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的从容人生)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的从容人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曾祺 著
图书标签:
  • 汪曾祺
  • 人生态度
  • 散文
  • 随笔
  • 生活美学
  • 从容
  • 淡泊
  • 人间烟火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11423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392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汪曾祺作品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和很多不平凡的人一样,汪曾祺先生一生也历经各种坎坷和磨难,他却能坦然面对,宠辱不惊。他闲庭若步般度过人生的每一个时刻。

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多数人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他又和多数人“不同”——他付出极大的热忱和真情去生活。

先生因为热爱生活,即使经历平常的事情,先生也能感知到其中的美,感受到其中的幸福。

先生因为忠于生活,即使遇见平凡的人和物,他也体察得仔细,给予温情。

先生因为拥抱生活,所他的每一个视角,有别有趣味,妙趣横生。

读先生的文章,让我们随时随刻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成为一个“生活家”,每一天都能够沉浸在幸福里,获得自由自在、从容的人生。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生活家”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精选集。

汪曾祺先生一生经历了种种坎坷和苦难,却从不消沉沮丧,依然让安静内化于心,自在从容地生活。

洞悉了生活方能拥有自在从容的人生,而人生的底色是平淡。

先生通过所体察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以及平常普通的日常,给我们勾勒一个盎然有趣的人间。

如先生所说:“我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

读先生的文字,会让我们体会到,简单地生活着也能获得内心充盈,自在从容地享受人间的美好。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

  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师从于沈从文的文学大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代表作品有:《汪曾祺小品》《人间草木》《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的作品不追求玄奥深奇,而是自然、质朴、雍容的风格,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写人、写物、写山水、写草木,都用尽真情。


精彩书评

  明末小品式的文字,阅读时开窗就能闻见江南的荷香。

  ——冯唐

  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贾平凹

  汪曾祺让我感受到汉语的优美,让我想到“相信生活、相信爱”。

  ——铁凝


目录

人间有味

五味003

食豆饮水斋闲笔007

栗子017

马铃薯020

萝卜024

菌小谱029

韭菜花034

泡茶馆037

肉食者不鄙046

贴秋膘051

家常酒菜054

故乡的元宵060

故乡的野菜064

昆明的果品069

吃食和文学075

八仙084

自在从容

自报家门097

我的家乡109

我的家116

我的父亲127

我的母亲135

旧病杂忆140

七载云烟148

看画161

道士二题165

风景170

观音寺179

午门忆旧183

玉渊潭的传说187

吴大和尚和七拳半191

后台194

晚年198

简单生活

人间草木203

生机208

紫薇211

蜡梅花215

录音压鸟218

香港的鸟221

猫223

胡同文化225

国子监230

泰山片石238

湘行二记253

四川杂忆262

天山行色276

葡萄月令296

夏天302

冬天305

花园308

果园杂记317

童歌小议320

谈风格325

美在众人反映中333

谈读杂书336



精彩书摘

  花园

  茱萸小集二

  在任何情形之下,那座小花园是我们家最亮的地方。虽然它的动人处不是,至少不仅在于这点。

  每当家像一个概念一样浮现于我的记忆之上,它的颜色是深沉的。

  祖父年轻时建造的几进,是灰青色与褐色的。我自小养育于这种安定与寂寞里。报春花开放在这种背景前是好的。它不致被晒得那么多粉,固然报春花在我们那儿很少见,也许没有,不像昆明。

  曾祖留下的则几乎是黑色的,一种类似眼圈上的黑色(不要说它是青的),里面充满了影子。这些影子足以使供在神龛前的花消失。晚间点上灯,我们常觉那些布灰布漆的大柱子一直伸拔到无穷高处。神堂屋里总挂一只鸟笼,我相信即是现在也挂一只的。那只青裆子永远眯着眼假寐(我想它做个哲学家,似乎身子太小了)。只有巳时将尽,它唱一会儿,洗个澡,抖下一团小雾再伸展到廊内片刻的夕阳光影里。

  一下雨,什么颜色都重郁起来,屋顶、墙壁上花纸的图案,甚至鸽子:铁青子,瓦灰,点子,霞白。宝石眼的好处这时才显出来。于是我们,等斑鸠叫单声,在我们那个园里叫。等着一棵榆梅稍经一触,落下碎碎的瓣子,等着重新着色后的草。

  我的脸上若有从童年带来的红色,它的来源是那座花园。

  我的记忆有菖蒲的味道。然而我们的园里可没有菖蒲呵。它是哪儿来的,是哪些草?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我此刻把它们没有理由地纠在一起。

  “巴根草,绿茵茵,唱个唱,把狗听。”每个小孩子都这么唱过吧。有时什么也不做,我躺着,用手指绕住它的根,用一种不露锋芒的力量拉,听顽强的根胡一处一处断了。这种声音只有拔草的人自己才能听得见。当然我嘴里是含着一根草了。草根的甜味和它的似有若无的水红色是一种自然的巧合。

  草被压倒了。有时我的头动一动,倒下的草又慢慢站起来。我静静地注视它,很久很久,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时,又把头枕上去,嘴里叫一声“嗯”!有时,不在意,怜惜它的苦心,就算了。这种性格呀!那些草有时会吓我一跳的,它在我的耳根伸起腰来了,当我看天上的云。我的鞋底是滑的,草磨得它发了光。

  莫碰臭芝麻,沾惹一身,瞎,难闻死人。沾上身了,不要用手指去拈,用刷子刷。这种籽儿有带钩儿的毛,讨嫌死了。至今我不能忘记它:因为我急于要捉住那个“都溜”(一种蝉,叫得最好听),我举着我的网,蹑手蹑脚,抄近路过去,循它的声音找着时,啪,得了。可是回去,我一身都是那种臭玩意儿。想想我捉过多少“都溜”!

  我觉得虎耳草有一种腥味。

  紫苏的叶子上的红色呵,暑假快过去了。

  那棵大垂柳上常常有天牛,有时一个,两个的时候更多。它们总像有一桩事情要做,六只脚不停地运动,有时停下来,那动着的便是两根有节的触须了。我们以为天牛触须有一节它就有一岁。捉天牛用手,不是如何困难的工作,即使它在树枝上转来转去,你等一个合适地点动手。常把脖子弄累了,但是失望的时候很少。这小小生物完全如一个有教养惜身份的绅士,行动从容不迫,虽有翅膀可从不想到飞;即是飞,也不远。一捉住,它便吱吱扭扭地叫,表示不同意,然而行为依然是温文尔雅的。黑地白斑的天牛最多,也有极瑰丽颜色的。有一种还似乎带点玫瑰香味。天牛的玩法是用线扣在脖子上看它走。令人想起……不说也好。

  蟋蟀已经变成大人玩意儿了。但是大人的兴趣在斗,而我们对于捉蟋蟀的兴趣恐怕要更大些。我看过一本秋虫谱,上面除了苏东坡米南宫,还有许多济颠和尚说的话,都神乎其神的不大好懂。捉到一个蟋蟀,我不能看出它颈子上的细毛是瓦青还是朱砂,它的牙是米牙还是菜牙,但我仍然是那么欢喜。听,????哪里?这儿是的,这儿了!用草掏,手扒,水灌,嚯,蹦出来了。顾不得螺螺藤拉了手,扑,追着扑。有时正在外面玩得很好,忽然想起我的蟋蟀还没喂哪,于是赶紧回家。我每吃一个梨、一段藕,吃石榴吃菱,都要分给它一点。正吃着晚饭,我的蟋蟀叫了。我会举着筷子听半天,听完了对父亲笑笑,得意极了。一捉蟋蟀,那就整个园子都得翻个身。我最怕翻出那种软软的鼻涕虫。可是堂弟有的是办法,撒一点盐,立刻它就化成一摊水了。

  有的蝉不会叫,我们称之为哑巴。捉到哑巴比捉到“红娘”更坏。但哑巴也有一种玩法。用两个马齿苋的瓣子套起它的眼睛,那是刚刚合适的,仿佛马齿苋的瓣子天生就为了这种用处才长成那么个小口袋样子,一放手,哑巴就一直向上飞,决不偏斜转弯。

  蜻蜓一个个选定地方息下,天就快晚了。有一种通身铁色的蜻蜓,翅膀较窄,称“鬼蜻蜓”。看它款款地飞在墙角花荫,不知什么道理,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难过。

  好些年不看到土蜂了。这种蠢头蠢脑的家伙,我觉得它也在花朵上把屁股撅来撅去的,有点不配,因此常常愚弄它。土蜂是在泥地上掘洞当作窠的。看它从洞里把个有绒毛的小脑袋钻出来(那神气像个东张西望的近视眼),嗡,飞出去了,我便用一点点湿泥把那个洞封好,在原来的旁边给它重掘一个,等着,一会儿,它拖着肚子回来了,找呀找,找到我掘的那个洞,钻进去,看看,不对,于是在四近大找一气。我会看着它那副急样笑个半天。或者,干脆看它进了洞,用一根树枝塞起来,看它从别处开了洞再出来。好容易,可重见天日了,它老先生于是坐在新大门旁边休息,吹吹风。神情中似乎是生了一点气,因为到这时已一声不响了。

  祖母叫我们不要玩螳螂,说是它吃了土谷蛇的脑子,肚里会生出一种铁线蛇,缠到马脚脚就断,什么东西一穿就过去了,穿到皮肉里怎么办?

  它的眼睛如金甲虫,飞在花丛里五月的夜。

  故乡的鸟呵。我每天醒在鸟声里。我从梦里就听到鸟叫,直到我醒来。我听得出几种极熟悉的叫声,那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有时一只鸟冒冒失失飞进那个花厅里,于是大家赶紧关门,关窗子,吆喝,拍手,用书扔,竹竿打,甚至把自己帽子向空中摔去。可怜的东西这一来完全没了主意,只是横冲直撞地乱飞,碰在玻璃上,弄得一身蜘蛛网,最后大概都是从两椽之间的空隙脱走。

  园子里时时晒米粉,晒灶饭,晒碗儿糕。怕鸟来吃,都放一片红纸。为了这个警告,鸟儿照例就不来,我有时把红纸拿掉让它们大吃一阵,到觉得它们太不知足时便大喝一声赶去。

  我为一只鸟哭过一次。那是一只麻雀或是癞花。也不知从什么人处得来的,欢喜得了不得,把父亲不用的细篾笼子挑出一个最好的来给它住,配一个最好的雀碗,在插架上放了一个荸荠,安了两根风藤跳棍,整整忙了一半天。第二天起得格外早,把它挂在紫藤架下。正是花开的时候,我想是那全园最好的地方了。一切弄得妥妥当当后,独自还欣赏了好半天,我上学去了。一放学,急急回来,带着书便去看我的鸟。笼子掉在地下,碎了,雀碗里还有半碗水,“我的鸟,我的鸟哪!”父亲正在给碧桃花接枝,听见我的声音,忙走过来,把笼子拿起来看看,说:“你挂得太低了,鸟在大伯的玳瑁猫肚子里了。”哇的一声,我哭了。父亲推着我的头回去,一面说:“不害羞,这么大人了。”

  有一年,园里忽然来了许多夜哇子。这是一种鹭鹜属的鸟,灰白色,据说它们头上那根毛能破天风。所以有那么一种名,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此吧。故乡古话说这种鸟常带来幸运。我见它们叽叽喳喳做窠了,我去告诉祖母,祖母去看了看,没有说什么话。我想起它们来了,也有一天会像来了一样又去了的。我尽想,从来处来,从去处去,一路走,一路望着祖母的脸。

  园里什么花开了,常常是我第一个发现。祖母的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常常是我换新。对于这个孝心的报酬是有须掐花供奉时总让我去,父亲一醒来,一股香气透进帐子,知道桂花开了,他常是坐起来,抽支烟,看着花,很深远地想着什么。冬天,下雪的冬天,一早上,家里谁也还没有起来,我常去园里摘一些冰心蜡梅的朵子,再掺着鲜红的天竺果,用花丝穿成几柄,清水养在白瓷碟子里放在妈(我的第一个继母)和二伯母妆台上,再去上学。我穿花时,服侍我的女佣小莲子,常拿着掸帚在旁边看,她头上也常戴着我的花。

  我们那里有这么个风俗,谁拿着掐来的花在街上走,是可以抢的,表姐姐们每带了花回去,必是坐车。她们一来,都得上园里看看,有什么花开得正好,有时竟是特地为花来的。掐花的自然又是我。我乐于干这项差事。趴在海棠树上、梅树上、碧桃树上、丁香树上,听她们在下面说“这枝,哎,这枝这枝,再过来一点,弯过去的,喏,哎,对了对了!”冒一点险,用一点力,总给办到。有时我也贡献一点意见,以为某枝已经盛开,不两天就全落在台布上了,某枝花虽不多,样子却好。有时我陪花跟她们一道回去,路上看见有人看过这些花一眼,心里非常高兴。碰到熟人同学,路上也会分一点给她们。

  想起绣球花,必连带想起一双白缎子绣花的小拖鞋。这是一个小姑姑房中东西。那时候我们在一处玩,从来只叫名字,不叫姑姑。只有时写字条时如此称呼,而且写到这两个字时心里颇有种近于滑稽的感觉。我轻轻揭开门帘,她自己若是不在,我便看到这两样东西了。太阳照进来,令人明白感觉到花在吸着水,仿佛自己真分享到吸水的快乐。我可以坐在她常坐的椅子上,随便找一本书看看,找一张纸写点什么,或有心无意地画一个枕头花样,把一切再恢复原来样子不留什么痕迹,又自去了。但她大都能发觉谁来过了。到第二天碰到,必指着手说“还当我不知道呢。你在我绷子上戳了两针,我要拆下重来了!”那自然是吓人的话。那些绣球花,我差不多看见它们一点一点地开,在我看书做事时,它会无声地落两片在花梨木桌上。绣球花可由人工着色。在瓶里加一点颜色,它便会吸到花瓣里。除了大红的之外,别种颜色看上去都极自然。我们常以骗人说是新得的异种。这只是一种游戏,姑姑房里常供的仍是白的。为什么我把花跟拖鞋画在一起呢?真不可解——姑姑已经嫁了,听说日子极不如意。绣球快开花了,昆明渐渐暖起来。

  花园里旧有一间花房,由一个花匠管理。那个花匠仿佛姓夏。关于他的机灵促狭和女人方面的恩怨,有些故事常为旧日佣仆谈起,但我只看到他常来要钱,样子十分狼狈,局局促促,躲避人的眼睛,尤其是说他的故事的人的。花匠离去后,花房也跟着改造园内房屋而拆掉了。那时我认识花名极少,只记得黄昏时,夹竹桃特别红,我忽然又害怕起来,急急走回去。

  我爱逗弄含羞草。触遍所有叶子,看都合起来了,我自低头看我的书,偷眼瞧它一片片地开张了,再猝然又来一下。他们都说这是不好的,有什么不好呢?

  荷花像是清明栽种。我们吃吃螺蛳,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户把马粪倒在几口大缸里盘上藕秧,再盖上河泥。我们在泥里找蚬子、小虾,觉得这些东西搬了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缸里泥晒干了,便加点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红色的小嘴子冒出来了水面,夏天就来了。赞美第一朵花。荷叶上花拉花响了,母亲便把雨伞寻出来,小莲子会给我送去。

  大雨忽然来了。一个青色的闪照在枫树上,我赶紧跑到柴草房里去。那是距我所在处最近的房屋。我爬上堆近屋顶的芦柴上,听水从高处流下来,响极了。轰——空心的老桑树倒了,葡萄架塌了,我的四近越来越黑了,雨点在我头上乱跳。忽然一转身,墙角两个碧绿的东西在发光!哦,那是我常看见的老猫。老猫又生了一群小猫了。原来它每次生养都在这里。我看它们攒着吃奶,听着雨,雨慢慢小了。

  那棵龙爪槐是我一个人的。我熟悉它的一切好处,知道哪个枝子适合哪种姿势。云从树叶间过去。壁虎在葡萄上爬。杏子熟了。何首乌的藤爬上石笋了,石笋那么黑。蜘蛛网上一只苍蝇。蜘蛛呢?花天牛半天吃了一片叶子,这叶子有点甜嘛,那么嫩。金雀花那儿好热闹,多少蜜蜂!啵——金鱼吐出一个泡,破了,下午我们去捞金鱼虫。香橼花蒂的黄色仿佛有点忧郁,别的花是飘下,香橼花是掉下的,花落在草叶上,草稍微低头又弹起。大伯母掐了枝珠兰戴上,回去了。大伯母的女儿,堂姐姐看金鱼,看见了自己。石榴花开,玉兰花开,祖母来了,“莫掐了,回去看看,瓶里是什么?”“我下来了,下来扶您。”

  槐树种在土山上,坐在树上可看见隔壁佛院。看不见房子,看到的是关着的那两扇门,关在门外的一片菜园。门里是什么岁月呢?钟鼓整日敲,那么悠徐,那么单调。门开时,小尼姑来抱一捆草,打两桶水,随即又关上了。水咚咚地滴回井里。那边有人看我,我忙把书放在眼前。

  家里宴客,晚上小方厅和花厅有人吃酒打牌(我记得有个人吹得极好的笛子)。灯光照到花上、树上,令人极欢喜也十分忧郁。点一个纱灯,从家里到园里,又从园里到家里,我一晚上总不知走了无数趟。有亲戚来去,多是我照路,说哪里高,哪里低,哪里上阶,哪里下坎。若是姑妈舅母,则多是扶着我肩膀走。人影人声都如在梦中。但这样的时候并不多。平日夜晚园子是锁上的。

  小时候胆小害怕,黑的,树影风声,令人却步。而且相信园里有个“白胡子老头子”,一个土地花神,晚上会出来,在那个土山后面、花树下,冉冉地转圈子,见人也不避让。

  有一年夏天,我已经像个大人了,天气郁闷,心上另外又有一点小事使我睡不着,半夜到园里去。一进门,我就停住了。我看见一个火星。咳嗽一声,招我前去,原来是我的父亲。他也正因为睡不着觉在园中徘徊。他让我抽一支烟(我刚会抽烟),我搬了一张藤椅坐下,我们一直没有说话。那一次,我感觉我跟父亲靠得近极了。

  四月二日。月光清极。夜气大凉。似乎该再写一段作为收尾,但又似无须了。便这样吧,日后再说。逝者如斯。

  故乡的元宵

  故乡的元宵是并不热闹的。

  没有狮子、龙灯,没有高跷,没有跑旱船,没有“大头和尚戏柳翠”,没有花担子、茶担子。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会”——赛城隍时才有,元宵是没有的。很多地方兴“闹元宵”,我们那里的元宵却是静静的。

  有几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个乡下的汉子,一个举着麒麟——一张长板凳,外面糊纸扎的麒麟,一个敲小锣,一个打镲,咚咚当当敲一气,齐声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开头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对这“格炸炸”印象很深。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状声词?状的什么声呢?送麒麟的没有表演,没有动作,曲调也很简单。送麒麟的来了,一点也不叫人兴奋,只听得一连串的“格炸炸”。“格炸炸”完了,祖母就给他们一点钱。

  街上掷骰子“赶老羊”的赌钱的摊子上没有人。六颗骰子静静地在大碗底卧着。摆赌摊的坐在小板凳上抱着膝盖发呆。年快过完了,准备过年输的钱也输得差不多了,明天还有事,大家都没有赌兴。

  草巷口有个吹糖人的。孙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个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渔翁。老渔翁的蓑衣是从药店里买来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坛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响,天嗡子蛮牛似的叫。

  到泰山庙看老妈妈烧香。一个老妈妈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过去了。

  不过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灯,才算。元宵元宵嘛。我们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灯节。灯节要过几天,十三上灯,十七落灯。“正日子”是十五。

  各屋里的灯都点起来了。大妈(大伯母)屋里是四盏玻璃方灯。二妈屋里是画了红寿字的白明角琉璃灯,还有一张珠子灯。我的继母屋里点的是红琉璃泡子。一屋子灯光,明亮而温柔,显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马灯。连万顺家的走马灯很大。“乡下人不识走马灯——又来了。”走马灯不过是来回转动的车、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转几圈。后来我自己也动手做了一个,点了蜡烛,看着里面的纸轮一样转了起来,外面的纸屏上一样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陞和的走马灯并不“走”,只是一个长方的纸箱子,正面白纸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连着一根头发丝,烛火烘热了发丝,小人的手脚会上下动。它虽然不“走”,我们还是叫它走马灯。要不,叫它什么灯呢?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整个画面表现的是《西游记》唐僧取经。

  孩子有自己的灯。兔子灯、绣球灯、马灯……兔子灯大都是自己动手做的。下面安四个轱辘,可以拉着走。兔子灯其实不大像兔子,脸是圆的,眼睛是弯弯的,像人的眼睛,还有两道弯弯的眉毛!绣球灯、马灯都是买的。绣球灯是一个多面的纸扎的球,有一个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两个轱辘,手执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滚动。马灯是两段,一个马头,一个马屁股,用带子系在身上。西瓜灯、蛤蟆灯、鱼灯,这些手提的灯,是小小孩玩的。

  有一个习俗可能是外地所没有的:看围屏。硬木长方框,约三尺高,尺半宽,镶绢,上画工笔的演义小说人物故事,灯节前装好,一堂围屏约三十幅,屏后点蜡烛。这实际上是照得透亮的连环画。看围屏有两处,一处在炼阳观的偏殿,一处在附设在城隍庙里的火神庙。炼阳观画的是《封神榜》,火神庙画的是《三国》。围屏看了多少年,但还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围屏就不算过灯节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几支。起火升到天上,嗤——灭了。天上有一盏红灯笼。竹篾为骨,外糊红纸,一个长方的筒,里面点了蜡烛,放到天上,灯笼是很好放的,连脑线都不用,在一个角上系上线,就能飞上去。灯笼在天上微微飘动,不知道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点薄薄的凄凉。

  年过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铺就“大开门”了。我们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铺都不开门。初六打开两扇排门,卖一点市民必需的东西,叫作“小开门”。十六把全部排门卸掉,放一挂鞭,几个炮仗,叫作“大开门”,开始正常营业。年,就这样过去了。

  ……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汪曾祺的从容人生 一、 浮生若梦,文字筑起的桃花源 在喧嚣尘世的洪流中,总有人渴望寻得一处安宁的港湾,一片涤荡心灵的净土。汪曾祺,这位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散文家”的老先生,以他独有的笔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又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的桃花源。他的文字,如同一杯温热的清茶,不浓烈,不张扬,却能缓缓渗入心脾,带来一种不动声色的温暖与慰藉。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不仅仅是一本书名,更是汪曾祺一生生活哲学的精炼概括。他的“人间有味”,源于他对生活细节的极致热爱。无论是北方的凉风、南国的细雨,还是寻常巷陌的吆喝声、餐桌上的家常菜,在他的笔下,都化作了鲜活生动的画面,流淌着朴素而深沉的韵味。他仿佛有着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能捕捉到常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并将之放大,赋予其生命力。 “自在从容”,则是他对待生命的态度。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中,他始终保持着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他经历过风雨,也感受过阳光,但他从未被苦难压垮,也未被名利迷惑。他像一位智者,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活出了返璞归真的境界。他的从容,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深刻理解生命本质后的豁达与坦然。 本书,旨在深入探寻汪曾祺先生内心深处的从容之道,梳理他在文学创作、人生阅历、审美情趣等多个维度所展现出的独特人格魅力。我们将一同走进他的文字世界,感受他如何“吃”出生活的真味,“品”出人生的雅趣,并在字里行间,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自在从容”。 二、 味蕾上的传奇,舌尖上的哲学 谈论汪曾祺,绕不开“吃”。他的美食散文,堪称一绝。他笔下的食物,不仅仅是果腹之物,更是承载着情感、记忆、文化与历史的载体。他写高邮的咸鸭蛋,“细细的,碎碎的,像麻腐,但是油很重,一点也不咸,但有鸭蛋的清香。”他写昆明的“破酥包”,“面皮很薄,层层叠叠,像菊花瓣,里面是鲜肉馅,馅里还有一点点葱花,一口咬下去,酥香满口。” 这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却有着令人垂涎欲滴的力量。他写出了食物的色、香、味、形,更写出了食物背后的故事。他会追溯一道菜的起源,会怀念儿时吃过的某种小吃,会记录下与亲朋好友围坐在一起,分享美食的温暖瞬间。他的美食描写,绝非简单的堆砌词藻,而是饱含着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敬意。 从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中,我们能读出一种“慢”的生活态度。在这个追求效率与速度的时代,他却愿意花时间去精心准备一道菜,去品味食物的细微之处。他提醒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美好,恰恰藏匿于那些被我们匆忙忽略的细节之中。 更重要的是,汪曾祺将“吃”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他认为,能够品味食物的真味,便能理解生命的真谛。食物的平凡,衬托出生活的珍贵;食物的短暂,让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刻。他的“吃”,是一种对生命力的感知,是一种对平凡日子里幸福的体悟。 本书将深入剖析汪曾祺的美食散文,从他独特的视角出发,解读他对食物的理解,以及食物如何成为他安顿身心、体悟人生的重要途径。我们将探寻他如何通过对“味”的追求,来抵达“自在”的境界,让每一次的味蕾体验,都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 三、 笔墨间的风雅,诗意栖居的生活 汪曾祺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中国式”的含蓄与诗意。他从不刻意卖弄才华,也从不故作高深。他的语言,如同江南水乡的烟雨,朦胧而清新;又如北方高原的风,纯粹而有力。他擅长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最动人的情境。 他的散文,常常以对景物的描写开篇,然后自然地过渡到人物的刻画,最后又回归到对生活哲理的感悟。这种写法,仿佛一条蜿蜒的小溪,流淌自然,沁人心脾。他笔下的人物,无论是有名的文人墨客,还是普通的市井小民,都被他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身上有着独特的个性和可爱的缺点,真实而动人。 他热爱自然,对花鸟草木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会细致地描写一朵花的姿态,一棵树的年轮,一群鸟的飞翔。这些景物,在他的笔下,不再是单纯的背景,而是与人物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成为他观察和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汪曾祺的文学创作,并非为了批判或说教,而是为了“美”。他追求一种“写到人心里去”的美学境界。他相信,文学的真正力量,在于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美的感受,在于点亮我们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将深入研究汪曾祺的散文艺术,分析他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独特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一种诗意栖居的生活氛围。我们将探讨他如何在文字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以及他对“美”的独特理解,如何帮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回内心的宁静与诗意。 四、 岁月的回响,从容面对的智慧 汪曾祺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经历了时代的风云变幻,经历了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与从容。 他曾被下放到农村劳动,但他却从中体味到了土地的芬芳,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他没有抱怨,没有颓废,而是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适应环境,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他甚至能在艰苦的环境中,写出充满生机的文字,歌颂普通人的勤劳与善良。 他对名利的态度,也极为淡泊。他从不追逐所谓的“名声大噪”,也不在意是否被主流所推崇。他只是默默地写作,专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专注于创作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这种不为外物所役的淡泊,正是他从容人生的重要体现。 汪曾祺的从容,体现在他对待得失的坦然,体现在他面对选择的审慎,更体现在他与人相处的真诚。他待人以诚,不卑不亢,与许多人保持着深厚的友谊。他的言谈举止,总是透着一股温和与智慧。 本书将通过梳理汪曾祺的人生经历,结合他的文学作品,来解读他“自在从容”的人生智慧。我们将学习他如何看待生命的起伏,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在逆境中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他的从容,不是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痛苦,而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生命的本质,并找到了与生活和解的方式。 五、 尘埃落定,回归内心的宁静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欲望和焦虑所裹挟,迷失了方向,忘记了生活的本真。汪曾祺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流,将我们拉回到最朴素、最真实的生活之中。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汪曾祺的传记或解读,更是一种对生活方式的倡导,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引领。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品味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去感受内心的宁静与丰盈。 在这个信息爆炸、眼花缭乱的时代,汪曾祺的光芒,或许不那么耀眼,却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着我们回归内心的方向。他的“人间有味”,是对平凡生活的礼赞;他的“自在从容”,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希望能够: 重新发现生活中的“味”: 鼓励读者关注日常饮食,体会食物的真味,并将其延伸至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自在”的艺术: 引导读者摆脱外界的束缚,寻找内心的自由,活出真实的自我。 领悟“从容”的智慧: 传递面对生活变迁的淡泊与豁达,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平和。 感受文字的诗意: 沉浸在汪曾祺优美的文字中,体验文学带来的慰藉与启迪。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是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的探索,是一次心灵的温泉疗愈。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藏匿于我们触手可及的每一个寻常日子里。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爱去体味,便能品尝出人间的至味,活出属于自己的自在从容。 本书,献给每一个渴望在喧嚣世界中,寻得一隅宁静,感受生活本真之美的朋友。让我们一同走进汪曾祺的从容人生,也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宁与自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我读了好几遍了,每一次都能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汲取新的养分。他笔下的人生,不是波澜壮阔的传奇,而是细水长流的烟火气。读他的文字,就像走进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老宅,空气里弥漫着饭菜的香气,窗外传来孩子们的嬉闹声,耳边是邻里间的家常闲谈。他写景,不追求辞藻的华丽,却能勾勒出最生动的画面;他写人,不刻意塑造英雄,却能展现最真实的情感。最让我动容的是他对于“从容”二字的诠释。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没有被时代的洪流裹挟,而是选择了一种安然自若的生活态度。他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找到诗意,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品出真味。这是一种阅尽千帆后的淡定,也是一种历尽沧桑后的通透。读他的书,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去感受生活中的细微美好,去品味人生的苦乐悲欢。他让我明白,真正的从容,并非无欲无求,而是懂得取舍,懂得在纷扰中保持内心的宁静。这种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沉淀和感悟。他的文字,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最温和的声音,讲述着关于生活最深刻的道理,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也变得更加从容和豁达。

评分

翻开《人间有味,自在从容》,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另一个时空的门。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魔力,它不张扬,不煽情,却能不动声色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他描绘的故乡,是如此鲜活,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听到小贩的叫卖声。他笔下的故人,或憨厚,或狡黠,或温良,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让你觉得他们就生活在你我身边。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美食的描写,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味蕾的双重盛宴。一道简单的炒青菜,他能写出它在锅中的翻滚,在盘中的翠绿,在舌尖的清爽。那种对食物的尊重和热爱,让我看到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而“自在从容”四个字,更是贯穿全书的精神内核。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选择了一种不被外界干扰的生活方式,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他没有激昂的呐喊,没有愤世嫉俗的抱怨,只是默默地耕耘,默默地品味。这种“从容”,不是麻木,而是洞察生活本质后的洒脱,是一种智慧,一种境界。读这本书,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如何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和“从容”。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的渴望,也给我指引了方向。

评分

《人间有味,自在从容》这本书,如同一股清流,涤荡了我浮躁的心灵。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带着一种特有的温度和质感,仿佛能穿透纸张,直接触碰到读者的内心。他笔下的人物,没有脸谱化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着普通人的可爱与可敬。他描绘的生活场景,充满了浓郁的烟火气,让你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碗筷的碰撞声,能闻到饭菜的香气,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而“自在从容”的境界,更是我一直以来所向往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他却能始终保持一份内心的安定,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干扰,不被世俗的眼光所束缚。他用他的文字,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不争”的生活智慧,一种“不忧”的人生态度。这种“从容”,并非是对生活的消极,而是一种深刻的洞察和成熟的智慧,是在经历过人生的风雨后,依然能够温柔以待世界的能力。读他的书,我学会了如何去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如何去品味平凡中的不凡,如何去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与“从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人生导师,用最温和的方式,指引我走向更豁达的人生。

评分

这本书《人间有味,自在从容》带给我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不是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惊世之作,也不是那种引人深思的哲学巨著,而是如同一杯陈年的老酒,入口微涩,回味甘醇,越品越有味道。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就像他的为人一样,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底蕴。他写人,不刻意拔高,也不刻意贬低,只是用一种温厚的目光去观察,用一种平等的姿态去描绘,让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瑕疵。他写事,不追求戏剧性的冲突,也不渲染悲欢离合,只是将生活的点滴细细梳理,却能在平凡中见真章。而“自在从容”的哲学,更是让我醍醐灌顶。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各种欲望和焦虑所裹挟,而汪曾祺先生却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然不同的活法。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从容”并非逃避,而是拥抱;并非放弃,而是选择。他用他的人生,诠释了“宁静致远”的道理,让我们明白,在纷繁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清净心是多么重要。每一次阅读,都像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评分

初读《人间有味,自在从容》,我以为它只是一本关于美食和风土人情的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它的内核远不止于此。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如同他的笔下的小说和散文一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他擅长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最动人的画面,无论是故乡的炊烟,还是街头的叫卖,亦或是餐桌上的佳肴,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充满生命力。他的人生哲学,尤其体现在“自在从容”这四个字上。在那个充满变数的年代,他始终保持着一份淡然和洒脱,不卑不亢,不急不躁。他没有追逐名利,也没有屈从于命运,而是选择了一种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平凡中寻找诗意,在喧嚣中保持宁静。这种“从容”,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一种对生命的态度。读这本书,我常常会放下手机,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品味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智慧和豁达。它让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在忙碌和压力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之地,如何让自己活得更加“自在”和“从容”。

评分

物流快。书品相好。塑封。字体大小合适。纸质不错。

评分

装帧的很漂亮的一本书,还没看完,字迹清晰纸张亮白,,,,活动买的,划算,京东送货超快

评分

看书名买的,还没开始看

评分

?。,?。。??????。。。。,,,,。。。。。??。。,,

评分

物流完整迅速 书包装完好内容很棒

评分

东西不错,包装得挺好,下次还会购买···

评分

京东正版

评分

质量好!发货速度快!

评分

质量好,好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