一切偉大的東西總有點格格不入。他自認:不是大傢,算是名傢吧。坦言: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諧。他呼籲:讓畫眉自由地唱它自己的歌吧!他期待 :自己的寫作“有益於世道人心”,“人間送小溫”。性情的溫和與驕傲,對生活的隨意與用心,對民族傳統的繼承與對西方文化的吸收,寫作態度的無可無不可與不離不棄,文字的典雅考究與接地氣,無處不在的悲憫與一種不可遏止的生命的內在的歡樂,在他的身上和筆下得到奇妙的融閤與統一,渾然無間。他的語感,他的文字,是當代漢語文學的最高結晶。
如果您想閱讀更具質地,生活更加美好,那麼,選擇讀汪,當為上策。跟汪曾祺交個朋友吧。至於他的作品究竟具有怎樣齣類拔萃不同凡響的特質與魅力,縱有萬管玲瓏筆,難寫瞿塘兩岸山 ;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還請讀者諸君自行體驗罷。汪老仙逝,倏忽廿載。他曾寫道 :

很多人都死瞭。(《橋邊小說三篇:詹大胖子》)

很多歌消失瞭。
……
墓草萋萋,落照昏黃,歌聲猶在,斯人邈矣。(《徙》)

趙宗浚第一次認識瞭王靜儀。他發現瞭她在沉重的生活負擔下仍然完好的抒情氣質,端莊的儀錶下麵隱藏著的對詩意的、浪漫主義的幸福的熱情的,甚至有些野性的嚮往。他明明白白知道:他的追求是無望的,他第一次苦澀地感覺到:什麼是庸俗。(《星期天》)

篤——篤篤,秦老吉還是挑著擔子賣餛飩。
真格的,誰來繼承他的這副古典的,南宋時期的,楠木的餛飩擔子呢?(《晚飯花·三姊妹齣嫁》)

菌子已經沒有瞭,但是菌子的氣味留在空氣裏。風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要等多久,纔會再齣現這麼一位可愛的老頭兒,纔能再看到如此精妙神奇的文字呢?



2017 年3月16日淩晨初稿
5 月16日,夏曆丁酉立夏後十一天,改定於深圳天海樓
時值汪曾祺先生逝世 20周年紀念日


《人間草木,歲月芬芳:一部關於生活之美的散文集》 這本散文集,猶如一位溫厚的友人,緩緩嚮你敞開他內心深處那些關於自然、關於生活、關於人情的點滴思緒。它不張揚,不喧嘩,卻在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這不是一場知識的灌輸,也不是一次激昂的呐喊,而更像是一次溫柔的陪伴,邀請你一同走進一個充滿煙火氣與詩意盎然的世界。 翻開書頁,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樸實無華卻又生動無比的自然景物。作者的目光,總能穿透錶象,捕捉到最細微的美好。他筆下的花草樹木,不再是冰冷的植物學名詞,而是擁有生命、擁有情感的夥伴。那些在尋常巷陌悄然綻放的野花,在晨露中閃爍著晶瑩的光澤;那些在風中搖曳的蘆葦,仿佛低語著古老的傳說;那些在四季變換中展現不同姿態的樹木,是大自然最忠實的年輪記錄者。你仿佛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聽到風吹過枝葉的沙沙聲,感受到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作者對自然的熱愛,並非矯揉造作的歌頌,而是源自於一種深刻的連接,一種將自己融入自然,感受自然脈搏的共鳴。他會告訴你,原來平凡的草葉上,也能藏著一個微縮的宇宙;原來山間的溪流,也能流淌齣最清澈的哲理。這種對自然的細膩觀察與真摯情感,不僅讓你欣賞到自然的美,更能讓你重新審視自己與自然的關係,學會在這匆忙的世界中,停下腳步,靜觀花開。 除瞭自然,這本書更濃墨重彩地描繪瞭人間百味,尤其是那些構成我們生活底色的平凡人事。作者並非在講述驚心動魄的故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日常瑣碎,卻在這些瑣碎中挖掘齣動人的光彩。他筆下的鄉愁,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對故鄉一口井水的眷戀,是對童年玩伴的思念,是對老屋裏一聲熟悉的咳嗽的迴響。這些迴憶,或許帶著一絲淡淡的憂傷,但更多的是一種溫暖的懷舊,一種對過往時光的珍視。他筆下的飲食,更是令人垂涎欲滴,卻又不僅僅是對食物的描寫。那些傢常的小菜,承載著母親的辛勞,蘊含著歲月的味道,勾勒齣傢庭的溫暖。一道尋常的炒菜,可能就會勾起他對童年夏天圍坐在飯桌旁,聽長輩們談笑風生的迴憶。那些關於食物的文字,將味蕾的享受升華為對生活的情感寄托,讓你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仿佛能感受到食物的香氣,以及背後承載的濃濃人情。 書中對人的描寫,同樣充滿瞭溫情與洞察。作者善於捕捉人物身上那些細微的、令人難忘的特質。他筆下的鄰居,可能隻是一個沉默寡言的老人,但他的眼神中透露齣的堅韌與慈祥,卻足以讓你動容。他筆下的故人,或許已經離去,但他們說過的一句話,做過的一個小動作,卻被作者珍藏在記憶深處,曆久彌新。作者並不急於評判人物的善惡,而是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去理解,並從中體味齣人性的復雜與可愛。他筆下的友誼,不是轟轟烈烈的生死相托,而是基於共同的愛好,基於一次促膝長談,基於一次默默的相助。這些真實的、瑣碎的交往,構成瞭生命中最堅實的連接,也讓我們在閱讀時,感受到一種來自他人的溫暖與力量。 這本書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提供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種平和、從容、充滿熱愛的方式。在喧囂的世界裏,人們常常感到焦慮與不安,渴望找到一種心靈的慰藉。而這本書,就像一股清流,洗滌掉我們內心的浮躁。它教會我們,即使身處睏境,也能發現生活的美;即使麵對平凡,也能活齣不平凡的意義。作者的文字,沒有空洞的理論,沒有艱深的道理,隻有真誠的感悟,和對生活最本真的熱愛。他讓你相信,生活本身就是一首詩,隻要你用心去聆聽,去感受,就能體會到其中的韻律與美好。 這本書的結構,並非嚴格按照某種邏輯順序來編排,而是像一串珍珠,每一顆都閃爍著獨特的光芒,組閤在一起,卻又形成瞭一種和諧的美感。你可以隨意翻閱,從任何一個篇章開始,都能獲得一份驚喜。每一個小故事,每一個片段,都可以獨立成篇,又與整本書的主題相互呼應。這種自由而靈動的敘事方式,也恰恰體現瞭作者超然灑脫的人生態度。 讀這本書,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間,原來都蘊藏著如此深刻的意義。一棵樹,一朵花,一聲鳥鳴,一個微笑,一頓傢常便飯,都足以構成一段美好的記憶,都值得我們去珍藏。作者用他獨特的筆觸,將這些平凡的生命元素,串聯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們看到瞭生活的多彩與厚重。 這本書更像是一本“生活指南”,不是教你如何功成名就,而是教你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與喜悅。它提醒我們,幸福並非遙不可及,它常常就隱藏在我們身邊,隱藏在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細枝末節之中。作者對生活的態度,是一種“慢下來”的智慧,是一種“用心去感受”的態度。他鼓勵我們,放慢腳步,去欣賞路邊的風景,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與身邊的人建立真誠的連接。 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你反復品讀的散文集。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都會有新的感悟。它不是一本讀完就丟棄的書,而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你需要的時候,隨時可以翻開,與你分享生活的智慧與美好的感悟。它將陪伴你走過人生的各個階段,讓你在平凡的日子裏,也能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與詩意。這本書,獻給所有熱愛生活,渴望在細微之處發現美好的人們。它會讓你重新愛上這個世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溫暖與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翻閱一本關於美學理論的書,它探討瞭“時間”在藝術創作中的不同維度。作者分析瞭不同流派的作品,如何通過結構、節奏、敘事方式來處理時間感,有的作品追求瞬間的爆發,有的則著力於營造綿延的意境。這讓我想起,閱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總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他的文字仿佛把我們帶迴瞭某個具體的年代,又或者,是將某個年代的生活片段凝固成永恒。他的“遲開的玫瑰”,也許正是一種關於時間的隱喻,是對生命節奏的一種深刻理解。我們常常被現代社會的快節奏裹挾,追逐著轉瞬即逝的潮流,而“遲開”則是一種反叛,一種對內在生命力的尊重。這不禁讓我思考,我們自己的人生,又有多少“遲開”的風景?有多少被我們匆忙忽略的,其實蘊含著更深沉的美?而“鬍鬧”,在這個語境下,又顯得格外有趣。它可能不是簡單的吵鬧,而是一種打破常規的、帶著生命活力的稚拙,是一種對刻闆的抵製,是對童真的一份留存。我猜想,汪曾祺先生的書寫,或許就蘊含著這樣一種智慧:在時間的洪流中,既能欣賞那“遲開”的成熟與韻味,也能珍藏那些偶爾冒齣的“鬍鬧”之氣,讓生活不至於過於沉悶和單調。這本書的名字,就像一個充滿哲思的謎語,引人去探尋文字背後的深意。

評分

最近,我一直在關注一些關於“微觀經濟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新理論。這些理論試圖從更細緻的角度去解釋人類的行為模式,以及這些行為背後隱藏的心理動機。它們強調,很多看似不理性的選擇,其實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和原因。這讓我想起,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有一種“微觀”的魅力。他不像宏大敘事的作傢那樣,關注曆史的波瀾壯闊,而是將鏡頭聚焦在生活最細微之處,捕捉那些被忽視的細節,並在這些細節中展現齣人性的光輝。這本書的名字,“遲開的玫瑰或鬍鬧”,在我看來,就觸及瞭人類行為中一種非常有趣的“非理性”或者說“反常規”的模式。“遲開”可能意味著一種與主流期望不符的節奏,一種慢半拍的成熟,這在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時代,顯得有些“不閤時宜”,但卻可能蘊含著更深刻的價值。“鬍鬧”更是直接指嚮瞭那些看起來衝動、不顧後果,甚至有些荒唐的行為。但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看,這些“鬍鬧”可能源於某種情感的釋放,某種對壓抑的挑戰,或者是一種尋求關注的本能。我很好奇,汪曾祺先生會如何用他那洞察人心的筆觸,去剖析這些“遲開”的等待,以及那些看似“鬍鬧”的舉動背後,隱藏著的,可能是某種樸素的快樂,或者是一種不為人知的堅持。

評分

最近在讀一本關於“城市敘事”的文學評論集,其中探討瞭文學作品如何塑造和記錄一個城市的記憶和文化特質。評論傢們分析瞭不同作傢筆下城市的“錶情”,有的城市在作傢筆下變得鮮活而充滿故事,有的則顯得疏離而冷漠。這讓我不禁思考,汪曾祺先生的文字,總有一種獨特的“地方感”。他筆下的許多場景,無論是北京的鬍同,還是西南的小城,都帶著濃鬱的生活氣息,仿佛我們可以身臨其境,聞到那裏的味道,聽到那裏的聲音。“遲開的玫瑰”,也許是他筆下某個城市的角落,一扇不為人注意的窗戶,裏麵住著一個遲遲未婚的女子,或者一株在角落裏默默綻放的花。這種“遲開”,可能是生活環境的限製,也可能是個人選擇的堅持,但都帶著一種淡淡的,卻又揮之不去的存在感。“鬍鬧”,則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市井喧囂,一群孩童的追逐打鬧,或者是一次意外的街頭邂逅。這些“鬍鬧”,構成瞭城市生活最生動、最鮮活的部分。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再次領略汪曾祺先生對生活細節的敏銳捕捉,他如何用他那溫厚而又靈動的筆調,勾勒齣一幅幅屬於某個地方,又屬於我們共同記憶的,帶著“遲開”的詩意和“鬍鬧”的生命力的畫麵。

評分

《遲開的玫瑰或鬍鬧》這本書,我早在幾年前就有耳聞,它的名字就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詩意和一絲頑皮。汪曾祺先生的名字更是如雷貫耳,他的文字總能給我一種溫潤如玉,又充滿生活氣息的感覺。我一直以為,他的散文就像一杯陳年的普洱,初嘗可能有些寡淡,但細細品味,越發醇厚,迴甘無窮。我尤其喜歡他筆下的那些尋常事物,比如一道菜,一株草,一個樸素的人物,在他那裏都能煥發齣彆樣的光彩,仿佛生活中最細微之處都藏著一個大大的世界。這本書的名字“遲開的玫瑰”,本身就 suggestive,暗示著一種不急不躁,沉靜而自有其綻放時機的生命態度,這讓我聯想到很多我們生活中錯過的,或者被低估的美好。而“或鬍鬧”,又添瞭一層趣味,仿佛在說,即使是沉靜如玫瑰,內心深處也藏著一份不羈和 playful。我很好奇,汪曾祺先生會如何用他那標誌性的筆觸,去描繪這“遲開的玫瑰”與“鬍鬧”的交織。也許,他會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充滿煙火氣的江南小鎮,在那裏,人們的生活節奏緩慢而有序,卻又不乏驚喜和偶爾的“鬍鬧”,構成瞭一幅幅活色生香的畫捲。又或者,他會從自己的人生經曆齣發,講述那些看似平淡卻意義非凡的時刻,那些“遲開”的領悟,那些“鬍鬧”的青春。我期待著,在這本書中,能再次感受汪曾祺先生那獨屬於他的,溫暖而又睿智的文字力量。

評分

最近看瞭一部關於園林藝術的紀錄片,裏麵詳細介紹瞭蘇州園林的布局和意境營造。園林的設計者是如何通過一步一景,移步換景,將自然的美和人文的韻味巧妙融閤,創造齣寜靜緻遠,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空間。這讓我想起,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一座精巧的園林。他的句子不追求華麗的辭藻,但每一句都經過精心打磨,如同園中的一石一木,都恰到好處。他的敘事也不驚心動魄,但娓娓道來,卻能將人深深吸引,仿佛在園中漫步,一步步領略其中的奧妙。“遲開的玫瑰”,或許就是園林深處,一處不經意間映入眼簾的景緻,它不張揚,不炫目,但一旦發現,便會驚艷於它的獨特和內斂的美。而“鬍鬧”,在我看來,更像是園林中那些偶爾齣現的,打破寜靜卻又增添生趣的元素,比如一隻在花叢中嬉戲的貓,或者是一陣隨風搖曳的柳枝。這種“鬍鬧”,非但不會破壞整體的美感,反而使其更加靈動和富有生命力。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找到汪曾祺先生構建的,這樣一個精神園林,在那裏,可以找到“遲開”的從容,也能體會到“鬍鬧”的純真,讓心靈得到一次寜靜而又充滿驚喜的漫遊。

評分

快遞速度很快,包裝完好,不錯。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籍印刷精美滿意一百分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籍印刷精美滿意一百分

評分

一年50本,今年看國學,中信齣版社的質量一直沒問題

評分

買瞭很多本,囤著,慢慢看。。

評分

一年50本,今年看國學,中信齣版社的質量一直沒問題

評分

太厚瞭,看書時不方便需要點力氣

評分

很喜歡他的作品 尤其散文 不會厭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