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唐代社會概略 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
原價:42.00元
作者:黃現璠
齣版社:吉林齣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齣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807624929
字數:
頁碼:344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此次將黃現瑤著《唐代社會概略》與《宋代太學生救同運動》納入“民國學術·曆史學編”叢書重印齣版,正是“世紀迴眸”熱潮中湧動而齣的一股暖流象徵。筆者不揣淺薄,毛遂自薦,自告奮勇撰一導讀,旨存簡明扼要地迴顧一下黃氏兩書的成書時代背景,爬羅剔抉黃氏之書精義,同時旁及作者的治學淵源及其對新史學的貢獻,以揭示齣作者早年問學釋疑求道的特徵及其黃氏之書的學術與曆史價值,嘗試為讀者更好理解原著和認識黃現蟠的學問個性略盡綿力。
目錄
序
第一章 階級
第一節 賤民階級
一 賤民階級之成立
二 賤民階級之來源
三 賤民階級之類彆
四 賤民階級之使用狀況
五 私奴婢賣買之狀況
六 賤民階級之身分地位
七 賤民階級之解放運動
第二節 娼妓階級
一娼妓之起源
二 傢妓之生活狀況
三 公妓之種類
四 妓館之狀況
五 娼妓階級之纔學
第三節 勞動階級
一 勞動階級環境之轉變
二 豪強之兼並與貪官之榨取
三 勞動階級受課役漕運之苦
四 勞動階級之逃亡
五 勞動階級之變亂
第四節 貴族階級
一 貴族階級之特殊地位
二 貴族階級之莊園
三 貴族階級經營工業機器
四 貴族階級之生活
第五節 坐食階級
一 僧尼之發生
二 坐食階級之度牒
三 坐食階級之權勢
四 坐食階級影響軍財大計
五 建寺鑄像之耗費
第二章 風俗
第一節 跳舞
一 舞樂之盛
二 跳舞之門類
三 跳舞之服裝與情態
第二節 女子化妝
一 髻鬟
二 額黃
三 眉黛
四 硃粉
五 口脂(燕支)
六 花鈿
七 妝靨
第三節 戲劇
第四節 打毯
一 打毯、蹴毯之分彆
二 打毯風氣之盛
三 打毯之情況
第五節 拔河
一 拔河之起源
二 拔河之狀況
第六節 酺
一 酺之意義
二 酺之原因及日數
三 酺曰之布置及娛樂
四 酺之廢除
第七節 婚姻
一 貧富女子齣嫁之難易
二 結婚之年齡與禮俗
第三章 藉貸
一 資本傢之興盛
二 藉貸之質物
三 藉貸之利息
四 公廨本錢
第四章 交通
一 行政機關之係統
二 遞傳之利器
三 驛捨之設備
四 驛使之往來
作者介紹
黃現瑤(1899—1982),原名甘錦英,壯族,廣西扶綏人,著名曆史學傢、民族學傢。1935年留學於目本東京帝國大學,1937年歸國後曆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等校史學教授。曾編、著,譯有《中國通史綱要》(閤著)、《高中外國史》、《元代農民之生活》、《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廣西僮族簡史》、《古書解讀入門》、《漢族的形成》、《中國曆史沒有奴隸社會》(閤著)、《儂智高》,《壯族通史》(閤著)、《古書解讀初探》、《韋拔群評傳》{閤著)等。
文摘
序言
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作者對曆史事件背後邏輯的深刻洞察。在描述唐朝社會時,他不僅僅陳述瞭事實,更深入剖析瞭導緻這些現象的原因。例如,他對於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分析,不僅僅歸功於政策的開明,更強調瞭戰爭結束後社會秩序的恢復、農業生産力的提高以及對外貿易的繁榮等多種因素的綜閤作用。書中對於唐朝文化藝術的繁榮,也進行瞭多角度的解讀,認為這與開放的政治環境、繁榮的經濟基礎以及多元的文化交融是分不開的。而在探討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作者則從多個層麵分析瞭這場運動的成敗。他不僅揭示瞭太學生們高漲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客觀地分析瞭當時宋朝政府的統治危機、保守勢力的阻撓以及運動本身的策略局限性。書中對宋代社會思潮的梳理,特彆是理學對士人階層思想的影響,也為理解太學生們的救國理念提供瞭思想史的維度。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復雜性,以及每一個曆史事件都是多種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
評分從這本書的結構來看,作者在唐代社會概略的部分,運用瞭較為宏觀的視角,旨在為讀者建立一個紮實的時代背景。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社會等多個維度,係統地梳理瞭唐朝社會的特徵。例如,在政治製度方麵,書中對唐朝中央集權製度的演變,特彆是三省六部製的運作機製,以及其在加強皇權、分化相權方麵的作用,進行瞭深入的分析。在經濟層麵,均田製、租庸調製以及後來的兩稅法,都得到瞭詳細的闡述,讓我瞭解到唐朝經濟發展的基本脈絡。文化方麵,唐詩的輝煌、佛教的傳播、對外文化的交流,都展現瞭唐朝開放包容的時代特質。而當筆鋒一轉,進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作者的敘事風格則變得更為聚焦和微觀。他著重刻畫瞭這場運動的起因、過程以及其對當時社會和後世的影響。書中對太學生群體思想的演變,他們與朝廷的博弈,以及最終的悲壯結局,都進行瞭細緻的描寫。我能夠感受到太學生們在國傢危難麵前所錶現齣的擔當和勇氣,也能理解這場運動的曆史意義。作者對於宋代政治的分析,特彆是冗官、冗兵、冗費等問題,為理解太學生們的憂患意識提供瞭重要的背景。
評分這本書的優點在於其內容的廣度和深度都相當可觀。在唐代社會概略的部分,作者為我們展現瞭一個宏大而復雜的時代畫捲。他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維度進行分析,讓我們能夠清晰地瞭解到唐朝社會的整體麵貌。例如,書中對唐朝中央集權製度的演變,特彆是三省六部製的運作,以及其對政治權力格局的影響,都進行瞭細緻的解讀。在經濟方麵,作者對均田製、租庸調製以及後來的兩稅法進行瞭詳細的闡述,讓我對唐朝經濟發展的脈絡有瞭清晰的認識。文化方麵,唐詩的繁榮、佛教的興盛、對外文化的交流,都展現瞭唐朝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而當筆鋒一轉,進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作者則將敘事聚焦於一群充滿理想與熱情的青年學子。他深入地描繪瞭這場運動的起因、過程以及最終的結局。書中對太學生們內心的掙紮、理想的堅持、以及麵對強大壓迫時的不屈,都進行瞭非常細膩的刻畫。我能夠感受到他們為瞭國傢命運而發齣的呐喊,也能理解他們為何會選擇用自己的方式來錶達抗議。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曆史的進程並非總是由少數人決定,普通人的覺醒與抗爭同樣能夠産生巨大的影響。
評分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史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夠找到一本能夠帶領我深入瞭解那個時代的書籍。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份期待。在關於唐朝社會的論述中,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生動,他沒有僅僅停留在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通過對當時的社會風貌、日常生活、文化藝術的描繪,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繁華的時代。例如,書中對唐朝服飾、飲食、節日慶典的介紹,都讓我對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有瞭更具象的認識。同時,作者也深入探討瞭唐朝的政治製度、經濟狀況以及對外交流,為我構建瞭一個相對完整的唐朝社會圖景。而當話題轉移到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書中的基調則變得更為沉重和激昂。作者詳細地敘述瞭這場運動的背景、過程以及其最終的結局。我能夠感受到太學生們在國傢危難麵前所錶現齣的勇氣和擔當,也能理解他們為何會選擇以一種看似渺小卻無比堅定的方式來錶達自己的愛國情懷。書中對這場運動的分析,不僅僅停留在事件的層麵,更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思想根源和社會動因。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中國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情懷,以及他們在民族危亡時刻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評分翻開這本書,仿佛置身於唐朝繁華的市井之中,又似乎聽到瞭宋代書院裏傳來的琅琅書聲。作者的文筆極具畫麵感,他對於曆史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贊嘆。在描述唐朝的社會生活時,我仿佛能聞到長安城裏飄散的香料味,看到街頭藝人的錶演,聽到酒館裏的喧鬧聲。他對當時服飾、飲食、婚喪嫁娶的習俗都有細緻的描繪,讓我對那個時代的日常生活有瞭非常具象的認識。例如,書中對於唐朝女性社會地位的探討,突破瞭以往的刻闆印象,展現瞭她們在婚姻、財産繼承、甚至參與政治事務方麵所擁有的相對自由度,這讓我對唐朝社會的開放性有瞭更深的理解。而在描寫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作者則展現瞭一種更為沉鬱頓挫的筆觸。他沒有迴避運動中的艱難與挫摺,反而通過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將這場運動的悲壯之美展現得淋灕盡緻。我能夠感受到太學生們在麵對強大帝國機器時的無力和掙紮,也能體會到他們在絕望之中依然堅持理想的執著。書中對當時社會思潮的梳理也十分到位,讓我瞭解到儒傢思想在宋代的演變,以及程硃理學對士人階層思想觀念的深刻影響。這些思想背景的鋪墊,使得太學生們的行動更具有曆史的必然性和思想的深度。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製度史和思想史抱有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對這兩方麵的求知欲。在談及唐朝社會時,作者對當時中央集權製度的分析非常透徹,他不僅僅描述瞭製度的框架,更深入探討瞭製度背後的權力運作邏輯以及對社會各階層的影響。例如,他對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職能的劃分,以及三省長官之間的相互製約,都進行瞭細緻的分析,讓我理解瞭唐朝政治運作的精妙之處。同時,書中也毫不避諱地揭示瞭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政治弊端,展現瞭一個王朝從盛世走嚮衰落的必然性。在經濟方麵,作者對土地製度和賦稅製度的講解,讓我認識到這些看似枯燥的製度是如何深刻影響著社會財富的分配和人民的生活狀態。而對於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的探討,則讓我看到瞭思想的力量如何能夠凝聚人心,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挑戰強大的政治力量。作者對當時社會上關於“重文抑武”政策的討論,以及士大夫階層對國傢命運的關切,都進行瞭深入的挖掘。我看到瞭那一代知識分子身上所肩負的沉重責任感,以及他們在國傢危難麵前所錶現齣的勇氣與擔當。這本書讓我對古代中國的政治製度和思想史有瞭更係統、更深入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開篇就以一種非常宏大的視角,試圖勾勒齣唐朝社會的整體風貌。作者從政治製度、經濟結構、文化思潮、社會階層等多個維度展開敘述,仿佛為讀者徐徐展開一幅色彩斑斕的古代畫捲。首先,在政治層麵,作者深入淺齣地分析瞭唐朝中央集權製度的形成與演變,從三省六部製到中樞機構的權力製衡,再到地方官員的設置與管理,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尤其對於科舉製度的詳細介紹,讓我對那個時代選拔人纔的機製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感受到瞭其對社會流動性的影響。經濟方麵,書中對均田製、租庸調製以及後來的兩稅法的演變進行瞭詳盡的闡述,讓我瞭解到唐朝經濟發展的脈絡,以及土地製度、稅收政策如何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農業生産和商業流通。絲綢之路的繁榮、對外貿易的盛況,更是讓我對唐朝作為國際交流中心的地位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文化方麵,唐詩的輝煌、佛教的興盛、道教的發展,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包容與吸收,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唐朝在文化上的多元與開放,以及其對後世産生的深遠影響。社會結構上,作者也對士族、庶族、工商業者、農民等不同階層的生活狀況、社會地位進行瞭描繪,讓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鮮活的社會圖景。這本書在宏觀把握上做得相當到位,能夠引導讀者快速地建立起對唐朝社會的整體認知框架。
評分這本書最讓我驚艷的部分,在於其對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的微觀敘事。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曆史事件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到太學生群體的內心世界,去探尋他們為何會選擇投身於一場看似螳螂擋車、實則悲壯輝煌的運動。書中詳盡地描繪瞭宋朝積貧積弱的國情,從軍事上的孱弱到經濟上的睏境,再到外交上的屈辱,無不為太學生們的憂國憂民之心提供瞭土壤。作者通過對史料的細緻考證,還原瞭當時太學生們的學習環境、生活狀況以及他們的思想萌芽。那些在書齋中辛勤耕耘的學子,是如何在國難當頭之際,放下筆墨,挺身而齣的。書中對他們內部的討論、激烈的辯論、集體的決策過程,都進行瞭生動的刻畫,讓我看到瞭他們並非是一群盲目的熱血青年,而是經過深思熟慮,懷揣著對國傢民族的深沉責任感。同時,作者也客觀地展現瞭這場運動所麵臨的巨大壓力,來自朝廷的鎮壓,來自保守勢力的反對,以及來自社會各界的質疑。即便如此,太學生們依然前赴後繼,用他們的行動詮釋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古訓。讀到他們被逮捕、被流放,甚至有人為此付齣生命的代價時,我的內心充滿瞭悲憤與敬意。這本書讓我深刻地理解瞭,曆史的進程並非總是由帝王將相所書寫,那些普通士子的血淚與呐喊,同樣是推動時代前進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評分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微觀的人物情感融為一體。在描繪唐朝社會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堆砌史實,而是善於從一些小的切入點,比如當時的一首詩、一幅畫、一個傳說,來摺射齣整個時代的精神風貌。他對於唐朝文化的繁榮,特彆是詩歌、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的闡述,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書中對於佛教在中國發展演變的過程,以及其對社會生活、藝術創作産生的深刻影響,都進行瞭詳細的介紹,讓我對唐朝文化的包容性有瞭更深的認識。而當故事轉到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作者則將筆觸聚焦在一群年輕的學生身上。他深入描繪瞭這些太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如何從書本上的知識,升華到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書中對他們與朝廷官員的周鏇,與社會各界的溝通,以及在運動中錶現齣的不同性格特點,都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看到瞭他們之間因為理想而産生的共鳴,也看到瞭他們因為現實的殘酷而産生的痛苦。這場運動的結局雖然悲壯,但其精神卻如同一顆火種,影響瞭後世無數仁人誌士。這本書讓我體會到,曆史不僅僅是過去的事件,更是流淌在血脈中的精神傳承。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穿越時空,體驗不同朝代的風貌與情感。唐朝社會部分,作者的敘述充滿瞭活力與色彩。他不僅僅關注宏觀的曆史變遷,更擅長捕捉那些鮮活的個體故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唐朝市井生活、民間風俗的描寫,仿佛能聽到叫賣聲,看到熱鬧的集市,感受到那個時代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作者對唐朝對外交流的描述也讓我印象深刻,絲綢之路上的駝隊,日本、新羅使團的來往,都讓我看到瞭一個開放自信的大唐。而當切換到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時,整個基調就變得更為凝重與悲壯。作者對太學生們內心的掙紮、理想的堅持、以及麵對強大壓迫時的不屈,都進行瞭非常細膩的刻畫。我仿佛能看到他們在書齋裏激揚文字,在街頭巷尾慷慨陳詞,在刑場上視死如歸。書中對這場運動的失敗原因進行瞭多方麵的分析,既有外部的政治環境因素,也有運動本身的策略局限。但這絲毫不減損這場運動在中國曆史上的意義。它展現瞭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時刻所能爆發齣的巨大能量,以及他們為民族獨立和國傢尊嚴所付齣的血淚。這本書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曆史的厚重感不僅僅體現在宏大的事件中,更蘊藏在每一個個體的選擇與抗爭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