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

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德生,吕世君,闻佳 著
图书标签:
  • 液压传动
  • 多泵
  • 多马达
  • 液压元件
  • 液压系统
  • 工程技术
  • 机械工程
  • 新型液压
  • 液压技术
  • 工业自动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53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055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字数:7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主要介绍燕山大学闻德生教授科研团队经过几十年的潜心研究,在国际、国内首次发明并制作出的多种新型液压元件。

2.多泵多速马达传动将过去的液压传动扩大了多倍,形成了一整套从元件到系统的新型理论。其中差动多速马达和差动摆动多速马达理论是目前世界上没有的,是中国人(本书作者)率先提出和实现的,为我国液压马达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国在国际液压领域争得了一席之地。

3.书中介绍的液压元件和系统,均为燕山大学闻德生教授40余年潜心研究、在国际和国内首次发明制作的原创性成果,并经过实践验证。

4.路甬祥院士对本研究中开路式轴向柱塞泵的评价是:“双端面配油轴向柱塞泵技术是具有创造性、新颖性和实际使用价值的技术”。

5.雷天觉院士主持部级鉴定会的鉴定结论为:“该技术为研制超高压液压系统奠定了基础。本技术系国内外首创,现有技术无可比性”。

6.此研究领域被日本学者认为:“是目前尚无他人涉及的新领域”。


内容简介

  目前广泛应用着的单泵单马达元件及系统是多泵多速马达传动中元件和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与多泵多速马达等元件及其他执行元件相组合,可设计出很多新的系统,从而形成了新型的、完整的多泵多马达液压传动系统。
  《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在简要介绍目前广泛使用的液压元件及系统类型、原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主要介绍新型的液压传动即多泵多马达传动,以及一个转子对应多个定子或多个转子对应一个定子的液压泵和马达等新型元件。详细介绍了新研发的液压用多泵多速马达等元件的原理及结构,提出了新型的多泵多速马达、摆动多速马达等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并对新型液压传动进行了定义,还详细介绍了多泵多速马达元件、多泵多马达系统(主要包括单泵多速马达系统、多泵单马达系统、多泵多速马达系统、多泵单缸和多泵多缸系统等多种不同种类的新系统),以及多速马达的差动连接等新型元件、新型典型回路、新型液压系统和连接方式。
  《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可为从事液压元件和系统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工作的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供大中专院校机械专业类的师生教学使用和参考,更可作为液压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作者简介

闻德生,男,汉族,1954年出生。

1978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泵及液压传动专业。

1978年至1979 年,在沈阳工业大学液压专业进修。

1979年至1980年,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助教进修班学习。

198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

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

1997年起任秦皇岛市民盟主委;2002年起任河北省政协常委。

2006年、2010年两次被日本上智大学聘为客座教授。

2007年3月至2009年4月,在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行政法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7年起任河北省民盟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员。

现为燕山大学工程机械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秦皇岛市政协副主席(驻会)。

1980年以来一直从事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与指导工作。完成并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完成科研成果11项。其中包括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国家重大科研课题4项,省、部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7项。取得专利19项,其中包括中国专利18项,美国、欧洲、日本发明专利1项。获得各种省 部 级以上奖励27项。其中包括国际奖3项,国家奖11项,省部级奖13项。因成绩突出,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授予“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4年被国家劳动人事部批准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目前是日本流体控制学会外籍会员(日本国籍以外会员,共15名),中国发明协会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科技会堂专家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委,国家博士点基金评委,国家发明、科技进步奖评委,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液压元件及传动概述 1
第一节 液压泵概述 1
一、液压泵原理简介 1
二、齿轮泵原理简介 2
三、叶片泵原理简介 3
四、柱塞泵原理简介 4
第二节 液压马达概述 6
一、齿轮马达简介 6
二、叶片马达简介 7
三、柱塞马达简介 7
四、其他马达简介 7
第三节 往复运动及摆动执行元件概述 9
一、液压缸简介 9
二、摆动执行元件简介 10
第四节 液压阀概述 10
一、压力阀简介 10
二、流量阀简介 12
三、方向阀简介 13
第五节 典型回路及液压传动概述 14
一、液压传动简介 14
二、典型回路简介 15
三、辅助元件简介 20
第二章 新型柱塞泵及马达 23
第一节 开路式轴向柱塞泵原理 23
一、闭路式泵各种配流方式的比较 23
二、联合配流开路式泵原理及其组成 24
三、端面配流半开路式泵工作原理及组成 27
四、端面配流全开路式泵工作原理及组成 29
五、开路式斜盘型串联多级泵原理及组成 30
第二节 开路式泵的运动学及流量分析 33
一、开路式泵的运动学分析 33
二、单级开路式泵排量、流量及流量脉动分析 35
三、多级开路式泵排量、流量及流量脉动分析 39
第三节 开路式泵动力学分析 46
一、柱塞、滑靴的受力分析 46
二、缸体的受力分析 49
三、体面斜配流盘的受力分析 52
第四节 开路式泵原理试验 53
一、联合配流开路式泵的试验 54
二、端面配流半开路式泵的试验 54
三、端面配流全开路式泵的试验 55
四、开路式串联柱塞泵的试验 60
五、开路式泵的系列和型号 61
第五节 柱塞底面系统模型 62
一、模型建立——受力分析 63
二、柱塞滑靴的设计原理及方法 68
三、开闭路式泵滑靴底面动态仿真及试验 72
第六节 开路式泵的噪声及控制方法 86
一、闭路式泵降噪结构存在的问题 87
二、开路式泵上的一种新型降噪结构 90
三、轴向柱塞泵配油窗口面积对转速和噪声的影响 99
第七节 自冷却理论 101
一、传热学理论 101
二、热传导方程 103
三、一维稳态热传导 105
四、功率损失分析 107
五、CY型泵自冷却分析 114
六、SPB型泵自冷却分析 127
七、CY泵与SPB泵自冷却性能比较 134
第八节 开路式轴向柱塞泵的安装与配管 138
一、安装与配管 138
二、开路式轴向柱塞泵的故障与处理 140
第九节 异型柱塞泵及马达 143
一、异型柱塞马达的结构特点 143
二、异型柱塞马达的工作原理 145
三、三角形滑块轴向马达的参数分析 145
四、三角形滑块轴向马达的原理性试验 150
五、异型柱塞泵的工作原理 152
六、异型柱塞泵的流量分析 154
第十节 轴向力平衡型柱塞马达 156
一、马达的结构 156
二、马达的工作原理 156
三、马达的转速和扭矩特性分析 156
四、马达的泄漏分析 158
五、轴向力平衡柱塞马达原理拓展 161
第十一节 径向双定子柱塞马达 161
一、径向双定子柱塞马达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 161
二、马达滚轮导轨间接触应力的分析 163
三、径向双定子马达扭矩特性分析 163
四、径向双定子柱塞马达的泄漏分析 166
第十二节 开路式定、变量多输出柱塞泵 170
一、开路式定、变量多输出柱塞泵工作原理 170
二、开路式定、变量多输出柱塞泵的流量特性分析 171
三、开路式定、变量多输出柱塞泵泵轴的功率和扭矩分析 185
四、开路式定、变量多输出柱塞泵的创新应用 186
第三章 新型叶片泵及马达 188
第一节 滚柱泵及柱塞式滚柱泵、马达 188
一、概述 188
二、滚柱泵工作原理 188
三、柱塞式滚柱泵的原理 188
四、滚柱式、柱塞滚柱式马达的原理 189
第二节 等宽曲线双定子叶片泵及马达 190
一、概述 190
二、等宽单作用双定子变量泵的结构特点 191
三、等宽、双作用、双定子泵的结构特点 191
四、等宽多作用双定子泵的结构特点 192
五、等宽、双滚柱、连杆型、单作用、双输出、双定子马达的结构特点 193
第三节 双定子泵及马达的运动学分析 194
一、滑块的中心及半径分析 194
二、滑块的速度分析 195
三、滑块的加速度分析 195
第四节 双定子叶片泵及马达的动力学分析 195
一、滑块受到的液体静压作用力 196
二、内、外定子对滑块的作用力 197
三、转子对滑块的作用力 197
四、惯性力 198
五、液体黏性阻尼力 199
六、滑块受力平衡方程 199
第五节 双定子叶片马达的泄漏分析 199
一、内部泄漏的原因 199
二、内部泄漏的分析 200
三、不同连接形式下的总泄漏量 202
第六节 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结构的参数化 206
一、内、外定子的直径 206
二、参数间的关系 207
三、滑块叶片厚度s 208
四、内外马达排量及排量比 209
五、叶片数Z 209
六、内、外马达排量比C 210
七、叶片的干涉 211
第七节 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的叶片导向比例分析 212
一、滑块圆弧处与定子接触应力 212
二、叶片受力分析及叶片形式 213
三、滚柱滑块叶片相关分析 215
第八节 单作用双定子叶片马达转子梯形块宽度分析 225
一、扇形块到梯形块的假设 225
二、梯形块受力分析 227
三、宽度B 对转子轴承的影响 233
四、转子在偏载力下的变形分析 237
第四章 新型齿轮泵及马达 240
第一节 并联型多输出齿轮泵及多输入齿轮马达 240
一、并联型多输出齿轮泵 240
二、并联型多输入齿轮马达 242
第二节 内内啮合型多输出齿轮泵及多输入齿轮马达 243
一、内内啮合型多输出齿轮泵 243
二、内内啮合型多输入齿轮马达 244
第三节 内外啮合型多输出齿轮泵及多输入齿轮马达 244
一、内外啮合齿轮马达的工作原理 245
二、内外啮合齿轮马达的结构特点 245
三、内外啮合齿轮马达的输出特性 245
第四节 内外啮合型多输出齿轮泵及多输入马达的径向力分析 253
一、外马达的径向力 253
二、内马达的径向力 255
三、径向力的合成 257
四、月牙板的径向力 258
五、圆柱销受力分析 260
第五节 内外啮合型多输出齿轮泵及多输入马达泄漏分析 260
一、齿轮端面的泄漏量 261
二、齿轮径向的泄漏量 262
第六节 对称型多输出齿轮泵及多输入齿轮马达 264
一、内三外三齿轮马达的工作原理 264
二、内三外三齿轮马达的结构特点 264
三、内三外三齿轮马达的输出特性 264
第七节 内三外三齿轮马达的静力学分析 276
一、中心大齿轮径向力分析 277
二、共齿轮径向力分析 281
三、小齿轮径向力分析 284
第八节 新型齿轮泵及马达的原理扩展 286
第五章 新型凸轮泵及马达 287
第一节 凸轮型双定子泵和马达 287
一、凸轮型双定子泵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87
二、凸轮型双定子泵与一般叶片泵的区别 289
三、凸轮型双定子泵的特点 289
四、凸轮型双定子马达 290
第二节 凸轮型双定子泵的运动学分析 290
一、总体分析 290
二、叶片的速度分析 291
三、叶片的加速度分析 293
第三节 凸轮型双定子泵的动力学分析 294
第四节 凸轮型双定子泵和马达的波动性分析 297
一、凸轮型双定子泵的流量脉动分析 297
二、凸轮型双定子马达的转矩脉动分析 301
第五节 凸轮型双定子泵和马达的效率分析 303
一、泵的容积效率 303
二、泵的机械效率 304
三、泵的总效率 305
第六节 凸轮型双转子叶片马达 305
一、结构 305
二、工作原理 305
三、凸轮型双转子叶片马达的运动学分析 306
四、凸轮型双转子马达的动力学分析 307
五、凸轮型双转子叶片马达的波动性分析 315
六、凸轮型双转子叶片马达的泄漏分析 316
第六章 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 320
第一节 单作用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 320
一、工作原理 320
二、结构特点 321
第二节 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符号设定 321
第三节 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输出排量和转矩计算 322
一、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的几何排量 322
二、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的输出转矩 323
第四节 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的输出特性 324
一、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普通连接方式 324
二、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差动连接方式 327
三、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输出转矩之间的关系 329
第五节 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效率分析 333
一、双定子摆动液压马达泄漏分析 333
二、外摆动马达的泄漏分析 333
三、内摆动马达泄漏分析 336
四、摆动马达总泄漏分析 338
第七章 差动马达 339
第一节 液压缸的差动连接 339
第二节 单作用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0
一、单作用滚柱式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1
二、单作用齿轮式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3
三、单作用滑块式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3
四、单作用滚柱连杆式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3
五、单作用径向柱塞式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5
第三节 双作用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6
一、双作用滚柱连杆式双定子马达的差动连接 347
二、双转子三凸起凸轮转子叶片马达的不同差动连接 349
第四节 差动马达的规律探讨及内、外马达排量比例系数C 值对其影响 349
一、差动马达规律总结 350
二、双定子液压马达排量比例系数C 对其差动连接方式的影响 351
第五节 差动连接在单定子马达中的应用 353
一、差动原理在多联马达中的应用 353
二、差动原理在单定子叶片马达中的应用 355
三、差动原理在单定子并联马达中的新型应用 356
第八章 新型控制阀 358
第一节 新型流量控制阀 358
一、流量阀的结构和原理 358
二、换向部分结构原理 359
三、流量阀的节能分析 363
第二节 新型方向控制阀 364
一、换向阀的结构与原理 364
二、专用换向阀的职能符号 366
第九章 多泵多马达传动 367
第一节 多泵多马达传动系统的重新分类及相关规定 367
一、多泵多马达传动的定义及系统分类 367
二、多泵多马达原理及元件分类 368
三、多泵多马达职能符号的设定 369
第二节 比例型、并联型及混合型多泵多马达 370
一、多泵多速马达的原理及分类 370
二、混合型多泵多速马达传动 370
三、多泵多速马达的工作方式 371
四、排量系数对混合型多泵多速马达传动的影响 374
第三节 双定子非对称型多泵多速马达 375
一、非对称型多泵多速马达的职能符号 375
二、内2外3泵的连接 375
三、内2外3马达的连接 376
四、非对称型多泵多马达的组合连接 376
第四节 多泵多马达在典型回路中的应用 377
一、多泵多级节流调速回路 378
二、定量多泵-变量单马达容积调速回路分析 382
三、变量单泵多马达容积调速回路 385
四、变量多泵多马达容积调速回路 388
第十章 新型液压元件及传动的应用 391
第一节 开路式泵在液压劈裂机上的应用 391
一、概述 391
二、液压劈裂机的开发历程 391
三、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比较 393
四、液压劈裂机的组成 394
五、液压劈裂机的工作原理 396
六、液压泵站 397
七、特殊结构的液压劈裂机 399
八、应用范围 402
第二节 开路式泵在液压分离机上的应用 411
一、目前的顶石方法存在的问题 411
二、新型液压顶石分离劈裂机结构及原理 411
三、不同润滑介质的影响 412
第三节 在主动滚压式全自动钢板打印机上的应用 417
一、主动滚压式打印的原理 417
二、实际应用 419
三、液压系统 419
四、结论 421
参考文献 422

前言/序言

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液压技术作为工业技术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各行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都致力于液压领域的创新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研究和改进工作。笔者从事液压专业教学及研究数十年,带领所属团队也在不断地开拓进取,从液压泵(马达)到液压阀类控制元件乃至液压传动系统等方面都在进行不断的研究探索,并取得了一些成果,研发出多种新型液压元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新型液压传动。力求为我国工业技术、液压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一些贡献,贡献微薄力量。

本书在简要介绍了目前广泛使用的液压元件及系统类型、原理、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新研发的新型液压用多泵和多速马达元件,并提出了新型的泵、马达、摆动马达的符号和表示方法,同时就新型液压传动的定义、典型回路、传动组合、传动系统进行了深入探讨。

“开路式柱塞泵”是我们先研究的元件,它首次提出了柱塞泵的自冷却、自润滑理论,解决了柱塞泵的发热、噪声、寿命和串联增压等问题;多级串联增压柱塞泵项目为原机电部基金项目,实现了柱塞泵的串联,为实现超高压、大流量泵直接传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轴转动等宽曲线双定子泵(马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首次提出了由两个转子对应一个定子或两个定子对应一个转子,在一个壳体内可形成多个相互独立的泵(马达)的结构原理;双定子力偶马达(泵),首次提出了力平衡泵和力偶马达理论,打破了传统液压马达中全部为力矩马达的概念;轴向多输出柱塞泵(马达),首次实现了多排多供油轴向柱塞泵,实现了可多输出柱塞泵和多输入柱塞马达;双定子摆动缸(马达),首次实现了在一个壳体内、外,多个摆动缸(马达)的同时存在;异型柱塞泵(马达),首次提出非圆形柱塞泵理论,打破了传统液压传动中柱塞泵均为圆形柱塞的传统概念;双定子凸轮泵(马达),首次实现了一体多泵(马达),一个转子(或一个定子)对应多个定子(或多个转子)的凸轮转子泵(马达)。针对上述新型液压元件,本书建立了泵和马达的运动学、动力学、流量波动性、泄漏、效率计算等一系列相应的新理论。由于多泵和多速马达的出现,形成了多泵多马达传动系统,由此产生多种新型的液压传动方式和典型回路。多泵多马达传动将过去的液压传动扩大了数倍,形成了一整套从元件到系统的新型理论。其中,差动多速马达和差动摆动多速马达理论为独特,为我国液压马达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我国在国际液压技术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书中除了第一章对目前液压元件及传动进行概述外,其余章节均为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内容。本书可为从事液压元件和系统研发和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人员提供技术支持,也可用于大中院校机械专业的师生教学参考,更可作为液压专业研究生教材。这对于提高我国液压基础件的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本书由闻德生、吕世君、闻佳著,且由燕山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资助出版,项目编号为:JC201409。在书稿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燕山大学的领导和多位教师的支持与帮助,博士研究生高俊峰、刘巧燕以及硕士研究生柴伟超、陈帆、王京、甄新帅、周聪、顾攀、马光磊、潘为圆、商旭东、石滋洲、刘春晓、郑伟、王雷、赵正鹏等也为本书的编写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著 者


2016年11月


于秦皇岛 燕山大学



《高效液压系统设计与应用》 简介 本书聚焦于现代工业生产和高端装备制造中日益重要的液压传动技术,深入探讨了如何构建更高效、更可靠、更智能的液压系统。本书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紧密围绕“高效”这一核心理念,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涵盖了从元件选择、系统集成到故障诊断与维护的完整流程。 本书内容详述: 第一章:现代液压系统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节能减排的驱动力: 详细阐述了全球能源危机和环保法规对液压系统提出的严峻要求,分析了传统液压系统在能耗和效率方面的不足。 智能化与集成化: 探讨了传感器技术、微处理器和通信技术如何融入液压系统,实现远程监控、自适应控制和故障预测。 高压化与小型化: 分析了高压技术带来的功率密度提升以及小型化设计在空间受限应用中的优势。 可靠性与长寿命: 讨论了提高液压系统稳定性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关键技术和策略。 第二章:高性能液压元件的原理与选型 变量泵技术精析: 轴向柱塞泵(斜盘式与轴向式): 深入解析其工作原理、流量控制特性(如压力补偿、流量补偿、功率补偿、电液伺服控制),并详细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结构在效率、噪音、动态响应和使用寿命上的差异。重点讲解如何根据具体工况选择合适的变量方式和规格。 叶片泵(径向与轴向): 阐述其结构特点、工作过程、压力和流量调节机制,分析其在低噪音和中等压力下的应用优势。 齿轮泵(外啮合与内啮合): 介绍其基本原理、结构紧凑性以及在中低压、大流量应用中的经济性,并分析其在高压和精密控制方面的局限性。 先进液压马达: 轴向柱塞马达: 重点介绍其高效率、高启动转矩和精确调速能力,分析不同类型(如摆缸式、斜盘式)的特点及其在各种驱动负载下的适用性。 径向柱塞马达: 讲解其低速大转矩特性,以及在行走机械、卷扬设备等领域的独特优势。 内齿轮马达: 探讨其在中低压、平稳运行方面的优点,以及在一些特定工业应用中的经济性。 比例阀与伺服阀技术: 比例方向控制阀、比例流量控制阀、比例压力控制阀: 深入讲解其工作原理、电气信号与液压输出的线性关系,以及在实现无级调速和精确控制中的作用。 伺服阀: 详细阐述其极高的动态响应速度和极高的控制精度,分析其在精密机床、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关键应用。 集成化阀块设计: 介绍如何通过集成化设计减少管路连接,提高系统紧凑性和可靠性。 其他关键元件: 高性能滤油器: 探讨不同过滤精度、过滤材料(如玻璃纤维、陶瓷)及其在保护液压元件、延长油液寿命方面的重要性。 蓄能器: 分析其在吸收冲击、平衡流量、储存能量等方面的作用,介绍气囊式、隔膜式、活塞式蓄能器的原理和选型。 冷却器与加热器: 阐述液压系统温度控制的必要性,分析不同类型冷却器(风冷、水冷)和加热器的选型与安装。 第三章:高效液压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 系统拓扑结构设计: 开式与闭式回路设计: 详细分析两种回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以及如何根据负载特性和控制要求进行选择。 负载敏感系统(LS系统): 深入讲解其工作原理,包括流量分配、压力补偿等,以及在提高系统效率、降低发热方面的显著优势。 电液比例/伺服系统: 介绍如何将电子控制与液压执行元件相结合,实现高精度、高动态响应的闭环控制。 能量损耗分析与抑制: 元件内部损耗: 分析各种元件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节流损失、泄漏损失、机械摩擦损失等。 系统管路损耗: 探讨管路尺寸、弯曲半径、接头类型对压降的影响,以及优化管路设计的策略。 能量再生技术: 介绍如何在制动或下降过程中回收能量,提高系统整体效率。 液压系统动态性能分析与调控: 频率响应分析: 学习如何评估系统的动态性能,以及影响系统动态响应的关键因素。 阻尼与稳定性设计: 探讨如何通过合理设计元件参数和回路结构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振动能力。 瞬态响应优化: 分析如何减小启动、停止、换向等瞬态过程中的压力和流量波动。 热管理技术: 发热源分析: 识别系统中主要的能量损耗源。 散热设计: 介绍不同冷却方式的计算方法和应用要点。 温度控制策略: 探讨如何通过优化设计和控制手段将系统温度控制在最佳工作范围内。 第四章:智能液压控制与监测 PLC与液压系统的接口: 介绍如何使用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对液压系统进行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 传感器技术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液位传感器: 讲解其工作原理、选型和安装要点。 位置传感器与速度传感器: 分析其在实现精确位移和速度控制中的作用。 电液比例/伺服控制算法: 介绍PID控制、模糊控制、自适应控制等在液压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实现更高级的运动控制。 故障诊断与预测技术: 在线监测与报警: 介绍如何通过传感器实时采集数据,并在异常时发出预警。 故障模式分析: 梳理常见的液压系统故障及其产生原因。 数据分析与预判: 探讨如何利用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潜在故障,实现预防性维护。 第五章: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工程机械液压系统: 以挖掘机、装载机等为例,分析其液压系统的设计特点,重点关注负载敏感技术和能量回收的应用。 机床液压系统: 阐述在精密机床中如何应用伺服阀和电液比例控制实现高精度加工。 工业自动化生产线液压系统: 介绍在自动化生产线中如何实现高效、可靠的物料搬运、装配和检测。 新能源装备液压系统: 分析风力发电机、太阳能跟踪系统等中液压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液压系统的维护与保养 液压油的选择与管理: 详细介绍不同等级液压油的性能、适用性,以及油品检测和更换的周期。 定期检查与保养计划: 制定详细的液压系统检查清单和保养规程。 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 提供针对性强的故障排除指南,帮助读者快速定位和解决问题。 安全操作规程: 强调液压系统操作中的安全注意事项。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深入阐述理论原理的同时,大量引用实际工程案例,使读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聚焦液压系统设计、优化和维护中的难点和痛点,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前沿技术介绍: 涵盖了当前液压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包括智能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等方面。 图文并茂: 配备丰富的图表和流程图,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液压原理和系统结构。 本书适合从事液压系统设计、制造、维修、应用及相关技术研究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在校学生以及对液压传动技术感兴趣的读者阅读。通过学习本书,读者将能够掌握构建高效、可靠、智能液压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升液压设备的设计水平和运行效率。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吸引人——《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作为一名在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对液压传动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深知其在现代工业中的重要性。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这本书,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它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多泵多马达的组合,这本身就意味着更复杂、更精密的控制和更强大的功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需要精确控制多路负载,或者需要实现不同速度、不同力矩组合的场景,而传统单泵单马达的系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浅出地剖析这些新型多泵多马达系统的设计原理、元件特性、控制策略以及实际应用案例,那绝对是值得反复研读的宝藏。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尽介绍各类新型多泵多马达的结构特点,比如并联泵、串联泵、变量泵与定量马达的组合,以及不同形式的变量机构如何协同工作。此外,针对多马达系统的负载分配、压力补偿、流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如果书中能提供清晰的理论解释和具体的工程实践指导,那我相信这本书的价值将是巨大的。对于我们这些一线工程师而言,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非常希望能看到书中包含丰富的图表、原理示意图和实际应用案例分析,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的内在逻辑,并掌握如何根据具体工况选择合适的元件、设计合理的系统,以及进行有效的故障诊断和维护。希望这本书能够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知识的空白,带领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液压传动世界。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著作,书名《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精准地抓住了当前液压技术发展的前沿。我一直对液压系统中的“集成化”和“智能化”趋势非常关注,而多泵多马达的组合无疑是实现这些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在许多重型机械、工程车辆以及自动化生产线上,我们都能看到这种复杂系统的应用,但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设计理念和技术细节,并非易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出多泵多马达系统的优势所在,例如如何通过多泵协同工作来满足不同工况下的流量和压力需求,如何通过多马达的灵活配置来实现独立的运动控制或协同运动,以及这些系统在提高效率、降低能耗、改善平顺性方面所能带来的显著提升。书中对各种新型液压元件的介绍,比如高压柱塞泵、高性能液压马达,以及它们在多泵多马达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我将仔细研究。特别是关于变量泵和变量马达的控制技术,如何实现精确的流量和压力调节,如何通过电液控制、比例控制等手段来优化系统性能,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内容。如果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多泵多马达系统的建模仿真方法,以及在设计过程中如何进行系统优化和参数选取的具体步骤,那将对我们的工程设计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帮助我们从宏观到微观,全面掌握新型液压传动的奥秘。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非常吸引我。作为一名对前沿技术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关注液压传动领域的新发展。《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个书名,让我联想到许多在大型工程机械、工业自动化设备中常见的复杂液压系统。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多泵多马达系统的基本原理。例如,为什么需要多泵?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提供更强的动力或者更灵活的流量控制?而多马达又如何通过不同的组合实现复杂的运动模式?我尤其希望书中能详细介绍构成这些系统的关键新型液压元件,比如高性能的变量柱塞泵、高效率的液压马达,以及与之配套的各种控制阀。关于系统的设计和控制,我非常想了解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泵和马达的组合方式,以及如何通过电液控制、比例控制等技术来实现对这些复杂系统的精确控制。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比如在风力发电、港口机械、矿山设备等领域,多泵多马达液压系统是如何应用的,那将极大地开阔我的视野,并为我理解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提供生动的例证。

评分

阅读《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本书,让我联想到很多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们经常需要设计一些需要同时驱动多个负载,并且对各负载的速度和力量有不同需求的液压系统。传统的单泵系统往往难以满足这些复杂的要求,而多泵多马达的组合则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多泵多马达系统的基本原理,例如不同泵和马达的连接方式(串联、并联)、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来满足复杂的流量和压力需求。书中对于构成这些系统的各种新型液压元件的介绍,我将格外关注。例如,各种类型的变量泵,如斜盘式、变 कोण式,以及它们如何实现流量的精确控制;高性能的液压马达,如轴向柱塞马达、径向柱塞马达,以及它们在不同负载和转速下的表现。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多泵多马达系统的控制方法进行详细阐述。如何实现多泵之间的流量分配和协调?如何对多个马达的负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补偿?是否存在一些先进的控制策略,能够最大化系统的效率,同时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平顺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例如在农业机械、建筑机械、船舶动力等领域,多泵多马达系统是如何被应用的,以及它们为这些领域带来了哪些技术革新。

评分

当我在书店看到《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本书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它可能包含了一些非常前沿和实用的技术信息。我是一名在船舶工程领域工作的工程师,在设计和维护船舶上的液压系统时,经常会遇到需要复杂驱动和控制的场景,例如船舶推进系统、舵机系统、起重设备等,这些系统往往需要精确控制多个执行机构的运动,并且在不同工况下对动力有不同的需求。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介绍多泵多马达液压系统的设计方法论。如何根据船舶的具体工况,例如负载的大小、运动速度的要求、以及对能量效率的追求,来选择最合适的泵和马达的组合方式?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系统设计的流程和工具,帮助我们进行理论计算和初步方案的确定?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新型液压元件的介绍,特别是那些能够适应海洋环境的特殊设计,比如耐腐蚀、高可靠性等。此外,对于多泵多马达系统的控制,如何在复杂的海洋环境中实现精确、稳定的控制,例如如何应对波浪的扰动,如何实现动力定位等,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话题。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海洋工程领域应用多泵多马达液压系统的实际案例,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要点和技术优势,那将对我今后的工作提供极大的参考价值。

评分

我对《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个书名深感好奇,因为它触及了液压传动领域一个相对复杂但又充满潜力的分支。在我的理解中,多泵多马达的系统相较于传统的单泵单马达系统,能够实现更精细的动力分配和更灵活的控制。我期待这本书能够详细阐述多泵多马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例如,当系统中存在多个泵时,它们是如何协同工作以提供总的流量和压力;当存在多个马达时,它们又如何独立或协同地驱动负载。书中关于新型液压元件的介绍,我将重点关注那些能够提升系统性能的关键部件,比如高性能的变量泵,以及能够实现精确转速控制的液压马达。此外,对于系统的控制部分,我希望书中能有深入的探讨。如何通过电子控制、比例控制或者伺服控制等方式,来实现对多泵多马达系统的精确调节,以满足不同的工况需求。例如,在一些需要柔性运动的场合,或者在需要精确负载分配的场合,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来实现这些目标。我希望能从书中获得关于如何优化系统设计,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噪音和振动、以及延长系统寿命的宝贵经验。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故障诊断和维护方面的指导,那将更加完善。

评分

《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个书名,让我想起了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挑战。在一些复杂的机械装置中,往往需要同时驱动多个运动部件,并且这些部件的运动速度、力量和方向可能都需要精确控制。传统的单泵单马达系统在面对这些需求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多泵多马达的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讲解多泵多马达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例如,如何将多个泵并联或串联以满足不同的流量和压力需求,以及如何通过不同的马达连接方式来实现对负载的独立或协同驱动。对于构成这些系统的各类新型液压元件,我希望能得到详尽的介绍,包括它们的结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以及在多泵多马达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系统控制策略的部分,例如,如何实现多泵之间的流量分配和压力协调,如何对多个马达的负载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补偿,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来实现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多泵多马达液压系统的优势,并掌握设计和优化此类系统的关键技术,从而在工程实践中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评分

我是一名刚步入工程设计行列的年轻工程师,对液压传动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个书名,让我觉得它是一本能够引领我进入更深层次液压世界的好书。我目前接触到的液压系统大多是比较基础的单泵单马达配置,对于多泵多马达这样更复杂的系统,我了解得还不够深入。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从最基础的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复杂的系统构成和控制。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为什么需要多泵多马达的组合?它们相比传统系统有哪些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实际的机械设计中,如何根据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多泵和多马达的配置方案?我期待书中能够有清晰的图示和实例,来展示不同类型的多泵多马达系统是如何搭建的,以及它们在具体应用中是如何工作的。比如,在起重机、挖掘机、注塑机等设备中,多泵多马达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如何实现负载的平稳起升和精确下降,如何做到不同动作的同步和协调。我对书中关于液压元件的介绍也充满期待,希望能够了解各种新型液压元件的特性,比如新型的变量柱塞泵、高性能的摆盘式液压马达、以及能够实现精确控制的比例阀和伺服阀等,它们在多泵多马达系统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新型液压传动系统的系统性认知,为我未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初次看到《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个书名,我便被其专业性和前沿性所吸引。作为一名在自动化设备制造领域摸索多年的技术人员,我深知液压系统在实现复杂运动控制方面的重要性,而多泵多马达的配置,无疑是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强功能的关键。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深入解析多泵多马达系统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要点。例如,为何在某些场景下必须采用多泵而非单泵?其在实现流量和压力叠加、独立控制不同负载方面的优势体现在何处?书中对构成这些系统的关键液压元件的介绍,我将仔细品读,特别是新型变量泵和高性能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结构特点以及它们在多泵多马达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系统集成和控制策略的内容,例如,如何将多个泵和马达有机地组合成一个高效、稳定的整体?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技术,如PLC、DSP等,实现对各个元件的精确调度和协同工作?在实际生产线上,我遇到过许多需要精确控制多个执行器同步动作,或者在不同阶段需要不同驱动力的场景,如果这本书能提供相关的解决方案和设计思路,那将非常有价值。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解决复杂液压系统设计难题的得力助手。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流体动力学的学者,我一直关注着液压传动技术的发展动态。《新型液压传动(多泵多马达液压元件及系统)》这个书名,直接点出了当前液压领域的核心技术之一。在过去的液压系统设计中,往往是围绕单泵和单马达展开,虽然能够满足很多基本需求,但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时,其局限性愈发明显。多泵多马达的出现,为液压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集成度。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分析多泵多马达系统的基本构成原理,例如不同类型的多泵组合(如轴向柱塞泵、齿轮泵、叶片泵等在多泵系统中的应用)、以及多马达的串并联方式及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对于组成这些系统的关键液压元件,如新型的变量泵、高效率的液压马达、以及配套的阀类元件(如方向控制阀、压力控制阀、流量控制阀等),我希望书中能够有详尽的介绍,包括其工作原理、结构特点、性能参数以及在多泵多马达系统中的具体选型依据。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多泵多马达系统的控制策略,例如如何实现多泵之间的流量协调、如何对多马达的负载进行有效的分配和控制、以及如何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来提升系统的动态响应和稳定性。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新型液压系统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前沿领域的应用案例,那将非常有启发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