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大夫的诊室故事

郭大夫的诊室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启煜 著
图书标签:
  • 医生
  • 诊室
  • 故事
  • 医疗
  • 健康
  • 人生
  • 温暖
  • 治愈
  • 悬疑
  • 人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134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29643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如何认识糖尿病?如何战胜糖尿病?

37个诊室瞬间,37个温暖的故事,揭示患者的喜怒哀乐,医者的酸甜苦辣……

带你认识糖尿病的事实与真相,帮助你减少无知的代价!


内容简介

  大夫,有便宜点的药吗?

  我必须要测血糖吗?

  我能不打胰岛素吗?

  我真的必须住院吗?

  我的治疗方案合理吗?

  特效药,真的有特效吗?

  ……

  你关于糖尿病的一切困惑,郭大夫都可以告诉你答案!

  本书为您再现糖尿病专家郭大夫的诊室里的37个场景,讲述37个有温度的糖尿病诊疗故事,透视37种不同的人生。郭大夫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帮助糖尿病患者真正了解自己的疾病,知晓更多的医学常识,懂得如何爱护自己,做一个智慧的患者,真正掌控自己的身体、命运和生活的方向,健康而幸福地生活。

  对于医生和疾病,很多人心存误解。及时改变错误的认知,就可以及时减少无知的代价。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我们也可以了解医生眼中的患者和患者口中的医生,从而懂得一些有效沟通的技巧。


作者简介

  郭启煜,医学博士、海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海军总医院原内分泌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现兼任北京瑞京糖尿病医院副院长。

  1997年任高职以来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及科普文章300余篇。参编专著10余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7项、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


精彩书评

  医学是哲学,医学也是文化。医者有仁心,医者也要有趣意。《郭大夫的诊所故事》生动而寓意深长,对医患双方都是有益的启迪。——卫生部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

  在故事中了解糖尿病,在诊室里防控疾病。——中国科学院宁光院士

  《郭大夫的诊室故事》是一本值得品味的好书,书中有故事,故事中有爱。

  ——糖尿病专家、知名教授向红丁

  小故事,大道理。助人为乐,治病救人。——北大医院知名教授高妍

  我们这些以救死扶伤为使命的白衣人更应该深刻地意识到,医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人学”,对生命本体的尊重与体恤理应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敬畏生命,才能不辱使命。

  ——郭启煜


目录

001 医生到底要干什么?

006 医生,请听题!——我的学者型患者

015 意外的发现

021 温老的问题清单

027 大夫,有便宜点的药吗?

033 执着,是一种无形的伤害

041 我必须要测血糖吗?

048 困惑的选择与选择的困惑

054 我能少打两针吗?

062 我能不打胰岛素吗?

069 我的爱好我做主

075 一辈子的习惯,我真的改不了啦!

082 出租车司机的困扰

089 老太太的解脱

096 我真的必须住院吗?

102 您能确定我得了糖尿病吗?

109 我到底该用哪一种药呢?

116 问题出在哪里了?——都是试纸捣的乱

122 一点心意

127 医生,能变通一下吗?

134 能抓住耗子的就是好猫吗?

144 我的治疗方案合理吗?

150 调整饮食习惯,可以慢慢来

156 出乎意料的改变

164 我必须要打胰岛素吗?

171 都是雾霾惹的祸

176 胰岛素的应用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182 令人纠结的胰岛素

188 最贵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194 特效药,真的有特效吗?

200 我为什么要测晚餐前血糖呢?

205 我为什么要用降脂药呢?

211 令人揪心的妊娠糖尿病

217 都是足球惹的祸

223 我为什么要查糖化血红蛋白?

231 我为什么每次都要测血压呢?

237 胖子可不单单要降糖啊!


精彩书摘

  医生到底要干什么?

  一种深深的无奈逐渐从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并慢慢地扩散开来,我感到有种淡淡的而又非常明晰的悲哀萦绕在我的周围,让我陡然生出些许悲壮而又凄凉的感觉。为什么那么多的人非要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亲历那原本可以避免的血的教训呢?!医生到底想干什么呢?医生能干些什么呢?我想大多数患者都会最终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

  “你说什么?你让我吃药?”她的声调一下子高了起来。

  “是的!有什么疑问吗?”我平静地回答。

  我感觉自己的表述已经很清楚了,而她就坐在我的旁边,相距不到半米,我想她绝不至于听不明白。

  我放下手里的笔,从病历上抬起头来,看了她一眼。

  扑面而来的是一道鄙夷的目光,那里面饱含着辛辣的嘲讽,还有一丝令人琢磨不透的扬扬自得。

  你不能否认,她还是有些许姿色的。这是一位中年女性,双目炯炯有神,齐耳的短发,质地考究的一身套装,显得潇洒而干练。

  “你为什么让我吃药?给个理由吧!”她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向后靠了靠。

  “这是你的检验单吗?”我把手里的检验单向她面前推了过去。

  “是又怎么样?”她向那几张白色的小纸片不屑地瞥了一眼。

  “哦,是这样的。”我把座椅向前移了移,把检验单朝向她,又把笔拿了起来。

  “正常的血糖值是多少?你知道吗?”

  “当然,5678嘛!”她的声音里充满了自信,“空腹血糖值小于5.6mmol/L,餐后血糖值小于7.8mmol/L。”

  “很好,回答得非常正确!”我赞赏道,“可是你的血糖值是多少呢?”

  “那上面不是写着吗!”她往检验单上瞄了瞄。

  “是啊,这上面写着你最近几次检查的空腹血糖值都在11mmol/L至14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值都在16mmol/L至19mmol/L之间。而以你的年龄,空腹血糖值应该控制在6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值应该控制在8mmol/L以下。所以,你现阶段的血糖水平很不理想,单靠饮食控制和加强运动是无法达标的。这就是我让你尽快接受药物治疗的原因。”我说得很慢,语调平和而深沉。

  在我说话的时候,她一直紧盯着我,似乎在听,又似乎在想着什么问题。谁知道呢。

  “是吗?”她张口说话了,“达标怎么样?不达标又怎么样?”

  她咄咄逼人的口气让我的心里隐隐地升起一丝丝的厌倦和淡淡的不快,我深深地吸了口气,合上她的病历。

  “这么跟你说吧,如果你的血糖一直处于达标状态,就能让你最大限度地远离各种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困扰。”看着她那优越自信的表情,我停顿了一下,慢慢说道,“如果你的血糖长期处于失控状态,就像你现在这样的话,你患各种并发症的机会就会大大增加,很容易患上各种眼病、肾脏疾病,甚至心梗或脑梗。”

  听我说完,她突然笑了。“你别说,我这个人还真不怕吓唬。”她顿了顿说,“你怎么忽悠,我都不会上当的!我很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你知道吗?我每个星期六都去爬一次香山,很多没病的人都爬不过我。我现在根本就没有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让我这样的人吃药,你不是搞错了吧?而且,我看过那些治疗糖尿病的药的说明书,它们都有很多的副作用,你让我吃那些药,不是害我吗?”她振振有词地说道,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

  我苦笑了一下,继续说道:“你现在虽然没有什么症状,但高血糖对你的损害却一直存在,这种损害是逐渐进行的,是全身性的,到了一定程度以后,还是不可逆的,所以,糖尿病一旦被发现,越早治疗,效果就越好。药物有副作用不假,但不用药,任高血糖持续下去,对身体的危害不知要比用药大多少倍。”她把病历和检验单收进包里,站了起来:“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会用药的,我对自己了解得比你清楚。”

  我感到很困惑,不由得追问了一句:“既然你不想接受治疗,那你到医院干什么来了?”

  她又笑了,笑声中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计划得逞后的欣慰:“其实,我就是想来看一看你们医生到底想干什么!果然让我猜中了。这可真是太可笑了。你们的药还是自己留着吧。别老想着赚患者的钱。电视、报纸上说得没错,你们真该好好地反省反省自己了。”

  她把包背在肩上,使劲地摇了摇头,步履坚定地走了出去。

  我愣了好一会儿才转过神来。我真不知该说些什么好,我追到门口望了一眼,她早已杳无踪影。

  我看了一下手表,今天是周四,后天就是周六了,我想,那位大姐一定又会步履矫健地出现在攀登香山的人流中,我想她一定还会以生动的语气向她的同伴们讲起她到海军总医院就医的经历,然后与大家共同声讨医院的种种不是和黑暗。

  一种深深的无奈逐渐从我的内心深处升腾起来,并慢慢地扩散开来,我感到有种淡淡的而又非常明晰的悲哀萦绕在我的周围,让我陡然生出些许悲壮而又凄凉的感觉。

  那位大姐还会再来看病吗?是再次来验证和考察医院的黑暗,还是真正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后,怀着深深的愧悔的心情前来寻求诊治呢?而类似后者的情况,我们实在是遇见得太多了。为什么那么多人都喜欢血的教训呢?!

  但愿那位大姐能一直健康,继续每周去爬香山。我也但愿她能早些再来就诊,接受正规的治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延缓或减轻并发症的困扰,快乐地享受生活。

  医生到底想干什么呢?医生能干些什么呢?

  我想大多数患者都会最终写出他们自己的答案。

  还是赶快干活吧!

  我拿起鼠标在自动呼叫系统上点击了下一位患者的名字。

……


《浮生诊记》 在生命的多重维度中,捕捉每一个瞬间的真切呼吸。 《浮生诊记》并非一部虚构的传奇,而是一次对人类情感、生理与心灵深层肌理的细腻探索。它以一种近乎散文诗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鲜活的医者日常图景,那些在肃穆的诊室里,在无数个细微的询问与触诊中,悄然展开的关于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的真实故事。本书的核心,在于对“人”这个复杂而脆弱载体的深刻洞察,以及在面对生命极限时的种种反应与抉择。 本书的叙事,并非局限于单一的视角或情节线,而是如同精心编织的锦缎,将无数个体生命的故事串联起来。这里没有惊心动魄的悬疑,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戏剧性冲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的观察,一种对生命细微之处的体悟。作者以医者的敏锐,捕捉那些常人或许会忽略的细微症状,但更重要的是,他洞悉了隐藏在这些症状背后的,是患者的心灵呐喊、是家庭的隐忧、是社会环境的投射。 每一个故事,都围绕着一个具体的病患展开。他们可能是步履蹒跚的老人,带着岁月的痕迹和对未来的迷茫;也可能是年华正盛的中年人,在生活的压力下,身体发出了无声的警报;亦或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他们的病痛牵动着整个家庭的心弦。作者并未赋予这些人物戏剧化的背景,而是选择将他们置于最寻常的生活场景中,让他们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朴素的语言,自然流淌。 例如,书中可能会描绘一位饱受慢性病折磨的老人,他并非在抱怨病痛,而是在回顾一生中那些错过的情感,那些未曾说出口的感谢。他的咳嗽声中,可能包含着对过去未能好好陪伴家人的遗憾;他的眼神里,可能闪烁着对来日不多却依然眷恋的温暖。作者并非渲染悲情,而是借由这些微小的细节,展现生命的韧性与对亲情的渴望。 再比如,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女性,在外人看来光鲜亮丽,但在诊室里,她吐露的却是长期的失眠与焦虑。她的身体出现的诸如心悸、头痛等症状,都只是冰山一角,其深层原因,或许是职场上的巨大压力,或许是家庭关系的不睦,又或许是对自身价值的怀疑。作者通过她细碎的陈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个体所承受的隐形重担,以及精神健康与生理健康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书中对于疾病的描绘,并非纯粹的技术性报告,而是融入了人性的温度。作者在描述病情时,会巧妙地带入患者的感受,以及家属的担忧。当解读化验单上的数字时,他所传达的不仅仅是医学的专业知识,更是对患者及其家人心理状态的考量。他会用最易于理解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术语,用最温和的态度,传递最严峻的消息,力求在信息的传递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恐惧与无助。 《浮生诊记》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它对“诊断”这个行为本身的哲学性解读。诊断,不仅仅是找出病症的名称,更是理解病症发生的原因,是探寻个体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作者在字里行间,展现了医者在诊断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推理与挣扎。每一次问诊,都是一次深入人心的交流;每一次体检,都是一次对生命奥秘的探寻。他会记录下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索,如何最终汇聚成一幅清晰的诊断图景。 书中可能还会穿插一些关于医学伦理和职业困境的思考。例如,当面对无法治愈的疾病时,医者的责任是什么?当患者的意愿与医学建议发生冲突时,如何做出最佳的选择?当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生命需求碰撞时,又该如何平衡?这些问题,在作者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 本书的语言风格,崇尚朴实与真诚。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矫揉造作的抒情,只有最直接、最贴近生活的情感流露。作者用他最真挚的笔触,记录下那些在诊室里发生的,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真实的故事。每一个句子,都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生命的珍惜,以及对患者最深切的同情与理解。 《浮生诊记》的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静谧的午后,翻阅一本充满智慧的老者日记。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烟火气的诊室,与作者一同聆听患者的故事,一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一同品味生命的酸甜苦辣。它不是一部轻松的读物,但它所带来的,却是一种涤荡心灵的慰藉,一种对生命更深层次的认知与感悟。 本书所呈现的,是每一个平凡生命在面对病痛时的真实状态,是医者在职业生涯中,与生命搏斗,与人性交流的真实记录。它没有夸张的戏剧化冲突,但它所蕴含的,却是比任何虚构情节都更加动人心魄的力量。它让我们看见,在最寻常的生命旅程中,在最不起眼的日常诊室里,也同样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也同样上演着关于生存、关于爱、关于尊严的,最真切的故事。 《浮生诊记》是一曲献给生命的赞歌,也是一首献给医者职业的颂歌。它以一种不动声色的方式,提醒我们,生命的可贵,情感的重量,以及在每一个微小的瞬间里,所蕴藏的深刻意义。它会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去审视自己的生活,去珍视身边的人,去感悟生命的真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郭大夫的诊室故事》,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医学不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更是温暖的人文。郭大夫在书中不仅仅扮演着医生的角色,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一位心灵的慰藉者。他面对的,不仅仅是身体的病痛,更是病人内心深处的焦虑、恐惧和对未知的迷茫。我记得有位病人,因为一次意外导致身体残疾,一度对生活失去了希望。郭大夫没有简单地给出治疗方案,而是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的理解,一点点地引导病人重新认识自己,找回生活的勇气。这种“治愈”的范围,远远超出了医学的范畴,触及到了生命的本质。这本书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在任何一个行业,能够用心去对待他人,去传递温暖,都是最宝贵的品质。郭大夫用他的行动,诠释了何为真正的“医者仁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不是那种浮夸的华丽,而是透露着一种沉静而专业的质感。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是夜晚宁静的医院走廊,上面用简洁而有力的字体印着“郭大夫的诊室故事”。我当时拿起它,就被一种莫名的安定感所吸引,仿佛预示着里面会有一些触动人心的故事,而不是那些过于戏剧化、哗众取宠的桥段。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带着淡淡的书香,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完全沉浸其中,不被外界的干扰所打扰。我尤其喜欢它排版上的留白,让文字有了呼吸的空间,也让读者的眼睛得到了放松。整体而言,从视觉到触觉,这本书都营造出一种非常适合静心阅读的氛围,让人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了解郭大夫究竟是怎样一位医生,他的诊室里又发生着怎样的故事。我期待着能从中读到关于生命、关于人性的深刻洞察,以及在医疗这个特殊领域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评分

当我看完整本书,内心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郭大夫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疾病和治疗,更像是描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人生画卷。他面对的病人,有初为人母的喜悦,也有失独的悲痛;有事业有成的骄傲,也有人生低谷的绝望。每一个故事,都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百态,让我看到了社会的缩影,也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伟大。郭大夫的医术高明自不必说,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他身上散发出的那份医者仁心。他不仅仅是在诊断病情,更是在倾听病人的心声,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安慰。我记得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位饱受病痛折磨的老人,郭大夫用他耐心而温柔的语气,一遍遍地解释病情,解答疑问,直到老人露出久违的笑容。那一刻,我仿佛也感受到了温暖,感受到了一个医生最朴实也最伟大的价值。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医生”这个职业,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精湛的医术,更需要一颗敏感而善良的心,去理解、去关怀、去陪伴。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没有冗长的铺垫,也没有刻意制造的悬念,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简洁而深刻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颗颗晶莹的露珠,折射出人生的百态。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比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病床上的斑驳光影,或者手术室里紧张而有序的忙碌景象。这些场景的勾勒,让故事充满了画面感,也让读者能够更好地代入其中。郭大夫的角色,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他有自己的烦恼,有自己的困惑,但正是这种真实,让他显得更加亲切和可敬。我从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位医生的专业素养,更是一位普通人在自己岗位上,所展现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对生命的敬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无华,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郭大夫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夸张的渲染,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记录下他在诊室里所经历的一切。我从中看到了医生的不容易,看到了他们在面对生死、面对病人的痛苦时,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但同时,我也看到了医者身上闪耀的人性光辉。郭大夫对待每一位病人,都充满了尊重和同情,他不仅仅是在治疗他们的疾病,更是在关怀他们的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情感的描绘,比如病人康复后的喜悦,或者家属在得知好消息后的激动。这些真实的情感流露,让这本书充满了温度,也让我对“医生”这个职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它让我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付出,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和生命。

评分

读《郭大夫的诊室故事》,让我重新审视了“治愈”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康复,更包括心灵的解脱和精神的重塑。郭大夫在书中,通过他的专业知识和人文关怀,帮助了无数饱受病痛折磨的病人,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我记得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长期被失眠困扰的年轻人,在郭大夫的悉心诊治下,不仅改善了睡眠问题,更重要的是,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这种“治愈”,是多么的深远和有力。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医生不仅仅是在与疾病作斗争,更是在与人的脆弱、无助和绝望作斗争。而郭大夫,就是那个用智慧和爱,点燃希望之光的人。他所做的,远不止于医学本身,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诠释。

评分

我必须承认,在阅读之前,我对“医生故事”这类题材并没有特别高的期待,总觉得会比较枯燥,或者过于煽情。然而,《郭大夫的诊室故事》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没有冗长的医学术语,也没有刻意的情节跌宕,而是用一种极其自然、平实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又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郭大夫的形象,不是那种完美无缺的“白衣天使”,他也有疲惫,也有思考,甚至偶尔会遇到自己也束手无策的难题。但正是这种真实感,让我觉得他更加 relatable,更加可敬。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细节的描写,比如病人因为紧张而无意识地攥紧衣角,或者是因为得到诊断后如释重负而长长地舒出一口气。这些微小的瞬间,被郭大夫捕捉到,并细腻地记录下来,让故事充满了生命力。这本书让我感受到,即使在最严肃、最专业的医疗领域,也蕴含着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动人的故事。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对“倾听”力量的深刻展现。在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忽略了用心去倾听。然而,在郭大夫的诊室里,倾听是治疗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他对待每一位病人,都给予了充分的时间和耐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不适,以及内心的担忧和恐惧。我记得其中一个病人,起初只是抱怨一些小毛病,但通过郭大夫的耐心引导,最终说出了困扰他多年的心理阴影。正是这种深入的沟通,让郭大夫能够更准确地诊断病情,也让病人感受到了被理解和被关怀的温暖。这种“倾听”的艺术,不仅体现在医生的职业操守上,也给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与他人相处,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方案,而是那个愿意静静听我们说话的人。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是多方面的。首先,它让我对医疗体系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那些我们通常看到的、只关注病症的治疗过程,在这里被细致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包括医生所面临的压力、技术上的挑战,以及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如何做出最艰难的抉择。郭大夫的每一个诊治案例,都充满了细微之处,例如他如何通过观察病人的眼神、肢体语言来捕捉那些隐藏的病症,或者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与病人家属沟通,安抚他们的焦虑。这让我意识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绝非易事,它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更需要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其次,这本书也让我反思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疾病面前,无论是患者还是家属,都显得尤为脆弱。郭大夫的存在,就像一束光,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给予了他们力量。他不仅仅是治愈身体的病痛,更是在抚慰受伤的心灵。这种深度的关怀,是任何冰冷的仪器和药物都无法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所描绘的场景,让我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那间弥漫着消毒水味道,却又充满人文关怀的诊室。郭大夫的形象,在我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他可能是一位头发微白,眼神中透着智慧与疲惫的中年人,他的手,虽然常年接触冷冰冰的器械,却能传递出温暖的力量。书中对每一个病人的描述,都不仅仅是病症的堆砌,而是包含了他们各自的生活背景、家庭状况,甚至是性格特点。正是这些丰富的细节,让每一个故事都栩栩如生,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体会到病人在面对疾病时的无助、恐惧,以及对生的渴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疑难杂症”的描写,郭大夫如何在重重困难下,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最终找到解决之道。这让我看到了医学的魅力,也看到了人性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