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 《珍物》邀請當代中國文藝界二十個領域一百位富有個性和卓有成就的代錶人物;迴望生命中極為珍貴的記憶和物品。
★ 重拾並振作“惜物惜情”的美好傳統。
內容簡介
《珍物》邀請瞭當代中國文藝界二十個領域一百位富有個性和卓有成就的代錶人物,迴望生命中重要的記憶與物件,講述此物與“我之為我”的獨特故事。一百位名傢囊括瞭當代文藝界的精英,譚盾、林懷民、徐冰、阮義忠、呂楠、阮儀三、陳燮君、賈樟柯、王澍、李宗盛、金宇澄、錢理群、黃永鬆、楊麗萍,等等,每一段故事關切一場人生或獨特的創作曆程,充分呈現來自生活的饋贈與生命的印記。
作者簡介
《生活》是現代傳媒旗下的高端雜誌,以藝術視覺創意和製作精良聞名,探索生活美學和生命哲學,在文藝界和傳媒圈享有盛名。
受訪者和作者(部分)簡介如下:
譚盾,著名中國作麯傢、指揮傢。曾獲奧斯卡“zui佳原創音樂奬”和格萊美大奬(2001)、格文美爾(Grawemeyer)大奬(1999)、德國的“巴赫奬”。為香港迴歸中國的交接儀式創作《天地人》,並被紐約時報評為“國際樂壇zui重要的十位音樂傢”。
徐冰,中國現代藝術傢,現居北京。以創造瞭漢字式的西方書法“天書”而著名,並因此獲得瞭用於奬勵創新的美國文化界奬:麥剋?阿瑟奬(MAC ARTHUR AWARD)。曾被邀請參加英國、法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芬蘭、意大利、德國、韓國等國的重要聯展。現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阮儀三,著名建築學傢,建設部同濟大學國傢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城規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曆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傢委員會委員。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努力促成平遙、周莊、麗江等眾多古城古鎮的保護,因而享有“古城衛士”、“古城保護神”等美譽。曾獲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遺産保護委員會頒發的2003年亞太地區文化遺産保護傑齣成。
目錄
輯一 喚醒;時空隱語
鍾繇字帖/王澍.........003
《三顧茅廬圖》黃楊筆筒/黃玄龍 ......... 010
ROBERT MAPPLETHORPE 原作/靳宏偉 ......... 016
七張油畫小照片/劉丹 ......... 020
貴州蠟染布/黃永鬆 ......... 025
光緒年間武夷岩茶/呂禮臻 ......... 028
《心經》綫裝本/易菁 ......... 031
漢瓦/呂永中 ......... 034
苔蘚/馬岩鬆 ......... 037
羊頭瓦當/在造工作室 ......... 041
垃圾/又一山人 ......... 044
《陽羨砂壺圖考》/何健 ......... 047
清紀曉嵐題字紫檀筆筒/曾小俊 ......... 052
《天空》/喬誌兵 ......... 056
米與藕/喻榮軍 ......... 059
《攝影一百年》/顧錚 ......... 064
行李箱/劉小東 ......... 067
石/葉放 ......... 073
《鼎》/餘德耀 ......... 076
輯二 印刻:光陰迭變
海螺石/黃怒波 ......... 081
蠡殼窗/阮儀三 ......... 086
史密斯船鍾/金宇澄 ......... 089
民國手抄《華嚴經》之序冊/釋宗舜 ......... 093
《金剛經》/劉若瑀 ......... 098
《浮士德》/陳嘉映 ......... 101
菩提樹葉/何訓田 ......... 106
禪定佛/王胤 ......... 110
釋迦牟尼佛銅像/鄭希成 ......... 113
十方鞋/陳景展 ......... 116
菩提子/尹鶴庭 ......... 119
《聖經》/馮君藍 ......... 122
手 稿 與 審 稿 記 錄 /《 紫 禁 城 》.........1 2 6
玻璃字畫/劉道玉 ......... 131
故鄉的酒/賈樟柯 ......... 136
《拼貼城市》復印件/童明 ......... 140
三影堂模型/榮榮 & 映裏 ......... 143
片刻黑暗/杜慶春 ......... 147
風花雪月/葉永青 ......... 151
輯三 傳承:傢的秘密
父親的講義/許江 ......... 157
母親手抄《心經》/林懷民 ......... 168
柏種佛珠/黛青塔娜 ......... 172
父親手記/董豫贛 ......... 175
母親的照片/張曉剛 ......... 179
父親的墨鬥/阮義忠 ......... 183
錐子/周重林 ......... 187
姥姥的縫紉機/邵帆 ......... 190
姐姐手織毛衣/樊錦詩 ......... 193
座鍾/瀋宏非 ......... 197
傳傢之寶/任祥 ......... 200
傢庭相冊/安哥 ......... 204
保溫杯和牛仔布袋/黃燦然 ......... 208
傢鄉的泥土/俞孔堅 ......... 212
海燕牌收音機/張軍 ......... 216
傢庭閤影/劉瑞琳 ......... 219
舊影/王薇 ......... 223
《送彆》歌詞/馬可 ......... 226
爹打鬼子時候的刀/曹乃謙 ......... 232
輯四 追尋:光耀生命
八十年代的詩與信/歐寜 + 左靖 ......237
陶罐/於堅 ......... 244
《我與你》/呂楠 ......... 248
羅伯特·弗蘭剋攝影集/陳傳興.....253
大學時期的讀書筆記/賴永海 ........258
PELIKAN 牌墨水/蘇笑柏 ........262
筆/李宗盛 .........266
友人的畫/嚴力 ......... 271
三幅老照片/劉錚.........276
齊如山書劄/舊香居 ......... 281
手刻本《共産黨宣言》/祝君波 ........284
盲文書/徐冰 ......... 288
火柴盒/黎義恩 ......... 294
訪問學者證/李翔寜 ......... 297
《魯迅全集》/錢理群 ......... 300
貢布裏希的書信/範景中 ......... 303
舊電腦打字機/葉兆言 ......... 307
《中國人口發展史》/葛劍雄 ......... 311
雪茄/黃育海 ......... 315
輯五 靈犀:人生旅伴
一九六二年的吉他/丁武 ......... 321
指揮棒/譚盾 ......... 325
單鋒劍/徐皓峰 ......... 328
《 看 見 · 黑 陶 茶 盤 壹 號 》/ 硃 哲 琴.........331
舊琵琶/陳燮君 ......... 335
《七碗茶歌》青花瓷筆筒/廖寶秀 ......... 339
敦煌唐樂舞圖捲/史敏 ......... 343
鬍子/葉錦添 ......... 347
絲縧穗子/王珮瑜 ......... 350
泥器賽特/趙廣超 ......... 354
乾版正片/呂樂 ......... 356
煤油燈/蓬蒿劇場 ......... 359
揉茶木鍋/梁駿德 ......... 362
新天鵝堡的木雕/陳丹燕 ......... 367
端盤子的小兔子/徐則臣 ......... 370
肥肉/硃贏椿 ......... 373
孤島碟片/歐陽江河 ......... 376
豆·粟·芽/黃豆豆.........380
草颱班的燈/趙川 ......... 383
“花兒”/蘇陽 ......... 387
古琴/周兵 ......... 391
菜籃子/楊麗萍 ......... 394
瓷砧闆/殳俏 ......... 397
人物索引 ......... 401
後記 ......... 411
文藝景象/令狐磊 .........413
珍物故事/夏楠 ......... 416
精彩書摘
林懷民︱母親手抄《心經》
母親齣身新竹富傢,留學東京,“下嫁”南部鄉村耕讀的林傢後,下田持傢,剋勤剋儉。母親是個完美主義者,持傢務求一塵不染,寫字一筆一畫,工工整整。她愛花,愛樹,愛音樂;種蘭花,用做菜剩下的蛋白把每片葉子擦得晶亮。
把每件事做到最好是她對我們耳提麵命的要求。這項要求包括德行和操守的無瑕。一九五〇年代,父親應召從政,宦海數十載,兩袖清風。父親的清廉沒有母親全心全意的支持是辦不到的。除非與父親齣席正式場閤,官夫人總以公交車代步。
母親健康開朗,好體質之外,她辛勤工作,除非病倒,絕不午睡。父親中風進榮民總醫院翌日,母親起大早,開始她數年如一日的晨間急行。每天沿著磺溪走四十五分鍾,風雨無阻,即使齣國旅行也不中斷。她說,她不要因為生病給孩子們負擔。
有一天早上,她齣門走路,沒多久就趕迴來告訴崇民,有人準備砍伐溪旁的一片小樹林。她要崇民立刻打電話給當時推動樹木戶口製度的颱北市文化局局長龍應颱。母親跟龍局長是“有交情”的:看到報紙刊登龍應颱被議員無理攻擊竟而掩麵的大照片,母親十分憤慨,要我嚮她緻意。我說:“你自己寫信給她啊。”母親說她中文不好,怕寫得不得體。過陣子,龍應颱對我說,她收到瞭母親鼓勵的信函。在那個緊張的上午,崇民嚮躺在診療椅上的患者說抱歉,跑去打電話。龍應颱正在開會,接到電話,會不開瞭,衝去救樹。每次行經那個地點,母親都會指著那片樹叢,說那是她跟龍應颱救的。
二〇〇一年,父親往生。母親終於沒有後顧之憂,可以自在旅行。她答應我,以後雲門外齣巡演,她都參加。翌年,舞團到上海演齣《紅樓夢》,母親第一次到大陸,特彆喜歡杭州,說她還要再去。迴到上海,吃飯時飯粒由嘴角漏齣來,母親不自覺。返颱後檢查,醫生診斷是輕度中風。然而,她的左手左腳逐漸癱瘓,復檢纔查齣是腦瘤。
母親積極勇敢,全力配閤醫療,同時不斷嚮醫生和護士錶示抱歉,說給大傢添加麻煩。放射綫療程完畢,她以無比的毅力努力復健,用三周的時間恢復行走能力。醫生說這是多年僅見的典範。然則,腫瘤無法控製,手腳又癱瞭。母親接受化療,按捺挫敗,扶著助走器繼續掙紮行走。
雲門齣國巡演,每個城市都使我感到悲涼,那原是母親計劃到訪的地方。我每天給她電話,告訴她歐洲的春天繁花似錦,櫻花滿樹,花瓣飄瞭一整個公園。她說:“拍照片迴來給我看。”我帶迴的兩捲照片,母親一一叫念花名,隻有一種她記不起來,立刻要我查書告訴她。
第二天,母親顫抖地在每張照片背麵寫下花名。“生瞭這場病,頭腦都壞瞭,”母親說,“不寫清楚,以後通通記不得。”病發時,醫生預估四到六個月,母親卻撐持瞭二十二個月。臥病期間,她優雅安寜,沉靜麵對病痛和死亡。一次下腔主靜脈血栓的並發癥,醫生宣告病危,她也隻是輕輕吐齣一個字:痛。隻有偶爾閃現眼角的淚珠,泄漏瞭她的苦楚。
坐上輪椅的母親堅持著讀報, 讀書, 讀著讀著, 歪頭睡著瞭。二〇〇四年春天,母親決定抄寫《心經》。她叫我們扶她坐到可以望見窗外綠林的書桌前,用右手抬起左手,壓到宣紙上,然後右手執筆蘸墨書寫。手顫得厲害,懸在紙上良久纔能落筆寫齣一個筆畫,用盡心力纔完成一個字,十幾分鍾便頹然擱筆。有些日子,母親起不瞭床,手指由被褥伸齣來,在空中抖顫劃字。隻要能夠起身,母親執意坐到桌前。我們兄弟工作完畢迴傢,總先檢視案上宣紙,發現經文未續,便知母親情況不好,讀到工整的字跡就歡欣鼓舞。然則,母親終於無法再坐到窗前。
那年鞦天,母親安詳往生。我把她的書法裱框起來,日日端詳,如見母親。記起那窗前的春光,記起她的辛苦,她的奮鬥和堅持。
《心經》未瞭,橫軸留白,仿佛印證“諸法空相”。那是母親給我們的最後教誨。
(撰文:林懷民)
譚盾︱指揮棒
這根指揮棒是我二十多年前在波士頓買的,它的棒體用蘆葦稈製成,手柄部分用的軟木,拿在手上很輕,但揮起時卻能讓觀眾感受到它的分量。我第一次用它指揮是與馬友友和波士頓交響樂團的閤作,這一拿就是二十多年,用到現在。
這根指揮棒凝聚瞭我從小學到讀完博士,二十七年學習的心路曆程。我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的是雙專業,指揮和作麯,跟隨李華德教授學習指揮、趙行道教授學習作麯,去美國留學時,又受教於世界著名指揮傢小澤徵爾。後來成為職業作麯傢後,發現自己最為崇拜的還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那些指揮作麯傢,比如馬勒和伯恩斯坦,前者的《大地之歌》,後者的《西城故事》,他們所有的作品基本都是當代最有影響力的作品。還有法國作麯傢拉威爾、俄國作麯傢斯特拉文斯基,都是全世界最偉大的指揮傢,同時也是作麯傢。我自然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由自己來指揮。
在指揮方麵,我無疑是幸運的。因為我在作麯方麵先成功瞭,所以當我可以自如地以作麯傢的身份和世界上頂級的樂團閤作時,他們也會邀請我去做指揮。我第一次用指揮棒是從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開始的,第二次是費城交響樂團。一般而言,指揮傢的道路是從下而上的,先從中學的閤唱隊開始,再到城市,繼而到國傢,最後成為世界級的大師。而因為作麯,我幸運地從開始就指揮瞭世界頂級樂團。
我記得第一次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時候,樂團總經理跟我說,你可以閉著眼睛想象這個樂團是一條河流,你不要去改變河流的走嚮,但是你要讓自己在這條河流中間流得更自如,而使得這條河流更漂亮。
這句話實在精彩!我常常是拿起指揮棒時要去感受手中無棒,在手中無棒的時候要感受心中有棒,這種“有”與“無”的辯證是一種強烈的道傢意識和禪宗意味,就像老子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我的指揮和老莊、禪宗有關,這讓我對於指揮棒的使用非常敏感,形成瞭自己的風格,這也是我個人非常珍視的音樂的信仰。
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我的生活每天都和這根指揮棒息息相關。它對於我來說就像李小龍的三截棍,或者武僧手中的少林棍,是內部心靈與外在舞颱的橋梁,也是自我和大眾之間的橋梁,更是我的音樂從靈魂走嚮大自然的橋梁。從音樂的角度來說,無論是變化多端的風格、層次復雜的哲理、東西文化的融閤,其實都跟使用這根指揮棒的風格、技巧有關。比如說用這根指揮棒指揮法國印象派的音樂時,它就會變得飄逸而陽光;當它用來指揮貝多芬的音樂時,會讓人覺得剛柔相濟、命運多舛;用來指揮我自己的音樂時,就會有瞬間的時空轉換感,從黃土高原到楚國蠻疆,從江南絲竹跳到北方的紫禁城。
嵇康說,聲音沒有哀樂之分。聲音之所以成為音樂,是因為內心有感觸,這根指揮棒在普通人揮舞的時候自然是沒有音樂的,但是在我手中卻不一樣,它傳遞的是內心深處的能量。
(口述:譚盾 | 采訪:孫程 | 攝影:馬嶺)
楊麗萍︱菜籃子
馬年的大年初一,楊麗萍從北京迴到昆明,和傢人一起過年。這個時刻,沒什麼比迴到自己的土地上,更讓人覺得愉快與踏實。
“人的生命加起來也就八九十年,有些事情還沒等到你反應過來已經過去瞭,所以彆想那麼多。你就是把我放到一個孤島上,我也會種瓜栽菜能生活得很好。”其實在兩年前,就曾聽楊麗萍說起過她關於“種地種菜”的“經驗”—— 無論她住到哪裏,常住或暫居,她都會把周邊的環境做個人化的改造,比如在空地裏開墾齣一小塊菜地,抑或是在沒水的地方製造一個假瀑布流來流去。生活中無論衣服、舞蹈道具,她都沒法不當作珍貴的東西來看待。
這種情況發生在她的身上,似乎並沒太多令人意外或錯愕的感覺—— 這其實很奇妙,但也易被人忽視。尤其當她說起這幾年對她最重要的物品,是一個菜籃子而不是其他東西的時候,我沒能發齣意外的驚嘆—— 旁人的淡定或許成瞭最大的意外。
“這個菜籃子我帶去瞭很多地方。”兩年前楊麗萍齣席一個商業活動時,就挎著菜籃子去瞭。籃子的功能等同於一個包包,裏麵什麼都有:藥包、錢包、iPad、寫字用的紙、排練時用的小道具…… 因為沒有包包的拉鏈,裏麵的東西都一目瞭然。立即成為現場媒體們關注的焦點,網絡上齣現瞭各種評論,有說“秒殺一切大牌”的,也有把菜籃子和女性們在巴黎時裝周上的錶現作對比的,“我真的是無心的,直接拎著這個就去瞭,我覺得拿東西很方便啊,裝瞭什麼東西一目瞭然,比提個包方便多瞭。”
菜籃子原本是楊麗萍的母親在菜地裏摘菜用的。一次看到母親正用它盛剛摘下來的菜,楊麗萍覺得籃子很美,就跟母親要來,自己用。竹編的,底部是方形的平底,放置時很穩,提手的長度剛好適閤挎著。這種籃子在雲南民間很常用,楊麗萍說過,她小時候去地裏摘菜拎隻籃子,打豬草、背弟弟妹妹的時候則是背個竹筐,“這是一種習慣”。
“籃子裏要有我的東西纔像樣,我要自己整理的。”楊麗萍重視籃子的使用狀態,當這個器物裏,盛放的是她自己的東西,按照她的意願擺放,纔真正地成瞭她的籃子。“比如她跟你的這種錶達—— 她一直在強調她就像被天養著的,一切都順其自然,如果在現實有不適閤她的東西,她可以去尋找她自己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雲南人的特質,但是她又有很特殊的東西。”她的好友葉永青,說楊麗萍是典型的雲南人性格。而少數民族的特質,也一樣在楊麗萍的血液裏,給她營養。
她看大傢都擠在一條路上,她肯定會走另一條小路。
(撰文:佟佳熹 | 攝影:何瀅贇)
王澍︱鍾繇字帖
我練字是有一個過程的。最早練字沒有帖子。小學四年級,老師要求我們描紅(楷書),我在傢裏翻齣一個隸書帖子,就照著寫,本以為沒有按老師要求寫楷書會挨罵,沒想到老師說寫得好。因為被老師錶揚,我就整天狂寫。一個帖子裏的字不夠用,我就自己搜集,比如看到一本書的書名,在街上看到哪兒的隸書,我都記住,拼齣一個自己的“隸書字典”。而且我寫得非常熟練。
到中學,我們班上的黑闆報都是我包辦。大概我很早就有那種搞創作的意識吧,每一期都要憋齣彆人沒有見過的黑闆報,一期一個主題,我記得有一期跟火車有關,畫的那個火車頭好像要從黑闆裏衝齣來一樣。整天我都在那裏想一黑闆的內容。基本上呢,全校也都在期待那期黑闆報,等齣來以後,我們班教室肯定是人山人海。當然,對我的字也印象很深。我們傢對門住著我父親劇團的一個話劇導演,他見我一小孩兒整天寫字,問:“你有字帖嗎?”“沒。”“那我送你一本字帖。”那是我真正的第一本字帖。是“文革”前齣版的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 ,非常好的宋版。第一次拿到一本字帖,確實有種肅然起敬的感覺。因為那個字明顯跟我以前練的不一樣,嗬,我以前就是野路子。但它呢,有一種氣質,到今天你能明白,那是一種君子之氣、學堂之氣。因為歐陽詢的字是非常標準的,後來科舉寫捲子基本是從歐體演變齣來的。以後我就練這個字,我大概是屬於容易癡迷的人,一旦練起來,就廢寢忘食。一九七六年唐山地震對西安也有很大影響,大傢不敢迴傢,全都住在大地震棚。鬧哄哄的忙亂氣氛中,能看到一個小孩兒整天蹲在桌子邊練字。我們在地震棚住瞭一年。那時候我大概十二三歲吧。也沒有紙,我最喜歡在《參考消息》上寫,因為比較接近寫書法的紙。
亂練之後你會形成一些毛病。重新臨帖之後你就像重新跟一個老師,練這個新字(歐陽詢)的過程就等於在改毛病。是不容易改的。我一直寫,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長進。但是知道自己寫瞭之後,眼睛開始“好”起來。那時候我開始跑西安碑林。如果不寫這個《九成宮》,我對唐碑不會有興趣。從我們傢走到碑林,去三個小時,迴來又三個小時,沒有錢坐車,都是步行。我整天在那兒看。沒有帶紙筆。其實是用心讀。幾乎每個周末我都去,持續瞭整個中學階段。養成瞭一個習慣,除瞭看整體的氣象,還會一個字一個字讀,會在心裏頭寫…… 所以到現在為止我都說:字是在心裏寫的。那不是一個形容。毛筆隻要一在紙上,那個微妙的變化,直接的感覺是這個地方(心)有一張小小的紙,毛筆尖兒會在這兒噌地來一下。
我練字真正算有老師的話,是在上大學以後,參加瞭學校的書法社團,書法社請瞭南京藝術院的研究生黃惇(現在是著名的書法傢)當老師。他看我的字的時候,我纔第一次知道彆人眼裏我的字是什麼樣。因為那時《九成宮》這個碑很少有人臨,臨得最多的是柳公權,少一些人臨顔真卿,幾乎沒人臨歐陽詢。清朝寫八股文都用歐體,把他名聲搞壞瞭,後來人把他的字越寫越僵,越寫越匠,所以學書法的人很少臨他。但黃惇說:“這個年代,還有人把歐陽詢寫成這樣,我沒有見過。”沒有任何私心雜念,一片清純之氣—— 其實是我也不知道其他的。黃惇非常典型的,持康有為之後的書法觀念,講究朝更古的去學。我跟他學篆書、漢隸,還學金文。我練瞭很長時間《張遷碑》 。基本整個大學期間都在練高古時期的書法,直到一九九〇年代末我還在寫篆書。體會當然不一樣。唐人有法,法度,但有個問題,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最直觀的或者最原初的渾然一體的認識,唐人顯然是不具備的。因為到唐代的時候,這些事情已經開始分工,開始專業化,這件事開始一件一件地被拆開,由拆開之後纔有道理,由拆開之後纔有法度的産生,開始變得有規矩、清楚、明朗。最原初的那種渾然一體的帶有一點點神性的東西,在唐人那兒是沒有的。唐人有廟堂氣,但沒有自然的神性。這就是通過練習這些書法得到的感受。
大學畢業之後,事情太多,我寫字沒有那麼連貫。有時幾個月也不寫。我隻是愛好,是業餘。我沒有那種意識:我是在寫書法。有一段時間我興趣轉移瞭,就把它放下,一度有好幾年我都沒有寫。重新撿起來是我到上海同濟讀博士的時候。我讀博士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需要…… 生活再自律一下。然後你像學生一樣更加井井有條,會整理,你的心會更平靜。我也特彆安靜,很少有人知道我在那裏,我相當於隱居在同濟。那時候我練的字,主要是《散氏盤》 ,青銅器上的,比篆書還要早。青銅器上隻有小拇指蓋那麼大的字,我是把每個字寫得像拳頭那樣大,用大張的紙,寫好我都掛在牆上,朋友來瞭就摘兩張走。
而說到鍾繇字帖,是從二〇〇〇年我迴到杭州做象山項目開始臨習。它也基本伴隨著整個象山項目。其實…… 這裏有幾個變化吧。我開始對精微的東西有關注。因為我一直把字寫得像拳頭那樣大,突然感興趣把字寫得像指甲蓋兒那麼小。這是一個人的心相的變化。字寫得小,就像電腦一樣需要的運算量卻要大得多。你開始對這個事兒感興趣。再有呢,我對規矩的有和無之間的事感興趣。鍾繇,我們都說他是楷書之祖,他大概是第一個把我們今天認為的楷書寫齣來的人。之前,他把隸書寫齣來,有點兒像楷書,但是按唐人的標準,這又太像隸書,他就是那麼一種字。也有人把他的字叫真書。再有很重要的,性情。因為這是魏晉時代的字,《世說新語》時代的,所以他的氣質不一樣。他知道有規矩,同時他也敢放浪形骸。我對那個時代有一種嚮往。嚮往需要途徑。鍾繇是帖學這一路,我以前臨的是碑,碑上的字是在石頭上用刀刻過的,你再怎麼練,都會有一種碑氣,或者說是一種“刀刻氣”。寫很大的字,用很大的力氣,力透紙背,恨不得把紙寫爛瞭,這就是典型的碑學。尤其清朝康有為特彆推崇碑學,貶低帖學。帖學的字從來是不大的,是要寫在紙上的,學的字也是在紙上的帖,能看到毛筆在紙上的那種微妙之處。從這裏開始,相當於我就改宗瞭,自己給自己換瞭一個老師,轉到帖學上去。整個的氣息就開始變得溫潤、柔軟。
我隻要是不看書,或者沒有做設計,寫字就是用來填空的。所以經常,我中間一會兒做設計,一會兒休息個二十分鍾,紙一攤開,就寫。每個工作室的紙墨筆都是擺在案頭的。跟喝茶一樣,一會兒要喝一口茶,過一會兒要寫一會兒字。今天寫不到古人的水平,是因為寫得不夠。“熟能生巧”,就是你要想達到那種自然的自由的狀態,要爛熟於心,有法如無法,坐忘的前提是,你把這件事做到爛熟於心之後,你纔能到那個境界。說起來趙孟這樣的大傢,每天要寫一萬字以上。我試過,在我的胳膊不疼的情況下,一個早上也就是一韆來字。下午一韆來字,晚上一韆來字,一天也就三四韆字吧。所以我佩服得不得瞭,日齣萬字以上!那是一種什麼樣的刻苦的精神。不寫到一定的分上量上,你不可能氣韻連貫、生動。
中國的藝術特彆好玩兒,既要想又不能想。你得寫的時候,不能多想。可是你又必須同時很清醒地意識到你在寫。就像一個人分裂成兩個,你在寫的時候你的另外一個你站在旁邊看著你。就是這樣一種藝術。像傳統戲麯,除瞭唱之外還要關照動作,所以分神;如果按現實主義完全入戲的話就不可能做齣動作。所以這種藝術是中國的介入主客觀之間的很特彆的一種文化傳統。既不能說純主觀,也不能說它不客觀。我寫,我知道我在寫,我又不能太知道我在寫。我不能停滯。
鍾繇的字我就很佩服,你把他的小字放到一拳大,一點兒問題都沒有。這個小不是絕對的。包括園林也是一樣。園林的核心就是八個字,“小中見大,大中見小”。所有的方法,最簡潔的概念,就是這八個字。其實書法一樣適用。那麼他對我的影響也是很直觀的。比如我練鍾繇之前,歐陽詢《九成宮》的影響其實是很深的,所以之前我的建築都做得比較高俊,重心高,俊秀挺拔。好像看到一個清俊的書法字站在那裏,很帥。但是鍾繇不一樣,他(的字)樸厚,重心低。到我做整個象山校園,就有一種蹲的感覺,基本的氣質就改變瞭,有橫,有潤。要說舒展嘛,魏晉這個時代是比較有舞蹈氣質的時代,寬袍大袖。比如畫這麼長一根綫,唐朝可能畫這麼長,魏晉要畫這麼長!整個兒氣甩齣去的長度長得多。做象山校園,尤其二期做完之後,有一個教藝術史的老太太,說:“這個時代還能用齣這麼長的綫,這個綫比瀋周的綫還長!”因為瀋周的綫比文徵明的長,他是能接得到前麵時代的特殊的人。
我記得我們校園裏麵那個水塘中的那幢(十四號),一條綫一開始做四十八米,做做做,反復地改,我又把它改成瞭六十米,最後圖紙齣圖之前,我又改瞭一遍,改成七十二米。這個不是簡單的物理的長度,它是指比如你待在一個院子裏,你感受那個寬麵兒,那個空間的長度,就是,當我站在院子裏往外看的時候,就像我呼吸一樣,這口氣到底有多長。你也不能長到氣斷掉。比如四十八米,沒有問題,但是感覺和遠處的山的關係,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就結束瞭。所以再長。再長的時候所有元素都要隨之變動,要重新整理一遍。後來想來想去,再長,七十二米,這個長度已經超過瞭人的視覺。人的眼睛看的時候,對它已經不能把握,開始有一點兒恍惚,這個時候正好。這種體會就是和寫字有關的。
在我的體驗裏,經常是臨瞭兩天帖之後,再到那兒東看西看,因為你的意識在變化。怎麼講?就是希望達到準確,是超齣瞭常人的想象之後,還要讓感覺達到的一種準確。這個準確一定有人體會到,但體會到的人不多。很多人會喜歡,莫名其妙地被感動,但是這樣的被“準確”的體會,很少的人會有。
(口述:王澍 | 采訪:夏楠 | 攝影:祝君)
黛青塔娜︱柏種佛珠
這串佛珠是外婆給的。外婆是個牧人,每天用茶水沾濕頭發梳理齣光潔的辮子,孩子、羊羔、馬駒圍繞她,她卻總是平靜得像一麵湖水。外婆有著虔誠的信仰,在山榖間放牧時,用撿拾的一百零八顆柏樹種子穿成瞭這串佛珠。
外婆就像一隻年長的老鷹,神秘寬廣。母親迴憶說:她小時候外婆挺著大肚子,有一天獨自將自己關在濛古包裏,母親和其他兄弟姐妹一個勁地敲門,外婆就是不開,等再開門時,她已經自己完成瞭生産,我的舅舅已經被包在瞭羔皮繈褓裏。外公去世後,外婆獨自一人承擔起瞭所有傢務、勞作、草場、孩子的婚娶。後來,她的大兒子早逝,外孫意外死亡,生死在她的生活裏來迴上演。外婆的黑辮子變成瞭花辮子,又變成白辮子,她越來越寜靜,越來越安詳,總是撚著鬆柏種子的佛珠,嘴唇隨著默念的經文微動著。
外婆是我理想中的女人,在她的身上,柔弱、堅韌、高貴、寬廣,都那樣從容。晚年的外婆像一顆恒星,所有的兒女、外孫重孫都圍繞著她。我們總有那麼多悲喜無法承擔。有時,母親會因為傢事嚮外婆訴苦,而在我的記憶裏,我從未聽過外婆的抱怨和不滿,外婆總是說:“當你忍不住要乾涉孩子的事情時,就念經吧。”她似乎有一對巨大的翅膀包容著所有,愛瞭一輩子不說一個“愛”字,苦瞭一生不說一個“苦”字。後來,外婆把這串她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用的佛珠送給瞭我。佛珠被外婆用得油潤光澤,一個女人一生的祝福和祈禱都被她一顆顆撚進這些柏樹種子裏。
外婆在世時,佛珠似乎並沒那麼重要,我隻是覺得,這是她親手製作的,很特彆,要珍藏。在外婆彌留之際,我們帶著她迴到她經常放牧的地方,隨著熟悉的山和草原進入視野,外婆的眼睛慢慢睜開,神誌開始恢復,她開始說牧場和山的名字,跟這裏的山水打著招呼,眼中散發著幸福。我給她看她送我的佛珠,她卻已經認不齣來那是自己放牧山間時撿拾的種子瞭。每個人都要用一生完成自己的功課,我學習著如何做一個女人,如何做人妻,如何做人母,無常中,我不知道將來會有怎樣的經曆,但我有這樣一個外婆。
我後來去瞭很多地方。法國、日本、德國,以及寶島颱灣…… 無論去哪兒,我都把外婆的佛珠帶在身邊,白天繞在手腕上,晚上放在床頭。生命的輪迴裏,修行的路上永遠都是獨自一人,所以,隻能自己對自己負責,盡力完成這一程的功課,而外婆就是我的老師,讓我迷路的時候想一想,問一問。佛珠現在已不是外婆給我時的樣子。我喜歡在有時間的時候裝扮它,有時用珊瑚,有時用鬆石,這是我的愛好,隻是種子還是種子。
我想,關於它的很多意義都是我自己賦予的。佛珠是個提醒,是個象徵,提醒自己該怎樣麵對自己麵對所有人,怎樣去愛。在我控製不住情緒的時候,會想起外婆說,與其嘮叨,不如念念經吧。
(撰文:黛青塔娜 | 攝影:硃墨)
……
前言/序言
序
李宗盛
是的,我承認。
我就是那種習慣留東西的人。
於是當被邀請對這些對象的其中一些做描述的時候,我樂觀極瞭。我的確有樂觀的理由!
傢裏到處都是這樣的東西。隨手挑一件就足夠吹噓半天,寫一篇文章實屬等閑。
何況這些年我的珍物有增無減;這樣的邀約讓我甚至有瞭寫一本書的念頭。
雖然我最終交齣的稿件裏選擇瞭作為音樂人創作時用的筆與製琴師用的刀具為主題,但在此之前,我已經用瞭三個星期試著去說明八顆乾癟的糖炒栗子對我人生的意義。
而決定寫栗子,是忍痛排除瞭小女兒的口水巾、寫詞用卡式錄音機、幾十首歌詞手稿、打工的錢買的第一張黑膠唱片、老情在我遭逢睏境時送我的書之後,所作的決定。
我知道這看似荒謬,但是絕對真實。
我遭遇的情況是往往還未動筆,思緒已經開始神遊。對往事的感懷掛念,淹沒取代瞭交稿的緊迫感。
老實說,我因此對我的書房進行瞭一次考古發掘。
現在您就要開始讀這本蘊含深情的小書。
您馬上要發現書裏被作者提起、牽腸掛肚視為珍寶的,沒有一樣是世俗見解所謂的價值高的東西。
但是我以為這些個文章所透露的訊息是極有意思有價值的。
因為不管您對書中作者的認識瞭解如何形成的,這些文章會是最誠實的增補。
它透露瞭作者的心性,人生的樣貌,經曆的麯摺。
其中的蛛絲馬跡必然會帶領您與您先前瞭解的作者映對,暗閤。
是的,我的珍物有增無減。
我決定留下我給娘捏腳時用來裝乳液的塑料罐子,製琴時音梁鑿下來的刨花。
我認真地想,等我更老瞭,我的珍物會是身上的老人斑。
那是時間專屬給我的,平凡卻無價的
歲月的勛章!!
李宗盛敬序
二零一六年十一月
《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 一、 溯源與傳承:一扇望嚮中國文化深邃的窗 《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並非僅僅是一本關於藝術的畫冊,也不是一份枯燥的學者列錶。它是一次深入中國文脈的漫遊,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更是一麵映照民族精神圖譜的棱鏡。本書旨在通過精選一百位在中國文藝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人物,勾勒齣中華文明獨特而輝煌的藝術軌跡。這些人物,從古至今,從文人墨客到工匠大師,從詩詞歌賦到書畫雕塑,他們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照亮瞭中華民族的精神長河。 本書的價值在於其“珍物”的視角。這裏的“珍物”並非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泛指那些在中國文藝發展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人物及其所代錶的獨特精神、思想、技藝和審美。他們是中華文化的“珍寶”,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傳承不息的精神財富。通過對這些“珍物”的細緻描繪,讀者得以窺見中國文藝發展的脈絡,理解不同時代背景下文藝的形態與功能,以及這些文藝成就如何塑造瞭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認同。 與許多僅僅羅列藝術傢及其作品的書籍不同,《珍物》更側重於人物的精神內核和其作品所蘊含的深層意義。我們不隻是呈現他們的生平事跡,更試圖發掘他們創作背後的時代精神、哲學思考、個人情懷,以及他們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每一位被選入的人物,都是一扇通往中國文化某個側麵的窗口,透過這扇窗,讀者可以領略到古代文人的雅趣、士大夫的憂國憂民、僧人的禪意、民間藝人的質樸,以及近現代藝術傢們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的探索與創新。 本書並非試圖構建一個絕對客觀或詳盡無遺的藝術史,而是以一種更加親切、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帶領讀者走近那些塑造瞭中國文藝風貌的靈魂人物。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解讀,讓讀者感受到中國文藝的生命力,體會其跨越時空的魅力。 二、 穿越古今的群像:百位“珍物”的多維度呈現 《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中的“百人”並非一個簡單的數字,而是一個經過精心篩選、力求能夠代錶中國文藝不同領域、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群體。從傳說中的上古賢者,到奠定文人畫基礎的大傢,從推動戲麯發展的巨匠,到開創現代藝術先河的探索者,他們的身影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壯麗的中華文藝史詩。 在本書中,你可能會遇見: 詩仙與詩聖的對話: 李白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杜甫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他們不僅是詩歌的巔峰,更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精神氣質的代錶,影響著後世文人的創作觀與人生態度。 書聖與畫聖的絕技: 王羲之行雲流水的筆墨,顧愷之人物傳神的筆觸,他們的技藝已臻化境,更蘊含著中國人對綫條、空間、意境的獨特理解。 文人雅士的清談與雅趣: 從竹林七賢的灑脫不羈,到宋代文人的閑情逸緻,本書將展現他們如何在文學、音樂、繪畫、茶道、園林等領域,構建瞭一種超越物質的精神生活,一種“以藝載道”的生命哲學。 戲劇巨匠的悲歡離閤: 關漢卿的社會批判,湯顯祖的浪漫情懷,昆麯、京劇等傳統戲麯的聲腔與錶演,是如何在舞颱上承載起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抒發著時代的聲張與隱忍。 工匠精神的傳承與創新: 從唐三彩的輝煌,到明清瓷器的精美,再到近現代工藝美術的革新,本書將關注那些默默無聞卻技藝精湛的工匠們,他們如何將平凡的材料塑造成不朽的藝術品,體現瞭中國人民對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 近現代藝術的拓荒者: 林風眠在中西融閤的道路上的探索,徐悲鴻對寫實主義的堅持與創新,傅抱石對中國畫筆墨韻味的挖掘,以及其他眾多在動蕩年代中堅守藝術理想的先驅們,他們如何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為中國藝術開闢新的道路。 本書對每一位人物的呈現,都力求立體、多維。我們不僅會介紹他們的代錶作品,更會深入剖析他們的創作理念、藝術風格的形成原因、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在中國文藝史上的獨特貢獻。通過詳實的史料考證與富有洞察力的解讀,讓讀者能夠深入理解每一位“珍物”的價值所在。 三、 觸及靈魂的藝術:感悟中華民族的精神特質 《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的核心在於,它試圖通過對這些文藝人物的描繪,觸及中國民族的精神特質。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源遠流長,離不開其獨特的精神內核,而文藝正是這種精神最直接、最生動的載體。 “天人閤一”的宇宙觀: 從山水畫中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到詩詞中對天地萬物的感悟,本書將展現中國藝術傢們如何將自身融入自然,追求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體現齣一種深邃的哲學思考。 “慎獨”的道德追求: 許多文人在個人修養、道德操守上的嚴謹,以及他們在藝術創作中對品格的堅守,都體現瞭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個人品德的高度重視。 “以古為鑒,融會貫通”的創新精神: 中國文藝的發展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本書將揭示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傢是如何藉鑒吸收外來文化,或在傳統基礎上進行突破,展現齣中國文藝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憂樂關民”的傢國情懷: 許多中國藝術傢,特彆是文人,他們的作品往往帶有強烈的社會關懷和傢國情懷。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到“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們的藝術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是對民族命運的關切。 “寫意”的含蓄與留白: 中國畫、中國詩詞中特有的“寫意”手法,以及“留白”的藝術處理,不僅僅是技法上的追求,更體現瞭一種東方哲學中“意在言外”、“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含蓄美學,以及對無限可能性的哲學思考。 本書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著,而是以一種更加親切、更富有人情味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感悟這些藝術成就背後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故事,讓讀者能夠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體會中華民族的精神韌性,並從中獲得啓迪和共鳴。 四、 藝術的傳承與未來:連接過去與展望 《珍物:中國文藝百人物語》不僅僅是對曆史的迴顧,它更肩負著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使命。每一位被選入的“珍物”,都是一座精神的燈塔,指引著藝術發展的方嚮。 本書在介紹這些偉大的文藝人物及其成就的同時,也適時地會探討他們對後世産生的具體影響,以及他們所代錶的精神是如何在不同時代得以傳承和演變的。我們希望通過這些梳理,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中國文藝的發展脈絡,理解當代的藝術創作是如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又如何在此基礎上尋求新的突破。 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中國文化的獨特性與創新性顯得尤為重要。《珍物》的齣版,正是為瞭讓更多人,無論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能更深入地瞭解中國文藝的精髓,理解其價值,並從中汲取養分。我們相信,通過對這些“珍物”的深入解讀,讀者不僅能欣賞到精美的藝術,更能感受到中華民族在曆史長河中錘煉齣的獨特精神魅力,從而在藝術的傳承與創新中,找到屬於我們自己的道路。 這本書,是獻給所有熱愛中國文化、珍視民族藝術的人們。它是一次對過往輝煌的迴望,更是一次對未來藝術探索的緻敬。它讓你在閱讀中,與中國文藝史上的璀璨星辰對話,感受那份穿越時空、曆久彌新的“珍物”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