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专论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等10章。
《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学大师钱穆继其《国史大纲》后,第一部系统阐述他对中国文化看法的著作,也是他一生中重要的学术代表作。书中就通史中有关文化史一端作导论。故此书当与《国史大纲》合读,方能获得著者写作之大意所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虽主要在专论中国方面,实亦兼论及中西文化异同问题。钱先生对中西文化问题之商榷讨论屡有著作,而大体论点并无越出《中国文化史导论(修订本)》所提主要纲宗之外。
钱穆(1895-1990),字宾四,著名历史学家,江苏无锡人。1912年始为乡村小学教师,后历中学而大学,先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等数校任教。1949年只身去香港,创办新亚书院,1967年起定居台湾。
弁言
修订版序
第一章 中国文化之地理背景
第二章 国家凝成与民族融和
第三章 古代观念与古代生活
第四章 古代学术与古代文字
第五章 文治政府之创建
第六章 社会主义与经济政策
第七章 新民族与新宗教之再融和
第八章 文艺美术与个性伸展
第九章 宗教再澄清民族再融和与社会文化之再普及与再深入
第十章 中西接触与文化更新
附录 中国文化传统之演进
补跋
评价四 这是一本让我“眼睛一亮”的书,它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作者没有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选择了更具启发性的主题式展开。比如,他会专门用一个章节来探讨“文人”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中的变迁,从春秋战国的游士,到唐宋的士大夫,再到明清的文人雅士,勾勒出这个群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复杂角色。又或者,他会深入剖析“礼”在中国社会中的作用,从礼仪制度到道德规范,再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揭示了“礼”是如何维系社会秩序、塑造民族性格的。书中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论述也让我印象深刻,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发明,而是将这些技术与当时的社会需求、文化氛围相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他还会对比中西方在某些文化元素上的差异,通过这种对比,更加凸显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读这本书,感觉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文化旅行,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景点,让我不断地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它让我认识到,要理解中国文化,不能只看表面,而要深入其内在的逻辑和精神。
评分评价二 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你“站起来”的书!以前我对中国文化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某个皇帝做了什么,某个朝代有什么特点。但这本书不同,它提供了一个宏大的视角,将中国文化的演进置于世界文明的长河中,让你看到中国文化是如何在与其他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不断吸收、创新、发展,最终形成自己独特而辉煌的面貌。作者在论述时,旁征博引,旁敲侧击,常常能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中,挖掘出深层的文化意义。比如,他对古代服饰变迁的解读,不仅仅是款式的变化,更是社会等级、审美观念、甚至政治制度的反映。还有他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演变过程的分析,让我看到了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的对自然、对家庭、对祖先的敬畏与传承。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思考。它激起了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也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许多东西,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无数先贤努力的传承。这本书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民族文化宝库的大门,让我得以一窥其中令人震撼的景象。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精神画卷。翻开它,仿佛能听到古老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感受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心壮志,更能体会到唐诗宋词的婉约与豪放。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些遥远的时代、鲜活的人物、璀璨的文明,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他对各个时代文化思潮演变的梳理,从先秦诸子百家的争鸣,到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本土思想的融合,再到宋明理学的兴起,层层递进,逻辑清晰,让我对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每读一章,都像是与一位历史名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时而为他们的智慧折服,时而为他们的命运唏嘘。书中引用的史料和考证严谨扎实,又不失文学的韵味,读来既增长了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感觉作者并非只是陈述史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体悟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那种历久弥新的生命力,那种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理解,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是流淌在血脉中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
评分评价三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将复杂抽象的文化概念,用一种极其易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一直以为文化史是枯燥乏味的,充斥着各种年代、人名和事件,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巧妙,他会从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入手,比如一句古诗、一个建筑、一种饮食习惯,然后层层剥茧,追溯其文化根源和演变历程。我特别欣赏他对中国艺术史的解读,将绘画、书法、音乐、戏曲等不同门类的发展,置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之下进行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与生活、艺术与哲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读到关于宋代瓷器的部分,我仿佛能看到工匠们如何将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美的追求融为一体,创作出精美绝伦的作品。还有关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阐述,也并非是干巴巴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本书让我感觉,中国文化不是静止的、死的,而是鲜活的、流动的,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情感表达。
评分评价五 读这本书,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让我对“传承”有了更深的理解。作者在讲述历史时,总能巧妙地将过去与现在联系起来。他会分析一些古代的文化符号,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发挥着影响,又或者,一些看似古老的习俗,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不断地改造和适应。我尤其喜欢他对中国传统节日变迁的探讨,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到后来的娱乐庆典,再到如今商业化与传统并存的现象,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蕴含着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演进。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它在面对外来文化时,既有坚守,也有吸收,最终形成了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独特魅力。作者在书中还强调了文化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体现,比如士大夫阶层的文化与普通百姓的文化,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这本书让我感觉到,中国文化不是少数精英的专利,而是融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和生活中。它让我更加珍视我们所继承的文化遗产,也更加期待它在未来的发展与创新。
评分好
评分还没看,所以对内容不作评价
评分给别人买的,不知道怎样
评分给别人买的,不知道怎样
评分书页四边有些发黄
评分非常棒这繁体字看得我眼睛都要突突了?可是要写读后感作业?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好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