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

人际交往心理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牧之 著
图书标签:
  • 人际交往
  • 心理学
  • 社交技巧
  • 沟通
  • 人际关系
  • 情绪管理
  • 性格
  • 行为心理学
  • 影响力
  • 自我提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80425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374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轻型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人际交往心理学》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际交往进行全新梳理,别具匠心。它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和经典故事,对人际交往中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我们在社交中做到剖析自我,认识他人,从而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增强人脉,成为受欢迎的人。
  懂点人际交往心理学,弄清别人在想什么,轻松扫除社交烦恼!

作者简介

  牧之,师大心理学硕士,心理咨询师,现为某心理学研究机构负责人,长期在北晚、中青报、读者、知音等报刊杂志发表专栏文章。著有《心理学与你的生活》《微表情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些事不必找心理医生》《怪诞心理学》《重口味心理学》等畅销图书。

目录

第一章 心理投射术:影响你想影响的人
通过观察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 002
用热情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 005
别轻易说“你错了” / 007
尊重他人会获得他人尊重 / 009
表达出你的喜爱之情 / 012
增加彼此见面的次数 / 015
把别人放在心窝里 / 017
雪中送炭温暖人心 / 021
第二章 心理认同术:和谁在一起很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 026
让人选择群居的 佳手段 / 027
被人孤立是一种痛苦的感受 / 029
服用泰勒诺能缓解孤独感 / 032
寂寞和饥饿感觉相同 / 034
寂寞孤独时注意力更专一 / 036
通过想象人的形象摆脱孤独 / 038
要保有重新被人接纳的希望 / 040
你的寂寞到底从何而来 / 042
结交抚慰寂寞心灵的朋友 / 043
第三章 心理博弈术:搞好人际关系,就赢了
别人的看法不必太过分在乎 / 046
在别人眼中你是什么样子 / 047
向上攀比与向下攀比的结果 / 050
观众的注视评价带来负面影响 / 054
所有人都需要独处的空间 / 059
将自尊感维持在适当的水平 / 060
每个人都在看自己的错觉 / 063
幽灵观众长驻在人体内 / 067
通过他人的眼睛看清自己 / 069
第四章 心理迎合术:和谁都能交朋友
是否能完全按照性格活着 / 076
外向的人更容易获得快乐 / 079
外向性格有长处也有短处 / 083
一项能量消耗和控制的实验 / 086
自我控制力是训练出来的 / 091
第五章 心理读人术:一眼识透微表情微动作
为了人际关系需要学会舍弃 / 098
归因:为什么会发生那种事情 / 102
捕捉细节,看穿对方的心思 / 107
读懂人心也要转换角度 / 111
丢掉对别人的草率判断 / 114
第六章 心理暗示术:再也不害怕跟人打交道
第yi印象会彻底出卖你 / 116
首因效应:第yi印象不容易改变 / 118
一两分钟能决定你的输赢 / 120
你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吗 / 123
热心和能力两方面观察人 / 126
悲观的人喜欢与开朗的人交往 / 132
如何分析别人的内心感受 / 133
身体接触会传达心中的爱意 / 137
让对自己有好感的人心跳加速 / 139
培养共同点,提高亲密感 / 141
第七章 心理吸引术:让别人无法拒绝你
恋爱男女的心理秘密 / 146
看待异性的眼光,时时都会变 / 147
性格不同也能缔结美好的姻缘 / 148
人以群分,俊男配美女 / 150
长相出众的人人气较高 / 153
诱惑的时候适合穿红衣服 / 155
饥饿时丰满的女性更受青睐 / 158
第八章 心理魅力术:世界上 贵的礼仪课
打造社交场上魅力型男 / 162
女人,因可爱而美丽 / 163
守信用是礼仪的重要准则 / 165
在握手中彰显优雅的风范 / 167
馈赠的礼节:礼轻情意重 / 172
礼物代表你的心:送礼要真心 / 173
第九章 心理掌控术:平衡工作与生活
掌握名片效应,缩小心理距离 / 176
荣耀给别人,独自贪功 愚蠢 / 178
成为办公室人见人爱的同事 / 182
使下属感受到领导的温暖 / 185
把难管理的员工聚在一起 / 188
激励员工事半功倍 / 191
第十章 心理说服术:用非暴力沟通拉近关系
赞美赞得他心花怒放 / 196
会说话的人是幽默的人 / 198
说话含蓄让人回味无穷 / 201
说服一个人要循序渐进 / 204
给别人留下说话的机会 / 207
征服人心的口才定律 / 212

精彩书摘

  通过观察交际圈来了解对方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从对方的交际圈中看出对方的为人、品性、身份地位、层次背景,甚至是其内心世界。他经常与什么人交往,与哪些人打交道,与哪类人接触,往往能反映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有个人要买驴,但不知那头驴的品性,就先牵来试用两天。
  他把驴牵到自家牲口棚,和已有的三头驴系在一起。这三头驴,一头勤快,一头懒惰,一头善于讨好,人人对此了解得一清二楚。
  这新买的驴子被牵回家后,不和别的驴子站在一起,只走到那头好吃懒做的驴子旁边。买驴人见状,二话没说,马上又牵着这头驴子回到市场上去。
  “你还没有好好试试呢。”卖驴的人说。
  “不必再试了。”买驴的人回答说,“现在我知道它是一头什么样的驴了。”
  有一句俗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接近朱砂(红色的物质)的会变红,接近墨(黑色的物质)的会变黑,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链状效应,它是指人在成长中的相互影响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居住在同一个地球村里。人与人之间总是会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往,或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在不同的时间、空间下。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停地与人接触,与人打交道,与人交往。总有自己的朋友,有些是兴趣相投,有些是个性相合,有些是性格互补,有些是利益共生,有些是酒肉朋友……
  一个整天和街头地痞小混混为伍,吃喝玩乐,酗酒打架,收保护费的人,通常情况下,就是个恶习满身的小痞子。或许他有一颗善良的心,但是经常在这种不良环境中行走,除非有颗坚韧的心,否则很可能就会丧失本来具有的多种好品性、好习惯,成为人人见了都要躲避的小恶霸。
  不是人人都像《无间道》里的梁朝伟,在黑道混几年,和地痞、流氓、毒贩、走私犯在一起,打架、酗酒、抽烟、赌博,还能保持自己的本色——“我是一名警察”。他经常失眠,因为他这一丝正义的心和他的日常生活的环境、所作所为有着巨大的差异。
  他也因为经常打架,已经有了暴力伤人的习惯或者说内心欲望,不能自控。可见,经常接触什么人,做什么事,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我们所见到的更多的情况是,很多人在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在不良朋友的带动下,慢慢沉沦,走上歧途。吸毒的朋友迟早要让你染上毒瘾,嫖娼的朋友终会诱使你嫖妓,打架斗殴的朋友渐渐地会让你习惯于打架,巧取豪夺、奸诈的朋友会让你变得更阴险、不择手段。
  而一个长时间生活在良好正统的环境下的人,受过良好教育,有着温暖家庭;整天和善良的、有涵养、有品位的人打交道的人,他本身就处在一个秩序井然、明朗阳光的环境中,他和他的朋友之间进行相互学习,成为一个善良、忠厚、有素养、有爱心的人。
  经常和单纯善良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变得单纯而善良;经常和有文化的人在一起,你也会受到感染,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
  我们随着岁月的打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在这个圈子里,大家都共生在一条链子上,总是相互连接。如果一个人经常和善良、正直、纯真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善良正义的人;如果他经常和狡诈阴险的人在一起,那他应该也是一个恶毒的小人。
  如果他经常和爱拍马屁的人在一起,他应该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如果他经常和处事果断、有魄力的强人在一起,那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有远见的人。
  看他身边的朋友,看他经常接触的人,通常情况下,我们就能判断出他是什么人,他的秉性风格、趣味爱好、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素养……这就是常说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道不同,不相为谋”。从一个人结交的朋友中,可以折射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而日常接触的朋友圈子,对人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习性,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内心。
  用热情感染周围的每一个人
  犹太学者阿尔伯特·呼巴德曾说:“没有一件伟大的事情不是由热情所促成的。”好的母亲与伟大的母亲,好的演说家与伟大的演说家,好的推销员与伟大的推销员之间的差别,时常就在于有无热情。
  卡耐基的办公室和家里都挂着一块牌匾,麦克阿瑟将军在南太平洋指挥盟军的时候,办公室里也挂着一块牌匾,他们两人的牌匾上写着同样的座右铭:
  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
  你自信就年轻,畏惧就年老;
  你有希望就年轻,绝望就年老;
  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快乐和热情,就损伤了灵魂。
  这是对热情好的赞词。
  如果能培养并发挥热情的特性,那么,无论你是个挖土工还是大老板,你都会认为自己的工作是快乐的,并对它怀着深切的兴趣。无论多么困难,需要多少努力,你都会不急不躁地去进行,并做好想做的每一件事情。
  热情对于有才能的人是重要的,而对于普通人,它的作用却不仅仅是重要。它可能是你生命运转中伟大的力量,使你获得许多你想要的东西。
  热情不是一个空洞的词,它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热情和人的关系如同蒸汽机和火车头的关系,它是人生主要的推动力,也是一个普通人想要生活好、工作好的关键的心态。
  或许你总是在想自己是一个各方面能力都很一般的人,经常用“我是一个普通人”的借口来原谅自己。假如你有这样的想法,那么你就要小心了,这样的心态会使你在还没有努力之前就已经失败,它是阻碍你获得幸福的大障碍,使你与成功和金钱之间隔了一道厚厚的墙。
  只要你确立的目标是合理的,并且努力去做个热情积极的人,那么你做任何事都会有所收获。
  热情的心态可以补充精力的不足,发展坚强的个性。有些人很幸运,天生就是个乐观向上的人,而有些人却需要后天培养来获得。
  培养良好的心态并不难,首先要选择你喜欢的工作和向往的事业。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你不能从事你喜欢的工作,那就把你想做的工作当作未来的目标吧。
  热情能培养信心。
  爱德华·亚皮尔顿是一位物理学家,发明了雷达和无线电报,获得过诺贝尔奖。《时代》杂志曾经引用他的一句话:“我认为,一个人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热情的态度远比专门知识更重要。”
  这句话若是出于普通人之口,可能不会被人重视,但出自于成功者之口,那就意义深远了。既然对从事严谨科学研究的成功者来说,热情是那么重要,那么对从事一般工作的普通人来讲,热情岂不更应该占有更重要的位置?
  ……

前言/序言


《沟通的艺术:掌握人际互动的智慧》 打开这本书,你将开启一场深入探索人类连接本质的旅程。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理解并有效驾驭人际互动,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我们每天都身处无数的社交场景中,无论是与家人共享天伦,与朋友畅谈心扉,在职场中与同事协作,还是在陌生人之间进行短暂的交流,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微妙的心理博弈,一次情感的传递与接收。本书并非仅仅罗列一些浅显的技巧,而是致力于为你剖析人际交往背后的心理机制,揭示那些影响我们沟通效果的深层原因,从而赋予你一套能够真正理解他人、表达自我、并建立深厚连接的智慧。 第一部分:洞悉自我——理解沟通的基石 在真正学习如何与他人建立连接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学会如何理解并接纳自己。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你踏上自我探索的道路,为你构建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为后续的他人理解与互动做好铺垫。 自我认知:你是谁? 我们将深入探讨自我概念的形成,以及它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和沟通风格。你将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动机和期望,了解是什么让你与众不同,又是什么构成了你的核心。通过一系列的自我评估工具和反思性练习,你将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势与局限,从而在沟通中展现出更真诚、更自信的一面。 情绪的导航:情绪智力的力量。 情绪是人际互动中最具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本书将带你深入了解情绪的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的沟通。你将学习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理解情绪背后的信号,并掌握有效的调节和管理情绪的技巧。从愤怒的爆发到焦虑的侵袭,再到喜悦的传递,你将学会如何成为自己情绪的“舵手”,而不是被情绪的潮水所裹挟,从而在任何沟通场合都能保持冷静与理智。 非语言的语言:肢体、表情与语调的奥秘。 绝大多数的沟通信息并非通过语言本身传达,而是隐藏在我们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眼神交流以及声音的起伏变化之中。本章将为你揭示非语言沟通的强大力量,让你学会“阅读”他人的身体信号,理解那些无法言说的言外之意。同时,你也将学会如何运用恰当的非语言表达来增强你的信息传递效果,让你的话语更有说服力,情感更具感染力。 沟通风格的解析:找到你的表达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沟通风格,有些是直接而坦率,有些是委婉而含蓄,有些则善于倾听,有些则乐于表达。本书将帮助你识别并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沟通风格,分析不同风格的优缺点,并学习如何在不同风格之间进行有效的切换和适应。你将学会如何根据对方的沟通模式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从而减少误解,提升沟通效率。 第二部分:理解他人——构建沟通的桥梁 掌握了对自我的认知,我们便能更有效地转向理解他人,并在此基础上搭建起通往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桥梁。 同理心的艺术: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世界。 同理心是人际交往中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它不仅仅是“感同身受”,更是深入理解对方情感、想法和经历的能力。本章将为你提供一系列培养和实践同理心的具体方法,教你如何通过积极倾听、提问和反馈来准确捕捉对方的情绪和需求,从而建立起真正的心理连接。你将学会如何让对方感受到被理解、被接纳,这是任何深度关系的基础。 倾听的智慧:不仅仅是听到。 许多沟通的失败源于无效的倾听。本书将深入探讨倾听的真正含义,区分“听到”与“听懂”,并提供一套科学有效的倾听技巧。你将学习如何运用专注、提问、反馈和非语言信号来提升你的倾听质量,从而更准确地把握对方的信息,避免信息失真,并让对方感受到你的重视。 提问的力量:打开沟通的潘多拉魔盒。 好的提问能够引发思考,深入探究,甚至改变沟通的方向。本章将为你解析不同类型提问的作用,从开放式问题到封闭式问题,从澄清性问题到探究性问题,你将学会如何运用提问来引导对话,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并激发对方的参与感。 反馈的艺术:建设性的沟通之道。 反馈是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既可以促进个人成长,也可能成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本书将为你提供一套建设性的反馈框架,教你如何以积极、具体、可操作的方式给予和接收反馈,从而在保持关系的同时,有效地传达你的观点和期望。 第三部分:有效表达——实现沟通的价值 当我们能够理解自己和他人,并且掌握了倾听与提问的技巧后,下一步便是学习如何清晰、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从而实现沟通的真正价值。 清晰的语言:用词的精准与表达的逻辑。 模糊不清的语言是沟通的敌人。本章将指导你如何选择恰当的词汇,构建清晰的句子结构,并运用逻辑性的思路来组织你的表达。你将学习如何避免含糊其辞,如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复杂的思想,以及如何让你的观点更有条理,更容易被接受。 说服力的构建:影响与引导的力量。 无论是工作汇报、家庭协商,还是日常交流,掌握说服他人的能力都至关重要。本书将为你解析说服的心理学原理,探讨如何通过建立信任、运用证据、 appeals to emotion and logic,以及建立共同点来有效地影响他人的观点和行为。 冲突的化解:从对立到共赢。 冲突在人际关系中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处理冲突,却能决定关系的走向。本章将为你提供一套系统性的冲突管理策略,帮助你识别冲突的根源,掌握有效的沟通技巧来化解矛盾,并最终将冲突转化为增进理解和加深关系的契机。你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谈判,如何在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从连接到信任。 最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和维护健康、积极的人际关系。本书的最后一章将为你梳理建立深厚连接的关键要素,包括信任的培养、界限的设定、支持的给予以及共同目标的追求。你将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更受欢迎、更受尊敬的人,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建立起稳固而有意义的人际网络。 本书的独特之处: 实证为基,理论与实践并重: 本书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的前沿研究成果,并将其转化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实际方法。书中包含大量真实案例分析和互动式练习,帮助你巩固所学,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 循序渐进,系统性强: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希望提升沟通技能的实践者,都能从本书的结构中获益。从自我认知到理解他人,再到有效表达,本书为你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学习路径。 人性化视角,关怀与尊重: 本书始终秉持着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尊重,强调在沟通中保持真诚、同情和积极的态度。它不仅仅是传授技巧,更是引导你成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智慧的沟通者。 谁应该阅读这本书? 职场人士: 想要提升团队合作、领导力、客户沟通和谈判技巧的你。 学生: 希望在学术界和未来职业生涯中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你。 家庭成员: 渴望与家人建立更深层情感连接,化解家庭矛盾的你。 任何渴望提升自我,改善人际关系的人: 无论你的目标是结交新朋友,深化现有友谊,还是仅仅想在日常生活中更顺畅地与人交流,这本书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启示。 翻开《沟通的艺术:掌握人际互动的智慧》,你将不仅学会如何说话,更学会如何倾听;不仅学会如何表达,更学会如何理解。这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更美好人际关系,从而拥抱更精彩人生的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不得不说,这本书在处理“沟通技巧”这部分内容时,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沟通的书,但很多都过于空泛,听起来像是讲道理,很难落地。但这本书就不一样了,它从“倾听”这个最基本,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开始,详细地剖析了有效倾听的要素。作者区分了“听”和“倾听”,强调了后者需要投入情感和理解。他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比如“积极反馈”,也就是通过点头、眼神交流、以及简短的语言回应来表明你在认真听。我试着在和家人朋友聊天时运用这些技巧,发现效果立竿见影。对方会感觉被尊重,话也越说越多,整个交流的氛围也变得更加融洽。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专门讲到了“非暴力沟通”的理念,虽然我之前有所耳闻,但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更具体的操作方法。它教会我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又不伤害对方的感受。比如,我学会了如何用“我感觉……”的句式来代替“你总是……”的指责,这真的是一种非常巨大的进步。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陷入争吵,就是因为表达方式有问题,导致双方都觉得自己在被攻击。这本书就像一个心灵的“翻译官”,帮助我把内心的真实想法,用一种被对方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我现在和伴侣之间的沟通,明显比以前顺畅多了,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误会和争执,这真的太宝贵了。

评分

“社交智慧”这部分内容,简直是为我这样的社交“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自己在社交场合显得很笨拙,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也不知道怎么才能让别人喜欢我。这本书让我明白,社交并非天生,而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作者分析了“社交焦虑”的根源,并提供了一些缓解方法,比如“认知重构”,就是改变对社交场合的负面想法。我之前总是觉得自己不够有趣,不够有魅力,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是需要被发掘。而且,作者还强调了“情商”的重要性,比如如何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以及如何理解别人的情绪。他提供的一些“情商训练”的小练习,我一直在坚持做。比如,在和人交流时,我尝试去观察对方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去猜测他们可能的情绪。刚开始会觉得有点刻意,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真的能够更准确地感知到别人的状态,从而做出更合适的反应。这本书让我不再害怕社交,甚至开始期待一些社交活动,因为我有了更多自信去应对。

评分

这本书对于“人际关系中的挑战与应对”的探讨,非常实用。它没有回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性,而是直接面对了“背叛”、“误解”、“嫉妒”等棘手的问题。作者没有提供一些空洞的安慰,而是通过分析这些挑战的心理根源,并给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我特别喜欢关于“处理误解”的部分,作者强调了及时沟通和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很多时候,误会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去解释,或者不愿意去倾听对方的解释而产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是伤害,也需要被恰当地处理,而不是被压抑或回避。它提供了一些非常有建设性的方法,比如如何进行“修复性对话”,以及如何原谅和放下。我深刻理解了,维系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有勇气去面对困难,并且有智慧去解决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个“关系急救箱”,让我能够更好地应对人际关系中的各种突发状况。

评分

最后一章关于“自我成长与人际关系”的结合,让我感到非常圆满。作者将前面所有的理论和技巧,都回归到了“提升自我”这个核心。他强调,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是为了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本书让我明白,人际交往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别人的认可,更是为了在互动中不断学习和成长。作者鼓励读者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事物和观点,并且不断地去探索和挑战自己。我认识到,一个内心强大、不断进步的人,自然会吸引到同样积极的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与人相处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温度的人的指导手册。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人际交往心理学”,最终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更深刻、更有意义的人际连接。

评分

这本书对于“人际关系维护”的部分,我认为写得非常到位。它不仅仅教你如何开始一段关系,更重要的是,如何让这段关系长久地保持下去。作者提到了“关系投入”的重要性,强调了时间和精力的付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的关心。我深刻理解了“积极的关注”的力量,比如给予真诚的赞美,记住对方重要的日子,以及在对方需要时提供支持。我曾经以为,只要和朋友保持联系,关系就会自然而然地好下去,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维系关系需要主动的经营。作者还分享了一些关于“界限感”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即使是亲密的关系,也需要保持一定的独立空间,避免过度依赖和控制。我开始学会用更成熟的方式来处理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不再将自己的情绪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而是学会独立成长。这本书就像一本“人际关系指南”,让我明白了如何像呵护一盆植物一样,去精心照料我的社交网络,让它们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评分

“群体心理”这一章节,给我打开了新的视野。我之前对群体行为总是抱有一种模糊的看法,觉得大家在一起就容易失去理性。但这本书深入分析了群体决策的心理机制,比如“群体思维”的危害,以及如何在群体中保持独立思考。作者还讨论了“从众效应”,以及个体在群体压力下的行为变化。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会做出一些看似非理性的决定,可能受到了群体氛围的影响。这本书教会我,如何在群体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盲目的潮流所裹挟。它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质疑和分析信息,而不是全盘接受。我开始尝试在会议中,当大家意见不一致时,主动提出一些不同的观点,并且用事实和逻辑来支撑。虽然一开始会有些紧张,但当我发现自己的观点能够引起大家的思考,甚至改变一些决策时,我感到非常欣慰。这本书让我明白,即使身处群体之中,我们依然可以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并为群体贡献更有价值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一种沉稳而又富有洞察力的感觉扑面而来。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舒服,不是那种廉价的胶版纸,而是略带哑光,翻阅时没有刺眼的光线反射。我平常是个不太喜欢阅读厚重书籍的人,但这本书的装帧让我有了捧读的冲动。第一章的内容,着重于“自我认知”这个概念,我觉得写得特别到位。它没有上来就讲一堆理论,而是通过一些非常贴近生活的小例子,比如在社交场合不自觉地模仿别人的肢体语言,或者因为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而犹豫不决。作者很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反映了我们怎样的自我认知?我很喜欢作者提出的“社会我”和“内在我”的概念,虽然听起来有点哲学,但通过作者的解读,我反而觉得豁然开朗。很多时候,我们做出的选择,并不是真的发自内心,而是潜意识里在迎合别人,或者是在塑造一个我们认为别人会喜欢的形象。这本书让我开始审视自己,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习惯,其实可能隐藏着深刻的心理密码。它不是那种一次性读完就丢的书,更像是可以在生活的点滴中不断回味和对照的工具。我甚至在读完第一章后,就尝试去观察自己的行为,在与同事交谈时,我是否过于紧张,语速是否过快?在朋友聚会时,我是否总是习惯性地站在角落?这些微小的观察,虽然不能立即改变什么,但至少让我开始有意识地去了解自己,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在处理“冲突管理”这一块,让我受益匪浅。我以前是个特别害怕冲突的人,一旦遇到分歧,就宁愿息事宁人,结果导致很多问题积压。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冲突的方式。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的冲突,以及不同应对模式的优缺点。他提出的“合作解决冲突”的理念,让我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是让你去“赢”或者“输”,而是双方共同寻找一个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书中提供了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立场和需求的分离”,我开始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坚持的是自己的“立场”,但背后真正需要满足的是“需求”。一旦我们能够看清对方的需求,很多僵局就能被打破。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关于家庭矛盾的案例,夫妻双方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但作者引导他们去思考,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结果发现,他们都在乎家庭的和谐,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这个例子让我茅塞顿开,学会了如何在冲突中保持冷静,并且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现在,当我遇到一些小的摩擦时,我不再惊慌失措,而是尝试去运用书中的方法,引导大家找到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这种能力,不仅仅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也变得非常重要。

评分

关于“人际吸引力”的部分,作者的见解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人际吸引力就是长得好看或者有钱,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这远不止于此。它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邻近效应”、“熟悉效应”等心理学概念,以及为什么我们更容易和身边的人建立联系。我突然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因为“方便”而和某些人走得近,但这并不一定是真正的吸引。更重要的是,作者强调了“相似性”的重要性,但这种相似性并非指所有观点都一致,而是价值观、生活态度上的契合。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际圈,是不是和一些人在一起,只是因为他们能提供一些“便利”,而缺乏深层的共鸣?这本书引导我去寻找那种能够带来精神滋养的连接。而且,作者还提到了“互惠原则”,就是我们倾向于回报那些帮助我们的人。这让我明白,主动去帮助别人,并不是吃亏,而是建立良好关系的一种方式。我试着在工作中主动帮助同事,即使是一些小事,但得到的积极反馈和感激,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拉近了和同事的距离。这本书让我对“吸引”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去挖掘那些更本质、更持久的连接。

评分

我对书中“领导力与影响力”的阐述,感到非常震撼。我一直认为领导力是天生的,是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质。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领域内,发挥出影响力。作者没有强调高高在上的权威,而是从“服务型领导”的角度出发,强调了同理心、倾听和赋能的重要性。他通过一些生动的案例,展示了那些真正有影响力的领导者,是如何通过关心团队成员、鼓励创新,来赢得信任和追随的。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榜样力量”的论述,他认为,真正的领导者,首先要成为自己想要看到的改变。这让我反思,在我的团队里,我是否能够成为一个积极的榜样?我是否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带动他人?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管理者看的,对于任何想要在生活中扮演更积极角色的人来说,都极具启发性。它让我明白,影响力并非来自于权力,而是来自于你的品格、你的行动和你的真诚。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还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