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场危机都会结束,都会留下珍贵的思想遗产。
在这场危机过后,世界将以什么面貌出现?
究竟何种经济系统能给人类带来大的福祉?
精彩绝伦的经济战正在上演
带你走进经济学论战交锋的奇异世界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帮你洞穿当下经济政策与前景的又一力作。
世界经济失衡能否持续?
世界范围内的不平等加剧的根源何在?
中国和美国在重建世界新秩序方面将承担怎样的作用和角色?
奥巴马应对危机的政策有什么致命的缺陷?
为什么华尔街的贪婪无法得到约束?
世界范围内需求不足的根源在哪里?
为什么市场原教旨主义会卷土重来?
如何重构新古典经济学?
斯蒂格利茨凭借在克林顿政府、世界银行以及联合国多年的丰富经验,在书中为人们勾勒了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本框架:恢复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平衡,改革世界金融体系的基本架构,涉及当今人们关注的几乎所有重大经济命题。不论你是业内的经济学家,还是政界的决策者,或者你只是冷眼看世界的思考者,都能从中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文中很多关于中国经济的精辟分析,对那些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读者更可谓大快朵颐。这本富于洞察力的著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场经济危机的真正根源,揭示了美国是如何向全世界其他国家“出口”其糟糕的思想、政策和做法,是如何在市场最终崩塌之际,又胡乱拼凑一些混乱而无效的经济政策来应付危机的。
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eglitz),出生于1942年,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此后在剑桥大学从事研究工作。1969年,年仅26岁的斯蒂格利茨被耶鲁大学聘为经济学教授。1979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学会两年一度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项用于表彰对经济学作出杰出贡献的40岁以下的经济学家。1988年起他在斯坦福大学任经济学教授,自1993年开始成为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团的主要成员,并且从1995年6月起任该团主席。1997年起任世界银行副总裁、首席经济学家。现任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联合国“改革国际金融和经济结构委员会”主席,。2001年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因为对信息经济学发展的突出贡献,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推荐序一 余永定(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会长)
推荐序二 何 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
推荐序三 向松祚(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长)
译者序
前言
| 第 01 章 | 酝酿危机001
危机梗概004
谁应该受到谴责007
市场失灵013
谁可以预测到危机018
| 第 02 章 | 自由坠落及其后果027
争论再起和总统竞选031
经济的演化过程032
前景035
一场大赌局:金钱和公正037
| 第 03 章 | 有缺陷的应对之策057
刺激059
所做之事与该做之事062
后果069
今后的方向073
| 第 04 章 | 抵押贷款的骗局077
传统银行业081
消失的革新:垃圾产品泛滥085
预警信号被忽略090
证券化090
复兴抵押贷款市场096
| 第 05 章 | 美国的巨大掠夺109
美国的金融体制为何不符合要求113
并非真正的营救115
拯救失败金融体系的最初努力121
美国联邦储备系统135
结论性评语143
| 第 06 章 | 贪欲压倒谨慎147
监管的重要性150
不当激励152
缺乏透明度156
肆无忌惮的冒险162
大而不倒165
风险创新:金融衍生品169
掠夺性贷款175
竞争不足:抑制创新176
监管工作178
金融和金融监管领域以外的问题179
创新181
| 第 07 章 | 全新的资本主义秩序183
调整经济结构的必要性185
国家的作用195
政府应该做些什么200
变化中的政府角色204
| 第 08 章 | 从全球复苏到全球繁荣209
失败的全球应对之策212
信仰美国式资本主义所带来的损失218
世界经济新秩序:中国和美国226
一个新的全球储备体系230
转向新的多边主义234
| 第 09 章 | 重构经济学237
思想观念之争238
宏观经济学的论战255
货币政策的论战260
金融领域的论战263
创新经济学之争269
| 第 10 章 | 走向新社会273
经济学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人275
一场道德危机276
你用什么衡量,你就重视什么;8反之亦然281
社会团体与信任287
结论性评语293
致谢296
注释300
在始于2008年的严重经济衰退中,美国以及全世界的上百万百姓失去了房子和工作,并为此感到焦虑和恐惧,还有很多人将自己的退休金或者孩子的教育费进行了投资,而现在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投资的价值不断缩水。这场始于美国并迅速蔓延到全球的危机已经使得全球范围内几千万人丢掉了工作,使上千万人沦为贫困人口。1世界应该不是这个样子。信奉自由市场和全球化的现代经济学曾许诺给人类一个繁荣富裕的未来。在20世纪后半叶,人们大肆鼓吹具有惊人创新能力的新经济、放松金融管制和金融创新,人们都认为所有这一切能够让我们进行更好的风险管理,消灭经济的周期波动。即使新经济和现代经济学的联手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波动,但至少我们能将其驯服得更温顺一些。
这场自75年前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彻底粉碎了人们的这一幻想。它正在迫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所长期珍视的思想观念。25年前,自由市场学说已经盛行。人们相信自由和无约束的市场是有效的,即使犯错误,它也会很快自我纠正。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小的政府,管制只能阻碍创新。中央银行应该具有独立性,并且应将工作重心集中在维持低通胀上。然而,如今即使这一观念的忠实信徒格林斯潘——自由市场理念盛行年代美联储的掌门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理念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对于那些现在正在承受这一理念后果的人们而言,他的反思已经太迟了。
本书是一本关于思想冲突的书,它要澄清那些曾导致我们采取了错误政策的思想理念,这些错误政策直接导致我们突然陷入这场危机,我们要弄清楚我们能从这场危机中吸取什么教训。每一场危机都会结束,但是没有一场危机不会留下思想遗产,更不用说眼前这场如此严重的危机。2008年的这场危机将产生一种新的理念,这种理念将结束一个我们长期争论的命题:究竟何种经济体系能给人类带来最大的福祉。有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争论可能已经结束,但是,不同的市场经济之间呈现出很多的差异,而且这些差异之间的冲突有时是很剧烈的。
我相信市场经济是每一个成功的经济体的核心所在,但是市场不会自动地运转起来。从这种意义上讲,我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传统观念的信仰者,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已经深受凯恩斯的影响。政府需要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不能仅仅是在每次市场失灵的时候充当消防员,或者仅仅去监管市场以防再次出现类似我们刚刚经历的那样的灾难。经济需要平衡市场和政府的不同角色,政府是可以通过非市场和非政府机构对经济做出重要贡献的。在过去的25年里,美国失去了这一平衡,并将这一失衡的理念推销给了全世界其他国家。
本书就是要弄清楚这一有缺陷的理念是如何导致这场危机的,如何使得那些私人和公共部门的核心决策者无法看清这个令人头疼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使得政策制定者无法制定出应对危机的有效之策。我们制定何种政策将决定这场危机的持续时间。事实上,已经犯下的政策性错误将使得低迷的经济变得更加糟糕和持久。但是管理危机只是我关注的一个方面,我还关心这场危机过后世界将以什么面貌出现。我们不会也不能回到老路上去了。
在危机之前,美国及全世界就已经面临着很多问题,不仅仅是如何应对全球气候的变化。全球化的步伐正在迫使我们迅速改变着经济结构,考验着很多经济体的危机应对能力。在危机过后,这些挑战将依然存在,并将更加严峻,但是我们应对这些问题的资源却会大大减少。
我希望,这场危机会在政策和思想领域产生变革。如果我们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仅仅是采取一些政治性或者社会性的权宜之计,我们将不仅仅降低危机再现的可能性,甚至会加快那些提高全球人民生活水平的实际创新活动。但如果我们做出了错误的决策,我们将会面对一个更加分化的社会,一个会导致另外一场危机的脆弱经济,我们将无法应对21世纪的挑战。本书的目的之一就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在后危机时代将会出现的全球新秩序,这一秩序的好坏将取决于我们今天的所作所为。
★ ★ ★人们可能认为经过2008年的这场危机,有关市场原教旨主义者的讨论将会结束,这些人宣称无约束的市场自身将会确保经济的繁荣和增长。人们可能会认为至少在这场危机的阴霾最终消散之前,人们不会再相信市场会自我修复的,不相信仅依赖市场参与者的自利行为就能确保诸事运转正常。
那些市场原教旨主义者还给出了对这场危机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经济只是经历了一次“意外事故”。没有谁会因为一次偶然的碰撞就建议我们停止开车。这种观点的支持者建议我们尽快回归2008年之前的世界。他们认为银行家没有做错事情。2给银行需要的援助,稍稍调整一下监管措施;给公司高层一些严厉的训诫,让他们不要再出现类似于伯纳德·麦道夫这样的欺诈;在商学院增加更多的有关商业道德的课程,我们就会重获繁荣。
本书认为问题可能没那么简单。在过去的25年中,这些被认为能够自我管理的金融机构系统已经被政府多次出手援救。由于这些金融机构幸运地存活下来,我们还得出了错误的经验结论:这些金融机构能够自我正常运转。实际上,在危机之前,我们的经济体系并没有为大多数美国人很好地工作。有些人得到了好处,但是他们不是普通的美国人。
经济学家看待危机的方式就如同医生从病理学看待疾病:二者都是通过观察非正常情况下事物的表现来获得有关事物正常运转时的知识。在分析2008年的危机时,我感觉自己拥有一个其他分析人员所没有的优势。在某种意义上,我是一个“危机专家”,一个“危机病”医生。这次危机不是最近几年的第一场重大危机。发展中国家的危机已经有规律地频繁出现,相关统计表明,在1970~2007年共发生了124次。3在上次1997~199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时,我正好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我看到了产生于泰国的危机蔓延到东南亚的其他国家,然后是拉美国家和俄罗斯。这是经济危机传染的经典案例:世界经济的某一部分出现问题,然后蔓延到其他地方。一场经济危机的后果可能需要数年才能完全显现出来。以阿根廷危机为例,作为墨西哥危机后遗症的一部分,阿根廷危机始于1995年,后来受到1997年东南亚危机和1998年巴西危机的影响而恶化,但是直到2001年这场危机才最终全面爆发。
经济学家可能会对自70多年前大萧条以来经济学的发展而感到自豪,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如何应对危机有了统一的意见和方法。在1997年,当我看到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应对东南亚危机而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时,我感到震惊,这些政策都是在大萧条期间赫伯特·胡佛曾经使用过的错误政策,这些政策注定是要失败的。
当我看到2007年世界经济再次陷入危机时,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次我看到的危机和10年前的危机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里只提及一点,危机刚开始的时候,公众都会否定危机的存在:10年前,美国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开始都否定东南亚出现了衰退或者萧条。时任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如今是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的拉里·萨默斯,听到时任世界银行亚洲区副总裁的让·米歇尔·塞韦里诺使用“衰退”和“萧条”来形容那时的情况后非常生气。但是当我们看到处于印度尼西亚中部的爪哇岛的失业率高达40%时,我们又能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这一经济低迷状况呢?在2008年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布什政府一开始也否认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总统认为我们只是建造了太多的房子。4在危机开始的前几个月里,财政部和美联储就像醉汉驾车一样经常突然改变自己的政策方向,它们会救助一些银行并让剩下的银行自行其是。它们是不可能弄清楚这些决策背后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的。布什政府官员认为他们是务实的,但是,公正地说,他们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无所知。
在2007年和2008年年初,当衰退的阴云开始笼罩美国经济时,人们经常询问经济学家是否可能会出现另外一场大萧条,或者至少是一场深度的衰退。大多数经济学家凭直觉回答说:“不可能!”对于许多专家而言,在经济科学发达的今天,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如何管理全球经济的知识,此时出现这样异常的灾难是难以想象的。但是,在10年前东南亚经济危机爆发时,我们就曾犯过错,并且犯下的是非常糟糕的错误。
不正确的经济理论毫无疑问会导致不正确的政策,但很明显的是,那些信奉这些理论的人认为这些理论是管用的,但他们错了。有缺陷的政策不仅导致了10年前的东南亚危机,而且加剧了那场危机的深度和持续时间,留下的只是被重创的经济和成堆的债务。
从一定程度上讲,10年前的失败实际上是全球政策的失败。危机重创了被我们经常称为全球经济系统边缘地带的发展中国家。负责全球经济体系运行的人们认为,由于他们对那些向发展中国家贷款的西方银行进行了保护,因此不必太担心这些受灾国家人民的生计。如今,当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努力重振经济时,他们又在政策和政治上犯下了错误。
自由坠落当世界经济2008年的表现如同自由落体一般时,我们的信仰也如同自由落体一样坠落。我们长期对于经济、对于美国、对于我们认为的英雄的看法也如自由落体般坠落。在上次重大的金融危机过后的1999年2月15日,三个人的头像登上了《时代》杂志的封面,他们分别是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20世纪90年代长期看好美国经济的财长罗伯特·鲁宾以及二人大力提携的拉里·萨默斯。他们被贴上了“救世委员会”的标签,在公众的眼里,他们被视为救世主。2000年,最火的调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将格林斯潘的自传取名为《大师》。5由于我在应对东南亚危机中看到了第一手资料,因此我并没有像《时代》杂志或者鲍勃·伍德沃德那样对这些人还有很好的印象。对我以及大多数东南亚的老百姓来说,那些听命于“救世委员会”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美国财政部强加给我们的政策使得危机比没有这些政策时表现得更糟。这些政策表明他们缺乏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当面对经济低迷时,我们亟须扩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6社会已经对久远的经济学大师失去了尊重。最近几年,我们不仅向鲁宾和格林斯潘这样的“大英雄”问计,而且实际上我们又把华尔街当成了全部,我们试图从华尔街那里获得有关我们现在这个复杂经济系统如何运作的全部秘密。
这本书的书名,"自由市场的坠落",让我立刻联想到那些曾经辉煌一时却最终走向衰败的文明或经济体。它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议题,更是一个关于社会、政治和人性的综合性话题。我一直认为,任何一种经济模式,如果走向极端,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自由市场,在促进创新和效率的同时,也可能滋生出贪婪、投机以及对弱势群体的漠视。副标题"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将视角聚焦于美国,这让我思考,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自由市场经济体之一,美国是否也正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坠落”?这种“坠落”是周期性的调整,还是结构性的危机?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导致美国经济出现问题的关键因素,例如,金融创新是否超越了风险控制的能力,科技进步是否加剧了就业岗位的结构性失业,或者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否对美国的产业造成了冲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多视角的解读,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自由市场在日本经济中的复杂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评分我通常会选择那些能够引发我深度思考的书籍,而《自由市场的坠落》(珍藏版)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潜力。首先,这个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戏剧性的张力,暗示着一种不可避免的衰退或瓦解。我倾向于认为,作者并非简单地批判自由市场,而是试图通过深入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的脆弱性和潜在的风险。或许,书中会探讨在信息不对称、外部性、公共品等经济学基本概念的框架下,自由市场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偏离其理想状态的。美国作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典型代表,其经济历程无疑是研究这一课题的绝佳案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超越表面现象的分析,触及导致市场“坠落”的深层结构性问题,比如金融监管的放松、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全球化带来的不平衡发展等等。同时,“珍藏版”这个后缀,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或许还包含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故事、历史事件的回顾,甚至是作者对未来经济走向的独到见解。我期待它能够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复杂的经济迷雾,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
评分《自由市场的坠落》(珍藏版)这个书名,听起来就带着一种深沉的思考和一丝警示的意味。作为一名对经济现象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常常在思考,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经济理论,在现实世界中是如何被实践,又会遭遇哪些意想不到的阻碍。自由市场,无疑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驱动力之一,它激发了无数的创新和活力。但正如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自由市场也可能在某些条件下,显露出其阴暗的一面,导致资源的错配,贫富差距的拉大,甚至是整体经济的失衡。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具体地描绘这种“坠落”的过程。副标题“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让我将目光聚焦在美国,一个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性国家。我想知道,作者是否会从历史的角度,梳理自由市场在美国的发展历程,分析其间的得失,并探讨当前美国经济所面临的挑战,究竟是源于自由市场的固有缺陷,还是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我期待这本书能带来一种启发性的阅读体验,让我对自由市场的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引发对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自由市场的坠落"(珍藏版),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好奇心。我一直对经济学理论,尤其是自由市场的运作及其潜在的弊端颇感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更是将范围锁定在美国,这让我联想到近些年来美国经济所经历的一些波动和挑战。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自由市场在美国经济体系中的角色,探讨其是如何在某些方面导致了“坠落”的。也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金融危机、收入不均的加剧、或者企业垄断的扩张等,这些都是自由市场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清晰的视角,理解这些宏观经济现象是如何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尤其“珍藏版”这个词,暗示着这本书可能包含了一些更为深刻的见解,或者对现有理论的创新性解读,甚至是作者多年研究的心血结晶。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也为我们国家未来的经济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它的装帧就显得格外用心,厚重的纸张,精致的排版,仿佛预示着里面承载着一份厚重的思考。我总觉得,那些真正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品读的书,往往不仅仅是内容的堆砌,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体验的关怀。这本书的名字,《自由市场的坠落》,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个悲观的预言,不如说是一个警醒。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市场经济深刻影响的时代,无论是购物、工作,还是我们对未来的规划,都离不开市场的逻辑。然而,市场并非总是完美无缺的,过度的自由化、监管的缺失、或者某些内在的缺陷,都可能导致其失控,甚至走向“坠落”。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了解这些“坠落”背后的具体原因,也许是某些政策制定上的失误,也许是人性贪婪的驱使,又或者是技术发展带来的颠覆性挑战。这本书的副标题,“America, Free Markets, and the Sinking o”,则将关注点放在了美国,一个全球经济的标杆国家。我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读美国这个自由市场模式的代表性国家,在面临经济挑战时的真实处境,以及这些挑战对全球经济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
评分活动买得一套,活动好评,快递好评……
评分东西质量不错,价格也算公道,值得购买!
评分包装好,还没看,感觉可以
评分好书,值得购买和阅读,推荐!
评分东西还行,给个好评吧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物流很快,态度很好,书包装完好,内容以后再评
评分好书好图,精美,新颖。
评分东西不错,下次还会过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