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

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加] J.D.比利 等 著,莫蓓莘 译
图书标签:
  • 植物生理学
  • 种子生理
  • 发育生物学
  • 萌发
  • 休眠
  • 植物激素
  • 环境胁迫
  • 植物生长
  • 植物繁殖
  • 植物生物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33333
版次:3
商品编码:121616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6
字数:43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补充了领域内**的研究进展,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既含有比较基础的种子生物学知识,有助于领域内的初学者能较好地理解,也详细介绍了一些能体现目前种子生物学前沿水平的研究结果,使领域内的专家们受益。

目录

前言
第1章 种子的结构和组成 1
1.1 引言 1
1.2 种子的结构 2
1.2.1 胚 3
1.2.2 非胚性的贮藏组织 5
1.2.3 种皮 5
1.3 种子的贮藏物 6
1.3.1 糖类 8
1.3.2 油脂(中性脂肪) 12
1.3.3 蛋白质 14
1.3.4 植酸钙镁 20
1.3.5 其他组分 21
参考文献 23
第2章 种子的发育与成熟 25
2.1 受精 25
2.2 胚胎发生和贮藏组织的形成 26
2.2.1 胚胎组织 26
2.2.2 胚乳 29
2.2.3 种皮 31
2.3 种子发育的调节 33
2.3.1 植物激素 33
2.3.2 胚胎极性和模式 35
2.3.3 发育期间脱落酸的浓度及种子对脱落酸的敏感性 38
2.3 4 种子成熟的调控 41
2.3.5 胚乳发育的表观遗传调控 43
2.3 6 种皮发育及其与胚乳和胚的相互作用 44
2.3.7 体细胞胚胎发生和单性生殖 46
2.4 发育期间的萌发力 48
2.4.1 发育过程中的萌发力 48
2.4.2 早熟萌发:胎萌及穗发芽 51
2.4.3 收获前干燥对萌发力的影响 53
2.5 成熟干燥和萌发模式的转换 55
2.5.1 脱水耐受性的获得 55
2.5.2 与干燥相关的防护机制 56
2.5.3 复水期间的基因表达变化 61
2.6 晚熟和种子干燥 63
2.6.1 生理成熟与收获成熟 64
2.6.2 种子发育和种子晶质 66
2.6.3 成熟干燥和干燥种子的生物物理特性 68
参考文献 74
第3章 贮藏物的合成 77
3.1 谷类同化物和籽粒灌浆 77
3.1.1 贮藏物合成的营养来源 77
3.1.2 种子发育期的营养输入 79
3.1.3 影响种子产量和晶质的因素 83
3.2 贮藏组织中贮藏物的沉积 87
3.2.1 淀粉合成 89
3.2.2 非淀粉类多聚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93
3.2.3 三酷甘泊的合成 95
3.2.4 贮藏蛋白的合成 102
3.2.5 植酸钙镁的合成 111
3.2.6 非贮藏化合物成分的改良以提高营养价值 113
参考文献 115
第4章 萌发 118
4.1 种子萌发的定义和一般特征 118
4.2 萌发率的测定 119
4.3 吸胀作用 124
4.3.1 从土壤中吸水 124
4.3.2 阶段Ⅰ:吸胀作用和吸胀损伤 126
4.3.3 阶段Ⅱ:迟滞期 132
4.3.4 阶段Ⅲ:萌发的完成 132
4.3.5 吸胀动力学 133
4.4 呼吸作用:氧气消耗和线粒体形成 l34
4.4.1 途径和产物 l34
4.4.2 吸胀和萌发中的呼吸作用 l35
4.4.3 线粒体的形成和氧化磷酸化 l36
4.4.4 低氧条件下的呼吸作用 l38
4.5 RNA和蛋白质的合成 141
4.5.1 干燥种子和萌发中种子的转录组 141
4.5.2 处于萌发过程种子的蛋白质组 144
4.6 萌发的完成 146
4.6.1 胚的生长势与限制胚根伸出的外周组织 146
4.6.2 DNA合成和细胞分裂(细胞周期) 152
4.7 种子引发 154
参考文献 157
第5章 贮藏物的动员 161
5.1 幼苗的生长模式 161
5.2 贮藏物的动员 164
5.3 贮藏寡糖的分解代谢 165
5.4 淀粉分解代谢的途径 166
5.4.1 庶糖的合成 168
5.5 谷物中贮藏淀粉的动员 168
5.5.1 糊粉层中任淀粉酶及其他水解酶的合成和释放 169
5.5.2 淀粉分解及水解产物的利用 170
5.5.3 淀粉动员的激素调节 171
5.5.4 糊粉层及其他组织的细胞程序性死亡 177
5.6 双子叶植物中贮藏糖类的动员 178
5.6.1 无胚乳豆类的贮藏淀粉 178
5.6.2 有胚乳豆类的半纤维素的贮藏 179
5.6.3 其他含半纤维素的种子 181
5.7 贮藏三酰甘油的动员 182
5.7.1 油体中三酰甘油的动员 185
5.7.2 乙醛酸循环体的功能与形成 186
5.7.3 三酰甘油分解代谢产物的利用 190
5.8 贮藏蛋白的动员 191
5.8.1 萌发期间的蛋白质动员 191
5.8.2 谷物萌发后的蛋白质动员 192
5.8.3 双子叶植物萌发后的蛋白质动员 195
5.8.4 蛋白酶抑制物 199
5.8.5 双子叶植物幼苗对氨基酸的利用 199
5.9 植酸钙镁的动员 202
5.10 双子叶植物贮藏物动员的调控 203
5.10.1 具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贮藏物动员调控 204
5.10.2 无胚乳双子叶植物种子的贮藏物动员调控 206
参考文献 212
第6章 休眠和萌发调控 215
6.1 休眠的生物学意义 216
6.2 休眠的分类 217
6.3 休眠的机制 218
6.3.1 胚内部抑制萌发的因素 218
6.3.2 胚外周层对萌发的阻碍 221
6.4 胚发育不完全的原因 224
6.4.1 休眠种子的能量代谢 224
6.4.2 休眠的遗传调控 22币
6.5 启动休眠的环境因素 227
6.6 休眠的解除 230
6.6.1 激素信号的感知、传递及对休眠和萌发的作用 231
6.6.2 后熟作用 239
6.6.3 低温 241
6.6.4 温度对休眠的其他影响 243
6.6 5 光照 244
6.6.6 含有非渗透性种皮种子的休眠解除 250
6.6.7 利用化学物质解除休眠 252
参考文献 256
第7章 休眠和萌发的环境调控 260
7.1 种子传播和土壤种子库 260
7.1.1 土壤种子库 262
7.2 萌发的环境调控 263
7.2.1 水分 263
7.2.2 温度 270
7.2.3 光照 276
7 2.4 硝酸盐 280
7.2.5 氧气和其他气体 281
7.2.6 其他化学物质 283
7.3 次生休眠与季节变化 286
7.3.1 休眠循环 286
7.3.2 休眠循环的机制与模型 288
7.4 植物的生命周期、分布及来源对萌发的影响 290
7.4.1 植物的分布 290
7.4.2 季节性因素和开花时间的相互作用对休眠的影响 291
参考文献 293
第8章 寿命、储藏和劣变 295
8.1 古老种子 295
8.2 种子的储藏寿命 299
8.2.1 种子储藏期间生活力损失的模式 299
8.2.2 温度、含水量和种子寿命 303
8.2.3 储藏期间种子生活力的其他影响因素 306
8.3 种子储藏与保存 308
8.3.1 短期储藏 308
8.3.2 种质资源的长期保护:异地种子基因库 310
8.3.3 种质资源的长期保护:原产地种质多样性中心 312
8.4 种子劣变的机制和结果 313
8.4.1 储藏种子的劣变机制 314
8.4.2 储藏对萌发的影响 317
8.5 干燥种子的后熟机制 318
8.6 顽拗性种子 319
参考文献 322
索引 325
译后记 341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植物生理学的书籍简介,不涉及《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的内容。 --- 《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理论与实践应用》 引言:迈向植物生物技术的新纪元 自20世纪中叶以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工具之一,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植物生命过程的理解,并为农业、园艺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本书《植物细胞与组织培养:理论与实践应用》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科学基础、关键技术流程以及在不同应用领域的实际操作案例。它不仅是为初学者提供入门知识的教科书,更是为专业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深入参考的工具书。 本书紧密结合当前的科研前沿和产业需求,着重于将基础理论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知识体系。通过对历史发展、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应用领域以及最新进展的详尽阐述,本书旨在帮助读者掌握利用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在体外无菌条件下进行培养、分化和再生的能力。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技术准备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石,为后续的实验操作奠定坚实基础。 第1章:植物组织培养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植物组织培养从早期概念萌芽到现代高科技应用的历程。重点介绍奠基性的科学发现,如根尖培养、愈伤组织诱导的突破,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赋能组织培养,实现基因工程和生物反应器的集成应用。本章强调了无菌操作环境对培养成功的决定性作用,并探讨了该技术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战略地位。 第2章:无菌操作技术与实验室建设 无菌环境是植物组织培养成功的先决条件。本章详细阐述了构建和维护无菌操作环境所需的设施要求,包括超净工作台(Laminar Flow Hood)的使用规范、高压灭菌的原理与流程、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方法。内容涵盖了从试剂的准备、工具的消毒到操作人员的无菌技术要求,力求详尽到每一个细节,确保培养的启动阶段万无一失。 第3章: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与调控 培养基是为体外培养的植物材料提供营养和激素信号的“人工土壤”。本章系统分析了宏量元素、微量元素、碳源(糖类)、维生素以及生长调节剂(植物激素)在培养基中的作用机制。重点讨论了不同植物物种对营养需求的差异性,以及如何通过精确调整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的比例,诱导植物体外形成胚状体、芽或根。同时,探讨了pH值对养分吸收和酶活性的影响。 第二部分:关键培养技术与过程控制 本部分聚焦于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环节和影响因素的精细控制。 第4章:外植体(Explants)的选择、预处理与接种 外植体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培养的成败。本章详细介绍了可用于培养的各类外植体类型(如芽段、叶片、茎尖、胚、花器官等)的采集标准、表面消毒方法(化学消毒剂的选择与作用时间控制)以及接种技术。深入分析了外植体来源的生理年龄和季节性变化对外植体反应性的影响。 第5章:愈伤组织(Callus)的诱导、继代培养与形态发生 愈伤组织是组织培养中最基础且应用最广泛的细胞群体。本章讲解了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激素配方,以及如何通过调整培养基的理化性质(如琼脂浓度、光照条件)来维持愈伤组织的活力和遗传稳定性。详细阐述了高效继代培养的技术要点,包括细胞团的分散和重新悬浮培养的优化。 第6章:体细胞胚胎发生(Somatic Embryogenesis) 体细胞胚胎发生是实现大规模无性繁殖和基因转化筛选的重要途径。本章系统梳理了直接和间接胚胎发生的发生学过程,重点分析了诱导胚胎发生的关键激素平衡点,以及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形态成熟与玻璃化现象的控制策略。内容包括胚体培养、胚状体成熟、脱水与萌发等关键步骤的操作指南。 第7章:器官发生与植株再生 器官发生(芽和根的再生)是实现植株克隆性繁殖的直接途径。本章深入探讨了“芽诱导-芽增殖-生根”这一经典流程的调控机制,比较了不同植物体系中顶芽、腋芽和不定芽作为起始材料的优缺点。并介绍了微繁殖中优化分蘖和防止顶端优势的策略。 第三部分:应用领域与前沿技术整合 本部分将组织培养技术应用于具体的生物技术领域,展示其巨大的实用价值。 第8章:植物遗传转化(Genetic Transformation)的技术平台 组织培养是基因导入后细胞筛选和再生植株的必要环节。本章详细介绍了农杆菌介导法和基因枪法在组织培养体系中的集成应用。重点阐述了抗生素或生化标志物筛选阳性转化体的原理,以及如何优化再生体系以提高转化植株的再生率和遗传纯度。 第9章:病毒清除与快繁技术在种苗生产中的应用 对于经济作物和种苗产业而言,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病毒清除和快速繁殖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章介绍了顶端分生组织培养法在清除系统性病毒方面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优化分化激素配比实现植物的快速增殖系数最大化,为大规模无病优质种苗的生产提供标准操作流程。 第10章:植物细胞悬浮培养与次生代谢产物生产 细胞悬浮培养提供了研究植物细胞生理和生产高附加值次生代谢产物的平台。本章讨论了如何优化生物反应器(如气升式、转瓶式反应器)的设计参数,以满足细胞高密度培养的需求。重点分析了甲壳素合成酶、生物诱导剂等外部因子对特定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萜类化合物)积累的影响与调控。 结论:面向未来的挑战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当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面临的挑战,例如玻璃化现象的普遍存在、大规模培养的成本控制以及遗传不稳定性问题。展望了未来,基因组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与组织培养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辅助培养条件优化等前沿方向,预示着植物生物技术将迈向更加精准和高效的时代。 附录 包括常用培养基的配方参考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功能速查表,以及常见的实验故障排除指南。 --- 本书内容详实,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植物组织培养领域不可或缺的专业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让我联想到自己在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经历。我一直觉得,每一粒种子都承载着一个完整的生命故事,从它被孕育、成熟,到它在地里沉睡,再到它在恰当的时机破土而出,这整个过程充满了生命力的奇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一种非常生动、易懂的方式来阐述种子发育的每一个阶段,比如细胞的分化、组织的发育,以及各种营养物质的积累,是怎么为未来的萌发打下基础的。我更期待它能深入剖析种子萌发时,那些复杂的生化反应,例如酶的激活、能量的释放、胚根和胚芽的生长等等,这些都是我一直感到非常神秘的地方。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不同植物的实际案例,对比它们的发育和萌发特点,那就更好了,这样能让我更好地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并将其与我自己的观察联系起来。

评分

作为一名对植物生理学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看到《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这个书名,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信号转导”和“激素调控”这两个概念。我猜测这本书会在这些方面提供非常深入的阐述。例如,当种子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变化,比如水分的进入或者温度的升高,它们是如何将这些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并引发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关于各种植物激素,如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等,在种子发育、维持休眠和诱导萌发过程中的精确作用机制。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最新的研究进展,也许会涉及一些新的植物激素及其受体,或者是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通过深入理解这些调控机制,我们不仅能更好地认识种子,也能为农业生产提供更科学的指导,比如如何通过调控激素水平来提高种子萌发率或者延长种子贮藏期。

评分

这次拿到《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我最想看的就是它在“休眠”这个话题上有没有什么新进展。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种子休眠的文章,感觉这部分内容非常精妙,植物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能够“暂停”生命,等待时机成熟,这简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更详细的关于种子休眠的分类,以及各种休眠打破机制的科学解释,比如物理休眠、生理休眠等等,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被外部环境信号触发的。我尤其对那些深层休眠的种子,比如一些多年生草本植物或者树木种子,它们需要经历怎样的漫长等待和复杂的生理调控才能最终萌发。这本书能否提供一些最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成果,例如关于关键基因调控休眠和萌发的机制,或者揭示一些新的休眠调控因子,这将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一种生机勃勃的绿色,让我想起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也让人立刻联想到书名中的“种子”二字。我个人对植物的生命周期一直充满了好奇,尤其是种子这个看似沉寂,实则蕴含着巨大能量的生命起点。当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翻阅了目录,看到了“发育”、“萌发”和“休眠”这些章节,这正是我一直以来非常想深入了解的部分。我特别期待能在这个版本中看到关于不同植物种子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萌发机制,比如对温度、水分、光照的要求,以及它们如何克服休眠期的限制,最终破土而出。我也很好奇作者会如何解释种子内部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例如胚的形成、胚乳的发育,以及那些维持种子生命活力的化学物质。总的来说,这本书的标题和初步印象,已经点燃了我对植物科学研究的极大热情,迫不及待想去探索种子背后的秘密。

评分

我一直对种子如何在极端环境下保持活力,并在合适的时机完成生命的飞跃充满敬畏。这本书的标题《种子:发育、萌发和休眠的生理(第三版)》正好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方面。我特别想知道,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种子是如何演化出如此精妙的休眠机制来应对不可预测的环境变化的?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等待”,而是一种积极的主动适应。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影响种子休眠深度的环境因素,例如土壤盐度、重金属污染,甚至是某些病原体引起的休眠反应。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作者能解释种子在经历漫长休眠后,其内部生理机能是如何恢复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应对可能存在的损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种子在生态系统中的角色,例如它们如何帮助植物群落的更新和适应,那就更有意义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