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铁农村调查(总第3卷·惯行类第3卷)

满铁农村调查(总第3卷·惯行类第3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勇,邓大才 编,李俄宪,尹仙花,娜仁图雅 译
图书标签:
  • 满铁调查
  • 农业
  • 农村
  • 东北
  • 历史
  • 社会调查
  • 风俗习惯
  • 民俗学
  • 日本殖民
  • 满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989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2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04
字数:18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院是专门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机构,并以调查为基本方法。我们将满铁农村调查资料翻译成中文出版的设想已有10多年。
  满铁农村调查资料是指20世纪上半期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支持的对中国调查形成的资料。由“满铁”支持的中国调查长达40多年,形成了内容极其庞大的调查资料。“满铁调查”的目的出于长期侵占中国的需要,但由这一调查形成的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中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调查方法也有其独特性。
  中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农村大国,但从学理上对中国农村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时间不长,有影响的论著还不多。10多年前,一系列由美国籍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农村研究的专著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成为专业领域研究的必读书。如黄宗智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1890-1949: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等。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在利用日本满铁调查资料基础上写成的。日本满铁调查也因此广泛进入当今中国学界的视野。一时间甚至有人表示:“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调查在日本;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研究在美国。”无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但满铁农村调查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只是美国学者运用的满铁资料都是日文的,中国学者在阅读和了解日文资料方面有困难。尽管有国内出版社出版了部分满铁调查资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难以让学者使用。为此,我们有了将满铁农村调查资料翻译成中文,让学者充分阅读和使用这一资料的念头。

目录

概况篇
1942年2月(概况篇第8号)
2月24日
2月25日
2月26日
2月27日
资料

村落篇
1940年11月-12月(村落篇第2号)
11月16日
11月19日
11月20日
11月23日
12月6日
12月8日
12月9日
12月10日
12月11日
1941年10月-11月(村落篇第5号)
10月27日
……

家族篇
租佃篇
土地买卖篇
农村金融及贸易篇
水篇
赋税篇
译者后记
编者后记

精彩书摘

  《满铁农村调查(总第三卷 惯行类 第三卷)》:
  丈量后付过钱,还可以反悔吗?=不行。
  不与家里商量就把陪嫁的地卖了的时候,也能反悔吗?=和前面说的一样,丈量过后付了钱,就不能反悔了。
  【家长死后的债务】家长死了,子孙无法偿还债款,债主可以拿走其祖业吗7=有子孙的情况下不行,祖业抵押出去的情况下也不行。典当出去了也一样。有三亩土地,借款五十元的情况下典当的话,允许债主使用三年。三年后还给债主五十元拿回土地,没有利息。抵押的情况的话,就只用交土地证就行。
  抵押的话,家长死了之后债主能用手中的土地证把土地给卖掉吗?=不行。
  那之后怎么办呢?=跟土地证一起的还有借用证,和土地证一样,什么时候都可以拿回来,但债主不能随意处理。
  家长死了而没有后人的话,是怎样的呢?=那样的话,就是由兄弟们来管理事务。把典当和抵押出去的土地卖给别人起一个草约,拿到钱之后就给债主把土地证换回来,剩下的钱就用在兄长的葬礼上。
  抵押的期限快要到了,而此时家长却死了怎么办?=抵押给其他人,设立中间人并和中间人以及新债主一起去找老债主,转移到新债主那里。
  【妻妾以外的儿子与家长】家长与妻妾以外的女性生了儿子的情况下,那个儿子与家长的关系是怎样的?=不能算家人,是家庭之外的人。
  家长没有生儿子的话,也是那样吗?=生不了儿子就向族长说,将婢女纳为妾,使其可以成为自家人。
  家长与别人的太太关系好、生了儿子时,那算什么关系?=没有关系,还是那家的孩子。
  一个家庭里没有儿子可以吗?=没有儿子也没办法。
  就没有什么俗语吗?=没有。
  【过继】过继的时候,有从同宗同族以外过继过来的情况吗?=有从亲戚过继来的。
  有从完全不认识的人那里过继过来的吗?=完全没关系的不行。
  有同姓之间不能婚嫁的说法吗?=有。
  俗语是怎么说的?=“同姓不结亲”。
  【家产】不是一家之长的人,例如长子在他乡赚了五百元钱回乡后死了,那笔钱怎么办?=变成家庭的钱,长子的孩子还很小的话,家长就帮忙管理那笔钱。如果为了家庭把那五百元用了的话,分家的时候就要给相当于五百元的土地。
  家长死了后,弟兄三人之中长兄也死了留下一个孩子,这种情况下祖业怎么分呢?=三人均分,就是“子承父业”。
  老二死了留下一个孩子也是同样吗?=是的。
  家长死了后,长子夫妇、次子的太太(次子死亡)和三子留下来的情况,祖业怎么分?=平分。
  ……

前言/序言

  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院是专门从事农村问题研究的机构,并以调查为基本方法。我们将满铁农村调查资料翻译成中文出版的设想已有10多年。
  满铁农村调查资料是指20世纪上半期由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支持的对中国调查形成的资料。由“满铁”支持的中国调查长达40多年,形成了内容极其庞大的调查资料。“满铁调查”的目的出于长期侵占中国的需要,但由这一调查形成的资料对于了解当时的中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调查方法也有其独特性。
  中国是世界农业文明古国,也是世界农村大国,但从学理上对中国农村进行专门和系统的研究时间不长,有影响的论著还不多。10多年前,一系列由美国籍学者撰写的关于中国农村研究的专著被翻译成中文,并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成为专业领域研究的必读书。如黄宗智的《长江三角洲的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杜赞奇的《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马若孟的《中国农民经济——1890-1949:河北和山东的农民发展》等。这些书的共同特点是在利用日本满铁调查资料基础上写成的。日本满铁调查也因此广泛进入当今中国学界的视野。一时间甚至有人表示:“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调查在日本;中国农村在中国,中国农村研究在美国。”无论这一说法是否成立,但满铁农村调查的影响却是不可忽视的。只是美国学者运用的满铁资料都是日文的,中国学者在阅读和了解日文资料方面有困难。尽管有国内出版社出版了部分满铁调查资料,也主要是日文的影印版,仍然难以让更多学者使用。为此,我们有了将满铁农村调查资料翻译成中文,让更多学者充分阅读和使用这一资料的念头。
  与此同时,我们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整合过往的农村调查基础上,于2006年开启了“百村观察计划”,对中国农村进行大规模调查和持续不断的跟踪观察。为了实施这一调查计划,我们邀请了国内外学者进行有关方法论的训练,同时也希望借鉴更多的调查资料和方法。日本满铁调查资料的翻译出版进一步进入我们的视野。在2006年启动“百村观察计划”时,我们甚至提出在农村调查方面要“达到满铁,超越满铁”的雄心勃勃的目标。翻译满铁调查资料的想法更加明晰。当本人将这一想法告知时任华中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的石挺先生时,得到他积极赞同。但这项工程的重点是日汉翻译,需要一个高水平的强有力的翻译团队,于是他引荐了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日语系主任李俄宪教授,同时还给了一定的经费支持。此事得到专门从事日本语教学和研究的李俄宪教授的积极响应,并同意率领其团队参与这项工作。受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的委托,时任副教授的刘义强负责联系保存有满铁日文资料的国内相关机构,并得到支持,正式翻译工作得以启动。由于原文资料识别困难,最初的翻译进展较为缓慢,几经比对审核。进入出版程序之后,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先生的鼎力支持,该出版社的编辑室主任冯春风女士特别用心,还专门请专家校订和核实。2013年底,负责编辑翻译资料的刘义强教授出国访学。2014年,时任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执行院长的邓大才教授具体负责推进翻译出版联系工作。在各方面努力下,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和黑龙江档案馆联合编译的《满铁调查》一书,于2015年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100多万字的《满铁调查》出版后,中国学者得以从较大范围一睹满铁调查资料的真容,这在中国学界也是一件大事。2015年1月23日,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满铁调查》中文版出版发行学术研讨及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非常重要。来自中国农业博物馆、南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满铁调查”研究专家参加了会议,并提了很好的建议。其中,南开大学的张思先生长期利用满铁调查资料从事研究,并有丰硕成果。特别是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工作的曹幸穗先生,长期从事满铁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并专门著有以满铁调查资料为基础撰写的《旧中国苏南农家经济》一书。在他看来,“满铁对农户的调查项目之翔尽,可以说是旧中国的众多调查中绝无仅有的”。此次会议的重大收获是,曹幸穗先生建议我们主要翻译满铁农村调查方面的资料。
《满铁农村调查(总第3卷·惯行类第3卷)》并非一部以叙事为主的小说或传记,而是一部以详实考据和严谨分析为基石的学术性著作。它深入田野,聚焦于二十世纪初中国东北地区(时称“满洲”)农村社会的面貌,特别是其中根深蒂固的“惯行”——即那些代代相传、影响着农民生产生活、经济交往、家庭关系乃至社会秩序的传统习俗、规章和行为模式。 本卷(总第3卷·惯行类第3卷)进一步细化了对这些“惯行”的考察,力求揭示其背后蕴含的社会经济逻辑与文化心理动因。它不是对某一具体人物命运的描绘,也不是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构成乡村社会肌理的那些普遍存在、却又往往被忽视的细微之处。 调查的范围与方法: 本书的调查范围覆盖了当时满洲地区较为广阔的农村地带。研究者们深入到各个村落,通过访谈、问卷、实地观察等多种方式,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他们并非仅仅记录现象,更注重对这些现象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和分析。调查的严谨性体现在其对资料的细致梳理,对不同地区、不同阶层农民在同一“惯行”下的表现差异的关注,以及对“惯行”随时间推移可能发生的变化趋势的探究。 “惯行”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本书所指的“惯行”,其涵义十分广泛,绝不仅仅是简单的风俗习惯。它包含了在农村社会运行过程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循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和潜规则。本卷尤其侧重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惯行”: 经济交往中的惯行: 这部分内容详细考察了农村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非正式规则。例如,在土地租赁、借贷关系、农产品交易、劳动力雇佣等方面,是否存在一些不成文的约定?这些约定如何影响了交易的公平性,又如何塑造了农民之间的经济联系?例如,关于“地契”的流转、关于“压岁钱”的习俗在某种程度上也涉及经济的分配与传承;关于“邻里互助”的传统,虽然带有情感色彩,但在农忙时节的劳动力交换中,其经济功能不容忽视。本书会深入剖析这些“惯行”如何规范了农民的市场行为,以及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它们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家庭与宗族中的惯行: 农村社会是建立在家庭和宗族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的权力结构、继承方式、婚姻制度、生育观念等,都受到根深蒂固的“惯行”影响。本卷将探讨父权制在家庭中的具体体现,长幼尊卑的观念如何影响着子女的义务与权利,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是如何被既定习俗所限定的。例如,关于“嫁妆”的规制,关于“丧葬礼仪”的繁复,关于“祭祖”的仪式,这些都不仅仅是表面的仪式,更是维系家庭和宗族秩序的重要“惯行”。本书会细致描述这些“惯行”的细节,并分析它们对家庭成员心理和行为的塑造作用。 社会治理与纠纷解决中的惯行: 在缺乏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国家行政力量深入触及的广大农村地区,一些传统的“惯行”承担了社会治理和纠纷解决的功能。例如,村落内部的“公议”、族长的调解、民间契约的约束力,以及对某些“惯行”的违反所可能面临的社会压力和惩罚。本书会揭示这些非正式的社会控制机制是如何运作的,它们在维护村落稳定、调节邻里关系、处理经济矛盾等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人际交往与道德规范中的惯行: 农村社会的人际交往遵循着一套复杂的“惯行”网络,包括礼仪、人情往来、互助互谅的原则等。本卷将深入探讨这些“惯行”如何影响着农民的社交行为,如何构建了农村社会的信任体系,以及在面对社会变迁时,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又面临怎样的挑战。例如,关于“人情债”的观念,关于“面子”的考量,关于“避嫌”的原则,这些都渗透在农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满铁农村调查(总第3卷·惯行类第3卷)》的价值在于其对中国东北农村社会历史的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它并非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通过对“惯行”的深入剖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运作的内在逻辑,以及这种逻辑在特定历史时期(日本侵占东北时期)所呈现出的复杂面貌。 本书的研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所展现的严谨的田野调查和细致的分析方法,为后来的社会史、经济史、人类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范例。 从现实意义来看,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韧性与变迁,理解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以及理解那些被视为“落后”的“惯行”背后所蕴含的生存智慧和文化价值。它提醒我们,在审视一个社会时,不能仅仅关注宏大的政治经济变革,更要关注构成社会基础的那些细微的、日常的、却又极其重要的“惯行”。 总而言之,《满铁农村调查(总第3卷·惯行类第3卷)》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社会调查报告。它以抽丝剥茧般的细致,探究了二十世纪初东北农村社会中那些构成其独特肌理的“惯行”。通过对经济、家庭、社会治理、人际交往等多个维度的深入考察,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传统农村社会运作模式的珍贵窗口,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于理解中国社会历史的演进,以及传统与现代的互动,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并非一部“故事书”,而是一部“解剖刀”,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社会深层的结构与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时,我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感觉像是触碰到了历史的脉搏。满铁的农村调查,即便是在资料泛滥的今天,依然是研究东北近代史绕不开的巨著。我关注的是其中关于土地制度演变和农村经济格局的变迁。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惯行”,我之前在一些零散的史料中见到过,但始终对其内涵和外延理解得不够清晰。这本书的出现,正好可以系统地梳理这些关键的农村经济和社会惯例,理解它们是如何在近代化的冲击下被重塑、被保留,或者被逐渐淘汰的。从目录的只言片语中,我推测书中会对各种租佃形式、劳动力流动、商品经济对农村的影响等有非常深入的探讨。这种微观层面的经济分析,往往比宏大叙事更能揭示历史的真实面貌。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书中是如何描绘那个时代农民的生存智慧和经济活动的。

评分

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已经消失的世界,而且是以最直接、最细致的方式。满铁的农村调查,其史料价值自然不必多言,但真正吸引我的是书中对“惯行”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历史研究,更是一种对人类社会运作方式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展现出,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东北农村的社会成员是如何遵循着一套看不见的规则进行生产、生活和交往的。这些“惯行”不仅仅是简单的风俗习惯,它们往往承载着历史的智慧,也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比如,关于借贷、合作、甚至是解决纠纷的那些不成文的规定,都可能是那个时代农民在艰难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策略。这本书就像是一幅极其精细的社会风俗画,通过对这些“惯行”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鲜活而真实的近代农村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着实令人望而生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封面设计朴实无华,没有丝毫花哨之处,一看就知道是学术专著。我对近代史,尤其是近代的经济史和农业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满铁的调查资料,可以说是那个时代最详实、最系统的一手资料了,其严谨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凭其体量和出版方的声誉,我就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尤其好奇书中对于东北地区农村社会结构、生产方式、地权关系以及农民生活习俗的详细描绘,这些内容对于理解那个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从书名“惯行类”来看,它应该聚焦于那些根深蒂固、代代相传的农村惯例和习俗,这部分内容往往最能反映一个社会底层最真实的肌理。我计划花上几个月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啃读,希望能在其中发掘出前人未曾充分阐释的视角和洞见。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被这本书的“厚重感”吓到了,但随即就被其学术价值所吸引。我一直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特别是农村社会的研究充满了好奇。满铁的调查,作为那个时代官方进行的、规模宏大的社会经济调查,其资料的权威性和详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农村社区组织、宗族关系、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在经济活动中的体现。书中提到的“惯行类”,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切入点。我想了解,在西方经济文化的影响和中国本土社会结构的张力之下,农村的传统习俗是如何应对变化的。是顺应,是抵抗,还是变形?这些都将是书中可能解答的谜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是一次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肌理的深度解剖,其研究方法和结论,对今天的乡村研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著作。作为一名对近代东北史有长期关注的读者,我对满铁的系列调查报告一直心存敬意。这次能收到“惯行类”这一卷,更是欣喜若狂。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就必须深入其基层,而农村的“惯行”恰恰是理解那个时代农民生活最直接、最生动的写照。书中详尽记录的那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习俗、规矩、甚至是迷信,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社会经济逻辑。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是如何将这些“惯行”与当时的经济制度、政治环境相结合进行分析的。例如,土地的继承、婚姻的聘娶、甚至节庆的习俗,都可能与经济利益息息相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让我们能够看到在历史洪流中,那些顽强生命力的底层文化是如何维系和演变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