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對技巧刻意地追求,
或是本來麵目的自然呈現,
或是抒發自己心境,
或是觀察與思考。
我們從鏡頭中看世界,
記錄不同國度的自然風光、
各式建築、人物及民族風情……
盧浮宮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的塞納河北岸,始建於1204年,原是法國的王宮,現為盧浮宮博物館。盧浮宮是法國文藝復興時期ZUI珍貴的建築物之一,以收藏豐富的古典繪畫和雕刻而聞名於世,如達·芬奇的油畫濛娜麗莎、斷臂維納斯雕像和勝利女神雕像等。盧浮宮也是巴黎的經典景點之一,正像人們感嘆的,“古老的歐洲城堡加上玻璃金字塔外觀,給人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
巴黎聖心教堂位於巴黎濛馬特高地上,建成於1919年,具有羅馬式與拜占庭式相結閤的彆緻風格。教堂通體潔白,四個小圓頂圍繞一個大圓頂,很具中東情調。教堂後部有座高84米的方形鍾樓,正麵有三扇拱形大門,門頂兩側有兩尊騎像,分彆是聖路易王和聖女貞德。教堂一側是小丘廣場,這兒是藝術傢的聚集地,有許多畫傢和學生在此賣畫或為遊客畫肖像,我也曾買過兩幅小品。
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的巴黎聖母院因法國文豪維剋多·雨果的一部同名小說使她更加聞名於世。巴黎聖母院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西堤島上,是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座堂,也是世界著名的教堂。聖母院約建造於1163—1250年間,曆時180多年,為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錶。
孫憲法,彆署半隱廬主人,書屋名半隱廬、硯耘齋、無盡齋,原籍江蘇淮安,1954年9月生於遼寜,成長於河南洛陽,北京大學法律碩士。1970年12月應徵入伍,在空軍部隊曆任雷達師、指導員、乾事、協理員等職。1988年轉業,先後在國傢人事部、山西天鎮縣、國務院稽查特派員總署、中央企業工委工作,曾任國務院國資委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第2辦事處主任(正司級),現任中國通用技術集團外部董事。發錶、編著過多篇法律、經濟類論著。有書法、攝影、散文作品發錶於報刊、雜誌,書法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展並獲奬。現為北京書法傢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國際公共關係協會理事。
賀京平,原籍陝西宜君,1954年10月生於北京,大學文化。1972年12月從河南洛陽應徵入伍,在空軍部隊曆任電傳員、分隊長、指導員、協理員、科長等職。1986年轉業為部隊職員,在空軍司令部招待所任處長、辦公室主任等職。工作之餘,喜好書法、攝影,退休以後,熱衷於旅遊和攝影創作。
我們不是攝影發燒友,更不是攝影傢,隻是愛好者。我們去的地方雖不多,但涉及亞、大洋、非、歐、南美、北美六大洲20個國傢。有些作品是年輕時齣國學習、工作之餘用膠片拍攝的,更多的是退休後拍攝的。退休以後,老伴倆有瞭更多的時間,我們一起到南非、埃及等更遙遠的地方,沒有時間限製,信馬由繮,更輕鬆、愜意。雖然攝影技術並未提高,隻是用數碼代替瞭膠片,但拍攝興趣更加提高。拍的圖片多瞭,將它們整理成冊,讓親朋好友觀賞,他們贊譽拍得還不錯,當然是站在業餘的角度。我們從來沒有想到齣影集,倒是計劃齣一本遊記散文,配以拍攝的圖片。這時有位在旅遊齣版社擔任攝影編輯部主任的朋友、攝影傢龔威健看瞭圖文草稿,建議齣個攝影集,攝影圖片比文字更有可讀性。在他鼓勵及倡導下,使我們下決心齣這部攝影集。影集以攝影圖片為主,簡要的文字抒發創作感受,起名為“從鏡頭中看世界—孫憲法、賀京平攝影隨筆集”。感謝中國攝影齣版社的編輯們,他們為這部影集的齣版給予瞭極大的指導、幫助。
希望這部作品能給大傢帶來美的感受,能為沒有去過這些地方的朋友提供一些信息。同時,真誠地請讀者與朋友們給予指正。
作者
2017年元旦前夕
006 西歐 南歐篇
WESTERN EUROPE AND SOUTHERN EUROPE
032 北歐 東歐篇
NORTHERN EUROPE AND EASTERN EUROPE
056 南美篇
SOUTH AMERICA
070 北美篇
NORTH AMERICA
088 非洲篇
AFRICA
112 亞州 大洋洲篇
ASIA AND OCEANIA
目錄 C O N T E N T S
128 後記
POSTSCRIPT
魚尾獅是新加坡的地標與象徵,緊鄰濱海灣沿綫,身後是金融中心的高樓大廈群。魚尾獅是一種虛構的魚身獅頭的動物,獅頭代錶傳說中的“獅城”,魚尾既代錶新加坡從漁港變成商港的特性,同時也象徵著當年漂洋過海、南來謀生、刻苦耐勞的先輩們。1972年9月15日,當時擔任新加坡總理的李光耀為魚尾獅塑像主持開幕儀式,他在緻辭時希望魚尾獅能成為新加坡的象徵,就如艾菲爾塔是巴黎的象徵一樣。隨後這數十年裏,魚尾獅成功打造齣新加坡的國際形象,成為吸引外來遊客拍攝“到此一遊”照片的最佳鏡頭。今天,魚尾獅已被圖騰化。
新加坡是東南亞十國中唯一的發達國傢,1965年獨立後,新加坡采取的國傢主導經濟政策刺激瞭經濟成長,使之逐漸發展成為新興的發達國傢,並因此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一。我去過新加坡兩次,這裏治安良好,犯罪率低,社會穩定。新加坡是一個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傢,華人占74%。在文化方麵,匯聚東西方文化的精粹,形成自己的特點。總之給我的印象是清潔、有序、誠信、綠色。
但凡到悉尼的人,必到悉尼歌劇院(SydneyOperaHouse),她已成為悉尼市的地標建築。一座貝殼形屋頂下方是結閤劇院和廳室的水上綜閤建築,歌劇院內部建築結構則是仿效瑪雅文化和
阿茲特剋神廟。從遠處看,悉尼歌劇院更像一艘即將乘風齣海的白色風帆,伴著音樂,駛嚮蔚藍的海洋。悉尼歌劇院不僅是悉尼藝術文化的殿堂,更是悉尼的魂魄。
……
我們沒有對技巧刻意地追求,
或是本來麵目的自然呈現,
或是抒發自己心境,
或是觀察與思考。
我們從鏡頭中看世界,
記錄不同國度的自然風光、
各式建築、人物及民族風情……
《從鏡頭中看世界》讓我深刻體會到瞭“大象無形”的藝術境界。孫憲法和賀京平的作品,並沒有刻意追求視覺上的震撼,也沒有試圖去錶達多麼宏大的主題。相反,他們往往聚焦於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平凡瞬間。然而,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在他們的手中,卻被賦予瞭生命和靈魂。我看到瞭他們對光影的敏感,對色彩的運用,以及對構圖的獨特理解。但更讓我動容的,是照片背後所流淌齣的情感,是文字中那些對人生哲理的淡淡感悟。他們不是在“教”你看世界,而是在“引導”你用他們的視角去“感受”世界。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比任何直接的灌輸都要深刻。這本書,讓我開始學會去發現身邊的美,去感知生活中的詩意。
評分翻開《從鏡頭中看世界》,我立刻被一種彆樣的敘事方式所吸引。它不像我以往讀過的許多攝影集那樣,隻是簡單地羅列圖片,配上簡短的說明。孫憲法和賀京平的文字,與圖片之間,似乎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和呼應。他們的隨筆,既有對拍攝場景的細緻描繪,又充滿瞭對當下情境的深刻反思。讀著文字,仿佛能身臨其境地感受到當時的空氣、光綫,甚至人物的情緒。而當目光轉嚮圖片,那些文字所描繪的意境便更加鮮活地呈現在眼前。我驚嘆於他們捕捉瞬間的能力,更佩服他們將瞬間轉化為永恒的文字功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攝影,更是關於如何用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和一顆敏感的心去感受生活。我尤其喜歡那些看似平淡的場景,在他們的鏡頭和筆觸下,卻煥發齣瞭動人的光彩。這讓我開始審視自己,是否也曾錯過身邊那些同樣美好的風景和故事?這本書,無疑是在提醒我,要放慢腳步,去細細品味生活中的點滴。
評分《從鏡頭中看世界》讓我對“瞬間”這個概念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們生活在一個追求速度的時代,似乎一切都講求效率,講求“快”。然而,孫憲法和賀京平的作品,卻提醒我,真正有價值的瞬間,往往是經過沉澱和捕捉的。他們的照片,可能隻是一個眼神,一個姿態,一個光影的變幻,但卻蘊含著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情感。他們的文字,也同樣如此,往往從一個微小的切入點齣發,卻能觸及到人性的復雜和生活的真諦。這本書,讓我明白,重要的不是“瞬間”有多麼宏大,而是它是否能觸動人心,是否能引發思考。我開始意識到,在忙碌的生活中,我們更需要去捕捉那些“有意義的瞬間”,並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雖然我在這裏不便詳細描述具體細節,但整體而言,它呈現齣一種大氣、沉穩、又不失現代感的風格。圖片與文字的編排,恰到好處地營造齣一種閱讀的節奏感,讓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沉浸在文字所營造的氛圍之中。我尤其欣賞他們對於留白的運用,這種“少即是多”的設計理念,反而讓畫麵和文字更加突齣,更具錶現力。可以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次內容的閱讀,也是一次視覺的享受。它讓我看到,一本優秀的圖書,不僅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精彩的內容,更要有精良的製作和用心的設計。
評分初拿到這本《從鏡頭中看世界》,我便被書名所吸引。這兩個名字,孫憲法、賀京平,雖然我並非攝影圈內的資深人士,但隱約知道他們是影像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書名中的“鏡頭”二字,似乎就已經點明瞭這本書的靈魂所在——透過攝影師的眼睛,去觀察、去理解、去感悟我們所處的世界。更吸引我的是“隨筆集”這三個字,這預示著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攝影技術指南,也不是生硬的藝術評論,而更像是一場心靈的對話,一次思想的碰撞。我期待著,在他們冷靜、敏銳的鏡頭語言背後,能夠窺探到那些細膩、深邃的情感和思考。我很好奇,當兩位藝術傢將他們的作品與文字結閤,會描繪齣怎樣一幅幅既有視覺衝擊力,又有文字溫度的畫捲。是宏大的敘事,還是微觀的洞察?是瞬間的捕捉,還是時間的沉澱?我帶著滿心的好奇和一絲期待,準備走進這本書,走進他們用影像和文字構建的獨特世界。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我習以為常的生活片段,去發現那些隱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平凡。
評分《從鏡頭中看世界》給我帶來的,是一種思維上的解放。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是這樣”的頓悟。孫憲法和賀京平用他們的作品和文字,為我打開瞭一扇扇新的門。他們不拘泥於傳統的視角,而是敢於挑戰慣性思維,去發掘事物的另一麵。我看到他們對於人文關懷的關注,對於社會現實的思考,以及對於個體命運的悲憫。這種深入骨髓的觀察和思考,通過他們精煉的文字和極具錶現力的畫麵,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我常常在想,攝影是否不僅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錶達,一種對世界發齣聲音的方式?他們的作品,讓我重新思考瞭“真實”的含義,也讓我意識到,影像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觸及人心最柔軟的部分。這本書,讓我開始審視自己對世界的認知是否過於片麵,也鼓勵我用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接納和理解。
評分《從鏡頭中看世界》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關於“觀看”的啓示。我們每天都在觀看,但我們是否真的“看見”瞭?孫憲法和賀京平的鏡頭,和他們的文字,都在引導我去重新審視“觀看”這個行為。他們不隻是簡單地記錄,更是帶著一種審視和理解去觀看。他們關注普通人,關注被忽略的角落,關注那些細微的情感變化。他們的作品,讓我看到瞭世界的多樣性,看到瞭人性的復雜性,也看到瞭生活的美好與不易。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如何觀看世界的,我的觀看是否足夠深入、足夠有溫度?它鼓勵我,用更積極、更敏銳、更富同情心的目光去觀察周圍,去發現那些被遮蔽的美麗和真相。
評分我必須承認,《從鏡頭中看世界》的文字部分,極大地拓展瞭我對攝影的理解。我一直以為,攝影師的“隨筆”更多的是關於攝影技術的探討,或者是一些創作心得的分享。然而,孫憲法和賀京平的文字,卻遠遠超越瞭這些範疇。他們的隨筆,充滿瞭人文關懷,充滿瞭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和思考,甚至還涉及到瞭哲學和曆史的探討。這種跨領域的融閤,讓他們的作品呈現齣一種更加立體和豐滿的維度。我看到瞭他們對人性的洞察,對時代的記錄,以及對理想的追求。他們的文字,既有攝影師的敏銳觀察力,又有學者的深度思考力。這種結閤,讓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攝影隨筆集,更是一本關於人生、關於社會的深刻讀物。
評分在閱讀《從鏡頭中看世界》時,我體驗到瞭一種“知行閤一”的快感。我能清晰地感受到,孫憲法和賀京平的文字,並非憑空而來的感性抒發,而是建立在他們深入的觀察和長期的實踐基礎之上的。他們的隨筆,是對他們攝影作品的注解,更是他們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當讀到他們對某個場景的描述時,我會在腦海中勾勒齣相應的畫麵,而當看到圖片時,又會迴想起文字中的細節。這種影像與文字的相互映照,形成瞭一種獨特的閱讀體驗。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創作,是思想與實踐的完美結閤,是感性與理性的有機統一。這本書,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方式,是否也應該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閤,去讓自己的認知和行動更加協調一緻。
評分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所傳遞齣的那種沉靜而有力量的氣質。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習慣瞭快餐式的閱讀和碎片化的信息。而《從鏡頭中看世界》,卻像一股清流,引導我進入一種緩慢而深入的體驗。孫憲法和賀京平的文字,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字字珠璣,充滿智慧。他們的隨筆,往往從一個極小的切入點齣發,卻能引申齣對人生、對社會、對藝術的深刻洞見。他們的照片,也同樣如此,構圖精準,光影考究,但更重要的是,它們都蘊含著一種情緒,一種故事。我常常會反復閱讀同一段文字,或者反復欣賞同一張圖片,每一次都能有新的體會。這種“慢閱讀”的體驗,讓我感到久違的寜靜和滿足。它提醒我,真正的理解,需要時間和耐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