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为“国际佛教与中国宗教研究丛书”之一种,为荷兰学者田海对中国民间信仰文化的重要著作。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探讨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典型故事(谣言)的流变,如老虎外婆、樟柳神、旱魃、剪辫、后宫选秀等,并就其引发的恐慌及民众针对恐慌采取的应对之法,尤其是选择替罪羊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作者还分析了地方官员乃至朝廷对故事(谣言)作出的反应。本书通过对几种具体故事(谣言)的探讨,反映了口头话语、地方记忆的强大能量,体现了民众面对谣言时的自主性及其在重新构建地方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
田海,牛津大学邵逸夫中文讲座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海德堡大学、莱顿大学。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社会文化史,尤其注重宗教史的研究。代表作包括Practicing Scripture: A Lay Buddhist Movement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Press,2014);Telling Stories: Witchcraft and Scapegoating in Chinese History (Leiden: Brill,2006);The White Lotus Teaching in Chinese Religious History (Leiden: Brill,1992)等。
研究中国过去的历史学家,不论是研究文学、社会、政治、宗教乃至经济,都永恒不变地忙于故事和叙事。这些故事或叙事记载于官方文件、编年史料、个人传记或者其他文本之中,但是绝大多数最终都能追踪到某个人讲述的一个故事。然而,我们几乎很少将这些故事的传播过程作为我们清晰的研究对象。本书执著于研究一类特殊题材的故事,即那些在几天或者几星期内就传遍中国大部分地区,而且经常被界定为谣言的故事。这类故事很容易遭到忽视,因为它们往往被贴上“谣言”和“传闻”的标签,进而暗示它们并不是真的,因而也就与历史真相无关。从现代或者西方角度来看,我的确很难宣称我探讨的这些故事是真实的,但是它们确实是真实的,而且和当时的观察者高度相关。“谣言”之类的标签往往是后来才被贴上的。
此类故事的巨大优势在于,它们是如此荒谬,以至吸引了众多的关注,关注者遍及社会的各个阶层。这类故事也引发了可见而持久的活动,比如将怪兽驱走的仪式,直接抓捕作恶者或者施放邪恶巫术者(最起码是一些谣言制造者)甚至将其打死的举动,或者更加正式地,将这些嫌犯带到地方官面前接受审判。在本书中,笔者列出了很长的表格来证明此类事件发生得多么频繁。作为人们关注此类故事的一个结果,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纬度来追踪考察它们。我们可以追踪地方社会如何应对这些故事提到的威胁,这些故事在时间和空间上以多快的速度传播,此类隐晦的叙事及信仰结构在几个世纪中是如何变迁的。
当我在进行我的研究时,这并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但是从那时开始,更多的工作被完成了。特别是犛狋犲狏犲犛犿犻狋犺所作的研究,从我的角度来看,非常重要。他主要关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初几十年中出现的谣言和传闻。笔者认为口耳相传——不管我们称其为谣言或者别的东西——是政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还认为,理解地方社会生活的这一重要层面,对当时人和历史学家来说,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禁止谣言的流传反而会带来更多谣言,因此研究此类大规模的社会传播行为可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在本书中,笔者也对此类故事的更广泛的文化背景给予了关注。笔者相信,这些叙事结构或模式过去能、现在依然能广泛而迅疾地传播,因为它们建立起并建立于更大的叙事和实践的基础。令笔者感到惊奇和兴奋的是,这意味着,追踪西方有名的“小红帽”的故事(夏尔·佩罗的版本及其更早的口头版本)及“狼与七只小山羊”(格林兄弟的版本)等,可以展现中国口头故事传统的重要性。同样地,我花了大量的时间以及可能过多的篇幅讨论的不同故事的背景都显示,它们在一个文化语境中发挥作用。相反地,尽管这些故事在现代读者面前第一次出现,但它们实际上是非常符合逻辑的叙事。
理解口头文化的命运远远超出了社会史和民间文学研究的范畴,因为讲故事是人类互动的基础。所有的知识和信息,无论情况好坏,都会以口头叙事的形式传播,而非现代学者———比如笔者自己———喜欢制造的抽象符号系统和论述。这对于我们理解由宗教驱动的叛乱的根源非常重要。这些叛乱经常伴随着各种谣言,比如一个救世主即将出现、世界末日性质的大灾难即将降临等。对盗贼侵扰和入侵的恐惧一类的谣言,跟本书选择研究的更加荒谬的谣言相比,有很大区别。笔者或许在将来的发表中将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对它们进行分析。
一个笔者没能好好处理,或者说,一个至少笔者意识到却未能处理好的问题,是勾画出这些故事产生巨大恐慌的特定历史语境。进一步的研究使其变得可能,但笔者对此持悲观态度。毕竟,原始的文献并不能揭示所有细节。不过,笔者希望自己是错的。研究更多的例子,发现更多的细节,我们就能更好地推动口头沟通的研究。
总之,笔者希望中国读者能够像笔者欣喜地写作此书一样,欣赏本书。笔者写作此书是基于对口头文化重要性及其威力的深信,希望对这一领域有一点小小的贡献。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是那种内敛而又充满力量的类型。作者似乎深知“少即是多”的道理,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去堆砌辞藻,但每一个用词都像是经过千锤百炼,精准到位,直击要害。在描绘宏大场面时,笔力遒劲,气势磅礴,仿佛能听见金戈铁马之声;而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则转为细腻婉转,如春风拂面,又似暗流涌动。这种文风的张弛有度,使得阅读过程既不至于因过于平实而感到乏味,也不会因过于煽情而显得矫揉造作。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对于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暗藏玄机。他能够将严肃的史料融入叙事之中而不显得突兀,反而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历史的真实感,让读者在享受故事的同时,也接受了严谨的知识灌输,这无疑是一种高明的写作手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察历史的“视角”。我们通常习惯于从帝王将相、政治风云的角度去理解过去,而这本书则像是把镜头拉低,聚焦于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普通民众,或是那些在权力阴影下运作的隐秘力量。它探讨的视角非常独特,将社会心理、文化习俗与重大历史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张复杂而又迷人的网。读完之后,我对整个历史进程的理解都被拓宽了,不再是单一线性的叙事,而是充满了多维度的互动和张力。书中对于某些文化现象的剖析,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能够直达人性深处,让人反思我们在面对困境时,究竟是受制于外部环境,还是被我们自己内心深处的某些原始驱动力所驱使。这种哲思层面的触动,是真正优秀的历史著作所独具的价值。
评分阅读体验是极其流畅且充满惊喜的。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不像传统史书那样按部就班,而是采用了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每章的内容都像是一块精心打磨的宝石,独立存在却又相互辉映,共同构建起一个宏大的历史图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行文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历史语境的深刻理解。他没有用现代的价值判断去简单地审判古人,而是努力站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去理解他们的选择和行为逻辑,这体现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史学良知。书中对于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分析,更是独到见解,提出了一些我从未在其他著作中读到过的观点,让人读后豁然开朗,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其中的深意。这种探索式的阅读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它激发了我的好奇心,让我产生了去查阅更多原始资料的冲动,可见其文字的引导性和启发性是多么强大。
评分这本书,初读之下,便被它那深沉而又带着一丝神秘色彩的笔触所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老到的历史叙述者,将我们带入了一个个充满古老气息的场景。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细致描摹,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那个时代的街头巷尾,能嗅到空气中弥漫的尘土和香料的味道。书中对于人物命运的刻画极其细腻,即便是那些在史书中寥寥几笔带过的小人物,在这里也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复杂的内心世界。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希望,都通过作者的文字,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一般,清晰地展现出来。特别是对社会结构变迁的探讨,并非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个体故事串联起来的,读来引人入胜,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要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种叙事技巧的高超之处在于,它在保证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充满了文学性的感染力,让人在阅读中体验到一种情感上的共鸣,仿佛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了那些风雨。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略高,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在某些复杂的历史背景交代时会稍感吃力。然而,对于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深入探索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和精神上的洗礼。作者在全书的脉络中埋设了许多精妙的伏笔和呼应,初读时可能只是惊鸿一瞥,但当你回顾全文时,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会突然闪耀出全新的光芒,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闭环。这种环环相扣的叙事结构,展现了作者非凡的控制力和规划能力。它不是一本消磨时间的读物,而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值得反复重读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体悟,每次都会发现之前忽略的闪光点,这种耐读性是衡量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
评分包装完整无磕碰物流给力
评分开脑洞的好书
评分在天台九祖湛然大师的传记中,以变换衣装来说明湛然决定放弃高官的仕途生涯出家:“解逢掖而登僧籍。”相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唐代僧人甄公身上,他在通过了科举考试还未开始担任官职的时候,“三上中第未释褐,与沙门议论玄理,乃愿披缁”。这两段引文都显示在中国不同的社会阶层对于衣着有不同的规矩,而僧人只是厕身于诸如官员、士兵、农民等众多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群体,每个群体都可以通过衣着来识别。当然,除衣着之外,也可以从别的方面分辨僧人与士大夫,但是当要用最简洁明了的标识以示区分时,僧衣成为了传记作者的首选。一套僧衣——汉语的“袈裟”出自梵文kasaya—能区分僧人与官员,而不同类型的僧衣也代表着不同类型的僧人。在印度,分属不同部派的僧人所穿的僧衣颜色不同,从赤色、木兰色到青色、皂色;而在中古时期的中国,通过僧衣的颜色可以判断僧人来自何方——江南地区的僧人“多服黑色赤色衣”,开封一带则“尚褐色衣”。
评分有关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惑众的精彩论述
评分p0011
评分第四节 随意散播的谣言与驱魔式的杀害
评分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评分很好的书?感谢京东!
评分经典书籍,乘着活动赶紧入手,还是很划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