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绘画大师,你的脑海里是否马上会出现毕加索、凡·高、达·芬奇、米开朗基罗……要问起中国画的大师,除了历史课本曾提到的聊聊数人,你还能想起谁?
事实上,千年绘画传承,中国拥有数不清的大画家,只是长期以来,这些画作多在博物馆中,图书印刷品又少有高清大图,成系列的就更少。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丛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从画史上有名有姓的*人东晋顾恺之开始,历唐宋元明清,到现代徐悲鸿,遴选中国绘画史上*优秀的大师及其原典,复制级高精印刷,多彩时尚设计,用细节破解中国元素、中国图像、中国美学的“源代码”,展现华夏民族的美学基因。
由于传统中国画的尺幅多为长卷、册页、竖轴,因此该丛书采用两种不同的装帧形式:
以经折装的形式来表现中国长卷画(全套45册已出版);
以盒装单页的形式来表现册页和竖轴画(2017年陆续出版),并附有画作精彩局部配诗文,可临摹,可装框,亦可诗画共读。
精选四套册页共38幅作品,主要包括山水题材。《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是作者根据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诗句而创作的。 《四季山水图册八开》这套册页显示了石涛勾画山石的笔法,势如破竹。石涛擅长山水,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山水者应“脱胎于山川”,“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讲求新格,构图善于变化,笔墨笔墨恣肆,意境苍莽新奇,一反当时仿古之风。
38幅大师杰作+38个精彩局部配诗文,每幅画单独成张,高清大图,纤毫毕现,既可以读诗赏画,也方便取出作为临摹范本,还可以装在框中,置于案头或挂在墙上。
石涛(1641-约1718),原名朱若极,明宗室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等,法号有元济、原济等。石涛常体察自然景物,主张“脱胎于山川”,进而“法自我立”。所画山水、兰竹、花果、人物皆讲求新格,一反当时仿古之风。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
石涛是画史上敢于创新的画家,提倡道法自然、“师造化”,他竟“搜尽奇峰打草稿”。主张借古开今、“我用我法”,他喊出“笔墨当随时代”。有人批其画“野狐禅”,他却说“纵使笔不笔,墨不墨,自有我在”!
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
四季山水图册八开
山水十开
山水图册八开
石涛出身明朝宗室,是明靖江王朱赞仪的十世孙,原名朱若极。在石涛晚年画迹上,我们可以看到“靖江后人”白文方印或“赞之十世孙阿长”阔边朱文长方印。明朝末期,他的父亲朱亨嘉在广西桂林自称监国,后被捕杀。年仅四岁的石涛在内官的庇护下,进入了禅门,隐姓埋名,入寺为僧,法名原济,号石涛。其后颠沛流离,辗转于广西、江西、安徽、江苏、浙江、陕西、河北等地。在安徽时,他常游黄山,画了多幅黄山图,并在画上题:“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在松江时,还拜了一代名僧施庵本月为师。
到了南京,石涛与当地许多诗人画士结识,绘画艺术渐臻成熟,生活、思想也开始产生变化。他幼时出家,是为了保全性命,并非爱好佛学,内心深处还是留恋红尘的。在此期间,康熙皇帝两次南巡,石涛得到了召见,并以此为荣。不久他满怀希望地来到京城,希望借此机会出人头地。在京城他结交了辅国将军博尔都等好友,频频出入官吏的深宅,临习了许多古代名迹,画画赋诗。然而京城并非福地,他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不久就在失落中回到了扬州,从此定居此地,不再去结交达官贵人,而是以卖画为生,度过余年。
正是在这段一心画画的时间,石涛的绘画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他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大涤草堂”,写信请八大山人画《大涤草堂图》,信中说:“济(石涛)有冠,有发之人也。”这是石涛公开放下和尚面具的自白。
数码图像呈现的细节、质地、幅面、气息,使所昏暗的古画获得全新的观看机会。而且,每个人都能面对并拥有清晰的美术史文本,就在自己家里、手中,与辉煌的华夏绘画同在。
——陈丹青 (作家、画家、木心美术馆馆长)
中国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们这个东方大国五千年辉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本国情,应成为常识,宜家喻户晓。
——孙机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过去,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些杰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读者难以一睹全貌,更无缘亲近赏鉴。本丛书企望“旧时王谢堂前燕”,得以“飞入寻常百姓家”。愿大师原典的灼灼华彩,成为读者的案头锦瑟、枕边韶华。
——张子康(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这套书的书名,像是一扇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门,让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虽然我还不曾翻阅,但光是“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以及其他几册山水画,就已经足够让我心潮澎湃。我一直觉得,中国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气韵生动”,一种超越形似的精神力量。石涛的画,在我看来,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极致体现。他的山水,仿佛是他内心情感的直接抒发,不拘泥于形似,却直击人心。而陶渊明的诗,又是何等淡泊宁静,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当石涛遇上陶渊明,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是石涛用他狂放的笔墨去描绘陶渊明心中的世外桃源,还是借着陶渊明的诗句,去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自由的渴望?我期待着在这十二开的作品中,能看到石涛笔下山水的勃勃生机,也能感受到他与陶渊明之间跨越时空的某种共鸣,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我被这套书的名字深深吸引,特别是“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这一部分,这名字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一直认为,中国艺术的魅力,在于它能够将现实的景物与抽象的情感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石涛是中国绘画史上极具个性的一位画家,他的作品总是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他的笔墨间似乎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陶渊明的诗,更是无数文人心中向往的田园牧歌,是他追求自由、淡泊名利的写照。将这两者结合,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了无数的可能性。石涛会如何用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笔墨,去诠释陶渊明诗中的意境?是描绘出他心中理想的田园风光,还是借由诗句来抒发自己对自由的向往?我非常期待在这十二幅作品中,能够看到石涛如何以他独有的艺术语言,将陶渊明的诗意具象化,从而带给我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和精神享受。
评分拿到这套书,首先吸引我的便是那精美的装帧和厚重的质感,一看就是为真正热爱艺术的人准备的。虽然我不是专业的美术史研究者,但对中国古典艺术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次选择这套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所包含的几部分作品。特别是“四季山水图册八开”和“山水图册八开”,我一直对中国传统山水画情有独钟。四季变化,是中国文人诗画中永恒的主题,我很好奇这八幅“四季山水”会如何展现不同季节的韵味。是春的生机勃勃,夏的热烈奔放,秋的萧瑟沉静,还是冬的银装素裹?而“山水图册八开”又会有怎样的呈现?是更加宏大的全景式描绘,还是侧重于某个特定景致的刻画?我希望能在这册书中,找到不同于我以往接触过的山水画作品的独特之处。也许是作者在笔法、墨法上有着独到的创新,亦或是他所描绘的山水,蕴含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哲学思想。我期待着通过这八幅画,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艺术家在笔墨间倾注的情感。
评分这套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极具分量,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细翻阅,但仅仅是“大师原典系列”这几个字,就足以让我的心生期待。中国美术史,这是一个多么宏大而深邃的领域,而石涛与陶渊明,这两位跨越时空的艺术家与文人,他们的诗意与山水,究竟能碰撞出怎样令人惊叹的火花?我尤其对“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这个部分充满了好奇。石涛的笔墨,狂放不羁,却又蕴含着哲思,而陶渊明的诗,淡泊宁静,描绘着理想中的田园生活。这两者结合,是石涛用他的画笔去理解、去诠释陶渊明的诗句,还是借着诗意来抒发他自己的胸怀?十二开的篇幅,是否意味着每一幅画都对应着一首诗,或者是一种意境的延展?我脑海中已经开始勾勒出那些笔墨淋漓、意境悠远的画面,它们会是怎样的色彩搭配?又是怎样的构图布局?我期待着在这本书中,能看到石涛是如何以他独特的视角,将文人的情怀与自然的壮美融为一体,从而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艺术享受。
评分我对这套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对其“大师原典”定位的认同。中国美术史浩如烟海,能够被称为“原典”的作品,必然是经过时间检验,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的。我尤其关注“石涛·陶渊明诗意图十二开”。石涛的画,总是带着一种“我欲作画,便是我作画”的独立精神,他打破了当时许多陈规陋习,他的艺术生命力顽强而旺盛。而陶渊明的诗,则是中国文人心中的一抹净土,是他追求自由、回归自然的理想写照。将这两者结合,我猜想这十二开的作品,绝不会是简单的图文并茂,而是一种精神上的深度对话。石涛是否会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他对世事的洞察,融入到对陶渊明诗歌意境的解读之中?他的笔触是否会因为诗的意境而变得更加婉转,亦或是更加磅礴?我希望能在这十二幅画中,看到一种超越文字的诗意表达,感受到石涛笔下那种不羁而又深沉的灵魂。
评分还不错的画册
评分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内容挺好,只是没有长卷的那套印的好,纸张质量也不怎么样,
评分挺好?
评分值
评分说是第二天到,结果晚了一天
评分内容挺好,只是没有长卷的那套印的好,纸张质量也不怎么样,
评分说是第二天到,结果晚了一天
评分印刷还可以,就是没有注明在哪里收藏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