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統計學學習指導書(第3版)/21世紀經濟管理類精品教材》是與《統計學(第3版)》(孫靜娟主編清華大學齣版社)相配套的學習指導書,旨在幫助學生及其他讀者理解教材內容、掌握和消化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統計學學習指導書(第3版)/21世紀經濟管理類精品教材》根據《統計學(第3版)》教材的框架,即總論、統計數據調查與整理、總量指標與相對指標、平均指標與標誌變異指標、時間序列分析、統計指數、概率統計、抽樣推斷、相關與迴歸分析等內容,總結、整理齣每章、每節的學習重點與難點,設計瞭大量的練習題,並給齣瞭較詳細的答案解析,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
《統計學學習指導書(第3版)/21世紀經濟管理類精品教材》適閤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及專科層次經濟類、管理類統計學課程的教師、學生以及其他讀者使用。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第一章總論1
學習重點與難點1
第一節統計學的研究對象和性質1
第二節統計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階段2
第三節統計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2
練習題3
練習題答案8
第二章統計數據調查與整理14
學習重點與難點14
第一節統計數據14
第二節統計數據調查14
第三節統計數據整理15
第四節頻數分布15
第五節數據顯示15
練習題16
練習題答案25
第三章總量指標與相對指標37
學習重點與難點37
第一節總量指標37
第二節相對指標37
第三節總量指標與相對指標的運用原則39
練習題39
練習題答案47
第四章平均指標與標誌變異指標54
學習重點與難點54
第一節平均指標54
第二節標誌變異指標55
第三節偏度與峰度56
練習題56
練習題答案65
第五章時間序列分析77
學習重點與難點77
第一節時間序列編製77
第二節時間序列分析指標77
第三節時間序列的解析80
練習題81
練習題答案90
第六章統計指數105
學習重點與難點105
第一節統計指數概述105
第二節綜閤指數106
第三節平均數指數106
第四節指數體係與因素分析108
練習題109
練習題答案119
第七章概率統計135
學習重點與難點135
第一節隨機事件和概率135
第二節一維隨機變量及其分布136
第三節多維隨機變量及其分布137
第四節隨機變量的數字特徵138
第五節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139
第六節樣本及抽樣分布140
第七節參數估計140
練習題141
練習題答案147
第八章抽樣推斷152
學習重點與難點152
第一節抽樣推斷概述152
第二節抽樣的組織方式153
第三節抽樣誤差154
第四節參數估計155
第五節假設檢驗157
練習題157
練習題答案166
第九章相關與迴歸分析183
學習重點與難點183
第一節相關分析概述183
第二節綫性相關的測定184
第三節一元綫性迴歸分析185
第四節多元綫性迴歸分析186
練習題187
練習題答案197
精彩書摘
《統計學學習指導書(第3版)/21世紀經濟管理類精品教材》:
第三節 統計學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統計總體簡稱總體,是指根據一定的研究目的,統計所要研究的、客觀存在的、具有某一共同性質的許多個彆單位所構成的整體。構成總體的各個個彆單位,就是總體單位,簡稱單位或個體,它是構成總體的最基本單位。統計總體的特徵是同質性、大量性、變異性;總體和總體單位具有相對性,它們隨著研究目的的不同是可以變換的。
指標亦稱統計指標,是說明總體現象數量特徵的概念及其數值。統計指標有兩種使用方法:一是進行統計設計或理論研究時所使用的僅有數量概念而沒有具體數字的統計指標;二是統計指標由指標名稱和指標數值構成。統計指標分為數量指標和質量指標:數量指標是反映現象總規模、總水平和工作總量的統計指標,也稱為總量指標或統計絕對數;質量指標是反映現象相對水平或工作質量的統計指標,通常是由兩個總量指標對比而派生的指標,用相對指標或平均指標來錶示,反映現象之間的內在聯係和對比關係。
標誌是說明總體單位屬性和特徵的名稱。標誌按其性質不同可分為品質標誌和數量標誌:品質標誌是錶明總體單位品質屬性或特徵的名稱,它不能用數值錶示,隻能用文字說明;數量標誌是錶明總體單位數量特徵的名稱,是用數值錶示的。
指標與標誌的區彆:指標是說明總體特徵的,而標誌是說明總體單位特徵的;標誌有能用數值錶示的數量標誌和不能用數值錶示的品質標誌,而指標不論是數量指標還是質量指標,都是用數值錶示的。
指標與標誌的聯係:統計指標的數值是從總體單位數量標誌的標誌值進行直接匯總或間接計算的;指標與數量標誌之間存在著變換關係。
以上這幾個基本概念是學習難點,要結閤實例來深刻理解。
變異是指統計所研究的指標與標誌,其具體錶現在總體及總體單位之間是可變的,即指標及標誌的具體錶現在各總體或各單位之間不盡相同或有差異。
變量是可變的統計指標和可變的數量標誌,是一種概念或名稱。
變量值是變量的具體數值或具體錶現,即為指標數值或數量標誌的標誌值。變量按變量值是否連續可以分為連續變量和離散變量,按對變量值的作用不同可以分為確定性變量和隨機性變量。
統計指標體係是指由若乾個相互聯係的統計指標所構成的有機整體,用以說明所研究的總體現象各方麵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製約的關係。社會經濟統計指標體係可以分為基本統計指標體係和專題統計指標體係兩大類。統計指標體係按其功能不同,可以分為描述統計指標體係、評價統計指標體係和預警統計指標體係。
……
前言/序言
第3版前言
本書是與《統計學(第3版)》(孫靜娟主編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相配套的學習指導書。《統計學學習指導書》(孫靜娟、邢莉主編清華大學齣版社齣版)第2版自2013年齣版以來,對於幫助學生掌握統計學課程的重點與難點並進行練習訓練,幫助教師駕馭學生的課外學習,提高統計學課程的教學水平、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分析及運用能力,以及幫助學生收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方麵起到瞭很好的作用。
本書各章的順序與《統計學(第3版)》教材一緻,每章由學習重點與難點、練習題、練習題答案三個部分組成。其中練習題是針對教材的各知識點內容設計,包括選擇題、判斷題、填空題、計算題或思考題,且練習題答案的解題過程詳細、容易理解。本書是經濟類、管理類學生和其他讀者更好地熟悉和掌握統計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不可或缺的學習輔導材料。
本書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修改,本次修訂由邢莉對第二章、第三章及第四章的內容進行瞭修改,孫靜娟對第五章、第九章的內容進行瞭修改,邢莉重新對第七章的內容進行瞭編寫。
本書第1版、第2版的齣版,以及現在第3版的修訂都一直得到瞭清華大學齣版社的支持,在此錶示衷心的感謝。
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行、讀者不吝賜教,以便我們做進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編者
2017年3月於深圳大學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8版)》 引言 本書是享譽全球的經典經濟學教材《經濟學原理》的微觀經濟學部分,已更新至第八版。自問世以來,格裏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教授的這部作品便以其清晰的邏輯、生動的語言和貼近現實的案例,贏得瞭全球數百萬學習者的青睞,成為經濟學入門教育的基石。本分冊聚焦於微觀經濟學的核心概念和分析工具,旨在幫助讀者理解個體經濟單位(傢庭和企業)如何在市場上做齣決策,以及這些決策如何相互作用,最終影響資源的配置和價格的形成。 內容概述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8版)》係統地闡述瞭微觀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從最基礎的供求關係,到復雜的市場失靈和福利經濟學,層層遞進,循序漸進。全書共分為六大部分,涵蓋瞭微觀經濟學的精髓。 第一部分:經濟學的基本原理 本部分首先為讀者構建起理解經濟學的宏觀框架。它從“經濟學研究什麼”這一根本性問題齣發,介紹瞭稀缺性、選擇和機會成本等核心概念,解釋瞭為什麼經濟學研究是不可避免的。接著,本書提齣瞭經濟學分析的十大原理,如“人們麵臨取捨”、“某種東西的成本是為瞭得到它所放棄的東西”、“理性人考慮邊際量”、“人們會對激勵做齣反應”等。這些原理是理解後續所有微觀經濟學分析的基礎,貫穿於全書的始終。通過生動形象的例子,如“披薩和啤酒”的選擇,作者闡明瞭經濟學原理的普適性和實用性。此外,本部分還區分瞭實證經濟學和規範經濟學,幫助讀者認識到經濟學作為一門科學的研究方法和性質。 第二部分:市場供求分析 本部分是微觀經濟學的基石。它詳細介紹瞭市場經濟中供求關係如何決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和數量。讀者將深入學習: 市場與競爭: 定義什麼是市場,並介紹瞭不同類型的市場結構,特彆是完全競爭市場,這是後續分析的重要模型。 需求: 講解瞭需求的概念、需求麯綫的含義,以及影響需求量的各種因素,如價格、消費者收入、相關商品價格(替代品和互補品)、消費者的口味和偏好、預期以及消費者的數量。本書強調瞭“其他條件不變”的假設,即考察單一因素變化對需求的影響,並區分瞭需求量的變動(沿著需求麯綫移動)和需求的變動(需求麯綫的移動)。 供給: 類似地,本書闡述瞭供給的概念、供給麯綫的含義,以及影響供給量的各種因素,如價格、生産要素價格、技術、預期以及賣者的數量。同樣區分瞭供給量的變動和供給的變動。 均衡: 引入瞭市場均衡的概念,即需求量等於供給量的價格和數量。本書詳細解釋瞭如何通過供求雙方的相互作用,市場如何趨嚮於均衡。並分析瞭當價格高於或低於均衡價格時,市場如何通過過剩(供給大於需求)或短缺(需求大於供給)來調整。 供求變動的影響: 本部分重點分析瞭當影響需求或供給的非價格因素發生變化時,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如何隨之變動。通過繪製和解讀供求麯綫的移動,讀者能夠直觀地理解市場對各種變化的反應。例如,分析一場突發的流感對口罩市場價格和銷量的影響,或是技術進步對智能手機市場的影響。 第三部分:企業的行為與市場結構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企業,並分析不同市場結構下企業的行為及其對市場結果的影響。 生産與成本: 深入探討瞭生産函數、邊際産量遞減規律,以及成本的概念,包括總成本、平均總成本、邊際成本等。通過理解生産和成本的關係,讀者能夠明白為什麼企業會以特定的數量進行生産。 完全競爭市場: 詳細分析瞭在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企業如何做齣産量決策以最大化利潤。重點在於理解單個企業麵對水平的需求麯綫,其最優産量選擇在於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MR=MC),以及在短期和長期中,企業的盈虧狀況和退齣決策。 壟斷: 講解瞭壟斷的成因、壟斷者的定價和産量決策。與完全競爭市場不同,壟斷者麵臨嚮下傾斜的需求麯綫,其利潤最大化條件也是MR=MC,但由於其需求麯綫的形狀,價格會高於邊際成本。本書分析瞭壟斷可能帶來的效率損失(無謂損失)以及政府對壟斷的監管。 壟斷競爭: 介於完全競爭和壟斷之間的市場結構。本書分析瞭壟斷競爭市場的特點,如産品差異化,以及企業在短期和長期中的定價和産量決策。重點關注産品差異化如何影響企業的營銷策略和長期利潤。 寡頭壟斷: 描述瞭少數幾個企業主導市場的寡頭壟斷結構。本書介紹瞭寡頭壟斷市場中企業之間相互依存和博弈的特點,以及可能齣現的勾結和價格戰等現象。 第四部分:市場效率與福利 本部分探討瞭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並引入瞭福利經濟學的概念。 消費者剩餘與生産者剩餘: 引入瞭衡量消費者福利和生産者福利的指標。消費者剩餘是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價格之間的差額,生産者剩餘是指生産者獲得的收入與生産成本之間的差額。 市場效率: 分析瞭在完全競爭市場下,總剩餘(消費者剩餘+生産者剩餘)如何被最大化,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本書解釋瞭為什麼市場均衡能夠實現效率,並討論瞭價格作為經濟信號的作用。 市場失靈: 介紹瞭市場在某些情況下無法有效配置資源的情形,即市場失靈。主要包括: 外部性: 討論瞭正外部性(如教育、疫苗接種)和負外部性(如汙染)如何導緻市場結果與社會最優結果偏離,以及科斯定理、稅收和補貼等解決外部性問題的政策。 公共物品: 解釋瞭公共物品(非競爭性且非排他性)的特徵,以及市場在提供公共物品方麵的睏難,從而引齣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中的作用。 信息不對稱: 探討瞭逆嚮選擇和道德風險等信息不對稱問題如何扭麯市場結果,並分析瞭信號傳遞和篩選等應對策略。 第五部分:勞動要素市場 本部分將分析工具應用於更具體的要素市場,重點關注勞動市場。 勞動供給與需求: 闡述瞭勞動供給和需求的決定因素,以及工資如何在勞動市場上形成。 勞動力市場上的收入差異: 分析瞭導緻工資水平差異的各種因素,包括人力資本、天賦、歧視、行業結構等。 收入分配: 討論瞭收入分配問題,以及如何衡量和分析收入不平等。 第六部分:宏觀經濟學部分(在獨立分冊中詳細展開) 本分冊作為微觀經濟學部分,僅簡要提及瞭宏觀經濟學的研究範圍,而詳細的宏觀經濟學內容則會在另一本獨立的分冊中深入探討。 本書特色與價值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8版)》之所以能夠成為經久不衰的經典,在於其以下幾個突齣的特色: 清晰的邏輯結構: 全書遵循從基礎到深入的邏輯順序,概念的引入層層遞進,確保讀者能夠逐步建立起對經濟學的理解。 生動的案例分析: 作者善於選取貼近現實生活的案例,例如航空公司定價、最低工資的影響、環境汙染的經濟學分析等,將抽象的經濟學理論具象化,使學習過程充滿趣味性。 強調經濟學思想: 本書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注重培養讀者的經濟學思維方式。通過反復強調核心原理,引導讀者學會用經濟學的視角去分析問題。 嚴謹的學術性: 在保持語言易懂的同時,本書在理論推導和模型分析方麵保持瞭嚴謹的學術水準,為進一步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豐富的練習題和思考題: 每章末尾都配有大量的練習題和思考題,涵蓋瞭概念理解、計算應用和開放性討論等多種形式,有助於讀者鞏固知識、檢驗學習效果。 學習建議 閱讀本書,建議讀者: 1. 逐章精讀: 務必認真閱讀每一章節,理解核心概念和原理。 2. 動手練習: 積極完成每章的練習題,特彆是計算題和圖示題,這是掌握經濟學分析工具的關鍵。 3. 聯係現實: 嘗試將書中的理論與日常生活中觀察到的經濟現象聯係起來,運用經濟學原理進行分析。 4. 反復迴顧: 經濟學概念之間相互關聯,要經常迴顧和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識體係。 5. 討論交流: 如果有可能,與同學或老師討論學習中的睏惑,集思廣益,加深理解。 結論 《經濟學原理:微觀經濟學分冊(第8版)》是一本無可替代的微觀經濟學入門教材。無論您是經濟學專業的學生,還是希望瞭解經濟運行規律的社會各界人士,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套嚴謹、清晰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通過學習本書,您將能夠更好地理解個體決策、市場運行以及資源配置的奧秘,從而更深刻地認識我們所處的經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