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成杰民,于光金,王明聪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重金属
  • 环境容量
  • 污染评价
  • 风险评估
  • 土壤修复
  • 环境科学
  • 生态学
  • 重金属污染
  • 土壤质量
  • 环境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24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606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2
字数:2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由土壤环境容量基础理论、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和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信息系统研发三部分内容组成。从土壤环境容量基本概念、土壤环境容量的理论依据、土壤环境容量的确定、土壤环境容量模型、土壤环境容量预测、土壤环境容量的应用等方面论述了土壤环境容量理论基础。并以山东省主要类型土壤为例,从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模型参数研究、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预测等方面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还从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信息系统研发工具、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信息系统结构设计和功能设计、土壤环境容量信息系统详细设计和功能实现等方面介绍了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信息系统开发。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可供环境、土壤、农业、林业、生物、地学等有关科技工作者、技术管理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土壤环境容量基础理论
1 土壤环境容量基本概念
1.1 土壤环境容量
1.2 土壤静态环境容量和土壤动态环境容量
1.2.1 土壤静态环境容量
1.2.2 土壤动态环境容量
1.3 土壤表观环境容量、相对容量和安全容量
1.3.1 土壤表观环境容量
1.3.2 土壤相对容量
1.3.3 土壤安全容量
1.4 土壤环境容量区域分异性
2 土壤环境容量的理论依据
2.1 土壤环境的自净作用
2.1.1 物理净化作用
2.1.2 化学净化作用
2.1.3 生物净化作用
2.1.4 影响土壤环境净化作用的主要因素
2.2 土壤环境的缓冲性能
2.2.1 狭义的土壤环境缓冲性能
2.2.2 广义的土壤环境缓冲性能
2.2.3 影响土壤缓冲性的主要因素
3 土壤环境容量的计算依据
3.1 土壤背景值、临界值、标准值
3.1.1 土壤环境背景值及其对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
3.1.2 土壤I临界值及其对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
3.1.3 土壤标准值及其对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意义
3.2 影响土壤环境容量的因素
3.2.1 土壤类型
3.2.2 土壤理化性质
3.2.3 自然环境条件
3.2.4 土壤环境的生物学特性
3.2.5 社会技术因素
4 土壤环境容量模型
4.1 土壤环境静态容量模型
4.1.1 模型参数的确定
4.1.2 计算实例
4.1.3 存在的问题
4.2 土壤环境动态容量模型
4.2.1 数学模型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2.3 计算实例
4.2.4 存在的问题
4.3 其他土壤环境容量模型
4.3.1 土壤相对容量模型
4.3.2 土壤安全容量
4.3.3 土壤环境容量预测模型
5 土壤环境容量的应用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1 土壤环境容量的应用
5.1.1 制定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5.1.2 制定农田灌溉水质标准和污水灌溉标准
5.1.3 制定农田污泥施用标准
5.1.4 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5.1.5 进行土壤污染预测
5.1.6 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
5.1.7 制定农业生产对策
5.2 土壤环境容量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2.1 缺乏对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生物化学过程研究
5.2.2 缺乏对有机污染物土壤环境容量研究

第二部分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
6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模型参数研究
6.1 植物吸收系数
6.1.1 材料与方法
6.1.2 主要土壤类型中Cu的植物吸收系数
6.1.3 主要土壤类型中Zn的植物吸收系数
6.1.4 主要土壤类型中Pb的植物吸收系数
6.1.5 主要土壤类型中Cd的植物吸收系数
6.1.6 小结
6.2 淋溶系数
6.2.1 材料与方法
6.2.2 淋溶液中重金属元素含量随淋溶次数的变化
6.2.3 不同土壤中各重金属元素有效性指数的变化
6.2.4 主要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淋溶系数
6.2.5 小结
6.3 径流系数
6.3.1 土壤侵蚀量计算
6.3.2 土壤重金属径流迁移系数计算方法
6.3.3 主要土壤类型中重金属的径流迁移系数
6.3.4 小结
6.4 土壤重金属残留率
6.4.1 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率计算
6.4.2 土壤中重金属的渗漏率计算
6.4.3 土壤中重金属的径流迁移系数计算
6.4.4 土壤中重金属的残留率计算
6.5 结论
7 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特征
7.1 研究区概况
7.2 研究方法
7.2.1 布点采样
7.2.2 分析方法
7.2.3 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
7.2.4 土壤重金属积累速率计算方法
7.2.5 数据处理与制图方法
7.3 山东省农田土壤重金属全量分布特征
7.3.1 农田土壤理化性质
7.3.2 农田土壤重金属全量统计值和主要类型土壤环境背景值
7.3.3 农田土壤重金属全量分布特征
7.4 山东省农田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7.5 1989—2009年山东省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变化特征
7.5.1 农田土壤重金属全量变化特征
7.5.2 农田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变化特征
……
第三部分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信息系统研发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土壤重金属污染加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严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污染总超标率为16.1%,其中重度污染点位占1.1%。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超标点位分别为13.7%、2.8%、1.8%和1.1%,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点位超标率分别为7.0%、1.6%、2.7%、2.1%、1.5%、1.1%、0.9%、4.8%,重污染企业及周边土壤超标点位36.3%,固体废物集中处理处置场地土壤超标点位21.3%。由于耕地受到重金属污染,我国每年出产重金属污染的粮食约1200万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产量和农产品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富集到人体,最终影响人体健康。
  土壤环境具有一定的净化功能和缓冲性能,可容纳各种途径来源的污染物,即土壤具有一定的环境容量。土壤环境容量充分体现了区域环境特征,是实现污染物总量控制的重要基础。但是不同的土壤类型,容纳能力不同,土壤环境容量不同。当进入土壤环境的重金属,超过其环境容量时,将带来不可逆转的恶果。尤其是土壤重金属污染过程具有隐蔽性、滞后性、积累性、不可逆性和难治理的特点,土壤重金属污染一旦爆发,后果极其严重,如日本的“痛痛病”经过了10~20年之后才被人们所认识,给人们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正确认识土壤环境容量和合理利用有限的环境容量,有效地预防土壤污染,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逐渐开展了与土壤环境容量相关的研究。研究领域涉及:土壤环境容量研究的一般内容和方法;污染物的生态效应、环境效应,污染物的净化规律与迁移转化;各主要土类、部分亚类、土种的临界含量和环境容量;建立土壤环境容量数学模型;根据土壤环境容量,制定污灌区水质标准和污泥施用量标准等。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深入开展土壤环境容量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水文、地质、地貌不同,土壤种类众多,并且种植作物品种差异也较大,制定全国统一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临界值,来进行土壤环境容量的研究往往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此,有必要根据区域特点研究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为制定区域土壤环境标准、农田灌溉用水标准、污泥施用标准以及区域土壤污染物预测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物总量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平衡,提高农田土壤生产力水平,保障人体健康是十分必要的。
远古的回响: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与星象学探秘 作者:李明德 著 出版社:中华文化出版社 字数:约15万字 装帧:精装 --- 图书简介 《远古的回响:中国古代天文仪器与星象学探秘》是一部深度挖掘和系统梳理中国古代天文学发展脉络的学术专著。本书旨在超越传统史籍的简单罗列,通过对大量考古实物、传世文献以及图像资料的细致考证与交叉印证,力求重建古代中国人认识宇宙、观测天象、并将其融入社会治理与哲学思想的完整图景。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两大主线展开:精巧的观测工具与深邃的星象理论。我们试图回答这样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没有现代精密光学设备的时代,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是如何做到其令人惊叹的精度和体系的? 第一部分:测量宇宙的工具——古代天文仪器的演进与技术解析 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人类工程技术与抽象数学完美结合的体现。本部分聚焦于支撑中国古代宇宙观的物质载体——天文仪器。 第一章:圭表与简易测影的精度极限 本章首先追溯至中国最早的计时与定位工具——圭表。我们详尽分析了简化圭表、立竿、晷影图等基础测影设备的结构、制作工艺及日常使用方法。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如商周至汉代)圭表形制的变迁考察,揭示了古人对日影周期性变化的理解深度。我们特别引入了数学模型,尝试逆推在特定历史环境下,仅凭圭表所能达到的对回归年的测算精度,并对比了当时的官方记录,探寻误差来源与校正机制。 第二章:浑天浑仪的机械奇迹与结构解构 浑天仪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巅峰之作。本书不满足于描述其外观,而是将其视为一部复杂的机械装置进行解构分析。 1. 结构原理的数学化还原: 详细阐释了浑天仪上各个圈环(如赤道环、地平环、黄道环、子午环)的相对关系,以及它们如何模拟天球坐标系。我们基于史书记载,重构了如张衡、郭守敬等大师制作的浑天仪的几何尺寸与内部机械咬合关系。 2. 材料学与工艺的探讨: 考察了古代用于制造精密仪器的金属合金、木材处理技术以及铸造工艺。例如,对宋代苏颂水运仪象台模型研究中,探讨了齿轮传动系统(如擒纵机构的雏形)在天文观测中的应用,这远超同期欧洲的机械水平。 3. 观测实践的还原: 通过模拟不同历史时期的天文现象,结合仪器的方位固定方式,分析浑天仪如何用于确定恒星位置、测量日月食发生的时间和方位。 第三章:星盘、简仪与其他辅助观测设备 除了宏大的浑天仪,大量的便携式或辅助性仪器也构成了古代观测体系的关键环节。 我们深入探讨了星盘在唐宋时期用于“观星位”的作用,分析其与伊斯兰星盘在设计理念上的异同。同时,对简仪(如清代布设于紫金山、高等的天文台仪器)的结构进行了细致对比,阐述了从浑天到简仪的演变,体现了观测理念从模拟天球运动到直接测量天体坐标的转变。书中还收录了对敦煌壁画、石刻中出现的与天文观测相关的图形符号的考证。 --- 第二部分:天人合一的哲学——古代星象学理论体系构建 如果说仪器是“手”,那么星象学就是古代天文学的“脑”。本部分聚焦于中国人如何解释天象,并将这种解释系统化、规范化,最终服务于政治与哲学。 第四章:二十八宿体系的起源与演变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星空划分的基础。本章追溯了其起源于早期观象授时的实用需求,如何从早期的“星”、“次”、“宿”的模糊概念,发展为一套精确的方位和时间标记系统。 1. 星宿的物理对应: 考证了二十八宿中,哪些是基于特定的亮星定位,哪些是基于特定的星群边界划分。 2. 分野的地域关联: 详细分析了古代“分野说”,即二十八宿如何对应到地面的州域。探讨了这种理论如何被用于解释和预测地方性的自然灾害与政治变动。 第五章:三垣二十八宿的宇宙结构模型 本书梳理了“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的概念如何从对特定天区的描述,升华为一个完整的宇宙权力结构模型。 紫微垣与帝王: 深入剖析了紫微垣(北极星区)如何被塑造成“天帝”的居所,并分析了这种宇宙结构如何为“君权神授”的政治合法性提供宇宙论支撑。 日月五星的运行规律与“德”的关联: 考察了古代对五星(岁星、火星、土星、太白、辰星)运动的精确记录,重点分析了“五星会合”、“行星逆行”等反常现象在星占学中的“灾异”解读。强调了古代对行星轨道视为“德行”体现的哲学观。 第六章:历法制定与朔望月的精确控制 天文学的核心应用在于历法。本章详细比较了中国古代几个关键历法体系(如太初历、宣明历、授时法)的技术差异。 1. 岁差与回归年的修正: 分析了郭守敬在《授时法》中如何通过细致的天文观测,首次将岁差的长期影响纳入计算,并达到了当时世界领先的精度。 2. 朔望月与儒家礼制: 探讨了历法制定中,立法(确定历年长度)与成法(确定朔望月长度)之间的协调过程,以及历法修订背后所牵涉的朝廷权力斗争与儒家“正朔”观念的坚持。 结语:古代天文学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最后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遗产,不仅体现在具体的仪器制作和数学计算上,更体现在其独特的“天人感应”哲学思维中。这种思维方式促使古代学者持续观察自然,并将其知识体系化、模型化。尽管古代观测受限于技术,但其对天象的系统性关注,为后世科学思想的萌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书的价值在于: 它不仅是为历史学者和天文学爱好者准备的,更是为研究中国古代工程技术、哲学史和政治史的学者提供了一个跨学科的、以实证为基础的深度分析框架。通过对这些“远古的回响”的重现,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古代中国人的世界观构建过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我一直对环境科学领域,尤其是土壤污染方面的话题很感兴趣。虽然我并非专业人士,但能够理解土壤健康对我们整个生态系统的极端重要性。重金属污染,作为一种持久性、累积性的环境问题,其潜在危害不言而喻,它们不仅影响土壤本身的肥力,还会通过食物链层层传递,最终威胁人类健康。因此,了解土壤在承受和净化重金属方面的“容量”,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控策略至关重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这个复杂的研究领域,让我这个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其研究的精髓。我会关注书中是否能够清晰地阐述环境容量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其在实际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它是否会介绍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室内模拟实验、野外调查,或是模型预测?是否会讨论不同类型的重金属(如镉、铅、汞、砷等)在土壤中的行为差异?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环境容量研究是如何指导土地利用规划、污染修复决策,甚至是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的。如果书中还能探讨未来重金属污染的趋势,以及针对新兴污染物的环境容量评估,那就更具前瞻性了。

评分

我对环境科学的兴趣由来已久,尤其是那些能揭示环境健康和人类福祉之间深刻联系的研究。“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这个书名,对我而言,是一扇通往理解土壤承载力极限的窗口。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以一种严谨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阐释土壤在承受和净化重金属污染方面的科学原理。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并量化“环境容量”的?它是否会涉及到土壤中各种矿物、有机质与重金属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不同重金属(如铅、镉、汞、砷等)在土壤中行为差异的分析,以及它们的毒性是如何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量化的数据和评估方法,说明土壤的重金属环境容量是如何被计算出来的,以及哪些因素会显著影响这个容量。我期待书中能展现环境容量研究的实践意义,比如如何利用这些研究成果来制定更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物的排放限制,以及为土壤修复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如果书中还能探讨未来气候变化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可能产生的影响,那就更具前瞻性和启发性了。

评分

“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到底还能承受多少来自工业、农业,甚至生活垃圾的重金属污染?这本书,在我看来,应该是一本探讨如何“划红线”的书。我希望它能够清晰地说明,为什么我们必须研究土壤的环境容量,以及这个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期待书中能详细阐述,一旦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过了环境容量的阈值,会引发哪些具体的生态和社会问题。比如,农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会增强,导致食品安全问题;土壤微生物群落失调,影响土壤生态功能;甚至可能渗入地下水,污染饮用水源。更进一步,我希望这本书能揭示,这个“容量”是如何被科学计算出来的,其中涉及哪些关键参数和模型。它是否会介绍国际上通行的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标准?或者,是否会针对中国不同地区的土壤特点,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评估方法?我很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如何利用环境容量数据来制定更加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如何进行土地的风险评估和生态修复的优先级排序。

评分

我个人对于环保科技的进步非常关注,特别是那些能够解决现实环境难题的研究。“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它直接指向了土壤污染这个棘手的环境问题。我相信,这本书并非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一份关于如何保护我们宝贵土壤资源的行动指南。我希望书中能深入剖析,那些导致土壤重金属超标的根源,例如工业排放、农业施肥、垃圾填埋等等。更重要的是,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评估土壤所能承受的重金属“上限”。这个“容量”是如何被界定的?有没有统一的标准?或者说,不同的土壤类型,其容量会不会有很大差异?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帮助我们监测和评估土壤的重金属状况。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简便易行的采样和分析技术?或者,是否会讲解一些预测模型,来预估未来重金属污染的趋势?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来降低土壤重金属含量的讨论,比如钝化、固化、植物修复等,那就更全面了。

评分

在我的认知里,土壤承载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境议题,而“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研究”这个书名恰恰触及了这个核心。我之前阅读过一些关于土壤修复的文章,但对“环境容量”这个概念一直有些模糊。这本书给我一个机会,去深入理解它到底意味着什么。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界定和量化土壤在不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的情况下,能够容纳的重金属最大总量或浓度?是否会从生物地球化学的角度,解析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吸附和解吸过程?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等关键理化性质如何影响重金属环境容量的讨论。例如,沙土和粘土在吸附重金属的能力上会有多大差异?高有机质土壤是否真的能有效地固定重金属?此外,我关注的是书中是否会提供一套评估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的通用方法或模型,或者介绍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下的具体案例研究。如果书中能结合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例如利用遥感技术、GIS空间分析等手段来预测和绘制土壤重金属环境容量的分布图,那就更能体现其科学性和前沿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