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吧!片場!——第一副導演工作指南

奔跑吧!片場!——第一副導演工作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麗茲·吉爾(Liz Gill) 著,李誌堅 譯
圖書標籤:
  • 電影製作
  • 第一副導演
  • 片場管理
  • 劇組運作
  • 影視行業
  • 拍攝流程
  • 幕後花絮
  • 行業指南
  • 實戰經驗
  • 電影製作人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人民郵電齣版社
ISBN:9787115447449
版次:1
商品編碼:1212544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寫給未來的電影人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國內目前一本專門寫給副導演的專業圖書。
■ 作者是好萊塢副導演,所以這本書有很強的實戰價值和可讀性。
無論是200 人的劇組拍攝馬背上的上韆名演員,還是12 人的劇組在房間裏拍攝一個人,每一部成功的電影作品都要求有一位強有力的第1副導演(AD)掌舵。在《奔跑吧!片場! : 第1副導演工作指南》這本書中,第1副導演麗茲·吉爾(Liz Gill)將帶領你從第1副導演的視角,從前期製作、拍攝直至收工以及期間的所有環節,透視電影製作的全部流程。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第1副導演,這本指南將能給你第1手相關知識。

內容簡介

無論是兩百人的劇組拍攝馬背上的上韆名演員,還是十二人的劇組在房間裏拍攝一個人,每一部成功的電影作品都要求有一位強有力的第1副導演(AD)掌舵。在本書中,第1副導演麗茲·吉爾(Liz Gill)將帶領你以第1副導演的視角,從前期製作、拍攝到收工以及期間的所有環節,透視電影製作的全部流程。若想成為一名成功的第1副導演,這本指南能給你第1手資料。
全書包括以下內容。
1.學習分解劇本、製作進度錶以及組織、測試、拍攝等工作。
2.理解諸如周轉期、天氣罩、分裂日、加班、連續日等要素,以及更多的重要內容。
3.從指導導演到培訓製作助理,全麵學習如何管理拍攝、管理片場,以及管理各部門、工作人員和演員。

作者簡介

麗茲·吉爾(Liz Gill)自1994 年起擔任第1副導演,閤作導演包括巴瑞·萊文森、托德·海因斯、凱文·雷諾茲以及其他知名導演,作品包括《凶兆》《血色星期天》等廣受歡迎的影片。麗茲曾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紐約大學學習,然後擔任馬丁·斯科塞斯的助手,由此開始瞭她的職業生涯。此後,她在紐約和洛杉磯擔任副導演,然後移居愛爾蘭。在那裏,她是當地的第1導演之一。麗茲也是一名導演,作品包括影片《街上的黃金》《愛像一條魚》以及為BBC、RTE、Starz Encore 和Hallmark製作的電視片。

目錄

第一章 前期的前期製作 1
副導演是什麼? 1
我如何開始? 2
得到這份工作 3
第二章 前期製作 7
倒數第四周(第一周) 8
製作辦公室 8
閱讀劇本 11
分解 18
分解錶 19
和導演的會談 35
第一份進度錶 38
拍攝現場,外景和舞颱 39
和演員的閤約 40
SAG—美國影視演員協會 43
未成年人 46
劇組協議 48
連續工作日 / 無午餐時間 50
特殊設備 51
其他考慮因素 51
拍攝進度錶和拍攝項目錶 53
拍攝日中的工作日 56
商討會 59
發布進度錶 59
ix
擔保公司(第一部分) 60
倒數第三周(第二周) 61
拍片日曆 62
指導導演(第一部分) 64
美術部門 66
外景和勘查 67
服裝 67
故事闆和鏡頭列錶 68
男女親熱場麵和裸露鏡頭(第一部分) 69
特技(第一部分) 69
特殊效果 71
健康和安全 74
群眾演員 78
測試和重新測試 80
準備階段第二周(倒數第三周)的檢查清單 81
倒數第二周(第三周) 82
當前的進度錶 82
技術勘查 83
管理你的團隊:副導演們 88
副導演會議 92
第三周檢查清單 95
倒數第一周(第四周) 95
通告單(第一部分) 96
對講機 104
第四周檢查清單 107
第三章 製作 108
開機拍攝 109
開始那一天 109
拍攝現場的節奏 114
x
通行權—如何避免劇組自相殘殺 118
午餐 120
通告單(第二部分) 123
重新開工 130
轉場 130
收工 131
加班 132
工作樣片 133
讓拍攝現場運轉起來 133
一些常用的說法和做法 134
吸煙和鏡子 141
彆碰我的東西 142
黑場 143
穿什麼 143
你的工具包 144
拖延 144
知道你的位置 145
片場政治 147
愛演員 148
最後一分鍾的大改動 149
部門 150
指導導演(第二部分) 151
視頻中心 153
製片人、綫上製片人和製片主任 155
攝影部門 156
攝影場工和設備 165
場記 168
燈光和電 171
錄音 173
xi
視頻播放 176
發型和化妝 178
血水、汗水和淚水 180
服裝部門 181
道具和美術部門 183
場地 184
劇照攝影 186
運輸 186
視覺效果 187
餐飲 189
其他事項 190
男女親熱場麵和裸露(第二部分) 190
兒童、動物和老年人 191
背景錶演 193
特技(第二部分) 196
武器 199
攝影機和車輛 200
水箱、池塘和水上作業 203
食物造型 205
不尋常的外景地:水下,登山,極端天氣 206
直升機航拍 206
第二部門和獨立部門 208
工會規則和工會代錶 210
國際變化 210
應對災難 213
擔保公司(第二部分) 213
書麵工作 214
進度錶草案 217
工作毛片許可 217
xii
第四章 結束拍攝 218
殺青宴 218
拿到報酬 218
被解雇 219
最低預算 222
結語 223
附錄一 SAG 的預算等級 225
附錄二 《電影人職業責任準則》 226
附錄三 一些電影人的笑話 228
網站和其他資源 230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奔跑吧!片場!——第一副導演工作指南”具體內容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盡地描述其他主題,並保持自然流暢的寫作風格。 --- 書名:群星匯聚之夜:現代影視工業的幕後運作與挑戰 導言:光影背後的宏大交響 在銀幕上,我們目睹瞭英雄的史詩、愛情的絮語和科幻的奇觀。然而,這些令人心馳神往的影像背後,是一支龐大而精密的工業體係在運作。本書《群星匯聚之夜:現代影視工業的幕後運作與挑戰》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這個充滿活力、競爭激烈又極其考驗智慧的行業。我們聚焦的,不是鏡頭前的光環,而是光環背後那些至關重要的決策、協調與執行。 影視製作是一個多部門、多學科交織的復雜工程,其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早期規劃的嚴謹性、中期執行的效率性,以及後期應對突發狀況的靈活性。本書將把焦點放在那些支撐起整個製作流程的結構性環節,解析一個大型影視項目從概念萌芽到最終交付的全過程中的關鍵挑戰與解決方案。 第一部分:構思的熔爐——前期開發與資源整閤 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始於一個堅實的基礎。本部分著重探討影視項目前期開發的藝術與科學。 1. 劇本的生命周期:從概念到藍圖 劇本是影視作品的靈魂,但一個好的概念並不等同於一個可執行的劇本。我們將細緻分析劇本評估的標準,包括市場潛力、製作可行性以及與現有預算的匹配度。探討如何通過有效的“可行性劇本”(Script Breakdown)將文字轉化為可操作的製作清單,揭示劇本修改過程中,不同部門(如預算控製、美術設計)如何介入並塑造最終的敘事結構。 2. 預算的藝術:財務預測與風險規避 影視預算絕非簡單的數字疊加,而是一種藝術化的資源分配。本書將詳細剖析好萊塢式大型製作的預算結構,區分“固定成本”(Above-the-Line)與“變動成本”(Below-the-Line)。深入討論“成本超支”的常見誘因——從不可預見的場景變更到技術故障——以及在簽訂閤同前,製片方應如何通過保險、保證金和分階段付款機製來對衝風險。 3. 選角的策略:市場價值與角色匹配的平衡 選角過程是商業考量與藝術追求的激烈碰撞。我們不談論具體的明星名字,而是分析選角團隊如何運用市場調研數據來預測演員的票房號召力。同時,探討如何為特定角色構建“人纔庫”,並管理復雜的藝人閤約談判,確保關鍵角色的檔期能夠在多方利益中找到最佳交集點。 第二部分:時間與空間的掌控——現場執行的精妙平衡 現場拍攝是整個製作鏈條中最緊張、最不可逆的階段。本部分著重於如何高效地管理時間、人力和物理空間。 1. 調度哲學的演變:效率至上的日程安排 電影拍攝日程錶是精確到分鍾的作戰地圖。本書將對比傳統的綫性拍攝法與現代常用的“場景分組拍攝法”(Shooting by Location)。重點分析如何利用技術工具(如專業調度軟件)來優化每日拍攝計劃,減少轉場時間,並確保關鍵演員和設備資源在需要時能準時到位。探討“黃金一小時”的概念——即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拍攝時段,以及如何保護它不受乾擾。 2. 場景管理的復雜性:從安全到環境控製 一個拍攝現場即是一個小型、臨時的城市。本部分聚焦於現場環境的復雜管理,包括:大型場館的電力需求與安全負載計算;外景拍攝中對公共交通、天氣和社區關係的影響評估與處理。詳細闡述現場安全規範(非消防或急救,而是流程安全)的建立,確保每一個部門的工序都不會對其他部門的進度造成連鎖反應。 3. 跨部門溝通的“防火牆” 在現場,信息流動的效率直接決定瞭製作的流暢性。本書強調建立清晰的溝通層級和反饋機製,區分“通知”(Notification)與“決策”(Decision)。探討如何利用每日“晨會”和“收工總結”等標準化會議,確保所有核心部門負責人對第二天的計劃有統一的認知,避免因信息不對稱導緻的重復勞動和延誤。 第三部分:光影之外的挑戰——後期製作與發行博弈 製作完成後,作品的生命周期並未結束,剪輯、調色、混音和最終的市場推廣構成瞭決定作品成敗的最後一道防綫。 1. 剪輯室的二次創作與時間壓力 剪輯室是故事的終極重塑之地。本部分分析瞭不同階段剪輯(粗剪、精剪、鎖定剪輯)的目的。討論瞭如何在剪輯過程中管理導演、製片方以及發行方對敘事節奏和時長提齣的不同要求,以及如何科學地評估“試映會”(Test Screening)的結果,並在不破壞核心創意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調整。 2. 技術標準與交付的“最後一公裏” 從數字母版(DCP)的製作到多平颱高清流媒體的格式轉換,後期製作涉及到極其嚴格的技術標準。本書將解析色彩空間(如Rec.709與P3)、聲音混音標準(如杜比全景聲的劇院與傢庭影院版本差異)的差異化要求,以及確保最終産品在所有發行渠道中保持一緻視覺和聽覺體驗的質量控製流程。 3. 發行策略與版權的動態管理 最後,作品需要走嚮市場。本部分概述瞭現代影視發行的多維度策略,包括院綫窗口期、數字點播(VOD)的排期博弈,以及國際版權的分割銷售。分析製片方如何通過對首映禮、媒體宣傳周期和社交媒體造勢的精準把握,最大化作品的初始影響力,並為後續的授權收入打下堅實基礎。 結語:構建可持續的製作生態 《群星匯聚之夜》旨在揭示,一部宏偉的影視作品是無數專業人員協同努力的結晶。它不僅關乎創意,更關乎嚴謹的流程管理、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對行業規則的深刻理解。本書獻給所有對電影、電視劇製作的幕後世界抱有好奇心,並渴望理解其復雜運作機製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我們相信,理解瞭“如何運作”,纔能更好地“如何創作”。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之前其實有點猶豫,因為市麵上關於影視製作的書籍很多,很多都偏嚮於理論分析或者劇本創作,對我這種更關注“執行層麵”的讀者來說,信息密度往往不夠。但這本書的副標題——“第一副導演工作指南”,讓我覺得它切入的角度非常獨特且實用。我設想中的第一副導演,應該是現場的“大管傢”,是導演意圖落地的第一責任人。我非常好奇,當導演提齣一個非常規的調度要求時,第一副導演需要立刻在腦內存盤、權衡利弊,然後迅速給齣可執行的方案,這個過程中的思維跳躍和壓力處理是怎樣的?這本書如果能詳細闡述他們在麵對時間緊、任務重、天氣突變、演員狀態不佳等各種“意外驚喜”時,是如何快速建立臨時工作流、如何與攝影、燈光、美術、場務等各個部門進行無縫銜接的,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估量瞭。我希望它能揭示那些藏在專業術語背後的、關於人與人之間高效溝通的藝術。

評分

這本書的整體感覺散發齣一種腳踏實地的氣息,沒有太多花哨的辭藻,更像是那種經過無數次實戰檢驗的“戰場經驗總結”。我個人對片場的調度音樂或者現場口號也很好奇,這些看似細枝末節的東西,其實往往是維持現場節奏和士氣的關鍵。第一副導演在現場像一個指揮傢,他發齣的每一個指令都必須清晰、準確,並且要帶有足夠的說服力,讓所有工作人員立刻心領神會並執行到位。這本書能否深入探討一下這種“指令的藝術”?比如,如何用最少的字數傳達最多的信息,如何在嘈雜的環境中確保關鍵指令被聽到並理解?此外,我還想知道,在漫長的拍攝周期中,第一副導演是如何保持自己的精力和專注度的?他們是如何應對日復一日的重復性工作,同時又要時刻保持警覺以應對突發狀況的?這本書如果能捕捉到這種精神層麵的韌性,那將是非常有價值的。

評分

我最近開始嘗試自己拍攝一些短視頻項目,雖然規模小到不能再小,但立刻就體會到瞭協調資源和把控進度的難度。每當遇到一個小問題,比如燈光角度不對,或者道具不到位,整個進度就會被卡住,那種挫敗感讓人想立刻放棄。因此,我特彆希望能從《奔跑吧!片場!》中學到一些關於流程化管理的經驗。我想知道,一個資深的副導演是如何構建自己的“危機預案庫”的?他們如何平衡藝術追求與實際製作的限製?比如,如果拍攝計劃非常緊張,他們會優先犧牲哪些環節,或者通過哪些巧妙的替代方案來保住核心鏡頭的完成度?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檢查清單(Checklist)或者決策樹,幫助我這種初學者建立起一套基本的現場管理框架。如果書裏能有些關於如何分配和激勵現場工作人員的“軟技能”描述,那就更完美瞭,因為現場管理本質上還是管理人的藝術。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得很有意思,那種略帶復古的膠片質感和充滿活力的字體搭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是一個電影愛好者,平時很喜歡看一些幕後製作的紀錄片或者訪談,總覺得電影的魅力不僅在於最終呈現的畫麵,更在於拍攝現場那種緊密協作、爭分奪秒的氛圍。這本書的標題——《奔跑吧!片場!》——很直白地傳達瞭這種快節奏、高強度的片場感。雖然我不是科班齣身,但一直對電影工業的運作流程充滿好奇,特彆是導演組的工作,感覺他們是整個龐大機器運轉的核心驅動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內部手冊”,揭示那些光鮮亮麗的銀幕背後,副導演是如何協調各個部門,處理突發狀況,確保拍攝按計劃推進的。那種運籌帷幄、掌控全局的感覺,光是想象一下都覺得很帶感。我希望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而是能通過生動的案例,讓我這個局外人也能感受到片場那份獨特的張力和專業性。這本書的裝幀看起來很紮實,拿在手裏沉甸甸的,讓人感覺內容應該也足夠有料,而不是那種空泛的介紹。

評分

我從這本書的裝幀設計上感受到瞭對“效率”的尊重,那種緊湊而有條理的排版風格,似乎也在暗示著書中的內容會是高度濃縮、信息量巨大的。我特彆關注的是“前期準備”和“後期對接”這兩端的工作。很多人都聚焦於開機拍攝的那幾個小時,但真正決定成敗的往往是前期踩點、技術測試和資源預定。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從籌備會到關機大吉的全周期視圖,尤其想瞭解第一副導演在劇本圍讀、場地勘測階段扮演的具體角色。他們是如何預見性地發現潛在的拍攝障礙,並提前安排好A計劃、B計劃甚至C計劃的?另外,在拍攝結束後,副導演的工作是不是就結束瞭?我想知道他們如何高效地整理拍攝日誌、記錄NG鏡頭、並確保所有拍攝素材的歸檔和移交工作順利完成,以便無縫過渡到剪輯階段。這種對細節的極緻關注,纔是專業人士與業餘愛好者的本質區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