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 [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Second Edition)]

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 [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Second Edi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保罗·杜盖伊(Paul,D,Gay) 等 著,杨婷 译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媒介文化
  • 传播学
  • 技术与文化
  • 消费文化
  • 索尼
  • 随身听
  • 文化史
  • 大众文化
  • 新媒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71836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882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
外文名称:Doing Cultural Studies:The Story of the Sony Walkman(Second Edi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与随身听相关的文化活动和与基于网络的现代移动设备相关的文化活动间的对比不仅展现了连续性,也展现了变动性。对这些连续性和变动性的认定和概念化是《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的核心部分。
  《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的主要内容和第1版的一致,但增加了大量名为“回到未来”的内容框。这些内容框引入了新的解释,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和一些旧的)问题。阅读一本十几年前出版的书可以提供给你一种比较的可能性,而新版中提出的问题或许可以帮助你从这种比较的可能性中获益。

作者简介

  杨婷,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潘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8年由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到韩国留学,2012年获中国驻韩大使馆教育处颁发的年度在韩中国国家公派留学人员学术创新奖,2013年取得韩国建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媒体及新媒体效果;在国内外学术杂志发表论文若干,目前主持部级项目一项,参加国家项目两项、校级项目一项。教授的课程主要有“传播学概论”“公共关系学”“跨文化传播”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导言
第一版导言

第一章 了解随身听
1.1 引言
1.2 什么是“文化”
1.3 意义和活动
1.4 意义的联系:语义网络
1.5 表意活动
1.6 当代的声音景观
1.7 电子复制时代的文化
1.8 随身听男人和随身听女人:主体和身份
1.9 总结

第二章 索尼随身听的生产
2.1 引言:随身听想法的多种起源
2.2 生产的文化,改革的环境
2.3 个人英雄
2.4 销售随身听:生产与消费相互联系

第三章 随身听的设计:结合生产与消费
3.1 作为文化中介者的设计者
3.2 索尼的设计部门
3.3 随身听风格化
3.4 随身听:“日本化”到什么程度?

第四章 作为全球性公司的索尼
4.1 随身听面临的:竞争和财政危机
4.2 索尼的全球化及本土化
4.3 软、硬件的结合:文化产业

第五章 随身听的消费
5.1 引言
5.2 有关消费的不同观点

第六章 规范随身听
6.1 随身听和文化规范问题
6.2 随身听:公共与私人
6.3 随身听使用和界限的模糊
6.4 第五、第六章总结

选读
《技术促使社会可持续发展》
《产消:为以用户为导向的内容创造更宽范围的框架》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移动私人化》
《是时候重写数据化时代的品牌剧本了》
《一个全球梦想的开始》
《“随身听”的销售》
《索尼公司如何成为孩子们的第一人气公司》
《只有软件》
《个人电脑的消亡》
《什么是Web2.0?下一代软件的设计与商业模式》
《文化混合!使用者参与是如何改变文化生产的形态的》
《随身听简史》
《社会的威胁》

索引

精彩书摘

  《新闻传播学前沿译丛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
  当随身听开始在市场上销售时,零售商和索尼的经销商会向公司提供有关随身听使用和购买人群的第一手反馈信息。这里有两个方面反映了生产和消费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一关系是如何引发实际产品的改变的:第一,比起索尼所预想的随身听受众为年轻消费者,有更多的人在使用随身听;第二,比起公司的预计,随身听被使用的方式更加个性化。
  1981年商业性出版物《推销》报道了随身听比预计的销售势头更好,也报道了随身听的零售商们的一些反馈。其中典型的评论是:“我们的顾客从18岁到60岁,有骑自行车的人、滑旱冰的人、徒步旅行者或仅仅是散步的人。我们离海滩只有七英尺,因为天气暖和,各种各样的人来到户外听着音乐(Stearns,1981,p.91)。”另一个零售商说他们向“各种人”销售随身听,尤其是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像骑自行车、滑雪和慢跑的人(Blood,1981,p.93)。索尼立即重视起这些反馈并且开始将户外运动的形象融入到他们的广告中,实现了随身听对预期之外的顾客的吸引。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的最显而易见的方式之一,是通过消费清楚了随身听的使用方式比最开始预想的更加“个性化”,并不像预期的那样具有互动性。根据盛田绍夫的建议,随身听的最初版本有两个耳机插孔,这样两个人可以同时听同一部随身听,因为盛田绍夫认为一个人听歌是粗鲁的或者无礼的。以此设想的消费者的概念是通过“随身听”和“偷渡者”的印刷广告来展现的。
  ……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日常物件:以索尼随身听为例 本书深入探讨了索尼随身听这一标志性产品如何从一个技术物件演变为一个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现象。作者以文化研究的视角,剖析了随身听在塑造个人身份、集体记忆以及社会互动方式上的作用。 技术革新与文化想象的交织 随身听的诞生并非仅仅是电子技术的进步,更是对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回应与重塑。在随身听出现之前,音乐消费主要集中在家庭音响系统或公共场所,其体验是集体性的、被动的。随身听的出现,以其便携性和个性化,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它将音乐从客厅带入了公共空间,从固定场所转移到个体手中,赋予了听者前所未有的自主权。 本书详细梳理了随身听从研发到普及的过程,不仅仅关注其技术参数和设计理念,更着重于它如何进入人们的生活,并逐渐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作者指出,随身听不仅仅是播放音乐的工具,它承载了人们对自由、独立、个性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它为年轻人提供了一种逃离束缚、构建自我身份认同的方式。 随身听与个体身份的构建 通过随身听,人们得以在私密的耳机空间中沉浸于自己的音乐世界,这种体验极大地增强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听什么音乐、何时听、何地听,都成为个体表达个性和品味的重要途径。无论是通勤路上、运动锻炼,还是独处时光,随身听都成为了个人情绪的伴侣,是连接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桥梁。 本书深入分析了随身听如何成为个体身份构建的重要媒介。它不仅关乎音乐品味的体现,更关乎听者通过音乐所建立的情感联结、记忆痕迹以及对世界的感知方式。作者通过大量案例,展现了不同群体如何利用随身听来表达自我,例如青少年通过音乐潮流形成亚文化群体,上班族通过音乐舒缓压力,文艺青年通过独立音乐彰显品味等等。 随身听与社会空间的重塑 随身听的普及,也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认知和使用。当个体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时,原本共享的公共空间也因此被注入了更多的个人化体验。街道、公园、公交车,这些日常的公共场所,在随身听的陪伴下,都可能成为个人独享的“私密空间”。 本书着重探讨了随身听如何影响了公共空间的社会互动。一方面,它可能导致个体间的隔绝,人们更倾向于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减少了与周围人的交流。另一方面,它也可能通过共同的音乐品味,促进新的社群形成,例如共享耳机听歌,或因音乐而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作者也讨论了随身听如何被用于政治表达或社会运动,成为一种无声的抗议或集结信号。 随身听的符号意义与文化传承 索尼随身听早已超越了其作为技术产品的属性,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符号意义的文化符号。它象征着一个特定的时代,代表着一种曾经的青春记忆和生活方式。即便在数字音乐时代,随身听的形象仍然在流行文化中不断被提及和致敬,足见其深刻的文化影响力。 本书对随身听的符号意义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它被视为个人主义的象征,是青年文化的代表,也是一种怀旧的情感载体。作者分析了随身听在电影、文学、广告等不同文化产品中的呈现方式,以及这些呈现如何进一步巩固和丰富了随身听的文化内涵。同时,作者也探讨了随身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和解读差异,揭示了文化研究的跨文化视角的重要性。 结论:从物件到文化现象的演变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以索尼随身听为切入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文化研究方法论的绝佳范例。本书展示了如何通过对一个看似普通的日常物件进行深入的社会文化分析,来揭示其背后隐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权力结构和意义生成过程。它证明了,每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技术产品,都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更是承载着丰富人文情感和深刻文化意义的载体。通过随身听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技术与文化如何相互塑造,以及个体如何在技术产品的陪伴下,构建和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并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这本书并非枯燥的技术史或产品评测,而是一次充满洞察力的文化考察,它鼓励读者用更敏锐的视角去审视身边司空见惯的事物,从而理解文化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被生产、消费和转化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这本书,是一次令人兴奋的文化探索之旅。作者选择索尼随身听作为研究对象,恰到好处地捕捉到了一个具有时代标志意义的文化符号,并以此为契机,深入剖析了文化研究的多元视角和方法。我非常喜欢书中对“技术”与“文化”之间相互建构关系的探讨。随身听的出现,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空间体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深刻改变。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化研究并非只是对文本或艺术品的分析,它更关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关乎技术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关乎我们在消费和使用技术产品时所进行的种种文化实践。书中对随身听所引发的“私人空间”的构建,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互动模式的改变,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变得更加立体和鲜活,也更有兴趣去主动探索和分析身边其他的文化现象。

评分

读完《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了值得研究的文化现象。作者选择索尼随身听这个简单的物件,却能挖掘出如此丰富的内容,让我不得不佩服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本书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而是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带领读者走进文化研究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媒介化”的讨论。随身听作为一种早期的大众媒介,如何改变了人们获取和消费信息(音乐)的方式,进而影响了人们的认知和行为,这让我联想到当下各种层出不穷的新媒体。通过随身听的案例,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某种回响,也对未来媒介如何继续塑造我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更深的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化研究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需要我们用一颗敏锐的心去发现和解读。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本充满智慧的指南,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新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作者以索尼随身听作为切入点,并非为了讲述一个关于电子产品的历史,而是以此为媒介,深入剖析文化现象的形成、传播和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文化实践”的强调。随身听的使用,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操作,更是一种包含了情感、认同、社会互动在内的文化实践。这本书让我看到了,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行为,都可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例如,书中对随身听如何成为一种“抵抗”的符号,如何被用于表达个性和反主流文化,进行了精彩的论述。这种对文化力量的挖掘,让我对我们个体在塑造文化过程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获得了一双“文化之眼”,开始能够更清晰地看到那些曾经被忽视的文化细节。

评分

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文化研究”的视角。这本书以索尼随身听这个充满时代印记的物品为切入点,巧妙地将复杂的文化理论与生动的社会现象相结合。作者不是在空泛地谈论文化,而是在拆解一个具体的文化事件,揭示其背后错综复杂的生成逻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意义生产”这一概念的解读。随身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仅仅因为它是一种技术产品,更重要的是,它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这些意义,可能来自于营销的塑造,可能来自于用户的实践,也可能来自于社会语境的变化。通过随身听的故事,作者让我们看到,文化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被创造、被诠释、被协商的过程。这种动态的、过程性的文化观,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启迪。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物品,思考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的文化密码。

评分

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特别,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大段的理论,而是通过对索尼随身听这一具体文化载体的细致考察,来阐释文化研究的核心理念。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深入探索一个鲜为人知的文化领域。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随身听如何成为一种“个人化”的文化产品时,所做的深入剖析。在随身听出现之前,音乐更多地是在公共场合播放,或者通过家庭音响分享。而随身听的出现,使得音乐消费变得高度个人化,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构建属于自己的“音乐乌托邦”。这种对个体经验和主体性的强调,让我第一次真正理解了文化研究如何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和体验。书中的每一个论点,都建立在扎实的史料和分析之上,让人信服。同时,作者流畅的文笔和生动的比喻,又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丝毫不会感到枯燥。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它叙事的艺术。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说书人,将一个关于“随身听”的故事娓娓道来,但故事的背后却隐藏着深厚的学术功底。他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生动的案例和细节,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比如,书中对随身听如何成为年轻人个性化表达和群体认同的载体,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那些戴着随身听,在街头巷尾、校园小径中沉浸在自己音乐世界里的青年形象,跃然纸上。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关注,使得文化研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术游戏,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生活体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随身听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公共空间的性质时,所展现出的敏锐洞察力。曾经的公共交通工具、公园长椅,都可能因为耳机里传出的音乐而变得更加私密化,但也正是在这种“私密化”的公共空间里,不同个体却又通过相似的音乐品味,在精神层面建立了新的连接。这种看似矛盾却又真实存在的现象,正是文化研究的精妙之处。读完这部分,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通勤时戴着耳机的情景,原来那不仅仅是逃避现实,更是一种微妙的文化实践。

评分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这本书,让我对“文化”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总觉得文化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电视节目里精致的呈现,或者是在学术论文里冰冷的概念。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文化无处不在,它就藏在我们的随身听、我们的通勤路上、我们的每一次音乐聆听之中。作者以索尼随身听为线索,带领我们一步步解构了流行文化是如何在技术、经济、社会和个体层面交织作用而生成的。他不是简单地讲述随身听的历史,而是通过分析随身听的出现如何改变了人们听音乐的方式,进而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空间体验、社交互动,甚至是自我认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行为,其实都可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例如,书中提到随身听让音乐摆脱了固定的播放时间和空间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音乐,这不仅解放了听众,也重新定义了“聆听”这一行为。这种对技术与文化互动的深入探讨,让我对当下各种新兴技术和媒介如何塑造我们的文化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好奇。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于“文化研究”这个概念总有一种模糊的认知,觉得它像是一团散不散的云,既能触及宏大叙事,又似乎藏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直到翻开这本《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我才第一次真正感受到它鲜活的生命力。这本书并非那种枯燥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个极具时代符号意义的物品——索尼随身听(Walkman)——为切入点,带领我们一步步解构文化现象的生成、传播和影响。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没有停留在对产品本身的赞美或批判,而是深入挖掘随身听背后所承载的时代精神、技术变革、个体经验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变迁。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亲身经历了随身听如何从一个新奇的电子产品,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的象征。它不仅仅是播放音乐的工具,更是连接个体情感、重塑社交空间、甚至挑战既有文化权力的新兴媒介。书中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和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不再局限于高雅艺术或精英阶层,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由大众实践构成的文化景观。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路径,非常具有启发性,也让我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其他文化现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跃跃欲试想要用同样的视角去审视它们。

评分

《做文化研究:随身听故事》这本书,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理解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新维度。作者以索尼随身听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为载体,深入浅出地展现了文化研究的魅力。他没有拘泥于对产品本身的评价,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技术和经济语境中进行考察,揭示了随身听如何从一个简单的音频设备,演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方式,甚至是一种社会变革的力量。我尤其被书中对“符号”的解读所吸引。随身听不仅仅是播放音乐的机器,它承载了诸如“自由”、“独立”、“个性”、“反叛”等丰富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的生成和传播,正是文化研究关注的核心。通过阅读本书,我不仅对随身听这一具体产品有了更深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开始学会用一种批判性的、探究性的眼光去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表象之下的深层意义。

评分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与其说是一本介绍文化研究方法的书,不如说是一堂生动的文化社会学实践课。作者选择索尼随身听作为研究对象,可谓是“点”上开花,将“面”上的文化理论具象化。我过去对文化研究的印象,往往是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术语,但这本书用一个如此具象、如此贴近生活的案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随身听如何从一个技术革新,逐步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情感表达,甚至性别观念的微小改变,都被作者抽丝剥茧般地呈现出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随身听如何重塑了个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时,那种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洞见。耳机隔绝了外部的喧嚣,却又在个人的内心世界构建了一个私密的音乐场域,这种“隔绝中的连接”是多么迷人。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如何去“研究”文化,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开始“感知”文化,去体会它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印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