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的長效機製研究》在對鄉村旅遊和農民權益保障相關理論研究基礎上,對已發展鄉村旅遊的當地居民進行滿意度調查,瞭解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針對農民權益受損的問題,藉鑒典型鄉村旅遊開發區的創新實踐經驗,構建農民權益保障的長效機製,使農民從鄉村旅遊中的到切實、長遠利益,使鄉村旅遊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麵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為鄉村旅遊開發及農民權益保障相關理論體係提供有益補充,為政府製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為我國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的措施和辦法。
作者簡介
李南潔,女,1981年10月生,河南南陽人。注冊城市規劃師、注冊土地估價師、注冊房地産估價師、注冊資産評估師、重慶工商大學副研究員。從事研究領域:城鄉規劃、土地規劃、旅遊規劃。
內頁插圖
目錄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現狀
1.3 研究內容
1.4 研究視角
2 相關概念界定
2.1 鄉村旅遊與鄉村旅遊開發
2.2 我國鄉村旅遊開發的特殊使命
2.3 農民與農民權益
2.4 我國鄉村旅遊開發涉及的農民權益的主要內容
3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理論與藉鑒
3.1 旅遊可持續發展理論
3.2 社區參與理論
3.3 利益相關者理論
3.4 農民權益保護相關理論
4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受損之現狀考察、評價及分析
4.1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現狀調查方案
4.2 調查區域鄉村旅遊開發現狀
4.3 鄉村旅遊開發對農民權益的影響分析
4.4 鄉村旅遊開發區農民的滿意度評價
4.5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受損問題及原因分析
5 我國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的創新實踐
5.1 重慶鄉村旅遊開發的創新實踐
5.2 成都鄉村旅遊開發的創新實踐
5.3 廣西鄉村旅遊開發的創新實踐
5.4 浙江鄉村旅遊開發的創新實踐
6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長效機製的構建
6.1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的保護層次——“個體-組織-社區”
6.2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模式——“保護-發展-內生”
6.3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的製度建設
附錄 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現狀調查問捲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鄉村旅遊因其廣闊的市場前景,良好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及其綜閤性強、關聯性大,勞動密集型等産業特點,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成為推動城鄉和諧發展和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切入點,受到各地政府和百姓的普遍歡迎。然而在我國鄉村旅遊開發的實際運行過程中隱藏著眾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農民權益受損問題。集中體現在:一是農民在旅遊開發中土地被占用、環境遭破壞、生活受乾擾,同時閤法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證、不能長期分享旅遊發展成果等;二是由於資源占有不同,農民介入旅遊的程度不同,在當地農民內部也存在利益分配不均或惡性競爭的現狀,造成農民間矛盾激化;三是開發者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過程中,把具有極高文化價值的鄉村文化資源作為旅遊商品開發,導緻鄉村的非物質文化被破壞。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瞭當地鄉村旅遊的有序發展,更為農村社會的和諧發展埋下隱患。
本書在對鄉村旅遊和農民權益保障相關理論研究基礎上,對已發展鄉村旅遊的當地農民進行滿意度調查,瞭解鄉村旅遊開發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針對農民權益受損的問題,藉鑒典型鄉村旅遊開發區的創新實踐經驗,構建農民權益保障的長效機製,使農民從鄉村旅遊中得到切實、長遠利益,使鄉村旅遊在打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農村經濟、解決“三農”問題等方麵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發揮。最後,針對目前鄉村旅遊開發的相關製度缺陷,以農民權益得到有效保障為前提進行製度優化。為鄉村旅遊開發及農民權益保障相關理論體係提供有益補充,為政府製定相關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和決策參考,為我國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行的措施和辦法。
本書所涉及的數據分彆來源於有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鄉村旅遊開發區所在地相關政府部門統計數據及現場調查數據;實踐案例資料除現場調查所得之外,其餘均由鄉村旅遊開發所在地的旅遊局、扶貧開發辦公室等相關單位提供,在此錶示感謝;本書撰寫過程中參考引用瞭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在本書最後列齣瞭主要的參考文獻,對它們的作者也一並緻謝。
本書研究工作的完成得益於重慶市教委科學技術研究項目(KJ1706178)、重慶工商大學科研平颱開放課題(1456038、KFJJ2016028)、西南大學決策谘詢項目(2016SWUJCZX03)的資助。本書的齣版由重慶市發展信息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工商大學)資助。
因資料收集、研究水平與經驗等方麵的原因,本書難免有不足或疏漏之處,敬請各位熱心讀者不吝賜教,以作進一步修正和提高。
《鄉村振興與多元共贏:鄉村旅遊發展中的利益共享模式探析》 引言 鄉村,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根脈與記憶,亦是國傢發展戰略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鄉村旅遊作為一種融閤瞭文化傳承、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新興産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崛起。它不僅為城市居民提供瞭親近自然、體驗鄉愁的理想空間,更重要的是,它為廣大鄉村地區帶來瞭新的發展機遇,尤其是在帶動農民增收、改善農村麵貌方麵展現齣巨大潛力。然而,在鄉村旅遊蓬勃發展的背後,如何確保當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障,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和諧統一,避免發展成果被少數人攫取,成為擺在我們麵前的重大課題。 本書聚焦於鄉村旅遊發展過程中農民權益保障這一核心議題,旨在深入探究建立一套健全、可持續、多元化的利益共享機製。我們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問題進行錶象的描述,而是力求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全麵剖析當前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狀、挑戰,並著力於構建一套具有前瞻性、操作性與普遍適應性的長效機製。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政策製定者、旅遊開發者、鄉村閤作組織以及廣大農民提供有價值的參考與藉鑒,共同繪製鄉村振興與多元共贏的美好藍圖。 第一部分:理論基石與現實睏境 第一章:鄉村旅遊的內涵、價值與發展趨勢 本章將首先厘清鄉村旅遊的概念範疇,深入闡述其多重價值。鄉村旅遊不僅僅是簡單的觀光休閑,它更承載著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社會建設等多重使命。我們將從經濟維度(如增加農民收入、促進産業多元化)、社會維度(如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提升農民生活品質、增強文化認同感)以及生態維度(如促進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綠色經濟)等多個角度,全麵審視鄉村旅遊的戰略意義。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分析中國鄉村旅遊發展的宏觀趨勢。近年來,鄉村旅遊呈現齣哪些新的發展特點?從觀光遊到體驗遊、研學遊、康養遊的轉型,從單一業態到多元業態的融閤,從注重景點到注重全域旅遊的轉變,這些趨勢對農民權益保障提齣瞭哪些新的要求?我們還將探討國傢政策在推動鄉村旅遊發展中的作用,以及這些政策如何影響到農民的利益。 第二章:農民權益保障的理論框架與核心要素 本章將構建理解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理論基礎。我們將梳理與農民權益相關的核心理論,包括但不限於: 財産權利理論: 土地、林地、宅基地等集體和個體財産在旅遊開發中的歸屬、使用與收益權。 參與權與決策權理論: 農民在旅遊項目規劃、開發、經營和管理中的話語權和參與程度。 分配權與收益權理論: 旅遊發展産生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項收益,如何公平有效地分配給當地農民。 發展權與賦權理論: 鄉村旅遊如何幫助農民提升技能、增加就業機會,實現自我發展與能力增強。 環境權與可持續發展理論: 確保旅遊開發不對農村生態環境造成破壞,並使農民能夠從健康、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中獲益。 我們將深入剖析這些理論在鄉村旅遊語境下的具體體現,並提煉齣農民權益保障必須包含的核心要素,如:知情權、參與權、受益權、選擇權、監督權、補償權等。 第三章: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民權益保障的現實睏境與挑戰 盡管鄉村旅遊前景廣闊,但在實踐中,農民權益保障仍麵臨諸多挑戰。本章將聚焦當前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突齣問題,包括: 土地徵用與流轉中的權益受損: 土地徵用補償不閤理、流轉過程中農民失去土地經營權、收益分配不透明等問題。 就業機會與技能錯配: 旅遊開發提供的就業崗位多為低端服務業,農民缺乏相關技能,導緻就業結構性矛盾突齣。 收益分配機製不公平: 旅遊收入主要集中在開發商、企業手中,農民分紅比例低,或通過價格租金等形式被“虹吸”。 傳統文化與生活方式的衝擊: 商業化開發可能導緻鄉村特色文化商品化、景觀化,甚至侵蝕農民的傳統生活空間和方式。 信息不對稱與議價能力低下: 農民在麵對大型開發商時,信息不對稱導緻其議價能力弱,權益易受損害。 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的發揮不足: 部分地區集體經濟組織在旅遊開發中未能有效代錶農民利益,在協商、監督、分配等環節缺位。 發展模式的同質化與生態環境壓力: 盲目追求經濟效益,可能導緻環境破壞,反過來又會損害農民的長遠利益。 政策落實的“最後一公裏”難題: 盡管有相關政策支持,但基層執行不到位、監管不力,導緻政策紅利未能真正惠及農民。 本章將通過案例分析,生動展現這些睏境,為後續機製構建提供現實依據。 第二部分:多元共贏機製的構建與實踐 第四章:集體經濟組織在農民權益保障中的核心作用 集體經濟組織,作為連接農民與外部資源的橋梁,在鄉村旅遊發展中肩負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強化集體經濟組織的功能,使其在農民權益保障中發揮更積極、更主動的作用: 賦能與改革: 如何通過産權製度改革、治理結構優化、專業人纔引進等方式,提升集體經濟組織的活力和專業化水平。 代錶與協商: 推動集體經濟組織成為農民在旅遊開發中的主要代言人,參與項目談判、閤同簽訂、利益分配等關鍵環節,有效維護農民的集體利益。 閤作與共建: 鼓勵集體經濟組織以入股、閤作經營等形式參與旅遊項目,將集體資産轉化為旅遊發展資本,實現農民的股權化、資本化收益。 監督與管理: 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對旅遊開發過程的監督機製,確保項目符閤鄉村發展規劃,保護生態環境,公平分配收益。 服務與發展: 依托集體經濟組織,為農民提供旅遊技能培訓、市場信息谘詢、産品包裝推廣等服務,幫助農民提升自身競爭力。 第五章:創新閤作模式:構建多元化的利益共享鏈條 本書認為,單一的閤作模式難以滿足鄉村旅遊發展的復雜需求,必須構建多元化的利益共享鏈條。本章將重點分析和推介幾種創新型的閤作模式: “公司+閤作社+農戶”模式的深化: 在此基礎上,如何進一步細化各方權責,優化收益分配機製,確保農戶在産業鏈中獲得穩定且可持續的收益。例如,引入“保底收益+浮動分紅”的模式。 “共享農莊”與“社群經濟”: 探索通過共享農莊、村民入股經營特色民宿、餐飲、手工藝品等,讓農民直接成為旅遊服務的提供者和受益者。利用互聯網平颱,構建社群經濟,將消費者與生産者直接連接。 “資源變資本,農民變股東”: 鼓勵農民將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林權等閤法權益,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特色手工藝等,摺價入股,成為旅遊企業的股東,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紅利。 “生態補償與綠色收益”機製: 探索建立基於生態價值實現的收益分配機製,例如,將部分旅遊門票收入、環境稅費等,用於對為環境保護做齣貢獻的農民進行補償或奬勵。 “社區營造與文化共創”: 強調在旅遊開發中,充分尊重當地社區的意願,鼓勵農民參與文化挖掘、故事講述、傳統技藝傳承,讓農民成為鄉村文化的主體,並從中獲得經濟和精神的雙重迴報。 第六章:製度保障與政策創新 有效的製度設計和政策支持是長效機製的基石。本章將從以下幾個方麵進行深入論述: 産權製度的完善: 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宅基地、林地等在旅遊開發中的使用權、收益權,保障農民的財産性收入。探索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路徑,讓農民從中獲益。 多元化收益分配的法律框架: 建立健全鼓勵多元化收益分配的法律法規,明確收益分配的原則、方式和監管機製,防止利益截留和不公。 健全的市場準入與退齣機製: 規範旅遊投資主體的準入條件,建立嚴格的評估和退齣機製,防止“一窩蜂”式開發和“圈地”行為,保護農民的長遠利益。 強化監管與糾紛解決機製: 建立多層次、全方位的監管體係,對旅遊開發中的農民權益保障情況進行常態化監督。設立專門的鄉村旅遊權益糾紛調解與仲裁機構,為農民提供便捷、有效的維權途徑。 稅收優惠與財政支持: 針對鼓勵農民參與旅遊開發、發展特色農業的政策,提供相應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降低農民創業門檻,激勵其積極性。 建立信息公開與共享平颱: 搭建鄉村旅遊信息公開平颱,將旅遊項目開發進展、收益分配情況、國傢相關政策等信息嚮農民公開,減少信息不對稱,提升農民的參與度和話語權。 第七章:能力建設與意識提升 長效機製的有效運行,離不開農民自身能力的提升和意識的覺醒。本章將關注: 技能培訓與素質教育: 針對不同需求的農民,提供定製化的旅遊服務技能、經營管理、市場營銷、環境保護等方麵的培訓,提升其在旅遊産業中的競爭力。 法律知識普及與維權意識培養: 加強對農民的法律宣傳,使其瞭解自身的閤法權益,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識和維權途徑。 閤作精神與組織能力培育: 鼓勵農民之間加強閤作,組建各類互助組織,提升其在集體協商和共同發展中的組織能力。 企業傢精神的激發: 鼓勵和支持有潛力的農民創業,引導他們成為鄉村旅遊的創新者和領頭羊。 結論與展望 本書通過對鄉村旅遊發展中農民權益保障的深入研究,構建瞭一套包含理論基礎、多元化閤作模式、製度保障與能力建設的係統性長效機製。我們堅信,隻有將農民的利益置於鄉村旅遊發展的核心位置,通過科學的機製設計和有效的政策引導,纔能真正實現鄉村的全麵振興,讓鄉村旅遊的陽光普照到每一個辛勤付齣的農民身上,最終達成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美好的多元共贏局麵。 展望未來,隨著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旅遊將迎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書的研究成果,將為構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鄉村旅遊發展模式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引。我們期待,本書的齣版,能夠引發更多關於鄉村發展和農民權益保障的深入思考與積極行動,共同譜寫中國鄉村發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