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農村調查(總第3捲·慣行類第3捲)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3捲·慣行類第3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徐勇,鄧大纔 編,李俄憲,尹仙花,娜仁圖雅 譯
圖書標籤:
  • 滿鐵調查
  • 農業
  • 農村
  • 東北
  • 曆史
  • 社會調查
  • 風俗習慣
  • 民俗學
  • 日本殖民
  • 滿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895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129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104
字數:180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院是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機構,並以調查為基本方法。我們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齣版的設想已有10多年。
  滿鐵農村調查資料是指20世紀上半期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資料。由“滿鐵”支持的中國調查長達40多年,形成瞭內容極其龐大的調查資料。“滿鐵調查”的目的齣於長期侵占中國的需要,但由這一調查形成的資料對於瞭解當時的中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調查方法也有其獨特性。
  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古國,也是世界農村大國,但從學理上對中國農村進行專門和係統的研究時間不長,有影響的論著還不多。10多年前,一係列由美國籍學者撰寫的關於中國農村研究的專著被翻譯成中文,並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成為專業領域研究的必讀書。如黃宗智的《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1890-1949:河北和山東的農民發展》等。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在利用日本滿鐵調查資料基礎上寫成的。日本滿鐵調查也因此廣泛進入當今中國學界的視野。一時間甚至有人錶示:“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調查在日本;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美國。”無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但滿鐵農村調查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隻是美國學者運用的滿鐵資料都是日文的,中國學者在閱讀和瞭解日文資料方麵有睏難。盡管有國內齣版社齣版瞭部分滿鐵調查資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難以讓學者使用。為此,我們有瞭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讓學者充分閱讀和使用這一資料的念頭。

目錄

概況篇
1942年2月(概況篇第8號)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6日
2月27日
資料

村落篇
1940年11月-12月(村落篇第2號)
11月16日
11月19日
11月20日
11月23日
12月6日
12月8日
12月9日
12月10日
12月11日
1941年10月-11月(村落篇第5號)
10月27日
……

傢族篇
租佃篇
土地買賣篇
農村金融及貿易篇
水篇
賦稅篇
譯者後記
編者後記

精彩書摘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三捲 慣行類 第三捲)》:
  丈量後付過錢,還可以反悔嗎?=不行。
  不與傢裏商量就把陪嫁的地賣瞭的時候,也能反悔嗎?=和前麵說的一樣,丈量過後付瞭錢,就不能反悔瞭。
  【傢長死後的債務】傢長死瞭,子孫無法償還債款,債主可以拿走其祖業嗎7=有子孫的情況下不行,祖業抵押齣去的情況下也不行。典當齣去瞭也一樣。有三畝土地,藉款五十元的情況下典當的話,允許債主使用三年。三年後還給債主五十元拿迴土地,沒有利息。抵押的情況的話,就隻用交土地證就行。
  抵押的話,傢長死瞭之後債主能用手中的土地證把土地給賣掉嗎?=不行。
  那之後怎麼辦呢?=跟土地證一起的還有藉用證,和土地證一樣,什麼時候都可以拿迴來,但債主不能隨意處理。
  傢長死瞭而沒有後人的話,是怎樣的呢?=那樣的話,就是由兄弟們來管理事務。把典當和抵押齣去的土地賣給彆人起一個草約,拿到錢之後就給債主把土地證換迴來,剩下的錢就用在兄長的葬禮上。
  抵押的期限快要到瞭,而此時傢長卻死瞭怎麼辦?=抵押給其他人,設立中間人並和中間人以及新債主一起去找老債主,轉移到新債主那裏。
  【妻妾以外的兒子與傢長】傢長與妻妾以外的女性生瞭兒子的情況下,那個兒子與傢長的關係是怎樣的?=不能算傢人,是傢庭之外的人。
  傢長沒有生兒子的話,也是那樣嗎?=生不瞭兒子就嚮族長說,將婢女納為妾,使其可以成為自傢人。
  傢長與彆人的太太關係好、生瞭兒子時,那算什麼關係?=沒有關係,還是那傢的孩子。
  一個傢庭裏沒有兒子可以嗎?=沒有兒子也沒辦法。
  就沒有什麼俗語嗎?=沒有。
  【過繼】過繼的時候,有從同宗同族以外過繼過來的情況嗎?=有從親戚過繼來的。
  有從完全不認識的人那裏過繼過來的嗎?=完全沒關係的不行。
  有同姓之間不能婚嫁的說法嗎?=有。
  俗語是怎麼說的?=“同姓不結親”。
  【傢産】不是一傢之長的人,例如長子在他鄉賺瞭五百元錢迴鄉後死瞭,那筆錢怎麼辦?=變成傢庭的錢,長子的孩子還很小的話,傢長就幫忙管理那筆錢。如果為瞭傢庭把那五百元用瞭的話,分傢的時候就要給相當於五百元的土地。
  傢長死瞭後,弟兄三人之中長兄也死瞭留下一個孩子,這種情況下祖業怎麼分呢?=三人均分,就是“子承父業”。
  老二死瞭留下一個孩子也是同樣嗎?=是的。
  傢長死瞭後,長子夫婦、次子的太太(次子死亡)和三子留下來的情況,祖業怎麼分?=平分。
  ……

前言/序言

  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院是專門從事農村問題研究的機構,並以調查為基本方法。我們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齣版的設想已有10多年。
  滿鐵農村調查資料是指20世紀上半期由日本“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支持的對中國調查形成的資料。由“滿鐵”支持的中國調查長達40多年,形成瞭內容極其龐大的調查資料。“滿鐵調查”的目的齣於長期侵占中國的需要,但由這一調查形成的資料對於瞭解當時的中國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其調查方法也有其獨特性。
  中國是世界農業文明古國,也是世界農村大國,但從學理上對中國農村進行專門和係統的研究時間不長,有影響的論著還不多。10多年前,一係列由美國籍學者撰寫的關於中國農村研究的專著被翻譯成中文,並在學界引起很大反響,成為專業領域研究的必讀書。如黃宗智的《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傢庭與鄉村發展》、《華北的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杜贊奇的《文化、權力與國傢: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馬若孟的《中國農民經濟——1890-1949:河北和山東的農民發展》等。這些書的共同特點是在利用日本滿鐵調查資料基礎上寫成的。日本滿鐵調查也因此廣泛進入當今中國學界的視野。一時間甚至有人錶示:“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調查在日本;中國農村在中國,中國農村研究在美國。”無論這一說法是否成立,但滿鐵農村調查的影響卻是不可忽視的。隻是美國學者運用的滿鐵資料都是日文的,中國學者在閱讀和瞭解日文資料方麵有睏難。盡管有國內齣版社齣版瞭部分滿鐵調查資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難以讓更多學者使用。為此,我們有瞭將滿鐵農村調查資料翻譯成中文,讓更多學者充分閱讀和使用這一資料的念頭。
  與此同時,我們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在整閤過往的農村調查基礎上,於2006年開啓瞭“百村觀察計劃”,對中國農村進行大規模調查和持續不斷的跟蹤觀察。為瞭實施這一調查計劃,我們邀請瞭國內外學者進行有關方法論的訓練,同時也希望藉鑒更多的調查資料和方法。日本滿鐵調查資料的翻譯齣版進一步進入我們的視野。在2006年啓動“百村觀察計劃”時,我們甚至提齣在農村調查方麵要“達到滿鐵,超越滿鐵”的雄心勃勃的目標。翻譯滿鐵調查資料的想法更加明晰。當本人將這一想法告知時任華中師範大學社會科學處處長的石挺先生時,得到他積極贊同。但這項工程的重點是日漢翻譯,需要一個高水平的強有力的翻譯團隊,於是他引薦瞭華中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副院長、日語係主任李俄憲教授,同時還給瞭一定的經費支持。此事得到專門從事日本語教學和研究的李俄憲教授的積極響應,並同意率領其團隊參與這項工作。受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的委托,時任副教授的劉義強負責聯係保存有滿鐵日文資料的國內相關機構,並得到支持,正式翻譯工作得以啓動。由於原文資料識彆睏難,最初的翻譯進展較為緩慢,幾經比對審核。進入齣版程序之後,得到瞭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社長趙劍英先生的鼎力支持,該齣版社的編輯室主任馮春風女士特彆用心,還專門請專傢校訂和核實。2013年底,負責編輯翻譯資料的劉義強教授齣國訪學。2014年,時任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執行院長的鄧大纔教授具體負責推進翻譯齣版聯係工作。在各方麵努力下,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和黑龍江檔案館聯閤編譯的《滿鐵調查》一書,於2015年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正式齣版。
  100多萬字的《滿鐵調查》齣版後,中國學者得以從較大範圍一睹滿鐵調查資料的真容,這在中國學界也是一件大事。2015年1月23日,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共同主辦的《滿鐵調查》中文版齣版發行學術研討及新聞發布會在北京召開。此次會議非常重要。來自中國農業博物館、南開大學、北京交通大學等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滿鐵調查”研究專傢參加瞭會議,並提瞭很好的建議。其中,南開大學的張思先生長期利用滿鐵調查資料從事研究,並有豐碩成果。特彆是在中國農業博物館工作的曹幸穗先生,長期從事滿鐵資料的整理和研究.並專門著有以滿鐵調查資料為基礎撰寫的《舊中國蘇南農傢經濟》一書。在他看來,“滿鐵對農戶的調查項目之翔盡,可以說是舊中國的眾多調查中絕無僅有的”。此次會議的重大收獲是,曹幸穗先生建議我們主要翻譯滿鐵農村調查方麵的資料。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3捲·慣行類第3捲)》並非一部以敘事為主的小說或傳記,而是一部以詳實考據和嚴謹分析為基石的學術性著作。它深入田野,聚焦於二十世紀初中國東北地區(時稱“滿洲”)農村社會的麵貌,特彆是其中根深蒂固的“慣行”——即那些代代相傳、影響著農民生産生活、經濟交往、傢庭關係乃至社會秩序的傳統習俗、規章和行為模式。 本捲(總第3捲·慣行類第3捲)進一步細化瞭對這些“慣行”的考察,力求揭示其背後蘊含的社會經濟邏輯與文化心理動因。它不是對某一具體人物命運的描繪,也不是對某一曆史事件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構成鄉村社會肌理的那些普遍存在、卻又往往被忽視的細微之處。 調查的範圍與方法: 本書的調查範圍覆蓋瞭當時滿洲地區較為廣闊的農村地帶。研究者們深入到各個村落,通過訪談、問捲、實地觀察等多種方式,收集瞭大量第一手資料。他們並非僅僅記錄現象,更注重對這些現象進行分類、整理、比較和分析。調查的嚴謹性體現在其對資料的細緻梳理,對不同地區、不同階層農民在同一“慣行”下的錶現差異的關注,以及對“慣行”隨時間推移可能發生的變化趨勢的探究。 “慣行”的內涵與核心內容: 本書所指的“慣行”,其涵義十分廣泛,絕不僅僅是簡單的風俗習慣。它包含瞭在農村社會運行過程中,人們自覺或不自覺遵循的一係列行為準則和潛規則。本捲尤其側重於以下幾個層麵的“慣行”: 經濟交往中的慣行: 這部分內容詳細考察瞭農村市場經濟活動中的非正式規則。例如,在土地租賃、藉貸關係、農産品交易、勞動力雇傭等方麵,是否存在一些不成文的約定?這些約定如何影響瞭交易的公平性,又如何塑造瞭農民之間的經濟聯係?例如,關於“地契”的流轉、關於“壓歲錢”的習俗在某種程度上也涉及經濟的分配與傳承;關於“鄰裏互助”的傳統,雖然帶有情感色彩,但在農忙時節的勞動力交換中,其經濟功能不容忽視。本書會深入剖析這些“慣行”如何規範瞭農民的市場行為,以及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它們扮演瞭怎樣的角色。 傢庭與宗族中的慣行: 農村社會是建立在傢庭和宗族基礎之上的,傢庭內部的權力結構、繼承方式、婚姻製度、生育觀念等,都受到根深蒂固的“慣行”影響。本捲將探討父權製在傢庭中的具體體現,長幼尊卑的觀念如何影響著子女的義務與權利,女性在傢庭中的地位與角色是如何被既定習俗所限定的。例如,關於“嫁妝”的規製,關於“喪葬禮儀”的繁復,關於“祭祖”的儀式,這些都不僅僅是錶麵的儀式,更是維係傢庭和宗族秩序的重要“慣行”。本書會細緻描述這些“慣行”的細節,並分析它們對傢庭成員心理和行為的塑造作用。 社會治理與糾紛解決中的慣行: 在缺乏完善的法律體係和國傢行政力量深入觸及的廣大農村地區,一些傳統的“慣行”承擔瞭社會治理和糾紛解決的功能。例如,村落內部的“公議”、族長的調解、民間契約的約束力,以及對某些“慣行”的違反所可能麵臨的社會壓力和懲罰。本書會揭示這些非正式的社會控製機製是如何運作的,它們在維護村落穩定、調節鄰裏關係、處理經濟矛盾等方麵發揮瞭怎樣的作用。 人際交往與道德規範中的慣行: 農村社會的人際交往遵循著一套復雜的“慣行”網絡,包括禮儀、人情往來、互助互諒的原則等。本捲將深入探討這些“慣行”如何影響著農民的社交行為,如何構建瞭農村社會的信任體係,以及在麵對社會變遷時,這些傳統的道德規範又麵臨怎樣的挑戰。例如,關於“人情債”的觀念,關於“麵子”的考量,關於“避嫌”的原則,這些都滲透在農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 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滿鐵農村調查(總第3捲·慣行類第3捲)》的價值在於其對中國東北農村社會曆史的獨特視角和深刻洞察。它並非停留在錶麵現象的描述,而是通過對“慣行”的深入剖析,揭示瞭中國傳統農村社會運作的內在邏輯,以及這種邏輯在特定曆史時期(日本侵占東北時期)所呈現齣的復雜麵貌。 本書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它所展現的嚴謹的田野調查和細緻的分析方法,為後來的社會史、經濟史、人類學等領域的研究提供瞭寶貴的範例。 從現實意義來看,本書的研究有助於我們理解中國傳統社會結構的韌性與變遷,理解現代化進程中傳統與現代的張力,以及理解那些被視為“落後”的“慣行”背後所蘊含的生存智慧和文化價值。它提醒我們,在審視一個社會時,不能僅僅關注宏大的政治經濟變革,更要關注構成社會基礎的那些細微的、日常的、卻又極其重要的“慣行”。 總而言之,《滿鐵農村調查(總第3捲·慣行類第3捲)》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價值的社會調查報告。它以抽絲剝繭般的細緻,探究瞭二十世紀初東北農村社會中那些構成其獨特肌理的“慣行”。通過對經濟、傢庭、社會治理、人際交往等多個維度的深入考察,本書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理解中國傳統農村社會運作模式的珍貴窗口,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對於理解中國社會曆史的演進,以及傳統與現代的互動,都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並非一部“故事書”,而是一部“解剖刀”,幫助我們深入理解社會深層的結構與動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厚度著實令人望而生畏,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封麵設計樸實無華,沒有絲毫花哨之處,一看就知道是學術專著。我對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的經濟史和農業史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滿鐵的調查資料,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詳實、最係統的一手資料瞭,其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但僅憑其體量和齣版方的聲譽,我就對它充滿瞭期待。我尤其好奇書中對於東北地區農村社會結構、生産方式、地權關係以及農民生活習俗的詳細描繪,這些內容對於理解那個時期中國社會的轉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從書名“慣行類”來看,它應該聚焦於那些根深蒂固、代代相傳的農村慣例和習俗,這部分內容往往最能反映一個社會底層最真實的肌理。我計劃花上幾個月的時間,一點一點地啃讀,希望能在其中發掘齣前人未曾充分闡釋的視角和洞見。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帶著一種朝聖般的心情,感覺像是觸碰到瞭曆史的脈搏。滿鐵的農村調查,即便是在資料泛濫的今天,依然是研究東北近代史繞不開的巨著。我關注的是其中關於土地製度演變和農村經濟格局的變遷。書中的一些概念,比如“慣行”,我之前在一些零散的史料中見到過,但始終對其內涵和外延理解得不夠清晰。這本書的齣現,正好可以係統地梳理這些關鍵的農村經濟和社會慣例,理解它們是如何在近代化的衝擊下被重塑、被保留,或者被逐漸淘汰的。從目錄的隻言片語中,我推測書中會對各種租佃形式、勞動力流動、商品經濟對農村的影響等有非常深入的探討。這種微觀層麵的經濟分析,往往比宏大敘事更能揭示曆史的真實麵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書中是如何描繪那個時代農民的生存智慧和經濟活動的。

評分

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已經消失的世界,而且是以最直接、最細緻的方式。滿鐵的農村調查,其史料價值自然不必多言,但真正吸引我的是書中對“慣行”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對我而言,這不僅僅是曆史研究,更是一種對人類社會運作方式的理解。我期待書中能展現齣,在那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東北農村的社會成員是如何遵循著一套看不見的規則進行生産、生活和交往的。這些“慣行”不僅僅是簡單的風俗習慣,它們往往承載著曆史的智慧,也反映著當時的社會關係和經濟結構。比如,關於藉貸、閤作、甚至是解決糾紛的那些不成文的規定,都可能是那個時代農民在艱難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策略。這本書就像是一幅極其精細的社會風俗畫,通過對這些“慣行”的描繪,勾勒齣瞭一個鮮活而真實的近代農村圖景。

評分

說實話,一開始我被這本書的“厚重感”嚇到瞭,但隨即就被其學術價值所吸引。我一直對近代中國的社會變遷,特彆是農村社會的研究充滿瞭好奇。滿鐵的調查,作為那個時代官方進行的、規模宏大的社會經濟調查,其資料的權威性和詳實性是毋庸置疑的。我特彆關注書中對於農村社區組織、宗族關係、以及傳統道德觀念在經濟活動中的體現。書中提到的“慣行類”,對我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切入點。我想瞭解,在西方經濟文化的影響和中國本土社會結構的張力之下,農村的傳統習俗是如何應對變化的。是順應,是抵抗,還是變形?這些都將是書中可能解答的謎題。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資料的堆砌,更是一次對特定曆史時期中國農村社會肌理的深度解剖,其研究方法和結論,對今天的鄉村研究同樣具有藉鑒意義。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著作。作為一名對近代東北史有長期關注的讀者,我對滿鐵的係列調查報告一直心存敬意。這次能收到“慣行類”這一捲,更是欣喜若狂。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就必須深入其基層,而農村的“慣行”恰恰是理解那個時代農民生活最直接、最生動的寫照。書中詳盡記錄的那些看似瑣碎卻至關重要的習俗、規矩、甚至是迷信,背後都蘊含著深厚的社會經濟邏輯。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這些“慣行”與當時的經濟製度、政治環境相結閤進行分析的。例如,土地的繼承、婚姻的聘娶、甚至節慶的習俗,都可能與經濟利益息息相關。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近代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獨特視角,讓我們能夠看到在曆史洪流中,那些頑強生命力的底層文化是如何維係和演變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