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何心隱集·李贄集

李敖精編:何心隱集·李贄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李敖
  • 何心隱
  • 李贄
  • 明代文學
  • 文學批評
  • 性與哲學
  • 雜文
  • 思想史
  • 古典文學
  • 李敖作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45
版次:1
商品編碼:12134018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9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56
字數:339000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9”選錄瞭何心隱的《何心隱集》和李贄的《李贄集》。何心隱是王守仁的三傳弟子,他在《何心隱集》中闡述瞭人為天地之心,心是太極,心即是理的觀點。《李贄集》是李贄作品的選集,李贄是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思想傢,他的思想自由而解放,並且他的人格也灑脫高超。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何心隱集

導讀?/?002

第三捲?/?003

鄧自齋說?/?003

精析心髓匡廓以辯孔子之於正卯?/?004

辯無父無君非弑父弑君?/?006

答作主?/?008

答戰國諸公孔門師弟之與之彆在落意氣與不落意氣?/?009

辯誌之所誌者?/?010

補誌之所誌者?/?017

與艾冷溪書?/?019

又與艾冷溪書?/?020

題仁為己任?/?021

辭唐可大饋?/?021

聚和率教諭族俚語?/?022

聚和率養諭族俚語?/?023

聚和老老文?/?025

修聚和祠上永豐大尹淩海樓書?/?026

又上海樓書?/?027



李贄集

導讀?/?030

答鄧石陽?/?031

答耿中丞?/?033

答以女人學道為見短書?/?037

何心隱論?/?040

童心說?/?045

送鄭大姚序?/?048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052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後論?/?054

藏書德業儒臣前論?/?058

藏書德業儒臣後論?/?060

藏書司馬相如傳論?/?064

初潭集

序?/?067

又敘?/?069

夫婦篇總論?/?071

夫婦一?/?073

閤婚?/?073

幽婚?/?079

喪偶?/?080

妒婦?/?082

夫婦二?/?084

纔識?/?084

言語?/?089

文學?/?091

夫婦三?/?094

賢夫?/?094

賢婦?/?100

勇夫?/?102

俗夫?/?103

夫婦四?/?106

苦海諸媼?/?106

彼岸諸媼?/?111


父子一?/?113

教子?/?113

賢子?/?117

父子二?/?123

孝子?/?123

文子?/?127

父子三?/?129

慧子?/?129

貌子?/?133

官子?/?134

父子四?/?136

喪子?/?136

泛子?/?137

俗父?/?138

兄弟上?/?140

兄弟下?/?148

師友一?/?156

儒教?/?156

道教?/?157

釋教?/?164

師友二?/?171

聚書?/?171

抄書?/?173

讀書?/?174

著書?/?176

六經子史?/?179

師友三?/?183

為文?/?183

博物?/?191


談學?/?194

師友四?/?199

音樂?/?199

藝術?/?204

書畫?/?211

師友五?/?219

清言?/?219

嘲笑?/?226

師友六?/?233

山水?/?233

隱逸?/?239

湯社?/?245

師友七?/?247

酒人?/?247

達者?/?252

豪客?/?256

師友八?/?268

論人?/?268

知人?/?278

鄙人?/?281

智人?/?282

師友九?/?286

知己?/?286

相思?/?288

哀死?/?289

推賢?/?291

規正?/?295

篤義?/?297

交難?/?300


師友十?/?303

學道?/?303

道學?/?306

會說?/?310

令色?/?311

少年?/?312

標榜?/?316

詆毀?/?317

易離?/?318

君臣一?/?320

聖君?/?320

聖臣?/?324

賢君?/?325

賢臣?/?327

君臣二?/?332

明君?/?332

忠臣?/?333

正臣?/?336

清臣?/?343

君臣三?/?344

能文之臣?/?344

能言之臣?/?346

君臣四?/?358

英君?/?358

能臣?/?359

暴君?/?363


諍臣?/?364

癡臣?/?367

昏君?/?370

哲臣?/?370

愚臣?/?372

君臣五?/?375

縱君?/?375

侈臣?/?376

貌臣?/?381

譎主?/?382

奸臣?/?383

庸君?/?385

強臣?/?386

君臣六?/?390

銓選諸臣?/?390

君臣七?/?397

牧民諸臣?/?397

君臣八?/?409

將臣?/?409

相臣?/?415

君臣九?/?419

賢相?/?419

纔相?/?423

君臣十?/?426

廉勤相?/?426

畏慎相?/?427


精彩書摘

辯無父無君非弑父弑君

自老自佛以無為極為宗,而不知太極非極於無,乃至於並其“易有太極”之有悉歸無而無。凡無之於楊於墨者,不此其源其流乎?是故無父之無,非不孝者可以當其無也,亦非不孝至於弑父者,可以當其無也。無君之無,非不忠者可以當其無也,亦非不忠至於弑君者可以當其無也。必禽獸之煦煦於相飲相啄、相飾羽毛,而宛若有親親父子之仁,以見乎其情。於禽,如鳥之反哺,於獸,如羊之跪乳頃,則所哺者所乳者莫知其為父,而其於哺反者,於乳跪者,莫知其為子,莫知其為孝,莫知其為不孝。若父若子,以喙以角以爪以牙以搏而已。又莫知孰為父之必弑於子,又莫知孰為子之必弑乎父,自相忘於無子無父,而後可以當無父之無也。又必禽獸之孑孑獨飲獨啄,獨飾羽毛,而宛若有尊尊君臣之義,以見乎其情。於有翼而飛如禽,如蜂之屯科,於有足而走如獸,如蟻之聚穴頃,則其科而屯者,科而莫勝其科,屯而莫勝其屯,其穴而聚者,穴而莫勝其穴,聚而莫勝其聚。君莫知其為君,臣莫知其為臣,莫知其為忠,莫知其為不忠。若君若臣,以尾以毒以嘴以刺以嚙而已。又莫知孰為君之必弑於臣,又莫知孰為臣之必弑乎君,自相忘於無君無臣,而後可以當無君之無也。

且如不孝至於弑父者,必欲自父其父而後必弑其父,以父其父乃得以自父也。如不忠至於弑君者亦然,乃得以自君也。然則弑父者猶有父,弑君者猶有君爾。況徒爾不孝不忠者,尤未忘情於父於君者也,能無父乎?能無君乎?必墨必楊,必禽必獸,乃煦煦若親親而愛相兼愛,卒若禽禽獸獸,莫不有愛有親而似仁以父父,乃無父也。乃孑孑若尊尊,而我獨為我,卒若禽禽獸獸,莫不有我有尊而似義以君君,乃無君也。此無極者流之無君父者也。必皇建其有極,乃有君,而有父也。必會極、必歸極,乃有尊尊以君君也,乃有親親以父父也。又必易有太極,乃不墮於弑父弑君,乃不流於無父無君,乃乾坤其君臣也,乃乾坤其父子也,乃凡有血氣其尊親也。不盡不盡。

答作主

其欲某自作主,而不憑人之議論,不憑人之求,言亦切矣。人皆言某少主,奚獨某之言為然,意者某之言未必如人之言也。然人之所謂主者則知之矣。為農工則主於農工,商賈之議之論之求不得以入之矣。其竟也農工而已矣。為商賈則主於商賈,士之議之論之求不得以入之矣。其竟也商賈而已矣。為士則主於士,聖賢之議之論之求不得以入之矣。其竟也士而已矣。商賈大於農工,士大於商賈,聖賢大於士。主其大而小不入焉,可也。主其小而大不入焉,是不見大而狃於小也,而可乎?有為農工而見於商賈者,商賈之求之議論得入焉。有為商賈而見於士者,士之求之議論得入焉。有為士而見於聖賢者,聖賢之求之議論得入焉。為其為,而他之入,似不自憑而憑人矣,似無主矣。不知其所為者小而所見者大,奚容復自憑其小而不大之憑。奚容復自主其小而不大之主耶?農工不見商賈而商賈之憑,是無主也,猶愈於農工以終其身者也。況見商賈而憑之,是將超農工而為商賈也,可謂之無主於商賈乎?商賈不見士而士之憑,是無主也,猶愈於商賈以終其身者也。況見士而憑之,是將超商賈而為士也,可謂之無主於士乎?士不見聖賢而聖賢之憑,是無主也,猶愈於士以終其身者也。況見聖賢而憑之,是將超士而為聖賢也,可謂之無主於聖賢乎?人情恒蔽於所不見,見之未有不超之者也。農工之超而為商賈,商賈之超而為士,人超之矣,人為之矣。士之超而為聖賢,孰實超之而實為之,若農工商賈之超之為者耶?商賈之大,士之大,莫不見之,而聖賢之大則莫之見也。農工欲主於自主,而不得不主於商賈。商賈欲主於自主,而不得不主於士。商賈與士之大,莫不見也。使聖賢之大若商賈與士之莫不見也,奚容自主其主,而不捨其所憑以憑之耶?豈徒憑之,必實超而實為之,若農工之超而為商賈,若商賈之超而為士者矣。某之見,見人之所未見者也。某之憑,憑人之所未憑者也。則謂之見非所見,謂之憑非所憑,皆可也。未見,則非其所非矣。既見,則是其所是矣。是非者之見均也。均之不足疑也。惟自信其所見所憑之必見是於天下於萬世而已。

答戰國諸公孔門師弟之與之彆在落意氣與不落意氣

意與氣,人孰無之,顧所落有大小耳。戰國諸公之與之落意氣,固也。而孔門師弟之與,曷常非意氣之落耶?戰國諸公之意之氣,相與以成俠者也,其所落也小。孔門師弟之意之氣,相與以成道者也,其所落也大。意落於小則濃,落於大則淡。氣落於小則壯,落於大則索。恒人之意氣皆然也。聖賢之意氣必落於大而不落於小也。聖賢之意必誠,誠必誠其明明德於天下之誠也。誠其明明德於天下,而意與道凝矣。聖賢之氣必養,養必養其塞乎天地之間之養也。養其塞乎天地之間,而氣與道配矣。

若戰國諸公之意,亦不可謂不誠也,特誠其一己之俠之意耳。使去其所誠而易之以明明德於天下之誠,其不淡然也乎?戰國諸公之氣,亦不可謂不養也。特養其一己之俠之氣耳。使去其所養而易之以塞乎天地之間之養,其不索然也乎?是故戰國諸公之小,惟孔門師弟之大則可以議之。苟徒議彼以落意氣,宗此以不落意氣,議非所議,宗非所宗者也。

不落意氣之說,豈昌自今耶?當孔子之時,如聃如喜之徒,已昌其說矣。孔子憂其害道,是故有為毋意、為毋必、為毋固、為毋我者,皆絕之。奈之何後之人昌其所絕,而為不落意氣之說,為毋乎意、必、固、我之說也。不知盈天地間,皆意、必、固、我之盈也,雖欲毋之,而不可毋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說,雖欲昌之而不可昌也。天地之意、之必、之固、之我,生民生物而莫測者也。莫測其所以為意、為必、為固、為我,而莫齣乎其意、必、固、我之外,天地之大也。聖賢之意、之必、之固、之我,猶天地之生民生物而莫測者也。亦莫測其所以為意、為必、為固、為我,而自莫齣乎意、必、固、我之外,聖賢之大也。如軻如讓之為意、為必、為固、為我者,則俠而已矣。人見夫軻、讓之徒之意、必、之固、我之混以神也,而不知其以大而混而神。故意、必、固、我者,自天地、自聖賢,以至於一節之士,以至於一民一物之微之所鹹用者也。彼為毋意、為毋必、為毋固、為毋我者,亦即意、亦即必、亦即固、亦即我之用也。閤意、必、固、我而範之於大,聖賢之道之所以無不範也。夫豈任其意、必、固、我之雜齣而莫之範耶?意、必、固、我之雜齣,莫雜於孔子之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雜齣之尤者也。孔子之道之無所不範,雖欲雜而齣焉,而自不可得而齣也。不可得而齣,況得而害乎?而又何庸於絕乎?無庸於絕而絕者,子之創道之殷而憂其陰害乎所創也。雜於他者無害於所創,而雜於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或陰害之,子之所以絕之也,絕之則範之矣。範之則無庸乎絕不絕之贅矣。

辯誌之所誌者

凡誌之所誌,大有所不容不辯者,莫大乎誌人物誌之不容不辯者也。且若誌人物誌,不誌堯舜於人物誌,抑以堯舜則帝,不可以人物於帝而人物之,乃不以堯舜誌之於人物誌耶?然而堯舜則述之孔子者,又可以人物而人物乎孔子,而乃以孔子誌之於人物誌耶?是人物誌之所誌之大有所不容不於孔子辯也。又若誌人物誌,不誌文武於人物誌,抑以文武則王,不可以人物於王而人物之,乃不以文武誌之於人物誌耶?然而文武則祖於後稷者,又可以人物而人物乎後稷,而乃可以後稷誌之於人物誌耶?是人物誌之所誌之大有所不容不於後稷辯也。是非徒為後稷辯也,無非亟為孔子辯也。

夫惟以後稷誌之於平陽人物誌,而得與後稷同於平陽人物誌而誌之者,猶有若巫鹹,有若傅說其人物焉。則人物誌之所誌後稷於平陽人物誌者,猶無愧於後稷也,猶無愧於文武也。乃若平陽人物,而又有若張儀、有若範睢其人物者,亦得與後稷同於平陽人物誌而誌之,又奚惟於後稷愧耶?雖在文武,亦必有所愧也。其在文武之心有所愧者,亦無非為後稷愧也。亦無非為後稷為文武之祖,而乃為後稷愧之,混誌於人物誌愧也。是人物誌,雖於後稷亦容不大有所辯者耶?是又深於後稷辯者,亦無非切於孔子辯也。

設誌孔子於兗州人物誌者,亦惟誌兗州之人物,有若巫鹹其人物,而又不啻若巫鹹其人物,又必有若展禽其人物,有若傅說其人物,又不啻若展禽、傅說其人物。又必有若孟軻其人物,同誌於兗州人物誌以誌焉,則亦無愧於人物誌也,則亦庶幾其無愧於文武也,即庶幾無愧於堯舜也。乃又有若漢之叔孫通,有若唐之李績,雖非有周之儀之睢之人物,是亦漢唐之儀之睢之人物,雖非有周兗州之人物,是亦漢唐兗州之人物,而亦混焉以孔子與通與績混焉誌之於兗州人物誌,又容不為孔子之誌於人物誌愧耶?且以通以績其人物而人物乎展禽何若,亦混焉誌之於人物誌,雖在展禽,亦必有所愧矣。又況孔子又不以通以績其人物而混焉誌之於人物誌愧耶?又況以展禽其人物而人物乎孔子何若?噫,且未辯爾。且以展禽其人物而人物乎堯舜文武何若?且又以堯舜文武其人物而人物乎孔子何若?噫!自生民以來未有若孔子其盛者,又何可不人物乎堯舜其帝,而人物乎孔子之非帝耶?又何可不人物乎文武其王,而人物乎孔子之非王耶?又何可以非帝非王而人物乎孔子若展禽其人物耶?噫!混焉誌展禽、誌孔子於人物誌,容不辯耶?又況誌之所誌之不容不辯。

又有若李耳者,蓋以李耳則仙之所宗,而誌李耳者,不誌李耳於仙釋誌,其以李耳非仙耶?然而有若河上公之章句《道德經》,以宗李耳者,何又誌河上公於仙釋誌而不誌李耳於仙釋誌耶?噫!誌李耳於仙釋誌,則得以仙其李耳而仙矣。不然,若李耳者,則又仙不仙若也,容不於仙釋誌以辯李耳之不誌於仙釋誌耶?是又亟而深切於李耳辯者,即孟軻亟而深切於楊氏辯也,亦無非亟而深切於仙之所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辯也,即孟軻亟而深切於楊氏之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辯也。又況誌之所誌之不容不辯。

又有若達磨者,蓋以達磨則釋之所宗,而誌達磨者亦不誌達磨於仙釋誌,其以達磨非釋耶?然而有若慧能之直指《壇經》,以宗達磨者,何又誌慧能於仙釋誌而不誌達磨於仙釋誌耶?噫!誌達磨於仙釋誌,則得以釋其達磨而釋矣。不然,若達磨者,則又釋不釋若也,又容不於仙釋誌以辯達磨之不誌於仙釋誌耶?是又亟而深切於達磨辯者,即孟軻亟而深切於墨氏辯也,亦無非亟而深切於釋之所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辯也,即孟軻亟而深切於墨氏之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辯也。

閤而辯之,昔之與孔子混者,惟楊墨也,不容已於辯也。今之與孔子混者,惟仙釋也,不容已於辯也。況又有若列禦寇者,又有若莊周者,似楊而非楊,似墨而非墨,似仙而非仙,似釋而非釋,又莫辯其人物,而亦混焉以列以莊誌之於人物誌矣,不容已於辯也,亦無非以孔子之混誌於人物誌辯也。

噫!奚惟於人物誌辯耶?且誌名宦誌之所誌,及誌流寓誌之所誌者,亦皆有不容不辯者也。何者?必其人物必皆可誌於人物誌者,乃皆可以誌於名宦誌也,乃皆可以誌於流寓誌也。然而孔子則誌之於人物誌矣。有若伊周亦誌於人物誌矣。何孔子惟若伊周之誌於人物誌,而又不若周公之誌於名宦誌,又不若伊尹之誌於流寓誌者,其以孔子未嘗有所宦若周公之宦東洛,乃不以名宦誌誌孔子於名宦誌耶?亦以孔子未嘗有所寓,若伊尹之寓莘野,乃不以流寓誌誌孔子於流寓誌耶?抑以孔子不可以名宦誌誌耶?不可以流寓誌誌耶?然則又可以人物誌誌孔子於人物誌耶?是又不容不亟而深切於名宦誌誌流寓誌之所誌者辯也。亦無非亟而深且切於誌人物誌之所誌者辯也。亦無非亟而深且切於誌人物誌以混誌乎孔子者辯也。

然則誌之所誌之大有所不容不辯者,非誌人物誌之不容不辯者耶?然則凡誌之所誌者,必有辯其誌之所誌而誌焉,而後誌之所誌有所辯者,庶無所可辯也。必辯之何辯,而誌之何誌耶?必辯孔子之誌於誌之所誌者,必不可以誌人物誌之所誌者,混誌之也。必若一統誌,必誌文廟於壇廟誌,以辯彆誌之所誌乎孔子者,於一誌以統孟軻諸子,即若文廟四配兩廡,特誌之以聖賢誌、大儒誌,以誌孔子之誌於誌之所誌者,乃庶乎一統誌統於一以誌也。乃庶乎無所可辯於誌之所誌者也。然惟混焉誌孔子於人物誌,是虛誌文廟誌於壇廟誌而誌之矣,是虛誌文廟誌於廟誌以同乎太廟誌而誌之矣,是虛誌文廟誌於壇誌以同乎天地壇誌而誌之矣,是虛誌文廟誌於京師誌而誌之矣。噫!必若誌文廟誌於壇廟誌、於京師誌,以誌孔子,誌乃不虛,誌文廟誌於壇廟誌、於京師誌而誌之矣。乃不虛誌孔子誌之盛於堯舜文武其帝其王而誌之矣。乃若堯若舜若文若武,必又何若以誌之耶?必若四川總誌,必創帝紀以誌夏禹,以誌漢昭烈,於總誌之所誌所總者,引伸以誌堯、誌舜、誌文、誌武於帝王誌,而後誌之所誌乎堯、舜、文、武不誌於人物誌者,乃亦庶可以無辯也。

雖然,誌帝王誌亦甚難乎其帝其王之誌於帝王誌也。噫!必若誌堯舜於帝王誌,必誌前乎堯舜而帝者,必若軒轅、必若神農、必若伏羲其帝,乃可以同乎堯舜誌之於帝王誌也。不然,雖帝若秦帝,可混誌於帝之誌耶?必若誌文武於帝王誌,必誌前乎文武而王者,必若武丁、必若湯、必若禹其王,乃可以同乎文武誌之於帝王誌也。不然,雖王若秦王,可混誌於王之誌耶?意必創帝王誌於一統誌,以誌伏羲於帝王誌,以統乎必於聖必於賢而帝而王者,以誌之於帝王誌,而後帝王之統一於帝王誌也。乃一統誌也。必創聖賢誌於一統誌,以誌孔子於聖賢誌,以統乎不必於帝不必於王而聖而賢者,以誌之於聖賢誌,而後聖賢之統一於聖賢誌也。乃一統誌也。必創大儒誌於一統誌,以誌周敦頤於大儒誌,以統乎儒之必若敦頤之可以希聖希賢而大而儒者,以誌之於聖賢誌,而後儒之統一於聖賢誌也。乃一統誌也。而後人物誌之所誌者,又奚得混所創聖賢誌之所誌孔子誌耶?況李耳、達磨雖不誌於仙釋誌,而亦仙釋之所宗者,又奚得混所創聖賢誌之所誌孔子誌耶?又況若儀、若睢、若通、若績其人物,亦不得與誌之所誌後稷、巫鹹、傅說、伊尹、周公、展禽之所誌混矣。又奚得混所創聖賢誌之所誌孔子誌耶?又況若稷、若鹹、若說、若伊、周、若展禽其人物,又奚得混所創聖賢誌之所誌孔子誌耶?是亦不徒為凡誌之所誌人物誌者辯也,亦無非為凡誌之所誌人物誌,以混誌孔子於人物誌者辯也。亦無非為莫大乎誌人物誌之不容不辯其誌之所誌者辯也。辯辯。

或問欲續修《湖廣通誌》者,則將何以誌乎?通誌以通以誌,湖廣司府州縣之大,有所不容不續以修者耶?抑或大有所不容不辯,以辯通誌之所誌所續以修者耶?噫!大有所不容不辯者,莫大於安陸州而承天府也。何者?自安陸州未升承天府而辯之,則安陸州雖有藩封封之於其州,而安陸州猶以州而州焉,猶臨濠也,猶北平也。猶臨濠而未府之以鳳陽也,猶北平而未府之以順天也。彼以通誌修之續之於正德間者,惟以藩封所封之宗派,所封之歲次,修之續之,於誌《安陸州誌》而已,可也。然於嘉靖初又以通誌修之續之者,亦惟以藩封由封之起跡,由封之繼統,修之續之於《安陸州誌》而已,可耶?何也?混焉於通誌之所誌州誌者,無所彆也。容不辯其不可與州誌之所誌者混耶?自安陸州已升承天府而辯之,



《明代思想的駁辯與融閤:何心隱、李贄的激進與啓示》 本書精編瞭明代兩位極具爭議卻又深刻影響後世的思想傢——何心隱與李贄的代錶性著作,力圖勾勒齣他們思想的獨特軌跡,剖析其在晚明社會轉型期所扮演的角色,並呈現其思想在政治、文化、哲學等層麵的深遠迴響。這並非僅僅是文本的匯集,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一次對明代士人心靈睏境與哲學突圍的深入探索。 何心隱:叩問專製,踐行“民本”的孤勇之士 何心隱,字道一,人稱“獨鳴先生”,其人生本身就是一場對當時社會體製的有力挑戰。他生活在明朝中後期,一個錶麵繁榮卻暗流湧動的時代。政治上,宦官專權、黨爭激烈,朝政腐敗;思想上,理學一統天下,但其僵化的教條已難以為社會提供精神指引。在這樣的背景下,何心隱以其驚世駭俗的言論和行動,成為那個時代一股不可忽視的異質力量。 本書收錄的何心隱著作,集中展現瞭他對君主專製製度的尖銳批判。他並非簡單的政治反對者,而是從根本上質疑瞭君權的神聖性與閤法性。他高舉“民本”大旗,其“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當時對君權至上的觀念而言,無疑是石破天驚的。他認為,君主之所以為君主,是因為其能夠服務於民,而非淩駕於民之上。一旦君主失德,辜負民意,其統治的閤法性便不復存在。這種樸素而深刻的民本主義思想,超越瞭傳統的“天命”論,將權力來源歸結於人民的認可與福祉,預示瞭後世政治思想的萌芽。 何心隱的思想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他的生命踐行瞭其思想的邏輯。他敢於直諫,不畏強權,甚至不惜以身試法。他的“假王”說,是對君權虛僞性的有力揭露。他認為,當君主無法履行其職責時,臣民有權另尋能者,甚至可以“假藉”一個名義上的君主來維持秩序,實質上是將權力還給人民。這種激進的政治觀念,在強大的君主專製機器麵前,注定會被視為顛覆性的威脅。 本書在展現何心隱思想的激進性同時,也深入挖掘其思想的哲學根基。他深受儒傢傳統的影響,但又對其進行瞭創造性的轉化。他對“性”的理解,對“理”的闡釋,都跳齣瞭當時程硃理學的主流窠臼。他更強調個體的主體性與能動性,認為人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具有獨立思考與行動能力的實踐主體。這種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對人性解放的呼喚,為後來的思想變革提供瞭重要的思想資源。 然而,何心隱的思想也並非沒有爭議。他的激進言論與行動,在那個保守的時代,被許多人視為“狂悖”、“非聖無法”。他的遭遇,也反映瞭那個時代對異端思想的排斥與壓製。本書通過對其著作的細緻梳理,旨在還原一個真實而復雜的何心隱,一個在黑暗中試圖點燃理性之光的孤勇之士。 李贄:顛覆程硃,高唱“童心”的叛逆者 與何心隱的政治激進相比,李贄的思想鋒芒主要指嚮瞭文化與哲學領域,他以其“狂而直”的風格,對明代盛行的程硃理學展開瞭全麵的批判與挑戰,被譽為“異端”思想的集大成者。李贄,字宏甫,號卓吾,一生坎坷,卻始終保持著獨立不羈的精神。 本書收錄的李贄著作,集中體現瞭他對“聖人”與“經典”的顛覆性解讀。他認為,曆代聖人不過是凡人,他們的言行也並非完美無缺,不應被神化。他對《論語》等儒傢經典進行瞭重新解讀,打破瞭曆代學者對經典的僵化注釋,強調要迴歸經典的原初意義,更要結閤時代進行新的理解。他著名的“童心說”,是其思想的核心亮點。他認為,人的“童心”纔是最純粹、最本真的狀態,是未經世俗汙染、尚未被禮教束縛的自然之心。一旦進入社會,受到各種規範與教化的影響,人的“童心”便逐漸泯滅,取而代之的是虛僞、矯飾與功利。 李贄的“童心說”,是對當時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深刻反思。在程硃理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的壓抑下,他大膽地肯定瞭人的自然欲望與情感,認為這些是人之為人的重要組成部分,不應被一味地壓製。他提倡“我性”,強調個體的真實感受與價值,反對將個體淹沒在宏大的道德體係之中。這種對個體解放的呼喚,對人性真實的尊重,為當時思想界注入瞭一股清新而充滿活力的氣息。 在肯定“童心”的同時,李贄也對傳統的“名教”提齣瞭嚴厲的批判。他認為,許多所謂的“名教”規範,不過是束縛人性的枷鎖,是掩蓋虛僞與不公的遮羞布。他尤其對男女之防、君臣之彆等進行瞭衝擊,認為這些規範阻礙瞭人性的自由發展,導緻瞭社會的不平等與不和諧。他的“契閤說”,強調個體之間真誠的交流與契閤,而非僵化的等級關係。 李贄的思想對當時社會産生瞭巨大的衝擊。他的著作在民間廣為流傳,受到許多士人的喜愛。然而,他的激進言論也為他招緻瞭無數的指責與迫害。他被視為“擾亂綱常”、“敗壞人心”的惡徒,其著作也屢遭禁毀。本書在呈現李贄思想的叛逆與創新之餘,也客觀地展示瞭他所處的時代背景下,其思想所遭遇的睏境與爭議。 駁辯與融閤:晚明思想的張力與生命力 本書將何心隱與李贄的思想並置,並非偶然。這兩位思想傢雖然在側重點上有所不同,但他們都代錶瞭晚明時期思想領域的一股重要潮流——對傳統思想進行批判性反思,並試圖開闢新的思想路徑。 何心隱以其對政治體製的深刻介入,挑戰瞭皇權的神聖性,呼喚真正的民本。他的思想,是對儒傢政治倫理的激進演繹,觸及瞭權力與人民之間最根本的關係。而李贄則將目光投嚮瞭更深層次的精神與文化領域,他以對“童心”與“人性”的強調,衝擊瞭程硃理學對人性的壓抑,為個體的自由與真實開闢瞭空間。 然而,他們的思想並非完全獨立,而是存在著某種內在的關聯與互證。何心隱對政治體製的批判,其根基是對人性的尊重與對人民福祉的關懷,這與李贄對“童心”的肯定,對個體真實的追求,在精神內核上是一緻的。同樣,李贄對“名教”的批判,也間接指嚮瞭政治體製的弊端,因為許多不公與壓抑,正是由僵化的政治與社會結構所導緻的。 本書通過對何心隱與李贄著作的精編與解讀,展現瞭晚明思想的復雜性與張力。他們的思想,既是對傳統儒學傳統的繼承與發展,又是對既有思想範式的勇敢突破。他們的“駁辯”精神,體現在對權威的質疑,對教條的挑戰;他們的“融閤”傾嚮,體現在對不同思想資源的吸收,對多元價值的探索。 閱讀本書,讀者將有機會深入晚明士人的思想世界,感受那個時代思想的激蕩與變革。何心隱的孤勇與李贄的叛逆,共同構成瞭晚明思想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思想,或許在當時被視為“異端”,但其所蘊含的對個體價值的肯定,對真理的追求,對社會公正的希冀,卻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本書希望能夠引導讀者,在理解曆史語境的同時,也能從中汲取思想的營養,思考當下,並在個人與社會的發展中,尋求更深刻的意義與方嚮。這不僅是對兩位思想傢思想的梳理,更是對那個時代思想活力與生命力的深刻迴響。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拿到這套書之前,我對何心隱和李贄的瞭解都比較零散,更多的是從一些曆史普及讀物中得知他們是“異端”思想傢。但《李敖精編:何心隱集·李贄集》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李敖先生的編選不僅僅是把他們的著作堆砌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注入瞭自己的解讀和分析,這種“精編”二字,恰恰體現瞭其價值。他沒有迴避這兩位思想傢可能帶來的爭議,而是直麵他們的思想內核,並且用一種極其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呈現齣來。讀何心隱的部分,我被他那種“視死如歸”的勇氣深深震撼,他在那個時代敢於發齣“為天下之大盜”的呐喊,簡直是石破天驚。而李贄的“反對流俗”,他的“不尚古”,更是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價值判斷。李敖先生在分析中,往往會聯係當時的社會現實,甚至會引申齣一些現代性的思考,這使得這些古代的思想著作,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反而充滿瞭現實意義。感覺就像是在上一堂由李敖大師主講的、關於中國古代思想史的深度公開課,每一步都走在我的認知前沿。

評分

翻閱這套《李敖精編:何心隱集·李贄集》,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一種思想的“解構”與“重塑”。何心隱的文字,帶著一種決絕的鋒芒,他像一個孤膽英雄,在黑暗的泥沼中高聲疾呼,他的思想猶如烈火,要燒盡一切虛僞和不公。書中對他那些充滿批判性的言論的呈現,無疑是一種對當時社會病癥的精準診斷。而李贄,則像一位打破樊籠的智者,他以一種近乎孩童般的純真視角,審視著成人世界的種種規矩和束縛。他的“童心說”,是對個體獨立性的解放,他的“人皆可以為堯舜”,更是對社會階層固化的有力挑戰。李敖先生的編選,將這兩位看似矛盾卻又殊途同歸的思想傢並置,本身就是一種高明的藝術。他並沒有簡單地讓他們站在一起,而是通過精心的剪裁和解讀,展現瞭他們思想中相互呼應的層麵,比如對權威的質疑,對個體價值的肯定。這種對比閱讀,讓我更能理解他們在各自的人生軌跡和思想發展中,所經曆的掙紮與堅持,也更能體會到李敖先生作為解讀者的深刻洞察力。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既敬畏又充滿質疑的讀者來說,這套《李敖精編:何心隱集·李贄集》簡直是一場及時雨。我一直認為,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那些敢於打破常規、挑戰權威的思想者所推動的。何心隱和李贄無疑就是這樣的人物。何心隱那種“寜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士人風骨,他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反叛,讀起來讓人熱血沸騰,也讓我反思,在任何時代,都應該有這樣一股不妥協的力量。而李贄,他的“童心說”以及對傳統禮教的挑戰,則讓我看到瞭另一種更加自由、更加真實的生命姿態。他敢於肯定人性的本然,敢於為那些被邊緣化的人物發聲,這種勇氣和智慧,即使在今天也顯得尤為可貴。李敖先生的精編,最成功的地方在於,他不僅僅呈現瞭這兩位思想傢的文字,更通過他的視角,讓我們看到瞭他們思想的精髓,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那個時代,甚至為後世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每次讀完一段,都感覺自己的思維被打開瞭新的維度,這種閱讀體驗是無法用簡單的“好”字來形容的。

評分

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絕的精選集!何心隱和李贄,這兩個名字在我腦海中一直以來都帶著幾分神秘色彩,總覺得他們是那種“不閤時宜”的人物。然而,《李敖精編:何心隱集·李贄集》卻將他們鮮活地展現在我麵前。李敖先生的編選,不僅僅是整理,更是一種“挖掘”與“點亮”。他似乎總能看到彆人看不到的價值,並將這些價值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傳遞齣來。讀何心隱的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身處絕境時內心的激昂,他那種“不為世俗所容”的孤傲,以及對真理不懈追求的堅定。書中那些片段,即使是在今天看來,也依然充滿瞭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轉到李贄,則又換瞭一種感覺,他的文字更加灑脫,更加不拘一格,他敢於挑戰那些被奉為圭臬的道德準則,用一種更為平民化的視角去理解人生。李敖先生的解讀,讓我在閱讀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他們思想的形成過程,以及這些思想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所産生的巨大影響。這不僅僅是閱讀,更是一種思想的啓濛,讓人重新審視曆史和人性。

評分

這套書真的讓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來都對明末清初那段思想激蕩的時代頗感興趣,尤其是那些挑戰傳統、勇於思辨的人物。李敖先生的眼光總是那麼毒辣,能把何心隱和李贄這兩位同樣叛逆卻又截然不同的思想傢放在一起精編,本身就充滿瞭張力。何心隱那種“一死不屈”的烈士精神,他的反權威、反君權的激烈言辭,讀起來就像一把鋒利的刀子,直刺封建社會的腐朽。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何心隱那些極具感染力的語錄的解讀,他不僅僅是批判,更是一種對生命自主性的極緻追求。而李贄,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的“童心說”、“贊娼說”,挑戰瞭韆古不變的禮教束縛,他的坦蕩與率真,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暖光,讓人看到瞭人性的另一種可能。李敖先生的編排,不僅梳理瞭他們的思想脈絡,更通過對比,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他們在各自的時代背景下,是如何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和反抗的。雖然我還沒有完全讀完,但已經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在腦海中碰撞,這種閱讀體驗非常過癮,仿佛穿越時空,與兩位先賢進行瞭一場深刻的對話。

評分

活動摺上摺,價格超實惠!少吃零食多買書!

評分

包裝完好而且內容翔實,好評

評分

正版書籍,好評。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東西很好,十分的喜歡

評分

李敖編的,跟其他的版本有什麼區彆呢?

評分

包裝完好而且內容翔實,好評

評分

不錯的書,不愧是著名作傢的書!

評分

包裝完好而且內容翔實,好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