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法国文学经典译丛》由资深法语翻译家许钧主编。第一辑选取了6本法国名家的代表作,由5位一流法语翻译家翻译,这些译者同时也是学者、博士生导师。这套开放性的译丛,是深入法国文学的绝jia选择。
◇《小王子》为中法双语版,附赠8张可装裱圣埃克苏佩里亲绘原始插画(Estate of Antoine de Saint-Exupéry授权),极具收藏价值。
◇勒克莱齐奥挑选了两段他喜欢的《小王子》片段,献声朗读。
◇平脊精装,典雅大方。第一辑六本套装加赠精美主题明信片。
◇这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为《法国文学经典译丛》特地向中国读者手书的寄语。他说:
“亲爱的读者,我很乐意向你们推荐我的好友许钧教授主编的《法国文学经典译丛》。这一部部伟大的作品超yue时间与空间,向你们敞开,期待你们阅读,而通过阅读,你们参与了再创造,有助于这些经典之作在你们伟大的国家获得新的生命。
——勒克莱齐奥,2016年9月15日题”
内容简介
《阿达拉 勒内》([法]夏多布里昂/著 曹德明/ 译)
《魔沼》([法]乔治·桑/著 李焰明/译)
《娜侬》([法]乔治·桑/著 刘云虹/译)
《小王子》([法]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著 刘云虹/译)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法]让-雅克·卢梭/著 袁筱一/译)
《月神园》([法]埃尔莎·特丽奥莱/著 许钧/译)
内页插图
目录
《娜侬》: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小王子》:
小王子
译后记:一湾心灵的泉水
Le Petit Prince
《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漫步之一
漫步之二
漫步之三
漫步之四
漫步之五
漫步之六
漫步之七
漫步之八
漫步之九
漫步之十
再版后记
《魔沼》:
说明
一、作者致读者
二、耕种
三、莫里斯老爹
四、出色的农夫热尔曼
五、吉叶特大婶
六、小皮埃尔
七、在荒野中
八、大橡树下
九、晚祷
十、冒着严寒
十一、露宿
十二、乡下的风骚女人
十三、农场主
十四、老太婆
十五、返回农庄
十六、莫里斯大娘
十七、小玛丽
附录
一、乡村婚礼
二、送彩衣
三、婚礼
四、卷心菜
《阿达拉勒内》:
序
阿达拉
勒内
《月神园》
精彩书摘
《娜侬》:
一八五○年,我年事已高,决定动笔写一写年轻时代的故事。
我不是让别人对我感兴趣,而是想为我的孩子以及他们的孩子保留一份关于我丈夫的珍贵而神圣的记忆。
我不知道是否能用文字叙述出我的故事,到十二岁时我还一字不识。我将尽我所能。
我要把往事大致想一想,尽可能找到儿时最初的记忆。它们非常模糊,就好像智力还没有受到教育开发的孩子们的记忆。我只知道自己一七七五年出生,五岁时父母就去世了,我甚至记不清是否见过他们。
我的父母都死于天花,我也差点儿因为得天花和他们一起死去。那时,我们家乡还没有疫苗接种。我由年迈的舅公抚养长大,他老伴儿去世了,只有两个孙子,年龄比我稍大一些,和我一样都是孤儿。
我们是村里最可怜的农民。我们从不乞求施舍。
舅公还在打短工,两个孙子也开始挣钱谋生了;可是,我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哪怕是巴掌大的一块。
一间破茅草屋和一个小园子的租金让我们不堪重负,而那小园子被邻居家的栗树笼罩在阴影里,几乎寸草不生。幸好,我们只不过稍微帮了点忙,栗子就都落在了我们这边。邻居也不好说什么,栗树的主干本来就伸到了我们这边,何况正因为这些栗树的枝叶,我们的萝卜才长不好。
穷归穷,可我的舅公,大家叫他让·勒比克,是个非常正直的人。他只要发现两个孙子跑到别人的田里偷东西,就立刻把他们抓回来,狠狠地训斥一通。
他常常说,他更喜欢我,因为我不是天生的小偷和破坏狂。他要我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还教我诵读经文。舅公很严厉,但也很和蔼可亲,他星期天待在家里的时候,有时会抚摸我。
懂事以前的事情,我能记得的只有这些。后来,因为一件事,我的小脑袋一下子自己开了窍。这件事,别人肯定会觉得很幼稚,可对我来说却是件大事,甚至可以算是我生命的起点。
一天,让老爹把我夹在他的两腿之间,在我脸颊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对我说:“小娜奈特,好好听着,我马上对你说的话,你要用心记住。别哭,我打你,不是因为生你的气,相反,是为了你好。”我擦了擦眼泪,忍住啜泣,听他说话。
“好了,”舅公接着说,“你已经十一岁了,可还没在外面干过活。这不能怪你,我们也没什么活儿好干的,再说你也不够结实,还不能去打短工。别的孩子有牲口可以照看,可以牵着它们在镇子的小路上溜达,我们一直都没办法弄到几头牲口,不过,我现在总算存了点儿钱,打算今天去集市买只绵羊。你必须以上帝的名义向我发誓,一定要好好照料它。如果你能让它吃得好,别把它弄丢了,再把羊圈收拾得干干净净,它就会长得很结实,等明年它给我们赚了钱,我就用那笔钱再买两只羊给你,后年再买四只。到时候,你会感到非常自豪,就可以跟那些有骄傲资本、为家里挣钱的孩子平起平坐了。你听见我说的话了吗?你愿意按我说的去做吗?”我太激动了,简直没办法回答他,好在舅公明白了我很乐意这么做。他立刻动身去集市,告诉我说他在太阳落山以前回来。
……
经典穿越时空,智慧对话永恒 这套“法国文学经典译丛”精选了法国文学史上璀璨夺目的六部巨著,它们如同六扇开启智慧与情感的窗口,引领读者跨越时代、国界,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独立的宇宙,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细腻的情感描绘以及对人性的多维度探索。这套译丛不仅是对法国文学宝藏的一次系统性梳理,更是一次对人类共同情感与永恒主题的致敬。 第一册:浪漫主义的颂歌与现实主义的挽歌——《红与黑》 《红与黑》是法国文学巨匠司汤达的传世之作,一部描绘了拿破仑时代末期法国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杰作。小说的主人公于连·索莱尔,一个出身贫寒却野心勃勃的青年,他像一颗彗星划破沉寂的夜空,试图凭借自己的智慧和魅力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攀登至顶峰。作品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青年人的彷徨、挣扎与对成功的渴望,于连的每一次选择都充满了理性的计算与情感的冲动,他的每一次成功都伴随着内心的煎熬,而每一次失败则成为命运无情的嘲弄。 司汤达以其冷静而犀利的笔触,将于连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刻画得淋漓尽致。他既渴望融入上流社会,又对贵族阶级的虚伪与腐朽深恶痛绝;他既被女性的魅力所吸引,又对权力的游戏有着近乎病态的执着。作者对人物心理的精准把握,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使得《红与黑》超越了一部简单的爱情小说或社会写实小说。它是一曲个人野心与时代洪流碰撞的悲歌,是对那个特定历史时期法国社会种种弊病的无情鞭挞,更是对人类永恒困境——个人如何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寻求自由与价值——的深刻拷问。 小说中,“红”象征着于连对军事生涯的热情与理想,是对拿破仑时代的英雄主义的向往;而“黑”则代表着他走向教会道路的现实考量,是他在社会等级制度下为求生存与发展而不得不选择的妥协。这红与黑的交织,便是于连一生色彩的写照,也映照出那个时代青年人共同的迷茫与抉择。司汤达的叙事风格简洁而有力,他的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剖析人性的复杂,使得《红与黑》至今仍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第二册:人性的迷宫与救赎的微光——《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是一部极具哲学深度的存在主义小说,它以一种近乎冷漠的叙事语调,讲述了主人公默尔索“不合时宜”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哲学。故事开篇,默尔索平静地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他没有表现出传统社会所期待的悲伤,而是选择了一系列不被理解的行为,包括对母亲葬礼的冷漠处理,以及之后迅速地与女友开始新的生活。这种“非情感化”的态度,在周围人眼中显得异常怪异,也为他日后卷入一场意外的杀戮埋下了伏笔。 默尔索的“局外人”身份,并非源于社会地位的低下,而是源于他对社会习俗、情感表达以及存在意义的疏离。他不愿意用虚假的言语去迎合他人,也不愿意为自己的行为赋予任何超验的意义。在法庭上,他并非为自己的杀人罪行辩护,而是被指控为“不遵守社会规范”的“怪物”。这种审判,实际上是对默尔索真实而纯粹的存在方式的审判。 加缪通过默尔索这一形象,探讨了荒谬的哲学。他认为,人类对意义的追求与宇宙的沉默之间的冲突,构成了荒谬的存在。默尔索并非故意反抗,他只是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接受生命的无意义感。他的坦率与真诚,反倒成为一种对虚伪社会的挑战。在临刑前的时刻,默尔索终于直面死亡,拥抱了生命的荒谬,并在这种彻底的坦然中找到了一种超脱的自由。 《局外人》以其简洁、克制的语言,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道德评判以及个体自由的深刻反思。默尔索的存在,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价值体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何为“正常”,何为“真实”。这部小说,是一声对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疏离与虚伪的呐喊,也是对个体在荒谬世界中寻求真实自我的艰难探索。 第三册:命运的巨轮与贵族的回响——《追忆逝水年华》 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史诗之一,这是一部巨型的“怀旧”小说,也是一部对时间、记忆、情感与艺术进行深入探索的鸿篇巨制。小说以“我”——一个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年轻人——的视角展开,通过对童年、青春、爱情、社交以及艺术等各个时期生活片段的回溯,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普鲁斯特对记忆的运作方式有着非凡的洞察。他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感官体验,如玛德琳蛋糕的滋味,能够触发大量被遗忘的记忆,将过去的生活重新鲜活地呈现在眼前。这种“不可控的记忆”的唤醒,构成了小说的主线。通过对往昔的回忆,主人公不仅重温了与家人、朋友以及爱人的情感纠葛,更深刻地反思了贵族阶层的衰落、艺术的力量以及时间流逝的残酷。 《追忆逝水年华》不仅仅是一部个人的回忆录,它更是一幅描绘法国没落贵族社会的生动画卷。普鲁斯特以其独特的笔法,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沙龙文化、社交礼仪以及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用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细节的刻意追求,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和隐藏的动机。作品中充斥着对爱情的执着与痛苦,对嫉妒的煎熬,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幻灭。 更深层次的,小说探讨了艺术在生命中的意义。在时间的无情冲刷下,一切终将消逝,唯有艺术能够超越时间,捕捉并凝固永恒。主人公最终意识到,通过艺术创作,他可以找到一种对抗遗忘、实现生命价值的方式。 《追忆逝水年华》以其近乎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细腻入微的观察以及对人性与情感的深刻洞察,成为现代文学的里程碑。它邀请读者一同潜入记忆的深流,感受时光的痕迹,并在其中发现关于生命、艺术与存在的永恒真理。 第四册:悲剧的宿命与人性的挣扎——《西线无战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林的《西线无战事》以其直面战争残酷的真实性,成为反战文学的经典之作。小说以一个名叫保罗·鲍默的德国士兵的视角,描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群年轻人在残酷战场上的经历。这些本应是充满朝气、对未来充满憧憬的青年,却被战争的机器无情地卷入,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他们的理想被摧毁,生命被剥夺,心灵被扭曲。 雷马克林没有回避战争中最血腥、最令人不适的细节。他用冷静而压抑的笔触,展现了炮火纷飞、尸横遍野的战场景象,描绘了士兵们在饥饿、恐惧、疲惫与伤痛中的挣扎。作品中,没有英雄主义的歌颂,没有民族主义的狂热,只有被战争机器碾压的个体的渺小与无助。 小说的力量在于其对战争对青年一代毁灭性影响的深刻揭示。那些被送上战场的年轻人,在学校里接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却在战场上体验到的是死亡的恐怖和生命的脆弱。他们之间的友谊,在共同的苦难中变得异常深厚,但这种短暂的慰藉,却无法抵消战争带给他们的巨大创伤。 当战争结束,幸存下来的士兵们发现,他们已经无法回到正常的生活。他们失去了曾经的单纯与热情,也无法与那些未曾经历战火的人们分享他们的痛苦与经历。社会对他们的“英雄”身份的赞美,在他们看来是如此的虚伪和讽刺。他们成为了“局外人”,被战争永远地孤立起来。 《西线无战事》以其震撼人心的真实性,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它是一场对人类生命和尊严的无情摧残。小说提醒我们,战争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的毁灭,更是精神的创伤,它会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命轨迹,并让整个一代人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 第五册:荒诞的命运与灵魂的追寻——《西西弗神话》 阿尔贝·加缪的《西西弗神话》是一部重要的哲学随笔,它以古希腊神话中将巨石推上山顶却又滚落的西西弗为象征,深入探讨了人类存在的荒谬性以及在荒谬中寻找意义的可能性。加缪认为,人类之所以感到荒谬,是因为我们对生命意义的渴求与宇宙的沉默、无意义之间的根本冲突。 他将这种荒谬分为三种:面对死亡的荒谬,面对历史的荒谬,以及面对日常生活的荒谬。然而,加缪并非主张消极的虚无主义。他认为,承认荒谬并非绝望,而是一种解放。当人认识到生命的无意义,便可以摆脱不必要的幻想和虚假的希望,从而更加诚实地面对现实。 《西西弗神话》的核心在于“反抗”。加缪提出,人类可以通过对荒谬的清晰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抗,来创造自己的价值。这种反抗并非激烈的革命,而是一种持续的、清醒的生存态度。它意味着,即使知道最终的努力可能徒劳,也要坚定地去做,并在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与尊严。 如同西西弗,尽管他知道石头终将滚落,但他每一次推石的行动,都是一次对荒谬的挑战,也是一次对生命力的肯定。加缪鼓励读者拥抱“此时此刻”,体验生活的丰富性,并在有限的生命中,通过热情的投入和坚定的意志,来赋予生命以意义。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它也具有极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加缪的语言精炼而富有诗意,他以一种充满激情却又异常冷静的姿态,引领读者进入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它是一篇关于如何在一个无意义的世界里,活出有意义的人生指南。 第六册:爱情的救赎与灵魂的解放——《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宏伟的史诗之一,它以一个悲剧性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深刻地描绘了俄国社会的面貌,并对婚姻、家庭、道德、信仰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探索。 小说主要围绕两位主人公展开:一位是渴望真挚爱情而冲破婚姻枷锁的安娜·卡列尼娜,另一位是寻求人生意义与家庭幸福的康斯坦丁·列文。安娜,一位光彩照人、思想深刻的贵族女性,在冰冷虚伪的俄国上流社会中,她意外地邂逅了充满魅力的渥伦斯基,并迅速坠入爱河。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虽然满足了她对情感的渴望,却也让她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最终在世俗的谴责与内心的煎熬中走向毁灭。 而康斯坦丁·列文,则代表着另一种人生的探索。他对农业的投入,对农村生活的朴实热爱,以及他对生命意义的不断追问,构成了小说中另一条重要的叙事线。列文的经历,展现了另一种对幸福的追求,一种基于劳动、家庭与信仰的安宁与满足。 托尔斯泰以其宏大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的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他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剖析他们的情感波动、道德困境以及对生活选择的权衡。小说中,既有令人心碎的爱情悲剧,也有对乡村生活和家庭幸福的温情描绘,更有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更是对十九世纪俄国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与冲突的深刻反映。托尔斯泰通过对比安娜与列文的命运,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选择及其带来的结果。小说中,关于婚姻的“幸福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开篇语,已经成为了传世的名言。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精湛的艺术技巧和宏大的叙事结构,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仍被视为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之作。它引导读者思考爱情的本质,婚姻的责任,以及个人在社会规范与内心渴望之间的永恒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