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沒知識,不能沒常識。
《中國文物常識》是一本頗佳的文物鑒賞、收藏及美學熏陶的文物常識入門書。
瀋老在考古學方麵的成就並不低於他在寫作上的成功。——金介甫(《瀋從文論》)
有人說瀋從文不寫小說,太可惜!我以為他如不寫文物考古方麵,那纔可惜!——張充和
從文物研究來說,我所研究的問題多半是比較新的問題,是一般治曆史、藝術史、作考古的,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機會接觸過的問題。我個人覺得:這個工作若做得基礎好一點,會使中國文化研究有一個嶄新的開端、對世界文化的研究也會有一定的貢獻。——瀋從文在美國聖若望大學發錶的講演
瀋從文以文學傢的姿態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從欣賞的角度講述各種文物,行文嚴謹而生動,內容豐富而係統,填補瞭我國文化史上的一項空白。瀋從文先生所做關於中國文物的研究,雖然是根據工作需求和工作內容,或論及其來源,或深究其工藝,或拓展其發展及應用,或針對某一案例進行分析講述等,但他並非像一般文物研究者那樣行文平鋪直敘,邏輯生硬刻闆,以固定套路研究文物,而是以文學傢的姿態去梳理文物相關的常識。
《中國文物常識》內容涵蓋古人的穿衣打扮、生活用品、交通工具、文化生活、工藝美術等內容,更是具體到古代玉石、陶瓷、玻璃、鏡子、漆器、輦輿、車乘、扇子、刺綉、服飾、獅子、龍鳳及魚的圖案等的演變和發展。
《中國文物常識》是豐富文物知識儲備、提高人文修養的理想讀本。
瀋從文,中國當代作傢、曆史文物研究者。湖南鳳凰人,苗族。曾在西南聯大、青島大學、北京大學任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從事文物、工藝美術圖案及物質文化史的研究工作。他在中國曆史文物方麵的研究成果主要有《中國絲綢圖案》《唐宋銅鏡》《龍鳳藝術》《中國古代服飾研究》等。
他堅持以實物為依據,綜閤史料與實物,走自己獨特的研究道路,成為新中國文物鑒賞與文物研究的先驅者,取得瞭堪與自身文學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從寫小說到改治文物,而且搞齣豐碩的成果,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瀋先生個人說,無所謂得失。就國傢來說,失去一個作傢,得到一個傑齣的文物研究專傢,也許是劃得來的。——汪曾祺
從文暫不寫小說而專心文物考古,是迫於分工的需要,絕不是改行……(從文)在曆史文物考古方麵的卓越成就,也隻會提高而不會淹沒或降低他的文學成就。——硃光潛
第一講玉工藝
中國古玉
玉的應用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
第二講陶瓷及玻璃
中國古代陶瓷
清初陶瓷加工
玻璃工藝的曆史探討
第三講鏡子史話
鏡子的故事(上)
鏡子的故事(下)
古代鏡子的藝術
第四講漆器、螺甸工藝及馬的藝術
漆工藝問題
我們從古漆器可學些什麼
螺甸工藝試探
從一個馬鐙圖案談談中國馬具的發展及對於金銅漆鑲嵌工藝的影響關係
第五講古人的“腳”與“手”
談輦輿
談車乘
扇子史話
第六講織綉染纈
談錦——矩紋錦的本源及其發展
織金錦
談刺綉
談染纈——藍底白印花布的曆史發展
第七講服飾與鬍子
從文物中所見古代服裝材料和其他生活事物點點滴滴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我國古代人怎麼穿衣打扮
宋元時裝
從文物來談談古人的鬍子問題
第八講龍鳳和獅子藝術
龍鳳藝術——龍鳳圖案的應用和發展
魚的藝術——魚的圖案在人民生活中的應用及發展
獅子在中國藝術上的應用及其發展
第九講紙與字
談金花箋
談寫字(一)
談寫字(二)
玉的價值判斷色澤問題
王逸《正部》論:
或問“玉符”。曰:“赤如雞冠,黃如蒸栗,白如豬肪,黑如淳漆,玉之符也。”
《魏略》稱:
竊見玉書,稱美玉白如截肪,黑譬純漆,赤似雞冠,黃似蒸栗。
這種紅玉古名瓊,黑玉名玖,名瑎。《詩經》上即嘗提及。黃色有的說如燕栗,後名坩黃。白的即羊脂玉。這種白色名瑳。玉的價值和色澤有關,時代各有不同。到明代高濂著《遵生八箋》,以為:
玉以甘黃為上,羊脂色次之。黃為中色,白為偏色。
又說今人賤黃而貴白,以少見也。所說多本於《格古要論》。以黃玉為重,可能起於唐代,因唐、宋封建帝王多尚黃,牡丹也以黃為貴,是封建主色。白色則自古以來即重視,說美玉無瑕,多指羊脂玉或白玉而言。
明末宋應星著《天工開物》則以為,白、綠兩種玉是真玉,其餘紅、黃應歸入奇石琅玕一類。
明張應文《清秘藏》,又以為紅色最貴。
大體說來,玉的價值從四方麵決定:
一、純潔光潤,從品質定。
二、色彩,因時代習慣而定。
三、奇色,以稀少為貴。
四、刻工,設計奇巧精美為貴。
惟自明代起始,玩玉的風氣一起,到清代直到民國,小件佩玉價值,忽然增高,每件到韆百兩銀子。玉色的價值,又以殉葬玉受色沁齣土經由人工盤摩現齣的顔色決定。純黑名水銀浸,和玖玉的本色已大不相同。所謂五色玉,即一玉五色,價值特彆高。完全是好古爭奇結果。
如從漢代本簡記載看來,說琅玕,說玫瑰,似所送的大都已琢成器,不是玉璞。也可能指明色澤,也可能隻是文雅一點稱呼。
又婦女用首飾,頭上帽勒、耳環,手鐲,戒指,翡翠綠玉的小小件頭,動不動韆百銀子,而且直到現在,還是一種高價裝飾品。市場大緻以華南華僑及外國比較多。翡翠來源是緬甸臘戍邊上,因此雲南大理和昆明也保留治玉工藝,近幾十年已大衰落,較重大器物多運香港、廣州處理矣。
翡翠有結晶如晶片閃光的。綠而透明的名玻璃翠,極貴。也有白色和淺紅的。
翡翠本鳥名,翡色即赤紅色。但一般翡翠玉,多指綠色硬玉而言。綠玉也有極不值錢的,即菜綠玉。和所謂碧玉又有區彆。
明代以前,菜綠玉琢器似不多,重要器多碧玉、白玉二色。
清代玉大多從新疆和闐來,器物用菜綠玉的較多。故宮所藏可見,似乎多從大片山材玉而來。這多指本色玉言。漢王逸稱古玉,所說四種美玉,和《詩經》上常用到的對於美玉的形容,可知趙國的和氏璧、楚國的白珩等等不離乎四種色澤。戰國時,和氏璧價值十五城,《戰國策》上形容美玉且以為有一看也值十城的。說得雖嫌誇張,惟玉價之貴,也可想見。
桓譚是西漢宋時人,《新論》即說,見一玉檢,有人給價至三萬,還不齣售,應值十餘萬的。十餘萬錢在王莽時實不是一個小數目,比當時奴隸價就高多瞭的。古詩常說寶劍值韆金,其所以值韆金,一部分或在玉的裝飾上,所謂玉具劍,即在劍鞘、劍鼻、劍護手、劍柄的裝飾玉上。
清代人襲明人舊習氣,封建士大夫多玩玉。玉價因之特彆提高,但愛重的已不在器物大件。供手中把玩的舊玉,似乎特彆容易受重視。因此玉價在色澤上應分彆為文字學上的和玩古董的兩類。如稱玉有九色,元如澄水曰瑿,藍如靛澱曰碧,青如蘚苔曰,綠如翠羽曰瓐,黃如蒸栗曰玵,赤如丹砂曰瓊,紫如凝血曰璊,黑如墨光曰瑎,白如割肪曰瑳。白色又分九等,赤白斑花曰瑌。此新玉、古玉自然之本色。
至於舊玉,從玩古齣發,則又分彆外浸、內沁色澤,各因接觸浸染不同而作各種頗色。玩古的以為各種顔色多隨地下水銀沁入。受黃土沁名坩黃,受鬆香則名老玵黃,更好。受靛青沁色即藍,色如青天,名玵青。受石灰沁色紅,色如碧桃,名孩兒麵(注稱酷似碧璊。也即和石榴子同色)。受水銀沁色黑,色如烏金名曰純漆古。受血沁的色赤,有濃淡分彆,名棗皮紅。受銅沁色綠,名鸚哥綠。
此外還有硃砂紅,雞血紅,棕毛紫,茄皮紫,鬆花綠,白果綠,鞦葵黃,老酒黃,魚肚白,糙米白,蝦子青,鼻涕青,雨過天青,澄潭水蒼……總名十三彩。
另有蝦蟆皮,灑珠點,翠磁文,牛毛文,唐斕斑等等名目。
把玩玉多從受熱摩挲而得。這些顔色究竟是在地下如何形成,玩古的說法可能有所根據,實不易考。上麵所說各色,多從明人記載,為清代玩玉專傢陳性,在清末著的書中提及。另一劉心白,補充《玉紀》,為加上魚肚白,雞骨白,米點白,糙米白,青有蟹殼青,竹葉青,醬瓣紫,墨有純漆黑,陳墨黑……這種種不同顔色,多是在齣土玉經過盤功盤齣的。凡是古玉,紅色牛毛紋是其通性。《玉紀》補作者,以為這是人的精神沁入玉之腠理,血絲如毛,鋪滿玉上,而玉色潤溽無土斑,纔是真的。
由玩古齣發,清代特重紅玉,紅色名目也就分外多。計有寶石紅,雞血紅,硃砂紅,櫻桃紅,灑金紅,棗皮紅,膏藥紅等等。大多齣古董商人說齣的,但積因成習,早代替瞭文字學上對於玉的色澤稱呼,為玩古的所熟悉。一般最貴重雞骨白和水銀浸。雞骨白如象牙,玩玉的以為受地火所炙變成。多漢代以前玉。雞骨白或者以商玉為多。特點是鏤刻簡,製度嚴。微黃又名象牙白。泛青又名魚骨白。這種色澤的舊玉,雖加工也不能再復原。水銀浸有夾土斑的,純黑中見硃砂點,加工復原時淡黑色成深青色,硃砂點變黃色。如本來是白玉,結果見五彩。不夾土斑的,純黑如漆。在日光下照,赤如雞冠。又有水銀古,在水中映照,有銀星閃閃的真。這種種都齣於玩玉者的說法。這種顔色必加工而成。加工方法計兩種,一藏身上俟熱用布摩挲,二在水中煮。因大多齣土古玉,所謂生坑玉,和土壤石塊相近,已失去玉的本來,不經人工是看不齣的。
……
說實話,我之前買過好幾本所謂的“入門”文物書,結果不是內容過於學術化,就是流於錶麵化的“獵奇”,真正能讓人建立起係統性認知的少之又少。然而,這本《中國文物常識》真正做到瞭“常識”而不“淺薄”。它最讓我欣賞的一點是其對文物保護和研究方法的探討,這部分內容往往是其他普及讀物會跳過的“硬骨頭”。作者沒有迴避考古發掘中的睏難、文物修復中的倫理爭議,而是用一種客觀且充滿敬意的態度進行瞭闡述。比如,關於齣土文獻的解讀,它不僅僅告訴我們寫瞭什麼,還探討瞭在信息不全的情況下,學者們如何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來還原曆史場景。這種對研究方法的滲透,讓我明白文物知識的獲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修正的過程,而不是一成不變的定論。閱讀的過程就像在和一位博學而審慎的學者進行深度對話,既增長瞭見識,也培養瞭批判性思維,收獲遠超一本普通科普讀物的價值。
評分這本厚厚的《中國文物常識》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曆史文物一竅不通的“小白”量身定做的!翻開第一頁,我就被那精美的插圖吸引住瞭,它們不是那種刻闆的博物館照片,而是帶著一種古樸的質感,仿佛能透過紙麵感受到文物本身的氣息。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一上來就拋齣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非常親切的語言,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一樣,一步步地把我領進中國古代文明的殿堂。比如講到青銅器,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年代和形製,而是會穿插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比如某個鼎上的紋飾究竟代錶著什麼神祇的旨意,或者某個器物在當時社會中的實際用途,這讓原本嚴肅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讀完關於陶器的那一章,我再去參觀任何一個博物館,看那些陶罐、陶俑,眼神都會不一樣瞭,總能從中看齣一些細微的差彆和背後的工藝秘密。這本書的編排邏輯也特彆清晰,從史前到近現代,時間綫索明確,每段文字都恰到好處地把握瞭“常識”的度,既不至於膚淺到讓人覺得空洞,也不會冗雜到讓人望而生畏,非常適閤作為入門讀物,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華瑰寶充滿好奇的朋友們!
評分坦白說,我之前對曆史書籍的印象大多是枯燥、死闆,充滿瞭各種年代和人名,讀起來就像在啃一塊硬邦邦的石頭,但這本《中國文物常識》卻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的文字駕馭能力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行文流暢,節奏感拿捏得極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講解玉器和金銀器部分的處理方式。作者顯然深諳如何將冰冷的物質載體賦予人文溫度,他沒有停留在對“和田玉”或“黃金比重”的簡單介紹上,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材質在中國古代禮製中的象徵意義。比如,講述瞭不同等級的官員佩戴的玉佩在形狀和材質上的嚴格區分,這一下子就把文物和古代的社會結構緊密地聯係瞭起來,讓我明白瞭文物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研究古代社會製度的活化石。而且,這本書的排版設計也看得齣是用心瞭的,留白得當,重點內容用不同的字體或加粗進行瞭強調,閱讀體驗極其舒適,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非常適閤在周末的午後,泡一杯茶,沉浸其中,進行一次精神上的“考古”之旅。
評分每次讀完一本好書,我總會思考它在不同情境下的適用性。這本《中國文物常識》,我發現它在好幾個場景下都錶現優異。首先,對於學生群體,它提供瞭遠比教材豐富的背景知識支撐;其次,對於旅遊愛好者,它能將走馬觀花的景點遊覽,瞬間轉化為有深度、有故事的文化探索之旅;最妙的是,對於我這種偶爾想在朋友聚會時展現點文化談資的人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我的“秘密武器”。它不像某些書籍那樣,讓你學會一堆生僻的詞匯去賣弄,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一件器物的“靈魂”所在。它對不同曆史時期審美趣味的變遷分析得非常精闢,比如從商周的厚重威嚴到魏晉的清瘦飄逸,再到唐代的雍容華貴,這些風格的轉換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都被作者用凝練的筆觸描繪齣來。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任何中國古代藝術品時,都能更自然地將之代入到特定的曆史語境中去欣賞,那種融會貫通的滿足感,是其他碎片化閱讀無法比擬的。這本書真是一部值得反復翻閱的中華文明地圖集。
評分我是一個對細節有強迫癥的人,通常看文物圖錄都會忍不住去琢磨那些模糊不清的細節,但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的插圖選擇極具匠心,不僅數量多,關鍵是分辨率和清晰度都非常高,即便是那些微小的銘文和繁復的雕刻細節,也能夠看得一清二楚。我尤其喜歡它在介紹陶瓷窯口時,會並列展示齣不同窯口的典型器物特徵,比如定窯的覆燒法和鈞窯的窯變釉色,通過這種對比,原本容易混淆的知識點立刻就清晰明瞭瞭。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不是簡單地羅列知識點,而是在構建一個知識網絡。例如,當你讀到關於壁畫的章節時,它會自然地引申到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和紡織品的紋樣,讓你意識到文物之間是相互印證、互相影響的整體。這套“常識”讀下來,感覺自己仿佛擁有瞭一個強大的認知框架,看任何相關的紀錄片或展覽時,都能立刻捕捉到那些普通觀眾可能會忽略的深層信息,這種“升級感”非常棒。
評分好,京東購物比較放心,方便快捷。
評分喜歡作者,慕名而來,拜讀拜讀。
評分發貨超快,一天就到瞭,贊一個
評分送貨速度很快,價格閤適,很不錯
評分品質優 價格低 京東棒棒噠
評分人的問題是哲學,遠離痛苦,心嚮解脫
評分大師級作品,內容豐富,不錯,值得推薦!包羅古代建築常識
評分很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的好
評分買給老爸的,最近他沉迷於收藏。哈哈哈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