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ARAG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

INSARAG国际搜索与救援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地震局震宰救援司 译
图书标签:
  • 搜索与救援
  • 国际救援
  • 灾害应对
  • INSARAG
  • 应急管理
  • 救援指南
  • 灾害风险管理
  • 人道主义援助
  • 现场指挥
  • 国际合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72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479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5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本书在总结世界各国灾害现场搜救工作的基础上,组织国际资深专家,几经修订编制而成。联合国将本书作为国际搜救工作的基本框架和规程,向世界各国搜救队推广应用,可帮助受灾国各级政府将国际USAR援助更好地融入国内搜救行动,以确保更有效的资源利用,为灾后展开的拯救生命行动提供有力支持。

目录

译者序 ⅰ
引言 ⅲ
首字母缩略词 ⅴ
第一卷 政策
1 INSARAG 3
1.1 什么是INSARAG 3
1.2 宗旨和作用 3
1.3 INSARAG的使命 4
1.4 核心价值、行动准则和人道主义原则 4
1.5 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 5
1.6 成员 9
2 国家USAR能力建设 11
2.1 USAR响应框架 11
2.2 USAR能力建设 12
2.3 USAR能力评估 13
3 国际USAR行动 14
3.1 USAR 14
3.2 国际USAR响应周期 14
3.3 相关方和行动执行者 16
4 USAR国际分级测评和复测 21
4.1 背景 21
4.2 USAR队伍分级 22
4.3 IEC 22
结语 25
附录 26
附录A 有关INSARAG联络员的职权范围 26
附录B 有关INSARAG全球主席,以及区域组主席和副主席的职责范围 27
第二卷 准备和响应
手册A 能力建设
引言 34
1 地方能力建设 36
1.1 第一响应人 37
1.2 技术救援能力 37
1.3 组队注意事项 39
1.4 技术救援队组队 41
1.5 资金需求和潜在来源 57
1.6 人员及人事 60
1.7 技术救援行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 65
1.8 技术救援训练 65
2 国家能力建设 70
2.1 USAR响应框架 70
2.2 国家USAR能力建设 71
2.3 建立国家USAR管理与行政构架 74
2.4 USAR的培训和发展方法 80
结语 84
附录 85
附录A USAR国家能力建设路线 85
附录B 特定技术救援培训范例 86
附录C 国家USAR队伍能力评估核查清单 94
附录D 建立国家USAR认证体系—以美洲区域组为例 99
附录E 范例概念说明—INSARAG区域地震响应模拟演练 104
附录F INSARAG操作等级、培训标准、执行标准和 USAR队伍所用装备 106
附录G 术语表 124
手册B 行动
3 国际USAR响应循环 139
3.1 准备 139
3.2 动员 140
3.3 行动 140
3.4 撤离 140
3.5 总结 140
4 国际USAR响应中各方的作用和职责 141
4.1 联合国相关部门 141
4.2 联合国监测和灾害预警系统 143
4.3 受灾国 144
4.4 LEMA 146
4.5 援助国:双边响应人 146
4.6 国际USAR队伍 147
4.7 国际USAR队伍的职业规范 149
5 按照响应流程的 USAR具体行动 151
5.1 准备阶段 151
5.2 动员阶段 153
5.3 行动阶段 154
5.4 撤离阶段 156
5.5 总结阶段 158
6 USAR协调架构 159
6.1 核心协调要素 159
6.2 GDACS和VO 160
6.3 临时RDC 163
6.4 临时OSOCC 164
6.5 UCC 165
6.6 USAR计划编制程序 166
6.7 分区 167
6.8 工作场地 169
6.9 USAR队伍标志代码 172
6.10 ASR级别 173
6.11 工作场地优选分类 177
6.12 信息管理 179
7 标记和信号系统 183
7.1 INSARAG标记系统 183
7.2 工作场地标记 186
7.3 受困者标记 191
7.4 快速清理标记系统 193
7.5 INSARAG信号系统 196
8 危险品操作 197
8.1 介绍 197
8.2 策略方面 197
8.3 行动方面 198
附录 199
附录A USAR队伍的职业规范 199
附录B 媒体安排指南 201
附录C 飞机运力表 202
附录D 救援行动中常用直升飞机类型 203
附录E 常用表格和填表说明 204
手册C INSARAG分级测评和复测
9 IEC概述 223
9.1 IEC的目的 223
9.2 IEC的目标 223
9.3 USAR队伍的能力 224
9.4 IEC评估 226
9.5 IEC/IER经费 227
9.6 国际USAR队伍目录 227
9.7 联系INSARAG秘书处 228
10 IEC/IER相关方 229
10.1 INSARAG秘书处 229
10.2 INSARAG政策和行动联络员 230
10.3 IEC/IER专家231
10.4 IEC/IER教练(组) 233
10.5 USAR队伍主管机构和IEC/IER教练 234
10.6 USAR队伍 235
10.7 演练控制组 236
10.8 IEC/IER主办机构和IEC/IER观摩员 237
11 IEC申请程序 238
12 IEC评估程序 240
12.1 综合证明材料 240
12.2 IEC演练 241
13 IEC/IER日程 247
13.1 测评第0天(测评正式开始前一天) 248
13.2 第1天 248
13.3 第2~4天 250
13.4 第5天 254
14 IEC/IER报告 255
14.1 IEC/IER核查清单( 2015) 256
14.2 IEC/IER申诉程序 257
15 分级USAR队伍响应报告要求 258
15.1 IEC证书 258
15.2 IEC标志 258
15.3 国际USAR队伍目录 259
15.4 RDC和OSOCC旗帜 259
16 分级USAR队伍的义务 260
17 IEC/IER联合测评 262
18 IER 263
18.1 IER预评 263
18.2 进行IER的原因 264
18.3 IER演练规划 265
18.4 IER程序 265
18.5 IER专家266
18.6 IER报告 266
18.7 IER认定 267
结语 268
附录270
附录A IEC/IER核查清单 270
附录B 国际USAR队伍目录(2014) 283
附录C 职权范围/人员职责说明(TORPS) 285
附录D IEC/IER专家申请表 295
附录E IEC/IER教练申请表 296
附录F IEC/IER计划与准备时间表 299
附录G IEC申请第一阶段 302
附录H IEC/IER教练评估报告 303
附录I IEC/IER申请第二阶段 305
附录J IEC/IER报告模板 306
附录K IER前自我核查表 307
第三卷 行动现场指南
1 准备阶段 313
2 管理 314
2.1 动员阶段 314
2.2 行动阶段 315
2.3 撤离阶段 318
2.4 总结阶段 318
3 搜索 319
3.1 动员阶段 319
3.2 行动阶段 319
3.3 撤离阶段 320
3.4 总结阶段 321
4 救援 322
4.1 动员阶段 322
4.2 行动阶段 322
4.3 撤离阶段 323
4.4 总结阶段 323
5 医疗 324
5.1 动员阶段 324
5.2 行动阶段 325
5.3 撤离阶段 327
5.4 总结阶段 327
6 后勤 328
6.1 动员阶段 328
6.2 行动阶段 329
6.3 撤离阶段 331
6.4 总结阶段 331
7 安全保卫 332
7.1 动员阶段 332
7.2 行动阶段 333
7.3 撤离阶段 334
7.4 总结阶段 334
8 危险品操作 335
附录 338
附录A USAR队伍的职业规范 338
附录B 媒体安排核查表 339
附录C 国家信息——受灾地区情况模板 341
附录D USAR队伍概况表模板 343
附录E RDC建立核查表和拟建的 RDC规划图 346
附录F RDC汇报材料 348
附录G 安全简报(队伍刚抵达时) 349
附录H 机场评估(概要) 352
附录I OSOCC计划表和USAR计划表 353
附录J 建立临时OSOCC 355
附录K OSOCC-LEMA首次信息汇报总表 357
附录L 标准会议议程 358
附录M 任务分工信息包 359
附录N 行动基地要求 361
附录O 行动基地布局 362
附录P 管理帐篷布局 364
附录Q 安保计划,SSO核查表 365
附录R 疏散计划 367
附录S 分区评估——分区评估表 370
附录T ASR分级 371
附录U 危险品评估指南 371
附录V 工作场地分类和建筑物评估 373
附录W 工作场地优先选择表(正面) 377
附录X 工作场地报告表(正面) 379
附录Y 突发事件或区域情况报告表 381
附录Z USAR队伍标记系统和信号 384
附录A1 被压埋人员解救情况表 389
附录B1 撤离情况表 391
附录C1 任务总结报告 392
附录D1 USAR队伍任务总结报告 393
《国际搜救行动协调:经验、挑战与未来展望》 一、 引言:危机响应的全球动脉 当突如其来的灾难——无论是地震撕裂大地,海啸席卷海岸,还是恐怖袭击的阴影笼罩,抑或是复杂的人道主义危机爆发——无情地侵袭,人类生命的安全便岌岌可危。在这些生死攸关的时刻,搜救行动(Search and Rescue, SAR)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是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稳定局势的决定性力量。然而,搜救行动并非孤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项高度复杂、跨越国界、涉及多方协作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当灾难发生地超出本国能力范围,或需要外部援助时,国际搜救行动的有效协调就显得尤为关键。 本书《国际搜救行动协调:经验、挑战与未来展望》并非专注于某一本特定的指导手册,而是深入探讨国际搜救行动的整体运作机制、历史演进、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它旨在为所有参与国际搜救工作的政府官员、非政府组织代表、人道主义援助工作者、急救响应人员以及对危机管理和国际合作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本书将从宏观层面审视国际搜救行动的框架,剖析其内在逻辑,并提炼出宝贵的经验教训,以期提升全球应对各类紧急事件的能力。 二、 国际搜救行动的基石:原则、体系与参与者 国际搜救行动的有效性,建立在一系列核心原则之上,这些原则是国际社会共同遵守的“默契”与“准则”。其中,人道主义精神居于首位,这意味着搜救行动的首要目标是拯救生命,无论国籍、种族、宗教或政治立场。自主性原则保证了受灾国在接收和协调国际援助时的主导权,外部力量应遵循受灾国的指示和需求。非歧视原则确保援助公平分配,不带有任何偏见。中立性原则强调援助机构在冲突地区的中立地位,避免被卷入政治漩涡。 在此基础上,国际搜救行动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主体的复杂体系。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OCHA)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协调角色,它负责评估需求、动员资源、协调各方行动,并确保信息流通的畅通。国际搜救咨询组织(INSARAG)(此处提及INSARAG,但并非指其指南本身,而是其作为国际搜救协调领域的重要机构)作为联合国指定的一个平台,致力于提升国际重型城市搜救(USAR)的能力,并通过其成员国的实践经验,不断完善搜救标准和协调机制。 参与到国际搜救行动中的主体多种多样,包括: 政府层面: 受灾国的政府是搜救行动的最终负责人,负责请求和协调国际援助。援助国政府则通过其外交渠道、军事力量或紧急响应机构提供支持。 联合国机构: 除了OCHA,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等机构也根据其职能,在搜救行动中提供专业支持,例如医疗援助、儿童保护等。 国际搜救队: 由各国组建的专业搜救队伍,如重型、中型、轻型搜救队伍,拥有专业的装备、训练有素的人员,能够快速响应并进入灾区开展搜救工作。 非政府组织(NGOs): 国际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无国界医生、救助儿童会等众多国际性NGO,凭借其广泛的网络和灵活的响应能力,在搜救、医疗、后勤、心理援助等多个环节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私人部门: 一些企业可能通过捐赠、物流支持、技术援助等方式参与到搜救行动中。 这些主体之间的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和任务分配,是国际搜救行动成功的关键。 三、 历史的回响:从零散响应到协同作战 回顾历史,早期的国际搜救行动往往是分散、零散的。当重大灾难发生时,各国可能会根据自身意愿和能力派遣救援队伍,但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指挥,导致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甚至出现“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例如,1999年土耳其地震、2001年印度古吉拉特邦地震等事件,都暴露出国际搜救协调机制的不足。 进入21世纪,一系列全球性重大灾难,如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地震、2010年海地地震等,以其毁灭性的力量和巨大的挑战,再次敲响了国际搜救协调的警钟。这些灾难的规模之大、影响之广,使得任何单一国家或组织都难以独自应对。巨大的生命损失和人道主义危机,促使国际社会深刻反思,并认识到建立一个更加系统化、专业化、协同化的国际搜救体系的紧迫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搜救领域开始寻求标准化和规范化。INSARAG 作为重要的推动者,通过组织各国搜救队伍进行联合演练,开发标准化评估工具,分享最佳实践,并推动各国制定符合国际标准的搜救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国际搜救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和协同能力。各国政府和人道主义组织也开始更加重视危机预测、预警以及国际合作的预案制定。 四、 挑战的重重:障碍与瓶颈 尽管国际搜救协调取得了显著进步,但现实中的挑战依然严峻且多重。 政治因素与主权障碍: 尽管人道主义原则崇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政治因素常常成为搜救行动的潜在障碍。受灾国的政治稳定性、政府的开放程度、对外部援助的态度,以及援助国之间的政治关系,都可能影响援助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一些国家可能因为主权顾虑,对外部援助的进入设置过多限制,或对搜救队的行动进行严格管控,从而延误了宝贵的救援时间。 信息不对称与沟通鸿沟: 在混乱的灾难现场,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是决策的关键。然而,信息不畅是普遍存在的难题。语言障碍、通讯设施的破坏、文化差异、信息来源的不可靠性,都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搜救队伍可能无法及时了解灾情的最新进展,也难以准确评估自身能力与任务需求是否匹配。各国搜救队伍之间、搜救队伍与当地政府之间、以及搜救队伍与联合国协调机构之间,如果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机制,很容易导致重复劳动或重要环节的遗漏。 资源分配与能力错配: 国际搜救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多项灾难同时发生,全球资源将被分散。如何公平、高效地分配有限的搜救队伍、设备、物资和资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此外,各国搜救队伍的能力也参差不齐,从装备精良、经验丰富的重型搜救队伍,到仅能提供基本支持的轻型队伍,其介入的时机和作用需要精细考量。将不适宜的队伍部署到不适合的环境,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可能带来新的风险。 后勤保障与安全风险: 搜救行动往往发生在基础设施被摧毁的危险区域。燃料、食品、水源、医疗用品的及时供应,以及搜救人员的住宿和安全保障,都是巨大的后勤挑战。灾区可能存在次生灾害(如余震、火灾、有毒物质泄漏)、不稳定的地质条件,甚至是武装冲突,这些都给搜救人员带来了极高的安全风险。确保搜救人员的安全,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完成使命。 文化与行为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搜救队伍,在工作方式、决策模式、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上可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可能会引发误解、摩擦,甚至影响搜救行动的整体效率。尊重当地文化,理解当地居民的感受,是建立信任、开展有效搜救的前提。 五、 未来展望:创新、适应与协同的升级 面对日益复杂的全球性灾害,国际搜救行动的未来发展将聚焦于以下几个方向: 技术创新与智能化应用: 科技是提升搜救效率和安全性的重要驱动力。无人机侦察、卫星定位、生命探测仪、高清视频通讯、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等技术,将在未来的搜救行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空中侦察,快速绘制受灾区域地形图,识别幸存者位置;利用生命探测仪结合AI算法,提高搜救精准度;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灾害发展趋势,为搜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与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防和早期预警,是国际搜救能力升级的关键。加强对潜在灾害风险的监测和评估,建立更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并将其与有效的疏散和救援预案相结合,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生命损失。这需要加强国际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享预警信息和经验。 能力的增强与标准化: 持续投入资源,提升各国搜救队伍的专业能力,是巩固国际搜救体系的基础。这包括装备的更新换代、人员的专业培训、跨国界的联合演练,以及更加细致和具象化的标准制定,如针对不同类型灾害(如城市建筑坍塌、水域搜救、山体滑坡等)的专门搜救能力。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建立一个更加强大、安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平台,是实现高效协调的核心。这个平台应能够整合来自各方的信息,进行实时更新和分析,并为所有参与方提供统一的信息视图。通过标准化的信息格式和报告机制,可以大大减少沟通的障碍。 公私伙伴关系的深化: 鼓励和支持私营部门在搜救行动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包括企业在物流、通讯、技术支持、资金援助等方面的贡献,以及通过合作开发创新的搜救解决方案。 社区韧性与本地化响应: 国际搜救力量的介入,往往是为了弥补本地能力的不足。因此,在国际搜救行动的同时,加强对受灾地区社区的韧性建设,提升本地居民的自救互救能力,以及建立更加灵活、能够快速响应的本地化搜救网络,是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六、 结论:携手共筑生命防线 国际搜救行动是一项充满挑战但意义重大的全球性事业。它不仅仅是对生命垂危者的援助,更是对人类共同体意识的体现,是对“患难与共”精神的实践。本书《国际搜救行动协调:经验、挑战与未来展望》通过梳理国际搜救行动的运作逻辑,分析其历史演进,揭示其面临的重重挑战,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所有关心和参与此项事业的各方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尽管前路充满未知,但只要我们坚持以人道主义为核心,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拥抱科技进步,加强信息共享,深化伙伴关系,并始终保持对生命的敬畏,我们就能不断提升国际搜救行动的效能,为遭受灾难的人们筑起一道坚实的生命防线,让希望之光在最黑暗的时刻闪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体现在它对“系统整合”的强调上,这才是它真正超越普通操作手册的地方。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了各种搜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或者包扎技巧,而是构建了一个多学科、多文化背景下的协同作战生态系统。例如,在讨论国际援助的协调机制时,它细致地阐述了不同国家搜救队在术语、装备标准乃至文化差异上可能造成的摩擦点,并给出了具体的缓解策略。这表明它不仅仅着眼于“救人”这个最终目标,更关注“如何高效地组建一支临时的、跨国界的专业力量”。这种宏观的视角和对细节的微观把握的完美结合,使得整本书的架构异常稳固。它强迫读者跳出自己固有的操作习惯,去接纳一个更广阔、更复杂的行动维度。对于任何一个致力于提升组织响应能力的人来说,书中关于“标准统一性”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议,都具有极强的借鉴价值和前瞻性。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应该是“压舱石”般的可靠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接触到零散的、针对特定事件的救援技巧视频或文章,但这些信息往往缺乏连贯的逻辑和权威的背书。而这本书,则像是在混乱中竖起的一座灯塔,它提供的是经过全球实践检验的、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基准线。它的价值不在于教你如何去应对“某一个”特定的地震或坍塌,而在于建立一套应对“所有潜在突发灾难”的基础框架。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不同阶段任务转换时的无缝衔接处理——从最初的快速评估到中期的生命搜寻,再到后期的废墟清理和伤者转运,每一步的衔接都考虑到了资源和人员的动态平衡。这种全局观,让我在翻阅过程中,对复杂灾害响应管理产生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专业,是建立在对每一个环节的周密预见之上的。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而坚实的质感,仿佛触摸到了事件现场的切肤之痛与专业应对的冷静沉着。从封面到内页的排版,都透露着一种不容置疑的严谨性,字体选择得当,间距舒适,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专业文献的读者,也能迅速找到阅读的节奏。我特别欣赏它在章节划分上的逻辑性,每一步骤的过渡都自然流畅,让人感觉自己仿佛正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沉着稳健的行动指挥官进行一次完整的任务模拟。书中的插图和流程图绘制得极为精细,那些复杂的救援场景被简化成了清晰的视觉指示,这对于快速理解和记忆至关重要。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图示中蕴含的决策点和风险规避措施,那种仿佛置身现场的代入感,是许多理论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它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张高精度的地图,指引着每一个在危机面前可能手足无措的人,找到清晰、可执行的路径。整体而言,这种对细节的极致打磨,构建了一个非常扎实且令人信赖的知识体系框架。

评分

我是在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开始阅读这本指南的,但阅读的过程却充满了内心的波澜。它强大的地方在于,即便是阅读那些纯粹的程序性描述,比如“搜救队伍的建立与解散标准”、“国际合作中的权限交接流程”,我的思绪也总是不由自主地被拉扯到那些可能发生意外的瞬间。它成功地将“理论知识”和“实战心理建设”这两者巧妙地编织在了一起。书中对于“疲劳管理”和“决策疲劳”的论述,是很多同类读物中常常被轻描淡写的部分,但这本书却给予了足够的篇幅和深度去剖析,这显示出编撰者对人——作为搜救行动中最大变量的充分理解。阅读此书,与其说是学习一套技术,不如说是参与了一场关于人类极限与专业责任的深刻对话。每读完一个模块,我都会花很长时间去反思,如果是我在那个情境下,是否能够保持指南中要求的冷静与条理性。这种内省的体验,远超出了我对一本技术指南的预期。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坦率地说,初读时会让人感到一丝震撼,因为它完全摒弃了任何不必要的修饰和温情,直击核心,用的都是行动导向的、简洁有力的专业术语。这种“干货满满”的叙事方式,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将理论迅速转化为实践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高效的沟通方式。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试图用大段的理论来“说服”你,而是直接告诉你“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这么做”。在阅读那些关于现场安全评估和资源调配的章节时,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实际操作层面所积累的深厚功力。那些关于通讯中断、复杂地形作业的章节,描述得极其真实和具体,几乎没有模糊地带。你不会在其中找到任何模棱两可的建议,所有的指导都是基于对风险的精确计算和对人员保护的最高优先级考量。这种毫不留情的直接性,恰恰体现了它作为一部国际标准指南的严肃性与不可妥协的专业精神,让人在学习之余,也对生命安全的重量有了更深刻的敬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