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何心隐集·李贽集

李敖精编:何心隐集·李贽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李敖
  • 何心隐
  • 李贽
  • 明代文学
  • 文学批评
  • 性与哲学
  • 杂文
  • 思想史
  • 古典文学
  • 李敖作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018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9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56
字数:339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9”选录了何心隐的《何心隐集》和李贽的《李贽集》。何心隐是王守仁的三传弟子,他在《何心隐集》中阐述了人为天地之心,心是太极,心即是理的观点。《李贽集》是李贽作品的选集,李贽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思想家,他的思想自由而解放,并且他的人格也洒脱高超。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何心隐集

导读?/?002

第三卷?/?003

邓自斋说?/?003

精析心髓匡廓以辩孔子之于正卯?/?004

辩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006

答作主?/?008

答战国诸公孔门师弟之与之别在落意气与不落意气?/?009

辩志之所志者?/?010

补志之所志者?/?017

与艾冷溪书?/?019

又与艾冷溪书?/?020

题仁为己任?/?021

辞唐可大馈?/?021

聚和率教谕族俚语?/?022

聚和率养谕族俚语?/?023

聚和老老文?/?025

修聚和祠上永丰大尹凌海楼书?/?026

又上海楼书?/?027



李贽集

导读?/?030

答邓石阳?/?031

答耿中丞?/?033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037

何心隐论?/?040

童心说?/?045

送郑大姚序?/?048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052

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后论?/?054

藏书德业儒臣前论?/?058

藏书德业儒臣后论?/?060

藏书司马相如传论?/?064

初潭集

序?/?067

又叙?/?069

夫妇篇总论?/?071

夫妇一?/?073

合婚?/?073

幽婚?/?079

丧偶?/?080

妒妇?/?082

夫妇二?/?084

才识?/?084

言语?/?089

文学?/?091

夫妇三?/?094

贤夫?/?094

贤妇?/?100

勇夫?/?102

俗夫?/?103

夫妇四?/?106

苦海诸媪?/?106

彼岸诸媪?/?111


父子一?/?113

教子?/?113

贤子?/?117

父子二?/?123

孝子?/?123

文子?/?127

父子三?/?129

慧子?/?129

貌子?/?133

官子?/?134

父子四?/?136

丧子?/?136

泛子?/?137

俗父?/?138

兄弟上?/?140

兄弟下?/?148

师友一?/?156

儒教?/?156

道教?/?157

释教?/?164

师友二?/?171

聚书?/?171

抄书?/?173

读书?/?174

著书?/?176

六经子史?/?179

师友三?/?183

为文?/?183

博物?/?191


谈学?/?194

师友四?/?199

音乐?/?199

艺术?/?204

书画?/?211

师友五?/?219

清言?/?219

嘲笑?/?226

师友六?/?233

山水?/?233

隐逸?/?239

汤社?/?245

师友七?/?247

酒人?/?247

达者?/?252

豪客?/?256

师友八?/?268

论人?/?268

知人?/?278

鄙人?/?281

智人?/?282

师友九?/?286

知己?/?286

相思?/?288

哀死?/?289

推贤?/?291

规正?/?295

笃义?/?297

交难?/?300


师友十?/?303

学道?/?303

道学?/?306

会说?/?310

令色?/?311

少年?/?312

标榜?/?316

诋毁?/?317

易离?/?318

君臣一?/?320

圣君?/?320

圣臣?/?324

贤君?/?325

贤臣?/?327

君臣二?/?332

明君?/?332

忠臣?/?333

正臣?/?336

清臣?/?343

君臣三?/?344

能文之臣?/?344

能言之臣?/?346

君臣四?/?358

英君?/?358

能臣?/?359

暴君?/?363


诤臣?/?364

痴臣?/?367

昏君?/?370

哲臣?/?370

愚臣?/?372

君臣五?/?375

纵君?/?375

侈臣?/?376

貌臣?/?381

谲主?/?382

奸臣?/?383

庸君?/?385

强臣?/?386

君臣六?/?390

铨选诸臣?/?390

君臣七?/?397

牧民诸臣?/?397

君臣八?/?409

将臣?/?409

相臣?/?415

君臣九?/?419

贤相?/?419

才相?/?423

君臣十?/?426

廉勤相?/?426

畏慎相?/?427


精彩书摘

辩无父无君非弑父弑君

自老自佛以无为极为宗,而不知太极非极于无,乃至于并其“易有太极”之有悉归无而无。凡无之于杨于墨者,不此其源其流乎?是故无父之无,非不孝者可以当其无也,亦非不孝至于弑父者,可以当其无也。无君之无,非不忠者可以当其无也,亦非不忠至于弑君者可以当其无也。必禽兽之煦煦于相饮相啄、相饰羽毛,而宛若有亲亲父子之仁,以见乎其情。于禽,如鸟之反哺,于兽,如羊之跪乳顷,则所哺者所乳者莫知其为父,而其于哺反者,于乳跪者,莫知其为子,莫知其为孝,莫知其为不孝。若父若子,以喙以角以爪以牙以搏而已。又莫知孰为父之必弑于子,又莫知孰为子之必弑乎父,自相忘于无子无父,而后可以当无父之无也。又必禽兽之孑孑独饮独啄,独饰羽毛,而宛若有尊尊君臣之义,以见乎其情。于有翼而飞如禽,如蜂之屯科,于有足而走如兽,如蚁之聚穴顷,则其科而屯者,科而莫胜其科,屯而莫胜其屯,其穴而聚者,穴而莫胜其穴,聚而莫胜其聚。君莫知其为君,臣莫知其为臣,莫知其为忠,莫知其为不忠。若君若臣,以尾以毒以嘴以刺以啮而已。又莫知孰为君之必弑于臣,又莫知孰为臣之必弑乎君,自相忘于无君无臣,而后可以当无君之无也。

且如不孝至于弑父者,必欲自父其父而后必弑其父,以父其父乃得以自父也。如不忠至于弑君者亦然,乃得以自君也。然则弑父者犹有父,弑君者犹有君尔。况徒尔不孝不忠者,尤未忘情于父于君者也,能无父乎?能无君乎?必墨必杨,必禽必兽,乃煦煦若亲亲而爱相兼爱,卒若禽禽兽兽,莫不有爱有亲而似仁以父父,乃无父也。乃孑孑若尊尊,而我独为我,卒若禽禽兽兽,莫不有我有尊而似义以君君,乃无君也。此无极者流之无君父者也。必皇建其有极,乃有君,而有父也。必会极、必归极,乃有尊尊以君君也,乃有亲亲以父父也。又必易有太极,乃不堕于弑父弑君,乃不流于无父无君,乃乾坤其君臣也,乃乾坤其父子也,乃凡有血气其尊亲也。不尽不尽。

答作主

其欲某自作主,而不凭人之议论,不凭人之求,言亦切矣。人皆言某少主,奚独某之言为然,意者某之言未必如人之言也。然人之所谓主者则知之矣。为农工则主于农工,商贾之议之论之求不得以入之矣。其竟也农工而已矣。为商贾则主于商贾,士之议之论之求不得以入之矣。其竟也商贾而已矣。为士则主于士,圣贤之议之论之求不得以入之矣。其竟也士而已矣。商贾大于农工,士大于商贾,圣贤大于士。主其大而小不入焉,可也。主其小而大不入焉,是不见大而狃于小也,而可乎?有为农工而见于商贾者,商贾之求之议论得入焉。有为商贾而见于士者,士之求之议论得入焉。有为士而见于圣贤者,圣贤之求之议论得入焉。为其为,而他之入,似不自凭而凭人矣,似无主矣。不知其所为者小而所见者大,奚容复自凭其小而不大之凭。奚容复自主其小而不大之主耶?农工不见商贾而商贾之凭,是无主也,犹愈于农工以终其身者也。况见商贾而凭之,是将超农工而为商贾也,可谓之无主于商贾乎?商贾不见士而士之凭,是无主也,犹愈于商贾以终其身者也。况见士而凭之,是将超商贾而为士也,可谓之无主于士乎?士不见圣贤而圣贤之凭,是无主也,犹愈于士以终其身者也。况见圣贤而凭之,是将超士而为圣贤也,可谓之无主于圣贤乎?人情恒蔽于所不见,见之未有不超之者也。农工之超而为商贾,商贾之超而为士,人超之矣,人为之矣。士之超而为圣贤,孰实超之而实为之,若农工商贾之超之为者耶?商贾之大,士之大,莫不见之,而圣贤之大则莫之见也。农工欲主于自主,而不得不主于商贾。商贾欲主于自主,而不得不主于士。商贾与士之大,莫不见也。使圣贤之大若商贾与士之莫不见也,奚容自主其主,而不舍其所凭以凭之耶?岂徒凭之,必实超而实为之,若农工之超而为商贾,若商贾之超而为士者矣。某之见,见人之所未见者也。某之凭,凭人之所未凭者也。则谓之见非所见,谓之凭非所凭,皆可也。未见,则非其所非矣。既见,则是其所是矣。是非者之见均也。均之不足疑也。惟自信其所见所凭之必见是于天下于万世而已。

答战国诸公孔门师弟之与之别在落意气与不落意气

意与气,人孰无之,顾所落有大小耳。战国诸公之与之落意气,固也。而孔门师弟之与,曷常非意气之落耶?战国诸公之意之气,相与以成侠者也,其所落也小。孔门师弟之意之气,相与以成道者也,其所落也大。意落于小则浓,落于大则淡。气落于小则壮,落于大则索。恒人之意气皆然也。圣贤之意气必落于大而不落于小也。圣贤之意必诚,诚必诚其明明德于天下之诚也。诚其明明德于天下,而意与道凝矣。圣贤之气必养,养必养其塞乎天地之间之养也。养其塞乎天地之间,而气与道配矣。

若战国诸公之意,亦不可谓不诚也,特诚其一己之侠之意耳。使去其所诚而易之以明明德于天下之诚,其不淡然也乎?战国诸公之气,亦不可谓不养也。特养其一己之侠之气耳。使去其所养而易之以塞乎天地之间之养,其不索然也乎?是故战国诸公之小,惟孔门师弟之大则可以议之。苟徒议彼以落意气,宗此以不落意气,议非所议,宗非所宗者也。

不落意气之说,岂昌自今耶?当孔子之时,如聃如喜之徒,已昌其说矣。孔子忧其害道,是故有为毋意、为毋必、为毋固、为毋我者,皆绝之。奈之何后之人昌其所绝,而为不落意气之说,为毋乎意、必、固、我之说也。不知盈天地间,皆意、必、固、我之盈也,虽欲毋之,而不可毋也。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之说,虽欲昌之而不可昌也。天地之意、之必、之固、之我,生民生物而莫测者也。莫测其所以为意、为必、为固、为我,而莫出乎其意、必、固、我之外,天地之大也。圣贤之意、之必、之固、之我,犹天地之生民生物而莫测者也。亦莫测其所以为意、为必、为固、为我,而自莫出乎意、必、固、我之外,圣贤之大也。如轲如让之为意、为必、为固、为我者,则侠而已矣。人见夫轲、让之徒之意、必、之固、我之混以神也,而不知其以大而混而神。故意、必、固、我者,自天地、自圣贤,以至于一节之士,以至于一民一物之微之所咸用者也。彼为毋意、为毋必、为毋固、为毋我者,亦即意、亦即必、亦即固、亦即我之用也。合意、必、固、我而范之于大,圣贤之道之所以无不范也。夫岂任其意、必、固、我之杂出而莫之范耶?意、必、固、我之杂出,莫杂于孔子之时,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杂出之尤者也。孔子之道之无所不范,虽欲杂而出焉,而自不可得而出也。不可得而出,况得而害乎?而又何庸于绝乎?无庸于绝而绝者,子之创道之殷而忧其阴害乎所创也。杂于他者无害于所创,而杂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者,或阴害之,子之所以绝之也,绝之则范之矣。范之则无庸乎绝不绝之赘矣。

辩志之所志者

凡志之所志,大有所不容不辩者,莫大乎志人物志之不容不辩者也。且若志人物志,不志尧舜于人物志,抑以尧舜则帝,不可以人物于帝而人物之,乃不以尧舜志之于人物志耶?然而尧舜则述之孔子者,又可以人物而人物乎孔子,而乃以孔子志之于人物志耶?是人物志之所志之大有所不容不于孔子辩也。又若志人物志,不志文武于人物志,抑以文武则王,不可以人物于王而人物之,乃不以文武志之于人物志耶?然而文武则祖于后稷者,又可以人物而人物乎后稷,而乃可以后稷志之于人物志耶?是人物志之所志之大有所不容不于后稷辩也。是非徒为后稷辩也,无非亟为孔子辩也。

夫惟以后稷志之于平阳人物志,而得与后稷同于平阳人物志而志之者,犹有若巫咸,有若傅说其人物焉。则人物志之所志后稷于平阳人物志者,犹无愧于后稷也,犹无愧于文武也。乃若平阳人物,而又有若张仪、有若范睢其人物者,亦得与后稷同于平阳人物志而志之,又奚惟于后稷愧耶?虽在文武,亦必有所愧也。其在文武之心有所愧者,亦无非为后稷愧也。亦无非为后稷为文武之祖,而乃为后稷愧之,混志于人物志愧也。是人物志,虽于后稷亦容不大有所辩者耶?是又深于后稷辩者,亦无非切于孔子辩也。

设志孔子于兖州人物志者,亦惟志兖州之人物,有若巫咸其人物,而又不啻若巫咸其人物,又必有若展禽其人物,有若傅说其人物,又不啻若展禽、傅说其人物。又必有若孟轲其人物,同志于兖州人物志以志焉,则亦无愧于人物志也,则亦庶几其无愧于文武也,即庶几无愧于尧舜也。乃又有若汉之叔孙通,有若唐之李绩,虽非有周之仪之睢之人物,是亦汉唐之仪之睢之人物,虽非有周兖州之人物,是亦汉唐兖州之人物,而亦混焉以孔子与通与绩混焉志之于兖州人物志,又容不为孔子之志于人物志愧耶?且以通以绩其人物而人物乎展禽何若,亦混焉志之于人物志,虽在展禽,亦必有所愧矣。又况孔子又不以通以绩其人物而混焉志之于人物志愧耶?又况以展禽其人物而人物乎孔子何若?噫,且未辩尔。且以展禽其人物而人物乎尧舜文武何若?且又以尧舜文武其人物而人物乎孔子何若?噫!自生民以来未有若孔子其盛者,又何可不人物乎尧舜其帝,而人物乎孔子之非帝耶?又何可不人物乎文武其王,而人物乎孔子之非王耶?又何可以非帝非王而人物乎孔子若展禽其人物耶?噫!混焉志展禽、志孔子于人物志,容不辩耶?又况志之所志之不容不辩。

又有若李耳者,盖以李耳则仙之所宗,而志李耳者,不志李耳于仙释志,其以李耳非仙耶?然而有若河上公之章句《道德经》,以宗李耳者,何又志河上公于仙释志而不志李耳于仙释志耶?噫!志李耳于仙释志,则得以仙其李耳而仙矣。不然,若李耳者,则又仙不仙若也,容不于仙释志以辩李耳之不志于仙释志耶?是又亟而深切于李耳辩者,即孟轲亟而深切于杨氏辩也,亦无非亟而深切于仙之所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辩也,即孟轲亟而深切于杨氏之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辩也。又况志之所志之不容不辩。

又有若达磨者,盖以达磨则释之所宗,而志达磨者亦不志达磨于仙释志,其以达磨非释耶?然而有若慧能之直指《坛经》,以宗达磨者,何又志慧能于仙释志而不志达磨于仙释志耶?噫!志达磨于仙释志,则得以释其达磨而释矣。不然,若达磨者,则又释不释若也,又容不于仙释志以辩达磨之不志于仙释志耶?是又亟而深切于达磨辩者,即孟轲亟而深切于墨氏辩也,亦无非亟而深切于释之所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辩也,即孟轲亟而深切于墨氏之宗之得以混孔子者辩也。

合而辩之,昔之与孔子混者,惟杨墨也,不容已于辩也。今之与孔子混者,惟仙释也,不容已于辩也。况又有若列御寇者,又有若庄周者,似杨而非杨,似墨而非墨,似仙而非仙,似释而非释,又莫辩其人物,而亦混焉以列以庄志之于人物志矣,不容已于辩也,亦无非以孔子之混志于人物志辩也。

噫!奚惟于人物志辩耶?且志名宦志之所志,及志流寓志之所志者,亦皆有不容不辩者也。何者?必其人物必皆可志于人物志者,乃皆可以志于名宦志也,乃皆可以志于流寓志也。然而孔子则志之于人物志矣。有若伊周亦志于人物志矣。何孔子惟若伊周之志于人物志,而又不若周公之志于名宦志,又不若伊尹之志于流寓志者,其以孔子未尝有所宦若周公之宦东洛,乃不以名宦志志孔子于名宦志耶?亦以孔子未尝有所寓,若伊尹之寓莘野,乃不以流寓志志孔子于流寓志耶?抑以孔子不可以名宦志志耶?不可以流寓志志耶?然则又可以人物志志孔子于人物志耶?是又不容不亟而深切于名宦志志流寓志之所志者辩也。亦无非亟而深且切于志人物志之所志者辩也。亦无非亟而深且切于志人物志以混志乎孔子者辩也。

然则志之所志之大有所不容不辩者,非志人物志之不容不辩者耶?然则凡志之所志者,必有辩其志之所志而志焉,而后志之所志有所辩者,庶无所可辩也。必辩之何辩,而志之何志耶?必辩孔子之志于志之所志者,必不可以志人物志之所志者,混志之也。必若一统志,必志文庙于坛庙志,以辩别志之所志乎孔子者,于一志以统孟轲诸子,即若文庙四配两庑,特志之以圣贤志、大儒志,以志孔子之志于志之所志者,乃庶乎一统志统于一以志也。乃庶乎无所可辩于志之所志者也。然惟混焉志孔子于人物志,是虚志文庙志于坛庙志而志之矣,是虚志文庙志于庙志以同乎太庙志而志之矣,是虚志文庙志于坛志以同乎天地坛志而志之矣,是虚志文庙志于京师志而志之矣。噫!必若志文庙志于坛庙志、于京师志,以志孔子,志乃不虚,志文庙志于坛庙志、于京师志而志之矣。乃不虚志孔子志之盛于尧舜文武其帝其王而志之矣。乃若尧若舜若文若武,必又何若以志之耶?必若四川总志,必创帝纪以志夏禹,以志汉昭烈,于总志之所志所总者,引伸以志尧、志舜、志文、志武于帝王志,而后志之所志乎尧、舜、文、武不志于人物志者,乃亦庶可以无辩也。

虽然,志帝王志亦甚难乎其帝其王之志于帝王志也。噫!必若志尧舜于帝王志,必志前乎尧舜而帝者,必若轩辕、必若神农、必若伏羲其帝,乃可以同乎尧舜志之于帝王志也。不然,虽帝若秦帝,可混志于帝之志耶?必若志文武于帝王志,必志前乎文武而王者,必若武丁、必若汤、必若禹其王,乃可以同乎文武志之于帝王志也。不然,虽王若秦王,可混志于王之志耶?意必创帝王志于一统志,以志伏羲于帝王志,以统乎必于圣必于贤而帝而王者,以志之于帝王志,而后帝王之统一于帝王志也。乃一统志也。必创圣贤志于一统志,以志孔子于圣贤志,以统乎不必于帝不必于王而圣而贤者,以志之于圣贤志,而后圣贤之统一于圣贤志也。乃一统志也。必创大儒志于一统志,以志周敦颐于大儒志,以统乎儒之必若敦颐之可以希圣希贤而大而儒者,以志之于圣贤志,而后儒之统一于圣贤志也。乃一统志也。而后人物志之所志者,又奚得混所创圣贤志之所志孔子志耶?况李耳、达磨虽不志于仙释志,而亦仙释之所宗者,又奚得混所创圣贤志之所志孔子志耶?又况若仪、若睢、若通、若绩其人物,亦不得与志之所志后稷、巫咸、傅说、伊尹、周公、展禽之所志混矣。又奚得混所创圣贤志之所志孔子志耶?又况若稷、若咸、若说、若伊、周、若展禽其人物,又奚得混所创圣贤志之所志孔子志耶?是亦不徒为凡志之所志人物志者辩也,亦无非为凡志之所志人物志,以混志孔子于人物志者辩也。亦无非为莫大乎志人物志之不容不辩其志之所志者辩也。辩辩。

或问欲续修《湖广通志》者,则将何以志乎?通志以通以志,湖广司府州县之大,有所不容不续以修者耶?抑或大有所不容不辩,以辩通志之所志所续以修者耶?噫!大有所不容不辩者,莫大于安陆州而承天府也。何者?自安陆州未升承天府而辩之,则安陆州虽有藩封封之于其州,而安陆州犹以州而州焉,犹临濠也,犹北平也。犹临濠而未府之以凤阳也,犹北平而未府之以顺天也。彼以通志修之续之于正德间者,惟以藩封所封之宗派,所封之岁次,修之续之,于志《安陆州志》而已,可也。然于嘉靖初又以通志修之续之者,亦惟以藩封由封之起迹,由封之继统,修之续之于《安陆州志》而已,可耶?何也?混焉于通志之所志州志者,无所别也。容不辩其不可与州志之所志者混耶?自安陆州已升承天府而辩之,



《明代思想的驳辩与融合:何心隐、李贽的激进与启示》 本书精编了明代两位极具争议却又深刻影响后世的思想家——何心隐与李贽的代表性著作,力图勾勒出他们思想的独特轨迹,剖析其在晚明社会转型期所扮演的角色,并呈现其思想在政治、文化、哲学等层面的深远回响。这并非仅仅是文本的汇集,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一次对明代士人心灵困境与哲学突围的深入探索。 何心隐:叩问专制,践行“民本”的孤勇之士 何心隐,字道一,人称“独鸣先生”,其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对当时社会体制的有力挑战。他生活在明朝中后期,一个表面繁荣却暗流涌动的时代。政治上,宦官专权、党争激烈,朝政腐败;思想上,理学一统天下,但其僵化的教条已难以为社会提供精神指引。在这样的背景下,何心隐以其惊世骇俗的言论和行动,成为那个时代一股不可忽视的异质力量。 本书收录的何心隐著作,集中展现了他对君主专制制度的尖锐批判。他并非简单的政治反对者,而是从根本上质疑了君权的神圣性与合法性。他高举“民本”大旗,其“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在当时对君权至上的观念而言,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他认为,君主之所以为君主,是因为其能够服务于民,而非凌驾于民之上。一旦君主失德,辜负民意,其统治的合法性便不复存在。这种朴素而深刻的民本主义思想,超越了传统的“天命”论,将权力来源归结于人民的认可与福祉,预示了后世政治思想的萌芽。 何心隐的思想并非停留在理论层面,他的生命践行了其思想的逻辑。他敢于直谏,不畏强权,甚至不惜以身试法。他的“假王”说,是对君权虚伪性的有力揭露。他认为,当君主无法履行其职责时,臣民有权另寻能者,甚至可以“假借”一个名义上的君主来维持秩序,实质上是将权力还给人民。这种激进的政治观念,在强大的君主专制机器面前,注定会被视为颠覆性的威胁。 本书在展现何心隐思想的激进性同时,也深入挖掘其思想的哲学根基。他深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但又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他对“性”的理解,对“理”的阐释,都跳出了当时程朱理学的主流窠臼。他更强调个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认为人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独立思考与行动能力的实践主体。这种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对人性解放的呼唤,为后来的思想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然而,何心隐的思想也并非没有争议。他的激进言论与行动,在那个保守的时代,被许多人视为“狂悖”、“非圣无法”。他的遭遇,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对异端思想的排斥与压制。本书通过对其著作的细致梳理,旨在还原一个真实而复杂的何心隐,一个在黑暗中试图点燃理性之光的孤勇之士。 李贽:颠覆程朱,高唱“童心”的叛逆者 与何心隐的政治激进相比,李贽的思想锋芒主要指向了文化与哲学领域,他以其“狂而直”的风格,对明代盛行的程朱理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与挑战,被誉为“异端”思想的集大成者。李贽,字宏甫,号卓吾,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着独立不羁的精神。 本书收录的李贽著作,集中体现了他对“圣人”与“经典”的颠覆性解读。他认为,历代圣人不过是凡人,他们的言行也并非完美无缺,不应被神化。他对《论语》等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解读,打破了历代学者对经典的僵化注释,强调要回归经典的原初意义,更要结合时代进行新的理解。他著名的“童心说”,是其思想的核心亮点。他认为,人的“童心”才是最纯粹、最本真的状态,是未经世俗污染、尚未被礼教束缚的自然之心。一旦进入社会,受到各种规范与教化的影响,人的“童心”便逐渐泯灭,取而代之的是虚伪、矫饰与功利。 李贽的“童心说”,是对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在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的压抑下,他大胆地肯定了人的自然欲望与情感,认为这些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被一味地压制。他提倡“我性”,强调个体的真实感受与价值,反对将个体淹没在宏大的道德体系之中。这种对个体解放的呼唤,对人性真实的尊重,为当时思想界注入了一股清新而充满活力的气息。 在肯定“童心”的同时,李贽也对传统的“名教”提出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许多所谓的“名教”规范,不过是束缚人性的枷锁,是掩盖虚伪与不公的遮羞布。他尤其对男女之防、君臣之别等进行了冲击,认为这些规范阻碍了人性的自由发展,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与不和谐。他的“契合说”,强调个体之间真诚的交流与契合,而非僵化的等级关系。 李贽的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他的著作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到许多士人的喜爱。然而,他的激进言论也为他招致了无数的指责与迫害。他被视为“扰乱纲常”、“败坏人心”的恶徒,其著作也屡遭禁毁。本书在呈现李贽思想的叛逆与创新之余,也客观地展示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下,其思想所遭遇的困境与争议。 驳辩与融合:晚明思想的张力与生命力 本书将何心隐与李贽的思想并置,并非偶然。这两位思想家虽然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代表了晚明时期思想领域的一股重要潮流——对传统思想进行批判性反思,并试图开辟新的思想路径。 何心隐以其对政治体制的深刻介入,挑战了皇权的神圣性,呼唤真正的民本。他的思想,是对儒家政治伦理的激进演绎,触及了权力与人民之间最根本的关系。而李贽则将目光投向了更深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领域,他以对“童心”与“人性”的强调,冲击了程朱理学对人性的压抑,为个体的自由与真实开辟了空间。 然而,他们的思想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联与互证。何心隐对政治体制的批判,其根基是对人性的尊重与对人民福祉的关怀,这与李贽对“童心”的肯定,对个体真实的追求,在精神内核上是一致的。同样,李贽对“名教”的批判,也间接指向了政治体制的弊端,因为许多不公与压抑,正是由僵化的政治与社会结构所导致的。 本书通过对何心隐与李贽著作的精编与解读,展现了晚明思想的复杂性与张力。他们的思想,既是对传统儒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既有思想范式的勇敢突破。他们的“驳辩”精神,体现在对权威的质疑,对教条的挑战;他们的“融合”倾向,体现在对不同思想资源的吸收,对多元价值的探索。 阅读本书,读者将有机会深入晚明士人的思想世界,感受那个时代思想的激荡与变革。何心隐的孤勇与李贽的叛逆,共同构成了晚明思想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思想,或许在当时被视为“异端”,但其所蕴含的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对真理的追求,对社会公正的希冀,却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本书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在理解历史语境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思想的营养,思考当下,并在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中,寻求更深刻的意义与方向。这不仅是对两位思想家思想的梳理,更是对那个时代思想活力与生命力的深刻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套书之前,我对何心隐和李贽的了解都比较零散,更多的是从一些历史普及读物中得知他们是“异端”思想家。但《李敖精编:何心隐集·李贽集》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李敖先生的编选不仅仅是把他们的著作堆砌在一起,更重要的是他注入了自己的解读和分析,这种“精编”二字,恰恰体现了其价值。他没有回避这两位思想家可能带来的争议,而是直面他们的思想内核,并且用一种极其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读何心隐的部分,我被他那种“视死如归”的勇气深深震撼,他在那个时代敢于发出“为天下之大盗”的呐喊,简直是石破天惊。而李贽的“反对流俗”,他的“不尚古”,更是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判断。李敖先生在分析中,往往会联系当时的社会现实,甚至会引申出一些现代性的思考,这使得这些古代的思想著作,读起来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现实意义。感觉就像是在上一堂由李敖大师主讲的、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深度公开课,每一步都走在我的认知前沿。

评分

这套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以来都对明末清初那段思想激荡的时代颇感兴趣,尤其是那些挑战传统、勇于思辨的人物。李敖先生的眼光总是那么毒辣,能把何心隐和李贽这两位同样叛逆却又截然不同的思想家放在一起精编,本身就充满了张力。何心隐那种“一死不屈”的烈士精神,他的反权威、反君权的激烈言辞,读起来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直刺封建社会的腐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何心隐那些极具感染力的语录的解读,他不仅仅是批判,更是一种对生命自主性的极致追求。而李贽,又是另一番景象。他的“童心说”、“赞娼说”,挑战了千古不变的礼教束缚,他的坦荡与率真,仿佛是黑暗中的一道暖光,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另一种可能。李敖先生的编排,不仅梳理了他们的思想脉络,更通过对比,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他们在各自的时代背景下,是如何以独特的视角观察和反抗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已经能感受到思想的火花在脑海中碰撞,这种阅读体验非常过瘾,仿佛穿越时空,与两位先贤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对话。

评分

这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精选集!何心隐和李贽,这两个名字在我脑海中一直以来都带着几分神秘色彩,总觉得他们是那种“不合时宜”的人物。然而,《李敖精编:何心隐集·李贽集》却将他们鲜活地展现在我面前。李敖先生的编选,不仅仅是整理,更是一种“挖掘”与“点亮”。他似乎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并将这些价值用最直接、最有力的方式传递出来。读何心隐的部分,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身处绝境时内心的激昂,他那种“不为世俗所容”的孤傲,以及对真理不懈追求的坚定。书中那些片段,即使是在今天看来,也依然充满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而转到李贽,则又换了一种感觉,他的文字更加洒脱,更加不拘一格,他敢于挑战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德准则,用一种更为平民化的视角去理解人生。李敖先生的解读,让我在阅读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这些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蒙,让人重新审视历史和人性。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既敬畏又充满质疑的读者来说,这套《李敖精编:何心隐集·李贽集》简直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认为,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那些敢于打破常规、挑战权威的思想者所推动的。何心隐和李贽无疑就是这样的人物。何心隐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士人风骨,他在政治和思想上的反叛,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也让我反思,在任何时代,都应该有这样一股不妥协的力量。而李贽,他的“童心说”以及对传统礼教的挑战,则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更加自由、更加真实的生命姿态。他敢于肯定人性的本然,敢于为那些被边缘化的人物发声,这种勇气和智慧,即使在今天也显得尤为可贵。李敖先生的精编,最成功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呈现了这两位思想家的文字,更通过他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他们思想的精髓,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那个时代,甚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每次读完一段,都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打开了新的维度,这种阅读体验是无法用简单的“好”字来形容的。

评分

翻阅这套《李敖精编:何心隐集·李贽集》,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种思想的“解构”与“重塑”。何心隐的文字,带着一种决绝的锋芒,他像一个孤胆英雄,在黑暗的泥沼中高声疾呼,他的思想犹如烈火,要烧尽一切虚伪和不公。书中对他那些充满批判性的言论的呈现,无疑是一种对当时社会病症的精准诊断。而李贽,则像一位打破樊笼的智者,他以一种近乎孩童般的纯真视角,审视着成人世界的种种规矩和束缚。他的“童心说”,是对个体独立性的解放,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更是对社会阶层固化的有力挑战。李敖先生的编选,将这两位看似矛盾却又殊途同归的思想家并置,本身就是一种高明的艺术。他并没有简单地让他们站在一起,而是通过精心的剪裁和解读,展现了他们思想中相互呼应的层面,比如对权威的质疑,对个体价值的肯定。这种对比阅读,让我更能理解他们在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思想发展中,所经历的挣扎与坚持,也更能体会到李敖先生作为解读者的深刻洞察力。

评分

不错,宝贝已收到。比想像的好用。

评分

挺好的 国学大师讲国学 经典之经典

评分

商品质量好,正品保障,配送特别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

挺好的 国学大师讲国学 经典之经典

评分

国学经典,李敖精编,不错。注解不多,无译文,阅读会有压力,但很值得收藏。

评分

书不错 排版挺不错的 趁着活动 价格还挺美好的囤一波,以后慢慢读~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很好的书,有新知。书到用时方恨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