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新闻传播工作者、研究者,公务员,网络爱好者 作者对网络舆情进行了定义,任务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内容表现形态方面具有一致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情的发展方向。同时,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等特点使得其形成迅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巨大。针对网络舆情应对任务,作者在第二章关于“网络舆情应对流程及所需技术支撑”中,分别从网络舆情态势监测、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网络舆情预警等方面介绍了网络舆情应对平台框架,并对其中的支撑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本书将网络舆情要素进行分解,认为网络舆情主要包含舆情数据和舆情参与者两个要素,并据此展开相应研究。在舆情数据处理方面,选取了舆情分析中的信息转载(第三章)、评论挖掘(第四章)、论坛文本处理(第五章)、网络数据应用(第六章)等重点环节加以详细论述;而针对舆情参与者要素,本书在第七章展开相应研究。第八、九章对网络舆情领域中的SNS(社交网站)社区、大数据、案例库等热点问题也进行了介绍。
内容简介
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接入互联网络以来,网络在中国逐渐实现了社会化,并作为“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发挥着强大的舆情表达和舆情传播功能。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关注事件或话题所表现的,有一定影响力和具有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的情况,是社会舆情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网络舆情与社会舆情在内容表现形态方面具有一致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舆情的发展方向。同时,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等特点使得其形成迅速,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巨大。
在此背景下,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工作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本书即针对网络舆情应对任务,首先在第二章关于“网络舆情应对流程及所需技术支撑”中,分别从网络舆情态势监测、网络舆情风险分析、网络舆情预警等方面介绍了网络舆情应对平台框架,并对其中的支撑技术进行了重点论述。
本书将网络舆情要素进行分解,认为网络舆情主要包含舆情数据和舆情参与者两个要素,并据此展开相应研究。在舆情数据处理方面,选取了舆情分析中的信息转载(第三章)、评论挖掘(第四章)、论坛文本处理(第五章)、网络数据应用(第六章)等重点环节加以详细论述;而针对舆情参与者要素,本书在第七章展开相应研究。
本书第八、九章对网络舆情领域中的SNS(社交网站)社区、大数据、案例库等热点问题也进行了介绍。
作者简介
王君泽,男,1981年生,山西太原人,2010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公共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IEEE Intelligent Systems》、《Information Fusion》、《管理世界》、《新闻传播研究》、《情报学报》等国内外quanwei杂志发表论文多篇。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网络舆情、国家信息安全、公共情报管理。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背景(2)
第二节意义(6)
第三节本书内容框架(7)
第二章网络舆情应对流程及所需技术支撑(9)
第一节引言(10)
第二节网络舆情应对流程(10)
第三节网络舆情应对的技术支撑(16)
第四节与Web搜索引擎的比较(38)
第三章舆情分析中的信息转载识别(39)
第一节引言(40)
第二节相关工作与研究框架(41)
第三节算法流程分析(43)
第四节算法效果评估(47)
第五节基于网页转载关系识别的舆情传播态势分析(50)
第四章网络评论观点抽取(53)
第一节引言(54)
第二节评论有用性评估策略(55)
第三节基于图结构的观点表述抽取策略(57)
第五章网络文本摘要抽取(67)
第一节引言(68)
第二节论坛文本摘要抽取算法(69)
第三节演进式动态新闻文档摘要生成方法研究(72)
第六章互联网数据在舆情研判中的效用研究(75)
第一节引言(76)
第二节舆情研判中的互联网数据使用(77)
第三节舆情研判中使用互联网数据的目标(77)
第四节舆情研判中互联网数据的特征选取(78)
第五节舆情研判中互联网数据的分析技术(79)
第六节舆情研判中互联网数据处理的具体对象(82)
第七节互联网数据效用发挥面临的挑战(83)
第八节基于计算实验和大数据的互联网数据效用提升(89)
第九节小结(91)
目录网络舆情应对的关键技术研究
第七章网络舆情中的参与者研究(93)
第一节引言(94)
第二节网络舆情中的参与者(94)
第三节微博社区意见领袖的识别(98)
第四节网络水军现象的研究与对策(109)
第五节小结(113)
第八章微博社区网络结构的统计特性(115)
第一节社会网络分析(116)
第二节微博社区数据样本的实证分析(118)
第三节网络舆情传播模型(131)
第四节微博社区结构对舆情传播的影响(133)
第五节结果分析及其意义(135)
第六节小结(136)
第九章网络舆情事件的案例库构建与舆情研判(139)
第一节大数据对网络舆情分析的影响(140)
第二节微博舆情案例库的构建及案例数据分析(144)
第三节舆情案例数据对于舆情研判工作的支撑(157)
第十章总结(159)
后记(163)
前言/序言
总序
地球上每天都有人仰望星空,我们看到的是以恒星为主的“恒定”的星空。日升日落,月盈月亏,周而复始,亘古不变。假如,在太空中,有一群外星人也在观察地球,或者如中国美丽的传说,月亮之上的嫦娥在广寒宫思念她的地球故乡,千百年来日复一日地眺望着这颗让她伤心纠结、更让她魂牵梦萦的蔚蓝色星球,嫦娥看到了什么?嫦娥眼中的地球故乡,一如既往地浮在空中,飘在远方。从宇宙、太空的大尺度视角看地球,千百年来地球还是那颗地球,地球没变。但是,生活在地球上的我们,浩渺宇宙中这珍稀的几十亿个生灵,切切实实感受到,近几十年来,我们的地球在变,我们的时代在变,我们的社会在变,并且在迅速改变!这一切变化,是由于信息技术,是由于计算机、手机,特别是由于将计算机、手机连接起来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
我们已确定无疑地进入到互联网时代。根据“互联网女皇”Mary Meeker的报告,到2015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超过30亿,互联网渗透率达到42%。发达国家互联网渗透率普遍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互联网也在快速普及,印度2014年和2015年互联网用户分别增加了33%和40%。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总数为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从网民数量、网站数量、域名数量、电子商务等规模和数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网络大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国有7亿网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在人类文明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最先进、最突出、最有带动性、最有影响力的技术总是划分时代和社会的标准与标志。种植、养殖技术的应用让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人类历史进入农业时代,产生了埃及、中国等一批文明古国。蒸汽机和工业革命让人类进入工业时代,社会加速发展,产生了英国、德国、美国等一批工业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6日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纵观世界文明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产业技术革命,都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现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可以说,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动力要素及其治理总序当今,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带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中国,正在被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快速且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呈现出崭新的态势和特征。习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互联网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新空间,越来越成为获取公共服务的新平台。
曾几何时,碰到未知的知识和不懂的问题,人们会去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会翻字典、辞典和百科全书,会去询问和请教老师、同学、朋友。如今,“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谷歌、百度、维基、知乎会告诉你一切你想要的知识和答案。互联网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和知识学习主要来自甚至依赖互联网。互联网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学习和信息获取方式。甚至,国外有研究表明,因为互联网查阅知识和搜索答案的便利,人类的脑神经回路和记忆结构、知识结构都在发生改变。信息前所未有地丰富,知识也不再是稀缺资源,人们从报刊书籍等印刷文字中获取知识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从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体获取信息的时代也正在成为过去,互联网成为知识和信息的主要来源。近年来,互联网向知识领域和教育领域扩展渗透,互联网+教育正蓬勃发展,正在深刻改变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方式与格局。
从烽烟报警、鸿雁传书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微博、微信,人们的交流沟通方式不断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电子邮件、贴吧、微博、微信、QQ等方式即时联系,五湖四海的人们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每时每刻地联系、沟通、交流。即使你远在天边,你也近在咫尺,你的音容笑貌时刻可以生动地呈现在四面八方的亲友面前。作为社会化动物的人们,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和频繁的沟通交流而更加社会化、组织化。原来分散的、弱小的个人,经由互联网的连接,成为一个个有组织、有力量的群体。千千万万的圈群将亿万网民时刻连在一起,形成一支崭新的社会力量——网民大军。社会的基础结构、组织方式和力量分布由此发生深刻的变化,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改变。在经由互联网连接起来的亿万网民面前,国家的权威和力量相对衰落,社会的力量兴起并日益强势,传统的权力配置、治国理政和社会运行方式因此而发生改变,面临新的巨大的挑战。
现在,不管你是在繁华都市还是在穷乡僻壤,不论你是老是少、是穷是富、是学历高还是学历低,互联网已经在空间上覆盖了所有的区域,在社会上已经渗透到所有的人群。互联网的广泛存在和深入渗透,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这个时代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互联网信息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和火车头,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和企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和潜力,是最有活力、最有带动性的经济增长源,一批市值百亿级、千亿级甚至万亿级的企业在数年、十几年时间内成长起来,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深刻改变着中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结构、经济面貌和经济未来。与此同时,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基础、政治运行、力量分布也深刻改变。被互联网时刻联系、组织的亿万网民,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能量,不但改变了当今的国际关系,改变了社会力量对比,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还深刻改变甚至彻底颠覆了既有的媒体格局、舆论态势和话语权。草根的众声喧哗、亿万网民的声音改变了言论表达和舆论形成的格局与走势,互联网极大地赋予了人们言论表达的自由,赋予网民特别是草根网民、底层群众以表达权利和参与便利。民众经由互联网表达出来的态度、意见和行为倾向,形成无所不在的网络舆情,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司法行政、突发事件等公共事务乃至国家社会政治走向的重要因素。网上流动的信息,网络空间产生的态度意见、行为倾向和群体行动,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氛围和执政环境,对社会稳定、公共治理和国家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带领我们进入到互联网时代,并将我们所处的社会改变为网络社会。如同蒸汽机不仅是机器和工具一般,互联网也不仅是技术工具和物理网络,互联网还是关键的社会政治因素。互联网所造就的网络社会,具有许多不同于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特点。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互联网自身的技术特点,加上中国独特的国情和网情背景,使得中国社会的技术基础、经济基础、思想文化基础、社会结构基础和社会力量基础都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互联网时代的中国社会具有泛在化、虚拟化、离散化、极速化、圈群化的显著特征,成为一个变化极快、能量极大的“高能社会”。这样的社会,蕴藏并可能激发天文数字级别的社会政治能量,既有巨大的发展进步的动能与机遇,又有巨大的混乱倾覆的风险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古往今来,很多技术都是‘双刃剑’,一方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另一方面也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互联网社会既具备极速发展变化、推动万物互联、助力行业融合、加速社会变革等众多机遇,又蕴含极易组织和动员、不确定性与低可控性、能量颠覆式转化、社会动能和政治势能转换切变等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有效防控风险和应对挑战,维护好网络安全,实现网络社会的良好治理。
深刻认识互联网和互联网时代,正确理解和把握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特征规律,探索网络社会的有效治理之道,正是“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治理丛书”的目标使命,也是我们研究团队的中心任务。近年来,华中科技大学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团队依托多项基金课题,围绕着互联网与公共管理和国家治理这个主题,就互联网与网络舆情、互联网虚拟社会风险、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网民政治态度、网络社会治理等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获得了若干研究成果。丛书所呈现的,就是这些探索和努力的结晶。
当然,互联网技术和应用还在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地发展,互联网时代才刚刚拉开帷幕,互联网社会也才刚刚形成,还在快速演进中。对于互联网社会,对于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探索才刚刚起步,我们的研究还非常粗陋。本丛书的推出除了汇报我们所做的工作外,更是想作为引玉之砖,吸引更多的人对网络舆情与网络社会展开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
网络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网络社会的航船刚刚起锚。我们庆幸生逢这个激动人心、深刻变化的网络时代。我们深知,互联网对社会的深刻影响才刚刚呈现,对网络舆情和网络社会的研究也刚刚起步,网络社会这个新大陆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探索。让我们搭乘这艘互联网的快船,一起探索,一起冒险,一起迈向未来!
王国华2016年7月6日
后记
公元二〇一六年,丙申暮春,文稿初成。独倚轩窗,念已入人生卅三岁,盘桓喻园十五载。
身体发肤,父母与之;道德学问,师长授之。忆生于龙城,及至弱冠,始入华科,求学江城。经年寒窗,几多坎坷。幸有诸位师长,鱼渔双授,不言之教,桃下之蹊。兼天资尚可,勤而不辍,终技艺初成。当是时意气方遒,曾发狂语,言笔下小事,不足为虑;天成文章,信手可得。每思及此,唯有讪笑。
待为师者,登台授业解惑,方知才本平平,身亦泛泛。寻常人生,欲陈乏善。然既于此地逢此时,便不愿笃于时,不愿拘于虚,不愿束于教。纵无龙泉做壁上之鸣,亦欲掷觞系胡缨。
谢杜洪涛、禹航、王舟、刘炼诸友赐文,此书方成。诸君胸中有丘壑,乃为学之表率;虽已星散大江南北,此恩不敢稍忘。此书既成,凝众同侪之情,诤友之谊,亦是不可胜数,一并谢过。
书稿虽成,然言疏意浅,挂一漏万,自是贻笑大方。但昔日韶华,凝于纸背,不免敝帚自珍。
粗陋小文,铭而致谢。
王君泽2016年5月16日
网络舆情应对的关键技术研究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网络舆情应对的关键技术研究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