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意大利的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总结,从而探求振兴祖国的道路。
目录
第一卷
第一章
北方居民侵入罗马帝国领土——西哥特人——汪达尔人——法兰克人和勃艮第人——匈奴——盎格鲁人在英格兰——阿蒂拉——詹塞里克——伦巴第人
第二章
芝诺治下的罗马帝国——提奥多里克——罗马帝国的变迁——新语言——新名称——贝利萨留斯——托蒂拉——纳尔塞斯——伦巴第人改变治理方式
第三章
教皇在意大利——法兰西国王丕平——查理曼——枢机主教的称号——帝国转入日耳曼人手中——贝伦加里乌斯
第四章
圭尔夫派和吉贝林派——那不勒斯王国——教皇乌尔班二世——十字军第一次东征——红胡子弗里德利希——擅立教皇——英格兰王亨利——圣多米尼克会和圣法兰西斯会
第五章
伊斯特家族——弗里德利希二世——那不勒斯——圭尔夫派和吉贝林派在伦巴第——昂儒的查理——尼古拉三世——百年庆典制度——教皇在阿维尼翁
第六章
亨利皇帝在意大利——米兰公国——路易皇帝——波希米亚王约翰——威尼斯——威尼斯人
第七章
教会分裂——博尼法斯九世——比萨宗教会议——康斯坦茨宗教会议——菲利波·维斯康蒂——那不勒斯女王乔万娜二世
第二卷
第一章
殖民地的好处——佛罗伦萨的起源——佛罗伦萨人攻占菲埃索莱——佛罗伦萨第一次分裂——奔德尔蒙蒂
第二章
佛罗伦萨受那不勒斯统治——法里纳塔·德利·乌贝尔蒂——成立行会——圭多·诺韦洛伯爵
第三章
成立执政团——设正义旗手——乌巴尔多·鲁弗利——贾诺·德拉·贝拉
第四章
……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第八卷
英汉译名表
精彩书摘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佛罗伦萨史》:
现在言归正传。路易皇帝为了加强他自己那一派,也为了加冕,就来到意大利。到达米兰后,为了要从米兰人处弄到钱找借口,他假惺惺地赐给米兰人自由并把维斯康蒂家族成员投入监狱。但不久之后又把他们释放。他到达罗马后,为了更便于把意大利搞乱,就擅自推举皮埃罗-德拉·科尔瓦拉为教皇;企图利用他的势力和维斯康蒂家族的实力削弱托斯卡纳和伦巴第两处敌对派的势力。但这时卡斯特鲁乔死了,使皇帝未能如愿以偿,因为比萨和卢卡两地已叛变。比萨人捉住皮埃罗·德拉·科尔瓦拉,把他押送法国交给教皇。皇帝对意大利的事情感到失望之后,就回到德意志。他刚离去,波希米亚王约翰就在布雷西亚吉贝林派的邀请下进入意大利,自封为该城和贝加莫的君主。他的到来是经教皇同意的(虽然教皇表面上假装反对)。教皇在波洛尼亚的代表因面对他表示支持,认为用这个办法可以阻止皇帝再来。这样就引起意大利党派的变动。因为佛罗伦萨人和国王罗伯特发现教皇代表赞助吉贝林派搞的勾当,于是就敌视所有受到教皇代表和波希米亚国王友好对待的人。许多君主,不管是圭尔夫派还是吉贝林派,都和他们联合起来,其中包括维斯康蒂家族,德拉·斯卡拉家族,曼图亚的菲利波·贡扎戈,卡拉拉家族和伊斯特家族。因此,教皇把他们统统开除教籍。国王由于害怕这个联盟,就回到自己的国家调集兵力。当他率领一支大军回来时,仍然感到事情难办。他知道这件事自己做错了,就撤回波希米亚,只留下些部队驻守勒佐和莫德纳;帕尔马则由城内最有势力的马尔西利奥和皮埃罗·德·罗西照管;教皇代表对此深为不满。
波希米亚国王撤走后,波洛尼亚就加入联盟。后来联盟各国把仍旧站在教会那边的四个城市瓜分了。他们取得的协议是这样:帕尔马归属德拉·斯卡拉家族,勒佐归贡扎加家族,莫德纳归伊斯特家族,卢卡归佛罗伦萨。但在他们进占这些城市时又发生许多纠纷;后来大多由于威尼斯人调停解决。有些人或许会认为,既然威尼斯人的政体是共和制,不但在实力方面而且在内部规章制度方面比意大利任何其他君主国都值得赞扬,而我们却拖了这么久还不曾提起他们,似乎很不恰当。但当读者把原因了解清楚之后,就不会感到奇怪了。我打算从更古远的时代开始叙述他们这个城市,以便使所有的人都明白他们的起源如何,还要弄清楚究竟是些什么原因这么长时期阻止他们介入意大利事务。
……
前言/序言
马基雅维里(1469-1527年)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位巨人;他的《佛罗伦萨史》是人文主义历史学的巨著。
马基雅维里的故乡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佛罗伦萨。中世纪的意大利是经济上的先进地区,早在十四五世纪,这里已出现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但是它在政治上却长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十五世纪后半期,半岛上存在着米兰、威尼斯、佛罗伦萨、教皇辖地和那不勒斯等五个较大的国家,另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城市国家和诸侯国。各国之间争雄掠土,兵连祸结。此时的西欧已经有一些国家实现了政治统一,但在意大利半岛上却不存在一个能够完成统一的力量。各国统治者为了战胜对方,不惜勾结外国,引狼入室。到1494年,爆发了历时半个世纪,有法、西、德等国参加的意大利战争。
佛罗伦萨是意大利半岛上最大的手工业城市,也是资本主义关系最早萌芽的地方。但是这个共和国正如《佛罗伦萨史》书中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受到公民内部接连不断的分裂的折磨。”(第二卷,第二章)1378年的梳毛工起义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手工工人起义。至于平民贵族间、政治党派间和世家大族间的斗争更是错综交织,史不绝书。从十五世纪初期起,共和国政权归人美第奇家族之手,实行僭主政治。这个长期从事银行业和商业的家族成了佛罗伦萨的无冕之王。马基雅维里描写这个家族最早的代表人乔万尼时说:“他从来都不追求政府中的名位,但却享有一切。”(第四卷,第三章)1494年,法国军队侵入意大利,美第奇家族投降,佛罗伦萨人民在萨伏那罗拉领导下举行起义,重建共和国。1498年萨伏那罗拉遇害后,共和国继续存在了十四年,到1512年美第奇家族恢复僭主政治为止。这段时间构成了马基雅维里的政治生命的黄金时代。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佛罗伦萨史 作者: 费尔南多·巴尔迪奇欧尼 译者: 佚名(此处假设为虚构的学术翻译团队) 出版社: 某知名学术出版社(此处假设为虚构的出版社)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 导读:文明的摇篮与权力的新生 《佛罗伦萨史》是理解欧洲中世纪晚期至文艺复兴早期社会、政治与文化转型的关键文本。它并非仅仅记录了一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更是描摹了现代西方文明诸多核心要素——市民自治、商业资本主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发——如何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内,通过激烈的内部冲突与不断的外部博弈中锻造而成。 本书的作者巴尔迪奇欧尼,作为一位深谙佛罗伦萨城邦政治生态的史学家,以其严谨的考据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这座“阿尔诺河畔的珍珠”如何从一个地方性的公社,蜕变为欧洲最富裕、最具创新精神的经济与文化中心。 一、从公社到城邦的艰难嬗变 本书的开篇,将历史的聚光灯投向了中世纪的佛罗伦萨。在神圣罗马帝国权威式微、教皇权力受到挑战的背景下,佛罗伦萨的市民阶层——以新兴的纺织业工匠、羊毛行会成员以及日益壮大的金融家群体为代表——开始寻求自主权。 巴尔迪奇欧尼细致地剖析了“公社”制度的建立过程。这不仅仅是行政权力的交接,更是一场社会结构的重塑。早期的公社由贵族与富裕市民共同维系,权力结构脆弱且充满内讧。作者详尽记录了市民阶层如何通过建立各种“行会”(Arti)和“大议会”(Maggiori),逐步将权力从世袭贵族手中夺取,转化为基于经济实力和职业身份的政治权力。 重点分析: 行会政治的复杂性: 佛罗伦萨的权力基础在于其高度组织化的行会。大行会(Arti Maggiori),如丝绸、羊毛和金融家行会,掌握了实质性的经济命脉和政治话语权。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些行会内部的运作机制、利益冲突,以及它们如何通过复杂的选举程序和内部制衡机制来维持表面的稳定。 市民阶层的分化: 随着财富的积累,市民阶层内部也产生了显著的裂痕。以银行家为代表的“大资产者”与底层手工业者、小商贩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这种内部张力,是驱动城市政治剧烈动荡的根本动力。 二、美第奇家族的崛起与“隐藏的暴政” 本书最引人入胜的部分,无疑是对美第奇家族掌权历程的剖析。科西莫·德·美第奇(Pater Patriae,祖国之父)以及后来的洛伦佐·美第奇(Il Magnifico,伟大的洛伦佐),并非通过传统的军事征服或公开的政变来获取统治权,而是运用了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 巴尔迪奇欧尼揭示了美第奇家族如何利用其强大的金融网络和对教会的巨大影响力,巧妙地操控了选举制度、公职任命以及对外政策。他们深谙“以合法性掩盖专制”的艺术。 本书强调的观点: “软权力”的运用: 美第奇家族的统治是“隐形”的。他们让共和体的外壳保持完整,但所有关键决策都必须符合他们的意愿。这种“僭主政治”(Signoria)的形成过程,为后世的政治家提供了研究“非正式权力”运作的经典案例。 金融资本与政治权力的高度融合: 美第奇银行不仅仅是敛财的工具,更是渗透到欧洲各国宫廷、教廷的政治工具。作者通过对银行往来账目的分析(或引述他人的相关研究),说明了经济霸权如何转化为无可匹敌的政治影响力。 三、人文主义的土壤与艺术的赞助 佛罗伦萨的伟大,在于它不仅是金融中心,更是文艺复兴的熔炉。巴尔迪奇欧尼并未将文化现象视为政治斗争的简单副产品,而是将其视为整个社会结构转型在精神层面的投射。 文化赞助的政治意图: 本书详细考察了美第奇家族以及其他富商巨贾如何大规模赞助艺术和学术活动。这些行为并非纯粹的利他主义,而是服务于巩固其社会地位和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赞助米开朗基罗、波提切利等艺术巨匠,建造宏伟的宫殿与教堂,是为了向市民和对手展示其财富、品味和对“古典美德”的继承。 作者通过分析当时留存的契约、信件和艺术评论,探讨了人文主义思想如何从学术圈渗透到公共生活,如何挑战了中世纪神学主导的世界观,转而强调人类的潜能与现世的价值。 四、社会冲突与外部干预 佛罗伦萨的历史并非一帆风顺。本书对内部的社会动荡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1378年的“奇翁比起义”(Ciompi Revolt)。 奇翁比起义的深层意义: 此次起义是城市底层工人阶级对行会寡头政治的反抗。巴尔迪奇欧尼认为,这次起义虽然最终被镇压,但它暴露了佛罗伦萨共和国在分配财富和保障基本公民权方面的根本缺陷。这次事件标志着市民共和国的扩张阶段结束,转向更加保守和精英化的治理模式。 此外,本书也梳理了佛罗伦萨在意大利半岛的对外扩张、与米兰的竞争,以及与教皇国的复杂关系。战争的开销、同盟的建立与背叛,都直接影响了城邦的经济稳定和政治决策。 结论:一座城市的现代性缩影 《佛罗伦萨史》的价值在于其整体性。它拒绝将政治、经济、文化割裂看待,而是将它们编织成一幅连续的、动态的历史画卷。通过对佛罗伦萨的深入研究,读者不仅能理解一个具体城市的命运,更能洞察到西方从封建中世纪向近代早期过渡的普遍性动力——商业扩张、市民阶层的崛起、世俗化权力中心的形成,以及对古典遗产的重新发掘与运用。 本书是理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基石,为所有希望探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起源、政治权力运作模式,以及精英文化如何塑造社会景观的学者和读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学术资源。其严谨的叙事结构和对史料的精妙运用,使其成为该领域内的一部不朽经典。