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谓知天文,就是了解一些我们面对的广阔宇宙的形态;识地理,就是知道一些我们所处的地球的状况,尤其是地球上各种生物的状况。
●在宇宙与地球漫长的演变与进化过程中,人类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目光投向浩瀚宇宙,用不懈的努力尽力去了解未知的世界,努力做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之人。
●本书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普知识,拓展青少年视野,激发青少年探索发现和敢于创新的精神,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是青少年学习天文地理知识的优选读本。
本书从宇宙天文知识、地球地理知识两大方面分别对宇宙星系、宇宙未解之谜、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地球起源、地球上的神秘建筑以及地球未解疑团等进行了描述,帮助青少年读者对宇宙、地球有更深入全面的了解,激发青少年读者探索宇宙的兴趣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谷峰,天文学爱好者,广猎天下奇闻,想象天马行空,遵从“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信条,以谦卑心对待这个神奇世界。编撰有畅销科普图书——《黑洞》。
上篇上知天文
你应该了解的宇宙知识
第一章宇宙不为人知的一面
宇宙大爆炸理论成立吗_003
地球之外还有生命存在吗_006
浩瀚无垠的宇宙有中心吗_008
宇宙是一直延伸下去的吗_011
宇宙到底是几维空间_012
第二章五彩缤纷的天体
恒星的色彩是如何形成的_015
类星体——宇宙的灯塔_017
宇宙中也有云彩吗_019
流星雨是如何形成的_021
神奇的三星系统_024
天狼星变色之谜_026
褐矮星,星体之外的星_028
脉冲星是如何形成的_030
彗星真的是“灾星”吗_032
冷热共生的天体之谜_035
第三章庞大的太阳系家族
太阳系是怎样形成的_037
太阳系中最独特的星——水星_039
金星为什么不能成为生命的乐园_042
探秘火星_044
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_047
木星的独特之处_049
太阳系中最美丽的行星——土星_052
天王星上隐藏的秘密_055
海王星的奥秘_057
冥王星,秘密最多的行星_060
小行星带的起源_062
第四章太阳的奥秘
天上到底有几个太阳_066
从里到外看太阳_069
太阳的能量从哪里来_071
太阳伴星之谜_073
太阳真的会发怒吗_076
第五章从内到外看月球
月球是怎样形成的_079
月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_082
月球上的水来自哪里_085
月球背面的奥秘_088
月球背面住着外星人吗_090
第六章探索时间与空间的奥秘
时间与空间的起源_093
时光可以倒流吗_095
空间是弯曲的吗_097
穿越时空只是个神话吗_099
平行宇宙理论成立吗_101
第七章神秘的黑洞
黑洞是怎么形成的_104
黑洞是如何被发现的_106
黑洞有寿命吗_108
白洞是不是黑洞_109
第八章不明来历的UFO
UFO是哪来的_111
UFO为什么是碟状的_114
空中火车事件是否与UFO有关_117
地球上有UFO基地吗_119
泰坦尼克号沉没是UFO所为吗_121
探秘凤凰山UFO事件_123
第九章神出鬼没的外星人
外星人真的存在吗_126
枪击外星人事件是真的吗_132
外星人劫持事件是真的吗_135
地球人与外星人能和平共处吗_139
“海底人”是外星人吗_142
真的有“黑衣人”存在吗_144
第十章人类对宇宙的研究与探索
宇宙中存在反物质吗_151
宇宙中存在“隐身术”吗_153
望远镜——人类探索宇宙的眼睛_155
人造卫星的种类与作用_158
空间站——人类太空的家_161
“有名的”宇宙飞船_163
太空行走第一人_167
下篇下知地理
你应该了解的地理知识
第十一章探秘地球起源
地球生命起源说_173
地球是怎样形成的_176
地球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_178
地球上的水是怎么来的_181
地球毁灭性大灾难_183
第十二章金字塔与狮身人面像
金字塔是如何建成的_186
金字塔的神秘数据_189
金字塔的奇妙作用与功效_192
关于狮身人面像的传说_194
饱受摧残的狮身人面像_196
狮身人面像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所建_198
狮身人面像的鼻子为什么会失踪_199
第十三章神秘巨石与复活节岛
太阳门的神秘面纱_202
巨石神庙里的谜团_204
史前巨石阵是怎么建造出来的_207
哥斯达黎加巨型石球之谜_210
复活节岛石像之谜_212
复活节岛上“会说话的木板”_217
复活节岛的惊人变故_220
第十四章江河湖泊的传说与奥秘
长江究竟有多长_222
令人费解的长江断流现象_225
钱塘江大潮是如何形成的_227
钱塘江大潮,绝天下之奇观_230
死海神奇的医疗功效_234
死海不“死”之谜_237
死海永远不会“死”吗_240
美丽的尼罗河流域_242
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_246
走进尼罗河两岸的神庙_247
第十五章奇观绝景背后的秘密
珠峰是怎么形成的_250
飞鸟也不能越过的山峰_252
珠峰给人类带来了什么_255
珠峰为什么会变矮_257
撒哈拉壁画之谜_259
“绿洲”变成“沙海”的撒哈拉_263
第十六章揭秘地球文明遗址
解读玛雅文字_267
玛雅人的数字技巧_270
玛雅人是从天而降的吗_273
玛雅人为什么要回归原始_275
三星堆内的谜团_277
探秘三星堆_279
令人骇异的青铜纵目人面具_281
第十七章令人惊骇的疑团
百慕大三角海域之谜_283
神秘的百慕大三角_287
令人恐怖的“死亡漩涡区”_291
鄱阳湖:中国的百慕大_293
令人恐慌的木乃伊_298
咒语真的能显灵吗_299
神秘的51区_303
宇宙到底是几维空间
假设你在打台球,球进了,那么这个球就看不到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球是存在的,而如果换成一些昆虫来看,这个球就消失了。这是因为人们能够看到三维空间,而一些昆虫只能看到二维空间。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以加深了解。如一只蚂蚁在地上行走,它只能向前或向后,或者向左向右走,高与低对蚂蚁来说没有任何意义。
很多人认为宇宙是四维空间:一维空间是个直线坐标轴,类似于数轴;二维空间是个平面坐标轴;三维空间是个空间坐标轴,有长、宽、高;四维空间就是指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加上时间轴。宇宙是四维空间这一说法得到了众多科学家的认同,这个理论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
宇宙真的是四维空间吗?还会不会存在五维空间、七维空间、十维空间?如果存在,依据又是什么呢?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们就提出了弦理论,这个理论认为:在每个基本粒子内部都有一条细细的线,就像光线一样,科学家把它称作“弦”。科学家们认为:粒子的性质不同源于弦的震动模式不同,如弦震动得越厉害,粒子的能量就会越大;反之,则越小。这一点很好理解,就是宇宙中存在着不少细细的线,这些线的能量非常大,甚至可以造成时空的巨大弯曲。
美国天文学家里查德·格特曾说:“宇宙弦的运动非常复杂,但它们又是非常简单的,它们都没有起始点,就像是一个圆环一样。两种弦理论是互不干涉的。由于它们都能够给时空带来弯曲,因而它们在理论上为时空隧道的存在提供了依据。但是要掌握这点,是需要高级的文明才能实现,以人类的文明要发展到这点还有很远的道路要走,因为目前我们连地球上的能源都控制不了,如何掌握弦呢?”弦运动是非常复杂的,是人们很难想象的。
如今,按照弦理论,有不少科学家推断出了十维空间结构,当然还有些科学家甚至算出了二十六维空间。
有科学家推断,其实宇宙是由三个平行世界组成的,即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世界一般不会相互影响,但是相互间又存在着通道,而这个通道我们是无法看到的,人们把它称作时空隧道,地球上发生的很多离奇事件,最终只能用时空隧道来解释。这样,每个世界有三个维度,再加上一个时间维度,正好是四维空间。当然,这只是某些科学家的推测。
假设十维空间存在,那么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即我们为什么只能感受到三维空间和时间呢?剩下的六维在哪儿呢?如何感知它们呢?事实上,这些维数也只是科学家们根据弦理论推算出来的,而宇宙中的维数和推算出来的维数是不是一样的,谁也不知道。甚至有些科学家认为: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其他维数,是因为它们隐藏起来了。当然,也有科学家质疑弦理论,认为这种理论是虚构的,会对真实世界产生一定的干扰。更有科学家推断,在宇宙逐渐膨胀的过程中,三维和七维的宇宙是最稳定的。
你可能很难理解这些维数,那么可以看一下这个例子:买车的时候,你会查看车子空间的大小,会看车子的发动机、变速箱、车型等,你可以把这些当作宇宙的其他空间形式,这样就好理解了。
由此便可以知道宇宙是多维空间的,而且至少是四维空间。
……
从文笔风格上来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有一种古典的韵味和现代的精确感完美融合的奇特气质。他的遣词造句时而如山涧清泉般流畅自然,引人入胜;时而又如磐石般沉稳有力,掷地有声,尤其在阐述那些涉及宇宙尺度或地球深层奥秘的议题时,那种文字带来的敬畏感是直击人心的。我尤其喜欢他偶尔在严肃的论述中,插入的那些富有哲理的短句或引言,它们像夜空中闪烁的灯塔,引导读者思考知识背后的终极意义。这本书已经超出了“科普读物”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引领读者进行深度思维漫游的向导手册,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感悟和对世界运行规律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简直是视觉的享受,那种沉甸甸的手感,配合着封面那种古朴又带着一丝未来感的插画,初次拿到手里就觉得它绝非等闲之辈。内页的纸张质地非常好,墨色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星图和地质剖面图,细节也丝毫不含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章节过渡和布局上的匠心独运,每一部分的衔接都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让人在探索知识的海洋中既能感受到深度,又不至于迷失方向。阅读体验上,它成功地做到了知识的普及与学术的严谨之间的完美平衡。比如在讲述古代天文观测仪器的演变时,它没有简单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再现,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先贤们如何一步步揭开宇宙的奥秘。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即便是对天文学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迅速跟上节奏,并且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评分我是一个对历史文化有着近乎偏执热爱的人,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尤其是关于古代地理认知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瑰宝。作者对古代地图绘制技术的演变,以及不同文明之间地理知识的交流与碰撞,进行了极其细致入微的考证。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群体如何共享并修正彼此的地理信息这一点印象深刻。那种将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现代地理学理论巧妙结合的分析路径,展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在叙述这些宏大命题时,总是能穿插一些极具画面感的小故事或人物侧写,让原本冰冷的历史知识瞬间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探索的激情。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文化朝圣,对人类早期对世界的认知构建过程有了全新的、更具敬畏感的理解。
评分坦白说,我起初是对这类题材抱持着审慎态度的,因为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科普以至于流于表面,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采取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学习路径。初次接触某个概念时,作者会用最直观的比喻进行阐述,确保你建立起一个稳固的基础认知框架。随后,在后续章节中,会不断地引入更深层次的理论和最新的科学发现来充实和修正这个框架。这种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知识的内化过程。我惊喜地发现,很多我过去在其他地方学习时感到困惑不解的复杂理论,在作者的体系下,竟然变得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仿佛是按部就班地在脑海中搭建起一座知识的高塔。这套行文逻辑的严谨性,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震撼,在于它对“联系”的强调。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天文”和“地理”各自领域的知识点,而是耗费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这两大学科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比如,它如何论证古代的历法制定(天文)直接决定了农业生产和疆域划分(地理),以及反过来,特定的地理环境如何限制或促进了特定观测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这种宏观的视野和细致的交叉分析,让我体会到了一种整体性的知识美感。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回味那些精妙的因果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远超出了单纯获取信息带来的满足感。它不是知识的堆砌,而是智慧的熔炉,将看似分散的知识点熔铸成了连贯而有机的知识体系。
评分还行吧!还可以吧
评分送货及时,物品质量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是合适的商品
评分打电动
评分OKOKOK涨姿势
评分送货及时,物品质量好!
评分OKOKOK涨姿势
评分OKOKOK涨姿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