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AG國際搜索與救援指南

INSARAG國際搜索與救援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國地震局震宰救援司 譯
圖書標籤:
  • 搜索與救援
  • 國際救援
  • 災害應對
  • INSARAG
  • 應急管理
  • 救援指南
  • 災害風險管理
  • 人道主義援助
  • 現場指揮
  • 國際閤作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7270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793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16
字數:52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本書在總結世界各國災害現場搜救工作的基礎上,組織國際資深專傢,幾經修訂編製而成。聯閤國將本書作為國際搜救工作的基本框架和規程,嚮世界各國搜救隊推廣應用,可幫助受災國各級政府將國際USAR援助更好地融入國內搜救行動,以確保更有效的資源利用,為災後展開的拯救生命行動提供有力支持。

目錄

譯者序 ⅰ
引言 ⅲ
首字母縮略詞 ⅴ
第一捲 政策
1 INSARAG 3
1.1 什麼是INSARAG 3
1.2 宗旨和作用 3
1.3 INSARAG的使命 4
1.4 核心價值、行動準則和人道主義原則 4
1.5 組織結構和工作程序 5
1.6 成員 9
2 國傢USAR能力建設 11
2.1 USAR響應框架 11
2.2 USAR能力建設 12
2.3 USAR能力評估 13
3 國際USAR行動 14
3.1 USAR 14
3.2 國際USAR響應周期 14
3.3 相關方和行動執行者 16
4 USAR國際分級測評和復測 21
4.1 背景 21
4.2 USAR隊伍分級 22
4.3 IEC 22
結語 25
附錄 26
附錄A 有關INSARAG聯絡員的職權範圍 26
附錄B 有關INSARAG全球主席,以及區域組主席和副主席的職責範圍 27
第二捲 準備和響應
手冊A 能力建設
引言 34
1 地方能力建設 36
1.1 第一響應人 37
1.2 技術救援能力 37
1.3 組隊注意事項 39
1.4 技術救援隊組隊 41
1.5 資金需求和潛在來源 57
1.6 人員及人事 60
1.7 技術救援行動的法律法規和標準 65
1.8 技術救援訓練 65
2 國傢能力建設 70
2.1 USAR響應框架 70
2.2 國傢USAR能力建設 71
2.3 建立國傢USAR管理與行政構架 74
2.4 USAR的培訓和發展方法 80
結語 84
附錄 85
附錄A USAR國傢能力建設路綫 85
附錄B 特定技術救援培訓範例 86
附錄C 國傢USAR隊伍能力評估核查清單 94
附錄D 建立國傢USAR認證體係—以美洲區域組為例 99
附錄E 範例概念說明—INSARAG區域地震響應模擬演練 104
附錄F INSARAG操作等級、培訓標準、執行標準和 USAR隊伍所用裝備 106
附錄G 術語錶 124
手冊B 行動
3 國際USAR響應循環 139
3.1 準備 139
3.2 動員 140
3.3 行動 140
3.4 撤離 140
3.5 總結 140
4 國際USAR響應中各方的作用和職責 141
4.1 聯閤國相關部門 141
4.2 聯閤國監測和災害預警係統 143
4.3 受災國 144
4.4 LEMA 146
4.5 援助國:雙邊響應人 146
4.6 國際USAR隊伍 147
4.7 國際USAR隊伍的職業規範 149
5 按照響應流程的 USAR具體行動 151
5.1 準備階段 151
5.2 動員階段 153
5.3 行動階段 154
5.4 撤離階段 156
5.5 總結階段 158
6 USAR協調架構 159
6.1 核心協調要素 159
6.2 GDACS和VO 160
6.3 臨時RDC 163
6.4 臨時OSOCC 164
6.5 UCC 165
6.6 USAR計劃編製程序 166
6.7 分區 167
6.8 工作場地 169
6.9 USAR隊伍標誌代碼 172
6.10 ASR級彆 173
6.11 工作場地優選分類 177
6.12 信息管理 179
7 標記和信號係統 183
7.1 INSARAG標記係統 183
7.2 工作場地標記 186
7.3 受睏者標記 191
7.4 快速清理標記係統 193
7.5 INSARAG信號係統 196
8 危險品操作 197
8.1 介紹 197
8.2 策略方麵 197
8.3 行動方麵 198
附錄 199
附錄A USAR隊伍的職業規範 199
附錄B 媒體安排指南 201
附錄C 飛機運力錶 202
附錄D 救援行動中常用直升飛機類型 203
附錄E 常用錶格和填錶說明 204
手冊C INSARAG分級測評和復測
9 IEC概述 223
9.1 IEC的目的 223
9.2 IEC的目標 223
9.3 USAR隊伍的能力 224
9.4 IEC評估 226
9.5 IEC/IER經費 227
9.6 國際USAR隊伍目錄 227
9.7 聯係INSARAG秘書處 228
10 IEC/IER相關方 229
10.1 INSARAG秘書處 229
10.2 INSARAG政策和行動聯絡員 230
10.3 IEC/IER專傢231
10.4 IEC/IER教練(組) 233
10.5 USAR隊伍主管機構和IEC/IER教練 234
10.6 USAR隊伍 235
10.7 演練控製組 236
10.8 IEC/IER主辦機構和IEC/IER觀摩員 237
11 IEC申請程序 238
12 IEC評估程序 240
12.1 綜閤證明材料 240
12.2 IEC演練 241
13 IEC/IER日程 247
13.1 測評第0天(測評正式開始前一天) 248
13.2 第1天 248
13.3 第2~4天 250
13.4 第5天 254
14 IEC/IER報告 255
14.1 IEC/IER核查清單( 2015) 256
14.2 IEC/IER申訴程序 257
15 分級USAR隊伍響應報告要求 258
15.1 IEC證書 258
15.2 IEC標誌 258
15.3 國際USAR隊伍目錄 259
15.4 RDC和OSOCC旗幟 259
16 分級USAR隊伍的義務 260
17 IEC/IER聯閤測評 262
18 IER 263
18.1 IER預評 263
18.2 進行IER的原因 264
18.3 IER演練規劃 265
18.4 IER程序 265
18.5 IER專傢266
18.6 IER報告 266
18.7 IER認定 267
結語 268
附錄270
附錄A IEC/IER核查清單 270
附錄B 國際USAR隊伍目錄(2014) 283
附錄C 職權範圍/人員職責說明(TORPS) 285
附錄D IEC/IER專傢申請錶 295
附錄E IEC/IER教練申請錶 296
附錄F IEC/IER計劃與準備時間錶 299
附錄G IEC申請第一階段 302
附錄H IEC/IER教練評估報告 303
附錄I IEC/IER申請第二階段 305
附錄J IEC/IER報告模闆 306
附錄K IER前自我核查錶 307
第三捲 行動現場指南
1 準備階段 313
2 管理 314
2.1 動員階段 314
2.2 行動階段 315
2.3 撤離階段 318
2.4 總結階段 318
3 搜索 319
3.1 動員階段 319
3.2 行動階段 319
3.3 撤離階段 320
3.4 總結階段 321
4 救援 322
4.1 動員階段 322
4.2 行動階段 322
4.3 撤離階段 323
4.4 總結階段 323
5 醫療 324
5.1 動員階段 324
5.2 行動階段 325
5.3 撤離階段 327
5.4 總結階段 327
6 後勤 328
6.1 動員階段 328
6.2 行動階段 329
6.3 撤離階段 331
6.4 總結階段 331
7 安全保衛 332
7.1 動員階段 332
7.2 行動階段 333
7.3 撤離階段 334
7.4 總結階段 334
8 危險品操作 335
附錄 338
附錄A USAR隊伍的職業規範 338
附錄B 媒體安排核查錶 339
附錄C 國傢信息——受災地區情況模闆 341
附錄D USAR隊伍概況錶模闆 343
附錄E RDC建立核查錶和擬建的 RDC規劃圖 346
附錄F RDC匯報材料 348
附錄G 安全簡報(隊伍剛抵達時) 349
附錄H 機場評估(概要) 352
附錄I OSOCC計劃錶和USAR計劃錶 353
附錄J 建立臨時OSOCC 355
附錄K OSOCC-LEMA首次信息匯報總錶 357
附錄L 標準會議議程 358
附錄M 任務分工信息包 359
附錄N 行動基地要求 361
附錄O 行動基地布局 362
附錄P 管理帳篷布局 364
附錄Q 安保計劃,SSO核查錶 365
附錄R 疏散計劃 367
附錄S 分區評估——分區評估錶 370
附錄T ASR分級 371
附錄U 危險品評估指南 371
附錄V 工作場地分類和建築物評估 373
附錄W 工作場地優先選擇錶(正麵) 377
附錄X 工作場地報告錶(正麵) 379
附錄Y 突發事件或區域情況報告錶 381
附錄Z USAR隊伍標記係統和信號 384
附錄A1 被壓埋人員解救情況錶 389
附錄B1 撤離情況錶 391
附錄C1 任務總結報告 392
附錄D1 USAR隊伍任務總結報告 393
《國際搜救行動協調:經驗、挑戰與未來展望》 一、 引言:危機響應的全球動脈 當突如其來的災難——無論是地震撕裂大地,海嘯席捲海岸,還是恐怖襲擊的陰影籠罩,抑或是復雜的人道主義危機爆發——無情地侵襲,人類生命的安全便岌岌可危。在這些生死攸關的時刻,搜救行動(Search and Rescue, SAR)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是挽救生命、減輕痛苦、穩定局勢的決定性力量。然而,搜救行動並非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是一項高度復雜、跨越國界、涉及多方協作的係統工程。特彆是當災難發生地超齣本國能力範圍,或需要外部援助時,國際搜救行動的有效協調就顯得尤為關鍵。 本書《國際搜救行動協調:經驗、挑戰與未來展望》並非專注於某一本特定的指導手冊,而是深入探討國際搜救行動的整體運作機製、曆史演進、麵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它旨在為所有參與國際搜救工作的政府官員、非政府組織代錶、人道主義援助工作者、急救響應人員以及對危機管理和國際閤作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本書將從宏觀層麵審視國際搜救行動的框架,剖析其內在邏輯,並提煉齣寶貴的經驗教訓,以期提升全球應對各類緊急事件的能力。 二、 國際搜救行動的基石:原則、體係與參與者 國際搜救行動的有效性,建立在一係列核心原則之上,這些原則是國際社會共同遵守的“默契”與“準則”。其中,人道主義精神居於首位,這意味著搜救行動的首要目標是拯救生命,無論國籍、種族、宗教或政治立場。自主性原則保證瞭受災國在接收和協調國際援助時的主導權,外部力量應遵循受災國的指示和需求。非歧視原則確保援助公平分配,不帶有任何偏見。中立性原則強調援助機構在衝突地區的中立地位,避免被捲入政治漩渦。 在此基礎上,國際搜救行動形成瞭一個多層次、多主體的復雜體係。聯閤國人道主義事務協調廳(OCHA)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協調角色,它負責評估需求、動員資源、協調各方行動,並確保信息流通的暢通。國際搜救谘詢組織(INSARAG)(此處提及INSARAG,但並非指其指南本身,而是其作為國際搜救協調領域的重要機構)作為聯閤國指定的一個平颱,緻力於提升國際重型城市搜救(USAR)的能力,並通過其成員國的實踐經驗,不斷完善搜救標準和協調機製。 參與到國際搜救行動中的主體多種多樣,包括: 政府層麵: 受災國的政府是搜救行動的最終負責人,負責請求和協調國際援助。援助國政府則通過其外交渠道、軍事力量或緊急響應機構提供支持。 聯閤國機構: 除瞭OCHA,世界衛生組織(WHO)、聯閤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等機構也根據其職能,在搜救行動中提供專業支持,例如醫療援助、兒童保護等。 國際搜救隊: 由各國組建的專業搜救隊伍,如重型、中型、輕型搜救隊伍,擁有專業的裝備、訓練有素的人員,能夠快速響應並進入災區開展搜救工作。 非政府組織(NGOs): 國際紅十字與紅新月運動、無國界醫生、救助兒童會等眾多國際性NGO,憑藉其廣泛的網絡和靈活的響應能力,在搜救、醫療、後勤、心理援助等多個環節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人部門: 一些企業可能通過捐贈、物流支持、技術援助等方式參與到搜救行動中。 這些主體之間的有效溝通、信息共享和任務分配,是國際搜救行動成功的關鍵。 三、 曆史的迴響:從零散響應到協同作戰 迴顧曆史,早期的國際搜救行動往往是分散、零散的。當重大災難發生時,各國可能會根據自身意願和能力派遣救援隊伍,但往往缺乏統一的協調和指揮,導緻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甚至齣現“好心辦壞事”的情況。例如,1999年土耳其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等事件,都暴露齣國際搜救協調機製的不足。 進入21世紀,一係列全球性重大災難,如2004年印度洋海嘯、2005年巴基斯坦剋什米爾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等,以其毀滅性的力量和巨大的挑戰,再次敲響瞭國際搜救協調的警鍾。這些災難的規模之大、影響之廣,使得任何單一國傢或組織都難以獨自應對。巨大的生命損失和人道主義危機,促使國際社會深刻反思,並認識到建立一個更加係統化、專業化、協同化的國際搜救體係的緊迫性。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搜救領域開始尋求標準化和規範化。INSARAG 作為重要的推動者,通過組織各國搜救隊伍進行聯閤演練,開發標準化評估工具,分享最佳實踐,並推動各國製定符閤國際標準的搜救能力,極大地提升瞭國際搜救隊伍的整體專業水平和協同能力。各國政府和人道主義組織也開始更加重視危機預測、預警以及國際閤作的預案製定。 四、 挑戰的重重:障礙與瓶頸 盡管國際搜救協調取得瞭顯著進步,但現實中的挑戰依然嚴峻且多重。 政治因素與主權障礙: 盡管人道主義原則崇高,但在實際操作中,政治因素常常成為搜救行動的潛在障礙。受災國的政治穩定性、政府的開放程度、對外部援助的態度,以及援助國之間的政治關係,都可能影響援助的及時性和有效性。一些國傢可能因為主權顧慮,對外部援助的進入設置過多限製,或對搜救隊的行動進行嚴格管控,從而延誤瞭寶貴的救援時間。 信息不對稱與溝通鴻溝: 在混亂的災難現場,準確、及時、全麵的信息是決策的關鍵。然而,信息不暢是普遍存在的難題。語言障礙、通訊設施的破壞、文化差異、信息來源的不可靠性,都可能導緻信息不對稱。搜救隊伍可能無法及時瞭解災情的最新進展,也難以準確評估自身能力與任務需求是否匹配。各國搜救隊伍之間、搜救隊伍與當地政府之間、以及搜救隊伍與聯閤國協調機構之間,如果缺乏有效的溝通平颱和機製,很容易導緻重復勞動或重要環節的遺漏。 資源分配與能力錯配: 國際搜救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多項災難同時發生,全球資源將被分散。如何公平、高效地分配有限的搜救隊伍、設備、物資和資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此外,各國搜救隊伍的能力也參差不齊,從裝備精良、經驗豐富的重型搜救隊伍,到僅能提供基本支持的輕型隊伍,其介入的時機和作用需要精細考量。將不適宜的隊伍部署到不適閤的環境,不僅無法發揮作用,還可能帶來新的風險。 後勤保障與安全風險: 搜救行動往往發生在基礎設施被摧毀的危險區域。燃料、食品、水源、醫療用品的及時供應,以及搜救人員的住宿和安全保障,都是巨大的後勤挑戰。災區可能存在次生災害(如餘震、火災、有毒物質泄漏)、不穩定的地質條件,甚至是武裝衝突,這些都給搜救人員帶來瞭極高的安全風險。確保搜救人員的安全,纔能讓他們更好地完成使命。 文化與行為差異: 不同國傢、不同文化的搜救隊伍,在工作方式、決策模式、與當地居民的互動上可能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可能會引發誤解、摩擦,甚至影響搜救行動的整體效率。尊重當地文化,理解當地居民的感受,是建立信任、開展有效搜救的前提。 五、 未來展望:創新、適應與協同的升級 麵對日益復雜的全球性災害,國際搜救行動的未來發展將聚焦於以下幾個方嚮: 技術創新與智能化應用: 科技是提升搜救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驅動力。無人機偵察、衛星定位、生命探測儀、高清視頻通訊、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等技術,將在未來的搜救行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無人機進行大範圍空中偵察,快速繪製受災區域地形圖,識彆幸存者位置;利用生命探測儀結閤AI算法,提高搜救精準度;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災害發展趨勢,為搜救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預警與風險管理能力的提升: 從被動響應轉嚮主動預防和早期預警,是國際搜救能力升級的關鍵。加強對潛在災害風險的監測和評估,建立更完善的災害預警係統,並將其與有效的疏散和救援預案相結閤,能夠最大程度地減少生命損失。這需要加強國際間的技術交流與閤作,共享預警信息和經驗。 能力的增強與標準化: 持續投入資源,提升各國搜救隊伍的專業能力,是鞏固國際搜救體係的基礎。這包括裝備的更新換代、人員的專業培訓、跨國界的聯閤演練,以及更加細緻和具象化的標準製定,如針對不同類型災害(如城市建築坍塌、水域搜救、山體滑坡等)的專門搜救能力。 信息共享與平颱建設: 建立一個更加強大、安全、互聯互通的信息共享平颱,是實現高效協調的核心。這個平颱應能夠整閤來自各方的信息,進行實時更新和分析,並為所有參與方提供統一的信息視圖。通過標準化的信息格式和報告機製,可以大大減少溝通的障礙。 公私夥伴關係的深化: 鼓勵和支持私營部門在搜救行動中發揮更積極的作用,是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這包括企業在物流、通訊、技術支持、資金援助等方麵的貢獻,以及通過閤作開發創新的搜救解決方案。 社區韌性與本地化響應: 國際搜救力量的介入,往往是為瞭彌補本地能力的不足。因此,在國際搜救行動的同時,加強對受災地區社區的韌性建設,提升本地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建立更加靈活、能夠快速響應的本地化搜救網絡,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六、 結論:攜手共築生命防綫 國際搜救行動是一項充滿挑戰但意義重大的全球性事業。它不僅僅是對生命垂危者的援助,更是對人類共同體意識的體現,是對“患難與共”精神的實踐。本書《國際搜救行動協調:經驗、挑戰與未來展望》通過梳理國際搜救行動的運作邏輯,分析其曆史演進,揭示其麵臨的重重挑戰,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方嚮,旨在為所有關心和參與此項事業的各方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 盡管前路充滿未知,但隻要我們堅持以人道主義為核心,不斷創新閤作模式,擁抱科技進步,加強信息共享,深化夥伴關係,並始終保持對生命的敬畏,我們就能不斷提升國際搜救行動的效能,為遭受災難的人們築起一道堅實的生命防綫,讓希望之光在最黑暗的時刻閃耀。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厚重而堅實的質感,仿佛觸摸到瞭事件現場的切膚之痛與專業應對的冷靜沉著。從封麵到內頁的排版,都透露著一種不容置疑的嚴謹性,字體選擇得當,間距舒適,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專業文獻的讀者,也能迅速找到閱讀的節奏。我特彆欣賞它在章節劃分上的邏輯性,每一步驟的過渡都自然流暢,讓人感覺自己仿佛正在跟隨一位經驗豐富、沉著穩健的行動指揮官進行一次完整的任務模擬。書中的插圖和流程圖繪製得極為精細,那些復雜的救援場景被簡化成瞭清晰的視覺指示,這對於快速理解和記憶至關重要。閱讀過程中,我時常停下來,反復揣摩那些圖示中蘊含的決策點和風險規避措施,那種仿佛置身現場的代入感,是許多理論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它不僅僅是一本手冊,更像是一張高精度的地圖,指引著每一個在危機麵前可能手足無措的人,找到清晰、可執行的路徑。整體而言,這種對細節的極緻打磨,構建瞭一個非常紮實且令人信賴的知識體係框架。

評分

這本書的深度,體現在它對“係統整閤”的強調上,這纔是它真正超越普通操作手冊的地方。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各種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或者包紮技巧,而是構建瞭一個多學科、多文化背景下的協同作戰生態係統。例如,在討論國際援助的協調機製時,它細緻地闡述瞭不同國傢搜救隊在術語、裝備標準乃至文化差異上可能造成的摩擦點,並給齣瞭具體的緩解策略。這錶明它不僅僅著眼於“救人”這個最終目標,更關注“如何高效地組建一支臨時的、跨國界的專業力量”。這種宏觀的視角和對細節的微觀把握的完美結閤,使得整本書的架構異常穩固。它強迫讀者跳齣自己固有的操作習慣,去接納一個更廣闊、更復雜的行動維度。對於任何一個緻力於提升組織響應能力的人來說,書中關於“標準統一性”和“信息共享平颱”的建議,都具有極強的藉鑒價值和前瞻性。

評分

我是在一個相對平靜的時期開始閱讀這本指南的,但閱讀的過程卻充滿瞭內心的波瀾。它強大的地方在於,即便是閱讀那些純粹的程序性描述,比如“搜救隊伍的建立與解散標準”、“國際閤作中的權限交接流程”,我的思緒也總是不由自主地被拉扯到那些可能發生意外的瞬間。它成功地將“理論知識”和“實戰心理建設”這兩者巧妙地編織在瞭一起。書中對於“疲勞管理”和“決策疲勞”的論述,是很多同類讀物中常常被輕描淡寫的部分,但這本書卻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和深度去剖析,這顯示齣編撰者對人——作為搜救行動中最大變量的充分理解。閱讀此書,與其說是學習一套技術,不如說是參與瞭一場關於人類極限與專業責任的深刻對話。每讀完一個模塊,我都會花很長時間去反思,如果是我在那個情境下,是否能夠保持指南中要求的冷靜與條理性。這種內省的體驗,遠超齣瞭我對一本技術指南的預期。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坦率地說,初讀時會讓人感到一絲震撼,因為它完全摒棄瞭任何不必要的修飾和溫情,直擊核心,用的都是行動導嚮的、簡潔有力的專業術語。這種“乾貨滿滿”的敘事方式,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將理論迅速轉化為實踐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高效的溝通方式。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樣試圖用大段的理論來“說服”你,而是直接告訴你“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這麼做”。在閱讀那些關於現場安全評估和資源調配的章節時,我能感受到作者團隊在實際操作層麵所積纍的深厚功力。那些關於通訊中斷、復雜地形作業的章節,描述得極其真實和具體,幾乎沒有模糊地帶。你不會在其中找到任何模棱兩可的建議,所有的指導都是基於對風險的精確計算和對人員保護的最高優先級考量。這種毫不留情的直接性,恰恰體現瞭它作為一部國際標準指南的嚴肅性與不可妥協的專業精神,讓人在學習之餘,也對生命安全的重量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那應該是“壓艙石”般的可靠感。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很容易接觸到零散的、針對特定事件的救援技巧視頻或文章,但這些信息往往缺乏連貫的邏輯和權威的背書。而這本書,則像是在混亂中竪起的一座燈塔,它提供的是經過全球實踐檢驗的、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可的基準綫。它的價值不在於教你如何去應對“某一個”特定的地震或坍塌,而在於建立一套應對“所有潛在突發災難”的基礎框架。我尤其欣賞它在介紹不同階段任務轉換時的無縫銜接處理——從最初的快速評估到中期的生命搜尋,再到後期的廢墟清理和傷者轉運,每一步的銜接都考慮到瞭資源和人員的動態平衡。這種全局觀,讓我在翻閱過程中,對復雜災害響應管理産生瞭更係統、更深刻的理解,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專業,是建立在對每一個環節的周密預見之上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