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

曹禺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田本相,阿鹰 著
图书标签:
  • 曹禺
  • 戏剧
  • 文学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戏剧史
  • 人物传记
  • 年谱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605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40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49
套装数量:2
字数:14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曹禺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对曹禺一生的生活、创作和工作经历做出全面而详细的记录。对曹禺的儿童、少年到青年时代的经历,给予高度的重视。记录他生母生下他三天就死去的变故给他带来的终生的心灵创伤,以及官僚家庭的生活造成的心灵苦闷。几乎将一切蛛丝马迹的资料都尽收其中,以探寻曹禺苦闷心灵的原因和内涵。对曹禺的家世和他的父亲万德尊以及其他家人,继母、姐姐、哥哥,以及仆人,均给予记录。
  《曹禺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重视对曹禺生活转折点的展示,如童年在宣化时期,父亲逝世的变故;恋爱婚姻的变迁等,在转折中揭示他的思想变迁以及对其创作的影响。对曹禺建国后的生活和工作状态,作了极为详细而真实的记录。由此可探寻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历程和悲剧命运。《曹禺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重在发掘曹禺创作的“秘密”,对他的恩师张彭春以及他在南开的演剧生活,还有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尤其是剧专的经历所构成的创作氛围加以细致的记述。对于重点剧作如《雷雨》《日出》等的创作动因、题材来源、原型人物、孕育过程、写作状态,以及艺术独创的追求,尽可能给人以亲历式的展现。
  在资料收集上,曹禺著作、有关诗文、杂史方志、年谱传记、日记笔录、遗址旧居、文物档案、期刊杂志等,均在搜索范围,可以说数以千计。同时注重口述历史的调查,对曹禺及他的亲朋好友的访谈,不下数十人,从中获得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内容简介

  《曹禺年谱长编(套装上下册)》对曹禺一生的生活、创作和工作经历做出全面而详细的记录,几乎将一切蛛丝马迹的资料都尽收其中,并重视对曹禺生活转折点的展示,以此探寻曹禺重点剧作的创作动因、题材来源、写作过程等,揭示他苦闷心灵的原因和内涵,并从侧面展示了一代知识分子思想的历程和悲剧命运。在资料收集方面,曹禺著作、有关诗文、杂史方志、年谱传记、日记笔录、遗址旧居、文物档案、期刊杂志等,均在搜索范围,同时注重口述历史的调查,对曹禺及他的亲朋好友进行了多次访谈,从中获得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作者简介

  田本相,1932年5月生于天津,1949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入朝,十九兵团司令部机要处秘书。1964年南开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毕业。曾在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担任教授,1987年到2000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文化部研究系列高评委副主任、委员。曾任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会长、华文戏剧节委员会主席。
  主要戏剧学术研究成果:
  戏剧专著方面:《曹禺剧作论》《郭沫若史剧论》《曹禺传》《田汉评传》《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中国当代戏剧论》《二十世纪中国戏剧论辩》(上下卷)、《中国百年话剧史述》(上下册)、《田本相文集》(十二卷)等。
  主编的专著有:《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新时期戏剧述论》《澳门戏剧史稿》《中国话剧百年图史》(上下卷)、《中国话剧艺术通史》(三卷本)、《香港话剧史稿》《中国话剧艺术史》(九卷本)、《中国现代戏剧理论批评书系》(三十八卷)等。

目录

上卷
引子
1910年(清宣统二年)一岁
1911年(清宣统三年)二岁
1912年(民国元年)三岁
1913年(民国二年)四岁
1914年(民国三年)五岁
1915年(民国四年)六岁
1916年(民国五年)七岁
1917年(民国六年)八岁
1918年(民国七年)九岁
1919年(民国八年)十岁
1920年(民国九年)十一岁
1921年(民国十年)十二岁
1922年(民国十一年)十三岁
1923年(民国十二年)十四岁
1924年(民国十三年)十五岁
1925年(民国十四年)十六岁
1926年(民国十五年)十七岁
l927年(民国十六年)十八岁
1928年(民国十七年)十九岁
1929年(民国十八年)二十岁
1930年(民国十九年)二十一岁
1931年(民国二十年)二十二岁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二十三岁
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二十四岁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二十五岁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二十六岁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二十七岁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二十八岁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二十九岁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三十岁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三十一岁
1941年(民国三十年)三十二岁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三十三岁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三十四岁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三十五岁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三十六岁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三十七岁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三十八岁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三十九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十岁
1950年四十一岁
1951年四十二岁
1952年四十三岁
1953年四十四岁
1954年四十五岁
1955年四十六岁
1956年四十七岁
1957年四十八岁
1958年四十九岁
1959年五十岁
1960年五十一岁
1961年五十二岁
1962年五十三岁
1963年五十四岁
1964年五十五岁

下卷
1965年五十六岁
1966年五十七岁
1967年五十八岁
1968年五十九岁
1969年六十岁
1970年六十一岁
1971年六十二岁
1972年六十三岁
1973年六十四岁
1974年六十五岁
1975年六十六岁
1976年六十七岁
1977年六十八岁
1978年六十九岁
1979年七十岁
1980年七十一岁
1981年七十二岁
1982年七十三岁
1983年七十四岁
1984年七十五岁
1985年七十六岁
1986年七十七岁
1987年七十八岁
1988年七十九岁
1989年八十岁
1990年八十一岁
1991年八十二岁
1992年八十三岁
1993年八十四岁
1994年八十五岁
1995年八十六岁
1996年八十七岁
附录 曹禺同志生平
引用资料
人名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9月9日 晚间,南开暑假新剧团演出《压迫》、《获虎之夜》及《可怜的斐迦》。(《校闻》,《南开周刊》第28期,1927年9月26日)曹禺参加了《压迫》的演出。在剧中曹禺饰女房客,陆以洪饰男房客。(《校闻·新剧表演》,《南中周刊》第38期,1927年12月28日)《压迫》的演出展示了曹禺演剧的才华。所饰角色极为酷似。演出轰动了南开,在社会上也引起强烈的反响。据于飞文述:“论到这三个剧,我全以为好满意。不过中间最有意义,演得恰到好处的是第一个剧《压迫》,里面尽是些有趣而不狂放的演作,内中又含不少深的意思。我尤其是赞成那位做女客的先生。……我细细地看,我不会说什么极文雅的词句去描写一个‘受过教育’的新女子的性格,但是我就觉得演的是我心中所想那类新女子。……统观这一剧全好,有味;尤其是女客进门后,空气就紧张起来了。……若以个人讲,在《压迫》中我以为做女客的先生是‘了不得’……”(《南开演的三个剧》,《大公报·戏剧(副刊)》第1号,1927年9月13日)
  据曹禺回忆:“我排的第一个戏……可能是丁西林的独幕剧……《压迫》。那时候很封建,女的跟男的不能一起演戏,我就扮一个女的。那出戏的主角是女的。这戏写得不错,当时看是很有意义的。”(《曹禺从<雷雨>谈到<王昭君>》)
  9月12日-12月12日 《南中周刊·临时增刊》第31-37期版权页“出版职员”一栏显示,万家宝(曹禺)为“论述”栏目编辑。
  9月17日 《南中周刊·临时增刊》载《学科与训练两方面的新实施》,其中《乙 训练方面》部分,署名雷法章先生讲,万家宝记。
  是月 张彭春重整“呈停顿之象”的南开新剧团,并已开始“导排易卜生之《国民公敌》一出。拟于学校纪念日扮演。计划老手若张平群、伉鼐如、吕仰平诸先生均将粉墨登场”。(《校闻·新剧团复活》,《南中周刊》第29期,1927年10月5日)
  曹禺参与排演,这是曹禺参加南开新剧团以来第一次排演大型剧目。据曹禺回忆:“我演的头一个女主角戏是易卜生写的《国民公敌》。我们排演认真,费时两三个月之久。这个戏写的是正直的医生斯多克芒发现疗养区矿泉中含有传染病菌,他不顾浴场主的威迫利诱,坚持要改建泉水浴场,因而触犯了浴场主和政府官吏的利益。他们便和舆论界勾结起来,宣布斯多克芒为‘国民公敌’。”(《回忆在天津开始的戏剧生活》)
  10月4日 当选为反臼运动委员会委员。据《南中周刊》载:“1927年学生会举行第五届代表大会,第一次执监联席会议议决关于‘反日运动问题——①劝止合作社卖日货,②借双十节作反日运动的先声,③组织反日运动委员会,委员十人,全校同学均有被选举权,选举结果:管亚强、万家宝、张廷勋、郭中鉴、邢桐华、杨琏玉、安立元、许邦和、蔡天戈、史凤林十人。”’(《校闻》,《南中周刊》第30期,1927年10月10日)
  10月5日 “星期三下午下班后”,重整的南开新剧团召开“成立大会”。(《校闻·新剧团复活》,《南中周刊》第29期,1927年10月5日)曹禺作为剧团成员参会。
  10月10日 在《南中周刊》第30期(1927年双十专号)发表杂文《中国人,你听着!》,署名小石。该文又名《中国人,细听着!》。后收入《曹禺全集》第6卷。文前以“中国人,我真不佩服你!”作为引子,表达了曹禺对中国人的哀怒。继从中国的“衣,食,住”解剖中国人的劣根性。他不无痛心地说:“一般希有的‘白痴’朝朝阴谋,挑拨,成群结党地满足少数人的欲壑,以至破坏了真的‘有’。”他还呼吁:“中国人,倘若你还是个人,你应当晓得这个。”
  ……

前言/序言

  在这春光明媚的日子里,我读了这部巨著——《曹禺年谱长编》,很兴奋而又感慨良多。
  一
  田本相先生是曹禺研究的领军人物,被称为“曹禺研究第一人”。
  在他近四十年的曹禺研究中,形成了一个曹禺研究的系列,出版了十几部著作:《曹禺剧作论》、《曹禺年谱》(合作)、《曹禺年谱长编》(合作)、《中外学者论曹禺》(主编,合作)、《曹禺传》、《曹禺代表作》(主编)、《曹禺读本》(主编)、《曹禺研究资料》(编著,合作)、《曹禺研究论集》(主编)、《曹禺文集》(主编)、《曹禺全集》(主编,合作)、《曹禺评传》(合作)、《曹禺》(合作)、《简明曹禺词典》(主编,合作)、《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合作)、《曹禺探知录》、《曹禺画传》以及《弥留之际》(剧本)等。其学术成果,在中国话剧史上是空前的。
  在上述著作中,其代表作《曹禺剧作论》、《曹禺传》、《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和《曹禺年谱长编》可以说是本相曹禺研究的四座里程碑。
  这四部著作,自成系统,都有“血缘”关系,存在着内在发展规律。
  《曹禺剧作论》是曹禺研究的基础工程,它为曹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禺传》是《曹禺剧作论》的发展和深化;《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是在前两部著作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瑰宝;而这部《长编》,则吸收了本相近四十年曹禺研究所积累的成果,是集曹禺研究大成的著作,是他和阿鹰悉心广泛搜集、认真梳理而编辑出来的。
  在此前,本相曾出版过两本《曹禺年谱》:一本是1985年9月由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与张靖合作),编至曹禺生前的1984年(七十五岁),共116千字;另一本是2010年9月由北京出版社出版的(与阿鹰一起编著),编至曹禺卒年-1996年(八十六岁),共301千字。这两本年谱,都比较简约,已难以满足继续深化曹禺研究的要求。为此,本相不顾年迈,花费几年心血,与阿鹰编就了这部内容十分丰富的长编巨著。这的确是戏剧界乃至文学界的一件幸事。
  《长编》给我总的印象是:它将传记性、资料性、学术性融为一体,全面、客观、真实、完整、准确而翔实地记述了曹禺绚丽多彩的、成就斐然的伟大人生;同时,也真实地再现了曹禺从辉煌走向低谷的曲折、复杂的历程和他那苦闷的灵魂,将这位世纪巨人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它不是孤立地记述曹禺的人生,而是将它置于复杂多变的种种关系的交汇中,用“立体化”的手法来表现他成长、发展的道路。我们在《长编》中看到:
  他与其家族的关系:从表面看,似乎远离他的人生,但其悠久的家族传统,与他的思想、品格,以及经典剧作的创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他的家庭,他的婚姻,直接影响他的人生和他的创作,甚至有些家庭成员,成了他的经典剧作中重要人物的原型;
  除写作外,社交活动也很频繁,十分活跃。他与朋友、同行的交往非常密切,与政界及国内外各方人士也有广泛的联系;
  他以伟大的剧作家著称,但他又是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导演艺术家、舞台美术家,这四者相辅相成,使他在剧坛独树一帜,这是其他剧作家所望尘莫及的;他不局限于戏剧,还涉足其他艺术,譬如他自编自导的电影,在影界引起轰动,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
  对他每部作品的酝酿、构思,写作、发表、出版、演出、电影改编制作的经过,媒体、专家的介绍、评论,国内外读者、观众的反应,自己创作思想的披露,等等,书中应有尽有。
岁月留痕:中国现代戏剧的拓荒者与巨匠群像 一部关于中国二十世纪戏剧艺术发展脉络的深度探索与人物群像的立体描摹。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剧作家个体生命的精确编年史,而是以更宏阔的视野,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戏剧从萌芽、探索、鼎盛到变革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它是一部以时代为经,以艺术思潮为纬,串联起无数戏剧人生与舞台实践的史诗性著作。 第一部分:浪潮初起——新剧的诞生与早期探索(约1900-1927) 本卷聚焦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国传统戏曲面临巨大冲击与现代话剧艰难诞生的历史境遇。我们深入剖析了早期留学归国知识分子如何引入西方戏剧理论,并尝试将其本土化、中国化的复杂过程。 时代的迷茫与先声: 详细梳理了早期演出团体如春柳社、新民学会等如何从翻译剧、伦理剧起步,尝试以戏剧为工具,唤醒民众、批判旧制。重点描绘了林语堂、欧阳予倩等人在剧目选择、舞台技术引进(如布景、灯光)上的开创性工作。 剧本的雏形与思想的交锋: 收入并深度分析了如洪深《一坛羊肉》、欧阳予倩《放下你的鞭子》等早期代表作的文本结构与社会意义。探讨了此时期戏剧家们在自由恋爱、家庭伦理、启蒙思想等主题上的初步表达,以及他们如何与传统“花雅”势力进行微妙的拉扯与抗争。这一阶段的戏剧,是文化转型期焦虑与希望的混合体。 南方与北方的分野: 考察了上海作为商业中心与政治焦点对戏剧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北京作为学术高地在理论构建上的重要地位。对比了“南派”的更具娱乐性和市场导向的尝试,与“北派”的更偏重教育意义和学术深度的探索。 第二部分:冲突与成熟——现实主义的深耕与流派的形成(约1928-1949) 随着民族矛盾的激化与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戏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占据主导地位,并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与风格流派。 艺术的熔炉与“左翼”的崛起: 详述了“左翼戏剧家联盟”的成立及其对戏剧创作的深刻影响。这一时期的作品,批判的锋芒直指社会黑暗面,关注底层人民的疾苦。我们详细分析了田汉、夏衍、阳翰笙等人在剧作中如何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与群体塑造,来反映阶级冲突与民族危亡。文本细读了《名优之死》、《回家》等剧作的结构张力与人物深度。 舞台技术的革新与剧场的专业化: 记录了此时期舞台美术、导演理论(特别是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影响)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考察了上海、重庆等地专业剧团的建立,以及他们如何通过精湛的演出,提升了大众对戏剧艺术的鉴赏水平。 乡村与生活的捕捉: 关注那些深入乡土,关注农民命运的话剧实践者。他们摒弃了都市的繁华表象,试图在质朴的乡村生活中寻找戏剧冲突的源泉,极大地拓宽了现代戏剧的表现领域。 战火中的坚守: 记录了抗战时期,戏剧团体如何辗转大后方,以“移动剧场”的形式鼓舞人心、进行抗日宣传的感人历史。许多剧作家与演员将生命融入舞台,作品充满了悲壮与信念的力量。 第三部分:转型与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戏剧格局(约1949-1966) 新政权的建立,为戏剧艺术带来了全新的创作任务和意识形态框架。本卷着重考察了戏剧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行自我重塑与风格的探索。 “向工农兵学习”的时代主题: 分析了戏剧如何迅速转向歌颂新生活、反映土地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这一时期的剧作,在题材上求“新”,在风格上力求“真、善、美”的统一。 戏曲与话剧的融合实验: 考察了如何将传统戏曲的唱念做打技巧融入话剧表演体系,以及如何根据新的政治需求,对传统剧目进行“推陈出新”的改造。探讨了“十七年文学”中话剧的成就与局限。 现代性批判与历史剧的回归: 记录了在探索中出现的关于历史观、人物塑造上的争论。一些剧作家试图在宏大叙事之外,挖掘复杂的人性侧面,尤其是在历史题材(如《窦娥冤》的重新审视)中的尝试,展现了艺术生命力的韧性。 第四部分:时代的沉寂与后来的回响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了特定历史时期对戏剧创作的深刻影响,以及在动荡结束后,老一辈艺术家们如何回归舞台,对过往进行反思与总结。 对“高大全”的反思: 描绘了在特定历史时期后,戏剧创作者如何努力去“去脸谱化”,重新发现人物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回归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上来。 戏剧的薪火相传: 记录了新一代戏剧人才的成长,以及他们如何继承前辈的艺术遗产,同时汲取世界戏剧的养分,为中国戏剧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结语:舞台上的永恒命题 全书最后总结了贯穿中国现代戏剧史的几个核心命题:如何平衡艺术的独立性与社会责任感?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民族戏剧的独特之声?以及,戏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在社会变迁中的不可替代性。 本书通过详尽的史料梳理、对大量剧作文本的细致解读,以及对关键历史节点的深入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幅丰富、立体、充满张力的中国现代戏剧全景图,是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不可或缺的参阅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实说,我最初对“年谱长编”这类书籍抱持着一丝敬畏,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而显得晦涩难懂。然而,这套书的编排和文字处理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基础上,做到了极佳的可读性。我特别欣赏它在时间线索梳理上的清晰脉络,即使是对曹禺先生了解不深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他的生命轨迹。更难能可贵的是,编者并没有将曹禺先生神化,而是真实地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艺术家,记录了他创作中的瓶颈、对外界评价的敏感,甚至是他生活中的困顿。这种近乎“去魅”的客观叙事,反而让人物形象更加可信、更具感染力。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年那些重要的舞台剧首演时,现场观众和评论界是怎样的反响,这种代入感是其他传记作品难以比拟的。这不仅仅是一部史料汇编,更像是一部时代侧影,透过曹禺的眼睛,我们看到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集体命运。

评分

这套书简直是文字爱好者们的盛宴!我最近沉迷于阅读那些能够带你深入历史、触摸人物灵魂的作品,而这本《曹禺年谱长编》正是这样一本杰作。首先,它并非那种枯燥的流水账式编年史,而是以一种近乎文学创作的细腻笔触,勾勒出了曹禺先生从少年到成熟,再到晚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心路历程。翻开书页,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感受到创作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辉煌。作者在梳理史料的同时,非常注重细节的挖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轶事、手稿的片段、以及与同时代文人的往来书信,都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立体、丰满的曹禺画像。这种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又依依不舍地合上书卷,回味无穷。尤其对戏剧研究者而言,书中对于剧作诞生背景的考证和分析,简直是如获至宝,比单纯阅读剧本本身更能理解其深远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评分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套“长编”提供了一个极其可靠的参照系,它远超出了普通传记的范畴,更像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史的微观剖面图。它细致地记录了每一部剧作的孕育、修改、首演、审查乃至最终定型的全过程,其中穿插的各方意见和曹禺本人的心境变化,为我们理解《雷雨》、《日出》、《原野》等经典作品的复杂内涵提供了坚实的文本基础。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于“时代声音”的捕捉,比如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如何影响了曹禺的初期创作,国家命运的转折如何投射到他的内心世界。这种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历史背景下的书写方式,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对一个伟大作家的纪念,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记忆。对于想要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戏剧的学者或者爱好者,这本书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深度是无可替代的,它提供的那些细枝末节,恰恰是构建深刻理解的基石。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这对于阅读体验至关重要。两册的厚度,沉甸甸的质感,拿在手中就有一种庄重感。内文的字体选择和字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献影印件,这些视觉材料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说服力和历史现场感。比如,看到早期剧照和曹禺先生青年时代的肖像,那种穿越时空的震撼是文字描述无法替代的。编者显然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花费了巨大的心力,每一个条目的标注都力求精确无误,这体现了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读者的责任感。对于追求“信、达、雅”的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值得在书架上占据一个显眼的位置,时不时地拿出来翻阅品味。

评分

读完这套书,我最大的感受是,真正的艺术家的成长是极其艰辛和漫长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灵光乍现,而是无数个日夜的打磨、不断的自我怀疑与超越。年谱中详实记录了曹禺先生在不同阶段的困惑和探索,让人不禁反思我们当下对于“成功”的肤浅理解。这套书以其磅礴的气势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擘提供了最全面、最可靠的路径。它不仅仅是“记事”,更是一种“见人”。通过这些详尽的记录,我们得以窥见一个伟大灵魂是如何在动荡的年代中,坚守住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并最终为民族贡献了不朽的篇章。这种精神力量的传递,比任何空泛的赞美都要来得有力,让人在合上书本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对“人”的复杂性和伟大性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