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002:英雄的棋局 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國史002:英雄的棋局 三國軍事地理大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趙春陽 著
圖書標籤:
  • 三國
  • 軍事
  • 曆史
  • 地理
  • 戰略
  • 戰術
  • 國史
  • 英雄
  • 中國曆史
  • 古代戰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颱海齣版社
ISBN:9787516815243
版次:1
商品編碼:1217333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國史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從軍事地理的視角解讀三國時代的天下大勢。以《三國誌》為依據,以《三國演義》為參照,構建中字模型,藉助近百張衛星地形圖,立體解析三國時代的軍事地理。


海報:

內容簡介

本書以《三國誌》為依據,以《三國演義》為參照,把三國版圖抽象成形如中字的11個軍事地理單元,從地理角度分析瞭三國時期發生的數十次戰爭,解釋瞭東漢崩潰、三足鼎立、西晉統一的深層原因,把讀者耳熟能詳的三國故事講述得彆有新意。

作者簡介

趙春陽,瀋陽人,大學老師,主講四大名著,三國講壇創始人,著有《三國武將排名》。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趙春陽是位年輕有為的學者,他的新作《國史002: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選題角度、史料組織、語言論述都具有新穎性、知識性、可讀性,是國內新的三國軍事地理著作,為此,我特彆推薦。
——中國三國演義學會秘書長 鄭鐵生

本書通過地理的矩陣,破解演義和曆史當中的荒腔走闆,呈現三國的本來圖景和影像,在方法論上找到瞭一把非常關鍵的鑰匙,相信這把鑰匙能帶領大傢發現真正屬於三國的奇珍異寶。
——《人民日報》香港分社社長 曹宏亮

在棋盤型軍事地理格局上,考察三國這段特殊的曆史,春陽君提齣的中字模型是有道理的。清晰的地理脈絡有助於理清復雜的曆史綫索。中字模型對認識三國時期的政治軍事角逐具有較強的解釋力。
——《布局天下:中國古代軍事地理大勢》作者 饒勝文

本書作者跳齣瞭傳統的人文思維,從解構地理闆塊入手,以中字模型解讀三國時期的政治博弈。相信這個模型,不僅能夠幫助讀者換個角度瞭解三國曆史,更能藉此一窺中國古代地緣政治博弈的規律。
——《地緣看世界》作者 溫俊軒

讀到春陽的新作《國史002: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激動萬分,雖為同行,實乃長江後浪。這本書呈現瞭三國地理研究的又一新手段,且與傳統方式完全不同,猶如數學模型,可喜,可賀。數十萬字的著作,全為乾貨,付齣的辛勞可想而知。
——《三國風雲地圖說》作者 許盤清

三國文化的研究成果可謂林林總總、方方麵麵,我所收藏各種書籍即超百種。但是,從地緣研究切入,分析三國時期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軍事以及地緣人纔組群,並形成專著,本書可謂開風氣之先。
——《毛澤東讀三國演義》作者 董誌新

目錄

緒論:英雄的棋局
一、 棋盤:中字模型
中字模型的建立
中字模型的驗證
二、 開局:漢室傾頹
豪傑並起
董卓亂政
三、 落子:群雄割據
撫禦六閤:河北
製命天下:關西
天下重心:中原
地勢陸通:徐州
秦巴鎖鑰:漢中
南北腰膂:南陽
江淮襟帶:淮南
天府之土:巴蜀
帝王之資:荊州
天塹之錶:江東
枕山襟海:嶺南
四、對弈:弱肉強食
中原與河北之間的戰爭
中原與關西之間的戰爭
中原與徐州之間的戰爭
漢中與關西之間的戰爭
南陽與中原之間的戰爭
淮南與徐州之間的戰爭
漢中與巴蜀之間的戰爭
南陽與荊州之間的戰爭
淮南與江東之間的戰爭
荊州與巴蜀之間的戰爭
荊州與江東之間的戰爭
荊州與嶺南之間的戰爭
五、 收官:三分歸晉
從群雄割據到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局麵的穩定性
從三足鼎立到一統天下
附錄:《讀史方輿紀要?曆代州域形勢》三國部分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棋盤:中字模型
三國,是英雄的棋局。
世人以紋枰為盤,石子為棋,計算勝負。
英雄以大地為盤,兵將為棋,爭奪天下。
《三國誌》是紀傳體史書,以人物為中心,讀《三國誌》相當於以第一人稱視角感受三國曆史。《三國演義》是曆史演義小說,以事件為中心,看《三國演義》相當於以觀眾視角欣賞三國故事。《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將以軍事地理單元為中心,與您站在上帝視角一起俯瞰三國時代英雄的棋局。
東漢末年,最亂的時候地方割據勢力多達11股,分彆是袁紹、韓遂、曹操、呂布、張魯、張綉、袁術、劉璋、劉錶、孫策、士燮。當時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郡縣三級,全國共有13個州,州下設郡,共有158個郡,郡下設縣,共有1190個縣。在11股割據勢力中,袁紹坐擁冀青幽並四州但隻是一股勢力,而袁術隻有淮南一個郡但也是一股勢力,看來,用13州劃分11股割據勢力是不準確的。於是我們就要引入一個概念:軍事地理單元。
軍事地理單元指的是地形上相對封閉,資源上能夠自給自足的地理區域。一旦天下大亂,這種區域易守難攻,錢糧充足,很容易形成割據。漢末三國時期,中國版圖上的軍事地理單元正好有11個,分彆是:河北、關西、中原、徐州、漢中、南陽、淮南、巴蜀、荊州、江東、嶺南。這11個軍事地理單元的位置關係可以用中字模型來錶示。
我們再把割據勢力加上去,就可以得到漢末群雄割據模型。
開局:漢室傾頹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天下大亂,地方勢力增強,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麵:
一是政治上州牧隻手遮天,如劉璋、劉錶、士燮。東漢的地方行政機構沿襲瞭秦漢以來的郡縣兩級,全國一共有158個郡,1190個縣,在郡之上,設有州,全國一共有13個州。不過,州僅僅是個監察單位,州刺史隻負責考核郡守和縣令的政績,既無政權也無兵權。但漢靈帝采納太常劉焉的建議,把州設為郡縣之上的更高一級行政單位,設置州牧,集軍政大權於一身,隻手遮天,逐漸形成割據。
二是經濟上豪族富可敵國,如袁術、袁紹。東漢的經濟製度可分為莊園經濟和小農經濟。隨著東漢末年天氣變冷,糧食減産,小農經濟瀕臨崩潰,土地兼並和人口依附加劇,窮人越來越窮,富人越來越富,許多豪族富可敵國,逐漸形成割據。
三是軍事上軍閥擁兵自重,如韓遂、呂布、曹操、張綉、孫策。東漢末年,狼煙四起,西有羌族叛亂,東有黃巾起義,北有匈奴侵擾,後又值董卓亂政,一批軍閥在戰爭中鍛煉瞭自己,壯大瞭部隊,擁兵自重,逐漸形成割據。
四是思想上宗教領袖一呼百應,如張魯。東漢末年,瘟疫流行,在現有醫學失效的情況下,老百姓隻能求助於宗教。一些宗教領袖以治病救人為幌子,廣招信徒,一呼百應,逐漸形成割據。
地方勢力增強的同時,中央皇權卻開始衰微。東漢中後期10位皇帝的平均登基年齡為10.6歲,平均死亡年齡為18.7歲。皇帝太小無法執政,皇權就落入外戚和宦官手中。少帝時,外戚和宦官在對抗中同歸於盡,董卓乘虛而入,獨攬大權。董卓為瞭扶持自己的勢力,廢少帝,立獻帝,遷都長安,東漢皇權僅有的一點尊嚴喪失殆盡。
州牧、豪強、軍閥、宗教領袖,每一種勢力憑藉自己的優勢都具備瞭獨霸一方的實力,董卓亂政的導火索一經點燃,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東漢王朝就此崩潰。
落子:群雄割據
東漢末年,中國版圖上一共有11個軍事地理單元,到瞭建安年間,11個軍事地理單元被11股勢力割據。這11股勢力之所以能割據成功,是因為軍事地理單元滿足地理封閉性和資源自足性。
河北北有燕山,南有黃河、山東丘陵,西有太行山,東有渤海,形成天然屏障。河北境內有海河平原,麵積約12.8萬平方公裏,由海河、灤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小麥。河北地區又與北方草原臨近,可以提供優良戰馬。
關西北有黃土高原,南有秦嶺,西有大漠,東有華山、崤山、黃河,形成天然屏障。關西境內有渭河平原,麵積約3.6萬平方公裏,由渭河及其支流涇河、洛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小麥。關西的隴右地區為草原,盛産優良戰馬。
中原北有黃河,南有伏牛山、桐柏山、淮河,西有華山、崤山、黃河,東有微山湖、銅山、駱馬湖、洪澤湖,形成天然屏障。中原位於黃淮平原,麵積超過10萬平方公裏,由黃河、淮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小麥。
徐州北有山東丘陵,南有淮河,東有大海,西有微山湖、銅山、駱馬湖、洪澤湖,形成天然屏障。徐州境內有蘇北平原,總麵積約3.5萬平方公裏,由微山湖、駱馬湖、泗水、洪澤湖等水係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小麥。
漢中位於漢中盆地,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西有岷山,東有武當山,形成天然屏障。漢中盆地又稱漢中平原,由漢水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水稻、小麥。
南陽位於南陽盆地,北有伏牛山,南有漢水、大洪山,西有武當山,東有桐柏山,形成天然屏障。南陽盆地內有唐白河平原,由唐河、白河等河流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小麥、水稻。
淮南北有淮河,南有長江,西有大彆山,東有大海,形成天然屏障。淮南境內有江淮平原,由肥水、巢湖、施水、濡須水衝積而成,灌溉便利,盛産水稻、小麥。
巴蜀位於四川盆地,北有大巴山,南有大婁山,西有邛峽山、大涼山,東有巫山,形成天然屏障。四川盆地內有成都平原,麵積近1萬平方公裏,由長江及其支流衝積而成,又有自古聞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發達,盛産水稻。
荊州位於兩湖盆地,北有漢水、大洪山,南有五嶺,西有巫山,東有大彆山、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形成天然屏障。兩湖盆地又叫兩湖平原,總麵積約為5萬平方公裏,兩湖平原古有雲夢大澤,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盛産水稻。
江東北有長江,西有大彆山、幕阜山、九嶺山、羅霄山,東南皆為大海,形成天然屏障。江東西有鄱陽湖平原,東有太湖平原,連接兩者的是長江下遊的衝積平原,總麵積約5萬平方公裏,河湖密布,灌溉便利,盛産水稻。
嶺南北有五嶺,東南皆臨大海,西有雲貴高原,形成天然屏障。嶺南地區西有紅河三角洲,東有珠江三角洲,總麵積超過7萬平方公裏,河流密布,灌溉便利,盛産水稻。
對弈:弱肉強食
雖然漢末三國時期的11個軍事地理單元相對封閉,但是它們之間也存在通道,可以進行軍事行動。
中原與河北之間有鄴城到許都的捷徑,由鄴城南下,經過黎陽、白馬、延津、官渡,到達許都,曹操與袁紹之間的官渡之戰即發生在這條路上。
中原與關西之間有從洛陽到長安的兩京古道,曹操曾沿這條路徵討馬超、韓遂。
中原與徐州之間道路平坦,由許都經睢陽過小沛可到彭城,曹操沿著這條路先後進攻過陶謙、呂布、劉備。
漢中與關西之間自西嚮東有祁山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曹操徵張魯、諸葛亮北伐、薑維北伐、鍾會滅蜀分彆從中取道。
南陽與中原之間有宛城到洛陽的宛洛大道和許都到宛城的方城夏道,孫堅曾由宛洛大道討伐董卓,曹操先後3次由方城夏道徵討張綉。
淮南與徐州之間道路平坦,由下邳可到壽春、鍾離、盱眙、淮陰等地,袁術與劉備、呂布在這些道路上有過多次交鋒。
漢中與巴蜀之間有金牛道、米倉道、陰平道,劉備徵漢中走的是金牛道,張郃進攻巴中走的是米倉道,鄧艾滅蜀走的是陰平道。
南陽與荊州之間有江陵到襄陽的荊襄古道,曹操南徵荊州,關羽北伐襄陽走的都是這條路。
淮南與江東之間有三條水路,分彆是皖縣到皖口,閤肥到濡須口,廣陵到京口,曹魏與孫吳之間的多次戰爭都圍繞3個渡口展開。
荊州與巴蜀之間有白帝城到江陵的三峽通道,夷陵之戰劉備走的是陸路,劉備入川、王濬滅吳之戰走的都是水路。
荊州與江東之間有夏口到柴桑的水路,孫權剿除黃祖的係列戰即由這條水路進軍。
荊州與嶺南之間西有衡陽到桂林的零陵嶠道,東有衡陽到番禺的桂陽嶠道,步騭南徵吳巨時走的是零陵嶠道。
收官:三分歸晉
建安末年,11股割據勢力隻剩下曹、劉、孫三傢,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麵就此形成。
之所謂從11股勢力縮小到瞭3股而不是2股或4股,是因為這3股勢力處於三種地形上:魏國在平原、蜀國在山地、吳國在水鄉。也就是說,從更高的高度俯瞰三國,11個軍事地理單元可以縮減到3個:北方平原、西南山地、江南水鄉,中字模型變成瞭品字模型。在冷兵器時代,單一兵種統一單一地形相對容易,但是跨兵種跨地形作戰相對睏難,因此從190年到220年,11股割據勢力剩下瞭三傢。
從公元220年到公元263年,長達43年的時間裏,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麵非常穩定,誰也無法拿到對方一個軍事地理單元。三足鼎立局麵為什麼會如此穩定呢?原因有二,一是資源大體相當,二是兵種各有優勢。
由於魏國的強大,吳蜀兩國總體上保持著結盟的狀態,三足鼎立的局麵也可以看作魏國與吳蜀聯盟之間的南北對峙。在中字模型的11個軍事地理單元中魏國占有6個,吳蜀聯盟占有5個,如果去掉漢中、南陽、淮南三個南北通道,雙方各占4個,魏國和吳蜀聯盟在資源方麵大體相當。
兵種方麵,魏國地處平原,配備金戈鐵馬的騎兵強大;蜀國地處山地,配備強弓硬弩的步兵強大;吳國地處水鄉,配備高帆大船的水兵強大。蜀國坐擁高山之利,魏國的騎兵無所適從;吳國憑藉長江之險,魏國的騎兵也隻能望洋興嘆。而吳蜀兩國都缺少強大的騎兵,無法與魏國逐鹿中原。
魏蜀吳三國經過43年的平穩發展,魏國逐漸掌握瞭蜀國的造弩技術和吳國造船技術,製造瞭大量的弓弩和艦船,在裝備上追上甚至超過瞭吳蜀兩國。而戰馬作為一種自然資源,短時間無法大量繁殖,吳蜀兩國與魏國始終存在差距。
公元263年,優勢最終轉化為勝勢,魏國在漢中這條南北通道上取得突破,並引起多米諾骨牌效應,在短短17年內由魏國的替代者晉國統一天下。
……

前言/序言

序一
不久前,讀到忘年交春陽學友的《三國武將排名》一書。新奇的研究視角,新巧的評論方法,新穎的思想觀點,令人深受啓發。那部書發行不錯,首版印行隻三個月,就售罄再印。
在圖書市場下滑的當下,可謂異軍突起,闖齣一匹黑馬。更奇者,近日他又電郵一部書稿:《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且已聯係好齣版單位,又令我驚詫驚嘆。
這部書再次體現齣他的研究視野開闊、思想獨到新穎和寫作靈動機巧的特點。新時期以來,三國文化的研究—以《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為主要文獻的研究,其成果錶現在著述上,可謂林林總總,方方麵麵,筆者收藏各種書籍即超百種。但是,從地緣研究切入,分析三國時期的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地緣軍事以及地緣人纔組群,並形成專著,此書可謂開風氣之先。
三國軍事地理大勢,《三國誌》裏有較多記載,《三國演義》中有詳細描寫。二者的相同相似度很高,反映瞭三國時期曆史的大趨勢和基本麵貌。三國時期的戰略傢,如魏國的曹操、荀彧、郭嘉,吳國的孫權、周瑜、魯肅,蜀國的劉備、諸葛亮等人,都能謀深慮遠,俯視全局,洞徹古今,“運籌帷幄之中,決勝韆裏之外”。甚至劉曄、張昭、龐統、張鬆等人,戰略眼光,地緣智謀,也非常瞭得。且不說正史中劉曄勸曹操乘隙奪取漢中是戰略高著,就是演義中描寫的“張鬆獻地圖”論巴蜀形勝的戰略謀劃,也絕非凡俗之見,足可以依此定西川,取漢中,逐鹿中原,爭奪天下。春陽此書,論理取證以《三國誌》為主,又隨時兼及《三國演義》的相同描寫,不僅指齣史實的差異,而且豐富證據材料。所以,此作是他閱讀和研究這兩種書的心得,也就可以作為讀者諸君再讀三國史誌和演義小說的參照和嚮導!
《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在書稿構成上最主要特色是文圖並茂。有一種說法:現在是讀圖時代。“一圖勝韆言”,形式簡捷內涵豐富的圖片,可以一目瞭然地看清看懂許多地緣知識和道理。本書插圖有三種:一是自創的三國政治勢力區劃圖,如各種“中字模型”圖;二是區彆於平麵圖的地理地貌示意圖,如“漢中與關西之間的軍事通道圖”“曹操徵討劉備的路綫圖”等;三是拍攝和選取的三國時期古戰場、古關塞、古戰道的現場實景圖,如“劍門關圖”“米倉道遺址圖”“湘桂古道遺址圖”“壽春古城牆遺址圖”等。這些圖的製作,利用瞭現代技術,高清晰,高保真,看起來賞心悅目。增加瞭書稿的可讀性,也增加瞭書稿的思想分量和厚度。春陽說,製圖配景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做一張插圖要費四五個小時的工夫。可我由衷贊賞此事,因為我從中品味到讀圖的快樂。相信他的工夫不會白費!
從地緣角度研究三國文化,把握三國大勢,吸取三國智慧,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方嚮。我還聯想到平時讀書讀史時,也見到一些從這個角度解讀《三國誌》與《三國演義》的零星資料和片段史實。如軍事統帥毛澤東讀《三國誌?陸遜傳》就留下這樣的記載。《三國誌?陸遜傳》中講到劉備蜀軍被陸遜火燒連營一役。為《三國誌》作“集解”的盧弼,在這裏引用瞭清代學者錢振皇的評論:“陸遜破先主,無他奇策,隻令軍士各持一把茅耳。意先主連營,皆伐山木為之,故易火;若土石為之,遜其如之何?!”錢振皇說陸遜攻破劉備蜀軍的辦法,不過是用火攻;如果劉備不用山木紮營,以土石壘營,陸遜又有什麼辦法攻破蜀軍呢?毛澤東讀1957年版的《三國誌集解》,至此批注道:“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齣澧水流域,直齣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接不暇,可以各個擊破。”(《毛澤東讀文史古籍批語集》,中央文獻齣版社1993年11月第1版,第161頁)毛澤東指齣瞭兩點:(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是山木為營,還是土石為營。土石壘營,雖不怕火攻,但由於蜀道險遠,糧草供應不便,也不可能保障劉備持久進攻。(二)劉備欲勝吳軍,其辦法是“打運動戰”。從吳軍防守較弱的夷陵南邊的澧水流域進攻,使吳軍分散兵力,然後各個擊破。第一點蜀軍糧草供應不暢是因蜀道險遠,第二點蜀軍從澧水流域進攻,這兩條謀略都有軍事地緣條件在其內。誰都知道,毛澤東是打遊擊戰和運動戰的大師。他為劉備設謀,與他一貫的軍事戰略思想是一緻的,也是他從長期的中國革命戰爭中總結齣來的經驗體會。這裏說的“打運動戰各個擊破”,可謂“夫子自道”。當然,從劉備所處軍事態勢的實際著眼,毛澤東的兩點建議也是勝敵之策。至少,劉備不至於遭此慘敗。
我由此想到:我們今天從地緣角度研究三國文化有什麼意義?有利於引導讀者很好地解讀《三國誌》和《三國演義》的價值不消說瞭,它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引導人們修煉整體意識、大局觀念和戰略眼光。現在,經濟全球一體化,許多事情要與國際接軌,短見、淺說、近視都於事無補。隻有大處著眼,通盤考慮,頂層設計,纔能於事有益。常聽有人慨嘆:現在缺少各方麵的戰略傢!是的,戰略傢要靠戰略文化來滋潤,來修養,來培育。三國時代智者的地緣政治學、地緣軍事學,就是一種戰略文化。常讀這樣的書,常思考這樣的題,常做這樣的事,你就會成為戰略智者,成為戰略人纔。古人說:嚮高處站,嚮遠處望,嚮闊處行,嚮大處做!古人又說: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古今至理名言:學其大者,思其大者,做其大者,成其大事也!毛澤東之所以能成為統帥,他讀史吸取政略軍謀之大者以自雄,誠可謂原因之一也。我輩豈能不起而仿效!
簡述我讀《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書稿的收獲,在於我為這些新見所摺服,想把它們介紹給有機會讀本書的朋友。我的收獲隻是一得之見,可能隻是抽取春陽研究成果於什一,讀者諸君盡可以自行閱讀本書去搜奇獵寶,我相信你們會滿載而歸!
是為序。
(董誌新:軍事專傢,《毛澤東讀三國演義》《毛澤東品孫子兵法》作者)
序二
三國在中國曆史的地位非常特殊,記得小時候幾乎所有老人,包括不識字的,都多少能說幾句三國名言。村裏人,全能說幾句三國的歇後語。可以說,除瞭論語外,沒有哪一本書能與三國的影響相比!至今,我國有大量的三國學會,三國研究領域中成果始終不斷,人纔濟濟,30多年來學會每年開會,新的研究領域和新的研究方法層齣不窮。
記得早年,用計算機研究《三國演義》首推首都師大的周文業老師,周老師是清華大學計算機係的高纔生,開創瞭計算機研究《三國演義》版本的新領域。後主攻《紅樓夢》,成果豐碩。本書的作者趙春陽也是學計算機齣身。
今年讀到瞭春陽的上本著作《三國武將排名》,其思路讓人豁然開朗,是典型的理科生思路,先定義武力的概念,再以單挑時的勝負決定雙方武力的高下……這為三國研究開拓瞭一條新的思路,又是青少年喜愛的方式。
今天又讀到春陽的新著《英雄的棋局—三國軍事地理大勢》,激動萬分,雖為同行,實乃長江後浪。這本書呈現瞭三國地理研究的又一新手段,且與傳統方式完全不同,猶如數學模型,可喜,可賀。數十萬字的著作,全為乾貨,付齣的辛勞可想而知。
全書以“軍事地理單元”為基礎,將紛亂三國軍事地理簡化為“中”字模型,實屬一大創新。作者首先定義“軍事地理單元”:是地形上相對封閉,資源上能夠自給自足的地理區域。一旦天下大亂,這種區域易守難攻,錢糧充足,很容易形成割據。據此,根據三國時的實際地理情況定義瞭11個軍事地理單元,再抽象成一個“中”字模型,置於地形地圖之上,一目瞭然,老少皆宜。然後,再運用三國早期四大戰略傢荀彧、諸葛亮、魯肅、周瑜的謀略,包括隆中對,來驗證中字模型,驗證的結果完全符閤三國實際情況。
下一步是橫嚮(相當於地理時空學說中的地理信息係統GIS)以麵的形式詳細論述11個軍事地理單元的演變過程。方法是,先以地形圖、衛星圖等現代手段,繪製齣每一單元的山脈、關隘、重鎮、湖泊、津要、江河等的分布,論述該單元的風土人情,說明構成軍事單元的地理及人文要素。其次,按年代詳細敘述各個單元的軍閥統治過程和政權易手的經過,最終分久必閤。
全書的重頭戲是“軍事地理單元間的戰爭”。其理論依據是數學中的圖論,以單元為點,點與點之間的關係用綫來定義,詳細論述瞭各個單元之間的關係,包括它們之間的地理通道。以中原(曹操的根據地)為例,作者詳細解讀瞭曹操統一各大軍閥的過程:中原與河北(袁紹,方嚮嚮北),中原與南陽(張綉,方嚮嚮南),中原與關西(馬超,方嚮嚮西),中原與徐州(呂布,方嚮嚮東),這種解讀三國地理的方式是全新的。
三國是曆史巨著,史學多以人物分析作為研究對象,長期以來少有創新。這次又是一位計算機專傢,以軍事地理的方式橫刀立馬殺入三國疆場,猶如一股春風吹進瞭三國研究領域,我相信一場更為波瀾壯闊的風暴即將席捲而來,讓我們張開雙臂,迎接吧!
後生可畏。是為序!
(許盤清:三國地圖專傢,《三國風雲地圖說》《地圖三國》作者)


國史003:帝國的搖籃——秦漢大一統格局的形成與演變 作者:[此處可插入作者名] 頁碼:[此處可插入頁碼範圍] 定價:[此處可插入定價] ISBN:[此處可插入ISBN] 齣版社:[此處可插入齣版社名] 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的建立,以及隨後的漢朝如何鞏固、發展並最終確立瞭延續兩韆多年的中央集權帝國模式。全書聚焦於這一關鍵轉型期,探討瞭秦漢時期在政治製度、疆域拓展、社會結構、思想文化及經濟基礎等方麵所發生的根本性變革,闡釋瞭“大一統”觀念是如何從理論構想到製度實踐,並最終深入人心,成為後世中國曆史發展的主鏇律。 本書並非對戰國時代軍事衝突的直接描摹,而是著眼於在這些衝突終結後,勝利者如何構建和維持一個空前規模的統一國傢。重點在於製度的創新與移植,而非具體戰役的復盤。 --- 第一部分:從徵服到整閤——秦製的確立與初探(約占全書30%) 本部分詳細考察瞭秦滅六國的曆史進程,但其核心目標在於分析秦王嬴政如何將軍事勝利轉化為穩固的政治統治。 第一章:兼並戰爭的終結與“天下共主”的誕生 統一的動因與邏輯: 探討法傢思想在秦國統一戰略中的指導地位,以及“車同軌、書同文”等非軍事手段對國傢整閤的意義。 中央集權的萌芽: 分析郡縣製的設立如何取代分封製,以及這一製度對地方權力構成的顛覆性影響。這不僅僅是行政區劃的改變,更是權力層級體係的再造。 度量衡與貨幣的統一: 考察標準化措施在經濟和文化層麵打通壁壘的作用,為全國範圍內的資源調配和市場形成奠定基礎。 第二章:帝國的架構:秦朝的官僚體係與法製基石 “皇帝”稱號的深層意涵: 剖析“始皇帝”這一稱號所承載的超越曆史的政治象徵意義,以及三公九卿製度的初步運作機製。 秦律的嚴苛與效率: 分析秦朝法律體係的特點,探討其在短時間內維持龐大帝國運轉的效率,以及因過度嚴苛導緻的社會反彈。 長城體係的戰略意義(非軍事戰術層麵): 考察長城在構建帝國北疆安全屏障的同時,對內部人口流動和資源集中的約束作用。 --- 第二部分:漢承秦製:製度的調適與帝國的成熟(約占全書45%) 本部分將重點放在西漢初期,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訓,進行製度的改良、思想的融閤,使大一統的結構更具韌性和持久性。 第三章:楚漢相爭的政治遺産 分封製的迴光返照: 考察漢初實行的郡國並行製,分析其在地方實力派形成過程中暴露的結構性矛盾(如七國之亂)。 黃老之治的短暫寜靜: 分析“休養生息”政策在恢復社會生産力方麵的曆史功績,以及其在麵對外部壓力時的局限性。 第四章:漢武之變:帝國的擴張與思想的統一 “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製度化影響: 探討董仲舒思想如何被采納,並演變為維護皇權和官僚選拔的官方意識形態。這標誌著國傢意識形態的首次全麵確立。 察舉製度的創立: 分析選官製度從秦朝的軍功或官吏推薦,嚮儒傢德行標準的轉變,以及這對地方士人階層崛起的深遠影響。 對匈奴的長期戰略: 不同於單純的軍事描述,本章側重於衛青、霍去病等人對漠北的控製,如何徹底改變瞭中原王朝的戰略腹地格局,為後世確立瞭對北方邊疆的控製基綫。 第五章:國傢經濟與社會重心的轉移 鹽鐵官營的財政基礎: 深入研究國傢壟斷戰略物資,以充實中央財政,支撐對外戰爭和內部建設的經濟策略。 土地兼並與“民富”的悖論: 考察漢代土地製度下,自耕農經濟的脆弱性,以及豪強地主勢力壯大對中央集權構成的潛在威脅。 --- 第三部分:帝國模式的固化與初次裂痕(約占全書20%) 本部分關注西漢晚期,秦漢大一統框架在運行數百年後齣現的結構性疲勞與內部張力。 第六章:外戚與宦官的權力鬥爭 皇權代理人的角色演變: 分析後宮勢力和宦官集團如何通過對皇帝的監護或輔佐,侵蝕瞭三公製度的權威,體現瞭中央機構的非正式化傾嚮。 讖緯之學與政治迷信: 考察迷信思想如何被利用來為政治閤法性服務,以及其對朝政決策的負麵乾擾。 第七章:綠林赤眉的興起與大一統的危機 社會矛盾的集中爆發: 探討在自然災害和政府財政枯竭的背景下,底層農民的反抗如何突破地域限製,形成席捲全國的態勢。 王莽改製的嘗試與失敗: 分析王莽試圖通過復古和激進的經濟改革(如土地國有化、貨幣重置)來修補帝國結構的努力,以及其最終瓦解的原因,為東漢的建立埋下伏筆。 --- 結語:秦漢格局對後世的永恒遺産(約占全書5%) 總結秦漢兩代對中國曆史的根本性貢獻:確立瞭中央集權、官僚選拔、意識形態統一以及基於農耕文明的帝國疆域範式。這些遺産不僅定義瞭接下來的三國時代(盡管三國是中央權威的暫時衰落期),更奠定瞭此後兩韆年中華帝國的基本框架和運作邏輯。本書旨在說明,三國時代的軍事紛爭,是在秦漢奠定的這個宏大“棋局”之上展開的,理解秦漢,纔能真正洞察三國鼎立的深層背景。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老辣,兼具學者的嚴謹與文學傢的浪漫。它沒有過多地使用那些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而是用一種非常平實卻又充滿力量的語言,將復雜的軍事思想和地緣政治博弈展現得淋灕盡緻。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探討“勢”這個概念時的獨到見解,那種對地理環境如何塑造軍事戰略的深刻洞察,遠超齣瞭我以往讀到的同類書籍。每次讀到一些關鍵的轉摺,都會忍不住停下來,迴味作者那幾段擲地有聲的論述,感覺自己的曆史觀都被刷新瞭。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講述瞭曆史,更在於教會瞭讀者如何去思考曆史的內在邏輯。

評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編年體,而是以一種更具邏輯性和主題性的方式來組織內容,使得不同時期的事件之間的關聯性被凸顯齣來。這種非綫性的敘述方式,反而更符閤我們現代人理解復雜曆史脈絡的習慣。讀完之後,我不再隻是記住瞭一堆人名和地名,而是形成瞭一個更加清晰、立體的曆史“地圖”——誰在什麼時候,因為什麼地理優勢,采取瞭什麼樣的策略,最終造成瞭怎樣的影響。這種結構上的創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的效率和深度,讓我對那個時期的戰略演變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拿到瞭一份珍貴的古地圖,上麵不僅標注瞭河流山川,更用精妙的符號標記齣瞭那些決定命運的隘口與險阻。作者的文筆中有一種冷靜的力度,既有對英雄人物的贊頌,又不乏對人性局限的審視。它讓我意識到,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每一次軍事行動的背後,都牽動著復雜的地理、後勤和政治考量。這種將人文精神與硬核的軍事地理分析完美融閤的能力,是這本書最讓我摺服的地方。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像是完成瞭一次對古代戰略思想的深度朝聖之旅,收獲良多。

評分

我是一個對曆史細節有近乎偏執的讀者,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極大的滿足感。作者在構建曆史場景時,那種對細節的考究,簡直令人嘆為觀止。無論是兵種的配置、糧草的運輸路綫,還是特定地形對戰局的影響,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它不是在“講故事”,而是在“復原現場”。這種對真實感的追求,使得整本書的厚重感十足,讓人感受到作者付齣的巨大心血。每當我讀到某個著名的典故,都會在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作者筆下那個清晰的畫麵,這是一種非常高級的閱讀體驗,遠非一般流於錶麵的曆史讀物可比。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真是絕妙,引人入勝,仿佛能聞到那個時代硝煙彌漫的氣息。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梳理,不是那種乾巴巴的流水賬,而是充滿瞭戲劇張力。尤其是在描述那些關鍵的戰役布局時,筆觸細膩入微,讓人清晰地看到各個勢力是如何運籌帷幄,又是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做齣抉擇的。讀起來,有一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仿佛自己也成瞭棋盤上的一顆棋子,感受著曆史洪流的推動與抗拒。這種對宏大敘事的掌控力,以及對細節的精準拿捏,使得整本書讀起來酣暢淋灕,讓人愛不釋手,一頁接一頁地往下翻,生怕錯過任何一個精彩的轉摺點。

評分

隻適閤活動時候買,價格太浮誇瞭經典係列都隻是這個價格的一半左右價格,果然又是戰爭事典齣的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非常好,非常滿意,信賴京東,還會再次購買

評分

618活動買的,非常劃算,快遞也一如既往的快!囤起來慢慢享受閱讀的快樂!

評分

很好很不錯,下次還會買

評分

好書,京東服務好,非常滿意!!!!

評分

好紅紅火火恍恍惚惚皇後

評分

很好的一本書!

評分

作者從一個非常有創意的視角研究三國,讀來很有啓發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