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疏解》以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老子》乙本为底本,以帛书甲本、郭店楚墓出土竹简本、王弼注本为主校本,参校以易州景龙碑本、遂州龙兴观本、严遵本、河上公本、傅奕本、范应元本等七十余种传世本,对《老子》一书进行了审慎校勘,并依勘定文字对之做了自成一家之言的训释、翻译和疏解,可谓当代人所做《老子》释读方面不可多得的佳作。
黄克剑,1946年生于陕西虢镇。曾先后任教于华中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生。主要著作有《两难中的抉择》、《寂寞中的复兴》、《挣扎中的儒学》、《百年新儒林——当代新儒学八大家论略》、《由“命”而“道”——先秦诸子十讲》、《名家琦辞疏解——惠施公孙龙研究》、《论语疏解》,主编有《当代新儒学八大家集》、《中华文化图典》等。
自 序
凡 例
绪 论
道经疏解
一章
二章
三章
……
三十七章
德经疏解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
八十一章
附 录
《老子》汉简本及其与帛书本之勘校
本书校勘所据书目
本书义训参考书目
自序
当这部书的初稿告竟时,忘神于故纸的我已是古稀之年。
尘累中的我毕竟是幸运的,在年逾花甲后才有了训释《论语》的念头,而年逼七旬时也才更多了些诠解《老子》的意兴。诚然,领略这两部经典的要谛,于生命局度的涵养尚须再假以时日,但领略者气血的盛衰也终是一种遭际,我担心在酝酿出更虚灵的运思境地前会永远失去当下这难得的属文机遇。就这样,经由五年断而又续的撰述,《老子疏解》脱稿了,我庆幸它的还算晚出,却也为它的仍嫌早成而忐忑。
老子虽以特操卓尔的一代隐者著称,但《老子》一书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却从未在人们的视野中隐没。《庄子》、《荀子》、《吕氏春秋》等先秦典籍对老子的道术已多有褒贬、品评,而《韩非子》中的《解老》、《喻老》则是阐绎《老子》的专篇文字。创始于汉末的道教“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以张陵为始祖的正一道所尊奉的经典即为《老子五千文》。魏晋之际玄风大畅,为融通儒、道的玄学所推尚的“三玄”亦首称《老子》。自汉魏以降,标举、称引、诠释、研琢《老子》者代不乏人,其或为道士,或为僧徒,或为仕宦,或为帝王,或为隐者,或为学究,凡所撰述单是传之于世或著录于载籍的注疏文本便不下四百种。仿佛是永远猜不透的哑谜,《老子》之秘旨至今仍在人们不懈的寻蹑中。不过真正说来,历来研治老学者多是由于当下人生忧患的激发才问途于《老子》的,而寓了某种终极眷注的《老子》也因此得以养其神韵以至于经久不衰。事实上,既已付梓的《老子疏解》亦复如此,疏解者的思绎中自始就涵泳了触悟于时势的人文运会的消息。
《老子》五千言辐辏于“道”,但“道”并不就是老子所拓辟的神思王国的君长。它不可拟想为本原性的物质实体,也不可拟想为宰制万有的精神实体。即使老子有“道之物”之说,这称“物”以论“道”也不过是对“道”的拟物而谈;犹如以拟人方式所描绘的对象决不就是人,由拟物所申示的“道”亦决不就是万物之上或万物之外的又一物。考其源始,“道”字之形意所出颇耐人玩味。……其实,“道”在老子这里是一个哲理化了的隐喻,它是对“道”字的源始“导”义的升华。这“道”意味着一种人生导向,也意味着此一导向上某种极致境地。从人生导向看“道”之所导,老子之“道”最深微、最亲切的宗趣乃在于因任自然,此即所谓“道法自然”。对“道”的如此训解,使《老子疏解》有了进于老子玄理之域的别一蹊径。
“法自然”而导人以“自然”,“道”之所导取方便以为言,“自然”亦可了解为相对于人之施为的天然。倘把人为的创设一言以蔽之为“文”,自然或天然则可一言以蔽之为“朴”。老子致思于“礼坏乐崩”的春秋末季,而礼乐的崩坏不过是诸多文事凋敝的表征;“郁郁乎文”的种种规制在萎谢了内在精神后徒然流为一种缘饰,这用汉代史家司马迁的话说即是“文敝”。由消除“文敝”极而推之以摈绝任何人为之“文”,老子主张“见素抱朴”或“复归于朴”。一如“道”,“朴”在老子这里也是富有哲理的一个隐喻,它以未经刀斧砍斫的本始之木喻示为“道”所法亦为“道”所导之自然。浑然之“朴”是对世俗的善恶、美丑之分的消解,因而似乎不再有价值取向的圭角,但消去价值抉择之圭角的“朴”本身即构成一种价值取向。由此,《老子疏解》遂把“朴”的价值与“反”或“复”的践修途径的一致,视为老子学说的閟机所在。
老子以“法自然”之“道”导人以“朴”,规诫人这一世间唯一有着未可穷尽之欲求的生灵“知足”、“知止”,讽劝沉迷于“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贵“难得之货”的尘网中的人们“少私寡欲”,并非出于对人生的厌薄,而是因着对生的根蒂保任的看重。依老子之见,逞欲而为以增益其生适为取死之途,唯有“不欲以静”方可生机不败而有望“长生久视”。“生”始终为老子所属念,从一定意义上说,老子之“道”诚可谓“生”之“道”或“生”之“导”。中国先民即重“生”,从殷商时期由神化花蒂——植物结果、生籽的生长点所在——而来的“帝”崇拜,到殷周之际以“生”为“天地之大德”的《周易》的发生,“生”一直是中国古人致思以成学的根荄,老子虽称其“道”之要眇“玄之又玄”,而这玄微之理却终是相承于古来重“生”之一脉。立足于可切己体验的“生”,以悟解《老子》诸多最终系之于“生”的“恍惚”之辞,并就此分辨古来重生意识在老子这里发生的变化,是《老子疏解》窥寻老学底蕴的隐在法门。
对于人说来,“生”而“长生”的最可直观的楷范是天地;相形于总在生灭兴败之运遇中的万物,不见衰朽的天地堪称之以长久。天地不谋其始,也不虑其终,不呈其所好,也不示其所恶。它没有生的眷注,反倒留住了生机的朴讷;它无心于自身的永存,反倒赢得了绵延中的长久。此所谓“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不自生”而“长生”即无所施为、自然以生,这“生”倘以“有”视之,则“不自生”亦可以“无”视之,其“无”、“有”的相即于一体正可谓之“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不自生”而“长生”原是“法道”、“法自然”以生,因而天地“不自生”而“长生”之“玄”乃为“法道”、“法自然”之“玄”。由天地之喻了悟“道”的“无”、“有”一体之“玄”性,了悟作为“道”的发用的“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的“玄德”,有化诡晦为平易之效,于此则略可瞥见《老子疏解》自亲近可感处冥会老学玄致的思绎特征。
《老子》可视为一首诗,一首由玄澹之雅怀唱出的朴浑的大诗。诗自是不会有达诂的,但若找到了诗眼,也总能看出几分究竟。毋庸讳言,与两千多年前老子遭遇的时势相比,今日人类或正处在范域更大而危机更深的“文敝”之世。当年以“道”、“德”立论而以“复朴”规讽世人的《老子》并未为时彦所青睐,而今日重诵《老子》亦多被视为旧籍之考释。然而,老子那种种“若反”的“正言”果然迂远而不切时弊么?老子曾自谓,他怀揣的乃是一颗“愚人之心”;这位“独异于人”的愚者甚至会祈望过久沉迷于“智慧”的世人“复归于婴儿”以“比于赤子”。不过,有谁能说对于此城府已深的世道的窥破不需要赤子的眼光呢?或者,《老子》这首大诗的诗眼就在这里,《老子疏解》正是从这里冒昧地看入去。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排毒”。在这个信息爆炸、噪音四起的时代,能找到一本如此沉静、有力量的书籍实属不易。它的叙事节奏舒缓而坚定,没有冗余的辞藻堆砌,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充满了韵味。作者对人性的理解非常透彻,无论是关于欲望的控制,还是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都阐述得鞭辟入里。我原以为这种类型的书籍可能会显得高深莫测,但这本书却做到了雅俗共赏,即便是一个初涉哲学领域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滋养。它引导我放下那些不必要的执念和焦虑,去关注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是提供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这个复杂的世界和解。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持久而深远的,它成功地将看似遥远的古代智慧,与我们当下瞬息万变的生活紧密地连接了起来。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对于意境的营造和哲思的表达,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一个段落,那种回味无穷的感觉,就像品尝一杯上好的陈年佳酿。它没有试图去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坚持了自己的深度和独立性,这恰恰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对于那些渴望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寻找一份内心平静和精神锚点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良药。它不是提供逃避现实的慰藉,而是提供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智慧,让我更加从容地迎接生活中的每一次挑战与机遇。
评分这部作品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像是一场深入心灵的对话,让我得以重新审视自己对世界的认知。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事物的表象,直达核心的真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探索一片未知的思想疆域,总能发现新的光亮和启发。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不激进、不煽情,却字字珠玑,直击人心最深处的困惑与迷茫。这种哲学层面的探讨,对我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取舍和困境时,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指引。它不是那种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邀请你一同思考,共同前行,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一种深沉的智慧和安宁。它就像是一面清澈的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波动,让我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道”。
评分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带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毕竟这类题材的书籍市场上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然而,这本书很快就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古典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思辨色彩,仿佛是一位老者在用最简洁的语言讲述宇宙的奥秘。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呼吸,那种由内而外的放松和清晰感,是许多娱乐活动无法替代的。它教会我如何去“慢下来”,去体会当下每一个瞬间的真实价值。书中对于“道法自然”的阐释,让我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了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思考。这本书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已经开始重塑我的生活哲学。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和行文的逻辑性,简直可以用“浑然天成”来形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构建起一个严谨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体系。作者在探讨宏大命题时,总能巧妙地结合具体的实例或生活化的场景,使得那些看似玄奥的哲理变得触手可及。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无为”的论述,它没有被曲解成消极怠工,反而被赋予了一种积极的主动性,一种顺应时势、不强求的外在体现。这种对传统概念的再诠释,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创新思维。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框架被无形中拓宽了许多,看待问题也变得更加立体和全面,不再局限于二元对立的思考模式。
评分买的书太多,能买个房子了。一向懒得评价,不知浪费了多少积分。
评分商品十分价廉物美,服务周到,我很喜欢,不错不错!
评分还不错
评分书是正版,内容很不错,京东送货很快,很方便!
评分啊
评分经典好书!快递服务很好,非常满意!
评分觉这是大家写的书,适合慢慢读。
评分多多看看
评分还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