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

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红良 著
图书标签:
  • 冷战后
  • 印巴关系
  • 安全研究
  • 地缘政治
  • 冲突管理
  • 核战略
  • 地区安全
  • 国际关系
  • 南亚
  • 印巴冲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87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132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7
字数:2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聚焦于冷战后印度、巴基斯坦两国在安全领域的互动,集中阐释了大国的南亚政策、印度与巴基斯坦的国家战略及安全上的不可分割性。在追溯历史因袭的基础上,展示两国关系的现实对抗,详细分析两国关系改善的进程及出现的波折。为充分说明两国关系的影响因素和发展前景,《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力图在多个层次和维度上剖析制约两国关系的多重因素,并据此研判两国关系未来走向。

作者简介

  刘红良,安徽蚌埠人。历史学博士,赣南师范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教师,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国际安全、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等。在《南亚研究》《国际论坛》等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和主持“南亚反恐合作”“中印边界问题”“印美安全合作”等多项省部级课题。

目录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第一章 冷战后的南亚安全构造
第一节 冷战后的全球安全环境
第二节 主要大国的南亚政策
一 美国的南亚政策
二 俄罗斯与南亚的关系
三 中国的南亚战略
第三节 印巴安全复合体的塑造及阐释
一 冷战后的冲突及分析范式
二 巴里·布赞的安全复合体理论
三 南亚安全复合体:基本态势及演变、前景
第四节 印巴两国的战略选择和利益诉求
一 冷战后印度的国家战略
二 冷战后巴基斯坦的国家战略

第二章 印巴安全关系的历史因袭及现实对抗
第一节 影响印巴关系演化的历史因素
一 克什米尔及三次印巴战争
二 黄铜钉危机
第二节 以对抗为特征的90年代印巴关系
一 印巴关系中的重大事件
二 90年代印巴关系评析

第三章 印巴关系的缓和与波折
第一节 缓和初现与纷争再起
一 阿格拉峰会
二 印度议会大厦遇袭事件
第二节 2003年始印巴关系的改善
一 印巴缓和的序幕:南盟峰会
二 印巴和谈进程及议题
三 印巴和谈:评价与总结
第三节 印巴关系改善的动因
一 美国作用的发挥
二 减少核风险的诱因
三 推动印巴和谈的利益基础
四 其他因素
第四节 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及两国和谈的恢复
一 孟买恐怖袭击事件:过程及影响一
二 孟买恐怖袭击事件后两国的对话进程

第四章 层次分析法与印巴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层次分析法:内涵及应用
第二节 国内层次:政治生态及伊斯兰教
一 印度的政治体制、主要政党及政策倾向
二 巴基斯坦的政治体制、主要政党及政策倾向
三 伊斯兰教在印巴两国的作用及差异
第三节 双边层次:印巴关系中的关键议题
一 克什米尔
二 恐怖主义
三 水资源
四 核武器及核战略
第四节 地区层次:阿富汗及中亚因素
一 印巴两国在阿富汗的利益博弈
二 印巴在中亚的竞争
第五节 国际体系层次(结构与进程)
一 冷战后的国际体系:结构、进程的特征及其影响
二 主要大国的影响
结语 总结与展望
一 印巴关系:总结与诠释
二 印巴关系: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
  叶利钦执政初期,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将俄罗斯对外政策的重心完全放到与西方七国集团尤其是与美国的合作七,以便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金及技术支持,赢得西方的接纳,逐渐形成以美俄以及欧洲为中心的新大西洋体系。由于外交政策重心的调整,俄罗斯对加入西方的政治、经济、军事组织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对发展与传统战略伙伴的关系并不热衷,俄印关系几乎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双边贸易联系崩溃、防务合作举步维艰、政治接触游移不定。政府层面的访问中,仅有1992年5月,副总理布尔布利斯(Gennady Burbulis)出访印度,讨论经济及防务合作问题。同年9月,印度国防部长访问俄罗斯,谈论采购军事装备一事,以更新印度的军事装备,但收效不大。
  ……
《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研究》图书简介 引言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冷战结束后,印度与巴基斯坦之间复杂而动荡的安全关系。这段时期,两国在核武器阴影笼罩下,持续进行着地缘政治的博弈、军事力量的较量以及意识形态的对抗。本书将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叙事,从多维度、多层面地审视这段关系的演变,力求呈现一个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分析框架,以期勾勒出驱动印巴安全动态的核心要素,并探索其未来走向的可能性。 第一章:冷战的遗产与印巴关系的结构性挑战 冷战的结束并非意味着印巴地区紧张局势的消弭,反而为其安全关系的演变注入了新的复杂性。本章将首先回顾冷战时期印巴两国在意识形态、地缘政治联盟以及军事援助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以及这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塑造了冷战后两国关系的基础性框架。我们将重点探讨: 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 冷战结束后,全球地缘政治力量的消长,例如苏联解体、美国霸权的相对巩固,如何影响了印巴两国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以及它们如何试图在该区域格局中寻找新的战略支点。 核武器的阴影: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冷战后期及之后相继拥有核武器,这无疑为两国安全关系的核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本章将分析核扩散的进程、两国核态势的演变,以及核武器作为战略威慑工具在印巴关系中的双重性——既是维持平衡的基石,也是潜在的导火索。 克什米尔问题的持续发酵: 作为两国关系中最棘手、最持久的症结,克什米尔问题在冷战后依然是引发冲突、加剧不信任的核心动因。本章将梳理冷战后该地区局势的演变,分析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地缘、民族、宗教及政治因素,并探讨其对两国整体安全关系的深远影响。 结构性不信任的根源: 除了克什米尔问题,印巴之间根深蒂固的历史恩怨、宗教隔阂、国家认同的差异以及信息不对称等结构性因素,是造成两国关系长期紧张、信任缺失的深层原因。本章将对此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 第二章:战略环境的变化与印巴军事力量的重构 冷战的结束并未让印巴两国摆脱地区军备竞赛的泥沼,反而催生了新的战略考量和军事部署。本章将聚焦于冷战后印巴两国在军事力量发展、战略调整以及地区军事互动方面所发生的变化: 军事现代化与战略威慑: 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冷战后都持续推进军事现代化进程,包括陆海空三军装备的更新换代、军事技术的引进与自主研发。本章将具体分析两国在常规军事力量、战略核能力、导弹技术、海军力量以及空军现代化方面的投入与发展,以及这些发展如何影响了地区力量的平衡。 非对称战争与恐怖主义的挑战: 随着冷战的结束,非对称战争和恐怖主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并对印巴安全关系造成了显著影响。本章将深入探讨恐怖主义如何在地区冲突中扮演角色,例如跨国恐怖主义对两国国内稳定和边境安全的威胁,以及两国在反恐合作与对抗中的矛盾与博弈。 地区军事联盟与伙伴关系: 冷战后,国际力量格局的变化也促使印巴两国积极寻求新的地区及国际伙伴关系,以巩固自身安全。本章将分析两国在与美国、中国、俄罗斯以及其他地区国家发展军事关系方面的策略,以及这些外部因素如何影响印巴之间的战略互动。 信息时代的安全挑战: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普及,也为安全领域带来了新的维度。本章将探讨网络攻击、信息战、社交媒体在煽动民族情绪、传播虚假信息等方面对印巴安全关系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三章:政治与外交的博弈:对话、对抗与危机管理 印巴安全关系的演变,离不开两国政治与外交层面的复杂互动。本章将深入分析冷战后两国在政治对话、外交策略、危机管控以及和平进程方面所经历的起伏: 对话与僵局: 尽管两国关系长期紧张,但断断续续的对话和谈判从未停止。本章将回顾冷战后两国历次重要的会谈、峰会和外交倡议,分析其背景、内容、成果以及最终的成败原因。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试图解决核心争端(如克什米尔)的努力,以及它们为何屡屡陷入僵局。 危机爆发与管理: 印巴之间频繁爆发的军事危机,如卡吉尔冲突、孟买恐怖袭击等,对两国乃至地区的和平稳定构成了严峻挑战。本章将对这些重大危机进行案例分析,探讨危机的起因、演变过程、双方的应对策略,以及国际社会在危机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将分析两国在危机管控机制的构建与失效方面的表现。 国内政治与外交的互动: 两国国内政治的走向,尤其是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政党轮替以及领导人的决策,对外交政策和安全战略有着直接的影响。本章将分析国内政治因素如何塑造两国在安全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国内政治的稳定性与否如何影响对外关系的走向。 地区性组织与印巴关系: 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等地区性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为印巴提供了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本章将分析这些组织在促进地区和平与安全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印巴两国在该框架下的互动模式,包括合作与制约。 第四章:社会、经济与文化层面的渗透与影响 安全关系并非仅限于军事和政治层面,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将探讨这些非传统安全领域对印巴安全关系的影响: 经济联系与制裁: 贸易、投资以及经济合作是缓和紧张关系的重要途径,但也可能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本章将分析冷战后两国经济联系的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因素在两国关系中的作用,包括经济合作的可能性、贸易壁垒以及经济制裁的潜在影响。 民间交流与社会信任: 民间交流、文化互动以及人道主义援助,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为缓和官方关系奠定基础。本章将探讨冷战后两国在民间交往、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方面的进展,以及这些努力在缓解紧张局势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媒体与公众舆论: 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影响政策决策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本章将分析两国媒体在报道对方时的立场和倾向,以及媒体如何影响两国社会的认知,从而加剧或缓解紧张关系。 宗教极端主义与社会稳定: 宗教极端主义在某些地区对印巴两国的社会稳定和安全都构成了威胁。本章将探讨宗教因素在两国社会中的复杂性,以及宗教极端主义如何影响国内政治、社会凝聚力以及地区安全。 第五章:展望与未来:挑战、机遇与不确定性 在对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的各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本章将致力于展望两国安全关系的未来走向,并探讨其中存在的挑战、机遇以及不确定性: 持续的核威胁与地区稳定: 核武器仍然是印巴安全关系中最显著的风险因素。本章将分析两国在核安全、核裁军以及防止核扩散方面的潜在路径,以及核风险管控的未来挑战。 区域一体化与冲突解决的动力: 地区经济一体化、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流行病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否成为推动印巴两国缓和关系、寻求合作的契机?本章将对此进行探讨。 大国博弈与地区力量平衡: 主要大国(如美国、中国)在印太地区的影响力变化,以及它们与印巴两国之间的关系,将如何塑造印巴安全关系的未来?本章将分析外部因素对地区力量平衡的影响。 科技进步与安全挑战: 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无人机技术、网络武器)的发展,将如何进一步重塑印巴两国的军事能力和安全考量? 和平进程的希望与现实: 尽管困难重重,但和平解决争端、建立互信依然是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本章将分析当前推动和平进程的主要障碍,并探讨实现可持续和平的潜在路径和前景。 结论 本书通过对冷战后印巴安全关系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深入研究,旨在为理解这一复杂地区的安全动态提供一个全面、客观的视角。本书认为,印巴安全关系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挑战的过程,受到历史遗留问题、地缘政治格局、军事力量发展、国内政治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虽然两国关系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充满不确定性,但通过增进相互理解、加强对话与合作、以及有效管控分歧,实现地区和平与稳定并非遥不可及。本书希望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以及所有关注南亚地区和平与发展的人们提供有益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整体的学术视野上展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地缘政治范畴,而是相当大胆地引入了社会心理学和社会建构主义的一些视角,来解释某些看似纯粹的权力对抗背后的文化认同因素。这种融合的创新性是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地方。通过对特定历史叙事如何被民族情感所塑造的探讨,作者成功地解释了某些长期僵持不下的外交僵局的深层动因。这种超越传统框架的视角转换,为我们理解当下的复杂局势提供了全新的思维工具。总而言之,这是一部视野开阔、论证扎实、充满学术勇气的著作,它不仅仅是在记录历史,更是在为我们理解未来提供一种深刻的参照系。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眼球,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色彩搭配,加上烫金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厚重历史感。我初翻时,就被它那种严谨的学术气息所感染,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研究对象近乎偏执的投入。尤其是在探讨那些错综复杂的历史节点时,作者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像剥洋葱一样,层层递进,将那些看似头绪万千的事件梳理得井井有条。我特别欣赏它在引用史料时的审慎态度,几乎每一条关键论断后面都能找到扎实的文献支撑,这对于一个追求知识深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定心丸。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回了那个充满不确定性和博弈的年代,对那个时期的国际格局有了更为具象化的理解。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枯燥的学术论述也变得引人入胜,展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深厚的学术功底。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对这样一本专业性极强的著作抱有一丝敬畏,担心自己难以完全消化其内容。然而,阅读过程中的体验远超我的预期。作者在关键概念的界定时表现出的清晰度令人赞叹,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精确的定义,被拆解得一清二楚。书中对于某一特定战略转向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不仅梳理了前因后果,更着重探讨了其背后的国内政治压力如何制约了外部战略的弹性。这种对内政外交相互作用的细致描摹,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理解大国决策的非理性因素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无疑是为那些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渴望探究事物底层逻辑的求知者量身打造的。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教科书级别,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仿佛是经过精心编排的交响乐章。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理论框架时,并没有固守某一家学派的陈旧窠臼,而是巧妙地融合了多种国际关系理论的精髓,构建了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分析工具箱。特别是关于某一特定区域安全困境的剖析部分,作者运用了非常精妙的对比分析手法,将看似孤立的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如何运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工具来解构复杂地缘政治问题,有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回顾,更是一本实用的分析方法指南,对于有志于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人来说,价值不可估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沉稳而不失力量的,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处处流淌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深刻。作者的笔法如同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精准地下刀,直指问题的核心。在处理敏感的外交辞令或军事部署细节时,作者表现出了极高的克制与客观,避免了个人情感的过多代入,这使得结论的可靠性大大增强。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侧面观察,那些关于决策者心理状态的描摹,虽然篇幅不长,却为冰冷的政治博弈增添了人性的温度和复杂性。这种深度的挖掘,让原本静态的历史事件重新‘活’了起来,充满了动态的张力。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融入到了一种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之中,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不忍释卷,真正体现了‘以文载道’的境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