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俞为民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史
  • 戏剧研究
  • 俞为民
  • 戏曲史
  • 中国文学
  • 学术著作
  • 文化研究
  • 历史
  • 戏曲理论
  • 文学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9182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3543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7
字数:45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内外中国戏曲史家自选集”丛书之一,丛书旨在全面汇聚和展示新时期海内外中国戏曲史研究成果,由在该领域有卓越成就和广泛影响的学者遴选自己*具代表性的论文,结集出版。本书收录了我国著名学者俞为民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俞为民,1951 年2 月生,浙江余杭人。1978 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 1981 年南京大学戏剧戏曲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师从钱南扬先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副会长。主要从事南戏研究与曲律研究,主持国家重大和重点科研项目2 项、一般项目3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 项,出版专著25部(其中合著4 部),整理古籍13 部,发表论文160 多篇。其中,《历代曲话汇编》获全国古籍出版一等奖、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国古代曲体文学格律研究》入选2011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教育部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江省第十七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通论》入选2015 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宋元南戏文本考论》获浙江省第十八届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其余代表作有《宋元南戏考论》《宋元南戏考论续编》《曲体研究》《李渔评传》《明清传奇考论》《李渔〈闲情偶寄〉曲论研究》等。


目录

曲海探骊四十年
曲史篇
南戏流传与变异
———兼谈南戏与传奇的界限
一、南戏与传奇之辨
二、南戏的分流
三、南戏的变异
元代南北戏曲的交流与融合
一、北曲的南移与南北曲的交流
二、南戏与北曲杂剧在剧目上的交流
三、南戏的北曲化倾向
四、北曲杂剧的南曲化倾向
宋元五大南戏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传
一、五大南戏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传概况
二、五大南戏的故事情节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变
三、五大南戏的曲体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变
论古代戏曲中的婚姻描写
一、功利型婚姻描写
二、情性型婚姻描写
三、伦理型婚姻描写
四、政治型婚姻描写
曲论篇
元代曲论家对元曲的分类及界定
一、芝庵的元曲“乐府”与俚歌之分
二、《录鬼簿》作家排列中的元曲分类论
三、周德清对元曲“乐府”的界定与规范
四、邓子晋、杨维祯、陶宗仪等的“今乐府论”
沈璟《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对南曲曲律的规范
明清曲律家对魏良辅改革昆山腔的矫正和完善
一、魏良辅对南戏昆山腔的改革与曲体的变异
二、明清曲律家对新昆山腔南曲字声的矫正与规范
三、明清曲律家对新昆山腔曲调句式与腔格的矫正与规范
四、明清曲律家对新昆山腔矫正与完善的分歧
程琼的《才子牡丹亭》及其“色情论”
一、对《牡丹亭》“情”的主题与作者“至情说”的认同
二、以“色情说”诠释“至情说”
三、“才”与“色”“情”的交融
四、“色情说”的社会意义
曲律篇
南曲曲体的沿革与流变
一、南戏曲体的构成特征
二、昆山腔的改革与南曲曲体的变异
三、弋阳腔的流传与南曲曲体的衍变
北曲曲体的沿革与流变
一、北曲的类别及其曲体特征
二、北曲曲体形成的渊源
三、北曲的南移与南北曲合套、南北调合腔的产生
四、乐府北曲与南戏昆山腔的融合
五、俚歌北曲与南戏弋阳、余姚诸腔的合流
曲调衬字研究
一、曲调衬字的产生及其作用
二、衬字的腔格特征和使用规律
三、衬字的词性
四、从衬字到正字的转变
曲韵韵位研究
一、曲韵韵位的特征
二、曲韵韵位的设置
三、曲韵韵位与结音
曲考篇
南戏《错立身》《小孙屠》的来源及产生年代考述
一、两剧的主题反映了元代文人的价值取向
二、两剧的艺术体制存留着北曲杂剧艺术体制的特征
三、两剧的语言具有北曲杂剧的风格特征
四、两剧尚留有杂剧原本的排场
五、两剧依据的底本及改编年代考
明世德堂本《荆钗记》考
一、世德堂本的曲体特征与版本属性
二、世德堂本与其他明刊本在剧情和排场上的差异
三、世德堂本与其他明刊本关系考
南戏《拜月亭》考论
一、《拜月亭》考
二、南北《拜月亭》关系考
三、南戏《拜月亭》作者与版本考
《南西厢记》的版本与流变考述
一、元代南戏《西厢记》考述
二、明崔时佩、李日华改本《南西厢》考论
三、陆采改本《南西厢》考论
四、明清戏曲选集中的《南西厢》汇考
槃薖硕人增改定本《词坛清玩琵琶记》考述
一、《词坛清玩琵琶记》及其改定者槃薖硕人
二、对《琵琶记》的“清玩”
三、改定曲白
四、改换布局

精彩书摘

我们指出宋元南戏与明清传奇是同一种戏曲形式,明清传奇是宋元南戏的延续,但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差异。由于时代的不同,社会环境、作者身份等的变化,南戏到了明清时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出现了分流,分化为民间南戏(传奇)与文人南戏(传奇)两大类。宋元时期的南戏皆出于民间艺人和下层文人之手,如明代王骥德《曲律·杂论上》云:
古曲自《琵琶》《香囊》《连环》而外,如《荆钗》《白兔》《破窑》《金印》《跃鲤》《牧羊》《杀狗劝夫》等记,其鄙俚浅近,若出一手。岂其时兵革孔棘,人士流离,皆村儒野老涂歌巷咏之作耶?如现存的《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的《张协状元》为永嘉九山书会才人所作,《宦门子弟错立身》为古杭才人所作,《小孙屠》为古杭书会才人所作。
又如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也为永嘉书会才人所作。但到了明清时期,随着文人学士参与南戏的创作,南戏的发展便分为两途:一路仍由民间艺人或下层文人所作,一路则为文人学士所作。元代末年高明作《琵琶记》标志着文人开始参与南戏的创作。高明曾是理学家黄溍的学生,中过进士,做过官,称得上是名士了。《琵琶记》是根据被称为南戏之首的《赵贞女蔡二郎》改编而成的。高明的改编,大大提高了南戏剧本的文学性,如剧中写景抒情性场面及适宜于生、旦抒情的长套细曲的增加,语言也一改早期南戏本色俚俗的风格,富于文采。明代徐渭《南词叙录》指出:在高明之前,南戏由于曲文俚俗,“不宫调”,故不为文人学士所留意。而高明作《琵琶记》,“用清丽之词,一洗作者之陋。于是村坊小伎,进与古法部相参,卓乎不可及已”。也正因为此,《琵琶记》受到了明代文人戏曲家们的推崇,被推为“传奇之首”。如王骥德认为:“古戏必以《西厢》《琵琶》称首,递为桓、文。”他将《琵琶记》与《拜月亭》作了比较,指出:“《拜月》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以望《琵琶》,尚隔两尘。”①何良俊也谓:“高则诚才藻富丽,如《琵琶记》‘长空万里’,是一篇好赋,岂词曲能尽之?”②自高明以后,在明代初年,《五伦记》的作者丘濬与《香囊记》的作者邵灿也是以文人学士的身份来创作南戏的。尤其是明代嘉靖年间魏良辅改革昆山腔后,昆山腔柔媚婉转、细腻高雅的音乐风格迎合了文人学士、封建士大夫的艺术情趣,因此,也吸引了更多的文人学士来从事南戏(传奇)的创作,如明沈宠绥《度曲须知》谓当时曲坛上“名人才子,踵《琵琶》《拜月》之武,竞以传奇鸣。曲海词山,于今为烈”。吕天成《曲品》也云:“博观传奇,近时为盛,大江左右,骚雅沸腾;吴浙之间,风流掩映。”
而另一方面,就在文人学士跻身曲坛创作南戏(传奇)剧本的同时,民间艺人及下层文人也在一直从事南戏(传奇)的创作,只是由于文人学士不予重视,没有记载而已。如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散曲作家陈铎作有《嘲川戏》与《嘲南戏》两套散曲,其中所描写的便是民间南戏的演出情形,现引录《嘲川戏》散套如下:
【北般涉调·耍孩儿】身长力壮无生意,办碜的谁人似你。三三五五厮追陪,不着家四散求食。生来一种骨头贱,磨抢多遭脸脑皮。攘动了妆南戏,把张打油篇章记念,花桑树腔调攻习。
【八煞】则说道靳广儿那一班,韩五儿这一起。桩桩角色都标致,一个妆兴等地梳斜了鬓,一个爱晃平空绞细了眉,一个快刀儿常把髭髯剃。又不是官司差遣,又不是刑法临逼。
【七煞】黄昏头唱到明,早辰间叫到黑,穷言杂语诸般记。把那骨牌名尽数说一遍,生药名从头数一回,有会家又把花名对。称呼也称呼的改样,礼数也礼数的跷蹊。
【六煞】《刘文斌》改了头,《辛文秀》换了尾,《刘电光》掺和着《崔君瑞》。一声蛮了一声呔,一句高来一句低,异样的丧声气。妆生的道将身去长街上看黄宣张挂,妆旦的说手打着马房门叫保子跟随。
【 五煞】提起东忘了西,说着张诌到李,是个不南不北乔杂剧。一声唱聒的耳挣重敷演,一句话缠的头红不捅移,一会家夹着声施展喉咙细。草字儿念了又念,正关目提也休提。
【四煞】士大夫见了羞,村浊人看了喜,正是村里鼓儿村里擂。这等人专供市井歪衣饭,罕见官员大酒席。也弄的些歪乐器,筝儿乱弹乱砑,笙笛儿胡捏胡吹。
【三煞】任随憎与嫌,不知羞共耻,去那千人丛里夸精细。踅门掠户何曾住,擦背挨肩不肯离。觅得些微利,把那赌场上觑为家当,酒店里认做相识。
【二煞】远去有十数程,近行有七八里,破窑古庙是安身地。赛神赛社处噇一个饱,无钞无钱时忍一会饥。夜里熬日里睡,一缠一个钟响,一弄一个鸡啼。
【一煞】这厮每则顾嘴不顾身,不挣柴不挣米。都是些二十以上三十岁,常遭打骂常拖债,不养爷娘不赡妻。我不解其中意,且是的好模好样,且是也不蠢不痴。
【尾声】好言好语过耳风,歹念头入骨髓。寻常禁约都不济,只除是割了舌头卸了腿。
陈铎在曲中提到的这些剧目,便是由民间艺人自编自演的,不仅语言粗俗,而且情节荒诞不经,甚至“《刘电光》掺和着《崔君瑞》”,将两部戏中的情节混淆在一起演出。
一般文人学士对民间艺人编撰的南戏剧目虽不予重视,但在明清的一些曲目著作中,还是留下了一些有关民间艺人编撰南戏(传奇)剧本的记载,如明末祁彪佳在《远山堂曲品》“能品”类中评《鸾钗记》曰:“传为吴下一优人所作。”在“杂调”一类所记载的剧目,大多即为民间艺人所作。如其评《绣衣记》曰:“此等词,皆梨园子弟自制者。”又如《织锦记》传奇,题为明代顾觉宇所作,而顾觉宇系梨园中人,如《曲海总目提要》卷二十五载:“一名《天仙记》。据刊本,系梨园顾觉宇撰。”实际上在明清两代,这种由民间艺人及下层文人创作的南戏(传奇),在数量上不比文人所作的南戏(传奇)少,只是由于文人学士对民间艺人之作的歧视,他们所作的南戏(传奇)能够
被记载、保存下来的甚少。
南戏(传奇)在明清分为两途后,由于民间南戏(传奇)与文人南戏(传奇)作者的身份不同,他们编撰剧本的目的也有别。民间艺人编撰南戏(传奇)剧本主要是供戏班演出,让观众观赏的,即是娱人的,他们并不把它看作一种文学创作行为,也不是想通过编撰剧本来显示自己的才华或抒发自己的志趣,即用以自娱,只是将它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让戏班采用自己的剧本,并且能够受到观众的欢迎,以获取较好的经济收益。也正因为此,他们不计较剧本的著作权,像宋元时期的南戏作家一样,在剧本上多不署名,即使署名,也不知其生平事迹,其剧作也大多不被刊行,只是在戏班中作为抄本流传。
文人学士编撰南戏(传奇)剧本虽然也不乏为戏班演出而作者,但他们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取经济收益,而是像作诗文一样,出于自娱的需要,或为抒发自己的志趣,即所谓的“诗言志”,或为显耀自己的文学才华。在文人学士看来,戏曲是由诗、词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的音乐文体,如明代臧懋循指出:“诗变而词,词变而曲,其源本出于一。”①故明清文人又以“词”或“词余”来称戏曲,如明代徐渭的《南词叙录》,称南戏为“南词”;清代李玉的《北词广正谱》、周祥钰等编撰的《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也称曲为“词”。而且文人剧作家们认为,与传统的诗、词相比,戏曲不仅最适宜于抒发作者的志趣,而且也最能体现作者的文学才华。如《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认为:传奇虽小道,凡诗赋、词曲、四六、小说家,无体不备。至于摹写须眉,点染景物,乃兼画苑矣。
……

前言/序言

总 序
康保成
自王国维(1877—1927)《宋元戏曲史》(1913)发表后的百年来,有的文学观念、戏剧观念不断被颠覆被更新。
最初,人们似乎如梦方醒般认识到:元曲原来是可以和楚骚、汉赋、唐诗、宋词并驾齐驱的“一代之文学”;被人轻视的金元杂剧和宋元南戏,曾经有过无比辉煌的历史。渐渐地,王国维重文学轻艺术、重元曲轻明清戏曲的观念受到反思。人们从明清传奇的持续繁荣,昆曲折子戏的兴起,花部戏曲的崛起,“角儿制”的确立,已然认识到戏剧的表演艺术本质。20 世纪80 年代以来,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戏剧与宗教仪式的关系问题吸引了学者们的注意,戏剧史的“明河”与“潜流”分途演进的理念被提出。这一理念目前正在经受时间与实践的检验。百年来的中国戏剧史研究,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人和丰厚的学术成果。
王国维的同时代人吴梅(1884—1939)和齐如山(1875—1962),分别在昆曲音律和京剧舞台表演方面获得举世公认的成就,乃至有学者把王、吴、齐并称为近代戏剧理论界的“三大家”或“三驾马车”。无论这一称谓是否被多数人所接受,但吴梅竭力提倡“场上之曲”和齐如山对梅兰芳表演艺术的指导,都在揭示出戏曲的角色扮演本质的同时,充分认识到作家作品与场上表演互为依存的密切联系,认识到戏剧史上存在着一个从“一剧之本”向“表演中心”的演进过程。王、吴、齐分别代表了戏曲研究的三种路向是毫无疑问的。当然,“三大家”中,王国维重文献、重考据的研究路向影响最大,追随者最多。
“三大家”之外或稍后,涌现出郑振铎、任中敏、孙楷第、黄芝冈、钱南扬、冯沅君、周贻白、卢前、赵景深、王季思、董每戡、郑骞、傅惜华、庄一拂、张庚、张敬、汪经昌、吴晓铃、郭汉城,以及近年谢世的蒋星煜、徐朔方、胡忌等戏剧史家。中国戏剧史的研究领域里,可谓群星璀璨,光照寰宇。
卢前在20 世纪30 年代写的《中国戏剧概论》里,把中国戏剧史比作“一粒橄榄”:两头细小的部分说的是“戏”,中间饱满的部分是“曲的历程”。这一生动的比喻,大致勾勒出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成果与不足。当时的戏剧史家,大多是从文学、文献学的角度从事研究的,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也主要在宋元以来的戏曲作家和作品方面。王国维的文学观、戏剧观和戏剧史观,对这代人的影响一目了然。用注经的观念与方法注戏曲、搜集文献资料、研究戏剧史,其积极意义无论如何估计都不会过高。不过20 世纪40 年
代以后周贻白、董每戡、任中敏、张庚等人的研究,扩大了戏剧史的研究领域,突破了“曲本位”的局限,弥补了前人对“戏”研究的不足,或许更值得称道。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日本汉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一方面,日本汉学对王国维的戏曲史研究或多或少有着启发作用;另一方面,《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后,又极大地反哺于日本汉学。森槐南(1863—1911)等人在大学讲授包括戏曲在内的中国俗文学以及开展南戏研究,是在《宋元戏曲史》问世之前,而由狩野直喜(1868—1947)开创,青木正儿(1887—1964)、吉川幸次郎(1904—1980)、田中谦二(1912—2002)、岩城秀夫(1923—)等人继承的“京都学派”,却深受王国维的影响。出身于大东文化大学的波多野太郎(1912—2003)独辟蹊径,他较早从地方史志中寻觅戏曲、小说的词语史料,颇受关注。而辻听花(1868—1931)、波多野乾一(1890—1963)、滨一卫(1909—1984)等人,着眼于京剧现状的品评,其论著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史学价值。田仲一成(1932—)的祭祀戏剧研究,从领域到方法,都具有戏剧人类学的风范,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大陆的戏剧研究影响较大。欧美研究中国戏剧史的著作很可能在《宋元戏曲史》之前已经出现。

《清稗类钞》介绍,英国博士瓦儿特的《中国剧曲》一书,把中国戏剧的发展分为唐、宋、金元、明四个时期,已经明显具有了“史”的意识。不过运用现代学术规范进行深入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果的,还要数后来的柯润璞(JamesIrving Crump,Jr.,1921—2002)、龙彼得(Pier van der Loon,1920—2002)、白之(Cyril Birch,1925—)、韩南(Patrick Hanan,1927—2014)、杜为廉(WilliamDolby,1936—2015)等人。他们的研究路数不完全相同,但其成果先后传到了中国,影响了中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韩国的中国古代戏剧研究比欧美、日本慢半拍,
金学主(1934—)及其门生撑起了朝鲜半岛的一片天,这已经到了20 世纪快
要降下帷幕的时候。
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的近30 余年,是中国大陆的“新时期”。这既是政治上的新时期,也是学术上的新时期。而我们,是新时期的见证者和参与者。然而,当年踌躇满志的青涩学子,倏忽之间,就被时光染白了双鬓。蓦然回首,我们这一代做了什么?
有感于此,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先生委托我主编“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丛书,对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戏剧史研究做一番检阅。当我战战兢兢地接下这个任务之后,才发现,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要达成既定目标是多么不易! 丛书主编,应该是德高望重的学术权威,而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术威望都远远不够。再从客观上看,丛书只能收论文,而一些有分量的学术成果往往是以专著的形式出版的;加之一些著名学者已经或正在出版自选集或文集,无法为本丛书供稿。更重要的是,由于篇幅所限,众多优秀的中青年学人及其成果未能入选。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对本丛书充满了信心。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一篇深邃的中国戏剧史学探索之旅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是一部凝聚了著名戏剧史学家俞为民先生数十年学术研究精粹的文集。本书不侧重于某个特定时期或剧种的孤立研究,而是以一种宏观的视角、深入的辨析、独特的理论框架,展现了中国戏剧跌宕起伏的发展脉络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全书在对中国戏剧史进行系统梳理的同时,更着力于揭示其内在的演变逻辑、艺术特征以及与社会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旨在呈现一幅更为立体、鲜活的中国戏剧发展全景图。 一、 时代风云与戏剧基因的交织 俞为民先生的研究,深刻认识到戏剧的发生与发展,是时代变迁、社会结构、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书中的论述,绝非简单地将历史事件与戏剧现象并置,而是细致地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如先秦的萌芽、汉魏的粗砺、唐宋的繁盛、元明的成熟、近代的转型,各自的政治格局、哲学思想、民间生活如何孕育出与之相匹配的戏剧艺术形态。例如,在探讨唐代戏剧时,本书不会仅停留在“参军戏”、“歌舞大曲”的表述,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盛唐开放包容的社会氛围、佛教文化的传播以及对外交流的活跃,如何为丰富多彩的戏剧形式提供了土壤。同样,在审视元杂剧的辉煌时,作者也会剖析其与当时的社会阶层结构、市井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文人雅士的参与如何塑造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这种将戏剧艺术置于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的研究方法,使得本书的研究视角更为开阔,结论更为令人信服。 二、 艺术形式的演变与审美追求的嬗变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艺术,其形式的演变是其生命力的重要体现。俞为民先生在本书中,对中国戏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唱腔、表演、道白、服饰、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的演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精辟的分析。本书并非仅仅罗列各种艺术元素的技法变化,而是着力于探究这些变化背后的审美意识的转变。例如,从早期戏剧的粗犷质朴到宋元南戏的细腻婉转,再到明清昆曲的典雅精致,乃至近代京剧的融合创新,每一个阶段的艺术追求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趣味和哲学思想。作者会深入分析,例如,为何宋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催生了更为注重情节和人物情感的戏剧形式?为何元代以笔法简练、人物鲜明的杂剧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些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戏剧艺术在形式上的不断创新是如何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 三、 剧种的谱系与区域特色的深度挖掘 中国地域辽阔,文化多元,孕育了极其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本书在梳理中国戏剧史的主线之外,也高度重视对不同剧种的特色及其发展脉络的考察。俞为民先生在书中,并非将剧种研究视为对零散材料的堆砌,而是尝试构建一个更为清晰的剧种谱系,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借鉴与独立发展。本书会关注例如,昆曲在中国戏曲史上的“母体”地位,以及它对后世许多剧种产生的深远影响;徽剧、汉调等地方声腔如何通过融合与创新,最终孕育出京剧这一集大成的艺术形式。作者的论述,将不仅仅停留在剧种的声腔、板式、表演程式等表面特征,更会深入探究其背后所承载的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以及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形成原因。例如,在分析某个地方剧种时,本书可能会探讨该地区独特的语言特点、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如何渗透到其唱词、表演和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四、 理论创新的视角与学术方法论的探索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扎实的历史考证和深刻的艺术分析,更在于其在学术方法论上的创新探索。俞为民先生在本书中,积极借鉴了西方戏剧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戏剧史的研究之中。他所提出的某些新颖的理论视角,将有助于打破以往研究中的某些局限,为中国戏剧史研究开辟新的思路。例如,作者可能会运用“符号学”的视角来解读戏曲的程式化表演,将旦、净、生、丑等不同行当的脸谱、服饰、动作视为具有丰富内涵的视觉符号;也可能运用“接受美学”的原理,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观众对戏剧的理解和接受方式的变化。这种跨学科的融合,使得本书的研究更具理论深度和学术前沿性,也为年轻一代的戏剧史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五、 走向世界与中国戏剧的现代性 本书也关注中国戏剧在近现代以来,在面对西方戏剧冲击时所经历的转型与变革,以及中国戏剧如何在新时代寻求新的发展与突破。俞为民先生的论述,会展现中国戏剧如何借鉴西方戏剧的叙事结构、表现手法,同时又不失其民族艺术的根基,努力探索“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现代化道路。本书可能会探讨,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如何通过话剧的引入,对传统戏剧产生冲击与对话?新中国成立后,戏剧创作如何服务于社会现实,又如何在艺术上寻求创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戏剧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与机遇?这些议题的探讨,将有助于读者理解中国戏剧在历史长河中的持续生命力及其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总而言之,《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是一部集史料搜集、理论分析、艺术鉴赏于一体的学术力作。它以一种深邃的学术眼光,精辟的语言,系统地梳理了中国戏剧史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和文化意涵,并对其现代性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思考。本书不仅是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参考,也是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感兴趣的读者不可错过的读物。它将引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感受中国戏剧的博大精深与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的过程中,我时常被俞为民先生那严谨而又充满激情的笔触所打动。他对于中国戏剧史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投入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书中对“戏曲与社会”关系的探讨,尤其让我受益匪浅。他能够清晰地看到,戏剧并非是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艺术形式,而是深深地根植于社会现实之中,并反作用于社会。他对于戏曲如何反映社会风貌、如何影响社会观念、如何与政治权力发生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对一些重要历史时期,如唐宋变革、明清转型,以及近代革命时期,戏剧所扮演的不同角色,都有着深刻的洞察。他对于戏曲“表演传统”的梳理,也极具价值,让我们了解到一代代戏曲艺人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将自己的艺术生命融入到中国戏剧的血脉之中。这本书,是认识中国戏剧史的一把金钥匙,也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

评分

我必须说,《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中国戏剧史的一些刻板印象。俞为民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而又不失灵动,他的文字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却又能在不经意间激起思想的浪花。他对于中国戏曲的“源头活水”的探寻,有着极大的耐心和细致。书中对于一些早期戏剧形式,如歌谣、舞蹈、说唱艺术等,如何逐渐融合,并最终孕育出成熟的戏曲,他都做了详尽的追溯。这一点非常有启发性,让我们看到中国戏剧并非凭空产生,而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淀和融合。他对元杂剧的研究,更是炉火纯青,对于关汉卿、王实甫等剧作家的作品,他不仅进行文本分析,还常常结合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深入浅出地解读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对于一些重要的剧目,他还会追溯其演出历史和流传情况,这使得我们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完整。书中对戏曲艺术的“程式化”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他解释了为何戏曲的表演常常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以及这种规范性如何在限制中创造出无限的艺术可能。

评分

这次有幸读到《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才真正领略到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博大精深,也深刻体会到俞为民先生作为一位杰出戏剧史家的学术魅力。翻开此书,如同走进一座宏伟的学术殿堂,每一篇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珍宝。俞先生的研究视野极其开阔,从古代的戏曲萌芽,到元杂剧的繁荣,再到明清传奇的演变,以及近现代戏剧的革新,他都能娓娓道来,条理清晰。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不同时期戏剧理论、表演实践、社会背景之间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他并非仅仅罗列史料,而是通过严谨的考证和深刻的洞察,揭示出戏剧艺术在历史长河中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书中对一些经典剧目,如《窦娥冤》、《牡丹亭》、《长生殿》等,不仅进行了文本解读,更重要的是,他会追溯这些作品的演出历史、接受美学,以及在不同时代所引发的文化回响,这使得文本研究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历史厚度。他对地方戏曲的关注也令人欣喜,填补了以往一些宏大叙事可能存在的疏漏,让那些曾经鲜活在民间舞台上的剧种,得以在学术的语境下重焕光彩。读俞先生的书,如同与一位智慧的长者对话,他循循善诱,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中国戏剧的海洋,发现其中蕴藏的无穷乐趣和深刻哲理。书中严谨的学术态度、精湛的史料运用、深邃的理论思考,都足以成为后来者学习的典范。

评分

读罢《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中国戏剧史的研究可以如此鲜活,如此充满生命力。俞为民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的枯燥和呆板,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和人性的温度。他笔下的每一个戏剧事件、每一位戏曲人物,都仿佛跃然纸上,鲜活生动。他对于戏剧“演”的关注,尤其让我着迷。不同于许多仅侧重文本的戏剧史研究,俞先生非常重视对戏剧在历史上的具体演出情境、表演程式、演员的技巧以及观众的反应的考察。他通过对大量的史料进行爬梳,努力还原那些曾经辉煌的舞台场景,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代观众是如何被戏剧所打动,又是如何参与到戏剧的接受过程中来的。他对于“戏曲审美”的探讨,也深入浅出,将复杂的戏曲美学理论,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书中对于不同时期戏剧演出场所的变化,如勾栏、戏园等,以及这些场所的社会功能,也有细致的描绘,这对于理解戏剧的社会文化意义至关重要。俞先生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是对艺术的感悟,他对中国戏剧的热爱,溢于言表,这种热爱也感染着每一个读者。

评分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本身,更在于它所展现出的学术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俞为民先生的文字,如同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又像一双温厚的手,既能准确地剖析出戏剧史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又能饱含深情地描绘出中国戏剧的生命轨迹。书中对某些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的戏剧史料,俞先生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以翔实的证据加以佐证,令人信服。他对于“戏曲”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演变,也有着细致入微的梳理,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戏曲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多元面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于一些被边缘化的戏剧形式,如说唱、傀儡戏等,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研究,这无疑拓宽了我们对中国戏剧史的认知边界。俞先生的研究,不拘泥于单一的理论框架,而是能够融汇贯通,吸收借鉴不同学派的合理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鲜明的学术风格。他对于中国戏剧与邻近文化,乃至西方戏剧的比较研究,也极具启发性,让我们看到中国戏剧在世界戏剧格局中的独特性与共通性。阅读此书,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学术思想库,每一次翻页,都能获得新的启迪和知识的增长。这种求真务实的治学精神,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热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评分

阅读《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智力的探险。俞为民先生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学术魅力,他能够将枯燥的历史事实,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深刻的分析,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他对于中国戏剧史的梳理,并非简单的线性叙述,而是充满了辩证的思维和多角度的审视。他对“继承与创新”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戏剧发展中的体现,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能够看到传统在革新中的价值,也能看到革新对传统的冲击与重塑。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戏剧理论家,如王国维、梅兰芳等,在中国戏剧史上的贡献,以及他们所面临的时代挑战,都有精彩的论述。他对戏剧“通俗性”与“艺术性”之间关系的探讨,也引人深思。他认为,中国戏剧能够在民间广泛传播,离不开其通俗易懂的特点,但同时,它又能在通俗中蕴含着深刻的艺术哲理。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戏剧有了更深的敬意,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通史”的范本。俞为民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视角,勾勒出了中国戏剧史的宏伟画卷。他对于戏剧史的划分,既有时代的大脉络,又有对具体时期、具体剧种的细致考察。他对于“戏剧”这一概念的动态演变,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看到它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吸收、融合、发展。书中对明清传奇的论述,尤为精彩,他能够将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大家的作品,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让我们看到这些经典之所以经典的原因。他对戏曲的“写意”美学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理解了中国戏剧是如何通过简洁的符号和意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他对不同地区戏曲的比较研究,也极具价值,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戏剧的多样性和地域特色。这本书,是一部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更深层次戏剧研究的绝佳入门。

评分

读完《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戏剧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俞为民先生的研究,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艺术的探索。他对于“戏”的理解,超越了简单的文本分析,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活态的文化现象。他关注戏曲的表演,关注演员的技艺,关注观众的反馈,关注戏曲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中对近现代中国戏剧的考察,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能够清晰地梳理出西方戏剧思潮对中国戏剧的影响,以及中国戏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民族特色。他对话剧、新剧等形式的出现,以及它们在中国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有精彩的论述。他对于京剧的兴盛与衰落,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戏剧的过去,也让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评分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这本书,用一种极其智慧的方式,展现了中国戏剧史的演进过程。俞为民先生的文字,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他对于戏曲“声腔”的演变,有着精辟的分析,让我们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剧种在唱腔上的特色和发展。他对戏曲“剧目”的考察,也并非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每一个剧目背后的故事,以及它们在历史上的传播和变异。书中对一些“失传”的戏曲形式的追溯,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位史家不懈的探索精神。他对于戏曲“传播”的研究,也让我印象深刻,他关注戏曲如何在社会的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进行传播,以及传播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机遇。他对于戏曲“教育”的关注,也体现了他对戏剧传承的重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中国戏剧生命力的赞歌。

评分

《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俞为民卷》是一部极其厚重且极具价值的学术著作,它为我打开了认识中国戏剧史的一扇全新大门。俞为民先生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戏剧史家,其学术功底之深厚,毋庸置疑。书中,他对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如宋元时期的戏曲革命,明清时期传奇的成熟与变迁,以及近代以来西方戏剧思潮的涌入与中国戏剧的互动,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他对于“中国戏剧”这一概念的演变,有着精妙的梳理,从最初的百戏、歌舞,逐步演化为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各种戏曲形式,这一过程被他描绘得清晰而富有逻辑。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剧种,如昆曲、京剧、越剧等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特征,都有详尽的论述,并且常常能够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解释这些剧种为何能在特定历史时期兴盛。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于一些被低估或被忽视的戏剧成分的重新评价,例如他对戏曲音乐、服饰、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研究,都极具学术价值。通过阅读此书,我不仅系统地了解了中国戏剧史的脉络,更感受到了中国戏剧艺术独特的魅力与深邃的内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