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毅亭 著
图书标签: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理论创新
  • 党的理论建设
  • 中国共产党
  • 新时代
  • 学习
  • 政治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7935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51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写的理论文章汇编,一共包括25篇文章,都是2013年9月底何毅亭到中共中央党校担任常务副校长以后撰写的,都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公开发表过,内容涵盖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新成果。

目录

做好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带动、转化的文章
(2013年11月8 E1)
党校要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上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013年1 1月15日)
在党校工作中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2014年3月6日)
坚持依法执政
(2014年12月15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4年12月20日)
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有”干部
(2015年1月15日)
“马上就办”是我们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重要体现
(2015年2月10日)
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深化理论武装
(2015年6月23日)
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县委书记
(2015年9月15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的光辉指南
(2015年10月13日)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
(2015年11月24日)
新形势下做好党校工作的纲领性文献: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全国党校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2015年12月21日)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大方略
(2016年1月28日)
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奉献党校力量: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重要
讲话
(2016年5月20日)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思想
(2016年5月30日)
党内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思想
(2016年7月7日)
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
(2016年7月21日)
中国共产党的郑重选择:论六中全会明确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
(2016年10月31日)
党内民主是党内政治生活积极健康的重要基础
(2016年12月2日)
为时代立言立德立功
(2017年3月10日)
“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7年3月17日)
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2017年4月14日)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
(2017年5月17日)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话语复兴的世纪
(2017年5月29日)
《思想的火炬,时代的答卷: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的创新发展》 序言 人类思想的长河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星辰之一。自诞生之日起,它就以其深刻的洞察力、磅礴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然而,思想并非教条,理论更需与时俱进。在中国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马克思主义并非静止的文献,而是生生不息、不断发展,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孕育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本书旨在深入探寻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沃土上,如何跨越时空,历经风雨,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如何成为指引中国走向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章:历史的传承与扬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探索与适应 任何思想的落地生根,都离不开对本土土壤的认知与改造。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非简单的知识移植,而是一场深刻的文化碰撞与思想启蒙。本章将追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艰难历程。我们将看到,在那个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年代,先进的中国人如何怀揣救国救民的理想,在浩如烟海的西方思想中,艰难地搜寻出马克思主义这束“主义的曙光”。 我们将聚焦于早期传播中的先驱者们,如李大钊、陈独秀等,他们是如何在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同时,试图将其与中国的实际国情相结合。这其中充满了探索的勇气,也伴随着理论理解的局限。我们将分析,在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哪些基本原理能够触动人心,哪些又需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本章将重点探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认识中国国情、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所做的初步尝试。例如,对中国农民阶级地位的认识,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的反思,以及对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初步设想。这些早期的探索,虽然尚显稚嫩,却为后来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中国化”的必然性提供了历史的注脚。我们将理解,正是这种对理论的吸收、消化、再创造,才使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舶来品”逐渐成为“中国魂”。 第二章:理论的创新与实践的升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历史贡献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成果。本章将深入剖析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核心要义。 我们将详细梳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残酷斗争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我们将聚焦于毛泽东同志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例如: 新民主主义理论: 这是毛泽东思想的基石之一。我们将深入探讨其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前途的深刻论述,以及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创造性地应用于分析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建立一个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的革命纲领。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主要阐述城市工人运动的背景下,毛泽东同志如何深刻认识中国农民的革命潜力,并提出“以乡村为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的战略意义和现实可行性,以及它如何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方向。 人民战争思想: 本章将重点阐述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包括人民军队的建设、人民战争的战略部署、游击战、运动战等,以及如何依靠人民群众,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最终战胜强大的敌人。 党的建设理论: 毛泽东同志关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的论述,如何确保党在革命斗争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并使其成为坚强的战斗集体。 我们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的梳理,更将强调毛泽东思想的实践意义。它如何指导中国共产党人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人民带来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我们将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和革命实践,展现毛泽东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作用,理解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性贡献。 第三章:实践的探索与理论的飞跃——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历史担当,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本章将聚焦于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及其对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我们将分析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之后,如何摆脱思想的僵化,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战略眼光,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观点: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我们将深入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以及如何摆脱“姓社姓资”的争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根本任务的社会主义方向。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邓小平同志如何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提出“中国要发展经济,不搞市场经济是不行的”的论断,并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我们将分析这一理论如何为中国经济的腾飞注入强大的动力。 对外开放政策: 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如何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们将探讨对外开放政策的战略意义,以及它如何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一国两制”构想: 针对香港、澳门、台湾等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同志如何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本章将着重阐述邓小平理论的实践价值。它如何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实现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改革举措和经济成就,展现邓小平理论的巨大感召力和实践伟力,理解其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意义。 第四章:时代的新方位与理论的新篇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 进入21世纪,中国面临着更加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也迎接着更加艰巨的发展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将首先深入解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对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的深刻阐释。我们将重点分析: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如何理解先进生产力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以及如何通过发展科技、创新驱动来体现。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如何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以及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接着,我们将聚焦于科学发展观。它是在深刻总结新世纪初中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本章将重点阐述: “发展是主题”: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对发展的内涵的深化,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们将探讨如何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将分析科学发展观如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实现平衡发展,避免片面追求速度,以及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解决中国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本章将强调,这两个重要思想的提出,并非理论的终结,而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持续创新和深化,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不断前进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五章: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方位与理论内涵 当今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章将深入探讨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及其重大意义。 我们将首先分析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包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关键时期,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并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本章将重点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例如: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 我们将深入理解其关于“8个明确”和“14个坚持”的论述,这些是这一思想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代中国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探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与中国人民的民族复兴梦想相结合,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思想指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习近平同志如何提出这一具有世界意义的理念,倡导合作共赢,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探讨这些理念如何引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探讨如何健全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如何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 本章将着重强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它如何引领中国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国家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和成就,展现这一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作用。 结语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宏大史诗。从早期传播的摸索,到毛泽东思想的开辟,再到邓小平理论的深化,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创新,直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每一个时期都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光辉。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这些理论成果,而是力求展现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核心要义、实践价值和深远影响。它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就是学习和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将科学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的具体实践逻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这不仅是对过去伟大成就的回顾,更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力量的指南。作者在书中展现了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探索,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阐释。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所打动。作者通过对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理论创新的回顾,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砥砥砺砺,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艰辛历程。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解读,感觉作者的分析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让我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了信心。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并非僵化的教条,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的活的理论。它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在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升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道路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花哨的插图,就是书名和作者的姓名,但正是这种返璞归真的感觉,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翻开第一页,我就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所吸引。他没有直接抛出结论,而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源头讲起,一层一层剥茧抽丝,将复杂的理论逻辑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喜欢他在历史背景梳理方面下的功夫,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矛盾和思想潮流的深入剖析,让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他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讲解工业革命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社会主义思潮,这些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基础至关重要。更难得的是,作者在阐述理论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他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案例和数据,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使我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指导意义。我常常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论述与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对比,这种主动思考的过程,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读物,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思想启迪之作。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抱着一丝怀疑的态度来阅读这本书的。毕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题目听起来有些沉重,而且我总觉得理论类的书籍容易枯燥乏味。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语言生动形象,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在娓娓道来,将原本艰深晦涩的理论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他巧妙地运用了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故事,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就被吸引进了书中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分析问题时的辩证思维,他总能从不同角度切入,剖析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不回避矛盾,而是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其中,关于新时代发展理念的阐述,我反复阅读了好几遍。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概念,更是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思想渊源和实践价值,让我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像是被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对国家发展的方向和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这本著作的价值,远不止于其理论的深度,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担当。作者在书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成就,进行了深刻的梳理和精辟的总结。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所展现出的前瞻性。他没有停留在过去的成就上,而是着眼于未来,深刻剖析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书中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以及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积极作用,让我看到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世界意义。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层次分明,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具体的实践经验完美结合,让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我深刻体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它为我们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南。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深入思考的优秀读物。

评分

对于我这样对政治理论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礼物。作者以极其负责任的态度,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为我们这些“门外汉”搭建了一座通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桥梁。他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而是善于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让我在轻松愉悦的阅读过程中,逐步掌握了其中的精髓。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阐述。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数据,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始终把人民放在首位,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论述方式非常接地气,让我深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心和使命。同时,书中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应对全球性挑战方面的作用的分析,也让我耳目一新。它让我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非局限于中国本土,而是具有世界性的视野和意义。总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激发了我对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自豪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