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五”推荐教材

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五”推荐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泽球 编
图书标签:
  • 全站仪
  • 测量技术
  • 测绘
  • 地理信息
  • 工程测量
  • 教材
  • 职业教育
  • 十三五
  • 推荐教材
  • 测量仪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2953876
版次:2
商品编码:121353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五”推荐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4
字数:2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五”推荐教材》分为6章。第1章全站仪概述,介绍全站仪使用的发展及现状,常用全站仪的品牌、型号及主要技术参数,电子测角、电子测距和电子补偿的原理。第2章全站仪的使用,介绍全站仪的结构、键盘、角度、距离及坐标测量的操作,工作模式及菜单层级,文件管理和使用要求。第3章全站仪程序测量,介绍普通全站仪各种程序测量的功能特点及操作步骤。第4章全站仪的检验,介绍全站仪常规检验的项目、目的、要求和自检的方法。第5章全站仪的应用,介绍全站仪在图根控制测量、数字测图、工程断面测量、变形监测、道路工程测量和精密跨河高程传递中的应用。第6章新型全站仪介绍,介绍Windows全站仪、测量机器人、超站仪等新型全站仪的技术参数、功能特点及实际应用情况。为方便学生学习,《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五”推荐教材》在每章开始列有学习目标、技能目标,在每章结尾列有本章小结、习题。

目录

1 全站仪概述
1.1 全站仪的基本概念
1.1.1 全站仪及其发展
1.1.2 全站仪的分类及常用型号
1.1.3 全站仪的主要技术参数
1.1.4 全站仪的工作框图
1.2 电子测角原理
1.2.1 光栅度盘测角系统
1.2.2 编码度盘测角系统
1.2.3 动态测角原理
1.3 电子测距原理
1.3.1 电子测距的基本公式
1.3.2 相位法测距原理
1.3.3 测程与测距精度
1.3.4 免棱镜测距
1.4 电子补偿原理
1.4.1 单轴补偿
1.4.2 双轴补偿
1.4.3 三轴补偿
本章小结
习题

2 全站仪的使用
2.1 全站仪的结构及安置
2.2 全站仪的操作键及显示屏
2.2.1 南方NTS360系列全站仪操作键及显示屏介绍
2.2.2 科力达KTS440系列全站仪操作键及显示屏介绍
2.2.3 瑞得RTS850系列全站仪操作键及显示屏介绍
2.3 全站仪角度测量
2.3.1 角度测量的相关设置
2.3.2 角度测量的相关功能
2.4 全站仪距离测量
2.4.1 距离测量的相关设置
2.4.2 距离测量的相关功能
2.5 全站仪坐标测量
2.6 全站仪的工作模式结构
2.6.1 全站仪的工作模式
2.6.2 南方NTS360系列全站仪的工作模式结构
2.6.3 科力达KTS440系列全站仪的工作模式结构
2.6.4 瑞得RTS850系列全站仪的工作模式结构
2.7 全站仪文件管理
2.7.1 坐标文件传输
2.7.2 工作文件传输
2.7.3 工作文件的管理
2.7.4 坐标文件的管理
2.8 全站仪的使用要求
本章小结
习题

3 全站仪程序测量
3.1 放样测量
3.1.1 放样测量的概念
3.1.2 坐标放样
3.1.3 极坐标放样
3.1.4 悬高放样
3.2 悬高测量
3.2.1 悬高测量的基本原理
3.2.2 悬高测量的操作
3.3 偏心测量
3.3.1 偏心测量的概念
3.3.2 角度偏心测量
3.3.3 单距偏心测量
3.3.4 双距偏心测量
3.4 对边测量
3.4.1 对边测量的概念
3.4.2 射线式对边测量
3.4.3 折线式对边测量
3.5 后方交会测量
3.5.1 后方交会测量的概念
3.5.2 坐标后方交会测量
3.5.3 高程后方交会测量
3.5.4 后方交会测量注意问题
3.6 面积测量
3.6.1 面积测量的概念
3.6.2 面积测量的操作
3.6.3 调取内存坐标点面积计算
3.7 道路测设
3.7.1 道路测设的概念
3.7.2 直线计算
3.7.3 圆曲线测设
3.7.4 回旋曲线测设
本章小结
习题

4 全站仪的检验
4.1 水准器的检校
4.1.1 圆水准器的检校
4.1.2 管水准器的检校
4.2 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4.2.1 无测试垂直轴稳定性程序的全站仪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4.2.2 有测试垂直轴稳定性程序的全站仪照准部旋转正确性的检验
4.3 视准轴误差、水平轴误差的检定
4.3.1 视准轴误差及水平轴误差的概念
4.3.2 视准轴误差及水平轴误差检验的方法
4.4 垂直度盘指标差的检校
4.4.1 垂直度盘指标差的概念
4.4.2 竖盘指标差的检校
4.5 补偿性能的检验
4.5.1 补偿器零位误差检验
4.5.2 补偿范围检验
4.5.3 补偿器补偿误差的检验
4.6 测距轴与视准轴重合性的检验
4.7 加常数、乘常数的检定
4.7.1 三段比较法测定加常数
4.7.2 六段基线比较法
4.8 测距准确度的检定
4.9 测角准确度的检定
4.9.1 一测回水平方向中误差的检定
4.9.2 一测回垂直角中误差的检定
本章小结
习题

5 全站仪的应用
5.1 平高导线测量
5.1.1 南方NTS662R全站仪简介
5.1.2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5.1.3 平高导线的测量与平差
5.2 断面测量
5.2.1 横断面测量
5.2.2 横断面放样
5.3 数字测图
5.3.1 数据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5.3.2 数据采集
5.4 隧道断面测量与检测
5.4.1 免棱镜全站仪测量隧道断面的基本过程
5.4.2 建立坐标系
5.4.3 断面数据采集
5.4.4 数据处理
5.4.5 绘制断面图
5.4.6 与设计断面图比较
5.5 变形监测
5.5.1 徕卡TCA2003简介
5.5.2 工程实例简介
5.6 曲线测设
5.6.1 南方NTS342R全站仪简介
5.6.2 道路曲线计算
5.6.3 道路放样
5.7 跨河高程传递
5.7.1 场地的选择与布设
5.7.2 跨河高程传递的实施
5.7.3 跨河高差计算
本章小结
习题

6 新型全站仪介绍
6.1 Windows全站仪
6.1.1 拓普康GPT7000i全站仪简介
6.1.2 拓普康GPT7000i全站仪常规测量操作简介
6.1.3 拓普康GPT7000i全站仪的TopSURV机载软件操作简介
6.2 测量机器人
6.2.1 徕卡TCA2003测量机器人
6.2.2 徕卡TM30精密测量机器人
6.2.3 徕卡TS30超高精度全站仪
6.2.4 IMAGING STATION影像型三维扫描全站仪
6.2.5 MS系列精密三维测量机器人
6.3 超全站仪
6.3.1 超站仪概述
6.3.2 徕卡超站仪SmartStation
6.3.3 南方NT$82超站仪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十三五”推荐教材》:
  2.8 全站仪的使用要求
  全站仪属于贵重精密测量仪器,又常在野外露天作业,故使用中应十分注意仪器的保养和保护。正确的使用方法不仅有利于取得良好的观测成果,而且有利于延长仪器的使用寿命。在仪器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列要求:
  (1)全站仪在长途搬运过程中要注意防震防潮,一般不得交由托运公司托运,应由测量人员随身携带。强烈的震动和潮湿都会影响仪器的正常使用。
  (2)全站仪在作业中,从一个测站搬往另一个测站时,一般应装箱搬运。只有当搬运距离较短,且道路平坦时,方可直接搬运。直接搬运前应检查仪器连接是否牢固,照准部是否制动。直接搬运应采用骑肩式搬运,以肩插入三脚架下方顶起三脚架,左右手分别握住前后脚架。观测者个子矮小时,仪器上肩前应缩短脚架。背仪器箱之前应检查背带是否安全,提仪器把手时应检查把手是否牢固。
  (3)安置仪器时,应先安置三脚架,并使架头大致水平,注意调整三脚架的高度:三脚架合并的高度约与观测者颈部等高为宜。仪器从仪器箱取出后应与三脚架牢固连接。仪器箱应关上并摆放在附近合适的位置,禁止坐踏仪器箱。在对中、整平过程中,当仪器大致对中后,应紧踩三脚架,然后进行后续的安置工作。当仪器安置在光滑地面时,应将三脚架脚尖放A缝隙或凹点处,或用绳索将三脚架拴连起来,以防滑倒。
  ……
《测量学原理与实践》 《测量学原理与实践》是一本旨在全面系统介绍测量学基本理论、方法和现代测量技术应用的教材。本书力求在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之间取得平衡,为读者打下坚实的测量学基础,并掌握解决实际测量问题的能力。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内容循序渐进,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涵盖了测量学领域的关键知识点。 第一章 测量学概论: 介绍测量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基本任务和应用领域,阐述测量学的学科地位和重要性。深入剖析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如测点、测线、测面,以及测量精度、误差理论等。 第二章 测量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 详细讲解测量误差的来源、分类(如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及其传播规律。重点介绍测量数据的平差计算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在导线、水准、角度等测量中的应用。通过实例演示,帮助读者掌握如何对测量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质量评估。 第三章 测角测量: 深入探讨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视准轴、指标差、偏心差等影响角度测量精度的因素。系统讲解测角仪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技巧,重点介绍全圆测回法、测角法等基本测量程序,并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角度闭合差的调整。 第四章 测距测量: 详细阐述测距的基本原理,包括视距测量、测时测距(如激光测距)等方法。分析影响测距精度的因素,讲解不同测距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五章 距离测量: 介绍直接丈量、间接丈量以及利用现代仪器进行距离测量的技术。重点讲解链绳丈量、光学测距、激光测距等方法的原理、仪器和操作规程,并分析不同方法在精度和效率上的差异。 第六章 高差测量: 阐述高差测量的基本原理,重点介绍水准仪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步骤。系统讲解直接水准测量、微分水准测量等技术,以及如何进行水准路线的布设、施测和成果整理。详细讲解高程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 第七章 导线测量: 介绍导线测量的基本概念、组成和分类。详细讲解导线测量的仪器设备、布设原则、测量程序和数据处理方法。重点介绍直线导线、角导线、附合导线、闭合导线等不同类型的导线测量及其精度要求,并指导读者如何进行导线测量数据的平差和成果的图解。 第八章 相互交会测量: 阐述相互交会测量的原理,包括方向交会、距离交会、距离-方向交会等方法。重点讲解利用全站仪等现代仪器进行交会测量的操作流程和数据处理。 第九章 施工测量基础: 聚焦于施工现场的测量应用。讲解放样测量、高程控制测量、轴线控制测量等基本施工测量任务。结合工程实例,介绍施工测量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十章 基础测图: 介绍地形图的绘制原理和方法。讲解比例尺的选择、等高线的绘制、注记的标注等基本制图要素。引导读者了解地形图的符号系统和阅读方法。 第十一章 GPS测量技术基础: 引入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测量学中的应用。介绍GPS的基本原理、卫星星座、接收机类型和测量模式(如静态、动态)。讲解GPS测量数据的采集、处理和与传统测量方法的结合。 第十二章 现代测量技术应用: 展望测量学的前沿发展。介绍摄影测量、遥感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现代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强调技术融合和智能化发展趋势。 本书特点: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在讲解测量学原理的同时,穿插大量实例和操作指导,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 内容体系完整: 涵盖了测量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论和技术,为读者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 注重方法与工具: 详细介绍了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特别是现代电子测量仪器的操作技巧。 数据处理方法全面: 深入讲解了测量误差的分析和数据处理技术,使读者能够科学地处理和评估测量成果。 语言通俗易懂: 采用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确保读者能够轻松理解。 图文并茂: 配备了大量的示意图、流程图和实景照片,直观地展示测量原理、仪器操作和应用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适用对象: 本书适用于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大学本科等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测量学课程的教材。同时,也适合从事测绘、工程建设、不动产测量、地籍管理等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习和提升专业技能的参考书。 通过学习《测量学原理与实践》,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测量学的基本原理,熟练掌握常用测量仪器的操作技能,有效处理测量数据,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测量工作中,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我发现书中在讲解测量数据处理时,不仅介绍了基本的数据转换和计算,还涉及了一些更高级的数据分析技术。例如,关于如何利用全站仪采集的倾斜角和距离信息,进行三维空间的坐标计算,并生成空间点云数据。这与当前流行的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让我看到了全站仪在三维数据采集和建模领域的潜力。书中还提及了如何利用全站仪的GPS/RTK功能,实现与卫星定位的无缝衔接,这大大拓展了全站仪的应用范围,可以在广阔的区域进行高效的测量作业。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形变监测和工程结构监测的内容。在一些重要的工程建设中,例如大坝、桥梁、高层建筑等,都需要对其进行长期的形变监测,以确保工程的安全。书中介绍了如何通过精确测量,捕捉微小的形变,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趋势预测。这部分内容展现了全站仪在工程安全监测领域的关键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在形变监测的章节,增加一些关于如何根据监测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的案例。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确实体现了“十三五”推荐教材的严谨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操作步骤,而是力求从测量原理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全站仪的各项技术。我注意到书中关于坐标系统和坐标转换的内容,这部分对于理解测量数据的意义以及如何在不同坐标系之间进行转换至关重要。从大地坐标系到平面坐标系的转换,书中给出了详细的公式推导和计算方法,并结合全站仪本身具备的坐标计算功能,让我明白了仪器是如何在内部完成这些复杂的数学运算的。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导线测量、平板测量以及高程控制测量的详细阐述。每一个测量流程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从布设测站、测量边长和角度,到记录数据、进行内业计算,环环相扣,条理清晰。书中关于导线闭合差的计算和调整方法,以及不同类型导线(如附合导线、支导线)的测量要点,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这让我对如何进行连续的测量作业有了更系统性的认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地形图测绘的部分,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碎部点的采集,如何根据采集的点位生成地形图,这对我将来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非常有指导意义。我希望书中能在更多实际测量场景下,提供一些不同难度的案例分析,比如在城市建设、道路施工、水利工程等不同领域,全站仪的具体应用模式和技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和实用性的结合。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本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南。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全站仪的各种测量模式的分类和讲解。例如,关于“独立坐标系”和“已知点坐标系”的设置,这两种模式在实际测量中各有应用场景,书中对它们的区别、优缺点以及适用的情况进行了清晰的阐述。我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不同的测绘需求,选择合适的坐标系设置,从而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书中对于“边长、方位角”测量模式、“边长、水平角”测量模式、“坐标”测量模式等不同模式下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结合书中的图文并茂的讲解,我仿佛置身于课堂之中,能够清晰地理解每一步操作的目的和意义。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全站仪进行高程测量的内容,包括如何进行高差测量、如何进行闭合水准测量,以及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地形高程的采集。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地形图的绘制以及地物的高程控制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在数据后处理的环节,增加一些关于常见测量软件(如CASS、AutoCAD等)与全站仪数据联用的实例,这样可以更直接地将测量成果转化为可用的工程图纸。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安排非常合理,既有理论深度,又不乏实践指导。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是关于全站仪在不同测量任务中的应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全站仪在工程测量、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建筑测量等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例如,在道路工程中,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中线、边线的测量和放样;在建筑工程中,如何进行房屋的轴线控制、沉降监测;在水利工程中,如何进行大坝、渠道的测量和放样。书中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这些应用场景下的实际操作流程和关键技术要点。这让我看到了全站仪的强大功能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全站仪在空间数据采集方面的应用,如何通过采集大量离散的三维坐标点,来生成地形模型、建筑模型等。这部分内容与当前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三维建模技术的兴起紧密结合,让我对全站仪在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的认识。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在每个应用案例中,都提供一些具体的项目背景和测量目标,这样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测量的目的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全面,覆盖了全站仪测量的方方面面。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测量控制网”的构建和测量部分。任何一项工程测量,都需要建立一个可靠的测量控制网作为基础。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根据工程的规模和精度要求,设计和布设一、二、三等控制网,以及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控制网的测量。这包括了对测站的选择、边长和角度的观测顺序、数据记录的要求等等。我学习到了如何通过观测数据,进行平差计算,从而得到高精度的控制点坐标。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整个测量工程的宏观规划和技术流程至关重要。书中对控制网的平差计算方法,例如最小二乘法,也进行了初步的介绍,让我对如何科学地处理和分析测量数据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根据实际工程项目,设计最优控制网的案例分析,包括如何权衡精度、效率和成本等因素。

评分

阅读这本《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的过程,让我对全站仪这个工具的理解从“会用”提升到了“善用”。书中关于仪器检定和校准的部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知道,任何精密的仪器都需要定期的检定和校准才能保证其测量精度,而这本书将这一重要环节也纳入了讲解范围。书中详细介绍了全站仪的各项误差来源,例如视准轴误差、横轴误差、倾斜误差等等,并给出了相应的检定方法和校准步骤。这让我明白,要获得可靠的测量结果,不仅需要熟练的操作,更需要对仪器本身的性能有深入的了解,并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我特别注意到了书中关于对仪器进行“对中误差”和“倾斜误差”的检查方法,这对于保证测量的基础精度至关重要。我还学习到了如何根据仪器检定报告,判断仪器是否处于良好工作状态,以及在什么情况下需要送修或调整。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一名严谨的测量技术人员至关重要,它强调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道理。我希望书中能增加一些关于仪器日常维护和保养的技巧,例如如何清洁镜头、如何保护显示屏,以及在运输和存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这些细节对于延长仪器寿命非常重要。

评分

当拿到这本《全站仪测量技术(第2版)》时,我满怀期待,希望能在这本被誉为“十三五”推荐教材的书中找到掌握全站仪操作的精髓。作为一名测绘初学者,对全站仪这个庞大而精密的仪器,我最初的认知仅停留在它能够进行角度和距离测量,是传统经纬仪和测距仪的结合体,能够大大提高测量效率。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插图和规范的术语,这让我感到安心,至少在语言和视觉层面,教材试图为我铺平学习的道路。书中对于全站仪的基本构造、原理的介绍,虽然一开始有些晦涩,但通过作者循序渐进的讲解,我逐渐理解了光学系统、电子系统以及数据记录系统是如何协同工作的。特别是关于望远镜的放大倍率、视场角以及测距原理的阐述,结合了物理学和光学的基础知识,这部分内容的深入讲解,让我对仪器的工作机制有了更本质的认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按键操作”的层面。例如,书中对不同类型棱镜的反射原理、对棱镜常数的概念以及如何进行仪器误差的修正,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明白,每一次精准的测量背后,都有着严谨的科学原理和细致的误差控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仪器安置和对中的详细步骤,从粗略对中到精确对中,每一步的操作都配有图示,配合文字说明,让人能够反复对照练习,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扎实的仪器安置基础是后续一切测量工作的前提。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测量案例,虽然篇幅不长,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对书中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我期待着书中能有更多关于不同环境下全站仪使用的特殊技巧,比如在雨雪天气、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或者在复杂地形中如何保证测量精度和仪器安全。

评分

作为一名希望提升自身测量技能的在职技术人员,我更关注的是书中对全站仪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深度和广度。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失望,它在理论讲解之外,非常注重实际操作的细节和经验分享。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数据采集和管理的内容。全站仪作为一种数字化的测量仪器,其数据处理能力非常强大。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设置数据记录格式、如何进行野外数据的采集,以及如何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到计算机进行处理。关于测量数据的几种常用存储格式,以及在不同软件中导入导出数据的注意事项,都进行了细致的说明。这部分内容对于避免数据丢失、提高工作效率至关重要。我注意到书中还提及了如何利用全站仪进行放样测量,这在工程施工中是极其关键的一环。如何根据设计图纸上的坐标,在实地精确地放出边坡、桩位、构筑物等,书中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让我对如何在施工现场运用全站仪进行精确放样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关于仪器的数据备份和安全管理,书中也给出了一些建议,这对于保证测量工作的连续性和数据的完整性非常有帮助。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于不同品牌全站仪在数据接口和操作逻辑上的差异性分析,或者提供一些如何根据具体项目需求选择合适测量模式的指导。

评分

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其系统性的知识框架和详实的实操指导。它将全站仪测量技术分解成了一个个易于理解的模块,并层层深入。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全站仪性能指标”的介绍。书中对全站仪的测角精度、测距精度、倾斜补偿精度等关键指标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说明了这些指标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这让我明白,在选择和使用全站仪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测量任务和精度要求,来选择合适的仪器型号。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一些简单的测试方法,来检查仪器的关键性能是否符合出厂标准,这对于用户自行判断仪器状态非常实用。我注意到书中对于“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技术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随着技术的进步,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功能越来越普及,它可以在不使用棱镜的情况下进行测距,极大地提高了测量效率,尤其是在一些无法方便设置棱镜的场景下。书中对免棱镜测量的原理、适用范围、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这让我对这项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希望书中能对不同品牌和型号全站仪的免棱镜测量能力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给出一些实际使用中的经验总结。

评分

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前沿性。作为“十三五”推荐教材,它紧密结合了国家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最新发展和技术要求。我注意到书中在讲解全站仪数据处理时,引入了一些关于数据质量控制和不确定度分析的内容。这让我明白,现代测绘不仅仅是获取数据,更重要的是对数据的可靠性和精度进行评估。书中关于如何根据测量误差的大小,判断测量结果是否满足项目要求,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后处理方法,提高数据的精度和可靠性,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部分内容对于培养具有科学严谨态度和质量意识的测量人员至关重要。我还学习到了关于全站仪与GNS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相结合的测量技术。在很多大型工程项目中,全站仪和GNSS通常会结合使用,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书中对这种组合应用的优势、操作流程和数据融合的要点进行了介绍,这让我对现代测绘技术的集成化和高效化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希望书中能在数据质量控制的部分,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例如如何通过对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潜在的误差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正。

评分

书还可以,内容简洁明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多学习是因为我丑

评分

送货很快书还没看

评分

老汉儿看了几天不看了

评分

是正版的图书,

评分

书挺新,很喜欢

评分

还可以!!!!

评分

挺好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