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

李敖精编:孙子·孙膑兵法·尉缭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兵法
  • 军事
  • 历史
  • 古典
  • 李敖
  • 孙子兵法
  • 孙膑兵法
  • 尉缭子
  • 策略
  • 中国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6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074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2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9”选录了孙武的《孙子》、孙膑的《孙膑兵法》、尉缭的《尉缭子》。《孙子》是中国现存的兵书,也是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圣典”。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孙膑兵法》是《孙子》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是反映战国时期兵家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尉缭子》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的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书从人性论的视角考察了人的心理,提出了不少精辟的治国思想。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孙子

导读 / 002

计篇 / 003

作战篇 / 025

谋攻篇 / 039

形篇 / 060

势篇 / 072

虚实篇 / 090

军争篇 / 115

九变篇 / 144

行军篇 / 157

地形篇 / 180

九地篇 / 195

火攻篇 / 230

用间篇 / 240

附:孙子本传 / 255

附:竹简本十三篇与今本十三篇相异重要者 / 261

附:逸出今本孙子兵法十三篇之外的残简释文 / 263

孙膑兵法

导读 / 268

凡例 / 269

上编

擒庞涓 / 271

见威王 / 275

威王问 / 278

陈忌问垒 / 284

篡卒 / 288

月战 / 290

八阵 / 292

地葆 / 294

势备 / 296

兵情 / 299

行篡 / 301

杀士 / 303

延气 / 304

官一 / 306

强兵 / 309

下编

十阵 / 311

十问 / 316

略甲 / 319

客主人分 / 321

善?者 / 324

五名五恭 / 326

兵失 / 328

将义 / 330

将德 / 332

将败 / 334

将失 / 335

雄牝城 / 338

五度九夺 / 340

积疏 / 342

奇正 / 344

尉缭子

导读 / 348

天官 / 349

兵谈 / 353

制谈 / 358

战威 / 360

攻权 / 364

守权 / 367

十二陵 / 370

武议 / 372

将理 / 377

原官 / 378

经卒令 / 379

兵令 / 380


精彩书摘

计?篇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李筌曰:计者,兵之上也。《太一遁甲》先以计,神加德宫,以断主客成败。故孙子论兵,亦以计为篇首。◎杜牧曰:计,算也。曰:计算何事?曰:下之五事,所谓道、天、地、将、法也。于庙堂之上,先以彼我之五事计算优劣,然后定胜负;胜负既定,然后兴师动众。用兵之道,莫先此五事,故著为篇首耳。◎王皙曰:计者,谓计主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也。◎张预曰:管子曰:“计先定于内,而后兵出境。”故用兵之道,以计为首也。或曰:兵贵临敌制宜,曹公谓计于庙堂者,何也?曰:将之贤愚,敌之强弱,地之远近,兵之众寡,安得不先计之?及乎两军相临,变动相应,则在于将之所裁,非可以隃度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杜牧曰:《传》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张预曰:国之安危在兵。故讲武练兵,实先务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李筌曰:兵者凶器,死生存亡系于此矣,是以重之,恐人轻行者也。◎杜牧曰: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故须审察也。◎贾林曰: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得其利则生,失其便则死,故曰死生之地。道者,权机立胜之道。得之则存,失之则亡,故曰不可不察也。《书》曰:“有存道者,辅而固之;有亡道者,推而亡之。”◎梅尧臣曰:地有死生之势,战有存亡之道。◎王皙曰:兵举,则死生存亡系之。◎张预曰:民之死生兆于此,则国之存亡见于彼。然死生曰地、存亡曰道者,以死生在胜负之地,而存亡系得失之道也,得不重慎审察乎?

【译 文】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可不细心研究慎重考虑的。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李筌曰:谓下五事也。校,量也。量计远近,而求物情以应敌。◎杜牧曰:经者,经度也;五者,即下所谓五事也;校者,校量也;计者,即篇首计算也;索者,搜索也;情者,彼我之情也。此言先须经度五事之优劣,次复校量计算之得失,然后始可搜索彼我胜负之情状。◎贾林曰:校量彼我之计谋,搜索两军之情实,则长短可知,胜负易见。◎梅尧臣曰:经纪五事,校定计利。◎王皙曰:经,常也,又经纬也;计者,谓下七计;索,尽也。兵之大经,不出道、天、地、将、法耳。就而校之以七计,然后能尽彼己胜负之情状也。◎张预曰:经,经纬也。上先经纬五事之次序,下乃用五事以校计彼我之优劣,探索胜负之情状。一曰道,张预曰:恩信使民。二曰天,张预曰:上顺天时。三曰地,张预曰:下知地利。四曰将,张预曰:委任贤能。五曰法。杜牧曰:此之谓五事也。◎王皙曰:此经之五事也。夫用兵之道,人和为本,天时与地利则其助也。三者具,然后议举兵。兵举必须将能,将能然后法修。孙子所次,此之谓矣。◎张预曰:节制严明。夫将与法,在五事之末者,凡举兵伐罪,庙堂之上,先察恩信之厚薄,后度天时之逆顺,次审地形之险易,三者已熟,然后命将征之。兵既出境,则法令一从于将。此其次序也。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张预曰:以恩信道义抚众,则三军一心,乐为其用。《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曹操曰:谓道之以教令。危者,危疑也。◎李筌曰:危,亡也。以道理众,人自化之,得其同用,何亡之有!◎杜牧曰:道者,仁义也。李斯问兵于荀卿,答曰:“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轻为之死。”复对赵孝成王论兵曰:“百将一心,三军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令与上(下)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疑也。◎陈皞注同杜牧。◎孟氏曰:一作“人不疑”,谓始终无二志也;一作“人不危”。道,谓道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故能化服士民,与上下同心也。故用兵之妙,以权术为道。大道废而有法,法废而有权,权废而有势,势废而有术,术废而有数。大道沦替,人情讹伪,非以权数而取之,则不得其欲也。故其权术之道,使民上下同进趋,共爱憎,一利害,故人心归于德,得人之力,无私之至也。故百万之众,其心如一,可与俱同死力动,而不至危亡也。臣之于君,下之于上,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捍头目而覆胸臆也。如此,始可与上同意,死生同致,不畏惧于危疑。◎贾林曰:将能以道为心,与人同利共患,则士卒服、自然心与上者同也。使士卒怀我如父母,视敌如仇雠者,非道不能也。黄石公云:“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杜佑曰:谓导之以政令,齐之以礼教也。危者,疑也;上有仁施,下能致命也。故与处存亡之难,不畏倾危之败。若晋阳之围,沉灶产蛙,人无叛疑心矣。◎梅尧臣曰:危,戾也。主有道,则政教行;人心同,则危戾去。故主安与安,主危与危。◎王皙曰:道,谓主有道,能得民心也。夫得民之心者,所以得死力也;得死力者,所以济患难也。《易》曰:“悦以犯难,民忘其死。”如是,则安畏危难之事乎?◎张预曰:危,疑也。士卒感恩,死生存亡,与上同之,决然无所疑惧。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李筌曰:应天顺人,因时制敌。◎杜牧曰:阴阳者,五行、刑德、向背之类是也。今五纬行止,最可据验;巫咸、甘氏、石氏、唐蒙、史墨、梓慎、裨灶之徒,皆有著述,咸称秘奥,察其指归,皆本人事。《准星经》曰:“岁星所在之分,不可攻;攻之反受其殃也。”《左传》昭三十二年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史墨曰:“不及四十年,越其有吴乎?越得岁而吴伐之,必受其凶。”注曰:“存亡之数,不过三纪,岁星(月)三周三十六岁,故曰不及四十年也。”此年岁在星纪,星纪吴(其)分也;岁星所在,其国有福,吴先用兵,故反受其殃。哀二十二年,越灭吴,至此三十八岁也。李淳风曰:“天下诛秦,岁星聚于东井。秦政暴虐,失岁星仁和之理,违岁星恭肃之道,拒谏信谗,是故胡亥终于灭亡。”复曰:“岁星清明润泽所在之国分大吉。君令合于时,则岁星光喜,年丰人安;君尚暴虐,令人不便,则岁星色芒角而怒,则兵起。”由此言之,岁星所在,或有福德,或有灾祥,岂不皆本于人事乎?夫吴越之君,德均势敌,阖闾兴师,志于吞灭,非为拯民,故岁星福越而祸吴。秦之残酷,天下诛之,上合天意,故岁星祸秦而祚汉。荧惑,罚星也;宋景公出一善言,荧惑退移三舍,而延二十七年。以此推之,岁为善星,不福无道;火为罚星,不罚有德。举此二者,其他可知。况所临之分,随其政化之善恶,各变其本色芒角大小,随为祸福,各随时而占之。淳风曰:“夫形器著于下,精象系于上。”近取之身,耳目为肝肾之用,鼻口实心腹所资,彼此影响,岂不然欤?易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盖本于人事而已矣。刑德向背之说,尤不足信。夫刑德天官之陈,背水陈者为绝纪,向山坂陈者为废军。武王伐纣,背济水向山坂而陈,以二万二千五百人,击纣之亿万而灭之。今可目睹者,国家自元和已〔后〕至今,三十年间,凡四伐赵寇昭义军,加以数道之众,常号十万,围之临城县。攻其南不拔,攻其北不拔,攻其东不拔,攻其西不拔。其四度围之,通有十岁,十岁之内,东西南北,岂有刑德向背王相吉辰哉?其不拔者,岂不曰城坚、池深、粮多、人一哉?复以往事验之,秦累世战胜,竟灭六国,岂天道二百年间常在乾方,福德常居鹑首?岂不曰穆公已还,卑身趋士,务耕战,明法令而致之乎?故梁惠王问尉缭子曰:“黄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子曰:“不然。黄帝所谓刑德者,刑以伐之,德以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夫举贤用能者,不时日而利;明法审令者,不卜筮而吉;贵功养劳者,不祷祠而福。”周武王伐纣,师次于汜水共头山,风雨疾雷,鼓旗毁折,王之骖乘惶惧欲死。太公曰:“夫用兵者,顺天道未必吉,逆之未必凶。若失人事,则三军败亡。且天道鬼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故智者不法,愚者拘之。若乃好贤而任能,举事而得时,此则不看时日而事利,不假卜筮而事吉,不待祷祠而福从。”遂命驱之前进。周公曰:“今时逆太岁,龟灼言凶,卜筮不吉,星凶为灾,请还师。”太公怒曰:“今纣剖比干,囚箕子,以飞廉为政,伐之有何不可?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蓍,率众先涉,武王从之,遂灭纣。宋高祖围慕容超于广固,将攻城,诸将咸谏曰:“今往亡之日,兵家所忌。”高祖曰:“我往彼亡,吉孰大焉!”乃命悉登,遂克广



《兵家三圣:孙子、孙膑、尉缭千年智慧集粹》 序言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自古以来,兵法便被视为治国安邦、军事制胜的根本。在浩瀚的兵学文献中,孙子、孙膑、尉缭子三位兵家巨擘,以其超凡的洞察力、深刻的战略思想和精妙的战术安排,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兵学的辉煌殿堂,对后世军事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兵家三圣:孙子、孙膑、孙膑、尉缭千年智慧集粹》并非简单地罗列古籍,而是力图深入挖掘和阐释这三部兵学经典的核心精神与历史价值。我们不以旁征博引、堆砌史料为能事,而是着重于理解其思想的精髓,把握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展现出的生命力,并尝试将其与当今的时代背景进行对话,探寻其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境界,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普遍法则,其“始计篇”的审慎谋划,“作战篇”的经济用兵,“谋攻篇”的智胜之道,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千百年来,它不仅指导着战场上的将士,也启迪着政治家、企业家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个人。 《孙膑兵法》,作为孙子兵法的继承与发展,在继承了孙子“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思想的同时,更是以其独到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战术,以及“围魏救赵”、“马陵之战”等经典战例,展现了孙膑在实战中的运用与创新。它在孙子理论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具体的战术执行和应变能力,将兵法智慧的实践性推向了新的高度。 《尉缭子》,虽然在流传程度上可能不如前两者广泛,但其思想同样博大精深。尉缭子强调“法”的重要性,将军事与政治、经济紧密结合,提出了“夫军无一智,则国无所守;臣无一智,则主无所任;士无一智,则战无所胜”的论断,深刻揭示了军事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他对于“强兵”的论述,对于“制胜”的条件分析,都极具前瞻性,为我们理解古代国家的军事动员和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这三位兵家巨擘的思想世界,从源头出发,梳理其核心论点,剖析其精妙之处。我们将力求以平实易懂的语言,呈现深奥的军事哲理;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其时代印记;以辩证的思维,挖掘其普适价值。我们相信,通过对这三部兵学经典的深入研读,读者不仅能领略到古代军事智慧的无穷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 第一章 孙子兵法:兵学圣典的智慧之光 《孙子兵法》,这部诞生于春秋末期的军事巨著,以其严谨的逻辑、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征服了古今中外无数的读者。它并非仅仅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战略、关于竞争、关于人生智慧的百科全书。 1.1 “道”的哲学:军事的根本与治国的智慧 “道者,令人心服也。” 孙子将“道”置于兵法的首位,并非偶然。这里的“道”,并非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指国家的政治清明、民众的凝聚力、君臣的同心同德。一个国家,如果政治腐败,人心离散,民怨沸腾,即便拥有再强大的军队,也难以在战争中取得胜利。相反,一个政治清明、上下同心、军民一体的国家,自然能够凝聚强大的力量,形成坚不可摧的意志。 这种“道”的理念,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一个企业,如果内部管理混乱,员工离心离德,其产品和服务又如何能赢得客户的信赖?一个家庭,如果成员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又如何能拥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孙子的“道”,是对人心向背、组织凝聚力的深刻洞察,是建立在人性与社会运行规律之上的根本法则。 1.2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认识与洞察的无尽力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战必殆。” 这句妇孺皆知的话,道出了军事乃至一切竞争的真理。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更要深入了解对手的实力、意图、弱点,才能在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现代商业竞争中,这更是屡试不爽的法则。企业需要了解自身的品牌优势、技术实力、市场份额,同时也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产品策略、营销手段、市场反应。市场调查、情报分析、竞争对手研究,无不是“知己知彼”的具体体现。 在个人成长层面,“知己知彼”同样重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弱点,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发挥最大的潜能。同时,理解他人的需求、动机、沟通方式,也能够帮助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游刃有余。 1.3 “不战而屈人之兵”:谋略至上的最高境界 孙子兵法的最高追求,并非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而是通过战略与谋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包含了多种层次的含义: 威慑制胜: 强大的军事实力本身就是一种威慑,让对手不敢轻易发动战争。 心理战术: 通过心理攻势,瓦解敌人的斗志,使其不战而降。 外交与联盟: 运用外交手段,孤立对手,建立强大的联盟,从而在战略上占据优势。 经济与政治手段: 通过经济制裁、政治施压,削弱对手的实力,使其无法继续战争。 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体现在现代军事中,便是“不战而屈人之民心”、“不战而屈人之国力”。在非军事领域,它更是体现为一种高超的谈判技巧、商业策略乃至人生智慧,即以最小的代价,达成最大的目标。 1.4 兵者诡道:以变应变的艺术 “兵者,诡道也。” 孙子强调战争的欺骗性与变化性。战场瞬息万变,敌情复杂多端,刻板的战术往往难以奏效。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这并非鼓励欺骗,而是强调在复杂环境中,灵活运用策略,出奇制胜。例如,通过声东击西、虚张声势、隐蔽真实意图等方式,扰乱敌人的判断,为己方创造有利条件。在现代商业竞争中,巧妙的营销策划、出人意料的产品发布、灵活的价格策略,都体现了“诡道”的思想。 1.5 孙子兵法的核心篇章解读 始计篇: 强调战前周密的计划与分析,将战争的胜败因素置于算计之中。 作战篇: 论述用兵的经济原则,强调速战速决,避免旷日持久的消耗。 谋攻篇: 阐述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强调以智谋取胜。 军形篇: 论述如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 兵势篇: 探讨如何调动和运用军队的气势,以及因势利导的战术。 虚实篇: 重点阐述如何调动敌人,使其虚实不一,从而寻觅其破绽。 军争篇: 论述在行军作战中,如何争夺主动权和有利地形。 九变篇: 强调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战术。 行军篇: 详细介绍了行军途中的注意事项和策略。 地形篇: 分类阐述了各种地形的特点及其对作战的影响。 九地篇: 将战场划分为九种不同的地理区域,并提出了相应的作战原则。 火攻篇: 详细论述了火攻的作战方法和注意事项。 用间篇: 强调了间谍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运用间谍。 第二章 孙膑兵法:战术创新的实践者 孙膑,作为孙子兵法的传承者,在继承了其祖父军事思想精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战术层面的创新与发展,并以其辉煌的战绩,将兵法智慧的实践性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1 继承与发展:孙膑兵法的独特贡献 孙膑兵法在继承孙子“道、天、地、将、法”五事七计思想的同时,更侧重于具体战术的应用与创新。他深刻理解孙子“知彼知己”的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战术原则,例如“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2.2 “围魏救赵”:战略迂回的经典范例 “围魏救赵”是孙膑军事生涯中最富传奇色彩的战役之一。面对强大的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孙膑并未选择与魏军硬碰硬,而是出奇制胜,率军直逼魏国的都城大梁。魏国为了保护自己的都城,不得不回师救援,赵国因此得以解围。 这场战役充分展现了孙膑的战略眼光和战术智慧。他抓住了魏国“腹背受敌”的弱点,通过战略迂回,迫使敌人放弃了主要的进攻方向,从而兵不血刃地化解了赵国的危机。这体现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战略思想,即通过谋略和外交手段,比直接的军事对抗更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2.3 “马陵之战”:疑兵之计的辉煌胜利 马陵之战,是孙膑指挥的又一场惊世之战。他利用庞涓急于求成、骄傲轻敌的心理,设下埋伏,并巧妙运用“疑兵之计”。在战场上,孙膑故意让被俘的齐国士兵说出“孙子膑何在?”,故意让炊事兵增添炉灶数量,制造出齐军兵力众多、士气高昂的假象。庞涓果然中计,以为齐军势大,惊慌失措之下,下令全军突击,结果被孙膑精心布置的弓箭手万箭齐发,全军覆没。 这场战役充分展示了孙膑在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和心理战术运用。他不仅懂得利用地形,更懂得利用敌人的心理弱点,从而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2.4 孙膑兵法的战术原则 因粮于敌: 孙膑兵法强调在作战中,要善于利用敌人的资源,减少我方的消耗。 攻守结合: 既要懂得如何进攻,也要懂得如何防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兵贵神速: 强调作战要迅速果断,抓住战机,避免贻误。 以治胜乱: 强调军队的纪律和组织的重要性,通过严明的纪律和有效的组织来战胜混乱的敌人。 第三章 尉缭子:强兵富国的战略家 《尉缭子》,虽然相较于孙子、孙膑,其军事思想更侧重于国家整体的军事建设和战略规划,但其思想同样博大精深,为我们理解古代国家的强盛之道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3.1 “强兵”与“富国”:军事与经济的辩证统一 尉缭子深刻认识到,军事的强大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经济的繁荣也需要强有力的军事保障。他强调“强兵,富国之本;富国,强兵之源。” 这种将军事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前瞻性。 一个国家,如果财政枯竭,民生凋敝,又如何能支撑起庞大的军事机器?反之,一个富庶的国家,能够提供充足的物资和人力,为军事力量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这种“强兵富国”的辩证统一,是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发展的基石。 3.2 “法”的重要性:军事制度的基石 尉缭子极其重视“法”的作用,即将军事制度的完善和执行视为强兵的关键。他认为,没有健全的军事制度,再好的将领也难以施展才华,再强大的军队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战斗力。 明赏罚: 赏罚分明能够激励士兵的斗志,维护军队的纪律。 严训练: 严格的军事训练能够提高军队的战斗技能和适应能力。 选贤能: 选拔有才能的将领,是军队战斗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3.3 “制胜”的条件:从整体观念看战争 尉缭子对于“制胜”的条件有着更为宏观的论述,他认为,制胜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战术比拼,更是一个国家整体实力的体现。他强调,要战胜敌人,需要具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战略: 明确的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 军队: 强大、精锐、训练有素的军队。 经济: 充足的经济支持和物资保障。 政治: 稳固的政治统治和民心所向。 这种从整体观念出发,将军事、经济、政治等因素综合考量的战略思想,为我们理解古代国家的军事动员和战略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3.4 尉缭子思想的时代价值 虽然《尉缭子》成书于古代,但其思想中蕴含的道理,在现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并非仅仅取决于先进的武器装备,更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完善的军事制度、以及全体国民的凝聚力。一个企业,也需要拥有清晰的战略规划、高效的管理团队、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兵家三圣:孙子、孙膑、尉缭千年智慧集粹》旨在为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古代军事智慧殿堂的大门。孙子兵法的哲学高度,孙膑兵法的战术创新,尉缭子的战略眼光,三者相互辉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兵学思想的璀璨星河。 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三部经典著作的深入解读,读者能够领略到古人非凡的智慧,不仅能够理解战争的规律,更能够将这些智慧运用到人生、事业、乃至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兵法之智慧,早已超越了战场,成为我们应对复杂世界、成就卓越人生的宝贵财富。愿本书能成为您探索兵学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良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名着实引人注目,光是“李敖精编”这四个字,就足以勾起我对这位“现代狂人”的强烈好奇。我一直觉得,李敖不仅仅是个作家,更像是一个思想的解剖师,他敢于挑战一切既定的观念,用犀利的笔触撕开历史的真相。所以,当看到他“精编”这些兵家经典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他坐在书桌前,或许点着一根烟,眼神锐利地审视着字里行间的智慧,然后以他特有的方式,将那些古老而深邃的谋略,重新赋予生命,使其更加贴近我们这个时代,更具警示意义。我期待他能在其中注入那些鲜活的、不加掩饰的评论,就像他解构中国历史时那样,直指人心,让人在阅读中仿佛能听到他那标志性的、带着一丝嘲讽却又充满洞见的嗓音。这不仅仅是对兵法的学习,更是一次与李敖思想的近距离对话,一次对权力、策略以及人性深处欲望的深度探索。我特别好奇,在解读孙子、孙膑和尉缭子时,他会从哪些独特的角度切入?是会着重分析这些兵法在现代商业竞争中的应用?还是会将其与当下的政治格局进行类比?又或者,他会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地揭示其中隐藏的社会学和心理学洞见?总之,我预感这本书将是一场智力与思想的盛宴,充满了挑战和启发。

评分

哇,这本书的书名看起来就充满了力量感!“李敖精编”这几个字,瞬间把我拉回到那个充满争议却又极其精彩的时代。我一直认为,李敖先生的文字有一种特殊的魔力,他不是简单地复述,而是用一种近乎解剖的姿态,将历史和思想掰开揉碎,然后以一种旁人无法企及的深刻和戏谑,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所以,当看到他涉足《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这些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军事著作时,我脑海里就已经开始构建出一幅充满画面感的想象:李敖先生大概会一边品着茶,一边将那些古籍中的权谋诡计与当下社会现象进行对比,时不时地发出他标志性的、带着一丝不屑的冷笑。我期待他能在这些经典的军事理论中,挖掘出那些被后人忽略的、关于人性、权力和生存的本质。他会不会用他独特的语言,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兵法,变得如同街头巷尾的谈资,却又更加发人深省?这不仅仅是一次对古代军事思想的梳理,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与那个伟大的、特立独行的灵魂的灵魂碰撞。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对这些兵法中的哪些部分产生共鸣,又会对哪些部分嗤之以鼻,然后用他自己的方式去重新解读和批判。

评分

“李敖精编”这几个字,足以点燃我对这本书的好奇心。李敖先生向来以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闻名,他总能用一种极其尖锐却又充满洞见的视角,去解构和重塑我们习以为常的认知。所以,当看到他“精编”《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这些中国古代兵家的经典时,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幅画面:李敖先生,或许正带着一丝玩味的笑容,将这些古老而精深的军事理论,如同对待一件件珍贵的古董,又或是充满矛盾的现代物件,仔细地审视、剖析,然后用他那标志性的、不落俗套的语言,将其中蕴含的智慧,以及他本人对这些智慧的评判,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的,绝不仅仅是那些对兵法条文的简单梳理,而是希望从中看到李敖先生独特的思想光芒。他会如何解读“兵者,诡道也”在现代信息战中的演变?孙膑的“疲劳战术”在他眼中又会与哪些当代社会现象产生共鸣?尉缭子关于“农夫,所以养士也”的论述,会不会在他那里引发对社会结构和资源分配的深刻反思?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场与思想巨人跨越时空的对话,一次对那些永恒的生存智慧与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

评分

书名中的“李敖精编”几个字,让我充满了遐想。一直以来,我都很欣赏李敖先生那种不畏权威、敢于挑战的lectual精神。他的文字,与其说是写作,不如说是对既有观念的一次次“解构”与“重塑”。因此,当他将目光投向《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这些历史悠久的军事著作时,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个画面:李敖先生,如同一个经验丰富的侦探,正在细致地搜寻着这些兵法典籍中的每一个“蛛丝马迹”,然后用他那独到的眼光,将其中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复杂局面一一对应,进行一番辛辣而深刻的剖析。我期待的,不仅仅是那些关于军事策略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我想看到李敖先生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智慧,与他自己对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人性的深刻洞见相结合。他会如何看待“不战而屈人之兵”在当今国际关系中的应用?他会不会将孙膑的“减灶诱敌”与现代经济战进行类比?尉缭子关于“智者,所以避害也”的论述,在他笔下又会呈现出怎样令人耳目一新的解读?我相信,这本书将是一场思想的盛宴,一次与大师智慧的深度交流,一次对人类永恒主题——权力、生存与智慧——的全新审视。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李敖精编”这几个字所承载的意义。李敖先生的写作风格,我一直认为是一种独树一帜的“撕裂美学”。他敢于用最尖锐的语言,去揭露历史的伤疤,去审视那些被奉为圭臬的真理。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名时,脑海里立刻勾勒出一幅画面:李敖先生,或许带着他标志性的轻蔑笑容,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和《尉缭子》这些古老的军事典籍,如同剖析一件件文物一般,仔细地审视其间的纹理,然后用他那犀利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其中的精髓与现代社会的种种现象进行对照,发出振聋发聩的拷问。我期待的,并非仅仅是对兵法的知识普及,而是通过李敖先生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些经典。他会如何解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信息爆炸时代的意义?他又会如何看待孙膑的“围魏救赵”与现代商业竞争中的策略?尉缭子关于“兵者,凶器也,圣人之所不与也”的论述,又会在李敖先生的笔下呈现出怎样的反思?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与大师思想对话的契机,一次在思想的迷宫中寻找清晰路径的旅程,我相信,这本书必将充满智慧的火花和思想的碰撞。

评分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

评分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

评分

国学经典,李敖精编,不错。注解不多,无译文,阅读会有压力,但很值得收藏。

评分

绝对的正版图片,内容非常精彩,建议大家购买阅读。纸张也很好很厚。

评分

正版图书,折扣价格合理。

评分

挺好的 国学大师讲国学 经典之经典

评分

还可以。发货很快。好评

评分

绝对的正版图片,内容非常精彩,建议大家购买阅读。纸张也很好很厚。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购书只选京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