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网络安全理论、网络安全协议和主流网络安全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既能让读者掌握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理论,又能让读者具备运用网络安全协议和主流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网络安全理论,包括加密算法、报文摘要算法等;二是网络安全协议,包括IPSec、TLS、HTTPS、DNS Sec、SET、S/MIME等;三是主流网络安全技术,包括以太网安全技术、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互联网安全技术、虚拟专用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御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等。主流网络安全技术是本书的重点。
本书以通俗易懂、循序渐进的方式叙述网络安全知识,并通过大量的例子来加深读者对网络安全知识的理解。本书内容组织严谨,叙述方法新颖,是一本理想的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网络安全教材,也可作为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的网络安全教材,对从事网络安全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也是一本非常好的参考书。
目录
第1章概述/1
1.1信息和信息安全1
1.1.1信息、数据和信号1
1.1.2信息安全定义2
1.1.3信息安全发展过程2
1.1.4信息安全目标5
1.2网络安全6
1.2.1引发网络安全问题的原因6
1.2.2网络安全内涵7
1.3安全模型10
1.3.1安全模型含义和作用10
1.3.2P2DR安全模型11
1.3.3信息保障技术框架13
小结17
习题18
第2章网络攻击/19
2.1网络攻击定义和分类19
2.1.1网络攻击定义19
2.1.2网络攻击分类19
2.2嗅探攻击20
2.2.1嗅探攻击原理和后果20
2.2.2集线器和嗅探攻击21
2.2.3交换机和MAC表溢出攻击21
2.2.4嗅探攻击的防御机制22
2.3截获攻击22
2.3.1截获攻击原理和后果22
2.3.2MAC地址欺骗攻击23
2.3.3DHCP欺骗攻击24
2.3.4ARP欺骗攻击26〖1〗网络安全目录[3]〖3〗2.3.5生成树欺骗攻击28
2.3.6路由项欺骗攻击29
2.4拒绝服务攻击31
2.4.1SYN泛洪攻击31
2.4.2Smurf攻击32
2.4.3DDoS35
2.5欺骗攻击37
2.5.1源IP地址欺骗攻击37
2.5.2钓鱼网站37
2.6非法接入和登录39
2.6.1非法接入无线局域网39
2.6.2非法登录41
2.7黑客入侵42
2.7.1信息收集42
2.7.2扫描43
2.7.3渗透45
2.7.4攻击47
2.7.5黑客入侵防御机制48
2.8病毒48
2.8.1恶意代码定义48
2.8.2恶意代码分类48
2.8.3病毒一般结构50
2.8.4病毒分类51
2.8.5病毒实现技术53
2.8.6病毒防御机制55
小结55
习题56
第3章加密算法/58
3.1基本概念和分类58
3.1.1基本概念58
3.1.2加密传输过程60
3.1.3密码体制分类60
3.2对称密钥体制60
3.2.1分组密码体制和流密码体制61
3.2.2分组密码体制61
3.2.3流密码体制73
3.2.4对称密钥体制的密钥分配过程75
3.3非对称密钥体制78
3.3.1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原理78
3.3.2RSA公开密钥加密算法79
3.3.3公开密钥加密算法密钥分发原则80
3.4两种密钥体制的特点和适用范围80
3.4.1两种密钥体制的特点80
3.4.2两种密钥体制的有机结合80
小结81
习题81
第4章报文摘要算法/83
4.1基本概念和特点83
4.1.1完整性检测83
4.1.2报文摘要算法特点84
4.2MD585
4.2.1添加填充位85
4.2.2分组操作85
4.2.3MD5运算过程86
4.3SHA88
4.3.1SHA��1与MD5之间的异同88
4.3.2SHA��1运算过程89
4.3.3SHA��1与MD5安全性和计算复杂性比较89
4.4HMAC90
4.4.1完整性检测要求90
4.4.2HMAC运算思路和运算过程90
4.5报文摘要应用91
4.5.1完整性检测91
4.5.2消息鉴别92
4.5.3口令安全存储93
4.5.4数字签名93
小结99
习题100
第5章接入控制和访问控制/101
5.1身份鉴别101
5.1.1身份鉴别定义和分类101
5.1.2主体身份标识信息102
5.1.3单向鉴别过程102
5.1.4双向鉴别过程104
5.1.5第三方鉴别过程105
5.2Internet接入控制过程107
5.2.1终端接入Internet需要解决的问题107
5.2.2PPP与接入控制过程109
5.3EAP和802.1X113
5.3.1引出EAP的原因113
5.3.2EAP操作过程115
5.3.3EAP over PPP116
5.3.4802.1X操作过程117
5.4RADIUS121
5.4.1RADIUS功能121
5.4.2RADIUS消息格式、类型和封装过程122
5.4.3RADIUS应用124
5.5Kerberos和访问控制过程125
5.5.1访问控制过程125
5.5.2鉴别服务器实施统一身份鉴别机制127
5.5.3Kerberos身份鉴别和访问控制过程128
小结131
习题131
第6章安全协议/133
6.1安全协议概述133
6.1.1产生安全协议的原因133
6.1.2安全协议功能134
6.1.3安全协议体系结构135
6.2IPSec135
6.2.1IPSec概述136
6.2.2AH139
6.2.3ESP141
6.2.4IKE142
6.3TLS145
6.3.1TLS引出原因和发展过程145
6.3.2TLS协议结构146
6.3.3TLS记录协议146
6.3.4握手协议实现身份鉴别和安全参数协商过程147
6.3.5HTTPS151
6.4应用层安全协议152
6.4.1DNS Sec153
6.4.2SET158
6.4.3PGP169
6.4.4S/MIME171
6.5IPSec、TLS和应用层安全协议比较175
6.5.1功能差别175
6.5.2适用环境175
小结176
习题176
第7章以太网安全技术/179
7.1以太网解决安全威胁的思路179
7.1.1以太网相关威胁和引发原因179
7.1.2以太网解决安全威胁的思路180
7.2以太网接入控制技术180
7.2.1以太网接入控制机制181
7.2.2静态配置访问控制列表182
7.2.3安全端口183
7.2.4802.1X接入控制过程184
7.2.5以太网接入控制过程防御的网络攻击186
7.3防欺骗攻击机制187
7.3.1防DHCP欺骗攻击机制和DHCP侦听信息库187
7.3.2防ARP欺骗攻击机制189
7.3.3防源IP地址欺骗攻击机制190
7.4生成树欺骗攻击与防御机制190
7.4.1实施生成树欺骗攻击的条件190
7.4.2防生成树欺骗攻击机制191
7.5虚拟局域网191
7.5.1虚拟局域网降低攻击危害191
7.5.2虚拟局域网安全应用实例192
小结194
习题194
第8章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196
8.1无线局域网的开放性和安全问题196
8.1.1频段的开放性196
8.1.2空间的开放性197
8.1.3开放带来的安全问题和解决思路197
8.2WEP199
8.2.1WEP加密和完整性检测过程199
8.2.2WEP帧结构200
8.2.3WEP鉴别机制201
8.2.4基于MAC地址鉴别机制201
8.2.5关联的接入控制功能202
8.2.6WEP的安全缺陷203
8.3802.11i207
8.3.1802.11i增强的安全功能207
8.3.2802.11i加密和完整性检测机制208
8.3.3802.1X鉴别机制215
8.3.4动态密钥分配机制221
8.4WPA2222
8.4.1WPA2企业模式223
8.4.2WPA2个人模式223
小结225
习题225
第9章互联网安全技术/228
9.1互联网安全技术概述228
9.1.1路由器和互联网结构228
9.1.2互联网安全技术范畴和功能230
9.2安全路由230
9.2.1防路由项欺骗攻击机制231
9.2.2路由项过滤232
9.2.3单播反向路径验证232
9.2.4策略路由233
9.3流量管制234
9.3.1拒绝服务攻击和流量管制234
9.3.2信息流分类235
9.3.3管制算法236
9.3.4流量管制抑止拒绝服务攻击机制237
9.4NAT239
9.4.1NAT概述239
9.4.2动态PAT和静态PAT242
9.4.3动态NAT和静态NAT244
9.4.4NAT的弱安全性246
9.5VRRP247
9.5.1容错网络结构247
9.5.2VRRP工作原理248
9.5.3VRRP应用实例253
小结254
习题255
第10章虚拟专用网络/258
10.1VPN概述258
10.1.1企业网和远程接入258
10.1.2VPN定义和需要解决的问题260
10.1.3VPN分类262
10.2第三层隧道和IPSec264
10.2.1VPN结构265
10.2.2内部网络之间IP分组传输过程267
10.2.3IPSec和安全传输过程269
10.3第二层隧道和IPSec272
10.3.1远程接入过程272
10.3.2PPP帧封装过程274
10.3.3L2TP275
10.3.4VPN接入控制过程281
10.3.5IPSec和安全传输过程284
10.3.6Cisco Easy VPN285
10.4SSL VPN290
10.4.1第二层隧道和IPSec的缺陷290
10.4.2SSL VPN实现原理291
小结294
习题295
第11章防火墙/297
11.1防火墙概述297
11.1.1引出防火墙的原因297
11.1.2防火墙定义和工作机制298
11.1.3防火墙分类299
11.1.4防火墙功能301
11.1.5防火墙的局限性302
11.2分组过滤器302
11.2.1无状态分组过滤器302
11.2.2有状态分组过滤器306
11.3电路层代理318
11.3.1Socks和电路层代理实现原理318
11.3.2电路层代理应用环境320
11.3.3电路层代理安全功能324
11.4应用层网关324
11.4.1应用层网关概述325
11.4.2Web应用防火墙工作原理325
11.4.3Web应用防火墙应用环境328
11.5三种防火墙的特点329
11.5.1三种防火墙的安全功能329
11.5.2三种防火墙的应用环境330
11.5.3三种防火墙综合应用实例330
小结332
习题333
第12章入侵检测系统/336
12.1IDS概述336
12.1.1入侵定义和手段336
12.1.2引出IDS的原因337
12.1.3入侵检测系统通用框架结构338
12.1.4入侵检测系统的两种应用方式339
12.1.5IDS分类340
12.1.6入侵检测系统工作过程342
12.1.7入侵检测系统的不足345
12.1.8入侵检测系统发展趋势346
12.1.9入侵检测系统的评价指标346
12.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347
12.2.1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结构347
12.2.2信息流捕获机制348
12.2.3网络入侵检测机制350
12.2.4安全策略配置实例356
12.3主机入侵检测系统359
12.3.1黑客攻击主机系统过程360
12.3.2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功能360
12.3.3主机入侵检测系统工作流程360
12.3.4拦截机制361
12.3.5主机资源363
12.3.6用户和系统状态363
12.3.7访问控制策略配置实例364
小结365
习题366
第13章病毒防御技术/368
13.1病毒作用过程368
13.1.1病毒存在形式368
13.1.2病毒植入方式369
13.1.3病毒隐藏和运行369
13.1.4病毒感染和传播371
13.1.5病毒破坏过程371
13.1.6病毒作用过程实例372
13.2基于主机防御技术374
13.2.1基于特征的扫描技术375
13.2.2基于线索的扫描技术376
13.2.3基于完整性检测的扫描技术376
13.2.4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377
13.2.5基于模拟运行环境的检测技术377
13.3基于网络防御技术378
13.3.1防火墙378
13.3.2网络入侵检测系统379
13.3.3防毒墙380
13.3.4数字免疫系统381
小结381
习题382
第14章计算机安全技术/383
14.1计算机安全威胁和安全技术383
14.1.1安全威胁383
14.1.2安全技术384
14.2访问控制384
14.2.1基本术语384
14.2.2访问控制模型385
14.2.3审计390
14.2.4Windows 7访问控制机制391
14.3Windows 7防火墙395
14.3.1入站规则和出站规则396
14.3.2Windows 7防火墙配置实例397
14.4Windows 7网络管理和监测命令406
14.4.1ping407
14.4.2tracert408
14.4.3ipconfig410
14.4.4arp411
14.4.5nslookup413
14.4.6route414
14.4.7netstat416
小结419
习题419
英文缩写词/420
参考文献/425
本书特色
本书有机集成网络安全理论、网络安全协议和主流网络安全技术,结合网络安全理论讨论主流网络安全技术的实现原理,让读者知其所以然。
在具体网络环境下讨论运用网络安全协议和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和过程,培养读者运用网络安全协议和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配套的实验教材《网络安全实验教程》与本书相得益彰,使得课堂教学和实验形成良性互动。
前言
对于一本以真正将读者领进网络安全知识殿堂为教学目标的教材,一是必须提供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理论,这样才能让读者理解网络安全技术的实现机制,具有进一步研究网络安全技术的能力;二是必须深入讨论当前主流网络安全技术,同时,结合网络安全理论讨论主流网络安全技术的实现原理,让读者知其所以然。三是需要在具体网络环境下讨论运用网络安全协议和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让读者具备运用网络安全协议和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解决读者学以致用的问题。
本书的特点是将网络安全理论、网络安全协议和主流网络安全技术有机集成在一起。既能让读者掌握完整、系统的网络安全理论,又能让读者具备运用网络安全协议和主流网络安全技术解决实际网络安全问题的能力。
全书内容分为三部分,一是网络安全理论,包括加密算法、报文摘要算法等;二是网络安全协议,包括IPSec、TLS、HTTPS、DNS Sec、SET、S/MIME等;三是主流网络安全技术,包括以太网安全技术、无线局域网安全技术、互联网安全技术、虚拟专用网络、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病毒防御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等。主流网络安全技术是本书的重点。
本书有配套的实验书《网络安全实验教程》,实验教材提供了在Cisco Packet Tracer软件实验平台上运用本书提供的理论和技术设计,配置和调试各种满足不同安全性能的安全网络的步骤和方法,学生可以用本书提供的安全协议和安全技术指导实验,再通过实验来加深理解本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和实验形成良性互动。
作为一本无论在内容组织、叙述方法还是教学目标都和传统网络安全教材有一定区别的新书,书中疏漏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殷切希望使用本书的老师和学生批评指正。作者E�瞞ail地址为: shenxinshan@163.com。
作者
2017年5月
我是一名即将毕业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准备毕业设计和未来就业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对网络安全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本《网络安全》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系统性学习的需求。书的内容组织非常合理,从基础的网络协议安全,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再到更高级的攻防技术,都进行了深入的讲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漏洞管理”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漏洞,如缓冲区溢出、跨站脚本攻击(XSS)、SQL注入等,以及相应的检测、分析和修复方法。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案例,让我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来加深理解。此外,书中对“安全审计”和“日志分析”的讲解也非常到位,这对于理解网络攻击的痕迹以及进行事后追溯至关重要。我了解到,很多时候,通过对日志的细致分析,就能够发现潜在的安全威胁。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也为我今后的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它让我认识到,网络安全并非孤立的技术,而是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和技能才能应对的复杂挑战。
评分我是一个对技术充满好奇心的学生,一直以来都对网络安全这个领域充满了向往,但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路径。这本《网络安全》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一空白。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它不像一些简单的技术教程,而是将网络安全置于一个更广阔的背景下进行解读,比如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安全模型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各种安全技术原理的细致讲解。例如,在讲解加密算法时,它不仅仅列举了AES、RSA等算法的名称,而是深入剖析了它们的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适用场景。对于一些我之前觉得非常晦涩的概念,比如公钥基础设施(PKI)和数字证书,通过书中的讲解,我也能逐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和重要性。此外,书中还探讨了许多我从未接触过的网络安全领域,例如供应链安全、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等等,这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安全攻防对抗的生动描述,通过分析真实的攻击事件,让我对网络安全攻防的博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网络安全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策略、管理和法律的多维度挑战。
评分在我收到这本《网络安全》之前,我对网络安全的理解还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知识点上,比如如何设置强密码,如何识别钓鱼邮件之类的。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系统而全面的方式,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知识框架。从最基础的网络通信原理,到复杂的加密算法,再到如今的AI安全,这本书几乎覆盖了所有我需要了解的网络安全领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隐私保护”的讨论,它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还深入探讨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问题。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网络安全不仅仅是为了防止攻击,更是为了保护个人的隐私和合法权益。书中关于“数据泄露”的分析,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同时也让我明白了加强数据安全措施的紧迫性。它用大量的数据和案例,展示了数据泄露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网络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技术,更是与人文、法律、道德息息相关的社会议题。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刚刚踏入网络安全这个日新月异的领域的新手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我一直对网络安全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市面上的资料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是零散不成体系。直到我翻开这本《网络安全》,才发现自己找到了“归宿”。首先,它的结构设计就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网络概念入手,循序渐进地讲解了网络安全的核心原理和技术。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各种攻击手段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会结合大量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让我对潜在的威胁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能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安全措施。例如,在讲到SQL注入时,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代码片段,而是详细剖析了注入点产生的根源,不同类型的注入攻击如何运作,以及相应的防御策略,甚至还附带了一些常用的检测工具和方法。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我这个“小白”也能逐渐理清思路,不再感到茫然。而且,书中的图文并茂,大量的示意图和流程图更是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将复杂的概念变得易于理解。我经常会一边阅读,一边对照图示,这种学习方式效率非常高。它不是那种枯燥的技术手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探索网络安全的奥秘。我敢说,这本书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未来的学习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评分作为一名对网络安全充满热情的大学新生,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宝藏。它不是那种让你看了就头疼的学术著作,而是以一种非常友好的方式,将复杂的网络安全知识娓娓道来。书的开头部分,对我这种初学者非常友好,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开始,一步步引导我进入网络安全的世界。它并没有一上来就堆砌大量的专业术语,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插图,让我更容易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信任模型”的讲解,作者通过生活中各种信任关系的类比,让我瞬间明白了在网络世界中,信任是如何建立、验证以及被打破的。在讲解到各种网络攻击时,书中不仅列举了攻击的类型,还深入剖析了攻击的原理、影响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范。例如,在介绍“中间人攻击”时,书中详细描述了攻击者如何在通信双方之间进行拦截和篡改,并且提供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比如使用HTTPS加密通信。这本书的内容非常贴近实际应用,很多章节都提到了现实世界中的安全事件,这让我更能体会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它让我觉得,网络安全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
评分作为一名对计算机技术充满热情的学生,我一直对网络安全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网络安全》的出现,无疑是我学习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导师,引领我深入探索网络安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对网络攻击的解析,可谓是细致入微,从最基础的端口扫描、漏洞利用,到更复杂的APT攻击、僵尸网络,书中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社会工程学”的章节,它揭示了人为因素在网络安全中的重要性,让我深刻理解了“人”才是最容易被攻破的环节。书中还探讨了许多我之前从未接触过的安全领域,比如物联网安全、移动安全、以及云计算安全。这些内容都非常及时和前沿,让我能够站在技术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安全挑战和应对策略。这本书的知识密度非常大,但由于其清晰的逻辑和详实的讲解,即使是初学者也能逐步理解。它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对网络安全领域充满了期待和信心。
评分作为一名在IT行业工作多年的技术人员,我对网络安全领域有着持续的关注。当我看到这本《网络安全》时,就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这本书的内容,可以说是紧跟时代步伐,将网络安全领域最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都囊括其中。我特别欣赏书中对“零信任安全模型”的讲解,这是一个非常前沿的安全理念,而这本书将其清晰地阐释给了读者,并且提供了具体的实现思路和技术栈。书中对“威胁情报”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了解如何收集、分析和利用威胁情报,对于构建主动防御体系至关重要。另外,对于“DevSecOps”这一概念,书中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将其融入到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从而提升整体的安全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实操层面的建议和方法。对于我这样有一定技术基础的从业者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本“升级手册”,帮助我更新知识库,掌握最新的安全技术和实践。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网络安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
评分当我拿到这本《网络安全》时,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规划教材”这个定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枯燥乏味、理论堆砌的教科书。然而,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给我带来了惊喜。作者显然对网络安全领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能够将其系统地、有条理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早期的一些经典攻击模型,到当前最前沿的零信任架构和AI在安全领域的应用,这本书几乎涵盖了网络安全的所有重要方面。我尤其欣赏它对不同安全技术之间的关联性的阐述,比如如何将加密技术、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结合起来,构建一个立体的防御体系。书中对于不同攻击场景的分析也非常到位,比如针对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挑战,以及云计算环境下的数据安全问题。这些都是当今社会非常关注的热点,能够在这本书中找到系统性的解答,让我觉得非常有价值。另外,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行业报告,这不仅增加了内容的权威性,也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每次阅读,我都能发现新的知识点,或者对之前理解不清的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全景图”,让我能够站在高处,俯瞰整个网络安全的世界,理解各个模块之间的相互作用。
评分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但对网络安全有着特殊的偏爱。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入手了这本《网络安全》。拿到书后,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不仅是物理上的重量,更是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深度。它不像市面上很多速成的网络安全入门书籍,只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地从理论基础讲起,比如信息论在安全中的作用,密码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系统安全机制等等。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构建一个扎实的网络安全知识体系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安全协议的讲解,比如TLS/SSL协议的工作原理,以及HTTPS的安全性保障。作者通过详细的步骤分解和图示,将原本复杂的协议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能够理解每一次握手和加密是如何保障数据传输的安全的。此外,书中对一些常见的网络攻击,如DDoS攻击、APT攻击的原理和防御措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能够结合最新的技术动态进行讲解,例如云原生环境下的安全挑战。这本书让我明白,网络安全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威胁。它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更专业、更深入网络安全世界的大门。
评分作为一名在安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渴望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的书籍,尤其是在如今技术更新迭代飞快的时代。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网络安全》,它的“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规划教材”的标签,让我带着一丝审慎的好奇心去翻阅。不得不说,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在内容的编排上,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从网络基础架构的安全,到应用层面的安全防护,再到新兴的安全技术,如人工智能在安全领域的应用,都有着深入的探讨。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攻防两端平衡的关注。它不仅讲解了各种攻击的原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多种有效的防御策略和技术实现。例如,在讲解Web安全时,书中详细介绍了SQL注入、XSS、CSRF等攻击的原理,并提供了相应的防护建议,如输入验证、输出编码、CSRF Token等。对于一些我之前只是有所耳闻的安全概念,如蜜罐技术、入侵检测系统(IDS)和入侵防御系统(IPS)的原理和部署,在这本书中也得到了系统性的介绍。这对于我梳理和巩固现有的知识体系,以及学习新的安全理念,都有着极大的帮助。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集大成者”,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来审视网络安全这个广阔的领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